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2024-05-12

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精选11篇)

篇1: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一、朗读中品味

朗读在文学作品鉴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最优的鉴赏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利用这种方式提高鉴赏和品味的水平。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朗读文章,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并且能够在自觉中会消化理解文章的基础知识,更能感悟到文章的思想主旨,还能欣赏到文章的文笔艺术特点,将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珍惜朗读所带给学生的魅力,达到放情地朗读,尽情地去品味。

二、细读品味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于细读品味,“咬文嚼字”。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一定抓住那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品读,将这些文字语言融化为心灵中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和作者形成共鸣,更能咀嚼出那些文字的美、文章的妙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对课文的每个字,每句话不能粗放而过,一定要体味内涵,推敲深意,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三、比较替换

我们常说,比较是所有一切理解问题的基础,正是因为用这个比较的方法了解到了一切未知。通过比较这种方法鉴赏文章是品味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

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才能将语言的妙处体味出来,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培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2: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很多文章字字珠机,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语言,使学生揣摩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

反复呈现的词语,往往表达着人物强烈的心情和情感,反复呈现的句子同样表达着强烈的情感。有的课文都将文章的感情线索用反复出现的句子来呈现,而这些重点句段的仔细品味琢磨也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它的每一次出现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析文本之后,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支撑,阿曼达的父亲才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放弃拯救自己的儿子;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承诺。

废墟下的阿曼达才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的鼓励,当安全的出口被开辟出来之后,阿曼达先人后己,让他的同学们先走出去。可见,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发掘和品味,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感情基准,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再如:《凡卡》一文中有三个描写凡卡叹气的句子,“凡卡叹了一口气,呆呆地望着窗子”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凡卡三次叹气与他的年龄很不相访,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就能够体会到现实中的凡卡是多么痛苦!

品味文字,通过前后对比描写的句子,展现着人物不同的心情,透过对人物心情的体验,我们能够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世界。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引导学生品读“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和“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在对比朗读这两个出色句子中,感受小女孩为什么前后擦燃火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就能够体会到: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对幸福的渴望,要比对火炉、对温暖的渴望要更加强烈。换句话说,小女孩对幸福的需要,是高于物质需要的更重要的精神需要。

二、美读文字,感受语言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写景中的长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是把它作了格式的改动,用了诗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在这样诗化的格式下,自然地、有声有色地把长句朗读了出来,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低回婉转,都韵味十足。在这一创造性地玩味语言的过程中,不仅把文章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还让学生们都陶醉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中。

三、赏析文字,细嚼语言

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的标点符号,都令人深思。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就是引导学生细嚼语言之美,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更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审美。

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学生对“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课文是不是印错了,为什么小舟是在水上,文中却用这个“飘”,而不用带水的这个“漂”呢?

师:是呀,为什么课文要用“飘”,而不用“漂”呢?

生:“飘”用得很特别,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作非常轻巧,好像随风轻轻飘出来一样,所以用“飘”好。

生:课文讲的是小舟在河上轻轻飘过,我认为这个“飘”应该写成“漂”。

师:是呀,水是“漂”,也有道理。

生:我查了字典,“漂”的意思是物体在水面上移动,所以小舟漂过应用“漂”,课文中用“飘”可能是教材出了错误。

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在描写小镇早晨恬静的特点,我想作者用了这个“飘”字,大概是为了突出小镇早晨恬静的氛围吧。

师:很有道理,谁能说得更充分些吗?

生:这个“飘”字,让我们感觉到了小舟在上面经过时,一点都不惊动水面,简直不是在水中“漂”而是像在风中飘过一样静静的。

生:一叶叶小舟在水面上“飘”过,让人感觉到小舟在水面经过,就像是羽毛在微风中飘一样无声无息。

生:还让我感觉到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丝波纹,不留一点痕迹,所以才不用“漂”。

师:由此可见,小镇的早晨——

生:(齐)多么恬静啊!

一个“飘”字的教学,不仅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洛克这句话的内含,还让我的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品味到语言文字的迷人魅力。

四、探究朗读,激活思维

通过探究朗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

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五、关注语气词,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你一向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啊”“大嫂,请回去吧”,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同样在默默地表达着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关怀以及友爱之情。课题组教师在解读《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关注了这些语气词。

篇3: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准点切入——将全文调动,教活文本

我认为,要将文本讲好,首先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这一点选对了,就不会将课文讲得乱七八糟。怎样“准点切入”呢?引用方智范专家的话“要目中有人,目中有文”,即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烟台的海》品味语言的切入点可以选在文章的结尾:“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你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找出文章里的文字谈一谈,并从文章中找出证据来。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教师再相机指导、品味,全文的感情基调就呈现出来,文本也就活了。

二、串串连连——用语言品味串联起全篇

有些文章,是可以找出几句类似的重点语句的。这样的文章,就可以用“串串连连”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即用这些类似的语句串起整个语文课堂。拿《斑羚飞渡》来说吧,可以串起全文的线就可以选在彩虹上,三次出现彩虹的情况、描写、含义,都可以拿来比较品味,然后将彩虹的品味延伸开来,进入对斑羚描写的品味。例如,最后一次彩虹描写就可以这样引导品味:“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文字中的彩虹是怎样描写的?它有着怎样的含义?在学生体会了彩虹的含义后,就直接追问:“文末的灿烂指的仅仅是彩虹吗?还有什么?”用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将思维从彩虹转移到探究镰刀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之美。“找一找前文中对于镰刀头羊的描写,根据文中的描写赞一赞这‘灿烂’的精神。”如此,用对彩虹描写的品味,串起对文本的解读,直至对文本要透露的精神层面问题的探究。

三、添改漏换一一偷梁换柱的语言品味法

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其实也可以“耍”一些手段的(不敢谈计谋了,上一次作业我差点荣获最佳阴谋奖了)。在我们准备教学生品味的语句上添一点、漏一点、改一点、换一点,也可以达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目的。而且,我们添改漏换不一定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称谓。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故意犯错、假装糊涂。总之,要让你的品味语言的引导表面看来风平浪静,而在学生内心要让他波涛汹涌——这是我所追求的境界。例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做法:板书故意出错,把那题目就写成“一本男孩子读的书”,学生就会很快地、很得意地笑话我了——看,老师也出错;没关系,让他们乐和一下,装作若无其事再问:“不就落了一个字嘛,我觉得和课本上的题目差不多”。这时,学生就不干了,怎么能差不多,差多了。好,那就让大家说说差在哪里。七嘴八舌,一个题目的品味就出来了,学生也懂得了语言的精妙,懂得了写作需要推敲。另外,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中,把“放”换成“扔”,体会“放”字表现出的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难舍;“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漏掉“还”字,就不能更好地表现朱总司令的着急和对藏胞的关心。这些都值得我们用“添改漏换”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琢磨、多品味。

四、朗读吟悟——必不可少的品味方法

这是品味语言的“压轴大法”。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用分析代替朗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分析还是分析,语文课堂将失去它的活力。仔细想想我的课堂,只要有朗读的声音在,有朗读的指导在,一定有学生的兴致在。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杂志上认识了韩军老师的“吟悟法”,至今记忆犹新。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可以用这样的步骤来朗读吟悟,指导学生品味语言。①初读,你读出了什么?②你是从哪些词语(那几句话)读出这样的感觉的?③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来读这关键的词语(语句)?为什么你要这样读?读给同学们听。④大家评论一下,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怎么处理这段朗读会更好?⑤老师也想读一读(示范读要抓住时机)。特别是在学生说“为什么这样处理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意见和理解。这个谈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一起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的原因,也就是理解了文本和语言,也就实现了对语言的品味。

篇4: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味;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91-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所以说,在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优美的文字来表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曾亲见的事物等。朗读能够使学生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诱发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间真情、感受万物生灵。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在朗读后,还要针对文本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来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具体的朗读方法灵活多样,但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一段中的“赶做”能不能换成“在做”呢?教师要引导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赶”字能够突出那种过年的红火景象,而“在”却在语意上显得平淡,所以二者不能互换。

二、体验情感进行阅读

1、精心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文中真情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既能在话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话题:妈妈面对账单,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中把话题打开后,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议一议。如有可能,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教学与阅读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灵活掌握。

2、换位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篇5: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味与运用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与运用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容,避免那种单写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呢?我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那就是:品味词语的运用和品味语句的运用。

一、品味词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即语境)中,就是同一个词语,它的含义、功用、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等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语言环境,由于词语的不同,它的含义、功用、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等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与运用词语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我主要运用下列四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品味与运用。

(一)在替换比较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的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在词语上的正确运用。

例如:“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句的“钻”字能否换成“挤”或者“走”,为什么?大家知道,在课文中,作者运用“钻”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还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而把“走”和“挤”代替“钻”,变成“就又从那火门里走(挤)了进去。”读起来则没有“钻”这种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表达效果,而且体会到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二)在前后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例如:(1)“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张允文《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句中的“几乎”为什么不能去掉?对这一问题,我就指导学生进行去掉前和去掉后比较阅读,即去掉前的和去掉后“人们中断了一切。”进行比较阅读。同学们通过前后比较阅读后就发现,去掉“几乎”后的句子在语意上变得比原来绝对肯定了,这样,既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也违背了作者在原文中的了本意,所以不能去掉。(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这一句中的“闲人”能否去掉?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去掉前后的比较阅读,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去掉后语言似乎是简洁了,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似的,在读,细品味,发觉“闲人”两字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被谪的悲凉及有时间欣赏美丽月景的高兴悠闲心情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这样,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方法。

(三)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的运用的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总”字表现了作者不喜欢蜜蜂由来已久。作者在感情上首先来了个“贬”,然后在下文才开始扬,从而达到全文的先抑后扬的目的。

(四)从词义上理解词语运用的表达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例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阿累《一面》)这

句中的“结结巴巴”本来指人说话不流畅,口吃;而在课文这里却比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表现了作者见到鲁迅时那种十分高兴的程度。这个词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不能按照本义来理解。但可以从本义中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

其实,象这样的品味词语和理解词语的运用的方法及例句是十分多的,我不可能一一列举,同时,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还可以从语句上加以进行。

二、品味语句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的运用的好处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气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去体会作者在语句运用上的表达作用,领略作者在文章中的造句艺术,以达到更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我主要从下列三方面指导学生品味作者在文章中的语句的运用。

(一)从修辞角度去品味语句的运用。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这样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

1.从比喻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和感悟比喻用得好及其用得好的原因,达到理解语句妙处的目的。例如:(1)“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有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慢升腾。”(江口涣《鹤群翔空》)这句话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鹤群的形状和动态的特点,给人一种轻盈、舒缓、优美的感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比喻这种修辞运用的妙处了。

(2)“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席慕蓉《乡愁》)诗句中的“没有年轮”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用比喻写出了乡愁虽没有年代记载也

同样永恒,永萦于心这一感觉,给读者带来了无穷无尽诗意,多美妙啊!

(3)“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柳宗元《小石潭记》)这两句写得好,好在:前者用斗折蛇行作比喻,写出了小溪曲折飘动的形状;后者用参差不齐的犬牙作比喻,写出了两岸高低凹凸不平的形态;形象生动,美不胜收。

2、从排比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运用排比从不同的方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思想境界,感情炽热,气势豪迈。

(二)从语气(句式)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语句中的句子的语气或句式的理解,来体会语句中语言运用的优美。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一句作者运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泰然处置的镇定气度,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

(三)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在语句里所表现出的强烈思想感情,理解和品味语句的妙处。

例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一句,表现了作者那种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恋之情,真挚感人。

篇6: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文章标题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精心设置课前导语,通过课前导语环节带领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小学生,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抓住他们的兴趣所在,使得教育具有针对性。

2.引导学生去慢慢感受,培养学生语感

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他们语感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策略,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并充分发挥想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学会描述阅读所得。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便于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展开想象,能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朗读教学

篇7: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术》教案 鲁教版

【把脉高考】

一、2013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和效果。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或单独考查语言赏析,或以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为主,或综合考查等,灵活多样。

【复习目标】

找准鉴赏角度,明确赏析思路。【备考集锦】

一、常见句式

①整句: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整散结合会使语言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富于变化,丰富多彩。②长句:字数多,容量大,层层修饰,结构比较复杂,故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

短句:字数少,结构简单,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④变式句: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了惯常的结构形式或句子顺序。常式句:按照汉语惯常的结构规律来组合的。⑤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⑥另有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

二、常用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双关、反语、顶针、呼告等。

表现作手法,对比、烘托、衬托、白描、渲染、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三、常见语言风格

1.准确周密:用词精确、科学、合乎逻辑。

2.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用最少词语表达丰富的意义。

3.生动形象:语言个性化、描写逼真、修辞活泼新鲜、句式灵活多变。4.朴素自然:白描、口语、真切平实、通俗易懂。5.含蓄蕴藉:象征、双关、暗示,富有言外意,深沉厚重。

6.幽默风趣: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突出事物本质,诙谐机警,活泼有趣。

7.庄重典雅:用典,辞约意丰,引用古诗词,采用书面语、专有名词、术语,多用长句、复句。

8.清新明快: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

9.绚丽华美:辞藻华丽,内容丰富,表意细腻,多用修辞,富于联想、想象。10.音律和谐:多用叠词、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合辙押韵,有音乐美。

11.整散结合:整句(对偶句、对比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等)与散句错杂。【走进高考】

请完成“课堂学习案”中的“解题示例”。

课 堂 学习案

一、分类讲练

(一)词语的锤炼

1、【解题示例】:2011湖北卷 汪曾祺《才子赵树理》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

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2、【学海导航】:

3、【踩点热练】:莱州一中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头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已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 2 实现他的神圣化。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二)句式的选用

1、【解题示例】:季羡林《夹竹桃》

(夹竹桃)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本语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鲜明特色?

2、【学海导航】:

3、【踩点热练】:威海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戴鹏《我来吊济水》 伫立在古荥(xíng)泽虎牢关岭头,我望着东去的黄河,却念着无形的济水。柔弱的济水,柔情的济水,柔和的济水,是怎样成就了黄河,弥补了黄河,丰富了黄河?任性的黄河,韧性的黄河,人性的黄河,又是怎样塑造出炎黄子孙独特的禀赋、不屈的性格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顽强力量?!

济水的隐忍与胸怀,凝聚成济水的高洁;黄河的坚韧与狂放,造就了黄河的伟大。我们这两位可敬的老母亲,用她们共有的天赋,为炎黄子孙打上特有的胎记;用她们优秀的基因,给中华民族留下不变的符号。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手法的运用

1、【解题示例】:2012四川卷 刘亮程《柴禾》

⑥最后,它们(柴禾)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学海导航】:

3、【踩点热练】:临沂市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 次旦多吉《雪域青稞》

⑥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

⑦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裸。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

21.请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语言的风格

1、【解题示例】:2010山东卷 老舍《骆驼祥子》

(刘四爷)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19.画线部分(以上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学海导航】:

3、【踩点热练】:(2012潍坊模拟)罗会仟《大象无形》: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④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特殊的流体当属水。常见是因为水覆盖了地球的绝大部分表面,水孕育了并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差不多都是“水货”。说水特殊是因为水作为流体,水分子之间除了范德瓦尔斯作用,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即水分子由于电荷极化造成分子和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更强的电磁作用。正是如此,水结成冰才体积变大,浮在水表面而不是沉积在下面。否则地球上大部分的鱼在冬天都死翘翘了,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因此崩溃。氢键的存在 4 也使得水的结晶态——冰有各种非常漂亮的形状,至今人们也没有弄清楚水有多少种变相。

二、综合运用

(一)2009年湖北卷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和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辉。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二)合肥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 汪曾祺《戴车匠》

戴车匠(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踩动踏板,执刀就料(在车床上刨木),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方法总结

课 后 巩 固 案

淄博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篇8: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味与运用

因此,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 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 运用语言意识,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之情感

朗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进行原初性理解的基础性工作, 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 “披文入情”, 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 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 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 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 愉悦其心灵, 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 快速理解文本, 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诵读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通过诵读, 感悟语言的含义, 体味语言的节奏、韵味, 乃至于感知课文形象, 领悟文章风格特点, 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得的美感;通过诵读, 可以使文本的声韵节奏与学生的心理感知结构一致, 物我同一, 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和人文想象, 在文本语言的世界里畅游翱翔。

例如, 《安塞腰鼓》是一篇铿锵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散文,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文章那种生命奔放、力量喷涌的美。朗读时我适当地给以指导, 如:把握全文粗犷、豪放的感情基调;尽力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注意节奏的变化, 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等的变化;排比句和短句要读得快速、热烈……通过训练, 学生读得有气势有感情, 声情并茂而极具感染力。在朗读中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壮阔的生命图景中, 他们仿佛进入了清代学者唐彪所说的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二.结合具体语境, 品味语言之深意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即语境) 中, 同一个词语, 它的含义、功用、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等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语言环境, 由于词语的不同, 它的含义、功用、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等都是不同的。我主要运用下列四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品味与运用。

(一) 在替换比较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 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 体会作者在词语上的正确运用。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朱自清的《春》) 这一句的“钻”字能否换成“冒”, 为什么?大家知道, 在课文中, 作者运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而用“冒”替“钻”, 变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出来”。读起来则没有“钻”的表达效果。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 不仅理解了词语的表达效果, 而且体会到作者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二) 在前后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例如: (1) “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 (张允文《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这一句中的“几乎”为什么不能去掉?对这一问题, 我就指导学生进行去掉前和去掉后比较阅读。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发现, 去掉“几乎”后的句子在语意上变得比原来绝对肯定了, 这样, 既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也违背了作者在原文中的本意, 所以不能去掉。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这一句中的“闲人”能否去掉?引导学生进行去掉前后的比较阅读, 在阅读中, 学生感受到, 去掉后语言似乎是简洁了, 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再读, 细品味, 发觉闲人两字才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表达了作者被诋的悲凉及有时间欣赏美丽月景的高兴悠闲心情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这样, 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体会到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学到了方法。

(三) 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的运用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作者用“狡猾”表现自己的天真、顽皮、可爱, “狡猾”一词在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四) 从词义上理解词语运用的表达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 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例如:“我结结巴巴的, 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阿累《一面》) 这句中的“结结巴巴”本来指人说话不流畅, 口吃, 而在课文这里却比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三.把握修辞, 赏析语言之精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运用的好处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气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去体会作者在语句运用上的表达作用, 领略作者在文章中的造句艺术, 以达到更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 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从比喻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和感悟比喻用得好的原因, 达到理解语句妙处的目的。例如: (1) “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 轻盈飞扬, 有如海中的巨大漩涡, 缓慢升腾。” (江口涣《鹤群翔空》) 这句话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鹤群的形状和动态的特点, 给人一种轻盈、舒缓、优美的感觉。

(2)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席慕容《乡愁》) 诗句中的“没有年轮”用得好, 好在哪里?作者用比喻写出了乡愁虽没有年代记载也同样永恒, 永萦于心这一感觉, 给读者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诗意, 多美妙啊!

(3)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柳宗元《小石潭记》) 这两句写得好, 好在:前者用斗折蛇行作比喻, 写出了小溪曲折飘动的形态;后者用参差不齐的犬牙作比喻, 写出了两岸高低凹凸不平的形态, 生动形象, 美不胜收。

2、从排比的角度品味语句的运用。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运用排比从不同的方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感情炽热, 气势豪迈。

四.掌握文章的语气 (句式) , 领悟语言之内涵

1、句式的变化。如教学《陋室铭》时, 我让学生先把开头的三句话, 改成排比句, 然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的这一句式?这样的排比不是更有气势吗?”排比有整齐之美, 而变化则有摇曳之美, 作者追求的是后者。这就是骈句与散句的各自妙用。

2、长句与短句。长句包容量大, 能表达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而短句则短促有力, 感情更激越昂扬。因此长短句式的选择往往是因为表达的需要而令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段话:“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可谓句式变化的典范, 它不仅有骈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 , 也有散句 (句式不整齐, 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 ;有长句也有短句;而且骈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 富有变化, 很有新意。这样, 既发挥了骈句和短句的整齐对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特点和散句的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 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 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色彩。

3、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这两类句式, 都可以起到增强感情和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作者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而选择使用这些句式。

篇9:小学语文品味语言与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语言品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22-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所以说,在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优美的文字来表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曾亲见的事物等。朗读能够使学生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诱发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间真情、感受万物生灵。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在朗读后,还要针对文本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来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具体的朗读方法灵活多样,但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一段中的“赶做”能不能换成“在做”呢?教师要引导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赶”字能够突出那种过年的红火景象,而“在”却在语意上显得平淡,所以二者不能互换。

二、体验情感进行阅读

1、精心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文中真情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既能在话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话题:妈妈面对账单,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中把话题打开后,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议一议。如有可能,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教学与阅读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灵活掌握。

2、换位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

篇10: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阅读理解的难点在于对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1、意义明显的词语,可以再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2、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吧他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我们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和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注重文段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斜街、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等

2、依赖语感。

3注重对文段的概括能力

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片面、不偏颇、简洁不拖沓。其次,需要对文段的重要信息筛选。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目的

篇11: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生活,没有注意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所以,一到要完成写作任务的时候,就只好生搬硬造,所写的文章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其实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要有内容,必须留心观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里“留心”是关键。

不留心,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有意地去观察,在脑海里留下的各种事物的形象比较模糊,甚至根本没有印象。等到作文时,头脑空空,没有可写的内容,自然要“咬断笔杆”了。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一)激发观察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敏感,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的观察意识却比较薄弱,我针对这些特点,常常组织他们玩一些锻炼观察能力的游戏。

如拿出一幅挂图,让他们观察,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在画中找出比较隐蔽的事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有的老师只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常常忽略了书中的插图,教材的设计都有它的意图,老师们一定要利用好,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让他们用一段话描写班上任意一个同学的外貌,但不能写出该同学的姓名,再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猜猜所描写的是哪位同学。

我还组织他们开展“我的新发现”主题活动,目的是让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积极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然后再利用一节主题班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小孩子最喜欢玩这些游戏了,慢慢地他们便会在玩中体味到观察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觉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给观察方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兴趣后,我就逐步把随机观察改为定点观察,在观察实践中渗透方法指导,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乐于在实践中应用。

教给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如我告诉他们,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看一看,还可以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舌头尝一尝,当然不能什么都尝,能吃的才能尝,还可以用心灵去感受。教会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

教给他们方法后,我还给他们定一些观察任务,要求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再在班上互相点评,彼此分享。我发现通过指导观察后,他们所写出来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而且很有感染力。

学生若能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认识世界的钥匙,各种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写作时的“材料库”变得十分充实,作文时就会有“源头活水”,不怕写不好作文。

二、培养写作兴趣,多写多练,磨利写作的笔尖

(一)布置“合口味”的作业,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广泛阅读和观察生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促其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就像游泳一样,尽管你看得再多,观察得再仔细,如果不下水去练习,是绝对学不会游泳的。

写作也一样,阅读和观察都是为了模仿和积累材料,只有真正动笔去练习才能掌握技巧。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让孩子们动笔写作,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要求一周至少写三个文,日记也好。

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是每天一个文,而且坚持批改,这样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有的老师会说一天一个作业太多,其实不会的,别的作业少留或者不留,基础知识在学校学习是效果最好的,留的太多就是浪费时间了,他不写你还生气,还不如在学校让学生考考他,你就留一个作文他肯定写,还好检查,课间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检查,有两个课间就检查完了谁在教室就给谁检查。

一般的作文看看开头结尾就知道个大概,当面表扬一下或者提点建议,写个好字就行了,只要写就鼓励,其实就是夸,特别不好的学生给写几句鼓励的话,你只要坚持就没有不写作文的了,一定要多给孩子鼓励的语言,这对他很重要,千万不要贬低孩子,你常常表扬他和常常批评他,他的眼神都不一样,表扬他的眼神就会充满自信,我们常说的眼睛发亮,批评他都不敢正眼看你,他知道你不喜欢他。

你想想效果能一样吗?要让鼓励贯彻每一个教学环节。表扬他你也高兴他也开心,和乐而不为呢。

但给同学们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不宜有太多的约束,如有的老师喜欢命题,规定字数和文章结构等,我认为这样的写作不但不适于刚入写作之门的小学生,还会使其产生恐惧,变得讨厌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尽量少出命题作文,我们要让他们自由地去发挥,他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所以,我常常布置学生写日记,写随感,或者是写人的,写事的,写景的,写物的,写童话或者写话题作文,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他们才能放开胸怀去写,才会乐于去写。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习惯。在开家长会的之前特意写篇给家长的,增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抓住一切机会让他找话题去写。

每个学期我要求我的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作文每一类的选择至少一篇装订成册作为自己的作文集收藏。孩子们很感兴趣,家长也很支持。哪个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进步能不高兴呢?其实和家长的沟通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你夸他的孩子他决不会不高兴吧。

(二)开展丰富的写作活动,激发兴趣。教师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就是利用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课,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听说可以玩,同学们当然高兴。

于是,我把话题一转:“不过在玩游戏前要先听好游戏规则。”我让他们玩一个“给三毛添眼睛”的游戏。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少了一只眼睛的三毛头像,缺少的那只眼睛就是让他们来添的。

游戏规则是:1、每人都要上来玩;2、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3、当自己玩的时候要留心自己的心理活动。4、要把今天玩游戏的过程写下来。游戏开始了,他们嘻嘻哈哈地笑了半个多小时,我则从旁加“油”添“醋”,引导他们展开联想。

游戏结束后,开始写作了。他们也很乐意去写,而且半个多小时便写完了。结果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写得出奇的好,就连那些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后进生,也写得很好。

(三)优化评价的手段,点燃创作欲望。常常我们点评作文,总是先由老师批改完作文,再选出一两篇好的文章朗读给同学们听。这样的点评往往需要花费老师许多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尝试把点评作文的机会还给学生,专门腾出一节作文点评课,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改作文,再由他们向大家推荐出好的作文,让作者读给大家听。

通过这样的角色交换,学生会从读别人的文章中领会到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时又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真是一举两得。还节省时间,越是到复习的时候科任课都停了学生也累,我就一天上一节阅读课,共同做一个阅读短文,让学生说做每题时候是从哪里着手的,怎么分析的,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比老师对答案的效果要好上千倍。

上一节作文欣赏课,让学生读前一天的作文,互相学习效果很好。当然平时不能一天上一节你可以一周一样上一节啊,利用自习课。

另外,我们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对于初入写作之门的小学生来说,老师对其习作的评价和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认为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在批改小学生的习作时,老师一定要谨慎而且讲究方法,要多表扬鼓励,千万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评价小学生的作品。

我们应该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我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从不用批评的字句,我总是用鼓励或建议的口吻去评价他们的习作。而且尽量去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其实如果你用心去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他们的作品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哪怕只是某个词某个句写得好,你都要大肆表扬他一番。

如果发现某个词句用得好,我会在其下加上着重号,再加上一句评语:这个词(或者这个句子)用得真好!对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我会由衷地赞扬他们:老师觉得你是个写作小天才!你的作文充满了灵气!读了你的文章,老师为你感到自豪!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充满鼓励的评语就像催化剂一样,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上一篇: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想下一篇:设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