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职院校日常体育教育,其成果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提高,体育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做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1:

浅探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改革发展的步伐。社会的发展对小学体育师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目的在于探索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人才素质结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促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正确理解课程学术水准与要求,依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国外小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建构一种较合理的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号】G525.1【文献标示码】A

为了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为了回应我国教育部师资司提出的2010年我国小学师资本科学历达70%以上的宏伟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小学新增教师学历本科化不但越来越成为我国小学师资结构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开发我国教师队伍人才资源、提高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本人通过对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理论依据、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各省省情的“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战略的对策,在实施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进行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的模式研究,对提升小学教师整体素养,顺利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小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培养模式问题

1.1培养模式摇摆不定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培养模式的摇摆小定。进入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对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并试图加以改变。比如,近年来经常强调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增加人才的适应能力便是一个明证。但问题在于,本科生阶段在中专—大专—本科这一高层次的链条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同时具有为高级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和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的双重功能,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校师资的培养取向日渐向博士倾斜的新形势下,如何合理兼顾二者,既使学术研究和高校师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大量急需的应用型基础人才,应该说近年来的培养模式改革,未能从整体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脱节本科生教育阶段理所当然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事实上本科生的培养过程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宗旨。从整体看,我国高校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以小教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为例。培养模式仍基本停留在师徒相传各自为战的传统框架中,教师的研究课题、知识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学形式仍以教师口授、口耳相传为主,大量时间用于教师把咀嚼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灌翰给学生,学生则基本处于听讲记笔记的被动状态,专科阶段的毛病一如既往,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这一领域日新月异的改革春风似乎尚未吹拂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基本上以一门课程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理性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2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建构对策

2.1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一般院校总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培养目标抽象地定性描述了小学教师培养的规格标准,但这样陈述的培养目标,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无法显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专科、中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之差异,似乎不同层次可通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不是职前教育能一步到位的;抽象、笼统的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检测、评价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缺乏可操作性。

本人认为,培养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教育人才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及教育实际;要将小学教师职前素质要求与专业发展的目标区别开来;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有别于大专、中专;表述上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及操作性;以定性标准为主,适当地增加定量标准。

2.2小学本科学历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

2.2.1新课程设置的依据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而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如何设计,课程标准如何确定。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及其标准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培养的小学师资,定位于能承担一门主要课程的教学。同时能兼教其它课程。故要求课程设置时要考虑某一学科方向的有关课程需强化,并提高教学要求,同时开设广泛的一般文化课程,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将来兼教其它课程之需;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要求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较好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从教能力。因此,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应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并给予特殊的关注。

2.2.2课程体系构建与以师资为培养目标的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内容上也可分为通修、学科、教育三大类课程,课程形式可分为必修、选修(限选、任选)二类课程,从性质上又可分为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类。

目前,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小学试行双语教学,考虑到现在许多学校师资结构性缺员,本人认为,应在大学公共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开设外语、计算机类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根据需要从事外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或校园网络的管理。这类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教学之需。例如,外语并非简单地加深、拓宽、提高要求,而是要强化口语、听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教学方法、技能,因而要开设口语、听力、外语教材教法这类选修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开设的门类多,而总学时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本人认为,一是适当减少每门课程的学时,学科通识教育,无需要求过高,内容过深;二是有些学科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课程学习,如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样不仅可以用较少的课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弥补分科课程之不足。

2.2.3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的多维探索课程实施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实施的基本标准与要求,建立新的适合21世纪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课栓总目标,而且还提出了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因此,注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课程的开发,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要,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素质结构重组的重点,其核心是在多元化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寻求和建构教师教育一体。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分析当前高学历的小学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高素质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把握小学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确立我国高学历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使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征。通过对小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定位,培养出符合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优秀教师人员。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2]孟万金.实施“新增小学教师本科化”战略的对策与建议[M].中央教育与科研研究所,2003.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卢正芝.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3.

[5]刘俊学.更新观念提高小学生求学的满意度[J].中国高等教育,20O4.1

[6]项贤明.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J].商等教育研究,2004.3

[7]叶斓,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9-241.

作者:邢银波

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注重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职院校日常体育教育,其成果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提高,体育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做好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教育,把育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的竞争特点,培养学生竞争与集体合作、进取、创新、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不畏艰险的意志。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应设置合理的教材体系和结构内容,充分重视健身性、娱乐性、职业性的体育项目,合理安排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在考核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同时,合理评价其学习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的程度,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实施。

一、不断推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更好地教和学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会引起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相应变化。二是深化教育思想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三是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突出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就是以大纲的考核项目为重点,确定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它一般是由素质和技术、技能两部分组成。四是重新定位体育课程性质。五是完善体育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动作示范、训练比赛、观摩对比等富有体育特点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六是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

二、全力提高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依赖于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政治信念、道德意志、业务素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政治修养与业务能力,注重教书育人。

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之增强体质,提高动手能力,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运用渊博的知识与娴熟的运动技能,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任务,要求重视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职业特点要求体育教师以较好的体育职业道德去感染学生。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都具备了专业基本素质、传授运动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由于运动项目很多,每位教师不可能样样精通。由于运动技术的不断发展,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以及新的理论技术的运用,可能体育教师原有的自身专长已不再突出。此外,随着边缘科学发展和新兴科学兴起,教师不但对本专业要精通,还要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去指导教育学生。提高职业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现代教育为立足点,以保持知识与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为目标,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用新的观念和思想加速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在构建和谐体育文化中,职业院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制度,使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动轨道。要健全校园体育组织,支持师生员工成立各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其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体育知识讲座等,达到既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又丰富师生业余体育文化生活的目的。利用标语、板报、广播、校报、校刊、网络等宣传媒体,也是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优化体育教学的新模式,努力开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平渡.高职院校应重视体育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3]何吉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2008(7).

[4]丁建安,孙愚民.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06(6).

[5]罗缩.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6).

作者:崔海涛

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现状

要:对四川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865名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要实现的愿望主要有取得计算机证书、外语证书、入党、考研、理想工作;职业理想呈现多元化特征,出现对体育教师职业评价高而选择低的现象;学习动机主要是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个人前途、将来就业;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国家意识淡薄;出现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努力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重术科,轻学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习兴趣存在明显的性别的差异;学习习惯、时间分配、学习方式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结构和素质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要达到其目的并体现其功能和价值,教育活动就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来进行。因此,需要我们在一般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学习动机、需要、态度、兴趣、习惯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四川3所体育院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6、2007、2008级8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657名,平均年龄22岁;女208名,平均年龄22岁。

1.2 研究方法

调查访问:自编“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问卷”,对被试者进行集体施测。该问卷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下,经过多次测试筛选因素最后确定30题(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信度和效度较好,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9320,小范围重测信度(间隔3.5周)为0.8901。数理统计:对调查对象的内容、数目等数量关系进行集中、离散趋势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理想、信念、价值观

从表1看出,大学生要实现的愿望主要有计算机过级(89.2%)、外语过级(76.5%)、入黨(48.5%)、考研(45.3%)、理想的工作(78.9%)、提高职业技能(50.6%)和运动专项过级(80.4%)等。从选择的结果看,都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相关联。由于每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的不同,所要实现的愿望也存在差异,体现了愿望的广泛性特点。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一方面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以毕业生的“外语证”、“计算机证”和“党员”作为衡量毕业生“身价”的“硬件”。有的院校已经把计算机和外语成绩与学位挂钩,学校和社会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更注重两证和政治素质的需要。

从调查结果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考研愿望的人数比例达到45.3%,这也是近年来在体育院校中出现的新热点。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了解学生的愿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表2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依次是体育教师(34.9%)、教练员(28.1%)、体育行政管理者(26.2%)、体育科研工作者(20.7%)等,表现出职业理想多元化的特征。但选择体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值比例偏低,这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明显的错位。在调查中了解到,65.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是重要的,有73.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有67.1%的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专业工作充满信心。57.7%的学生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体育教师的工作会得到重视,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会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尽管这样,但选择体育教师职业的却不多。职业态度是人对待某种职业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职业行为的准备状态,对人的职业活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产生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与职业的选择反差的原因,一是当前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相对还不是很高;二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平平,为了实现大学梦而临时报考体育专业,入学后,对体育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体育学习和未来从事体育工作的信心明显不足,有毕业后改行的想法,这也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考研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继续深造的最好机会。

2.2 学习动机和需要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主要是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个人的前途和生活幸福、将来就业、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报答父母、准备考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方面的动机和需要。值得关注的是为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而学习的人数只占34.7%,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增强,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减弱,缺乏责任感,说明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

从调查结果看出,为了考研而学习的占30.6%,低于有考研愿望的50.5%的比例。事实证明:从学生产生考研愿望开始到付诸行动再到考试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人数呈递减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对学生的考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2.3 学习态度

分别有73.1%(626人)和68.29%(585人)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刻苦努力学习”61.61%(527人)明显低于前两项。表明学生尽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但缺少近、中期的学习目标,缺少推力、拉力和压力。加上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因此,出现了这种高认知、低欲望、低意志的倾向。态度对学习具有选择性或过虑的作用,当学习的内容与个人的需要相一致时,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与个人的需要不一致时,则可能被阻止、歪曲、排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善,势必对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存在潜在的影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设计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导致学生想学却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二是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处于宏观或中观的管理层面上,对长期习惯于家长、老师督促下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三是有少数学生由于入学后开始迷恋上网、游戏等,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在出现降级、处分等问题之后,开始放弃学业。因此,在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价值观、学习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使学生树立

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确保学生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2.4 学习兴趣

多数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训练内容,都不喜欢的只占5.2%(45人)。但喜欢实践课的学生人数(534人,62.4%)明显高于喜欢理论课的学生人数(270人,31.6%),也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还有21.6%(185人)喜欢运动训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对象的积极态度或倾向。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做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兴趣的成因,本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理论课程中学生喜欢的课程依次是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在实践课程中,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特点,男生喜欢的实践课依次是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体操、网球、乒乓球、武术;女生喜欢的实践课依次是健美操、排球、网球、乒乓球、篮球、田径。学生喜欢理论课的原因是将来有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讲课生动;而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理论课的原因是感觉枯燥乏味、没兴趣、将来用不上、未养成学习习惯、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基础不好学不会等。学生喜欢实践课的原因是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强身健体、身心愉悦精神饱满、感兴趣、专业需要、喜欢竞争、休闲娱乐;不喜欢实践课的原因是疲劳时不喜欢、没兴趣、场地器材不方便、身体素质和技术差、害怕受伤、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将来没用等。

2.5 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锻炼习惯、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分配、学习方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早晨锻炼的人数(384人,44.9%)高于学习(175人,20.5%)和学习又锻炼的人数(180人,20.0%),不学不炼的人数(116人,13.6%)也大有人在;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也是锻炼多于学习的占首位(304人,35.5%);学习多于锻炼的256人占29.9%;学习训练相等的248人占29.0%;很少学习锻炼的48人占5.6%。在理论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选择期末突击学习(平时学的有321人占37.5%、考前学的524人占61.2%、不学的12人占1.4%。);而术科学习方式与理论学习方式相反,88.7%的学生选择平时学考前练的80人占9.4%;不练的17人占2.0%。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每个学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兴趣、发展目标不同。有的学生想考研,或是不喜欢运动,就用更多地时间选择进入教室学习;而有的学生想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或是喜欢运动,就更多的到运动场馆训练。在學习方式上也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术科,轻学科”的倾向,这将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梁启超重视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养成能力,既是磨材智,养成习惯,即是陶冶德性……”大学生有很多方面尚不成熟,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锻炼习惯,需要教育者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经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联合国1972年关于教育问题的学术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实现的愿望主要是取得计算机证书、外语证书,加人中国共产党,考上硕士研究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提高职业技能等,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出现多元化的特征。选择体育教师职业的比例明显偏低,出现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高而选择低的现象,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主要是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了个人前途、将来就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国家意识淡薄,社会意识减弱,缺乏责任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目标、求知欲望、刻苦努力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高认知低意志的倾向,表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存在意志品质薄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性别的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喜欢学习理论课的原因主要是将来有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讲课生动;喜欢术科课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强身健体、身心愉悦、感兴趣、专业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锻炼习惯、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方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重术科,轻学科”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理论课学习采取期末突击的学习方式比较普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学校环境、学习风气的直接影响,尽管学校上下都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但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学习风气仍然任重道远。

体育院校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实现的愿望和择业特点。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多样性,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体育院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使学生明确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对就业和考研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在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过级培训工作,以弥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体育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考研工作应该尽快引起重视,并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如果把考研指导看作一门课程的话,要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同时面向学生“开设”,改变目前“自发考研”的状况。体育院校应尽快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改变目前理论课程中课程多、内容多、学时多和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加快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改变学生“重术科,轻学科”的片面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考试和录取的方法,使那些热爱体育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考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从长远的角度看更有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院校应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开展以体育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责任学习”观念,把自身的学习活动与人类、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体育教育事业贡献自己青春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3.

[3]马庆林,李跃生.对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生职业态度的调查与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2):13.

[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5.

[5]闵卫国,傅谆.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17.

[6]乔炳臣.学习原理与方法[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4.

[7]燕国才.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90.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作者:周云红

上一篇:实践活动下小学生德育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