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就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性而言,创业教育不仅仅属于一种教育形式,随着体系的完善和应用范围的增加,逐渐也发展成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的创业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来提高其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笔者以创业教育的正外部性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当前创业教育的见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创业现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途径,而我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创业教育评价的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将给创业教育提供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本文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上的必要条件以及国内外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提出一些关于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创业教育 评价

创业教育最早始于1967年美国柏森商学院。在我国,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才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之后创业教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9年我国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许多学校也采取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2002年,教育部又指定了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的创业教育虽初具规模,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也不例外。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很好的促进创业教育,并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创业教育的定义

在探讨创业教育之前,先明确“创业”一词的概念。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业,创立基业。这里的‘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一般认为,创业是创立、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按此含义,创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开创新的职业、创设新的就业岗位和创新工作业绩。本文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创业的,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个人或团队为了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在所有的定义中都强调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从广义上来讲,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设有系统的创业学专业和课程,而且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融入创业的思想,学习结果以实践创业为导向。在这个过程当中达到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开拓创新的精神;与人合作、组织管理、了解市场的能力;坚持到底、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广泛的知识面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创业教育指向创业的实际行动及结果,不论是在教育过程上还是结果上都是强调实践的。

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将创业教育加以定义。所谓高校创业教育,是指结合专业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2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课程设置受专业的局限很大。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有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由于其对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需要课程设置的跨学科性和宽知识面,这些对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来说都是欠缺的。

第二,教学过程脱离实践。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学习,而在我国,变成了一种理论的、灌输的形式。教学脱离了实际的操作和体验过程,将实践的学习理论化,以讲授的形式传递。许多教师还将创业教育看作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秀学生的精英教育。各种创业设计大赛设计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很低,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师资水平较低。创业教育需要的是既懂创业基础理论,又有创业经验,并且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实践活动自然融入教育当中的教师。而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大多都是非专业的,临时的。对理论不熟悉更谈不上有实际创业经验。而西方高校要求教师接受创业课程培训,并聘请既懂创业学知识又有创业实践的人给学生做指导,教师对学术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在外部环境上创业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在我国的高校中,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一门副科,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业课程体系,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更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创业教育课程学习上。更多的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毕业前为促进就业而进行的突击性短期教育。社会上的很多人认为创业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会去选择的出路。由于社会对创业重视不够,创业教育缺乏来自社会各界在资金、实习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而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创业教育来说,这些都是搞好创业教育的基础。

3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要想很好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严格的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设立给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目标,为解决创业教育问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评价的角度来探讨。

3.1 核心课程评价

核心课程是与创业联系较紧密的、范围较窄、内容精练务实的课程。国内有学者将创业课程概括为创业意识课程、创业知识课程、创业能力素质课程和创业实务操作课程四大类,也有学者认为要分成创业的财务面课程、创业的操作面课程、创业的策略面课程、创业的法律面课程、特定产业研究课程、环境面课程、个人面课程、整合性之创业实作课程、特定议题之创业实作课程九类。这里借鉴“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和以上研究的成果,将其分为五类:创业者素质课程(主要学习创意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内容)、新企业的创立与经营课程(主要学习寻找商机、机会评估、新公司的创办、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知识产权、合同与交易、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结构等等内容)、创业环境及管理课程(主要学习环境保护、环境资本主义、资金市场制度习俗、政府政策、电子经济等等)、特定产业创业(主要学习电子商务的特性、电子商务的建置、高科技业的经营、产业竞争策略等等)、企业家精神课程(主要学习社会责任、创业的社会内涵、社会创业精神等等)。

创业教育理论必须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各国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加大了操作类课程的比重,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素质,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应采用模拟创办企业、实习、见习等形式。这一影响因素可用以下的指标衡量:核心课程开出率;跨学科课程的开设率;创业知识在现有课程的渗透程度;模拟创业公司、实习、市场调研等实践课程的学时数;模拟创业公司、实习、市场调研等实践课程的学生参加率。

3.2 教学方法评价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把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指标,创业教育则是对这种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的颠覆。创业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增加商业实战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创业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做创业演讲;指导学生写作创业计划书;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商业模拟练习;训练学生商业谈判技能;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寻找创业机会;鼓励学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发企业的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课程;访问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了解获取资金的途径和条件。

对于这个影响因素可以用以下的指标衡量:企业家访问演讲数;以商业计划、调研报告作为成绩的课程比例;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比例;案例教学的比例。

3.3 隐形课程评价

核心的课程体系之外,创业教育更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好的创业教育环境,这些隐形课程对于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些环境提供了学术实践的机会,因此,隐形课程的构建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与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机会、创业比赛、研讨会等等。对于这个影响因素可以用以下的指标衡量:专题研讨会举办数量、创业基地实习人数、创业比赛开展数量、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学生参与度、创业社团数量、孵化器及配套服务对学术的开放比例。

我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创业教育自身的完善,也需要外部创业环境的构建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创业教育评价的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将给创业教育提供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本文仅仅是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上的必要条件以及国内外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提出一些关于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的评价指标,当然,指标本身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随着创业教育实践增加,我国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宏观影响也将日益明显,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抓好创业教育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辟更加良好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管理,2007.

[2]王海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企业管理,2004.

[3]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高等教育学,2007.

[4]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138-139.

[5]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CHINAYOUTHS&T,2004(4):57-61.

[6]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2007.

[7]肖宏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06.

[8]郭必裕.对构建在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9]李国平,郑孝庭,李新平,张可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与控制方方法研究[Jl.特区经济,2004,(9).

作者:魏婧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创业教育的正外部性浅析

摘要:就我国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性而言,创业教育不仅仅属于一种教育形式,随着体系的完善和应用范围的增加,逐渐也发展成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的创业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来提高其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笔者以创业教育的正外部性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当前创业教育的见解。

关键词:创业教育;正外部性;创业能力

众所周知,创业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有利于为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提供优秀的创业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个人的创业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正是创业教育乃至于教育正外部性的标准化影响之一,但是创业教育的外部性也有可能会令教育资源的使用难以达到帕雷托最优,与我国国家政策产生一定的抵触,影响社会和个人对创业教育的投资决策。所以,我们要重视创业教育的正外部性,明确正负外部性的差别,才能更好地发挥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也为相关学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关于创业教育正负外部性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知道创业教育的正负外部性是根据创业教育的影响效果进行划分的。就创业教育的正外部性来说,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来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带来较大的增长,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二来又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提高社会人才的就业素质。但是由创业教育产生的负外部性也不容忽视,例如创业投资的失败、因个人的功利性过大导致不合理创业行为的产生等等。

二、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了7.7%,其总量也达到了10多亿美元,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就体现在经济增长的问题上。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加大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的,其投资总量在GDP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且外贸对于我国经济做出的贡献不够明显。尽管通过大量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一,大量投资容易导致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以及经济效益下降等一系列不良问题的产生,投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第二,大量投资会加剧社会环境的污染,降低经济效益;第三,过度投资造成经济膨胀,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所以,笔者认为经济的增长要注意质量,而不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速度上。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中,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是在牺牲我国人口红利、资源以及能源的前提下所达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外需向内需的转变;第二,实现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第三,实现外需依靠向内需要求的转变等。

要想真正落实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型的转变,笔者认为加大对创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无疑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动力,而推进创业教育,一方面能够是顺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能够大力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实现城乡统筹,除此之外,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压力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顺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经济的建设,而创新经济无疑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正如上文所述,当前创业教育不仅仅属于一种单纯的教育形式,更发展成为了一种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出黄页教育的正外部性。

三、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首先,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是内生经济得到较快的增长,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尽管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却面临着国际社会的竞争压力,不少行业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而人才之间的竞争,无疑成为当前竞争的焦点,所以有关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让部分大学生避免就业难的压力而错失发展的良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开展创业教育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转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转型的抉择,受到管理体制和传统的教育文化影响,与国外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创业教育能够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和信息化的影响,从而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四、结束语

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除此之外,也为在我国就业市场的压力发挥不可忽视的缓解作用,可见,创业教育的正外部不可忽视,我们要充分掌握这个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频捷,温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河北软件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2] 张溪.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J].中外企业文化,2014(01).

[3] 曾禛,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3(01).

作者:晏玉珍 王鹏

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论文 篇3:

WICS模型及其对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斯腾伯格的WICS模型,通过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智慧平衡理论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了“智慧、智力与创造力之整合”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能力培养的现代智慧教育,并在美国教育改革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验证。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近20年,尚未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借鉴WICS理论模型,可思考我国创业教育的不足,找到创业能力培养规律,有效设计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WICS模型 创业能力 大学创业教育

WICS理论模型通过对智力构成的分析、对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各种能力平衡运用机制的探讨,揭示了一种培养学生“智慧、成功智力、创造性学习、问题解决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即成功教育的规律。借鉴WICS模型的能力培养理论,找到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规律,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提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建议。

WICS理论模型介绍

WICS理论模型思想。斯滕伯格的WICS模型,是指“智慧、智力与创造力之整合”。涉及了成功智力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和智慧平衡理论。①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智力的三种成分相互协调有效解决问题。创造力投资理论在成功智力理论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工作需要运用及平衡分析能力、创造性能力与实践能力。并揭示了创造力构成的六种资源: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与创造力的关系。智慧平衡理论是指“通过平衡个体内部的、人际间的、个体外部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运用成功智力与创造力获得共同利益”。WICS理论模型界定了多元智力概念,确定了创造力构成六因素及其与创造力形成的关系,最终说明了获得成功思维的机制在于平衡运用多元智力和创造力。

WICS理论模型的教育应用。斯滕伯格以其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对传统智力观进行反思,并对美国教育现状进行考察,提出了充分体现WICS模型基本思想的美国教育改革方案:“在卓越中平等”、“为成功智力而教”和“为智慧而教”,倡导“在卓越中平等,以真正的教育平等來确保教育优异”②。设计“三元教学与评估”方案不仅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性能力上有优势,对传统的分析能力、记忆能力也有促进作用;开发了智慧课程,培训教师将智慧技能与各门学科教学计划相结合,促进智慧技能迁移到常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价值观;使教师成为智慧的榜样。③

基于WICS模型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WICS理论模型基于智力多元理论、创造力构成理论基础,说明能力培养规律的现代教育理论,并经过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其对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WICS模型对我国创业教育问题的适用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1997年开端发展至今将近20年时间,从个别高校自主探索,到教育部指定9所高校试点建设,再到现阶段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展开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创新创业经济转型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形成强大的智力、科技支撑,形成创新、开拓力量,带动大量有科技含量的行业迅速成长。比如斯坦福大学创造的“美国硅谷”,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推动力;又如美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在1965年到1984年间,创造了全部工作岗位的45%,由此对经济产生的强大影响力④。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并不令人满意,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很多大学每年三四千毕业生中,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⑤。清华大学率先举行创业计划大赛,从1998年5月开始至今失败率高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⑥全国各省大学生创业率最高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4%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⑦即使在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中也往往存在企业成长性差,长效发展难等问题。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5所大学(985、211以及其他二本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学生进行创业能力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欠佳的表象下是大学生有关创业的各种能力的缺乏。而各种欠缺的能力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中多元智力分类是相互对应的。

表1: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成功智力理论对应调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自身最欠缺的能力前三位的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培养的前三位能力是“社会实践机会”、“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对分析性智力培养和发展较为充分,而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开发尚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学业成绩优异,而动手实践能力弱,开拓创新能力差的现象。而多元智力培养不平衡的外在体现就是学生群体运用智慧建设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不足。从大学生创业成效看,当前大学生群体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差,专业型科技型创业理论较弱,尚不能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力量。

基于WICS模型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第一,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目标。由于创业活动所具有的就业倍增效应,使得政府和高校将其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之一,寄希望于“以创业促就业”。这导致很多学校把创业教育等同教育学生创办企业,而根据WICS模型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有能力并善于运用能力,能够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创业教育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能够支持这一变革的劳动者,仅仅培养几个企业家,而不是从教育的根本上培养拥有改造社会能力的群体,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要基于创业教育兴起的宏观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需要,思考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單一的创业教育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是开设创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举办成功创业讲座,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大赛,扶植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创业概念,普及了创业知识,并参与了模拟创业活动。但按照WICS模型分析,上述教育内容基本上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没有在分析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方面进行开发。有效教育应注重多元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促进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互相促进。尤其作为创业教育,创业能力中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质疑能力、甚至开拓进取精神等均应在创业教育培养范围之内。

第三,缺乏基于创业性能力发展的系统培养。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能力的核心素质是创造力。根据WICS理论,创造力的构成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工作的过程是分析能力、创造性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平衡运用。这些能力因素得到较好发展并互相产生影响,最终支持了创造力行为的出现。从创造力构成各因素及其产生创造力的机制可以发现,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系统化的,能够针对各个因素特点及其相互关联的,而高校现行的创业教育中,几乎没有基于创造力培养规律的培养内容,没有建立起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第四,忽视对创业精神的培养。在现有创业教育中,涉及到创业精神的引导,更多是基于团队合作与沟通以及领导技巧和能力的角度,而对于承受压力能力、开拓进取精神、责任担当意识等创业必备素养很少得到锻炼。我国存在大学生创业率低,即使成功创业又存活率低的现象,不仅在于创业技巧和能力,学生群体普遍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缺乏社会责任感,知难而退都是创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基于WICS理论的创业教育观

战略性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创业活动”的教育,而是为“创业经济”培养人才的教育。为此,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是指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责任担当精神,能够在岗位、行业中起到开创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继素质教育后,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出的一个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理念。其意义不在于培养少数学生企业家,在于培养整体性的开创性劳动者,来支撑国家创新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创业教育应该在教育如何契合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培养目标。

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内容。基于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人才的目标,创业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完成多元化的培养任务。一方面教育内容应该充分保证多元能力发展,以多种形式和内容覆盖不同能力的培养,这是产生创造性的基础能力,各种能力发展、提升以及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开创能力,才能培育出有效的创业行动。另一方面,根据个体不同智力构成,教育内容要能够适应多元个性发展要求,应基于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创业力培养,是基于整个学习过程不同环节的创造力培养,而绝不仅仅是对商业管理的训练和对创业实践的培养。以多元的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开创性人才所需要的多种能力,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不同发展方向和创造力培养,充分体现教育的平等原则与有效性,才能使创业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培养现代创业精神。当前,对于创业行为而言,大学生群体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实践技能,而是创新的思维、开创的精神和做出明智选择判断的智慧,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群体的综合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群体的现代创业精神,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拓创新特质和坚韧、担当意识。一方面,“坚韧、坚持、自信、冒险”等品质的创新性人格,将会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到内因动力的作用,也是运用智力,使创造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思想指导。另一方面,“开拓、进取、首创”等责任担当意识和“促进发展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观,将为新一代劳动者打下新时代的印记,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构建大学创业教育系统

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才。这是创业教育的宗旨,也是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补充和新要求。围绕这一目标,在整体教育过程中贯彻培养开创能力的思想和意图。建立起从专业知识基础、均衡多元智力、创造型人格以及激发创造性内外动机的教育系统。

针对多元智力发展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个体智力构成中的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应得到与分析性智力同样的培养和激发,才能使个体在创造性行为中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多元智力开发,全能力培养,改变传统专业教育中只注重记忆、分析能力的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等方式激发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重新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类、创新类课程比重,增加专业前沿探索课程和科研活动课程;重新规划教学内容,突出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知识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任务,设计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改变考核内容和方式,使评估标准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增加专业实习、实践学习,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向现实创造力转化。

根据创造力发展规律,加强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根据WICS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行为的产生需要“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六种资源的整合。斯滕伯格认为,人格特质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关键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型人格。创造型人格特征中,“对模糊的容忍性、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成长的意愿和自尊”都对人的创造力产生重要影响。“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⑧因此,在学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通过个体内因的改变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的选修课模块中增加创造型人格培养类的课程,在思政课程、心理课程、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等人文思想修养类课程中增加创造型人格培养的引导性内容,同时增加对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导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乐于创新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等创造型人格特征。

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创造力的发挥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它包括三方面的支持:帮助激发有创意的想法,支持实践这些想法,在这些想法发展过程中有助于评估和纠正其不当之处。因此,鼓励创新的环境和多文化并存的环境将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⑨首先,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从考核目标、内容到教学内容都适度倾向于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独特的問题、想法和解决办法。其次,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鼓励创新的意图通过教师贯彻到全部教学环节。再次,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讲座宣传促进创新交流合作环境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们打下深刻的行为方式烙印。最后,在校园里接纳不同文化的并立,鼓励多学科交流,激发对不同观念、设想的兴趣,形成一种保护和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文化,形成一种非评价的扶植创新的氛围。

(作者为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研究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受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ZS2015008)

【注释】

①⑧⑨[美]罗伯特·斯腾伯格:《教出有智慧的学生:为智慧、智力、创造力与成功而教》,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16页。

②Sternberg,R.J.changing Mainstream education(I).http://www.maec.org/educate/4.html,2004/10/25.

③Sternberg, R.J. 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 The balancetheory or wisdom in edueational settings. Edueational Psyehologist, 2001, 36(4), pp.227~245.

④李涛,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教育探索》,2009年第8期。

⑤熊丙奇:“别把大学生创业路搞窄了”,《文汇报》,2008年11月21日。

⑥谢志远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⑦陈青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中国企业报》,2013年6月4日。

责编 /于岩(实习)

作者:刘畅

上一篇:市场经济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发展方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