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法指导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具体实践和文献阅读,深入分析了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个性化学业指导理论以及基本特征和作用,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的重视,也为目前中学的个性化学业指导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方法指导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方法指导管理论文 篇1:

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2016年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不足;(2)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3)專业实训实习规范化管理不足;(4)实践类型单一,专业和地方特色不足;(5)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不足,就业质量不高。主要实施的改革措施有:(1)多途径丰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2)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3)实施规范化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4)丰富实践类型和培养方向,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5)活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就业质量。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望能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中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近年来,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使毕业生具备就业能力,顺利走上社会,实现毕业即就业。

本研究主要阐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016年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同质化,专业特点不显著,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我们从实践性教学环节着手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比列;建设规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统一安排就业性实习;引导学生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样本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一)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实践应用操作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6年之前大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是纯理论或纯技术,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基本雷同,课内实践环节很少,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用”中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学习和实践应用是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再回到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如此形成良好循环。同时在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循环中,学生能逐渐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更准确地形成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因此,要想能“学以致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校内实训基地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期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虽然建立了基础的人体科学实验室,如解剖、生理实验室,但远远不足以支撑实践课程的需求,导致许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三)校外实习基地较少

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至关重要,主要的模式是与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培养,达成共赢。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相对固定的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因此,课内实践教学、专业实训、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专业实训流于形式,毕业实习规范化管理不足

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缺乏,专业实训、专业见习等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只会“学”而不会“用”,毕业实习也只能采取学生自主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脱钩,如此必然造成对学生实习过程无法指导和调控,实习评价和反馈流于形式等现象。

(五)实践类型过于单一,凸显专业和地方特色不足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具备基本专业能力之外,至少有健身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三个发展方向,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具备这三个方向的实践条件和平台。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基本涵盖三个方向,但实践环节主要偏重于健身运动指导,存在实践类型单一的不足,同时也没有充分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因此,实践类型单一以及专业和地方特色不明是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不足,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就业质量不高

正因为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磨练,就业之前的“准工作状态”质量不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足,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限。据调查,2016年之前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就业,但存在定位不明、工作不满意、工作稳定性不足、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比例偏大等现象,显示出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成效

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2016年对实践教学体系开始改革研究,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至今已历经四年有余,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江西省共有2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8年江西省14所高校参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我校排名第4,位列中上游,成绩较好。

(一)多途径丰富课内实践环节

以2016级和2020级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比照,从表1可以看出,2020级课内实践教学总学时为808,占总学时比例33.5%,比2016级多488学时,约高出2016级20%;专业教育课内实践学时2020级比2016级更是高出7倍有余。课内实践学时的大幅增加给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表2编号说明:

(1)实践平台:①实验室②校内实训基地③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④校外社区;

(2)实践应用能力:①健身运动指导能力②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③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④社会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实践环节实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课题组建立了课程、实践平台、实践应用能力的矩阵关系。表2中明确表述了各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平台和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通过矩阵关系的指向性,老师能更准确地实施实践教学,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实习之前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合理分布在第一至第六学期之中,保证了学生实践训练的持续性。

多途径、持续性地开展课内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针对性、更充分地得到训练,也为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和规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弥补实践教学平台不足的短板,课题组开始筹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至2020年,校内实训基地增设了体质检测中心和体能训练中心(健身房),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校外合作企业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球类、游泳、武术、搏击、跆拳道等项目),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和平台。

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接校外合作企业,聘请优秀的、有经验的实操型导师指导,融入到课内实践、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中。校外合作企业签订正式合同,授牌“九江学院体育学院实习基地”,校外导师采取聘用制,颁发聘书,对个别优秀、有影响力,且对学校支持力度大的合作企业负责人聘为体育学院“客座教授”,企业可优先录用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人才招聘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

虽然在基地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下一步课题组将筹备更多更全面的校内基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传统武术与社会康养研究发展中心、推拿与按摩康复中心等。目前合作企业的主要方向是健身指导与体育培训类,由于合作企业的良好反馈,更多的社会机构寻求与我们合作,为此学校将优中选优,缩减部分培养方向重复的合作企业,拓展更多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如体育产品类、体育文化传媒类、体育旅游类(或户外拓展类)、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组织等。

(三)规范化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管理

我国许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规范的见习、实习、实训管理,有些与体育教育模式雷同,安排进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结合短期的体育俱乐部实践;有些是“放羊式”自主实习,散乱无计划。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往也是以“自主实习”为主,缺乏规范化管理。2016年开始启动改革,由于初期合作企业较少,主要采用“自主实习+推荐实习”模式,随着校外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合作点逐年增多,“推荐实习”比重逐年扩大,直至2019年,校外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求,首次取消自主实习,服从统一安排分配实习点,校内安排带队老师,校外分配指导老师,从分配实习单位、过程检验与监控,到实习结束后的鉴定、反馈以及优秀实习生直接在本单位就业等过程闭环管理,做到“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了、出成效”,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增加到16周,大大提高了实习成效。

经过2018和2019两年的实习实训规范管理,积累了经验,明确了发展方向。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对实习实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如完善和规范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带队老师、指导老师、学校、实习单位的交叉评价)、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完善实习岗位和专业特征的适应性配比等。

(四)丰富实践类型和培养方向,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

以往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的主要方向为健身运动指导,虽然在活动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涉及,但没有形成主要方向。参照《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始逐步丰富培养方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围绕健身运动指导、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群众体育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发展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模拟实践场景,如体能训练中心,以健身俱乐部的模式进行建设,管理、运营、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等均由学校安排学生轮岗实际操作;校外开发更丰富的实习岗位,如市场分析、体育营销、技能指导、课后服务、活动策划、管理运营等,视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实行轮岗或定岗。

(五)活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就业质量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零距离感受真实的工作状态,在各种途径的实践环节中亲身参与,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准就业状态”,使实习与就业达到无缝衔接,实现就业“量”和“质”的突破。在对部分2016-2020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畢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人数逐年增多,工作的稳定度逐年上升,工作适应能力逐年提高,尤其是2019、2020届毕业生,大部分表现出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及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统计资料表明,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省内就业率居本校各专业前列,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体育文化事业工作者,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即插即用式”人才方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望能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更迭,在大健康理念背景下,社会对体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九江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不断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03):88-90.

[2]周伟,周静.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3):123-126.

[3]贾晨,贾宝安. 《国家标准》视角下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探析[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4]李雁.能力本位视角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52-153.

[5]刘学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0):140+142.

[6]黄思敏,王绍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165-166.

[7]李丹,王世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4):63-64.

作者简介:

吕冬生(1966—),男,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教授;

张家林(1982—),男,九江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年九江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JJGYB-19-02

作者:吕冬生 张家林

化学方法指导管理论文 篇2:

个性化学业指导及其教育实践理论概述

摘 要:通过具体实践和文献阅读,深入分析了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个性化学业指导理论以及基本特征和作用,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的重视,也为目前中学的个性化学业指导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在线学习;存在问题;概念;特征;作用

在线学习项目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针对学生的发展指导,绝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班集体管理建设的阶段,少部分学校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逐步开展了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分层次学习或者分科目辅导。没有对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心理指导、能力培养等领域进行研究。大多数学校受投入资源不足、大班教学等因素制约,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诊断,更谈不上对每个学生的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及后续学业计划调整进行个性化发展指导。

目前对中学“个性化学业指导”的研究是极度匮乏的,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学业指导的研究论文有202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0篇,然而有关个性化学业指导的论文几乎为零,很多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上,并没有涉及中学个性化学业指导操作以及指导效果分析,可见,研究“个性化学业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网络在线学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总结归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硬件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

实现网络在线学习的前提需要是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但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西部地区),因经费问题而不能实现网络教育。而在一些大中城市,网络传输速度缓慢、在线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证。以上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

2.课程设计与开发优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教育网站都只是把电子教案或者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供学习者自己挑选而已。课程的设计上没有整体规划,相关学科的联系甚少,没有构建起一整套的教育内容或者各个层次的教程,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组合。这说明我国的网络课程或课件开发还处于不完善阶段,亟待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研发。

3.师资力量薄弱

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得如何教学,而且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开发和设计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讨论和评价。目前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高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4.评价与反馈缺乏

目前,我国的网络学院或网校倒是不少,投入很多的人力和财力,但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换句话说,没有对网络教育进行正确的评价。其实,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很少有人对学习者、教师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二、个性化学业指导的概念

学业指导(或称学术指导,academic advising)指的是学校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提供的各种指导和帮助,服务范围涉及与学习相关的所有方面,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和兴趣的计划,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目前国内出现比较多的学业指导理论主要偏向于“个性化辅导”“个别化学习”“个性化教学”等,学业指导也是对大学教育而言,但对于中学阶段的“个性化学业指导”在国内几乎没有开办过,相关的学者也很少提及。

个性化学业指导是学业指导的深入发展模式,它包括学业指导的各个方面,但也有所不同。个性化学业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业指导方式,它是指在指导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基础、学习习惯和爱好以及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给出相应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的指导模式。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爱好与习惯、努力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要求学业指导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能力差异、学习进度以及兴趣爱好,并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度。

三、个性化学业指导的基本特征

个性化学业指导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指导,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

个性化学业指导是建立在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期望价值理论、元认知理论、资源管理策略等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因此,科学性是其前提和保障。

2.主体性

广州市一模考试分析系统是以华附在线(爱学网)独家开发的总分定位系统和学科诊断系统为基础,整合了两大成绩分析系统(总分定位及学科诊断)的优势和特点,快速诊断优劣科目,从各题得分情况、知识点、能力分类、难易度等方面详细分析个人提分点,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科学、更专业、更详细地对学生模考成绩进行解剖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制定最佳成绩提升方案,匹配全省最优教育课程资源,有策略地备战高考,实现高效提分。

3.有效性

我们提倡尊重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个性化、创造性,因此,如何界定个性化指导的有效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的学业指导,需要以全程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为前提。这是因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收集学业指导信息数据的一个重要前提,有利于个性化学业指导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校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规范的学业指导体制。

四、个性化学业指导的作用

个性化教育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个性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有效融合和统一,个性化学业指导是个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有:

1.改善家庭教育专业化不足

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鉴于目前的考试制度,公办教育无法满足个体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家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这势必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推广,而个性化学业指导将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专业化不足。

2.促进学校教育个性化发展

当前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管理等都是标准化的、统一性的,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教育缺乏个性化,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个性化的发展,这是多年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缺乏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促进社会教育系统化发展

教育无所不在,这是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但是,社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而个性化学业指导完全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系统性缺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多元智能理论述评[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2]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37-40.

[3]李相芝.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林炎龙 何诗韵

化学方法指导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健康中国的健身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

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被首次提出,旨在宣传“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不少职业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一方面要让当下年轻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专业化指导人才。基于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在融入模块教学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继而为进一步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性目标提供基础性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开设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指导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专业知识多且杂,学生们的兴趣不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进一步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产教研联合教学模式,为培养专业化健康指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但是部分职业院校虽然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开设了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目标模糊和定位不准确的情况。无论是教学课时的设置、教学任务的组建,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存在不适应性。尤其当下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健身指导除了要学习体育锻炼管理和饮食管理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要义、管理方式等。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在专业学习中体现,导致部分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难以对接,影响人才培养效率。

1.2 知识应用率差

健康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专业化的健身指导。但是当前,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所设置的学科众多,不仅包括分门别类的体育课程,还有很多体重管理、医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这些知识之间的联动性不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指导很难将其联系在一起并应用到实践当中。例如部分学生营养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损伤学学习过程中却频频无法集中。这些难以相互联通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实践引用的过程中难以转化为专业技能,灵活性差,人才培养效率可想而知。

1.3 教学模式的缺陷

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并强化各学科之间的互通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以理论讲述和体育锻炼为主,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往往也直接照本宣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少,创新教学形式的过程直接略过,很难从专业领域为学生排忧解难,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2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2.1 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宏观来讲,职业院校开展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目的是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微观来讲,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健身指导行业的就业率。因此,为了能够突出专业设定的职业属性,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必须要突出职业指导,除了要在体育健身专业知识方面纠正学生的问题之外,还需要为学生渗透营养学、保健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并强化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健身职业技能,从而为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保障。

2.2 强化各学科的实践性

职业院校的健身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们学习的科目较多,但是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目之间联系较少,导致应用价值有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基于此,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想要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就需要加强各科目之间的联动性,将护理学、营养学等知识与健身结合在一起。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健康指导意见,为强化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保障。

2.3 优化教学方式

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重视实践应用,从而促进两者的融会贯通,对健康管理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基于此,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模塊教学法,让学生将健身知识和技能与营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是将健身知识与护理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们融会贯通的能力,以此来实现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

3 结束语

健康中国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创办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指导和意见,为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健康指导人才。基于此,在实际的专业构建和人才培养中,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掌握丰富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为人们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黄艳 于海平

上一篇:写作教学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