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1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继承孔孟等人的儒学思想,凭借踏实沉稳的学风,成为北宋理学大家。除了理学家,胡瑗更是一位锐意改革进取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其开创性、前瞻性、独特性、实用性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 要: 文章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困境,提出应明确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群”的观念,形成课程的体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团队,注重个性化教学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类课程教学 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程群 个性化教学

一、教学困境

(一)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功利”色彩较为浓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面对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一般要保证留出一学期或者一年的实习实训时间,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为了得到文凭和资格证书,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专业课及各种考证的考试上。就算开设了大学语文,学生们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母语。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而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其次,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局限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表面上,忽视了学生对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求。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而且,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的处境非常困窘。老师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对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在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背景、趣闻逸事稍有兴趣,可一旦接触到教材课本,就索然无味,疲于应付听取老师的串讲。两学期下来,学生们走马观花,收益甚微。

(二)对困境的思考。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通过对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大学里,英语课毫无疑问是任何专业的必修课,大学语文应和高校公共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同等重要,大学语文课没有理由不成为必修课。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很显然,这是运用统一的教育管理手段的结果,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有明确规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两课”建设。但是在“评估”标准中同样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休戚相关,因此,能否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而不是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学校可以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与本专业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投入。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人文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式和效果上独具优势,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按照以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用、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力争把大学语文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二 、应对策略

(一)明确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群”观念。

如报告上文所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语文课往往重视不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但由于过去高职院校原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很难在顾及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审美性、人文性。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规模、质量、效果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服务于学院发展大局,突出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创建学院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人文校园服务,尽量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将大学语文课按照一个课程群的模式进行建设。大学语文课不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概念。结合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来讲,本课题所指大学语文是指文学欣赏、应用写作、医用语文、社交与口才等学习与使用母语的课程的集合。

确立“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突出高职各类课程的交融特色,使之真正发挥“人文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改革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体系要以学生未来工作体系为基础,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大学语文课程群”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建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其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二)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群”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的体系。

我院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以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文学经典阅读》、《应用文写作》等必修、选修课程,适应人文教育的发展。针对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经过分析、研究,本项目提出,我院的高职语文课程由通识课、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三个模块构成,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我院高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1.通识课: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采用高职高专文化基础课系列教材,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选修课由人文科学和人文素养内容构成,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2.与专业结合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部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选择适用内容,一方面编写校本教材,有选择、创设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初步构建新的高职语文课程结构体系——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联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各专业/行业应用文体的写作、口才能力为主线,为学生以后就业服务,如《应用文写作》课程;护理、口腔、康复、营养等专业开设医用语文课程;酒店管理、卫生财会等专业开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课程等。

3.应用实践课: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从事各种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大。本项目总体教学改革思路:既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训,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已采用的主要做法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把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专题带来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音像观摩、多媒体课件、练习实训、比较教学、专题研讨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安排上,为保证语文课程的落实,建议每个学生都必选两门(或一定学分,比如4—6分)跨专业选修课,其中必须包括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一门(或2—3学分),语文类课程应在其中占较大比重。建议语文通识课安排在第一学期,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采用公选课和跨专业选修的形式安排在第二到第四学期,这样的安排可以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母语沟通和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内都有语文类课程,从而达到较全面地掌握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核心。

在建立了“大学语文课程群”观念的基础上,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核心。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对语文学科曾做出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①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是“反物质”的,它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心境。强化“语文是各科之母”的成训,把大学语文强化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就懂得,一个大学生比中学生不止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本质上的跨越。这种跨越,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大学语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强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能力训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目标。在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应转移到文学及人文的层面,并把这两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学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重点;以系统勾勒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知识基础,以深入揭示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为精髓,真正感染学生,提升人文素质。从普通教育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应试性向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传承和熏陶、审美能力形成的培养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融合特别是向文理知识的融合转变;从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接通”,从而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从单纯获得学分的眼前结果向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发展、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转变。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团队,注重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活水源”。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理,立足较高的知识平台,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通过“授之以渔”,而达到“认同其理”,使之“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教师习惯被看成是掌握知识、占有知识、传递知识的人,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是“讲坛上的圣人”。而现代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调整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努力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现代教师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从传统的‘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互的关系转变。”②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国际化、个性化的趋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主动顺应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打破以教师个体劳动和“机械化灌输+标准化考试”③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PPT课件、阅读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都要通过集体合作达成共识,作为统一范式在所有开课班级通行,课程考核也采取全校统考方式;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研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实际教学水平。

大学语文课程要凸显学科特色和教师个性特征。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作为“在场的缺席者”,没有发话的权力。事实上,作为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学语文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知识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个性魅力来感染、熏陶学生。现代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学要构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平台,逐渐呈现审美化、艺术化、个性化和心灵化。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倡导语文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需要教师敢于表现自我,这是衡量教师蕴藏的知识底气、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的标尺,也是不断完善自我,追求个性发展的动力”。④教师要敢于表现自我,善于流露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用个性之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教学评价的个性化让教学充满个性。

附表1: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语文类课程建议开设情况一览表

附录2:调研访谈提纲

1. 您所在的高职院校是否成立了语文教研室?语文教研室挂靠哪个系部?

2. 您所在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哪些语文类课程?学校对语文类课程是如何分类的?具体教学计划是如何安排的?

3.您所在的高职院校在哪些系部、哪些专业分别开设了哪些语文类课程?请完成下列表格。

注释:

①张志公.说工具.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何东青.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09(6).

③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05(6).

④郭福成.个性化教学初探.辽宁教育,2009(3).

本文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语文》课程体系‘三体合一’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冯敏

语文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2: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继承孔孟等人的儒学思想,凭借踏实沉稳的学风,成为北宋理学大家。除了理学家,胡瑗更是一位锐意改革进取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其开创性、前瞻性、独特性、实用性令人耳目一新。而胡瑗提倡的博学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综合性教育思想和榜样教育思想为当下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从而引领学生成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胡瑗的博学思想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瑗博学思想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也涉及学生。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学科,教师不注重博学多才,就只能就教材教教材,而不能从教材中跳出来;而学生不注重博学,就无法满足语文学科对于他们的基本要求。“博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根基,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

胡瑗提倡教师博学。作为教人学习的教师,博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胡瑗对于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是“则当果决其行,而力学、审思、强问、笃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养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圣贤而后已,然后发其所畜,以教化于人也”。他希望教师是“性明德隆志通之士”,这样的人,经历了知识的洗礼,才有资格掌管教化。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博学对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必修课,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各方面做到让学生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

反观胡瑗自身,他就是博学之师的代名词。据《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胡瑗在泰山书院求学十余载,日日夜夜,一心向学,笔耕不辍,连家书也只是略读,转眼便又埋首书卷中去,“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情绪所迁”是他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十年的勤学使他具备了教书育人的扎实根基,除了经学造诣极高,他更是精通乐理,知晓兵法,可谓一全才。

自古以来,“传道、受业、解惑”就被定义为教师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夯实自己的教学根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使学生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

胡瑗提倡学生博学。结合幼时的经历以及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在理论层面上,胡瑗认为人学习可以提高自身品德。他曾说:“夫人得天性之自然,禀五常之至正,然而有服君子之事者,有服小人之事者,何也?盖日操心积虑。学而致诸善,不学而致其诸不善也。”而学习的最高境界,则是博学:“一物不知,儒家之耻。”博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众贤士毕生追求的最高学习目标,胡瑗《论语说》有云:“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在实践层面上,胡瑗虽然提倡分科教学,却并没有把学生禁锢在各自的学科圈子之中,相反,在经书学习之外,胡瑗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授,例如体育、音乐等。

当下语文教师不仅自身要博学,也应该引领學生博学。原因有二:第一,在这个知识更替快、信息爆炸的时代,博学是时代所呼唤的;第二,中国正加速对外开放,语文课作为我国的母语课,要求学生博学,要求学生全方位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综上所述,胡瑗所提倡的博学教育,在今天看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民族还是世界,都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二、胡瑗的个性化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提供了策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博学只是为人师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掌握教书的策略。胡瑗长期致力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贯穿胡瑗“分斋教法”的始终。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拥有细致的观察力和心理洞察力,以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为依据,全面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堂信息获取程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教师的要求甚高,但是胡瑗在秉承了这一经典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颇具开创性的改良,着眼于学生实际,开发了“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形式。

一方面,胡瑗实行按类别分组讨论的形式。《宋元学案》中记载:“胡翼之瑗初直讲,有旨专。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多士,亦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站者,好文艺者,好尚节易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胡瑗把有相同特征的学生进行分组,互相讨论。这种分组讨论法,从形式上看突破了传统的师生问答法,学生不再只和师长进行交流,也可与同伴相互切磋,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成效上看,又促进了学生各自的学业发展,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客观存在,而作为教师,应尊重差异,善于甄别人物,甄别学情,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构建完整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方位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护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一抓一大把”。

另一方面,胡瑗注重个别指导。除了让学生“相与讲习”的集体教学之外,胡瑗还着重进行个别指导,经常给学生“开小灶”。“胡亦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定其理;或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就当时政事,俾之折中”,他单独将学生叫至跟前,在听取学生学习的心得体会之后加以指导,或者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或者联系时政让学生评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还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作出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胡瑗因材施教的手段与今天时代所呼唤的个性化教育不谋而合,二者都具有以生为本的内核。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语文教育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语文阅读文本涉猎范围广,体裁形式多样,而学生审美取向各不相同,阅读感受自然也会不同,教师应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胡瑗的综合性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性提供了经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应该懂得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打通学科的界限,在触类旁通中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学习方式。语文教师也不必自立于围城之内,适时与其他学科相勾连,打破学科界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胡瑗所处的北宋时期,教化不兴,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浮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的风气。为了改变这种风气,胡瑗“苏湖教法”的一大特色,便是注重综合性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注重音体课程的教授。因为精通乐理,胡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除主课外,还注重体育和音乐等课程的开发,常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或习射投壶以强身,或歌诗奏乐以怡情,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和体育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大脑机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后者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注意力。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胡瑗能认识到音体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第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胡瑗不固守书本知识,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比如他曾带领学生从吴兴前往潼关等地游历。这种课外活动与课内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第三,不死守教材,注重联系实际。胡瑗在讲授儒家经义时首先突出要旨,再在重点、难点上下功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注重为学生释清所讲解内容,引经据典,徐徐图之,联系时事,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第四,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在湖州任教时,他将“三礼”中所记载的而在当时已不易见到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表,供学生观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胡瑗的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对所学事物的清晰认知。

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胡瑗的综合性教学,不难发现这仍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话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应以把握学科特性为基点,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语文素质的多方面提升和语文知识的多途径运用,以达到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令人担忧,现如今,语文学习中促進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愈来愈多,课堂教学形式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如何真正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全方位发展,从而爱上祖国语言文字,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组织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表面上热闹,实则收效甚微,还严重占用了课时。教师肯跳出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教学,胡瑗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四、胡瑗的榜样教育为语文教师如何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了范例

在教育管理上,胡瑗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重视的却是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真正做到了正人先正己。在担任苏州郡学教师之时,胡瑗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并身体力行:“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胜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身教重于言传,教师除了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活水,也是学生道德水平的标尺。德高身正方为师。胡瑗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安定学案》记载了胡瑗教育学生徐绩的经历:徐绩第一次见胡瑗时,头有少许歪偏,于是胡瑗厉声让徐绩将头正过来。胡瑗崇尚正直的人格,他要求学生做人从身到心都要正。尽管对学生的要求如此严格,胡瑗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调教成自己的附庸,他并不提倡师威至上,反而注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甚大。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教师也应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端正学生的坐姿。

胡瑗身先垂范、慈严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卓有成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胡瑗任湖州州学之时,往来弟子数千人,他以自身端庄沉稳的学风、教风影响着这些弟子,弟子们又将他的精神口耳相传。其学生程颐经常对人称赞其师,“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欧阳修也曾称赞胡瑗的弟子“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胡瑗教育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观之,无论从个人品质上来看,还是学术层面上来讲,胡瑗的个人经历和教育思想都对今天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耿红卫 程成

语文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3:

语文课堂要讲究“三实”教学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谈到:新的语文课堂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的确需要有创新精神,也的确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们的语文同时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学习也是我们母语的学习。所以语文课堂中还是应该要讲究“三实”。

一、语文课堂要真实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学生到学校也就是来学习的,如果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那还要老师来干什么?所以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有时的老师为了上好一堂课,刻意隐藏许多东西,在台上“做秀”“表演”这样不好,語文课就是要真“刀”真“枪”,要有真实感才行,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真实地展现在别人面前呢,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无人”“目中有人”是指眼中有学生,“目中无人”指眼中不能有听课的老师,你的课是在给学生上,不是给老师或观赏者上,你是文本与学生的纽带,而不是台上的表演的演员。所以,你没必要表演给大家看,你只是将自己真实的课堂展现出来而已。

二、语文课堂要朴实

语文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要求一位教师什么方面的知识都具有,那也不太实际,所以人类拥有了高科技的东西,并将这些先进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充实了学生的头脑,现在绝大多数语文课都会使用课件,在感情升华处还付以音乐、影像的辅助,好像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教改”的特征。一些教育管理者甚至把是否使用课件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优劣的一项标准。然而,铺天盖地的课件是否能够替代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咀嚼,是否用在了帮助学生去理解、感受、欣赏、评价语言之处,是否真正为语文学习服务,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服务,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服务,很多时候都是值得商榷的。

语文课堂要朴实,教师还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怎样学,我们怎样教。这样的课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执教《鸟岛》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鸟多”,教师说:“鸟岛只有0.8平方公里,却有十万只鸟。”课后讨论时,老师们提出“这样解释“鸟多”不形象,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对‘0.8’和‘平方公里’这两个数学概念根本不懂,用不懂的东西来解释,能起什么作用呢?”

对此,上课的老师说:“十万只鸟,如果把它们撒在台湾岛或海南岛肯定找不到影,因为那里都有3000平方公里以上,鸟岛为什么不叫它本来的名字,而被人们叫做“鸟岛”呢?就是因为它的鸟多,岛小。这个岛有多小呢?资料上显示的是0.8平方公里。我也很想具体地将0.8平方公里有多大用直观的办法告诉学生,让它们感受岛小,但大家算一算,0.8平方公里是80万平方米。有多大的地方能让孩子想象80万平方米是多大呢?假如你说它有7、8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你说,在孩子心里,那鸟岛是大还是小?可能反到起一个反面的作用。所以我干脆就给学生具体的数字,让他模糊一些,让他从图片上,从数字上感觉“小”,说多了,反而会更乱了。所以我就这样处理了。” 我想,在教学中,老师们常常这样,被具体的教学方法所困,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到了如何去教,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如何去学。

三、语文课堂要扎实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让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来设计教学。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更是迷人的。

教到最后,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生:题目中“多彩的夏天”“多彩”一词应加引号。因为夏天不只是多彩的,还有“炎热”“有趣”“悠闲”等很多特点。

师:你想想除了色彩以外,夏天还有什么是多彩的?

生:人们用的东西很多,吃的东西也很多……

师:对,夏天,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也是课文题目的意思。

应该说,教师引导得很好,但是在我看来还不够,那个学生是很聪明的,我觉得他是在认真思考之后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因为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说“夏天是多彩的”只是其中一段,但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却用“多彩的夏天”呢?这个学生,第一,他善于观察,第二,他善于思考,发现两个“多彩”具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我们在这里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提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都在为开发课程资源大伤脑筋,其实,它每时每刻都闪现在我们身边,徘徊在课堂里,却常常从没有能力抓住它的人身边白白流走。怎样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资源呢?首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子,其次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只有当教师的包容了自身学养、经验、智慧、情感在内的全部生活世界与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技能一同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语文教学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每一节语文课才可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的最佳策略。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重视朗读,尤其是放声朗读,因为默读,小声读都无法将课文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而放声朗读才能让人从读中去品味,有所感悟,所以扎扎实实地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无痕,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注重语文课堂中的“真实、朴实、扎实”,就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

作者:张淑华

上一篇:教育扶贫与教育公平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