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六语文阅读与写作

2024-05-03

五升六语文阅读与写作(精选8篇)

篇1:五升六语文阅读与写作

五升六语文考试卷

新起点教育五升六内部测试卷

姓名: 得分:

语文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4分)

B.汤峪温泉泉水温净,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天然的一个温泉浴场。 C.我们青少年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D.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六、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分)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 )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宋朝刘禹锡写的词《浪淘沙》。 ( ) 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 )

4.《水浒传》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他们个性鲜明,有及时雨宋江、智多星林冲、

十、语文实践(4分)

(1)为支援灾区,学校共捐款28415.6元人民币,请你用大写方式把这一钱数写在下面横线上: 。

(2)【趣味谐音】汉字的谐音艺术在古诗、歇后语、对联中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也普遍运用于我国

民间建筑绘画艺术中,如年画中画两鱼,表示“吉庆有余”。

如果画中有喜鹊立在梅树枝头,古典宅院的门楼上刻五只蝙蝠,寓意是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与运用 (34分)

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奇怪 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他就会好的。

③老人听完眼睛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人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 ”

④邦迪喜出望外地将饮料抱在怀里,兴(xīn xìn溃┏宄宓鼗氐搅艘皆骸R唤病房 他就开心地嚷道 叔叔 我把上帝买回来了 您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⑤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普鲁进行会诊。他们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普鲁的病。

⑥帕特普鲁出院时,院方告诉他,有个老人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人

第三部分:习作(32分)

根据下列提示与要求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

提示: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留心观察,就算是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你也会有发现其不平常的一面。请你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件小事,完成

( ) 7. -Can bears ______? -No, they can’t.

A. swim B. swimming C. swims

( ) 8. ______ a big nature park!

A. What B. How C. Where ( ) 9. --- Is he taking pictures? ---______

A. Yes, he isn’t B. Yes, he is C. No, he is

( ) 10. Do you want ______ sports?

A. to play B. doing C. to play with

二. 补全对话(5分)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篇2:五升六语文阅读与写作

一、通过阅读培养写作兴趣

美国哲学家佛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彩, 足以长才。他把书对人的影响力, 对人心理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 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中学生, 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就是说: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文采飞扬的修辞手法、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 都吸引着学生, 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入选教材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其涵盖的思想内容十分深邃, 其中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呵护亲情、爱惜友情、珍惜生命、保护自然等经典的传统美德, 理应成为写作经典范本。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启发学生克服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毅力;《羚羊木雕》一文则告诉学生珍惜友情的道理;《散步》一文则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因此, 笔者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应紧扣教材的特点, 着力培养学生明白这些“做人”道理的同时, 还要结合作文教学进行作文主题专项训练。如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指导学生写《我在尝试中成长》;教学《羚羊木雕》时, 指导学生写《珍惜那份友情》;教学《散步》时, 指导学生写《礼物》。诸多例子说明:结合阅读教学文本渗透的思想内容进行作文主题专项训练, 一方面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在写作中得以体现,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获得宝贵的审美体验。阅读与写作的水平提高了, 人的综合素质也得以提高, 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所谓素材,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素材大致包括写作素材和设计素材。设计素材包括图片素材、音频视频素材等;而写作素材简言之就是写作当中应用到的一些优美的字词、句段, 以及一些名言、历史典故、成语寓言、诗词歌赋、古今人物、语录、格言、谚语之类的用来优化文章的“原材料”。而在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写作素材, 还有很多名人事迹, 如坚守品德的闻一多、机智勇敢的晏子、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看的吕蒙等。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美文的同时, 可以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句、修辞手法、语段, 并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分类, 如刻画人物形象的、叙述事件的、描景状物的、抒发情怀的。这些材料的累积对学生的好处不言而喻。同时, 生活是广阔无垠、无比丰富的, 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在这方面, 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能自觉地积累写作素材, 文章就不会空洞肤浅。

三、通过阅读掌握写作技巧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而现行教材的每篇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 还是写作方法方面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本, 教学时应善于挖掘教材潜在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指导。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文章以“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乏味的生活对比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而就选材而言, 文章前部分又通过“夏天百草园的有趣景色”、“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等典型小事件来写“百草园”的乐趣。教学时, 不妨指导学生学习“夏天百草园的有趣景色”的描写方法, 以《校园的秋天》为题进行片段性写作训练, 然后再从文章选材的角度, 以《童年趣事》或《我的童年生活》类似作文题进行完整性作文训练。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付诸于实践训练, 有利于培养其从模仿到创新写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老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所以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到读写结合, 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写作技巧。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段落,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进行仿写。这种情况下仿写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 操练语言, 运用技巧。通过挖掘教材这些潜在的选材特点进行写作指导,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 一定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思维

篇3: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探究

阅读与作文相互促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如果能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读和写”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阅读为基础,厚积薄发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去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二、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三、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爱读愿写”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习惯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养成热爱读书和自愿练笔的良好习惯,是融合“读写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营造阅读氛围,创设写作情境。在阅读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而写作则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方便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创设写作情境;解放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激起学生内心倾诉和表达的愿望,主动用笔写心里话。

2.引导广泛阅读、鼓励自主写作。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阅读兴趣的最佳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杂志,阅读各类读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自已喜欢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查阅资料,广见博识,不断开阔视野。当学生心中有感悟时,应鼓励学生及时写出来,只要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即可。同时要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只要是学生自已的体验,即使看起来幼稚可笑,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3.交流阅读成果、展示优秀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学生对学习多么冷漠,只要让他们首先从取得成绩入手,就能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努力一旦受到肯定、有了成就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心甘情愿地去读去写。教师应该让大多数学生享受被赏识的欢乐,在学习中寻求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篇4:阅读与写作——语文学科的双翼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功利性的,二是无功利性的,前者重在解答问题,完成作业或试卷,后者则是自由式的,只在寻找自己切实需要的东西。前者往往是被动的,而后者往往是主动的,二者对高中生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语段;对试卷阅读题目应教给巧妙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准文章结构线索,理清行文思路以及准确把握全文归纳出题目答案。学生应有一些课外读物,放于床头桌前,以便闲暇时间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无功利性的。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还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

阅读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缺少了阅读往往就如井底之蛙,目光狭窄还自高自大,对世事无知而处于茫然无措之中。我国道家奠基人老子写下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其思想至今仍广为研究,老子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创世界哲学史先河的书,除天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读了很多书,他在逃至秦国前,成天与书打交道,可以说,老子能写出《道德经》与他涉猎群书是分不开的。

阅读是写作成功的前提,这无可非议。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要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如果一边阅读一边把认为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好办法。“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不断吸收并不断积累,写作才会有所提高。

请看目前我们高中生写作的最大障碍吧!在我校有80%的学生觉得是“没什么可写的”,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一个公开的普遍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整体上是沉重的课业负担所致。学生们每天浸泡在作业里,书山题海之中,如一头负重而毫无喘息机会的老牛,这样的生活使他们缺少兴趣也没时间去阅读、去写作,甚至有的学校没有一点文体活动。人与人缺少沟通与交流,思想呆板,活泼不足,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真的令学生很无奈。这种学习氛围下高中语文教师真的好辛苦,他们要在贫瘠的生活土壤中培育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必须寻找适合当下教育形式的途径,其实,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失为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说这种能力低下,就很难激发他写作的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许我们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但我们可以用书本知识来扩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增强情感体验,吸精咀华,持之以恒,定能改变一写作就腹空笔涩的局面。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观察我们身边善于写作的同学,没有一个不是喜欢阅读的,他们对课文有兴趣,对课外读物也是如此,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在阅读和写作两块阵地上获得双赢。而有些同学阅读能力很强,在语文方面很有天分,但写作时仍是挤牙膏,无法解决材料问题,这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只为做题而做题,缺乏从阅读中吸取对写作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的意识;二是阅读量不够。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平时不储粮,饿时心发慌。殊不知大量阅读素材都曾与你见面,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你并未留意它。如果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就必须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量的调节者,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应该起到桥梁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阅读不仅是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如结构的选取,写记叙文是顺序、倒叙还是插叙,写议论文是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是传统的写作形式还是采用非传统的?语言表达上也会多多受益,如排比、比喻、对偶、拟人的有意使用,定会给文章增色不少,有了材料,有了好的结构、形式,有了不错的语言,作文还发愁吗?

所以“阅读是写作之母”一点都不为过,它提供给我们方方面面的借鉴,写作恰恰是对阅读能力的印证,善于阅读的不一定写出好文章,但写出好文章一定要多多阅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同志说:“学生进了学校就意味着阅读”,“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这就是说阅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吸收营养,而写作必须身体力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切忌只重视一字一词的细小之处的学习,这只是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要树立大语文观,抓住阅读与写作,这才是语文之根本,在阅读中寻找写作素材与技巧,在写作时用阅读获得的营养滋润自己,阅读写作比翼齐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信鲜花、硕果会同我们一路相伴。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双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如果将二者割裂, 甚至划清界限, 定会事倍功半, 只有将两者结合, 在读中学习写, 在写中反思读, 才会事半功倍。

篇5:“触发”与语文阅读和写作

根据《触发》一章节的阐述,我们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再次解释“触发”概念的基本内涵:它是由特定信息(触发源)引发阅读主体或写作主体最初的阅读或创作思维活动的过程,其中,“特定信息”既包括外界事物的刺激,也包括个体的情感储备、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储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触发源的不同,任何阅读或创作主体最初思维活动的触发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一种是外部环境的刺激。具体表现为:(1)形象刺激。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外界事物的形象特点不仅能够引起阅读主体或写作主体的兴趣,而且能够引起阅读主体或写作主体的探究热情,从而产生阅读或写作行为。高悬的圆月,皎洁的月光往往能够引发阅读者对古籍中月的意向的探求,同时亦能引起创作者的写作冲动。(2)情景触动。触动阅读主体或创作主体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在特殊的气氛、情境的感发下,阅读主体或创作主体头脑潜存的素材被激活,从而获得共鸣或创作的冲动。另一种是内部经验的重新组合,产生嬗变。这主要是因为阅读或创作主体内在积存的信息、经验等在内化时,互相撞击、裂变、重组所致。现代心理学证明,阅读或写作的动机也可以因种种非感性因素而触发,这种触发植根于主体的深层心理结构,即使无外界的刺激,但主体的意识活动使头脑中的潜层信息、各种情绪、意念相互碰撞,从而唤出新的阅读感受或创作动机。具体表现为:(1)显性经验的叠加。每位读者或作者都有各自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世界观、人生观等等经验积累。特定的身份、角色和因身份、角色而受影响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主体在阅读或写作时会不自觉的加入先入为主的经验,从而使阅读和写作呈现出不同的面目。(2)潜意识的萌动。由于潜意识平时不被主体自觉意识到,但它在暗中运动,不露痕迹地组织信息,有时会在没有外界机遇触发的条件下自动受到激发,产生顿悟。“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丁描述的:“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头,我心中的意志就在里面突现。”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潜意识的萌动带来的阅读和创作的灵感的进发。

鉴于“触发”和阅读写作的密切关系和作用机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1)通过实践活动,寻找形象唤醒学生阅读、写作的欲望。生活是激发学生阅读探求和写作欲望的源泉。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究意识的触发下,学生会主动阅读和写作。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仅限制在学校生活中,无疑会让学生感到疲惫甚至厌倦。如此,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会自然下降。如果我们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旅游观光、社会调查、夏令营等,学生将会在实践中遇见很多鲜活的事物,从而更加有兴趣地找寻相关资料去阅读,乃至写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事先确定好要学生留心观察的特定景物和环境特点,并在活动中主动设疑,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和写作

(2)通过教材分析,设置情境增强学生领悟、运用的能力。学校语文教材中精华荟萃,它们是名家感悟的结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典范。现在,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文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感悟的范围。尤其是古文和现代文中,很多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思想已为学生难以理解,可是,学生一样得学。这无疑有点逼迫学生去做“大人”和“古人”。由于时代的久远,内容的艰深,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被严重削弱,学生也更加容易忽视古人的用字之妙。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供作者的处境知识,用形象的语言陈述或构想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可以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同时,通过特定情景下的换词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特定情景中作者用词之妙,提高学生在同型情景中用词造句的能力。

(3)通过思维训练,调动积存激发学生闪现、迁移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但是这些知识、经验往往会沉淀在他们的头脑当中,形成一潭“死水”。在阅读和写作时,只有调动起学生积存的知识和经验,让其闪现、迁、碰撞,才能增加学生灵感进发的几率。

在阅读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譬喻、类比、对比、联想、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积存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不熟悉的情景、经验。同时,让他们借助这些思维方法去思考新的解读角度和写作角度。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增强自觉调动积存、激发闪现迁移的意识。

篇6: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思考

不难理解,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 是借鉴, 是写作的起点。换言之, 它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 是借助文字工具表达思想的—种活动。它是消化、实践, 是包含多种含义的综合体。由此观之, 阅读与写作两者的关系, 是辩证统一的,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当今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作为—名语文教师, 应开放心态, 勇于创新, 着力于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指点。

一、关于阅读教学

(—) 课内教读

1.教读方略

无疑, 语文课程标准是富有新意的。新世纪的语文教材将形成课本、读本、学本三足鼎立之势。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 我们仍力求读原文;教师备课, 应把精力放在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上;文言诗文的教法, 可解释得详细一点;白话文学生看得懂, 教师可少讲或不讲;分析课, 要大加压缩;对于语法、修辞、逻辑, 教师要结合课文讲, 结合实用讲。至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思想与语文的关系, 文与道的关系, 还是用“统一”的说法为宜。

2.教读创新思路

(1) 为让学生得到—切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 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并做到:基于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立足学科, 又要超越学科;着眼课堂, 又要超越课堂。

(2) 为让学生学会思维, 形成思想, 内化情感, 提高生活品位, 教师应努力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3) 为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教师应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念贯穿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4)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理解文章。因为每—个文本均为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 其内容仍具有不确定性的“空白”, 使读者不得不加以想象补充。

(5)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发挥其个体所具备的个体优势。

(7)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内涵、延伸等方面去思考、质疑, 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

(8) 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启发学生的读书方法上, 使学生自己探索, 自主解决。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故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至于课堂的相机诱导, 其操作策略不外乎有:迂回式的诱导、解惑式的疏导、借用式的开导、直叙式的指导等。总之, 教师在教学的时空, 应以“引导”为介体, 丝丝入扣, 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

(二)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教读的补充和继续, 它不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会产生有力的影响, 而且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文章写得好的学生, 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博览, 因为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充实学生的思想。学生读书多了, 则容易脱口而出, 写起来便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一气呵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外阅读应与课内教读平行地进行, 这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定的联系。

2.对于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学生, 教师要告诉他们阅读价值的取向 (内容方画和语言方面) 。对不喜欢阅读的学生, 教师则要拿好书去引导他们, 使之产生阅读的兴趣。

3.为克服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价位落差”所造成的—种“负压”现象, 教师应在课前阅读中构建学生认知的前沿目标, 使学生突破知识障碍。

4.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创设—定的情境, 着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因子, 作好情感积淀。此外, 教师要在课前阅读中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层次, 做好能力铺垫。

二、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师应当重视写作教学。

(一) 写作教学创新举措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下几点切不可疏忽:

1.教师应提倡多读书, 并让学生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2.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

3.多接触社会,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倾诉。这是因为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

4.注重写作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5.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

6.加强写作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式:一种为附属于其他材料的作文, 如改写、缩写、资料整理等;一种是根据题目独自写生活、写思想的作文。—般说来, 写作训练结构有:调整语序、修改层次、填写过渡段、剪裁段落、选择开头、续写结尾等。

7.不断点拨, 恰当地予以肯定, 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8.作文命题力求革新。写作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远离工厂农村生活, 头脑里空空如也, 没有可供表达的内容, 写起文章来, 必然言之无物, 缺乏时代感。因此, 教师必须做到: (1) 规范命题, 要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方式要灵活多样, 使学生不但觉得有活可说, 有情可诉, 而且感到跃跃欲出, 非说不可。 (2) 让学生自由命题, 学生的作文由学生自己命题, 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而且能展示其才华。至于以“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为出发点的“新概念作文”, 便是一个有力的见证。

9.加强语法、修辞、逻辑的训练。

10.读写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面:一是从思想内容方面着眼, 结合阅读作品的内容, 指导学生写作;二是从表现形式方面着眼, 结合作品的文体特点、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二) 作文批改

1.教师批改作文时, 可把写作文的学生招来参加, 问清他是怎么想的, 然后跟他商量该怎么改, 或者指点他自己去改。

2.每次作文, 教师只批改一部分作文, 并挑几本有代表性的在课堂批评讲, 其余的只大略批阅或轮次批改。

3.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可以一边看—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叫学生自己去改。每次作文后, 教师应选三五篇比较好的, 叫学生仔细、工整地重抄出来在教室里张贴。

篇7:五升六语文阅读与写作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情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阅读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基础、是根本,是写作前的知识储备;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语文教学就在阅读和写作中穿梭,完成自己的美丽行程。学生正是通过如饥似渴地、广泛地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能力、提升精神的。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没有了阅读,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写作时必然无话可说、不知言何,身心俱是痛苦,如去战场赴难一般。相反,如果学生学识广博,必然胸中滔滔,笔下千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阅读。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阅读积累,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來。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让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二、深化阅读,让情感成为至胜的法宝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但是目前学生对亲情没有深刻的理解,写出的作文很平实,深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如《甜甜的泥土》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作者打破这一旧观点,另辟蹊径,把主题放在“人间的至情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三、阅读欣赏,让兴趣成为写作的动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篇章的感染和诱导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重要功能,从而激发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吸取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还指导学生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不断吸取语言营养。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拿出“脚步近了”、“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等一系列拟人句,指导学生欣赏;特别指导赏析能表现出动态的“近”、“醒”、“张”等词,使学生感悟出作者用传神的妙笔把一个富有生命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从孔乙己的掏钱动作“排”、“摸”两个字来理解人物性格及境遇。一个“排”字活脱的再现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而站着喝酒,却偏偏要摆读书人架子的穷酸的老书生像;“摸”字则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贫病交加、频于死亡的境遇。通过这些语言推敲,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则更多的培养了学生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去表现事物、再现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动力。

四、勤于练笔,让写作成为持久的习惯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文采缺乏,见识阅历不足,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不够这些都可以弥补,而弥补这些不足的捷径就是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来丰富自己。当然,这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厚积薄发。为此,我们每周进行一节阅读课,给足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一周交学生一次读书札记,全班共同讨论,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新课程规定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参加网络征文活动。

好习惯坚持三个月就可以养成。半年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再也不怕写作文,提起笔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诉、不吐不快。每天都有想写些东西的欲望,甚至个别程度好的学生每天不写些东西就觉得若有所失。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篇8: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反思

什么是语文, 其实语文就是教给孩子们怎样把一件事情讲得很清晰, 把自己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外, 就是能写好一篇文章, 能把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说白了, 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孩子“说”和“写”, 当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 回到社会上来的时候, 他能够会说、会写了, 能把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说”和“写”。这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算是完成任务了。可是目前在中小学中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 也就是阅读和写作了。当我们把孩子教会“说”和“写”之后,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肯定会有质的飞跃, 一个不会“说”和“写”的孩子, 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不会很强。

一、缺乏思考只会被动的解决问题

兰姆曾经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 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 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 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 就难有新的创作。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天文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问题, 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 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可是一到实践领域, 搞点研究性的题目, 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 那么富有创造性。

做为一名中国的小学教师,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给学生灌注大量的知识, 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强迫学生背下来。我们教会学生思考了吗?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留给学生浩如烟海的作业, 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呢?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图书馆和电脑前完成的, 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是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几乎以背诵的形式完成的。所以, 我们这种以灌注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长考试而不擅长思考的学生。再由于我们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方法, 造成很多学生过早地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我们就是只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 而不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 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作业的时候, 他的阅读和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因为阅读和写作更关注的学生自身对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 而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注, 自己很少去单独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 每天大量的作业其实就是量的重复和堆积而已, 直到小学毕业,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缺乏大量读书积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乐之邦, 自古就非常重视读书国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 中国人却渐渐地远离了读书, 即便读书也是功利性的, 就是为了有用, 没有用的书根本就不会读。据统计, 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三十余本书, 而中国人人均还不到二本书。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出现, 人们每天都在用鼠标点来点去, 用手指滑来滑去, 把大量的时间消耗了, 离书香味却越来越远。反映到小学教学中, 我们的学生所读的书, 也仅仅是围绕着书包里的几本教科书而已, 甚少读几本课外书。而阅读和写作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性的内容, 可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更多是学生自己的理解, 那理解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少。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学生, 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一定不会很低, 而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 他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不会很高。因为他对摆在自己眼前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体悟, 而这种体悟就是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量, 语文课本上的那三十二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早的厌学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 但笔者认为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下的中国教育, 最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目前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评, 但是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变, 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教师站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去讲, 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 生怕学生对于课文不理解, 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 一遍又一遍。结果呢, 教师累得嗓子都哑了, 学生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 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所讲的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理解的, 学生未必理解。教师所强调的, 仅仅是教师自己看重的, 未必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于是, 在课堂上会发现, 尽管一个知识点教师强调了许多遍, 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 考试时照样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图省事, 课堂上总爱叫那么几个聪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呢, 这几个人掌握得不错了, 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是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来, 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反而造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在阅读和写作课上, 教师更是代办的更多, 因为他发现自己累死累活地在课堂上喊, 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却不是很好, 所以老师就自编自导自演, 代替学生说出了答案, 然后让学生去背诵问题的答案而已。这样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当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非常厌倦了, 又谈何能提高语文成绩。所以, 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 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有了这些良好的理论储备之后, 再加上我们的实践, 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是不无可能的。

上一篇:心跳回忆雨中沉沦作文下一篇: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