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概念培养论文

2022-04-18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笔者以实验教学为例,就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理论、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三类概念,谈谈个人的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化学概念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化学概念培养论文 篇1:

化学概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是在提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化学现象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离开化学概念,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出发,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可分为以下六类,各类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各有所侧重。

1.“组成”类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酸、碱、盐、各类有机物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2.“性质”类概念,如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液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pH值等)。这类概念多数凭借直观手段来教学。

3.“变化”类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溶解和结晶、风化和潮解、中和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催化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等。这类概念与性质紧密相连。

4.“结构”类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同分异构现象等。这类概念提示了物质的结构层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维来形成。

5.“化学量”类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等。这类概念与物质的微观特征紧密相关,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获得。

6.“化学用语”类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这类概念是基于物质及组成、结构、性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类多数要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获得,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后三类概念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抽象思维、空间构思,提出假设论证或借助于模型来理解形成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实物和模型;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形、色、态、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光、热、色、态、味;主要途径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观察周围物质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物、模型、图表等;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学现象,形成对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表现,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根源的潜在动力,以形成正确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1.观察要做到敏锐、仔细、快速、正确。对于微小的变化观察要敏锐,如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地由银白色光亮的色泽变为灰暗;仔细是指观察应全面,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强光所吸引,而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有白色固体的生成,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物质变化的全部内容;化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眼、手紧密配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判断等当点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既要仔细又要快速,否则中和将失败;正确的表达是观察结果的反映,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将观察到铁丝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没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选择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抓住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养成从所观察的现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现象,属于本质的方面,从而排除那些非本质的现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导管放入空气,可看到氨水中有气泡冒出,再将烧红的铂丝放入锥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气体出现,而且越靠近锥形瓶口,气体棕色加深,铂丝保持红热。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引导学生重点选择观察瓶内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分辨出哪些是属于本质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思维进行解释,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教师对观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学生观察过程中随意成分越小,选择性越集中,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3.对于“结构”类概念,通过观察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形象化图形、模型,培养学生借助宏观的图像,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想象微观世界的运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黄学海

学生化学概念培养论文 篇2: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的培养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笔者以实验教学为例,就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理论、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三类概念,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

二、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做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化学中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具有說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作者:闻虹

学生化学概念培养论文 篇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要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作者:廖祥林

上一篇:体育新闻传播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