学生学好化学研究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了解化学现象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化学这门课程目标顺利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只能在台下观看,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带来了限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学好化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学好化学研究论文 篇1:

高中化学活动课教学的三种策略

【摘 要】本文基于活动课对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及参与体验的重要性,采取个人探究、小组合作、集体教育相结合的三种策略,切实丰富高中化学活动课的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动课 化学 体验 策略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要想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就要善于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以及科学实验联系起来,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确保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化学科目有全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化学科目教学的意义。

一、高中化学活动课的简要介绍

化学活动课是化学学科理论与活动课搭配的课堂,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活动、直接感受或体验等模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相关的信息、数据和知识,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主动学习。化学活动课主要体现以下特征:主动活动、探究,整个课堂都是通过自行动手、活动、探索等方式进行,直接感受与体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实践等来感知与体会某一化学反应,属于一种极为直观、直接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获得最为及时、直接、到位的信息,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这种直接体验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科目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化学科目与化学领域的探究者。

化学活动课与理论学科课程之间相互促进,在相似的目标下展开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化学活动课能够锻炼并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开创一套全新的化学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能够更加清楚、真实、准确地认识自然界各个元素、物质的性质,从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并使其能在这一科目的学习中有所展示、有所收获。

二、高中化学活动课的三种教学策略

(一)个人探究,直接体验化学活动

个人活动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引,学生独自开展的实验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独立创造意识,因为学生通过自行操作、实验能够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也能一边进行实验活动一边思考,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逐渐培养独立探究、自我钻研的能力,这也是化学学科所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个人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一是生活小实验。个人的能力和精力相对有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例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小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流程、操作等,并提供自行撰写的化学实验报告,同时,进行实验操作展示等。具体的实验包括:甜酒酿制、食盐内部碘检查、面粉中淀粉含量测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化学小实验的内容。

教师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独立实验的机会,可以将实验过程带入教学课堂,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并说出自己的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流程等,一边面向同学展示一边让同学猜想实验结果,达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化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二是化学小论文。撰写论文也是化学活动课教学模式之一,因为论文的撰写是对之前所有化学实验的总结,是对自身研究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汇总。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周末闲暇时间做一些化学实验,并自行总结化学实验过程、结论等,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分析与解决问题,逐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形成化学实验报告。

这种写论文的形式也是化学活动课模式之一,它能够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而带动整个科目学习的进步。

(二)小组合作,进行化学实验活动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化学实验活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以由优、中、差三种学生组成,各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实际化学实验活动中要达到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时间等,具体的活动内容也要明确,例如探索性试验、模具制作、实验操作等。为了丰富小组学生的活动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小组活动项目,如:营养小组 A 负责检验豆制品内部蛋白质含量,环保小组则负责检测雾霾空气的成分,药品小组则负责利用产碱植物来制备酸碱指示剂,生活小组则可以利用化学溶液制作生活洗涤品等。

各个小组以自身任務为核心来开展小组实验活动,并向其他小组演示实验过程,并汇报实验数据与结果等。

例如:环保小组负责绘出一个化学图表,清晰地说出实验目标、实验过程,而且要制作出一个物质结构模型,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所需的用具、器材等。这样其他小组就能够对其实验活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作为观众时也就能更顺利地跟随小组实验节奏与步伐来参与其中。

环保小组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与流程来逐步开展实验,这样就能确保实验质量,也能让其他小组参与其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负责猜想与总结实验结论,这样也就完成了小组间的实验互动、配合。

各个小组展示完各自的化学实验后,各个小组间可以进行互评,从小组实验的新颖度、实验操作的标准性以及实验结论等来评论一个小组的活动效果,这样就能通过活动来调动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带来良好的化学活动实验效果。

(三)集体参与,丰富化学学习活动

高中化学活动课的开展不仅是个人活动的开展,也是集体性活动的展开,要重视学生间的互动配合,从而丰富化学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集体活动可以将班级作为的单位,或者将全年级学生、全校师生作为活动范围,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创造,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收到乐趣、收获知识。

一是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较为传统、常见的化学活动课形式,只需要一个大教室、一个大屏幕以及一些学生就能进行。教师可以邀请化学届的名人、研究者等来组织讲座,为学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讲内容要尽量生活化、简单化。例如:化学的发展史、最新研究进展、行业知识会、报告会等,可以向学生引进一些新理论、新知识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化学科目的发展历程,从而对化学科学产生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才能更充足,才能更好地配合化学科目教学。

二是实地参观。化学活动课程的开展不局限于课内与教室,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现实生活,走向同化学学科十分贴近的区域、场地,如化工厂、食品药品加工厂等。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轧钢厂、水泥厂等,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加工、制作过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氯碱加工厂,让学生眼观如何电解食盐。通过实地参观将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生活、工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化学学科的价值。或者带领学生走进科研单位、科研机构等,让学生亲自参与或亲手操作雾霾空气中的成分监测过程,整个参观过程中最好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提供专门的、专业化的指导,这样既能体现化学知识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写参观总结、实验报告等,真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三是观看影片。高中化学活动课教学还可以延伸至影片观看,也就是通过向学生播放电影、视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陶醉在化学物质世界中。例如:宇宙中的化学反应、各种原子、分子等的微观内部构造、各类物质的形状等,通过观看化学影片让学生产生一种形象的感受,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

四是课后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相关活动,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化学竞赛中,通过竞赛来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并深入开发学生的智能、智力,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变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对象的带动下,一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加快进步。例如:可以采用化学知识抢答的形式,组织抢答竞赛,学生分组来抢答化学题目,自行说出其中的理论知识,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或者采用智力竞赛的模式,让学生通过有奖竞赛、智力发挥等模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而促进化学活动课高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

【参考文献】

[1]周 静.化学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2(10)

[2]蔡前德.高中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探讨[J].文本教育,2015(10)

(责编 罗汝君)

作者:罗庆康

学生学好化学研究论文 篇2: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了解化学现象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化学这门课程目标顺利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只能在台下观看,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带来了限制。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对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提出了可行策略。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性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在化学实验中能够让学生对各种反应、现象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够渗透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新的目标,需要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样要求教师真正意识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不断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智慧,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但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有着“轻过程、重结论,轻理解、重记忆”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低效,不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好化学课程打牢基础。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现状

1.教育理念转变不及时

当前,还有部分化学教师未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达到观察变化和分析现象的目的,否则一味的想象化学反应与现象,则很难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初中化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锻炼,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在实验中探索化学现象的本质,才能更加深入理解与内化,初中化学教学才更加高效。

2.实验参与度有待提升

现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程度普遍很低,很多实验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实践能力长时间得不到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实验操控能力不强,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时间不多。虽然学生一般能够将化学实验操作要求与现象背诵出来,但是理解上不够深入,这种学习方式是错误的,参与实验次数少,学生就容易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混淆,难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通过问题的引领,能够促使学生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尤其是在设计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探究活动中积累丰富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①。

例如:对“燃烧的条件”实验来说,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你们完成三个实验后,能够总结出哪些结论?”学生A会说:“棉花沾上酒精以后,可以在加热后燃烧,但沾水后无法燃烧。”学生B会说:“乒乓球、碎纸片可以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燃烧。”学生C会说:“用盖子将蜡烛罩住后,蜡烛无法正常燃烧。”接下来教师继续用语言引導:“大家通过做化学探究实验,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你们可以分析每个实验结果代表了哪些化学道路呢?”学生会说:“我明白了燃烧所需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在观察与实验操作中可以总结出燃烧需要具备哪些必须条件呢?”学生会得出:“燃烧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可燃物,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否则无法燃烧。”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根据这些条件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不仅提高了化学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总结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与认真观察,这是认识化学现象与本质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实验中应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将实验中的干扰因素逐一排除,将实验目标与观察重点确定下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将最终结果准确记录下来。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装置,弄明白不同仪器设备是如何进行连接的,同时了解各种实验药品的性质。在实验操作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化学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其原理,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教师应该及时提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纠正。

例如:在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被火星四射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但很少注意瓶底形成的黑色固体,即Fe3O4。又如:在“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既要关注生成的白烟,也要认真观察火焰燃烧的形态。在“酸碱中和”探究实验中,在酸碱度处于等当点后,酚酞指示剂变红的时间非常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捕捉瞬间的突变,加强对学生敏锐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实现观察能力的提升。

3.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现象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构建,在实验中学生都积极动手,主动操作,也能全身心融入到合作与探究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实验并非简单的模仿与记忆,这是由于教师的讲解知识引导,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主动接收和消化②。化学知识的学习,不能过于依赖于教师的灌输,学生应该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

例如:在探究化学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方面为学生演示实验,需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基础出发,合理设计探究课题:“在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固体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溶解?”面对这个课题,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合作探究中得出不能无限制溶解的结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继续引导:“如何才能让无法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这样学生将思考继续让固体溶解的条件。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无法溶解NaCl可以继续溶解KMnO4呢?”学生在实验与探究中将逐步弄清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也顺利掌握了整个实验操作流程,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深刻印象。

4.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当学生实验能力实现提升以后,教师要增加实验内容的难度,体现出开发性特点,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学生要想完成探究性实验,需要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共同完成开放性实验任务,针对遇到的问题一起交流与探讨,相互之间获得思维上的启发③。在探究性化学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实现了自身综合实验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引出探究性实验内容:“如何通过3种最好的方法制取CaCl2溶液?”学生先一起思考并总结出可能制取CaCl2溶液的方法,同时针对各种方法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共同完成验证。在具体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需要将操作难度大、实验步骤多和原料成本高的方案舍去,最终确定了通过CaO、CaCO3 和Ca(OH)2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aCl2溶液。这些方法不仅省去了很多复杂的实验操作步骤,也保证了较高了产率,且原料成本也不高。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探究过程,能够对各种实验方案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估,不仅实现了探究能力的提升,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5.化学实验设计要联系实际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加强联系,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讓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其实化学这门学科与自然、生活等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与服务生活。教师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日常生活、自然等联系起来,学生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会轻松解决,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引入探究的主题:“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铁锈主要有哪些成分?如何进行防锈?”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演示实验,也要细致讲解,并留出以下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在家中的找一找生锈的铁钉、铁丝等,并认真观察其外表;第二,尝试着自己将锈钉、锈铁丝表面的锈去除,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第三,分别在干燥、潮湿、水中以及香油中放置4个无锈铁钉和铁丝;第四,定期观察,将每天无锈铁钉与铁丝的情况拍摄下来;第五,分析铁生锈的原因,总结防锈的方法。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和做一做,对金属锈蚀原理与防护措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做探究化学实验中也能寻找替代品,或者是利用自制品完成学习活动,对所学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结语

总之,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获得提升,尤其是在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将增强,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实现了化学思维的养成。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间总结与分享,才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 董萍. 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 教育现代化,2018,5(38):382-383.

② 柏品良.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 化学教学,2017(07):34-36.

③ 吴芝含. 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性实验的应用与教学方法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21.

④ 夏灵敏. 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66.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教育局)

作者:马伟永

学生学好化学研究论文 篇3: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一学生学习化学普遍存在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知识跨度大等问题。本文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结合化学科的特点提出: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认知内驱力;设置合理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内驱力;高一化学;激发措施

1 问题的提出

高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化学学习内驱力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认同感低

提起化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化肥油条”、“假牛肉”等等假药、假食品事件,各种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地球气候的异常等等,某化妆品广告甚至打出“我们恨化学”的口号来吸引眼球。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化学=有毒有害=危险品=环境污染,部分学生也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课堂,对化学唯恐避之不及,毫无兴趣而言。

1.2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的能力知觉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干什么,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1 ]。高一学生已有一年的化学学习经验,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初三化学基础差,对学好高一化学缺乏信心。加上必修一内容多、杂、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学生学起来会明显觉得吃力;还有元素化学:钠、氯、氮、硫等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需要整理、需要记忆、需要归纳等。总之,初高中化学知识跨度大,知识断层明显,对基础差的学生无疑“雪上加霜”,导致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

1.3 习得性无助

班级总有一些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既无出色的外表,也无优异的成绩,在班级也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总是与各种奖励无缘。无论在学校或家庭,他们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1.4 错误的归因

部分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题目简单,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失败面前丧失信心,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努力。

1.5 师生关系紧张

部分教师还秉持“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犯错误,如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时,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有时甚至出现过度惩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2 学习内驱力的理论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2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学习内驱力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指向知识本身,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让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 要 [2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内驱力可指向下次考试的排名、高一下要进重点班的愿望、以及对于高考的期望等等。自我提高内驱力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或年段中取得较好的名次。显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阶段性的目标及大目标.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 要 [2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有研究表示:附属内驱力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的儿童,附属内驱力的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内驱力渐渐地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是青少年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 ]。

3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3.1 提高学科认同感,增强认知内驱力

3.1.1 正能量引导——正确化学观的形成

高一第一节课,可以安排 “正能量引导”课,介绍化学的“丰功伟绩”:如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将合成氨投入工业生产,从而实现了人工固氮,合成了化肥。化肥的出现,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有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化肥,全世界将会有一半的人口死于饥饿,剩下的一半也在温饱线上挣扎。再如: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学氰酸铵合成出有机物尿素,由此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界限。此后,化学家们以含碳化合物为原料,相继合成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大大地改变了社会上物质及商品的面貌,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革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评价有机合成时说:有机合成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通过“正能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化学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化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滥用化学品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甚至灾难。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勃这位天才的化学家却将智慧和创造投入到军事武器(毒气)的研制中,使百万同胞惨遭屠杀;我们合成的塑料给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化工厂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等等。因此,化学作为一种工具,需要使用的人合理利用。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让他们感受到化学有用,愿意亲近化学,勾起他们想要驾驭化学的征服欲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2 趣味实验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学习氨的水溶性时,描述氨极易溶于水,一体积的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虽然学生在对比了H2、Cl2、O2、HCl等气体的水溶性后能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但若能结合喷泉实验,则效果会更好。

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追随科学家们的脚步,完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检验,切身感受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严谨并从中体会化学的魅力。

鼓励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小实验”,利用家庭厨房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做一些安全、简单的小实验,如水果电池、大象牙膏等,让兴趣延伸到课外。

成立了化学社、奥赛班等,以满足对化学有更高兴趣的同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社团、奥赛班等的设置,在课内及课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3 化学美的欣赏——感受化学之美

化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课堂上,学生会被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血红色的硫氰酸钾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多彩的颜色吸引;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铁丝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紫红色的铜;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出紫色的碘单质等。美丽的变化总能激起学生的惊叹,还有焰色反应的多彩颜色、法老之蛇、可乐与柠檬等等神奇的反应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内部结构,感受美的内在。如同样作为碳的单质的金刚石和石墨,其结构上却大相径庭,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成键,仿佛金字塔般优美壮观,构成了金刚石的坚硬,也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期望。

3.1.4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之实用

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若能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为自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认知内驱力。例如:学习碳酸氢钠时可介绍它的用途治疗胃酸过多;学习胶体时可介绍雾霾的形成;学习微量元素时提醒学生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学习原电池时提醒学生一粒Zn-Hg纽扣电池能污染600t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学习氢键时介绍氢键是生命之源,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等等。通过这些生活常识的介绍,以及恰当地解释,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须学好化学,这是激发认知内驱力很重要的措施。

3.2 提高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目标是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外部条件的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适度的、“跳起来”可摸到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有冲劲、有诱惑。当小目标实现后,及时帮助学生设置更高一级的新目标,让学生再次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逐步、慢慢地实现大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我能行”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高一刚开学,化学老师可利用高一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涯的憧憬和期待,为学生建立“化学学习小档案”。如“你初三化学基础如何?”、“中考中化学成绩如何?”、“你期中考化学目标是什么?”、“你高一期末的目标是什么?”、“你高考的目标是什么?”等。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多数高一新生都对自身有较高期待,希望高二年能考进重点班,高考能考上名校等。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鼓励、激励他们在高一年开学有个好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上学期期中考后,应注意关注那些尚未达到目标的同学,和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下一步目标。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多关注他们,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

3.3.1 有效地运用奖惩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功的愿望以及被别人肯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高一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期待获得老师及同伴们的肯定及鼓励。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和成绩较差的

学生。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正确时、当他们成绩进步时,老师都可以不吝惜自己的鼓励之词,并可在全班面前表扬,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若学生出现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等问题时,尽量私下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不认真的原因,做到奖惩有度,避免直接批评导致师生关系僵硬。

3.3.2 竞争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竞赛的方式,不断地激励学生,让部分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而对于一些无法在个人竞赛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捆绑。在分组时,注意合理分配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组与组之间均衡。在平时的作业缴交、作业完成效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及时进行公示,在班级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让普通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存在感及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总之,学习内驱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消极应付、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普遍存在内驱力不足的现象,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地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化学实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美丽化学让学生享受化学之美等,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真正热爱化学。当然,激发学习内驱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时间和爱心,希望本文能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提供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迪.生涯指导规划对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3]黄健凌.高中艺术生学业动机对学业绩效的影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李香艳

上一篇:化学竞赛辅导研究论文下一篇:包装工程大学化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