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视障儿童由于视觉功能上的缺陷,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影响,但是其在触觉、听觉等方面相较于健全儿童更为灵敏。声乐作为一项感情艺术,情感是其灵魂所在,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对视障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引导视障儿童在音乐中探寻、触碰以及感受快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1:

杨立岗教授声乐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声乐是一门学科,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具体实施怎样的方法对声乐的研习者有重要作用。杨立岗教授自1982年1月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到山西大学音乐系任教,38年来已培养出38人次在国际歌剧声乐比赛和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获奖;350人次在省部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出版《正音学》《声乐教学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部专著,发表《论歌唱的鼻口腰腹式呼吸法》《论歌唱中“字”与“声”的辩证关系》《科学歌唱方法的理论阐述》等学术论文40余篇,明确论述了声乐(动词)是以人的身体作为“乐器”,在自身大脑神经指挥下,协调有关器官和肌肉群作有效运动后所产生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明显高低长短强弱变化的乐音,是以“歌唱语言”为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亲历了杨立岗教授的教学,结合其有关论述,对其声乐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杨立岗;声乐教学法;教学方法;作品处理

一、杨立岗简介

杨立岗,1999年晋职教授,山西省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现任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在1992年第五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他教授的男高音学生宋立中获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现任原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独唱演员);在第八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马啸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也是第一位青歌赛赛场上唱到e?的歌手,现任山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王小花在通俗唱法专业组中二次获奖(后任中国煤矿文工团一级演员);李日泉(山西省群艺馆一级馆员)、姚振华(山西晋中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于有荣(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院长)、蒋鸣(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安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维胜(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冯晓玲(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尚广平(山西运诚学院副教授)、田丽坤(山西传媒学院表演学院副教授)和胡晓瑞 (山西长治學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等纷纷在国内外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当记者采访时问他为什么能教出这么多的学生?他说:我教学生不是只教他会“盖房子”,而是教会他们会“看图纸”,这样他们不仅仅自己唱得好,还会培养更多唱得好的学生们。杨教授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在声乐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二、杨立岗声乐教学方法

(一)呼吸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歌唱的动力和生命。中国古代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之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被广而认可,杨立岗教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梳理总结出了独特的“鼻口腰腹式呼吸法”,腰腹部肌肉群又称为歌唱的动力控制器官。

1.吸气

首先要在打开口腔的同时,鼻、口同时吸气。要求:放下下巴,整个下颚肌肉是在骨骼带动肌肉的前提下,依靠本身的重量自然松弛地放下来,整个下颚和舌面仍保持闭嘴时放松自然的状态,检验口咽腔是否打开的唯一标准是颌关节是否打开。同时鼻口同时吸气,鼻腔吸满,口腔吸入的气息感觉是沿着上颚呈一条状向内吸入,在后鼻管处汇合,然后沿着后咽壁,后腰充满整个腰腹部,此时腰腹部是全方位的向外扩张。吸气时切记:肩不能耸、胸不能挺(也不能塌)。

2.呼气

当感觉气息充满整个腰腹部后开始呼气,小腹略向内回缩的同时,上腹部和两肋肌肉仍保持向外扩张状态,保证气息均匀地从身体的两个部位(从声音的第一支点贴着后腰后背垂直向地面流动;从头顶沿着鼻管向身体的前下方流动)向体外流出。注意当气息呼出近一半时,身体的上腹部上半部肌肉群仍保持向外顶出,上腹部下半部肌肉群和小腹肌肉群仍保持逐渐向内回缩,直至气息完全呼出。在整个呼吸过程中,仍要注意胸不能塌、肩不能压。

(二)共鸣腔体

在歌唱中,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让韵母在气息的支持下到共鸣点产生充分的共振,使音色饱满、响亮。共鸣器官的功能是“求字不求声”。

声音的第一支点:与剑突骨(俗称护心骨)对应的后背第八胸椎处。它的原理是声波通过身体的骨骼与肌肉的传导,到达后背第八胸椎处产声的鸣响,这是取得胸腔共鸣的最佳点,声音的第一支点要做到“气动声出”。当做出呼吸动作后,首先是身体的第一支点处发出鸣响,同时声音带着气流,贴着后腰,双腿向地面拉动(唱上行音阶)或流动(唱下行音阶)。

声音的第二支点:在鼻孔处。这是头腔共鸣的最佳点,具体动作是感到头顶有一股气流沿着鼻管向鼻孔处向身体的前下方进行拉动或流动。当气息流动到鼻孔后发声鸣响,所以声音的第二支点要做到“气到声流”。

这里没有强调口腔的共鸣,是因为口咽腔是字音器官,在歌唱发声中的首要功能是“求字不求声”,如果有过多的声音在口腔中滞留就会影响到音色的质量,并且会产生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

(三)字与声

声母是字音准确的基础,韵母是字音响亮的关键。歌唱发声中的口咽腔的首要功能是“求字不求声”,即声母(辅音)成阻、持阻时口腔两个及以上部位相对紧张,除阻后口咽腔必须以肌肉松弛为前提立即向韵母(元音)所需要的不同口腔状态和舌位转换,在气息的支持下让韵母(元音)到两个共鸣腔体中充分鸣响,做到“气动声出”“气到声流”。

在歌唱练声中我们常用“a”“o”“u”“e”“i”这五个元音(韵母)练习,因为在中国汉语普通话有三十九个韵母,也基本是在这五个元音基础上的复合变化。所以正确掌握了这五个元音正确的口腔状态,对于学生演唱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作品)的声乐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o”“u”:只是唇形变化的元音。打开口腔、舌位保持闭嘴时在口腔中的状态(位置力度不变)。“a”(展唇)、“o”(圆唇)、“u”(嘬唇)。

“e”“i”:保持a母音的口腔和唇形,是舌位变化的元音。“e”(舌身带动舌尖后缩高举,舌身后两侧轻抵上部左右各一颗后槽牙)。“i”(在“e”音基础上,舌身略向前伸,舌身后两侧轻抵上部左右各两颗后槽牙)。唱a、o、u时感觉从鼻腔向内吸气,而e、i是感觉口腔沿着上颚向内吸气。

三、杨立岗声乐教学作品处理

(一)声乐曲目的选择

在声乐教学选曲上,杨立岗教授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情况(音色、音域、音区)及学生专业素养的不同层次制定适宜的方案,实事求是地科学性施教。针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从稳定中声区的训练开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歌唱技能的前提下,布置规整、音域不宽、风格相对统一的作品,例如《思乡曲》《问》等;针对于中级阶段的学生,在中声区训练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音域的扩展,通过适当难度的增加,训练学生气息的控制和身体各器官相互协调能力,统一声区和锻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驾驭能力。这种阶段在曲目上布置有一定音域垮度、情绪有起伏的声乐作品,例如《黄水谣》《小路》《祖国,慈祥的母亲》等;而针对于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音区已得到统一,演唱技能已经基本成熟,能基本自如地协调身体各器官,选取篇幅较大、情绪起伏、情感对比强烈、音域较宽的曲目,并且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曲目培养提高学生的演唱素养和情感把控。这种阶段布置的曲目例如《月亮颂》《我爱你,中国》等。

(二)对作品背景的分析与了解

在作品学习上,杨立岗教授重视学生对作品背景的探究,作为作品的“再度创作”者,首先是要了解詞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因为不同的年代、经历和文化背景及地域所创作的作品情感也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在新曲目的学习上一定要了解作品的词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使将作曲表达与词作曲的创作内涵相结合。例如《思乡曲》作曲家郑秋枫,作词瞿琮,这首作品是为电影《海外赤子》而创作。在剧中是由女主角黄思华的妈妈所演唱,表现了漂泊它乡的海外同胞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作品曲调简洁、明朗,旋律悠扬、平缓,歌词朴素,道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的声乐作品。

(三)作品的形象特征及情感把握

作品的形象是通过把控分析词、曲的内涵,感受作品所展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以及演唱者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调、语气、语势及声音的强弱等调控手段,将作品的内涵通过演唱揭示出来,使观众走进歌者所“营造”的内心境界。换句话讲,若想感动观众,首先要先打动自己;其次,要有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

颂扬性作品:在歌词上多有赞颂的显著特点,多为讴歌英雄伟人、祖国大好河山,优秀品质和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旋律的形象特征上多有大气磅礴、慷慨激昂、满怀深情的特点。

地域性作品:中国地区广阔,各个地区人民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各个地区有各自显著的作品风格,如《鸿雁》充满悠扬又辽阔的草原形象;又如《茉莉花》展现了江南女子软、羞、嫩的形象。

影视性作品:这一类的作品需要感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背景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征,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叙述性强,往往揭示影视作品的主题,因此,在演唱这类作品时要深入挖掘,展现作品的内涵与时代性。

四、结语

声乐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还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学者,我们在将正确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杨教授所说,教育学生不仅学会“盖房子”,还要学会“看图纸”,既“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通过对杨立岗教授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究,我作为一名刚走上声乐教学岗位的研习者,深深感受到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擅于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8).

[2]杨立岗.论歌唱的支点问题[J].中国音乐,1999(2).

[3]杨立岗.科学歌唱方法的理论阐述[J].当代音乐,2019 (11):3-4.

作者:田敏

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2:

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视障儿童由于视觉功能上的缺陷,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影响,但是其在触觉、听觉等方面相较于健全儿童更为灵敏。声乐作为一项感情艺术,情感是其灵魂所在,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对视障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引导视障儿童在音乐中探寻、触碰以及感受快乐。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视障儿童对声乐的兴趣,且他们在节奏感、音高感、模唱以及听觉反应等方面上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较于健全儿童的声乐教学,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困难度。对此,本文将对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促进视障儿童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视障儿童;声乐;教学方法

视障儿童的校园生活相较于健全儿童而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使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以及感知体验度有所缺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视障儿童为本的重要性,以增强视障儿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开展多样化声乐教学活动,促进视障儿童参与积极性与课堂体验度的提高,进而实现视觉缺陷的补足。但是,在实际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结合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展开声乐教学,使得声乐教学的质量并不理想。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明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各方对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性保障,并通过分析声乐教学的异同以及存在的问题,探寻视障儿童声乐教学的优化措施,进而实现视障儿童艺术钻研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提高。

一、声乐教学对视障儿童的重要性

(一)视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视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理发育,主要表现在视障儿童动作发展迟缓的问题,在初生阶段,视障幼儿与健全幼儿在运动技能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两者间的差异会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视障儿童由于视觉上的限制,极易出现运动迟滞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视障儿童还会存在体格发育不良的问题。据研究表明,视障儿童的大腿围、身高以及肩宽等生理机能的发育皆低于视力正常的儿童。二是心理上,视障儿童会出现胆小懦弱、态度消极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较于视力正常的儿童,视障儿童具有记忆力强等方面的优势。声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对学生身心发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良好的声乐教学能够让儿童感知到快乐与艺术魅力[1]。

(二)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影响

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视障儿童审美,声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特殊学校展开美育的重要路径,对于听觉依赖度较高的视障儿童而言,能够有效培养视障儿童欣赏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借助附有人文内涵与格调的音乐作品,促进视障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二是丰富视障儿童日常生活,视障儿童由于视力上的限制,对事物的接触范围以及了解程度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声乐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让视障儿童在不同的声乐教学内容、活动中感受不一样的艺术世界,达到丰富视障儿童日常生活的目标;三是培养视障儿童的交际能力,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助音乐所具有的特性治疗疾病、增进健康,声乐教学被纳入教学计划中时,明确指出声乐教学与视障儿童身心矫正与康复的作用,借助声乐比赛活动,引导视障儿童与其他参赛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实现视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四是增强视障儿童职业技能,声乐作为一项技能型学科,通过声乐的学习能够为儿童的未来开拓新天地,为视障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视障儿童与健全儿童声乐教学的异同

(一)声乐教学的共同点

视障儿童与健全儿童声乐教学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两者声乐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的差异点在于教材呈现形式上,视障儿童声乐教学的文本教材设计以儿童视力障碍程度为基点;二是“三教”原则,两者皆以声乐教师、声乐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统筹兼顾与合理构建为原则;三是因材施教,两者皆强调以儿童的声音素质与唱歌风格等特点订立培养方案;四是儿童生理层无明显差异,主要是指视障儿童与视力健康的儿童在气息运用、声带发声以及听觉功能等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异。

(二)声乐教学的差异点

视障儿童与健全儿童声乐教学的差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呼吸方式”教学,一般而言,歌唱的呼吸方法主要包括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胸式呼吸法三种,针对视力正常的儿童,教师更多采用的是“观察法”,主要是通过引导儿童观察教师呼吸时腹部以及胸部等方面的变化,让儿童感知气息运用的正确方法。但是,视障儿童由于视觉上的限制无法通过观察了解呼吸信息,使得两者在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共鸣”教学,共鸣作为歌唱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只有正确地发声才能产生良好的声音效果,但是,视障儿童在掌握这一技术时,难以领会“喉咙打开”“面罩共鸣”“真假声体验”等方面,使得视障儿童声乐教学相较而言面临更多的困难[3]。

三、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声乐教材完备度偏低,盲谱对于声乐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声乐教师并未掌握盲谱、声乐教材内容陈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视障儿童的声乐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滿足,部分学校虽然研发有专门的声乐教材,但是声乐教师并未按教材组织教学,使得声乐教材流于形式;二是师资力量偏弱,由于重视程度偏低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部分学校开设的声乐课程数量偏少,使得声乐教学出现任务重、课程内容杂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部分声乐教师在入职前并未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得部分声乐教师在特殊声乐教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声乐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声乐教学方式创新能力偏弱,且并未以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与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组织声乐教学活动,使得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内容存在陈旧单一的问题,而声乐教学方法则存在过去吸取以往教学方式或视觉正常儿童声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声乐教学与视障儿童的实际需求贴合度偏低,对视障儿童声乐能力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四、视障儿童的声乐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挖掘开发声乐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支撑力

声乐教学资源作为视障儿童声乐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性保障,在声乐教学资源挖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声乐文化的挖掘,从视障儿童生活环境中挖掘声乐了解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视障儿童对声乐教学的感知度。二是学校设备的挖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台、多媒体教师以及阅览室等资源,实现良好声乐学习氛围的营造。借助校园广播台在特定的时间内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教师应当对音乐的播放音量进行控制,避免对视障儿童的课余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借助校园多媒体教室与大礼堂举办不同题材的音乐会,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三是校外声乐资源的挖掘,首先教师应当了解最新的视障儿童声乐教材,及时更换年代久远、内容陈旧的声乐教材,为声乐教材的展开提供基础性保障,其次教师应当对社会声乐活动进行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会声乐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儿童的声乐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视障儿童交际能力的提高[4]。

(二)巧用声乐教学方法策略,强化信息获取力

教学策略作为声乐教学实施的框架,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教材的轉换,教师应当以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为基点,通过放大文字型号、音频翻译以及盲文转化等方式,保证视障儿童能够获取声乐教材内容信息。二是“呼吸方法”教学策略,针对呼吸方法教学,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教师首先应当加大语言信息量,通过细化肢体变化描述的方式,补足儿童视觉信息上的趋势,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将手放在教师的腰部,让视障儿童通过触觉了解呼吸运动时腰部变化,进而掌握正确的吸气方法。此后,教师再通过布置自我体验作业的方式,让视障儿童了解同学以及教师的身体变化,并通过反复验证自身身体变化的方式,提升视障儿童对呼吸方法的领会度。三是“共鸣”教学策略,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针对“喉咙打开”教学,教师应当侧重于对视障儿童唱歌姿势与口型的调整。针对“颌关节打开”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打哈欠”时口腔张开且放松的状态,再通过细化语言表述的方式,引导视障儿童对舌头进行调整。

(三)立足视障儿童学习特点,提高儿童认知力

视障儿童由于无法获取教师的眼神、表情以及肢体等信息,使其无法从感性的角度描述作品。但是,视力上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听觉、触觉以及记忆等方面占据优势。对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立足视障儿童的优势与特点调整教育方法与内容,进而促进视觉儿童声乐认知力的提高。优势发挥方法如下:一是听觉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乐器作为声乐课堂的切入点,引导儿童领会不同乐器的音色,以达到刺激儿童听觉神经的目标,同时,还能够借助乐器提升视障儿童对声乐的兴趣;二是触觉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触摸声带与肢体感受发音,并通过细化语言表述的方式,提升视障儿童对声乐的感受。

(四)声势活动融入声乐教学,培养儿童节奏感

声势活动主要是指借助肢体动作发出声响提升视障儿童结构感与空间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作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应当立足于声乐作品本身对肢体动作进行设计,保证所设计的肢体动作与作品节奏有较高贴合度,以此作为培养视障儿童节奏能力的基础保障;二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采用拍手、跺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或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视障儿童的活动参与兴趣;三是活动空间的控制,视障儿童由于视力上的限制,使其活动的范围与时间受限,通过声势活动能够让视障儿童锻炼肢体的协调性,但是这要求教师予以其适当的活动空间。此外,在组织声势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儿童进行体态模仿缓解儿童表情呆板等方面的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声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对视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视障儿童自身的条件限制使其在学习声乐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对此,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育资源的方式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视障儿童对声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并通过巧用教学策略以及优化教学形式等方式,促进声乐教学合理性与科学度的提高,为视障儿童的声乐能力成长提供基础性保障。

注释:

[1]王培政.Cubase5.0和Cakewalk9.0在视障高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211.

[2]邱晓平.如何开展适合视障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音乐课堂[J].北方音乐,2018(13):153.

[3]王  宁.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的小组课程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72.

[4]杨万莉,贾京鹏.视力障碍学生声乐教学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6(01):88—89.

[收稿日期]2020-05-19

[作者简介]郭亭君(1991—  ),女,博士,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讲师;王  宏(1986—  ),女,博士,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长春  130117;长春  130032)

(责任编辑:张洪全)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园丁花园二区 46栋二单元204郭亭君

18166875789   517388658@qq.com

吉林省长春市长吉北路677号,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宏

13331691001   47317695@qq.com

作者:郭亭君 王宏

声乐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3:

视力障碍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每个人都有演唱和学习演唱的条件,但对于视力障碍儿童学生而言,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在声乐学习上,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声乐教学方法,采用能够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儿童声乐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视力障碍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记忆优势,结合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点利用特殊的、适宜视力障碍儿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视力障碍;儿童;声乐教学

一、教学方法一:以听力代替视力

人们常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视力障碍儿童虽然失去了视力,失去了光明,但他们却往往拥有着健全人们所没有的听辨能力。所以要利用视力障碍儿童学生的这个优势对其进行声乐教学。

(一)旋律模仿

声乐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旋律的学习,对于视力障碍儿童学生来说可使用的盲文音乐教材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进行旋律的教唱。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歌曲旋律,都可以采用教唱的方法。视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在生理上的不足,往往在心里上比正常的儿童更加渴求知识,以及超强的记忆力,因此在教唱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的学习会十分的快速。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旋律的准确性以及呼吸的正确位置,减少不必要的错误,避免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声音模仿

在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时,我们可以利用视力障碍儿童学生的听力优势,由教师做出示范,视力障碍儿童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即正确的声音和错误的声音(或者是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声音)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听力优势进行分辨,从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教学方法二:以触觉代替视力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进行形体上的模仿。如口腔的打开,歌唱表情的运用,形体语言的表达等等。这些对视力正常的学生往往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需要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利用触觉代替视觉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视力障碍儿童学生进行a-e-i-o-u的发声训练,如谱例:

训练的重点是五个元音字母的口腔变化。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指的高度来解决a-e-i这三个元音字母,用手指的宽度来解决o-u这两个元音字母。即a元音时,嘴巴上下张开可以容下三个手指的高度;e元音到i元音时,嘴巴上下张开由a元音的三个手指的高度减到两个手指的高度、再减少到一个手指的高度;o-u这两个元音字母要在i元音嘴巴张开高度的基础上,左右张开的宽度由三个手指的宽度减少到两个手指的宽度,再减少到一个手指的宽度。这样学生对口腔张开的程度便有更为很直观地感受。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中所使用的胸腹式呼吸法,常使用“横膈肌下沉”“胸、腹围向四周扩张”“每一次呼吸都充分”等语言,但往往不能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呼吸方法的。

三、教学方法三:教师形象的语言表达引导

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往往是非常抽象的。发声是人体各个发声器官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个相互的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便是视力正常的学生也不是完全能够直接感知发声状态和歌唱技术的,对视力障碍儿童来讲更为困难,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歌唱感受和体验,运用准确、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并在歌唱时,对视力障碍儿童的声音进行科学客观地判断、分析,并传递给视力障碍儿童学生,使之能够及时准确地调整歌唱方法,从而获得正确、科学的声音。

如歌唱咬字时,我们可以通过触觉感受到嘴唇的张开情况,但无法感受到舌头、喉咙等器官的歌唱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当我们说“舌头要放松,舌根要下压,喉咙要打开”等等解释性又略带抽象的语言词汇时,远不如用“歌唱咬字时口腔的状态如同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去张嘴喝一杯冰镇汽水时的状态”,或是“夜深人静时,我们慵懒的躺在床上,张开大嘴舒服的打一个哈欠时的感觉”等等这样通俗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使视力障碍儿童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以更好地掌握发声技巧。

四、教学方法四:教师准确的辅助动作提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方法或者问题,无论教师怎样使用语言表达,还是让视力障碍儿童抚摸都无法让视力障碍儿童快速、准确地掌握或改正,这时,我们就需要教师的辅助动作了。

如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体会不到声音与气息的对抗,从而得不到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在他们有准备的情况下,教师用手顶住视力障碍儿童的后脑勺,并有控制的用力向前推。这是,學生为了不让自己摔倒,一定会腰腿部用力,绷住身体。与之向协调的就是气息的下沉,在气息有力的支持下,喉部力量也会放松下来,从而达到气息与声音的统一。

再如演唱时,喉部放松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我们发现,喉部的力量控制往往与身体的紧张程度相关时,所以我们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辅助动作,在学生演唱之前,教师先拉住学生的手,并保持一种向下的抻拉状态;开始歌唱后,教师根据学生手部的紧张程度来晃动学生的手臂,学生越是紧张,教师晃动的力量越大,反之,则晃动的力量越小。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身体力量慢慢放松了下来,喉部力量也由于注意力的分散和身体力量的放松,慢慢减少了。

还有种种辅助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的体会和总结,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邵凌春

上一篇:消费心理市场调研论文下一篇:医院感染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