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投影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生命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了有效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等明显的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化学投影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投影技术管理论文 篇1: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文章在分析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包括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宽教师知识面和加强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中国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以致不少水利工程在后期的运行和维护中出现问题,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工程技术人员用好和维护好水利工程的基本保障。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所学专业知识。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与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本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水利工程管理就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以致有些教师认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课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取消该门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本科专业均设置有工程管理课程,说明工程管理课程对各专业的重要性,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1-4]。本文以扬州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及重要性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该课程被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水利工程管理涵盖了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角度考虑,该课程应偏重于技术管理层面。仅就水利工程技术管理层面而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如:土坝的维护与除险加固、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的维护与修理、输水建筑物的维护与管理、水闸的维护与管理等。该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又较少,教师该如何取舍值得思考。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把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看作是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再学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任课教师没有把握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水利工程管理重在技术管理,解决的问题是水利工程的病害险情,水工建筑物课程重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两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该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目的,树立管理促安全、促效益的思想,更主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水工建筑物的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技术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从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水利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业务培养目标也间接明确了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

二、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专业课存在与其他专业课不一样的问题,归纳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宽广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反,不少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工程实践经验不丰富,这常常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将本身含有大量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信息的内容仅用两三句话就轻描淡写地讲述过去,面对教材内容,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

根本未能进行知识的有效拓展,更不必说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要求。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任课教师最好是实践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青年教师虽具有博士学位,但博士学位仅代表其在某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不能代表该青年教师专业知识面的宽广,且所研究的内容有的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衔接,这也间接导致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枯燥性和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在目前校院系三级体制均强调科研重要性的前提下,青年教师也根本无心进行本科专业教学所需知识的补充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愿花更多时间去补充新技术新工艺等新信息,教学内容是年复一年的雷同,以致教师不了解当今工程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仍在课堂上讲授已淘汰的工程技术,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可让学生直接、快速、精炼地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但在水利工程管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若仅采用讲授法,课程中的众多信息如何处理是个问题;此外,讲授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疲劳,若教师制作的PPT含有大量的文字,又会进一步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感觉困乏,课堂失去生机,变得暗淡。当前,素质教学的大力推广,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面对内容宽泛且工程实践性强的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任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课程涉及其他相关内容较多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包括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两方面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大纲重点强调

技术管理层面的内容,水利工程技术管理涉及的相关课程较多,既有水工建筑物、泵站工程等专业课,也有如测量学、土力学、水力学和建筑材料等基础课。例如,当讲授土坝的滑坡问题时,必然涉及到土坝滑坡的类型,土坝滑坡的类型取决于筑坝土料的性质,土料的性质属于土力学和建筑材料里面的内容,土坝的滑坡原因里面有管理因素,在水库运行管理时,水库的水位骤降会导致上游坝坡发生滑动,其滑动的原因分析涉及到土力学和水工建筑物中土坝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不仅多,且很多内容建立在学生前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其原因也在于此。该专业课程的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规定的内容讲授完,且做到讲授内容能联系工程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够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学生对水利工程宏观认识的不足和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生产实践经验缺乏,造成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就是记忆性课程,仅需数天的强行记忆即可通过考试,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不重视。

另外,因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且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授课时仅就书论书,无法拓展到工程实践,时间一长,教师授课无激情,学生上课无表情,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不重视。在校院的教务管理制度下,教师和学生均需面对考试,且教师需控制考试的通过率,在这种外界因素的干预下,教师只能考书本中固化的知识点,而学生则只能通过背诵记忆以应对考试,这种考试方法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

三、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案例

水利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方面的很多内容来源于实际工程的总结归纳,收集实际工程案例资料,有利于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思想意识,做到预防优先的原则。课本内容联系实际工程案例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学内容,二是考试内容。首先,为改变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在开始讲授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时,教师可播放“758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失事危害的严重性,明白一名水利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教师可通过该事件,分析土石坝溃坝的原因及预防土石坝溃坝可采取哪些工程技术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混凝土坝的裂缝处理可结合三峡大坝裂缝的预防措施进行讲授,水闸的病害处理可结合水闸的安全鉴定科研项目进行讲授等等。将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今后的很多工作都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在有所思和有所问中去听课,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考试内容也可采用工程案例题,即给出某个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病害分析,并给出可行的维护预防的工程技术策略,以及紧急抢险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改变以往水利工程管理课程识记型的考试模式,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错误认识。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记,“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阐述,论述各种工程技术方案在该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该方案的采用应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采用情境对话教学方式,可通过设置一定的工程实际案例,将学生作为实际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在面对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时,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抢险并给出合理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已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教学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讨论过程中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通过每个具体的水利工程实际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选择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少应具备解决部分水利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和收集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建立工程案例库,为开展案例教学和情境对话式教学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三)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把握好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利用和管理工作。目前,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脑、视频剪接、PPT、投影和音响等。教师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除了这些教学设备,是否还有其他教学设备可供教师选择,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多,实践性强,采用PPT可增加每节课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仅通过PPT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教师可采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平台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如:Converse 3D、DVS 3D(Design & Virtual Reality & Simulation)等三维仿真软件、ANSYS有限元软件等。教师可将水利工程具体案例通过三维仿真软件制作成交互式的虚拟现实系统,教学过程中可在虚拟的水利工程案例系统中,引导学生面对虚拟现实的水利工程病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并对虚拟现实的判断程序按实际工程情况明确该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明白哪些工程技术措施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若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会造成何种结果。也可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认识到,因采取不可行的工程措施所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即不仅会造成水工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可能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学生掌握在以后工作中既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更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避免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技术失误。教师可将水利工程中不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通过ANSYS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分析,将直观的数值计算结果和数模动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水工建筑物病害产生的机理并如何从机理上进行预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是科研反哺教学的体现,让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可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虚拟现实和数值模拟技术将枯燥的水利工程管理课堂内容讲解得生动、形象、具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内在求知的欲望,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强化学生对工程技术措施概念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只是文字类记忆性教学的印象。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多且信息量大,教师仅进行文字描述性讲授,无疑会将一门含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变成一门冰冷的文字叙述课。

(四)努力拓宽知识面,补充新信息

教学课本的内容应代表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和最高水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工程问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出新,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阅读最新的学术期刊,了解当前的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并将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避免课堂上讲授在工程实际中已淘汰的技术,保持课本内容与工程实际先进技术的同步,让学生了解当前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的最新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课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至少需了解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及各自结构特点、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施工工艺、水工建筑物常用建筑材料及各自属性、水工建筑物病害的各种预防方法和水工建筑物的病害处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既要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又要了解非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知识。因此要完成好水利工程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此,教师需阅读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多参加本专业的学术活动,以增加自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应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面的拓宽和加深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

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水利工程的实际生产,这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加强本专业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在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完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到实际工程中去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地点。院系通过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立科技服务关系,或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形式,加强院系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实行专业教师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期咨询服务机制,让专业教师真正进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实际的生产实践服务,这将有助于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技术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任课教师授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从中及时了解工作后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工程管理单位的联系还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目标化,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更好地为工程管理单位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需要的优质技术管理人才。

四、结语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对水利工程管理课程宽泛性、枯燥性、多边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水利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考。参考文献:

[1]张伟,仲景冰,孙峻. 复合型与实践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89-92.

[2]刘瑶,江辉,陈丽萍. 就业视角下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12):32-34.

[3]陈建国,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4]严伟,钱育渝. 建筑工程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刍议[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6-79.

作者:杨帆 周济人 严文群

化学投影技术管理论文 篇2: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生命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了有效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等明显的优势。同时应正确处理好课堂师生感情交流的友好互动;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规范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与资源建设,从而提升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效果。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医学教育;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特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视频、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教学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使得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得到激发,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医学课堂教学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环境,从而确立了其在今后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至今,多媒体教学仍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应该重新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与保障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优越性

医学是包含众多学科的一个完整体系,各学科知识严谨而联系紧密,且每个学科都有独特而深厚的理论基础、逻辑方法。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诸多人体形态、原理、机制十分抽象、复杂,难以用实物来展现,尤其是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动态变化过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医学教

学中的这些难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运用多媒体技术再

现或创设教学所需情境。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演示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许多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生命现象的理解与掌握

同属于形态学科的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病原微生物着重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各器官、组织的大体和镜下变化。由于形态学科的特殊性,医学词汇量大而难于记忆,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不强,逻辑推理少。尤其对一些形态的改变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通过少量的静态图片展现,学生也难以理解,只靠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多媒体教学将大量标本、电镜照片、病理组织切片等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色彩等演示形象、生动、高效地呈现,使抽象的形态结构变得具体而生动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抽象的概念得到了理解与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阐述生命过程、机制的学科,需对抽象的作用机制使用大量文字进行解释与阐述,迫切需要运用直观的动态画面阐述机制变化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观看一些缺乏丰富的色彩、不够清晰的投影图片,而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动态变化仅借助教师形象化的比喻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化思维,这种形式单调呆板的教学手段,不仅教学难度大,而且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集视、听触、等效果于一体,结合图像、文字的说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再现或创设具有生动的画面或场景,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动态信息刺激,使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获得丰富的信息。生理学细微、动态、抽象,如肌肉收缩原理和过程、神经的传导、血液的循环等可采用医学动画,伴以解说、音乐来补充和加强信息传送效果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可使学习者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节约了有效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对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挂图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在传统的医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节奏由教师板书与语音的速度控制,费时耗力,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能迅速地将教学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4]。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极大地节省教师用于板书的时间,缓解了课时少、医学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在有限的学时里着重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的形式,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以考试分数的多少作为主要考核标准,而在现代医学教育中信息含量的大小是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重视传授给学生所必需的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与基本病理过程,更需要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进一步了解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而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信息资源丰富且传输质量高等特点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引入医学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技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其独特的、声、色、景、意全方位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的教学情境,从而解决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医学学生广泛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和矛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人体形态结构、发病机制的细微改变,无法借助仪器设备直观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些身临其境、轻松和谐的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学习场景,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极为复杂的教育过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性教学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但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一味地简单“播放”式运用,成为单一的人-机对话,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应突出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学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有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材、教案“搬家”,多媒体课件质量亟需提高。

1.处理好课堂师生感情交流的友好互动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从头到尾使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形同播音员和解说员,从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尤其是在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速度过快,学生急于做笔记,思维难以跟进,课堂信息吸收率较差,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友好互动,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比较枯燥。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注意课件的播放速度,每张幻灯需有必要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并做出跟进反应,并对知识点及时地理解与消化。课件激课件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置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应尽量避免使用多媒体课件容易产生的情感交流的不足,教师应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加以板书,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反馈,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盲目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法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学的有效辅助教学工具与学生课后复习的工具,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应用有机地结合产生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后,比传统教学的授课速度明显加快,应吸取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有针对性地进行板书,有效地提问能明确指向、活跃学生思维和深化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提高授课效率。

3.多媒体课件质量有待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其制作是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于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集成,无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材、教案、简单地“搬家”,其运用绝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堆积与展示,课件单页的文字太多会使得重点不突出,学生对所学容易主次难分。模板底色和文字颜色反差不大,增加大脑的分辨负担,干扰视觉,有些文字甚至无法辨认,有些画面设置与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容易被过于花哨的声音和动画吸引,从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忽视教学内容本身,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应该文字简洁、内容精练、突出重点,并将复杂的内容以流程图、列表的形式输出可以对教材中运用大量繁杂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观概括地说明,同时也可减轻因大量的文字说明引起学生的视觉疲乏。模板底色和文字颜色应选择视觉相对柔和的蓝底白字。画面清晰美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件制作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把握,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要掌握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4.规范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与资源建设

良好的现代信息化教育环境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信息化教育及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且只有将两者合理、有效的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先进性与教学优势。但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已投入使用的多媒体教室、教师课件与音频等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求。所有信息技术设备都是学校重要财产和教学的必备设备,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很好地履行职责是确保多媒体正常使用的关键。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应及时向教师宣传信息技术设备的特性、使用方法、日常保养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查杀病毒,及时处理突发故障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同时,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应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以保障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

三、总结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件制作时素材的收集、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课件与教材知识的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难以用实物来展现的抽象、复杂的生命过程、作用机理通过图像、视频或动画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为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使得教师熟练掌握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更应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祖军,解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2,20(3):55-56.

[2]张敏,生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14(9):90-91.

[3]刘康栋,赵明耀,董子明.多媒体技术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400-402.

[4]宁焕梅.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97-198.

[5]金艳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问题及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2009,(3): 241-242.

[6]姚玉献.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 59-61.

[7]余久久,张佑生,孙海霞.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8):237-239.

[8]王新国.高校多媒体教学准入制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23-25.

[9]郭红建,况广收.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9):89-90.

[10]刘扬,陈章其,张敏.保障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2):117-120.

[11]杨有为,刘尧锋.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问题[J].华人时刊,2012(5):117-118.

[12]覃岳虹,吴纪玲,刘艳.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大陆桥视野2012(2):58-59.

作者简介:颜淑蓉(1982-),女,江西永新人,硕士,执业药师。

作者:颜淑蓉 汪小玉

化学投影技术管理论文 篇3:

多层网架分层拼装整体吊装施工技术

【摘 要】文章结合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总部基地网架工程,从方案选择、技术重难点、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等方面介绍多层网架分层拼装、整体吊装施工技术,提高了网架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关键词】多层网架; 分层拼装; 整体吊装; 施工

1 工程概况

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总部基地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地上2~22层,地下2层;包含七栋塔楼,总建筑面积约29.3×104 m2。成都建工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EPC牵头施工单位。

在临蜀泸大道的1A/1B楼之间,46.4 m高空设置网架装饰连廊形成“酒城之门”造型(图1)。装饰连廊采用三层焊接球钢网架结构,网架形式为正交正放四角锥网架。网架最大跨度64.7 m,宽度17.5 m,高度13.5 m,结构总重106 t。网架支承方式为第二层两侧下弦支承,支座标高为42.4 m(图2、图3)。

2 施工方案选擇

多层钢网架由于空间造型较为复杂,一般不采用高空散装,大多采用分片吊装或整体吊装。分片吊装时临时支承结构危险性较大,整体吊装多机抬吊同步性应严格控制;而且超8 m高组拼胎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2020年高大支撑架坍塌和吊车倾翻时有报道,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业主都希望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最大程度减小安全风险,做到万无一失。

该工程列为成都建工2020年集团课题,经上海、江苏、四川多地考察,最终决定采用国内较为先进的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整体吊装,通过计算机控制同步,减少人为操作风险;并且网架地面拼装时借用液压提升装置进行分层拼装,减少搭设超8 m高组拼胎架的安全风险。

3 施工工艺原理及重难点

3.1 施工工艺原理

在网架投影面正下方的地面分层拼装网架,拼装的过程也可借用液压同步提升系统辅助安装。

同时优先利用原有或即将建造的建(构)筑物设置整体提升支承结构,在提升支承结构上安装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将网架提升单元累积整体提升至设计安装位置并临时固定。

网架支座及连接杆件拼装,分级分批卸载提升系统由提升点转换为网架支座受力,最终完成网架整体安装。

3.2 技术重难点

(1)整体提升系统设计选择包括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液压提升器、泵源系统、钢绞线等)、临时提升支承结构及临时吊点等设计。临时提升支承结构优先利用原有或即将建造的基础、建(构)筑物,并经原建(构)筑物设计复核同意;临时吊点设计宜与网架结构使用时的受力状况尽量相接近。

(2)由于多层网架施工时与设计使用状态差异较大,尤其多层网架采用分层拼装时,应对被提升结构的拼装、吊装多个工况进行承载力、刚度及整体稳定性验算,有效控制网架整体变形。如网架第1/2层提升,多层网架整体提升,网架临时吊点与支座结构受力体系转换等,必要时应对网架局部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并经原网架设计单位同意。

4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网架1/2层拼装、验收→网架1/2层提升→网架第3层拼装、验收→多层网架整体提升→支座杆件拼装、验收→网架安装总验收

5 操作要点

5.1 施工准备

网架深化设计图纸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有重大修改还应重新报施工图审查通过。

5.1.1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

专项施工方案应对多层钢网架施工中各种工况受力逐一复核,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体提升系统,如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方案应通过专家论证后方可组织实施。

自贸区总部基地项目网架工程被提升结构及支承结构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节点采用ANSYS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分别计算复核了四种工况(CS1两层网架提升、CS2三层网架提升、CS3屋面支座及杆件安装、CS4临时吊点转换至屋面支座)的应力、变形和反力(图4、表1)。

根据统计表可知,结构在提升施工过程中,最大应力比为0.80<1,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最大变形为60 mm,其支座间距约为64 740 mm,变形为跨度的1/1079,满足规范l/400的要求。

5.1.2 施工人员、设备的准备

液压提升设备各吊点提升能力不应小于对应吊点荷载标准值的1.25倍;总提升能力不应小于总提升荷载标准值的1.25倍,且不大于2.5倍。

5.1.3 网架拼装区域处理

施工场地平整压实后宜采用150 mm厚C25混凝土硬化。

5.1.4 网架验收

网架构件工厂制作后,运输现场应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核查原材料质量合格证、试验报告。

5.2 测量放线

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把下弦球体位置放出,设置胎架。

5.3 网架1/2层拼装、验收

5.3.1 网架1/2层拼装

网架的焊接,先对节点进行加固焊,焊接下弦节点,在焊接上弦节点,所有焊接采用对称均匀施焊(图5)。

5.3.2 网架1/2层验收

(1)网架的所有焊缝100 %自检合格后,按焊缝等级要求进行第三方无损探伤检测,合格后进行防腐处理方可吊装。

(2)检查网架的总体外观尺寸及球形节点、定位是否和图纸位置一致。

(3)检查网架的预拱度是否符合深化图纸设计要求。

5.4 网架1/2层提升

5.4.1 网架1/2层提升前应先完成提升系统的安装、验收

(1)提升系统的一般包含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和临时提升支承结构、临时吊点等(表2)。

(2)临时提升支承结构材质、规格、安装方式、基础或连接方式等应严格按方案施工和验收,如采用焊接、化学锚栓等方式应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3)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在安装前,其元部件应经检测合格;安装完成后经调试、空载试车验收合格后方可分级加载使用。

(4)提升临时吊点的位置和数量的选择,应考虑因素:宜与网架结构使用时的受力状况相接近;吊点的最大反力不应大于起重设备的负荷能力;各起重设备的负荷宜接近。

(5)临时吊点的构造及加固应按严格按提升方案验收合格,网架临时吊点的位置应与提升点在同一铅垂线上,水平偏差不应大于大于提升高度的1/1 000,且不应大于50 mm。

5.4.2 网架1/2层提升

(1)提升分级加载。每一步分级加载完毕,均应暂停并检查如:吊点结构、提升单元等加载前后的变形情况,以及主体結构的稳定性等情况。一切正常情况下,继续下一步分级加载。当分级加载至提升单元即将离开胎架时,可能存在各点不同时离地,此时应降低提升速度,并密切观查各点离地情况,必要时做“单点动”提升,确保提升单元离地平稳(图6)。

(2)结构离地检查。提升单元离开拼装胎架约100 mm后,空中停留12 h作全面检查(包括被提升结构,承重体系和提升设备等)。各项检查正常无误,再进行正式提升。

(3)姿态检测调整。用测量仪器检测各吊点的离地距离,计算出各吊点相对高差。通过提升系统设备调整各吊点高度,使提升单元达到设计姿态。

(4)整体同步提升。以调整后的各吊点高度为新的起始位置,复位位移传感器。在整体提升过程中,保持该姿态直至提升到设计标高附近。提升点高差应为相邻距离的1/250,且不应大于25 mm。

(5)提升就位。提升单元提升至距离设计标高约200 mm时,暂缓提升;各吊点微调使结构精确提升到达设计位置。

5.5 网架第3层拼装、验收

(1)网架第3层拼装前,应对提升后的第1/2层网架进行临时支撑,防止其晃动或移位(图7)。

(2)网架第3层拼装、验收做法与第1/2层网架基本相似,参照5.3。

5.6 多层网架整体提升

多层网架全部拼装验收合格后即可整体提升至设计高度,整体提升具体做法参照5.4.2,应做好整体提升时的监测工作(图8、表3)。

5.7 支座及连接杆件拼装、验收

(1)多层网架整体提升至设计高度后,经测量校正合格应临时固定,然后在高空进行支座及连接杆件的拼装、焊接。

(2)拼装焊接完成自检合格后,对焊缝按等级要求进行第三方无损探伤检测。

(3)多层网架结构主体自检合格后,整体提升系统可分级分批卸荷,网架转换至设计支座受力,定位调试合格形成稳定结构后,最后拆除提升系统(图9)。

5.8 网架安装总验收

(1)网架安装总验收时,应检查网架的各边长度,支座的中心偏移和高度偏差。

(2)网架安装完成后,应对挠度进行测量。测量点的位置可由设计单位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对跨度为24 m及以下的情况,应测量跨中挠度;对跨度为24 m以上的情况,应测量跨中及跨度方向四等分点的挠度。所测得的挠度值不应超过现荷载条件下挠度计算值的1.15倍。

(3)防腐、防火涂饰应满足设计和产品标准要求。

(4)网架安装总验收应具备下列文件:网架施工图、竣工图、设计更改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所用钢材与其他材料的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网架的零部件产品合格证书和试验报告、网架拼装各工序的验收记录、焊工考试合格证明、焊缝质量和高强度螺栓质量检验资料、总拼就位后几何尺寸误差和挠度记录等。

6 结束语

多层钢网架分层拼装、整体吊装施工技术借用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拼装、吊装网架,不再搭设超高胎架,减少网架高空作业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GB 50205-202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 51162-2016重型结构和设备整体提升技术规范[S].

[3]JGJ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

[4]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S].

[5]王涛,廖维张,马长涛.某机库钢结构网架屋盖整体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20):81-83.

[定稿日期]2021-03-02

[作者简介]李阳(1981~),女,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李克(1978~),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项目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陈波(1983~),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结构设计、施工技术;马亮(1986~),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施工技术工作;杨宇(1996~),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施工技术管理、BIM技术工作。

作者:李阳 李克 陈波 马亮 杨宇

上一篇: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资金财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