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基建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铁路企业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首要、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能够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铁路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产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搭建扶贫平台,帮助提高贫困地区受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精准扶贫。同时,各级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要联动协同扶贫,建立监督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以配合协同扶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有农场基建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有农场基建项目管理论文 篇1:

海潮效应原理在人才队伍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乌弄龙·里底建管局承担着“两站一路”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点多面广,人少事多,电站建设与公路建设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错,征地移民问题与藏区维稳问题交叉,电站协调工作地跨一州两县,管理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管局运用海潮效应管理原理,留住了人才,充分发挥了人才资源优势,“两站一路”建设顺利推进。

关键词:人文关怀;海潮效应;基建管理

1 海潮效应管理原理的引入

海潮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界广为流传,企业管理中也大量采用,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论述。海潮是海水因天体引力而涌起,海潮大则引力大,海潮小则引力小,海潮弱则没有引力。管理学家由此提出了海潮效应的管理原理。海潮效应运用在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中来,企业的吸引力大,人才奔涌而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吸引力小,人心涣散,人才逐步外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吸引力与人才流动曲线图,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如果企业吸引力增强,人才被吸引到企业中来。如果企业吸引力减弱,人才逐渐流出企业。企业吸引力的强弱,会形成“马太效应”。

在电力行业如基建单位,员工每年约330天坚持在施工一线,日夜与滚滚江水为邻,与深山峡谷为伴,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务实管用的举措,则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施工一线来,无法让年轻员工甘愿留守施工一线,完成繁杂艰巨的工作任务。为了留人心、稳人心、聚人心,建管局在项目管理中,依托藏区实际,积极采取措施,运用“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高度凝聚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藏区的特殊环境下,保证了员工队伍稳定、工区治安稳定,各基建项目稳步推进。

2 海潮效应原理在基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员工可以自由择业,不再一辈子永远隶属于一个企业。对于企业来讲,人才流动可以保持企业的活力,但流动过于频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为此,海潮效应管理原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基建单位,现实意义更加深刻。

2.1 能够培养员工高度的责任感

员工的责任感来自于企业的吸引力,如果企业没有吸引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强,往往一门心思想离开企业,那么员工的责任感很难得到保证。如果企业的吸引力大,员工就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看待,把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员工愿意用一生奉献企业。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就能够非常自然的培养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2.2 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企业的强大吸引力能有效的聚拢人心,能够有效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形成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这样,员工之间没有情感障碍,没有人际摩擦,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自然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然增强。所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也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渠道。

2.3 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是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确保员工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但是,制度在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时候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企业不再有吸引力,制度无法执行到位的时候,制度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就无法实现制度本来的作用。海潮效应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时候,采用制度建设的方式,把这种吸引力制度化,同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制度,使企业不因企业领导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而失去色彩。因此,保证企业的吸引力不变,企业制度建设跟进,员工上下一心,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2.4 能够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吸引力让员工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更加希望企业发展越来越好,且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能够和睦相处,同事之间做到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工作,在此过程中,员工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下,员工没有思想包袱,没有心理负担,最大化激发出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和潜在能力,形成团结和谐的企业管理氛围。

3 海潮效应在基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在现代人才队伍管理中,随着信息的“大爆炸”,员工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广,受到“心灵鸡汤”的洗脑越来越多,单纯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管理需要。因此,建管局适时采用多种管理措施,让建管局更加有吸引力,形成“海潮效应”。

3.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美化员工工作、生活环境

真心实意关心员工,为员工创造一流的办公、生活环境,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在临时营地期间,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人员流动较大。为了切实解决员工办公、生活环境,建管局在道路条件极差、交通运输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加快永久营地建设进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克服了饮水困难、供电不足、蔬菜肉类供应不足等种种困难,全体员工顺利入住永久营地。同时,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先后建成羽毛球馆、乒乓球室、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以及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满足了员工运动及日常活动需要。鼓励员工参与永久营地绿化美化,成功培植并形成了樱花园、果园,培植了一大批稀有树种,为员工开垦了“开心农场”。安置了室外健身器材,方便了员工休闲健身需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永久营地被誉为迪庆的“小香港”,员工办公、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员工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乌弄龙·里底的吸引力增强。

3.2 充分听取员工建议,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建议,让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制定了《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建管局在工程建设、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在办公楼前、职工食堂门前等处设立了合理化意见箱,在建管局网站开通了合理化建议专栏,开通了建管局微信群、QQ群,为员工畅通了合理化建议渠道,方便员工随时随地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开展“走基层,听实情”、“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向下履职等活动,共计走访、座谈144人/次,发放问卷调查120份,征集到意见建议34条。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广大员工在安全、质量、环水保、工艺改进、计划投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节约工程投资上亿元。

3.3 为员工创造展现自我的舞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日常管理中,给员工足够的信任,做到充分放权,让员工有更大的展现自己的舞台。在“两站一路”建设过程中,建管局安排项目工程师按标段进驻项目现场,全权代表建管局处理现场各项工作。项目工程师发扬集团公司“三千”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得益于领导的信任,全体员工放下思想包袱,甩开膀子,积极为建管局管理工作出谋划策。建管局成立以来,先后8次获得集团公司、云南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的奖励。

3.4 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励员工

增强企业的吸引力,激励无疑是最实用、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建管局在管理工作中,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求,选择员工情感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员工。

①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建管局绩效管理考核委员会根据公司绩效管理办法,完善了建管局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明确了绩效考核的管理原则、组织机构、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方式与兑现办法。将效益奖金剥离出来作为绩效考核基金,以部门职责、基础管理及行政指令等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通过每月部门自评、其他部室考评、局领导综合评分对部门进行考评,并将综合评价结果予以公示,次月兑现考核奖惩。

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岗位组聘、评先评优等制度建设,打破“吃大锅饭”现象,为员工建立“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业绩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岗位晋升、加薪、培训等奖励,并优先推荐入党。

③互帮互助给予员工家庭式温暖。开展困难家庭、困难职工调查摸底工作,对特别困难的职工家庭、职工进行走访慰问。认真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积极主动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开展员工互帮互助工作,建管局成立以来,倡议全体员工向3位员工累计捐赠了11万余元,帮扶困难职工30余人次,困难家庭10余户,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温暖,有效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4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员工廉洁从业

员工清正,企业廉洁,企业发展才能更加长久,企业才能汇聚干事创业的员工队伍。建管局高度重视廉洁企业建设,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度》,明确了“两个责任”的落实,并积极探索党风廉政建设新思路。一是与迪庆州检察院联合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委员会,运用检察院的优势,指导建管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与维西县纪委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创性地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地方管理,实现了澜沧江公司、电站党委与县纪委三方监管。三是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加大对廉洁从业有关制度、文件的学习,打造廉洁型干部和廉洁型员工队伍。自电站筹建以来,未发生员工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廉洁从业的良好形象。

建管局引入海潮效应管理理论以来,两年内吸引了42人到建管局工作,转变了以往人才不愿来的局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两站一路”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树林.中国管理本土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 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1,(8).

作者:张永红

国有农场基建项目管理论文 篇2:

铁路企业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摘要:铁路企业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首要、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能够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铁路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产品,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搭建扶贫平台,帮助提高贫困地区受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精准扶贫。同时,各级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要联动协同扶贫,建立监督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以配合协同扶贫。

关键词:铁路企业;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铁路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参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治理模式的重要力量。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有机会有条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铁路企业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应该积极承担的责任。铁路企业作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应通过构建精准扶贫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保障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一、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力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铁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是铁路职工发自肺腑的真心期待,是铁路扶贫的第一动力源泉。

(一)铁路企业自觉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首要、重大的政治任务

铁路企业和铁路职工的前途命运从来都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实现交通强国是铁路职工的目标追求和神圣使命。国铁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决策部署,设置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职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完善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各铁路局集团公司按照国铁集团公司的要求和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安排,结合当地扶贫工作实际,设置了对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分队,选拔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挂职民族地区贫困县副县长,选拔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挂职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负责筹措扶贫资金,协调扶贫项目落地,落实脱贫攻坚推进责任。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向国铁集团公司汇报扶贫工作的同时,也定期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扶贫工作进度,同定点扶贫单位面对面协商,共同解决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铁路企业扶贫能够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特别是依托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和铁路运输服务项目参与的脱贫攻坚,一般能够做到当地招工、就地取材,一方面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带来了就业机会,增添了工作岗位,直接拓宽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把民族地区富余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为铁路建设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步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铁路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贫困群体创造条件和机会的同时,也反哺了铁路企业自身的发展,这种双向互动机制,既能帮助铁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三)扶贫工作也是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的渠道

铁路企业通过参与精准扶贫,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投身到火热的扶贫攻坚实践中去,把铁路好的作风带下去,把实用的工作方法带下去,同时可以借鉴同行好的经验做法,在实践中摸索出富有铁路企业特色的扶贫模式和扶贫办法,形成可以复制的经验。这个过程是攻克脱贫难题的过程,也是干部不断总结思考开拓视野的过程,同时也是铁路系统考验干部培养干部发现干部的过程。铁路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部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愿望的需求,扶贫工作能够培养干部系统全局的思考能力,能够锻炼培养一支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干部队伍,能够为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真正解难题找出路谋幸福,能够展现新时代铁路系统共产党员甘于奉献勇于战斗的精神,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生动诠释和实践。

二、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即作用机理,国铁集团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即企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构建集技术、服务、设施、资金等生产要素为一体的扶贫模式。

(一)精准带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产品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铁路企业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现实情况,加大了对其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投资建设改善力度;路网规划与建设加速了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了貧困地区与外界的人员流动和货物流通;投资公共医疗服务,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就医就诊条件,真正实现了贫困地区“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2018年铁路部门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累计完成铁路基建投资4139.6亿元。铁路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的路网设施和服务,改变了区域发展模式,改善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打开了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孤立无援的大门,使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二)聚焦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因为自身和环境的限制,贫困户市场观念滞后,资金技术匮乏,无法参与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没有平等参加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以往的教训是产业扶贫一拥而上,产业到户迅速消亡。贫困户因为生活所迫,没有长远眼光,无论是产业扶贫专用的种兔种猪、鸡苗鸭苗、羊羔牛仔,往往到手就转手低价卖掉或者养大就吃掉。因此,产业精准扶贫要发挥作用,必须改变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主导农业产业发展,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如,在河南省栾川县大王庙村,铁路干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从政策、品种、草料、技术、回购等方面统筹考虑,选择了有利于稳定脱贫的养驴产业,铁路企业精准帮扶、精心服务,对全村养驴产业进行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成立村集体养驴合作社,为贫困户争取小额贷款,个人认领一头驴,由养驴场集中供养,还能获得政府奖励,为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产业扶贫要有组织地运作起来,这种由铁路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鼓励贫困户参与进来,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和饲养,提高市场谈判议价能力,把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组织起来的方式,使生产形成规模,使产品形成特色,使市场形成品牌,使贫困户的收益最大化。

(三)共赢共享,通过搭建扶贫平台方式参与精准扶贫

中国乡村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古色资源”“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挖掘和开发乡村资源,使之为铁路企业发展所用,反向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铁路企业有两百多万的庞大职工队伍,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是铁路企业组织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进铁路企业,入职工食堂,供职工选购和消费,同时,协调铁路基层单位与贫困村直接簽订订单,架起农副产品销售“直通车”,这样既能降低铁路企业的采购成本,也能解决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题。2017年,已有31个火车站、201趟旅客列车同时销售贫困地区农副产品。2018年1月起,又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农副产品预订业务,搭建新的采购销售流通平台,进一步拓市场、找销路,实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多销快销,促进贫困群众创收增收、脱贫致富。

(四)扶智扶志,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参与精准扶贫

因为经济、教育、传媒发展较为落后,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要低一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改变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技术在贫困地区没能同步发展。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摆脱经济上的贫困,更是思想观念的贫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铁路扶贫干部驻村扶贫,带来了新观念和新技术,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服务共享平台、技术培训平台,为贫困地区及时提供信息服务,畅通贫困户了解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渠道,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常识和科学种养技术;通过联学联建,实现党建帮扶,让党组织成为扶贫冲锋的坚强堡垒和可靠保障。通过铁路党校系统教师的送教上门服务,向贫困群众宣讲党的理论知识,让贫困户有希望有信心有方向,有目标有任务有办法,从思想上摆脱贫困,从行动上践行脱贫。

三、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机制

集中力量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需要联合各级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丰富的路内外资源,实现精诚合作,精准帮扶。

(一)各级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联动协同扶贫

全社会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村能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好扶贫干部的帮扶带动作用,利用好当地资源,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好外出务工青壮年和经商办企企业主的积极性,让他们把奋斗的青春留在当地,把市场丰富的资源引进到当地,从当地招工,培育产业,政府落实有关扶贫政策,从信贷、保险、土地、税收政策上给予精准扶持。铁路企业通过引导、帮助和支持贫困户闯市场、增效益,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对脱贫的带动作用,保障贫困户权益。铁路企业把人员带到贫困地区,挂职基层政府,与政府一起开展扶贫工作;把资金带到贫困地区,投资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把路修好,把桥架好,把项目所需的设备设施准备好;把项目落户到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合作互助;把脱贫管用的办法运用到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的产品有销路,市场有出路,品牌有知名度,才能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减少贫困度。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户个人都在共同的事业中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多元路径。扶贫干部的真抓敢干,展现了铁路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政府与企业、个人协同参与精准扶贫,三方在扶贫工作中互相配合、共同进步。此外,来自不同层级的企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因为共同的目标追求,在共同的战线上形成扶贫群体联合团队,促使以扶贫工作为纽带的互动链接形成并产生,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监督评价和激励保障配合协同扶贫

扶贫工作需要监督与督促、激励与考评,才能形成内生动力,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用好,把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建设好经营好,把扶贫干部的自我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好、与扶贫新环境融入好,充分调动每一位参与脱贫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预判好每一个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失误和损失。一方面,铁路企业自身建立了扶贫监测评估体系,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监控和任务推进实施跟进,提高监督力度,对脱贫成效检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使铁路企业扶贫工作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自始至终处在阳光下运行。国铁集团公司作为扶贫项目管理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对扶贫项目配套资金进行公示,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定点扶贫单位。相关定点扶贫单位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公示,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实施期限、绩效目标、实施单位及责任人、收益对象和脱贫减贫机制等。项目竣工后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告,包括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结果、检查验收结果、绩效目标实现情况。集团公司扶贫办,在公司网站首页开设扶贫专栏,对定点扶贫资金项目分配结果进行公示。其他相关定点扶贫单位在其门户网站开设扶贫专栏进行公示,公示信息长期公开。同时集团公司设立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建立举报问题台账,限时反馈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办理结果及时公开。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制度,对个人职业发展和物质精神层面给予制度保障,使扶贫干部免除后顾之忧,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扶贫,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无限的扶贫事业中去。铁路企业以国铁集团宣传部为主体,系统安排路内媒介与网络资源,结合各铁路局扶贫干部的扶贫实践,加强策划,精心选题,突出重点,全面统筹路内外扶贫报道宣传工作,对于力度优、方法好的扶贫组织和扶贫干部给予广泛的媒体宣传和推广示范,对于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荣誉和机会,充分考虑扶贫干部的合理诉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结语

铁路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兼具市场主体和国家意志执行者的双重功能,既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落实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因此,铁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必须处理好企业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干部激励与监督考核的关系,充分发挥三大机制的协同与制约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卡,刘诗颖.“全球发展”理念的形成与演化--从国际援助到全球治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8(1).

[2]陈会方.反贫困行动历程中贫困治理模式与治理主体变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1).

[3]刘晓霞,周凯.甘肃省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对象[J].社科纵横,2014(8).

[4]胡光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谈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N].人民日报,2017-01-23.

作者简介:谭伟(1987—),男,汉族,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治理、领导科学与艺术。

(责任编辑:冯小卫)

作者:谭伟

国有农场基建项目管理论文 篇3:

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效益的探讨

以1986年5月16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建立为标志,我国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已20年。这20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6年一2005年问,‘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25亿下降到2365万,减少了1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5%。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扶贫资金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仍在不少地方存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自开展扶贫开发以来,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2001—200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72亿元,年平均增长6.47%。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资金使用的结构进一步突出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一是资金分配向西部地区倾斜。2001-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给西部省区的财政扶贫资金约占中央补助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64%。二是突出扶贫重点内容。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投入重点,综合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素质和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三是关注、支持特殊困难群体。“十五”期间累计安排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7.93亿元,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5.3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1.2亿元。财政扶贫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贫困群体发展的重视,成效是巨大的。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统计,全国农村贫困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8元提高到2004年的1582元。这与财政扶贫资金作出的重大贡献呈正相关关系。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财政扶贫资金效益下降的问题仍相当严重,特别表现在近年来扶贫资金不断增加,而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却不断下降,2004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与会代表,对中国扶贫的成就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如果以世纪之交为分界点,将1994年至2004的10年分成两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后3年明显慢于前7年。据统计,1994~2000年的7年问,贫困人口共减少4800万,平均每年近700万。2001--2003年,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300万,平均每年100万。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家2003年投入扶贫资金近300亿元,但全国贫困人口反而增加了80万人。中国的贫困人口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少量反弹。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尽管在过去的15年问,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上升20位,列第85位,但中国减贫的步伐明显地放缓,在1990至2001年期间,超过90%的减贫任务都是在1996年以前完成的。一方面,中国还有数量庞大、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人口群体,尤其是还有2365万人乡村极端贫困人口,对他们的扶持需要巨额的投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目前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投入人均仅1000多元,如此低的投入显然难以使贫困人口尤其是极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财政状况在不断好转,对扶贫的投入也在逐年扩大,但面临的压力也日形巨大,几乎各种公共事业均需要扩大投入。可见,扶贫效率不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要使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资金的总量,更要关注扶贫资金的投向和扶贫效果,以获得更好的扶贫效果。

目前,扶贫资金管理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是违规违纪使用。有的地方将扶贫资金用于平衡本地的财政预算发工资,有的挪用购买小汽车、建住房和办公用房,有的用于支付管理费和招待费;有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等等。新疆自治区审计厅2000年在对全区30个贫困县1998年改水资金和1999年扶贫资金的审计中,就有1.66亿元或被用于盖办公楼、购置小车,或被地方有关部门长期滞拨或擅自改变用途。财政部2001年8月通报,陕西省扶贫办与财政厅在1999年就挪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87万元,用于地、县、乡三级扶贫服务站的经费和基建支出。四川省审计查明,2001年到2002年四川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性扶贫资金1.5亿多元资金,其中主要的违规违纪包括擅自改变扶贫资金项目计划4443.6万元;挤占、挪用、出借扶贫资金3554.627f元;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4447.2万元等。

二是专项资金过多。贵州省扶贫办徐屹峰副主任指出,专项资金过多是导致扶贫资金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贵州省政府第一次安排的扶贫资金计划指标为11.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亿,以工代赈资金2.65亿,信贷扶贫资金5亿,省财政配套3000万。4亿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中就有2亿多11个项目的专项资金,其中包括交通、畜牧业、村村通广播、农经网建设等等,过多的专项资金导致使用效益下降。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胡德才主任认为,财政性扶贫资金分三大块,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这些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有各的管理办法,各有各的报批程序。例如,以工代赈资金由发改委管理和实施,每年资金下来后,扶贫部门要先等这一块的资金安排好后,再来作协调和平衡,自治区政府每年要花2个月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资金下拨缓慢影响扶贫进程。

三是资金拨付速度过慢。四川省通江县扶贫办主任阎仕瑶说,扶贫资金每年12月才能到县上,第二年5、7月间就要催着报账、验收,实际只有半年时间,容易错过种、养业项目的实施季节。因此县里不得不先启动项目,拿什么启动?只有借款,村民们也四处借款,又要欠债,还要偿还利息,年年如此。

四是由于论证不充分。项目失败造成浪费。一些扶贫项目由于论证不充分,管理不善,造成了损失浪费。攀枝花市盐边县2002财政年科技扶贫项目,引进900多只南江种黄羊,由于缺乏饲养经验,种黄羊得了山羊痘病,只能捕杀,到年底900多只种黄羊只剩下了80多只,扶贫资金打了水漂。

五是平均分配资金,使用效益欠佳。在四川省的一次审计中,15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被分配在达州、巴中、遂宁等12个县(区)的154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只有10万元左右,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使用的结果是相当差的。

总之,少数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浪费了国家资源,更助长了渎职、腐败之风,败坏了政府形象,影响了扶贫开发的进程。

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政府行为的不合理问题。财政扶贫款项,作为一种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源,是一种稀缺价值很高的资源。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政府既是扶贫资源的供给者,也是扶贫资源的需求者,因此,怎样规范政府的行为便成为扶贫资源配置中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的使用目标上是有一定差异的。中央政府出于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

的考虑,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来消除农村贫困,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县、乡政府)虽然也有同样的愿望,却面临着与中央政府完全不同的压力和财政状况,与维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保证教师工资、保持社会稳定、促进GDP增长等多个重要目标相比,扶贫在贫困县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标。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地方财政,大多只能满足发放公务人员的工资及维系行政系统的运转,甚至还需要中央财政补贴,因此,地方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与现阶段缓解贫困问题的需求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政府财力的不足客观上制约着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有极大的动机来转移扶贫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认为更重要的地方。因此,可能会牺牲扶贫目标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主体目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地方政府行为偏离中央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政府治理的宏观视角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操作的微观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应当看到,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的钱,归根到底是纳税人的钱、老百姓自己的钱,而这些资金到达不了贫困农民的手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出现偏差,这样使巨额扶贫款项不但产生不了效益,造福不了贫困地区的农民,还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它的影响是恶劣的,危害是巨大的。

为了提高扶贫效益,保证扶贫工作顺利进行,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是重要的途径。地方政府的行为合理化、科学化,就能减少政府行为的失灵,达到扶贫资金与资源的减贫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进一步分析,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还必须重视以下方面:

一是突出扶贫资金使用重点。扶贫资金和项目要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个工作重点。按照扶贫开发规划,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进行安排和选择。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中心、以贫困农户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集中力量,实施扶贫工程。财政扶贫资金计划要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到县,县按资金控制计划安排项目到一类重点乡镇、村和贫困户。对有关厅局组织指导实施的项目资金,要按项目下达到县,由县统一申报项目,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要集中各类扶贫资金的投向方向。无论是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都要按中央和省的政策规定,严格依据扶贫规划,围绕“整村推进”,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投向实施整村推进的一类重点村,努力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一批一批地解决群众温饱,提高各种扶贫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坚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到村到户,坚持以村为单位,扶贫规划到村,项目安排到村,主要投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乡村,并主要用于这些地区的基本农田、小型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跟着项目到村,扶贫措施要落实到户,培训到户,效益体现到户。要探索扶持到村到户的有效形式。如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协会和大户带动的形式,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实行公示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做好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精神,搞好扶贫资金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同时,要定期组织对各类扶贫资金的全面自查,在县自查基础上,地、州、市要全面检查验收,省扶贫领导小组要组织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对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挤占挪用扶贫资金,侵吞贪污扶贫资金等问题要严肃依法查处,并根据违纪违规情况,核减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财政专户拨付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拨付渠道畅通,防止被截留、滞留、挪用等。要增加资金分配透明度,力求公开、公平、公正。为了确保资金使用、项目安排公正、公平、公开、规范,要强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公示办法,各类扶贫资金安排的项目都要建标立牌,做到资金总量、资金来源、资金性质、扶持对象、建设地点、投资规模、扶贫效果、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公开,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

三是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要从调整机制入手,制定一个涵盖项目初期评定严格审查、中期跟踪检查、后期盘点督查的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以及由审计、纪检监察等机关实施的再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并在执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随时堵塞漏洞。要继续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省以下(含省本级)各级财政部门、扶贫部门要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项下达,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防止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要推广财政扶贫资金“三专四统一”管理制度(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账薄、统一会计报表、统一记账方法)。要推广财政扶贫项目管理“七项制度”(项目工程建设招标制、合同施工制、法人负责制、质量监理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落实到村到户的公告公示制、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成效考核管理制等)。要推广扶贫项目档案管理“八有”制度(一有项目申报书,二有项目批准文件,三有项目实施方案,四有项目实施情况记录,五有会计账册,六有项目验收情况,七有项目标志牌,八有项目实施总结)。四是严格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财攻扶贫资金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开支和人员工资;不得用于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不得用于修建楼堂馆所及职工住宅:不得用于弥补支出缺口和偿还政府性非扶贫债务;不得用于购买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等。要建立政府、财政、审计、监察、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和责任系统,按职责分别对财政扶贫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违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并定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对查出的违规问题依法处理。

四是加快扶贫资金的拨付速度。要及早研究年度扶贫开发项目,提前统一拟定年度扶贫资金和项目计划,经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管理权限报批。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应在规划的基础上,于当年第四季度按本年财政扶贫投入规模组织确定下一年度具体财政扶贫项目计划。要明确各级财政部门资金拨付时限,是自收到上级下达资金之日起,最多在45个工作日内必须将资金落实到项目。

参考文献:

1、《上海减贫议程》(中国上海,2004年5月25—27日)。

2、《中国扶贫开发》白皮书2003年8)19日。

3、《新时期贵州农村扶贫模式研讨会》资料。

4、贵州省扶贫办关于2004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自查报告。

5、江毅周芙蓉:《扶贫,谁动了穷人的奶酪?》新华网四川频道2004年12月24日

6、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2005年10月14日在兰州大学的演讲。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 方

作者:龚 娜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统计分析安全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