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大数据是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其不仅意味着数据信息量的持续增长,更带动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许多的行业和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更多挑战。本文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对其个性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获取外界信息,但是学生缺少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因此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配合强化管理,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体现出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管理特征,保障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并研究了如何基于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开展个性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个性化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普及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拓展教育体系内容,满足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但是海量信息中存在许多负面甚至违法的信息,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导致其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甚至做出违法乱纪行为。高校教育需要基于大数据时代发展现状,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势,解决大数据环境复杂性问题,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效果。

一、大数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需要站在全局观点上看待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此项技术,可以建立起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交流和分享,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动态了解其心理状态。学生们发布的信息便于教师针对性开展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效果。但是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需要正确分析和面对。

1.积极影响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分析学生的行为意识和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1 ]。结合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还能够了解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因,反映出了学生在进行各项举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作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管是教育效率还是工作难度都无法有效解决,而且所涉及的信息量巨大,通过人工完成这些数据信息的管理,会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缓工作效率,影响工作效果。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现状,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类整理和分析学生们借阅书籍产生的数据信息,分析高校学生的阅读喜好和阅读效率,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学生未来的思想情感发展变化。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可以搜集整理有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偏好,以便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还能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工作模式,例如当代高校学生對于社交平台具有较高依赖性,会经常应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并且会将自己的喜好在社交平台中体现出来。对此,高校可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也充分利用这些社交平台,通过官方账号的形式来与学生交流,分析学生的网络咨询内容,随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便于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管理。

2.消极影响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数据呈现出类型繁多、生产快速、海量密集等特点,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保障计算机基础设施的性能良好,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过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充分发挥其价值[ 2 ]。一些教育人员自身能力还有待提高,其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不到位,无法以此来处理学生产生的数据信息,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个性化教育管理措施

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实现现代化、数据化管理,整合和处理活动数据信息,并结合教育要素,不断优化教育工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个性化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也提升了工作开展效率和开展质量。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个性化开展要找准角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重点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并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确保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在大数据时代把此项技术作为基础,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创新工作模式。

1.构建出教育预警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很有必要形成教育预警系统,教育预警系统能够起到未雨绸缪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隐藏的思想行为隐患有效地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3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构建预警系统,则能够对学生起到预防作用。大数据最核心的作用便是进行预测,判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预警系统的构建,能够应用大数据技术和高校的大数据系统进行有效的学生信息处理,准确的预测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走向。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结合大数据系统的应用,了解和分析学生在社交软件中发布的咨询,对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如果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可以根据数据信息判断原因及学生的未来思想观念,然后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的带来之后,有效创新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创新技术支持[ 4 ]。在教育活动中会产生海量与学生相关的信息,由此也就对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提升工作效率,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管理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思维模式。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例如某高校在学生座位上安装传感器,可以采集学生上课期间的信息,包括听讲情况、玩手机情况等,在采集完学生的数据信息之后上传到大数据系统当中,系统能够自动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呈现出动态化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实现数据化对比,从而为教育人员后期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3.强化数据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的个性化是要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案,对此,就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5 ]。目前,关于学生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并且类型比较复杂,提升了数据信息的管理难度。如果数据信息管理不妥当,很容易导致数据被盗取或者篡改,影响学生信息的安全性。高校相比社會来说规模较小,但是其中的各项功能比较完善,每天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例如学生个人咨询、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和在校表现等。这些信息的泄露会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保护好学生个人数据信息。应用科学评测方式能够预防学生的信息出现被泄露的危险。高校需要及时采取实际措施来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性,否则学生信息被泄露很有可能对于教育管理效果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某高校借助于360安全卫士和腾讯安全管家等软件构建出了数据监管中心和数据库,有效地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该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明确了数据使用流程,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流程,才能够有效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

4.强化培训力度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要提升个人工作能力,把大数据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6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强化高水平师资团队的建设,强化对工作者的培训教育,重点培训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数据信息应用技术,能够在工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高校要针对信息化建设加强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建设,为大数据的深入应用奠定基础。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积极跟社会厂商进行对接,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针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开发出软件系统,确保系统的运行和高校实际教育管理需求相符合。

5.确定出发展原则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确定好发展原则,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效率,重点突出个性化工作特色。工作人员要“以人为本”切实为学生提供管理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工作开展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管理对象,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所必须掌握并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对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主动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发展挑战,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个性化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样既能够为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有效措施,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唐亭婷.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1(07):152-155.

[2]刘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现代交际,2020(06):43+42.

[3]卢景值.大数据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3):80-81.

[4]刘利君.探析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戏剧之家,2019(21):172.

[5]石径溪,史京娇.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国际公关,2019(04):120-121.

[6]杨阳,石城,苏力.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摭探[J].成才之路,2019(06):8.

(责任编辑:刘占行)

作者:郑旭霞

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分析

【摘要】大数据是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其不仅意味着数据信息量的持续增长,更带动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许多的行业和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更多挑战。本文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对其个性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学生 教育管理工作 个性化

前言

大数据,并非单纯的指代数据的量,更表明了数据本身的潜在价值,大数据包含了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以及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该切实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工作的效果。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虽然海量的数据并非大数据的全部,但是也是大数据的一种直观体现,其本身能够映射出更加丰富的内容,提升信息的规范性,从而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不过也必须承认,大数据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处理

大数据的出现,对数据信息进行了丰富,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海量的信息来完成相应的分析和预测活动,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大数据带来的异常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得高校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提升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高校在校生的人数超过了3800万,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这些正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来源。不过,大数据也使得信息处理的难度大大增加,数据本身较低的价值密度要求对数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收集和分析处理,而受当前技术水平的影响,高校无法很好的完成大数据的处理,也就无法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

2.信息安全

大数据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构建相应的教育系统,对学生发布的朋友圈和微博信息等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以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个性化数据的存在,提升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准性,也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化进行分析,为个性化教育的展开提供良好的支撑。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越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师生的隐私信息安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管理创新

对于高校而言,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应该从这个主体出发,开展教与学的双向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能够对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通过分析来对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将相对模糊的信息转化为更加直观的数据,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促进教育管理的全面创新。但是,受数据处理技术手段的影响,多数高校依然无法实现对于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教师也无法数量的对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应用,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出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了个性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高校应该从个性化的角度,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2]。

1.构建大数据系统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思想与文化的交织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得日趋多元化,需要构建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做好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工作,而这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于学生思想动态的准确预测。例如,高校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常用的QQ、微信着手,了解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动态;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大数据系统,对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搜索的关键字进行分析,了解其兴趣爱好和关注的热点,对其思想行为的发展倾向进行预测。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思想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技术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应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推动个性化学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和认识,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可以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收集,了解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效的相关性,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数据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找出问题所在,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保障数据信息安全

想要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個性化,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大数据的出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高校本身的数据量巨大,涉及范围广,其中不乏学生和教师的个人隐私,一旦泄露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高校可以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大数据技术,不过必须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在避免侵犯学生隐私的同时,也应该通过科学的测评,强化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消除信息泄露风险,切实保障数据信息安全[3]。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高校应该及时更新认识,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个性化,提升工作的实际效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分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需要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确保大数据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14,(24):98-99.

[2]袁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探讨[J].科教文汇,2015,(2):45-46.

[3]魏伟华.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0):60-63.

作者:李亮

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

[摘要]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有利于革除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因偏重强调学校需要而忽视学生需求、过于强调共性而忽略学生差异性的弊端。个性化就业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高校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以服务为导向,调整就业指导的职能;要实行分类指导,加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 个性化就业指导 内涵 模式建构

[作者简介]王军(1972- ),男,江苏阜宁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范桂荣(1960-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蔡丽娅(1971- ),女,江苏响水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扬州225127)

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出口”的畅通。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在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当代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不甚满意。据调查显示,有63.7%的大学生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70.2%的人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所期待①。本文拟从革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的视角,探讨新形势下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及其模式构建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革新尽绵薄之力。

一、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切实重视学生的满意度

(一)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就业指导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就业指导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活动经费等方面得到了学校的有力支持,从而为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功利化倾向:将重视就业工作等同于抓就业率,就业率成为衡量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成为考核院系工作的重要指标;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求职指导,其职能被局限于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市场组织、就业信息发布和求职技巧辅导等一些希冀在短期内快速见效的方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个悖论现象的产生,即尽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十分尽力,虽然学校的就业率提高了,但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却不高。究其原因,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过程规律性的漠视和对大学生主体性需要的忽略,把就业工作简单地当成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忽视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包括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培养和毕业择业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片面强调求职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素质培养过程指导,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导致对就业指导功能完整性的肢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还具有就业目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元化和就业需要个性化的特点,忽视这些特点,会导致高校就业指导脱离大学生的实际,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不高。

(二)学生的满意度应成为衡量高校就业指导成效的重要标准

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②。显然,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要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既是高校正确履行就业指导职责的要求,也是衡量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学校本位而不顾学生实际特点和需要,以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并不符合这一职责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就业指导人员与大学生的配合和互动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大学生则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能动地发挥作用。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过程的参与和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就业指导取得实效的前提。忽视大学生的主观需要,将导致学生疏离就业指导过程;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则导致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缺失。因此,不顾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就业指导,学生的参与度必然不高,其针对性也就不强,从而难以取得实效,也难以赢得学生的满意评价。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革新的合理选择

切实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充分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各种个性化需求,是化解高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是有效提升学生满意度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新形势下革除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弊端,充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需要的最为适切的选择。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近年来通过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逐步构建了一套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新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院毕业生初次协议就业率已连续四年达到100%,且根据对毕业生离校后开展的就业满意度跟踪调查,毕业生对其在校期间学院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对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含义大体可作如下的界定:以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准备、应聘求职等就业全过程所开展的教育和服务活动。其基本原则和核心要义如下。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革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在理念上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困境很大程度是因其坚持学校本位的结果。在学校本位的就业指导模式中,就业指导人员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控制着就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学生则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学校的关于就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个性特点和个人需要被忽略。坚持以人为本,要求高校必须彻底摒弃学校本位的就业指导观,改变一味追求就业率的价值取向,使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就业指导的主题;要通过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高校的就业指导目标在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师生良性互动中顺利实现。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形成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中成长、成才,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③。坚持“因材施教”,是克服传统就业指导因忽视学生的特点而致针对性不足的必然选择。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只关注过程的实施,对于所有工作对象采取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种方法。事实上,大学生是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生命存在,个体之间的特点千差万别且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并在就业目标、就业素质以及就业方式等方面也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其针对性。

3.满足需要。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实质,是其不断化解自我发展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实现就业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将对就业指导产生各种指导和帮助的需要。首先,当今社会职业种类繁多,这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元选择机会,也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各种个性化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必须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就业需要,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缩短其自身条件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其次,随着当代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多样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其就业需要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同时,随着双向选择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大学生的应聘求职过程将是其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断进行沟通和选择的过程。高校就业指导只有充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需要,切实为大学生应聘求职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能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求职过程中所遇的各种困惑、矛盾和问题,从而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

三、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是对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在理念、职能、方法、队伍诸方面的综合革新。

(一)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需要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具体体现。坚持以生为本,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要将全体在校学生纳入就业指导服务的视野,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培养和应聘求职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

保障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要求高校加强制度设计。首先,要改革、完善就业工作考评制度。在考核就业工作时,不能只看就业率的高低,而应对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活动 情况、队伍建设等进行其全方位考察,做到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过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建立学生评价就业指导制度。校方可开辟通道,让广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意见和期望。

(二)强化服务导向,转变就业指导职能

实现就业指导职能的转变是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基础。高校应以服务为导向,建立职业测评服务、职业规划服务、就业咨询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职能体系。

1.职业测评服务。职业测评服务的主要职责是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测评的结果是高校就业指导“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也可为大学生确立个人就业目标和选择就业素质建构方向提供参考。目前,不少高校引进了职业测评系统,为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职业规划服务。职业规划服务的主要职责在于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体的就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路线。通过职业规划服务,可以引导大学生根据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个人的素质培养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构就业竞争力。

3.就业咨询服务。就业咨询服务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大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专家意见,解释、回答与个体发展和就业相关的问题。高校应组织相关专家尽力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化解发展和就业中的困惑,指导其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4.就业培训服务。就业培训服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与就业和职业相关的知识,掌握职业规划与求职应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以及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应聘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聘技巧等。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培训的主要载体。要以“增强吸引力、体现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为原则,加强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就业指导课的积极作用。

5.就业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的主要职责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和就业政策服务。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要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全面性和覆盖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毕业生就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实行分类指导,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

实行分类指导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方法。分类指导可以从不同维度划分为三种类型,分个体指导、分类别指导和分阶段指导。

1.分个体指导。就业指导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切实帮助个体解决就业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通过调研、测评等获得准确、详尽的学生信息,全面把握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尽力为个体的就业目标定位、就业素质培养和应聘求职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帮助个体化解就业中的困惑,克服就业中的困难。

2.分类别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应针对一些具有共性特点或共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开展就业帮扶。要特别注意做好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等)的就业指导工作。这类群体往往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比如不善表达、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分类别对这些群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就业方面的障碍,并增强其就业的信心。

3.分阶段指导。高校还应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发展和就业的特点,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在现有学籍管理制度下,高校可按年级开展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对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并指导学生进行就业目标定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路线设计;对毕业班学生,主要围绕求职进行指导,尽力为毕业生做好求职服务,帮助其扫清就业的障碍;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重点指导其进行个人素质准备,引导其逐步培养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专业化的组织支持

个性化就业指导要求帮助个体解决大量与其就业有关的问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将付出极大的辛劳,其工作的深度、广度和细致程度将被要求有极大地拓展。高校要按照合适的结构比例,尽快配齐、配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同时,个性化就业指导还是一种专业性、技能性要求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高校要加强对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推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校外从事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士的联系,通过智力引进的方式,建立就业指导专家库,以弥补校内专业化就业指导力量的不足。

[注释]

①李颖,韩妹.70.2%的人对学校就业指导有所期待[EBOL].http://zqb.cyol.com/

content/2008-12/09/content_2463266.htm, 2008-12-09.

②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

③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0.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79.

作者:王 军 范桂荣 蔡丽娅

上一篇:语文异步教学法管理论文下一篇:品牌形象幼儿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