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多视角教学思维、立体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构建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组合式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在政策层面已多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管理类专业,具有知识结构体系独特,所涉及理论复杂抽象,课程实践性强等特征,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改革。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难倒逼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因此,高等教育要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现代企业经营等方面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类人才为目标。而工商管理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专业,也是最需要将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于不同的企业和其他组织?为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整体研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对于适应、满足和突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重塑与提高人才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专业,工商管理在吸收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经营与管理企业的理念、制度和方法等,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较为特殊,所涉及的各种概念、理论抽象性强,并且大多数知识点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包括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物流管理类、项目管理师、咨询师等等。这些职业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定管理经验或技术背景。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又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也导致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应聘时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存在有误区。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学更多地被误解为面向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办企业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创业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是注重培养成功的创业者,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下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将创新创业教学等同为专业理论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符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灌输式教学,要么侧重于“案例教学”,要么特色在“讲授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习惯于在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教师与学生课后联系少,教考基本上不分离。 同时,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及新开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甚至一些专业课设置还与市场需求脱节。例如,对于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往往都只是对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这种只重理论性的教学,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到更多的知识,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重视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习、软件应用、企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偏重理论,学生普遍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許多高校虽然提供一些校外参观的机会,但是,由于受实习单位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有些学校并不能联系企业让学生实习,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就导致学生常常利用家庭关系,开出实践证明交给学校应付了事,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能力锻炼。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导向下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文章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与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统一、专业素养与专业思维互动的原则进行重新思考,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维度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思维上,运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项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多视角组合的6项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组合式教学、课程组合研讨教学、课程组合技能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运作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网络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力工具支持。

(一)多视角教学思维探索

“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对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实现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培养的预应与随动。时至今日,创新创业导向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已不是某个单一思维能完全覆盖的,而必须依靠多视角组合教学思维。针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特点,文章侧重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多视角组合6项思维的具体内涵及其教学实践的关联上展开研究。

(二)立体化教学方法构建

1、课堂组合式教学方法

课堂组合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时间内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使同学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充分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理论和知识点,达到课程教学要求。具体而言,主要研究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

(1)“反馈式意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馈式意境教学法”是指根据相关课程内容的进程,通过创设意景、制造气氛,展现课程内容相关场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具体而言,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照工商管理课程中的理念、原理甚至方法,通过广泛搜集、寻猎、选辑相关主题的影视片段视频,在课题上随学随放,课堂研讨反馈,达到引导学生感悟、整合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实践意义。

(2)“辩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工商管理课程属于“易记不易理解”的事。同时,管理学理论都是管理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和提炼,有些理论并非难懂,而是因为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致使难以理解成为必然。

而根据认知规律,人在大脑思维活跃、气氛急迫时,理解深度会超乎平时。为此,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课程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其实施要点是针对工商管理相关课程的不同章节,由教师确定选题,学生自主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陈述、辩论。通过辩论来阐明道理,以及学生辩论中对大量素材的整理和紧急情景下的运用,达到逐步理解、逐步感悟的效果。如学生在进行“中小企业是否应该进行员工培训?”的辩论中,获得了“培训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效果截然不同”原理的辩证理解。

(3)“对话式教学法”在课题教学中的应用。教与学不仅是一种教者的知识、技能、思维的传授活动,更是一种学习者能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思维的过程,而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对这种能动性的考虑有限,一般主要是通过课后辅导完成。但实践证明,时过境迁的滞后辅导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也有些大学采取课程全部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受限有成问题。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开发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導作用,又能较好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双向”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话式教学法则是一种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走向知识构建的方式。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知识共享和生成。对话式教学不仅是指师生间狭隘的语言交流,也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和彼此接纳。具体实施过程可归纳为四步:首先在对话中增加趣味性;其次,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再次,在对话中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最后,在对话中通过归纳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总结所学习的知识。

综上,通过“反馈式意境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构建系统的“课堂组合式教学方法”体系。

2、课程组合研讨教学方法

(1)“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就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不同要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学术研讨(SEMINAR)班,指导学生研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热点与前沿问题,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扎实掌握学科知识。

(2)“前沿研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本研究设计“四板块”教学内容体系模式,即“专业基础板块、能力与方法板块、相关支持板块、前沿研讨板块”。其中前沿研讨板块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能力与专业四维方面锻炼的最高层面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研究方法,了解工商管理现实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了解工商管理学术前沿。

本教学法通过“任课教师理论与实践前沿讲座、参访公司、学生分组选择或自定课题作调研、学生自主资料整理和思路归纳、课堂主题研讨、按组撰写主题报告、课堂主题报告并答辩及修改完善考核”7个步骤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我主动探索学习效果。该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运用知识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增强学生科研素质和提高学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访人才市场、企业,撰写体会报告;同时安排课余模拟招聘、模拟应聘等活动。为课程教学期间学生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解决大学生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前沿研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构建系统的“课程组合研讨教学方法”体系。

3、课程组合技能教学方法

(1)“课程组合案例教学法”

传统案例教学多为课程后的单点式案例方式,本课题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探索将不同案例分别划分为“知识点案例、知识线案例和知识面案例”,再划分为“概念案例、分析案例、决策案例”三类,构建一个立体组合案例架构。在每一章学习完成后,配备“知识点案例”,针对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定向训练;在若干章学习完成后,配备“知识线案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

(2)“课程组合设计法”

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理论、方法、技能,过去不足的训练,导致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欠缺,直接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适应期的延长。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中对能力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文章提出功能性课程组合设计专题,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和企业文化设计等,并安排在课程之中或若干关联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课程组合设计,让学生结合既有知识体系、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的系统整合,也深刻认识了所学内容,同时增强了学习课程的信心与兴趣。

(3)“课程组合实习法”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习一直是教学体系中两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传统的实习形式又依目的不同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集中时段的实习方式可以理解,但集中时段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往往成了“走过场”,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集中认识实习感悟不深,集中课程实习则因时间上的滞后性、内容上的盲目性和操作上的困难性,使得课题教学时引发的最宝贵学习动力在时过境迁的后期实习中消失殆尽。

文章提出将传统集中性的认识实习、课程实现转变为与课程相结合的分散组合实习,从而达到实践与课程紧密结合。毕业实习仍实行集中实习法,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将过去整块的集中时间分散安排进了相应的课程内,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自行安排。任课老师可以安排参观,也可作课程设计。既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又与课程紧密结合,加强了实习的效果。

综上,通过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构建系统的“课堂组合技能教学方法”体系。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

现代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保证,因此,可将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两种手段引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当中来。

(1)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网上远程辅导。依托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MOOC资源,综合运用作业网上传递、优秀作业网上展示、教师与学生网上交互教学辅导手段。同时利用网络的强大资源与工具,探索通过即时多人多点影音、多媒体会议服务等为学生开设网上研讨室,实现课余时间定时,多人集中教学研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2009(12).

[2]陈莉.创新创业理念下工商管理类学生“四实、四全、四创”能力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

[3]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4]庞永师.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来自广州大学的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7).

[5]李钟林,文华.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 延边大学学报,2015(7).

[6]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10).

[7]易莹莹,骆公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2(5).

[作者简介] 于 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张 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袁仲慧,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 吾 言]

作者:于飞 张峰 袁仲慧

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为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就业压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发展,而课程体系最为其核心环节之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从知识结构、实践体系、融合度等方面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知识体系,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和专业与创业的融合的路径选择,希望对改革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融合度

1.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培养一些岗位的求职者,更应该是岗位的创造者,就业机会的提供者,这对于学生个人、社会、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而且为他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从高校改革的层面来说,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就业路径都有实际意义。

从学生自我发展来看,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选择,除了选择就业的学生外,一方面对于研究性的学生,应该鼓励其积极深造,在学术方面有所造诣,另一方面给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以机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中选拔一部分学生积极开发创业能力,并在运营管理方面予以积极支持,这样,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空间可以多元化。

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平台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专业+创业最直接的路径。因为这是传授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兴趣,提升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创业能力的最基本平台,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第二课程的开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以课程为载体,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整个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2.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为专业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实体基础,但在现实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却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宽泛,创业知识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课程也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置的。但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俗称“万金油”专业,但是一些课程可以专业课程学习可以获取,另一部分可能通过意会或实践来完成。

2.2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理论课时充裕,而实践课时短缺,这说明在实践课时的安排上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虚拟软件或综合性试验提升实践水平,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这些课程开课学期较晚,学生接触时间较短,对学生实际专业+专业帮助较少,二是实验实践园区不完善,一些学校也有所谓创业孵化园鼓励学生创业项目进驻,但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支持,一部分沦为盈利的工具,不能够为专业和创业服务。三是大多数校外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由于缺乏资金及外部沟通渠道,最终靠学生自主实践,学校又缺乏监管,最后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一些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但学生参与度较低,总体来看,专业+创业实践课程不完善,实践教育不足。

2.3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融合度不够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协作能力,其专业能力素养还有具有组织领导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协调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应审慎选择发展路径,关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与资源整合,推进创业教育,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交叉融合,课程内容重复,增加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的短板,使得课程体系由一些经验欠缺的教师设置,本身参考资料的缺乏使得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往往与现实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难以有效结合起来。

3.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专业课程优化,创业课程体系完善

为摆脱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多而不实的情况,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显性知识模块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来实现,对于隐形知识转化为实验实践,或通过讲座课程来实现,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及自我的实践,使隐形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创业类课程的设置应该形成体系,从创业思维的形成,创业知识的掌握,创业模拟到创业实践逐步推进,课程体系创业通识课、创业专业课,创业模拟实验课,创业孵化等组成,让学生在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方面都有所提升。课程内容涉及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指导等组成,模拟创业实验、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创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方面。

3.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实验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专业知识的实验实践层面,实现的路径可以多元化,首先课程的实践部分设置引入校外企业团队的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长久的联盟机制。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在软硬件的设置上进一步提升,如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引入等。最后是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比赛,设计等。第二层面,创业计划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和拓展训练让学生理解创业的流程,创业团队建立,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三层面创业项目孵化实践,一方面在校内创立创业孵化园,学校为创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引入校外评估团队,对创业类项目进行评估和投资,将创业计划转化为创业项目。

3.3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资源融合

有效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一是意識强化,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推动、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业热情;二是专业课程融入创业知识的开发,即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操作实务性的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市场调研等。体验性课程开发,围绕课程设置,添置相关的实验设备或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锻炼其实战能力。三是教学活动与创业相互融合,通过创业园区,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创业实践相互植入,课堂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创业实践又可以在论证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转化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与综合实验、实训模拟相结合充分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吴保根,高长春.基于SECI 模型的大学科技园知识创新系统研究[J].情报杂志,2011,(4).

[2]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3]陈嘉川.怎样提升创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4]胡红云,黄海燕,刘炳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J].教育教学研究,2010(6).

作者:王斌 郑春

工商管理类创业教育论文 篇3:

高职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是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整合为例,对其专业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专业与机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案及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改造;机构调整;校企合作;创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高职所办的专业就一定需要改造和升级,组织机构也就需要相应调整和优化,再加上很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致使发展规模与资源能力不协调、不配套,同样会促使专业与机构的改造和重组。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动因都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停下来解决专业的调整与转型升级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以及后示范期间的修整与完善后,学校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再加上相比其他示范高职院校,我校万名学生的专业数显得很高,这大大分散摊薄了各专业的资源以及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老师们的精力,为此学校提出今年启动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工作。按照由点到面的原则,学校希望工商管理系先行一步,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迅速地完成全校专业及机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任务。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与机构现状分析

四年前,工商管理系仅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四个传统专业,该系希望以2009年广东省启动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在高质量打造这四个专业的同时,新建创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两个新专业。“做大”不是目的,是為了寻求做强的机会。四年过去了,工商管理系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创建了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华好学院,破解了校企合作在办学体制方面的难题。依托创业管理,以专业为点,以全系为线,以全校为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探索了一条基于专业建设的从点到面的创业教育新路。经过四年多的项目建设,目前的工商管理系形成了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大工商专业群格局。如图1所示。

(一)工商管理系的内部优势及劣势分析

1.工商管理系从四年前的一个机构、四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中心三个机构、十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在做大的过程中确实寻求到了做强的机会,华好学院是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并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创业中心依托专业深入发展全校创业教育的做法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是华好学院还是创业中心都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工商管理系也面临着做大后的资源短缺、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因而需要集中资源和集聚力量做大做强能够成为国内一流的优势专业,为学校升本或专业升本打好基础。

2.我校2011年初依托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合作成立华好学院。两年来,华好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元”培养体制和机制已相对成熟,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相对完整,办学规模也已可观。而工商管理系相关的专业则没有行业背景,这些传统专业如何与有行业和企业大力支持的专业(方向)协调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系想做出特色需要与华好学院进行专业整合。

3.工商系对创业教育已探索了多年,依托创业管理的专业建设解决了困扰创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课程开发与建设问题以及创业产业园这一实训基地问题。在过去四年里,工商系是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中心做出质量,在未来五年,工商系应该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做出特色。

(二)工商管理系外部的机会与挑战分析

1.“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这类依托学科建设起来的传统专业群必然要改造升级,因为它无法清晰地定位与传统本科的差别,没有自己的特色。不改革势必会不进则退。

2.工商管理虽不是高职主流的专业群,但依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在高职很多学校和专业都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下,火爆的招生形势为我们专业选择行业背景、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及专业改造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业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业”必然会以产业背景和校企深度合作加以支撑。而创业一定也需要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各专业的配套支持。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既能保住传统管理学科的长久生存,也能实现这些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的原则

1.作为国家首批示范院校,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故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要以创办国内至少省内一流的专业(群)为目标。

2.我校资源有限特别是高水平师资严重不足,专业发展不能再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重组专业就要从追求专业数量转向追求专业规模特别是专业质量,而且需要改变原有机构拆分繁殖的思想,需要集中资源将优势专业做大做强。

3.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及要体现“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过去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走过了一条没有行业背景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之路,今后必须依托产业背景“以特色谋发展”。

4.当今高职专业的发展想单纯依靠自己来把专业做成精品很难,因而此次专业重组需要“跨界”,需要“协同”,需要“他山之石”,需要“整合再生”,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谋取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5.专业变革是正常的,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专业不可能不改造不升级。谁都不可能抱着几门课一直教到老,当然一些基础课、平台课会保持其固有的学科稳定性,但专业课必然会变化。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一个永远是朝阳的产业,然后只是随着它的升级而调整,从而尽可能保持稳定性。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工商管理系专业建设可尝试与创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创业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发展之路。

7.任何专业与机构调整的方案都会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也都很难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但要在发展中改进,不能等最完善的方案出现再进行调整,一方面会错失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情绪不稳又影响当前工作的开展。

四、工商管理系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方案

(一)专业整合及改造升级方案

将工商管理系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与华好学院现有工商企业管理(化妆品企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化妆品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美容会所管理方向)分别整合在一起,主要面向美容化妆品行业培养人才,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大做强这三个有强大行业背景和有企业鼎力支持的专业。创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保持不变,但要围绕“创业”改造升级,做出质量和特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属艺术类专业,交由艺术学院管理对学生的培养更有利。因该专业当初是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共同申办的专业,移交后华好学院依然担承美容化妆等方面的课程,并协助艺术学院进行专业管理。上述方案在传统专业和新型专业融合改造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为在三至五年内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专业整合与改造升级一览表如表1所示。

(二)机构重组与调整方案

根据学科体系的内在规律,考虑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实际,结合加大创业教育推进力度的要求,将现有工商管理系的三个机构重组成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但三个学院不分离,一个机构三块牌子。这三个学院对内是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即管理学院是树干,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是树枝,长期保留树干这一主体,树枝的发展可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创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态势进行调整。对外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但三者是交叉关系不是完全重合关系,具体组织机构及关系如图2。

五、专业整合与机构调整的直接效果

1.工商管理系由原来十个专业方向精减为六个专业。

2.工商管理系原有无行业背景的三个专业均与美容化妆品行业对接,其他专业也能通过跨界或协同找到自己赖以发展的平台和资源,且有效促进了各专业以及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并形成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主体教学、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4.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与现有华好学院实训基地整合一起统筹规划,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5.专业数量的精减导致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一系列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负担的减轻,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了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可以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并有精力去做创新性工作。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从各校所设创业教育中心工作实际来看,它偏向管理职能,而创业学院的组建则可实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管理、创业培训和创业研究等方面的职能。

六、后续全面实现专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

后续专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依赖于管理学院、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三位一体地进行总体规划、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地实现改革与创新。

(一)管理学院的工作重点

1.制定管理学院及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制定促进创新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充分调动所属各机构、各专业和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支持改革与创新,为创建国内一流、省内一流的专业提供战略和资源上的保障。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各专业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继续抓好“青蓝工程”,并将“成為高职优秀骨干教学的6堂课”推广到每一位教师,一如既往地落实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全方位地培养符合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

3.带领各个专业贯彻“既要唯上又要唯实”的工作方针以及“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不唯上”往往找不准方向,得不到机会和资源;只“唯上”不“唯实”,即使找到方向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依然会落在别人后面。在工作中要坚持面上做质量、点上做特色,没有质量的保证,特色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只有质量没有特色就难以实现创新和超越。

(二)华好学院的工作重点

1.借鉴国内外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成熟做法,探索一套在现阶段符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吸取现有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的校企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三年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校企“双元”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2.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型特色专业的具体方案,促进高职新型专业在高起点上谋求快速发展。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既符合区域经济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又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3.全面解决校企双方“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与相互融合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问题;“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高质量规范运作的问题。

4.解决以年度质量报告为抓手依托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的问题,同时建立面向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开放共享机制。

(三)创业学院的工作重点

1.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依托管理学院现有专业资源探索“专业与创业”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创业学院发展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研究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特色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力争使我校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标杆。

2.为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建设以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政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大学生岗位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园与产学研基地,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聚集“政(政府)、产(产业)、学(学院)、研(科研)、金(金融体系)、介(第三方中介)”等多方资源,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基地园区,争取将该项目打造成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创业孵化园和首个高职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

3.创业学院还需要牵头完成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创业培训、辅导、咨询,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推动孵化器由物理空间、战略规划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深层服务构成的企业加速器建设,满足创业企业的高成长的中长期发展需求,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季夫.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2]徐昭.高职专业设置及改造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作者简介:阚雅玲(1967-),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教授,高级经济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

作者:阚雅玲

上一篇:权益性金融资产分析论文下一篇: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