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

2022-04-18

在传媒支持下的当今世界,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资源被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当中。众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出现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 篇1:

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众传媒也在飞速发展中。在各种传播媒体中,影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负载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剧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中。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也产生很大影响。

一、历史题材影视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属于一种艺术的叙述形式,包含一定的艺术想象。虽然它是以历史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但这并不表示它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完全相等。它是人们借助摄像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的。它使存在于过去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得以艺术地再现,让历史直观形象地重现在人们眼前,使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予观众历史知识、审美、娱乐等精神需要和现实需要。

二、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一直是教师们难于解决的问题。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历史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其内容远离生活、难以想象,而历史影视剧则不然。它以故事的形式表述历史,给予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画面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并且部分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感受当时身处那个恶魔肆虐城市的人民的无助和日军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单调枯燥的讲授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历史影视剧则是不同的。历史影视剧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历史,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学生带回过去,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历史题材影视剧对历史学习的消极影响

1.部分历史剧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近年来,越来越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走进千家万户。按照其与历史史实的相符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为“正说剧”“亚正说剧”和“戏说剧”三种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历史影视剧在反映历史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与“戏说剧”相比,“正说剧”和“亚正说剧”更能体现历史的事实。“正说剧”和“亚正说剧”大都是根据部分历史史实以现代艺术手段和演员精彩演绎进行拍摄的。扣人心弦的剧情、生动的画面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人们在愉悦观赏的同时感知历史,从而达到普及历史的教育意义。

“戏说剧”则是这三类历史影视剧中最为大众所喜爱的。从当年大热的《宫》《步步惊心》到《甄嬛传》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它不受真实史实的局限,仅仅套用一段历史背景、人物、服装等元素进行拍摄。随意虚构、改动甚至扭曲历史史实到了“只见古装,不见历史”的地步。与其称它为历史剧,不如说是“古装戏”更为恰当。不过,这类剧往往令人一目了然,人们不会将它当成历史剧来看待,因此對青少年的影响不会很大。

2.传播消极的价值观。

近些年来历史影视剧以其生动和连续性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受大众喜爱。但无论是严肃庄重以描写治国安邦等朝政大事为主线的历史正剧,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抑或是以后现代无深度叙事、编织传奇故事为主的戏说剧,如《步步惊心》《宫》等,他们大都以宫廷争斗和皇权争夺为主要内容,全剧充斥着权谋思想。这种历史影视剧所张扬的权谋文化观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生长的毒瘤,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极大的倒退,对于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公平、自由、公正有消极影响。然而当今历史影视剧常用欣赏的眼光叙述这种权谋思想,以胜败论英雄。正如在《秦王李世民》中,秦王李世民通过在玄武门发动的政变进而称王成了唐太宗。人们只记得他开创贞观之治是一代明君,却忽略他残杀兄弟的事实。

(导师高志超)

作者:院罗宁 

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 篇2:

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

在传媒支持下的当今世界,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资源被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当中。众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出现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这种艺术与科技想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对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个人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形式相比较,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做辅助的教学方法更加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更加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与之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有些略显苍白。

在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插入历史剧片段,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笔者将历史影视剧穿插到历史课堂中这一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认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生动、直观和形象。历史课不在是"枯燥无味"了,也能更好的克服之前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的现象。虽然,这一教学方式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所应用的影视作品应当与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课前应对需要应用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做好筛选工作,提取出符合课本内容的主题,不要不加删节的全部播放,一方面会占用教学的大量时间,导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过多的播放影视作品使课本涉及的内容不够突出,导致教学效果的不明显。其次,影视作品应当有一定的情节、场景和清晰的脉络。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中学生普遍倾向于接受有一定的情节演绎展开的场景模式,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2.8%。一是,具有情节演绎的历史题材影视剧,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其中,能够快速将课本和影视剧系统的结合起来,教师在衔接两者之间也更加的自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类型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在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使整个课堂不失其严肃性,能够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再次,对于在历史课堂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植入要把握好使用的频度,不要将整节课全部贯穿于影视作品中,单纯的播放影视剧,导致学生难以系统的掌握知识体系从而不利于形成对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把握。另一方面应注意将影视作品与教学课本较好的结合,在处理历史影视题材影视剧与课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对需要理解的部分为了使其更加形象和直观,使用影视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对于严谨的理论的部分还是应着重于课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只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因此在处理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与课本的关系之时要把握好这个度。 最后,关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搜集、选用和编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对所采用的影视作品一方面,一定要符合史实,这是勿容置疑。中学生还未形成一定的历史观,错误的选材会直接误导学生的正确判断。另一方面,所应用的影视剧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数量要适当,如此在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使同学更好的把握课堂内容。

1充实资源内容充分利用资源。

这里应该有总结性的话,然后才是下面的分点。注意下面的每一点后面都应该有具体内容,举例最好

1.1在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感知能力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出发。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搜集发掘大量可利用资源,丰富资源内容。

1.2在采用影视作品时,要汰劣留良,引进优秀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兴趣中吸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1.3在确定了需要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之后,开始围绕作品展开学习,积极展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辨析能力。

2.1在进行"赏析课"时,在教师的带领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视作品。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欣赏带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能力,并能够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影视作品中的"戏说",做到正确区分历史剧与真实的历史,做到能够对影视作品的应用从整体上把握它的价值。在掌握了影视作品与所学内容的结合之后,学生应说出自己的感想,从中得到的启发,通过叙述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加深课堂内容的吸收。

2.2在掌握了影视作品与所学内容的结合之后,学生应说出自己的感想,从中得到的启发,通过叙述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加深课堂内容的吸收。

总之,对于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引用到中学生的历史课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学的环境,符合观看运用影视作品的教学环境的普及性。其次,影视资料,需要适合中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在作品应该怎样选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最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影""书"结合的课堂模式,同时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学生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历史的眼光观看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抓住重点和主题,将课本与影视作品较好的结合起来,最终完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珈含

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 篇3: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

摘 要:20世纪末叶以来,消费主义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历史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资源,正日益失去其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走出这种创作误区,应做到三个“相结合”: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关键词:消费主义;历史题材;影视剧;文化语境;创作

20世纪上中叶以来,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中,劳动生产日益科技化、现代化,物质产品日渐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然而人们的精神追求却日渐萎靡空虚。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和蔓延着一种超越满足实际生活需求而以追求无限欲望满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观念和思潮就是消费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并日趋一体化,消费主义思潮便迅速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症候。20世纪末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逐步入侵,消费主义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迅速流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

任何一个生命体要延续自己的生命,都要不断地进行“消费”。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要维持自己的个体生命、延续自己的种族,也要不断地占有物质生活资料进行消费。但人类的消费远远超越其他生命体那种单纯的生存性消费,并不仅仅满足于生命生存的需要,而是满足更多方面的非生存性的需要。20世纪上中叶以来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物质产品过剩,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供消费的物质;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必须进行超越实际需要的消费,以便促使生产能够继续,使“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发展链条不至于断裂。在消费时代,“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①。

消费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超物质”、“超享受”的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生活或生存的需要,而是满足被不断“追求”而制造出来和刺激起来的欲望。或者说,消费主义满足的不仅是一种“需要”(need),更是一种“欲求”(desire)。而“需要”是可以满足的,“欲求”却是无止境的,是永远无法填塞满的深壑。正因为消费主义的本质如此,消费主义遵循的原则就是最大化原则,其最终按照商业逻辑来运作,追求的是商业利润最大化。当这种商业逻辑运行天下时,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并不能逃脱商业逻辑编织的罗网,“人”则被当做一种资源、一种商业资本来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导致人的生理欲求无限高涨,人的情感欲望无限膨胀,人的道德情怀日渐堕落。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巨大改变,追求最大的物质、财富、声名、地位、享乐、快感、愉悦就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的最高旨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了的消费;或者说,是消费出现了“异化”。而这种“异化消费”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性、娱乐性、消遣性、刺激性也就成为消费主义最突出的表征。

当今,消费主义思潮畅行天下,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消费,成为消费的对象。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发展到消费文化,从消费文化发展到消费历史。历史作为消费的对象,本无可厚非。但消费主义把历史作为消费的对象,是完全建立在一种把历史作为普通商品来消费的理念之上,其结果使历史正日益失去其往昔的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

以历史内容为表现对象,自古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以再现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剧创作也在中国戏剧戏曲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语境下,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已经把历史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消费资源,历史已经成为制造消遣娱乐、满足欲望诉求、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可利用资源,历史的使用价值逐渐弱化,而其交换价值正日益高涨。

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历史成为异化了的消费资源

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历史被作为一种消费资源被无限度地开发利用,历史也就成了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或者说,历史成为消费的对象、娱乐玩弄的玩资。而这种历史态度和创作动机必然会使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遵循着商业化原则、娱乐化原则和游戏化原则。因此,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消费,实际上成了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而这种“异化”突出地表现在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所体现的消费主义特征上。

1.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

历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而通常所说的历史则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剧则是通过艺术性地描绘这个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现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和发展态势。这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历史剧应当再现和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表现人类活动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命运,历史题材影视剧也理应如此。而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却偏离了这个正确的创作轨道,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反历史性。这种反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几乎演尽了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从秦皇汉武到康熙乾隆,从飞将军李广到宰相刘罗锅,轮番上演,充斥荧屏。而那些普通民众却很少作为主角出现在观众眼中,似乎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帝王将相也大都被描写成具有雄才大略、勤政爱民、保家卫国的时代英雄和伟人。然而,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并不都是那些威震四方、尊贵显赫的帝王和权谋者,而恰恰离不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卑微者”——普通民众。这些“卑微者”也应当成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主角,他们的命运、思想和生活也应当成为表现和描写的对象。第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在表现和描写帝王将相时,总是塑造着“圣君”、“忠臣”形象,一方面宣扬极权政治和强者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奴性意识、顺民思想。创导人员的思想和内心深处为封建帝王粉饰神化,为帝王专制暴戾鼓吹,迷恋于封建王权和极权统治,从而放弃了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这是明显的反历史性。历史剧理应担当的还原历史的重任也被反历史性所代替。而出现这种情况,很显然是由于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完全成了被颠倒、颠覆和玩弄的对象所致。

2.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深受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困顿和心灵空虚的困扰。人们越是享受着惬意的物质生活,就越是需要精神上的愉悦;越是身处现代化的社会,就越是把目光投向历史和古人,希望从历史中寻找民族自信和心灵慰藉。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其轻松幽默的格调、曲折动人的故事、消遣娱乐的功能、简单快捷的收看方式,成为当前最能迅速满足人们精神愉悦和心灵慰藉的文化快餐。这是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具有的巨大价值和贡献所在。但受消费主义影响,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却把其具有的消遣娱乐功能的一面无限放大,超越了其应有的限度。“历史仅仅成为作家精心制作节目时的帷幕和道具。作家们凭借这一道具,在历史的帷幕上任意地涂抹出一个个由血和泪、刀与光、情与仇共同交织的现代图画,历史的严肃性与庄严性在这种颇具当代意识的言说过程中被消解殆尽。”②

历史在本质上具有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历史题材影视剧理应通过历史事件的展示、历史人物的塑造来展现历史维度的严肃性、沧桑感。而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这种庄严性、严肃性被解构,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消遣性代替了崇高性。历史被戏说、被娱乐,致使历史人物背离了历史真实,历史事件被任意篡改和胡编乱造,历史真相被掩盖遮蔽。历史成了空洞的能指,而一无所指。在电影《赤壁》中,战争似乎只是古代成人间玩的一场充满浪漫性、玩弄于股掌间的君子游戏,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深沉性仿佛在“英雄”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而历史何去何从,也似乎仅仅取决于历史“英雄”们的个人意志。而在《荆轲刺秦王》中,历史上原本充满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悲壮性人物荆轲,也被消解成一位懦弱无为、沉溺于女人之中的无赖形象。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这种为了娱乐性而消解历史的严肃性、庄严性的做法,已使人们丧失了对历史的敬畏感和严肃感。对于那些急于需求精神快餐而又无暇厘清历史史实的普通受众来说,无疑会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和讹误。

3.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旨在以描绘历史事件进程,重塑历史人物形象来再现和反思一段历史,发掘出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真理和真义,使受众在“重温”历史中感知真理、真义和真情,从而借鉴过去,把握未来。历史题材影视剧应该担当起这样的宣教重任。当然,历史剧不是教科书,不应散发出较重的说教味。过去,在一切皆政治化的年代里,历史剧成了政治的附庸、阶级的传声筒,历史剧创作走向了唯宣教的极端。但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历史成为“异化”了的消费资源,被任意宰割和践踏,被贴上商品的标签鬻售。因而,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又走向了另一个背离宣教的极端。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编、导、演人员已把制造商业噱头作为目标,以戏说、游戏、搞笑为能事,以增强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商业价值,以期获得更多的受众眼球和票房价值。马克思曾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③同样,对于以市场化、商业化来运作的影视剧来说,深受影响的编、导人员也只看到它的商业价值,而放逐了其他价值。媒介也推波助澜,对影视剧的评价,也普遍走入了仅以收视率或票房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误区。实际上,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慢慢绽放的。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叫座”为鹄的,就会退化成无深度、无意义的刺激感官、满足官能享受的工具。总之,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商业性代替了其应有的宣教性。

三、遵循三个“相结合”:走出历史消费异化的误区

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对历史的消费走入了“异化”的误区,不仅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文化艺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净化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这样的背离引发两种不良后果:一是误导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混淆模糊了史与戏应有的界限,造成了受众严重的思想混乱和史实错误;二是播洒了封建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流毒,麻醉奴化受众的神经和心灵,甚而引领人们向反历史进化之路上走。因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已经走入了严重的误区,要走出这种误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相结合”。

1.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求把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结合起来。因为,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只有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才能不偏离正确的创作方向。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存在着一股强烈的复古主义、英雄主义和皇权至上的思想潮流,把历史航船的前行归功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推动,不自觉地钟情于对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塑造和歌颂,在唯心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王朝》的女导演曾直言不讳地透露出藏在心中多年的英雄情结:“英雄对一个民族的提升太重要了!我渴望英雄。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千百个荒淫皇帝中塑造一个好皇帝。”④正是由于创导人员有着这样的历史观,荧屏上才会不断地演绎着英雄的脸谱,帝王崇拜才会盛行不衰。当然,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功不可没,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在历史偶然事件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历史并不仅仅是英雄的历史、个人的历史,推动历史的是一种“合力”。因此,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就不能仅仅演绎英雄伟人的历史,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思想和意志也应值得关注和表现。恩格斯曾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由于历史观的错误而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使他的剧作《弗兰茨•冯•济金根》过多地关注官方分子而忽视了平民分子的塑造,因而使剧本出现失误⑤。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若能做到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就能创造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艺术作品来。

2.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通过戏剧化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历史人物和再现历史事件,因而是一种艺术,而艺术需要进行艺术虚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同样要进行艺术虚构,没有艺术虚构,历史题材影视剧可能就是图解历史的影像化资料,而非影视剧艺术作品。而艺术虚构能够对“历史”进行加工创造,也是由历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发生的同时,也就永远成为过去,无法复现。历史记录永远是后起的“补记”,是永远难以再现真实客观的历史。新历史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此认识颇为深刻,在他们看来,“历史”只是后人的主观理解和猜测,或是一个主观性建构,因而,“历史”是不确定的,是可以被重新书写的。正是因为历史的这种“不确定”性,艺术家可以在“近似”历史的空间内驰骋艺术虚构和想象,以使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历史事件更动人魂魄。但是,这种虚构和想象绝不是毫无限制,任意所为,胡编乱造。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主要历史背景、时代环境、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其他不容错讹的史实方面要遵循历史真实,而在局部细节、情节安排、冲突设置、气氛渲染等方面则可以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3.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当前,文化艺术已经走向大众化、世俗化,消遣娱乐也成为文化艺术的功能之一。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其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创导人员的商业化追求,自然也成为一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重要方式。但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消遣娱乐,而应当在充满愉悦性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哲理和丰富的人生真谛,做到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其实,寓教于乐本是艺术的本质要求之一。贺拉斯十分强调戏剧的寓教于乐性,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⑥历史题材影视剧也应当如此。恩格斯曾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就拉萨尔关于剧本的思想内容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谈到自己的观点,他说:“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⑦恩格斯认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实际上也正是在强调戏剧的寓教于乐性。因此,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其具有消遣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不忘其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只有如此,才能走出唯消遣娱乐为旨趣的创作误区。

总之,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语境下,历史已成为一种制造消遣娱乐、满足欲望诉求的商品和消费资源,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其对历史的消费已走入了异化的误区,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求。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走出目前的误区,必须做到三个“相结合”。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成为一种商品、一种消费品,还历史的庄严性、严肃性和崇高性。

注释

①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②张书恒:《评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小说》,《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④金沙:《“雍正”收视率不断攀升让人称奇》,《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2日。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5、343页。

⑥贺拉斯:《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5页。

责任编辑:采 薇

作者:谢兆树 褚春元

上一篇:税收筹划权分析论文下一篇:增值税改革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