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语言与写作分析论文

2022-04-2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阅读教学,一直仅关注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枯燥而大量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试题演练。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新奇的事物,而对于重复、单调的任务难以提起兴趣,基于此,我们很难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取得实质性教学进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语言与写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语言与写作分析论文 篇1:

浅谈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

摘要:针对目前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阅读和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希望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于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教学效率的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科学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使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理念深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教学往往是彼此独立的,阅读理解是对教材材料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是利用专门的作文课,指导学生按照指定标题进行写作。阅读与写作教学彼此分离,没有起到二者结合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写作也能够提升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知道写作中的具体手法和表现形式的运用,在何处要表达怎样的思想。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看,高效的阅读训练能够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发展与提升。目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作用,达不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学生也不能根据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没有快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师应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学生读写模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学生读写模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并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的能力。首先练习阅读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写作的主题应与学生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接近。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問题,使学生可以使用问答方法获得所学课文的完整知识。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对阅读指导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的写作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其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活动之后,完成他们正在阅读的文本框架的提要,让学生根据教师应用本课中讲解的写作技巧在课堂前填写句子或段落。再次出色的完成作业,让学生在讲台上向同学大声朗读,教师发表评论。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要有效分析其技能,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对写作技巧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效加大对学生多样化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超越模仿文本类别作为阅读材料,以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使用写作技巧来创建自己的语言,进而进行高效的练习。这样可以防止学生误解用作阅读材料的语言,机械式的模仿,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进而提高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可以发展出非常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的视野

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单靠课本上的教材,要积极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基础。很多学生在阅读学习后很难进行写作,是因为他们的书读得较少。因此,教师应通过丰富课外阅读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自己作文基础,以改变写作能力较差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阅读是可以互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在写作中使用更多的素材和技巧。事实证明,广泛的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的素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入手,加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和基础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研究。语文教师应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学生读写模型、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的视野等有效措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财生.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运用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7 (2) .

[2]张文熙.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赢未来,2017 (6) .

[3] 李岩.“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2015 (15) 。

作者:刘春玲

语文课语言与写作分析论文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模式运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阅读教学,一直仅关注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枯燥而大量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试题演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新奇的事物,而对于重复、单调的任务难以提起兴趣,基于此,我们很难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取得实质性教学进展。因此,笔者结合以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的部分问题,对实施读写结合模式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前路坎坷——往期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也发现了部分问题,经简要总结和分析体现如下: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虽然说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体会、感悟时间,但是这个“自主”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得当,还要留给我们教师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间。而现实中的教学则主要是以集体朗读和个人默读为主,整节阅读课是学生一直大声朗读,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預定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阅读和写作教学人为割裂

很多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人为分离了。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有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重视阅读教学而轻视写作教学,或者重视写作教学而轻视阅读教学。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的束缚,致使小学语文课整体教学质量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提升,我们想要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也就毫无依据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得到培养和激发

阅读和写作都是需要兴趣作为铺垫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只有结合儿童平时感兴趣的元素,才能切实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选择了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或者背诵课文,然后再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这样偏离科学教学规律的实践方法,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流行”,由此可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影响不小,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其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革新和完善。

良计为灯——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和谐统一的。阅读和写作教学都在整个语文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主要阵地。

因此,结合科学、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就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的各种技巧、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如何遴选阅读和写作材料等技能传授给小学生,并且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好课外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主动写作,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检测自身不足的地方,实现查漏补缺。所以,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为语文课点上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灯可以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即: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及时将阅读材料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记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遣词造句能力,进而为写作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日记习惯,学生长期坚持写作、记录,就可以发现自身语文素材积累中的不足,进而展开针对性教学,将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文化不断查漏补缺、扩充积累,带着更加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所以综合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极为必要。

多策并举——读写结合教学在语文阅读课中的具体应用

提升教学认识,革新教学思想

如今有很多的小学都开始尝试单独开设写作课,而写作课所教学的内容要比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更加难一些,因此写作指导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就比平时更加严格。课上,教师一般给小学生一个或者多个题目,或者指定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题目,但是都是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由于写作时间的严格限制,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在写作中的思维也得不到锻炼。其实在我看来,这虽然是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但是教学思想依旧落后,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思想,革新教学观念,以树立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教学观念为基础,可以采用教学影像播放、书籍搜集阅读和图片刺激等方式,带给小学生不一样的非智力因素应激。这样,学生的自主写作兴趣、积极阅读兴趣都能获得提升,语文综合水平也将得到明显进步。

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无论是小学语文阅读还是写作教学,其课堂指导的过程都是需要在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交流中来完成的,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答疑解惑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和写作中的各种困难,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学习中。

对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寻找或者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给学生一段材料,让学生自己发挥,设置情境和对话进行演练,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在所有教学的年龄段中,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起跑阶段,是儿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模式,以此来帮助孩子们识字、看图、看书、说话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一些优美生动的语句,譬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这句话中结合了丰富的修辞,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交叉运用,短短几句描写,就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表现出来,写出了桂林山的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写作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更是写作思路上的一种创新,是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知识。

教师在举出一个例子之后,还可以启发学生:“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篇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抛出此问题来激发小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促使师生之间达到良性的互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之后,告诉学生写作其实就是从模仿开始的,阅读时发现好的词语和句子,可以记下来,写作的时候用上积累的词语和句子,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是优秀的。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花海公园里的花多、艳、香的景色,写一写学校的草坪绿、柔、美的样子,写一写金华双龙洞内洞大、黑、奇的特点,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让读写能力实现有效迁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讲到的文学作品形式种类繁多,如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所传递的信息不同,表达的效果不同,而不同的作品创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就是作者将所见所闻、所想所知浓缩在一起的书面表达形式、内容的体现。所以既然是人创作了它,那么必然在其字里行间便会流露出人的情感。

比如,在指導学生学习《独坐敬亭山》时,教师不但需要让学生阅读诗歌,还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搜集与阅读辅助性的材料,了解作者李白在创作这首古诗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遇或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这样更能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感到孤独寂寞之情。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当,就可以让阅读和写作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迁移。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四篇课文,无论是伽利略、罗丹,或是聋哑青年,还是勤劳能干的父亲,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精神。

教学这组课文,在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了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的美好品质,使学生受到心灵启迪,在品味语言中,注意观察作者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实现有效迁移。

教师还可以结合多样化的写作教学训练来提升儿童的语文写作水平。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想》这一课时,当学生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后练习扩写课文,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练习续写故事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创造性地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学习的个性、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的不同等等,在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阅读和写作教学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搭建支架,丰盈骨肉。从而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读写结合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而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精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要内涵,拓展儿童文学视野,让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作者:林晓

语文课语言与写作分析论文 篇3:

关于作文教学经验重构的思考

毋庸置疑,中学作文教学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从观察到写作,从语言到技巧,从思维到表达,从课内到课外,从局部到整体,从模仿到创新,从高效到快速,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体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几乎从来没有与语文课本同步配套发行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文教材,一线的语文教师至今没有一种作文教学的系统经验和训练体例可以借鉴,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是教师各自为政,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使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多年后的今天,语文课本不断更新,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还是无本可依,缺乏可资借鉴的相应的系统经验。占语文考试40%权重的作文教学,急切需要一套或多套具有和阅读教材一样的指导意义的作文教学经验和训练体例。这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期盼。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写作的内在规律,提出一些重构作文教学经验和体例的思路,期待引起语文教学同行的共同思考和探索。

一.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系统经验重构的期待

仔细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和高中(必修)写作的要求,我们就会发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基本相同但层次要求不同,都包含写作、口语表达和综合体验三个要素。

初中虽然把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分别说明,其实,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也都属于写作范畴,“写作”是书面表达,“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都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综合体验,当然离不开写作的训练。从三者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我们发现初中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主要内涵包括生活、语言、技巧和思维训练,而语言和技巧其实就是写作,简言之,初中作文教学核心是生活、写作和思维。

高中(必修)把写作称为“表达与交流”,实际也包括写作、口语和综合体验“三要素”,但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更高一些。更加强调思维训练,“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生活认识更加深入,“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技巧要求也更高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生活、思维与表达。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要求的实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训练:写作(口语和书面表达)、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生活(综合学习和人际交流)。其实,这三者就是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全过程。因此,从作文思维的特征、语言认识的规律和生活体验三者的关系来进行作文教学新经验的思考,从而建构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系统经验和体例,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作文的思维特征与作文教学经验建构

作文的过程就是人的内在世界外化的过程,而人的内在世界是生活体验和个性思维的结合体。换言之,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即表达自己独特的思维活动。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的核心观念“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写话”,同样强调的是思想、生活和语言。作文的思维特征要求作文教学经验体现三个层次,即作文思维的整体性、同步性和连续性,它直接影响作文教学三方面:听、说和写的训练。

(一)作文思维的整体性与“听”的训练经验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怎么开头、结尾,怎么选材、剪裁,材料中包含什么情感和思想,如何安排详略、主次,如何过渡衔接,事先都要进行构思,或者叫做打腹稿,打腹稿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构思的过程。没有事先的整体思考,匆忙下笔,要么就写不下去,要么就是顾此失彼,以致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支离破碎,难以成篇。这是写作的基本规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意识,人教版《语文教学用书》对文本的处理有一个共同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就是遵循写作思维整体性的标志。因为作家写的文章是一个严谨的整体,先要有了整体感悟,才能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也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局部和词句的内涵。叶圣陶先生强调“备课要备到作者的思路上去”就是这个道理。可是,现实的教学情况如何呢?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由于学生缺乏整体性思维,或者预习不够充分,往往在阅读教学中很被动,整体感悟除了极个别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零星的配合之外,教学几乎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到作者的思路上去,这个环节令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很难落实,很头痛。对学生进行整体思维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写作思维整体性原理,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构建思维训练的系统教学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听读教学,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本,寓思维整体性训练于听读之中,不失为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经验之一。

可以从阅读教学中探索构建写作思维整体性训练经验和体例的路径。

着眼于“写”的思维训练的阅读课堂,首先应努力促使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思维临界状态。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往往在课前让学生静坐、清静心智,闭目养神,甚至教学生气沉丹田。这看似练功,叫人迷惑,但仔细一想,这样做,不仅可让学生心情放松,精神集中,更重要的心理作用在于: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进入课文作者思路的临界状态,这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和阅读理解训练,大有裨益。

但这只是心理准备。整体性思维训练与写作能力培养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听读教学就是其中的一条思路。所谓听读,就是以学生听为主,伴随听读还有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作者的思维特点。很显然,听读就排除了具体语言文字的干扰,让学生的思想很快捷地进入了作者的思路。只要真正领悟了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了。

在听读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范读的质量,或自读或放录音。把阅读文本当做优秀的范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听读时,不看书,闭目静听,用心感受,让思想紧跟作者思路,并且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略文章精妙的思想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听完后,师生共同整理文章思路,复述故事情节,粗略感知文章中心思想,梳理思维线索,理清层次脉络。通过听说,强化整体思维训练。这个过程,就是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正是新课程教学思想的印证。

听音乐作文是思维整体性训练的重要方法。“一支优美的乐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完整,扣人心弦。那摇曳婉曲的旋律,传送千种风情、万般神韵,含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包藏世态炎凉、人生百味,让人听来思绪万千、联想翩翩。音乐很容易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情境,感受乐曲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陶醉其中,用心聆听,尽情感受,和作者一起经历、体验,进而摇头晃脑,吟咏哼唱,甚至手舞足蹈,与音乐共鸣,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渐渐成型,教师再略加点拨,学生便会文思泉涌,产生写作的强烈冲动。”(参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2期《依依乐韵,绵绵文思》笔者的论述与学生习作)这种写作思维整体训练效果颇佳。听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了之后再写,听、说、写成为一体,所以“说”的训练就不再赘述了。

构建听读、听写、听说等系列作文思维整体性训练经验,对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与写作能力,对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文思维的同步性与“说”的训练经验

这里说的作文思维的同步性,指的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内部语言或者口头语言)同步,但是思维却不与书面语言(文字)同步。这种思维特征与学生的写作训练关系密切,因为,学生作文不是用口语,更不是用心里话,而是要诉诸笔端。要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与书面语言的同步,就有必要进行过渡性训练,即“说作文”的训练,于是,构建“说作文”的训练经验就必不可少。

为了论述清楚起见,这里引用一段关于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人的思维活动与语言同步,却不与文字同步。如果仔细观察和体验就会发现,思维与语言、文字之间在写作中具有如下关系:思维在活动时,离不开语言(可发出声也可不发出声的语言),但是可以离开文字。语言在活动时,思维紧紧伴随(大脑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语言例外),但文字活动时,思维可以不活动。这主要是文字的书写需要时间,因而思维不得不产生停顿。这颇有点像飞机与汽车若想同时到达目的地,飞机不得不先停降一样,因此,可以说,语言能够轻而易举地记录下人的完整的思维活动,但文字记录思维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引自《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2期 牛湘坤《略谈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上述论述与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可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必须要加强思维同步性训练,而促进思维与书面语言同步的最好训练就是“说”,加强“说作文”的训练,但说什么,怎么说,说多久,需要一个体系、体例,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系统经验构建的意义。

再以听读教学为例。

听读教学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作文中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为语言而语言,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认识不够。为此,我引导学生听读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作文,帮助他们认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想’。具体做法是:先将自己的文章或优秀范文录音,然后听读录音,在听读中逐步懂得‘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维’是作文成功的秘诀。而听读别人的文章,则可训练自己的评文能力,辨别文章的优劣得失。听读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听读课文教学的延伸与运用,因此,也可以把它作为听读的一部分。”(引自《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课堂阅读教学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策》笔者拙见)

当然,前面讲到的“听音乐作文训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说作文”训练的雏形。先听后说,说了再写,这本身也是一个小的作文训练经验体系,具体做法有待探索和建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充分体现了“说作文”的意义。在新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和高中(必修)教材中,都有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它本身也自成体系,却没有与之相应的配套的“说作文”的教材和成功经验借鉴,不能不说是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缺憾,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三)作文思维的连续性与“写”的训练经验

作文思维最重要的特征还是连续性。我们常常讲,写文章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就是思维连续性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从开头到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文中的故事情节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阐述的道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或多个层面并行,或逐层深入,层层推进;说明的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而结果,或有时间先后,或有空间位移。这些都具有事物或道理本身的逻辑性,依次展开,逐层深入,这就是思维的连续性。

学生作文训练最关键的还是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思维的严密性和连续性。作文中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都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而且文思缜密,作文才能思路清楚,条分缕析,脉络分明,才能表现出自己思想的个性和情感的独特,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思维的连续性,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写”的系统经验和体例。这种经验和体例包括全篇思维连续性训练、局部思维连续性训练、段落思维连续性训练以及作文片段思维连续性训练等。通过建构这种作文教学经验体系和作文教学体例,增强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思维训练效果。

具体包括叙事思路、说明思路、说理思路以及文学作品情节的构思,包括句、段、篇、章的思路等等作文训练经验和范式。

三.语言认识的三个层次与作文教学经验建构

作文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形式得以表达的过程。作文语言的训练对作文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思维活动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又反过来强化思维活动的呈现。对文章语言认识的规律性,要求作文语言教学经验和体例的重构。学生认识语言的规律,大致包括三个层次,每一个语言认识层次,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作文语言训练的系统经验和体例。

(一)语言的形美与美的生活体验

第一层次:关注形美,陶醉文采。

处在这一阶段的读者,往往陶醉于语言文字的华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眼里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优美,较少甚至根本没有进入到文章作者的思维轨道上去。他们读完文章后,往往只留下一些片段的或支离破碎的语言文字的印象。像这样的阅读过程,即使背下来再多的文字符号,也是不能领略到文章的底蕴和意味的,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而且,正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过多注意形式因素,其阅读速度也就相当缓慢。同时,对他们来说,阅读较长的文章就会以“言”害“意”,瞻前不能顾后,顾此失彼。即使读完了,对文章的整体观点、思路也会印象模糊,甚至脑海里一片茫然。处于这个阶段的读者,他们觉得语言华美的文章也许就是最优秀的文章了。假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么,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自然也好不了。

学生作文的最初阶段就是这样。这也是学作文的必然经历。怎样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去表现美的生活,就是要处理好语言美与观察美的生活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纳入写作范畴的原因。虽然有关观察与表达的作文教程不少,但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体的语言美与生活美综合体验的作文教学系统经验和体例,有待构建。

具体作文教学经验和训练体例,应该包括在综合性学习中观察生活美、描写生活美、感悟生活美、语言美与生活美同步训练等系统经验和范式。当然,具体的思路可以更加广阔。

(二)语言的神美与情的生活感受

第二层次:形神兼顾,文意皆美。

处在这个阶段的读者,阅读中总是努力将语言和思想(或思维活动)统一起来,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从而得到诉诸视觉的语言形式审美愉悦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快乐感受。但同时,这些读者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之余,又会发现,作者的语言无论华丽抑或平实,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提炼与加工,显得那样准确、简练和严密。这时,他们就会感到,愈是朴实的语言愈是难写,因为在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却蕴藏着含蓄的美和情感的震撼力量,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当他们感受到这种平淡中蕴含的神韵,他们又会觉得这种语言美较之于华丽的语言更为鲜活、自然、流畅、清新,仿佛春风拂面般温暖,又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舒爽。于是,他们不再看重语言文字形式,更不会去过分推敲某一个词句是否优美了。同时,他们的阅读速度随着对语言认识层次的提高而大大加快了,而且对作品的整体观点、思想、情感和结构层次的把握更加准确了,读和写的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只有当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才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新课程要求,就是适应这一层次语言认识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在“综合性学习”的写作体验中,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情趣、情愫、情怀和思想、观念,努力追求准确、恰切的语言表达,从而实现语言与思想的统一和融合,得到文意皆美的审美愉悦。但是,如何实现情感体验与语言形式的统一,需要构建一套系统作文教学经验。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什么,怎么感受,如何准确地表达,都应该有作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例,这就是第二层次作文教学经验重构的意义和目的,也是基本的路径。

(三)语言的魂美与思想生活领悟

第三层次:由神入形,以神驭形。

这是语言认识的最高境界,先入“神”,再悟“形”,以神驭形,体现语言的魂美。在阅读中,眼里只有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思维活动的发展,而没有了具体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不关注语言文字的优美,只在乎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自己的思想进入到了作者的思路上去了,和作者的思想同行,或者碰撞,产生火花,引起共鸣。如此,阅读速度很快,但读后整体印象深刻,作者的观点、思路、结构十分清晰,至于某个或某段具体的语句反而比较模糊了,这是我们阅读文章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作品的正确方法,因为我们阅读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文中的思想观点、说理过程(或叙事经过),而并非他的语言技巧。反过来,认识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再去探寻它借以承载思想内容的语言技巧,就会发现,文中的语言其实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甚至觉得字字句句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此时,与其说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美,不如说是感受到了思想感情的美,而且这种语言,并不是久经斟酌和推敲的语言美,而是由于作者思维严密、见解深刻所带来的一种语言魅力,这时,你只会惊叹作者认识的深入,思想水平的高超和思维的严密。阅读中的这种心理感悟,将会带来你写作态度的变化和对语言认识的变化。写作时,当你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思维清晰了,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明确了,那么,从你的笔端流露出来的语言,无论平淡抑或华丽,都会给人一种阅读的美感和愉悦。这是任何抄袭的名言警句所无法取代的美。因为,只有自己的语言才是自己的思想的最佳载体。从此,他将不再埋怨词汇贫乏了,只要有思想,就会有语言,这种语言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说话”,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作文即写话”一样。达到这一阅读层次的人,其阅读速度和写作速度都是惊人的,读写效果成倍提高。

简单说,这一认识层次的美,其实就是因为思想、情感美,语言自然美,或者说,自己的语言就是最美的语言。这就是高中新课程(必修)“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写作要求。要达到这一认识层次,需要进行材料提炼、感悟立意、精准表达等方面的写作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引领学生充分认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感悟、智慧的观念,是一种思想的生活,是文章魅力的根源所在,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生活体验,深入感悟生活的思想内涵与美感,语言美其实还是次要的东西,有美丽的思想生活,就有美的语言表达。但基于这一认识的作文教学经验还很零碎,需要系统构建。而这种语言认识只是提供了作文经验构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

当然,随着新课标的解读在实践中走向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写作认识和经验构建路径。但愿本文的一些思考和初步探索,能够抛砖引玉,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注入一些活力。

杨祥明,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现执教于广东省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山东教育》《湖南教育》《南方教育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91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责任编校:晓 苏

作者:杨祥明

上一篇: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制冷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