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理论生活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其是结合如今我国的国民营养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和目前的安全状态而设置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文章从专业知识以及具体能力和创新水平三个层次之中,分析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理论生活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理论生活管理论文 篇1: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之作用探讨

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論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化学 化学素养 专业素质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贺菊萍.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3]李发胜,李明阳.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作者:冯丽莎

化学理论生活管理论文 篇2:

运用食品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其是结合如今我国的国民营养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和目前的安全状态而设置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文章从专业知识以及具体能力和创新水平三个层次之中,分析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化学 化学素养 专业素质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所谓的食品化学,它是当前的中学化学知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要素,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该项知识的发展要靠着理论和具体情况的有机结合,它是当前化学知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实验能力,巩固自身的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对于提升总的教学品质来讲意义很是显著。本文关键的讲解了该理论在提升同学们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具体意义。

1 理论和素养提升间的关系

该理论是当前化学知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知识点,其能够显著的提升同学们专业素养。由于社会在进步,此时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完善,群众对于疾病的类型和应对措施也在变革。当传染病不断变少的时候,那种非传染的病开始变多。很多因为吃饭而导致的病症开始危及到我们的身体。就是由于这种背景的存在,所以出现了食品化学知识。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它的学习等牵扯到我们平时活动的很多层面,其关注的是食品化学在目前的疾病应对中的意义。比如针对水分的讲解,它关键是分析水相关的生理健康意义,讲述了其营养化学等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水是扩散病症的关键依托体,所以,对其化学指标要开展合理的扩展,而且要分析喝了水里面的毒物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一些影响。所以教学人员在讲课的时候要切实的利用好目前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同学们积极的分析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强化知识点彼此的联系,确保其能够有效的理解学科间的关联,进而培养同学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

针对那些关于食品化学知识的例子,同学们得知存在的不利现象,并且研究应对措施,这就要靠着相关的知识点作为依托。其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而且把化学理论和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互相的比对,进而发挥优秀的引导意义,从另外的一个层次之中带动了学生探究知识,谋求发展,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 关于理论和同学们实践水平的提升之间的关联

该项课程要想有着非常高的素养,不仅仅要熟悉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有非常强大的实践水平,也就是说经由分析来处理问题的水平。该项理论和具体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有着非常强大的实践水平,同学们经由该课程的探索,明确相关的化学知识以及预防的措施。比如,烤串能够生成一些致癌体。此类和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知识的讲述能切实的激发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其对于知识的理解性。

对于食品化学来讲,它的定义以及反应的步骤都是十分的不具体的,不过它可以将探索性以及设计型当成是关键的特征,所以,老师在讲解相关的知识的时候,要结合理论知识来汇集信息,使用目前的设施开展综合化的实验活动。此类实验体现在它的结论的取得并不是通过老师传递的,或者是从书本之中获取的,其是同学们经过合理的探索,分析资料信息,开展实验活动等来得到的。实验是所有的科学探索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经由实验方法来分析自然的变动状态,进而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实验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求知心理,对于培养实践水平来讲非常的有益处。在开展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很好的将之前的知识有效的融汇到一起,而且在实验中对其分析路数,进而获取感性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实验的水平,培养了他们处理具体活动的水平,提升了教学的成就。同时,此类教学措施还能够保证他们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之中了解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提升其开展创新工作的热情。

3 关于理论和学生的创新水平间的关系

作为一项有着显著的特征的学科知识,化学理论要时刻的发展变化。所以,其规定探索人在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的背景之中,还要具有创新水平,此时才可以确保该项知识一致处在学科的关键点上。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給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4 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 贺菊萍.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3] 李发胜,李明阳.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作者:于丹 彭玉娟

化学理论生活管理论文 篇3: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武器。管理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管理理论的概述出发,通过分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学生管理现状及原则,试图探讨管理理论下的大学学生管理策略,完善学生管理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关键词]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1 管理理论概述

1.1 早期管理思想阶段

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成型的管理理论,但是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实践中。中国古代提倡“守常”、“守则”、“循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以和为贵,注重团结人才,发展良性人际关系;讲究法治、守信,且凡是预谋在先,做好调查预测。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本发展,在管理中的表现即为突出民众的管理,将管理与人的生活实践、宗教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2 管理理论产生阶段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厂的管理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这促使了管理学的诞生。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提出了分工理论,探讨分工与协作处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韦伯则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在此之后的林德尔·厄威克则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进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管理原则,即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1.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更加突出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试图通过心理、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其中又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为代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行为范式。

1.5 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国际关系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理论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管理理论家开始着手研究战略管理,将管理理论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另一方面,国际信息化加剧了“再造工程”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为管理理论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2.1 管理思想为主

目前,各大高校较少采用管理理论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些高校只是将传统的管理思想融入大学生管理中,没有真正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管理、行为管理及教学管理,所以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还只是一种意识。

2.2 忽视学生主体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仍然以教师为主,以教育管理者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体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学生还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可操作、可借鉴的模式,还只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教学为主、管理为辅的错误观念。

2.3 侧重资源管理

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管理理论对大学学生管理的意义,并着手落实管理理论的实践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运用的情况来看,激励管理、期望管理、需要管理、时间管理等占主导,主要突出学生管理中的资源管理,较少涉及其他层面的管理,致使管理效果不明显、学生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等情况出现。

2.4 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需要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仅仅满足于某一些方面的管理,没有将管理理论贯彻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开放的管理系统,导致大学生管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3 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学生管理原则

3.1 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学校的各项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只有牢牢抓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协调发展。

3.2 管理主导的原则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管理主导的原则,制定管理标准,区域管理与整体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并实现定时考核、按时评价,不断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良好态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奖惩结合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坚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法治教,合理进行管理,强化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做到严慈相济,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管理过程中,以奖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用剥夺式惩罚,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3.4 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突出强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把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完善组织管理,在集体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协调统一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

4 管理理论在大学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4.1 加强分工管理

一是明确自身职责。教育管理者应该对学生管理进行合理分工,实行承包制,把每个管理环节的主要内容与管理者挂钩,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二是不断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还是普通教师的义务,只有充分利用有效条件,才能实现好、落实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三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分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不断矫正,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学生管理的有效办法。

4.2 加强目标管理

首先,制定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有根可循,有理可循。其次,将总目标下放给各级学院,让学院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管理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最后,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围绕班级成员确定奋斗目标,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及心理。

4.3 加强组织管理

一是重视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不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二是推行平行管理。把全体学生的管理与个体学生管理结合起来,突出强调教育性与科学性,以集体的形式影响和教育个体学生,同时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管理来推动全体学生的管理。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学生则是重要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其热情,让学生融入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

4.4 加强行为管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与启发,修正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树立身边学习生活榜样,定期评选出学校、院、班级的优秀分子,使其影响其他的学生,起到行为扩散作用。参考文献:

[1]白冰.浅论高校大学生管理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理论研究,2010(3):115-119.

[2]刘波,赵琴琴.成就需要理论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84.

[3]董丽君.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3(1):69-71.

[4]上官聪聪,沈婷,林忠款.期望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2012(3):30.

[5]姜海滨,姚远.文化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教育探索,2013(8):109-110.

作者:曾筝

上一篇:企业预算压力管理论文下一篇:学院后勤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