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作者简介:安东华,男,汉族,辽宁康平人,研究生,工程师,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就职于沈阳理工大学。摘要:随着高校艺术生群体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很多综合类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类专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 篇1:

基于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目前本科毕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李梦娥(1982-),女,江苏淮安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学期间的最后学习阶段。该阶段,学生进一步受到科学研究方法、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好坏,对于培养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有深厚通信背景的专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的一般环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受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监管。根据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设计的过程[1]一般包含命题,课题审核,选题,调剂,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外文译文,撰写报告,答辩资格审查,答辩。各个环节和教师、学生、答辩委员会、毕设领导小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教师拟定课题,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课题。学生可以先选择多个审核通过的课题,然后教师再选择学生。如果双向选择不成功,由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调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课题做。课题落实后,指导教师收集资料,下达任务书给学生,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检查任务书情况。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开题报告,交与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也会督查中期检查的情况。外文翻译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后完成,指导教师进行批阅。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撰写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进入最后的答辩环节。

二、毕业设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的持续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扩招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校生数量扩大。过去,一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现在,一位教师指导8~10名学生,有的文科专业甚至一位教师指导10~20名学生,学校一般要求毕设课题三年不重复,可想而知,指导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么多学生和课题上,每个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多少的教导和管理?并且,扩招导致的就业难、考研大军庞大等问题,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2]

三、人性化管理

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训,它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塑造“完整”的人。人性化管理是指基于人的利己假设、满意假设、理性假设而实施的管理方式。[3]毕业设计的人性化管理应基于学生的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基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基于学生的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基于学生的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

1.时间安排的人性化

目前毕业设计一般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而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奔波于找工作、为考研面试准备,即使部分学生找到工作,用人单位也会要求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然后才能签约,还有少数学生在为出国做准备。所以,可以在第六个学期末的时候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在第三个暑假和第七学期完成。[4]这次的毕业设计万一没有通过,第八学期仍然可以重修,节省了拿毕业证的时间,也可以更快地投入工作。

还有另外两种设想:第六学期布置任务,毕业设计过程贯穿于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总时间达到要求、论文达到标准,由本人提出申请,组织安排答辩;将毕业设计的训练融入到大一至大三的整个学习过程,进入大四时,只需提交一遍论文即可。

2.选题的人性化

(1)学生确定自己的毕设题目。部分学生已经找到工作,进入企业提前实习,题目可以来源于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或是解决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问题;部分学生之前参加过ACM程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或者参与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或拓展研究这些竞赛或项目的课题;还有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课题。

(2)教师确定课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工作安排等具体情况,提出毕业设计的题目、设计内容、技术要求、设计进度、参考资料、课题难易程度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从业需要、个人发展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辅导的人性化

指导教师辅导学生一般会采取面对面或者网上在线的形式。在辅导方法上指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工程生产实践,思考、归纳、比较、综合与分析,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教会学生基本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遵循自然的、科学的人的培养规律。相反地,指导教师不应该在一开始布置给学生任务的时候,就将“道路”告诉学生,有的教师甚至帮助学生完成一部分毕设任务。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或代办者的角色,“学生自由地学习、尊重教授的专门知识,这比一味顺从教授的命令更可取”。[5]

4.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本科生到了大四阶段,无非有三类学生:考研生、就业生、出国生三类,这三类学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三类学生除因各自特点所需完成的任务外,主要就剩下毕业设计。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大四阶段的各种任务中,无论是考研生,还是就业生,或者出国生,毕业设计无疑都是排末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毕业设计的实施不如顺应形势,分类而治。针对三类学生的特点统筹协调安排,比如可以将考研生的毕业设计放到第八学期,就业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5.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的多样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说:“对于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6]俞教授的话说明论文不是本科生的重点要求,那么论文也不是毕业设计的唯一成果形式。艺术类毕业设计应强调作品;工科类毕业设计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是调查报告或者是作品;经济类、文科类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医学类应强调与临床结合,可以是实际病例的治愈过程记录。

四、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指约束和调整组织中各种行为和关系的规范体系,[7]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协调组织成员协作行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现刚性管理。毕业设计的制度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促进机制。

1.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管的长效机制

毕业设计工作从选题到答辩历时一个学期之多,很多学生是在实习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加强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监督,建立指导教师的考核制度,实行责任制;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制定工作考勤、任务制度;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制定严格、有序的毕业设计流程及检查制度。比如,指导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记录并进行检查,填写相关表格;限制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并规定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少于5小时;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得出差,确因公出差,须报相关部门审批,出差前指导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学生要态度端正,严格遵守考勤纪律,凡离开毕业设计地点超过2天以上,必须办理请假手续,否则按旷课处理,凡随机抽查3次不到者,评分降低一级,凡累计缺勤时间超过全过程1/3者,不能参加答辩,按不及格处理;在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中,随机安排第三方(学院督导组或学校督导组)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

2.建立多种毕业设计指导的形式

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鼓励并安排专业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年轻博士或教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让学生能参与科研项目,进而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对实践与创新的浓厚兴趣。

(1)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8]这种形式是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也是能够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界人士——企业和行业的专家,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全面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学习技术人员的技术经验,学习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积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专业现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校内的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2)毕业设计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毕业设计是指专业内学生三人以上(含)合作的团队或跨专业学生三人以上(含)合作的团队或跨学科学生三人以上(含人)合作的团队,在二人以上(含)教师的指导下,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一个团队课题,每个学生各自承担团队课题分解的一个子课题。团队成员要有协作精神,应经常交流,独立完成各自的子课题。这种形式与个体毕业设计不同,它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群体指导模式,学生可以涉足本专业或跨专业中较多领域,了解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意见和不同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建立有效的成绩评价机制

考研、就业的压力仅仅是导致毕设质量下降的一个表面原因,笔者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毕设成绩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考核影响。仅仅让学生意识到毕设的重要性还不够,应加强、完善毕设成绩对考研、就业的影响,加强毕设成绩对考研、就业的牵制,笔者所在学校要求考取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毕设成绩必须为良好,保送研究生毕设成绩必须为优秀。

4.建立奖惩机制

制定对学生、对教师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产生。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分层次奖励课题质量高、设计有创新、报告撰写水平高、答辩出色的优秀毕业设计或优秀团队毕业设计,也用于奖励指导出优秀毕业设计或优秀团队毕业设计的优秀指导教师,同时颁发荣誉证书。

对于毕业设计质量较差的情况,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每届毕业设计结束后,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合格的责令整改,整改仍不合格应取消其毕业资格。

5.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做完什么工作再做什么工作,有明确的流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9]严格按照其流程,可以设置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设置逾期无法上传资料等功能,很大程度上可以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工作,克服传统模式下人工管理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过程监控问题、检查问题以及资料的归档等问题,促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总结

毕业设计的制度化管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性化管理是管理的另一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制度化管理。[10]前者强调管理的刚性、强制性,后者强调管理的柔性、包容性。表面看起来两者存在矛盾、冲突,实际上两种管理方式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目的都是为了规范毕业设计教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的实践管理中,协调两种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效果。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改进的方式。然而,毕业设计质量逐渐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一定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制度方面的、高等教育环境方面的。或者说态度不端正是表象,制度不合理是根源。杜绝表面因素,着力革新、解决深层次的根源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新梅,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112-115.

[2]汪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230-231.

[3]曹元坤.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J].当代财经,2006,

(10):61-68.

[4]綦朝晖,綦小芹.半自主式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1):189-190.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6]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7]周燕,苏雪梅,王楠.邹议制度、制度权威与制度化管理[J].商业时代,2011,(22):93-94.

[8]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48,52.

[9]柯永振,刘文菊,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3):199-201,238.

[10]张根应.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思辨与超越——基于绩效考核背景学校管理范式变革与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4):57-59.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李梦娥

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校艺术生的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安东华,男,汉族,辽宁康平人,研究生,工程师,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就职于沈阳理工大学。

摘要:随着高校艺术生群体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很多综合类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生普遍崇尚个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如何提高对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实施区别于普通文理类学生,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学生,已经成为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艺术生;管理

高校艺术生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与文理类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背景,使得高校内艺术生行为举止、思想、心理等多方面与文理类学生有着诸多差异,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高校艺术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问题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工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

与普通文理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是艺术生别于其它文理类学生的显著特点。虽然说艺术教育特有的教学方式乃至于教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需要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们所需要的艺术类毕业生群体应是一批受大众欢迎、社会接受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工作者,而不是一个个特立独行、远离社会生活的“单打独斗者”。

(一)艺术专业的学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大事、学校班级的事情关注度低,政治参与热情明显偏低。在组织问题上的热情明显弱于文理类学生,申请入党的同学比例偏低,一部分人在道德认同上存在较大反差,对某些社会现象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有时候会有较偏激的做法,他们的道德水准、纪律素养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个人主义较强,集体观念较弱。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它领域的能力培养,不太注重协力合作,对学校的制度和管理有反感情绪,表现在校内集体活动中大都比较冷漠,对班级事情参与度较低。

(三)艺术类专业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因为他们从中学时起就开始练习专业,花比较大的精力去关注专业,所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外语课程,这也直接制约了艺术类学生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的可能。

二、艺术类学生特点的成因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家境相对偏好,当今独生子女非常多,所以很多艺术生在学生阶段对自己对未来的就业没有清晰的想法。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小部分是高中阶段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绝大多数是那些参加文、理科高考无望而被迫在高二或高三开始才加入艺术大军的学生,由于其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在文化基础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较差。进入大学以后,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模式相对自由,考核模式也区别于其他文理类学生,很多科目的考核由考试变成了作业,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考研升学的压力,因此学生变得更加的松散,导致学风涣散,以致出现艺术类学生不好管的现象,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促进艺术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

(一)转换思路,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紧抓严管”已经不再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我们应认真思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服务大于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不能高高在上,改变过去所有工作和交流都在办公室的工作方式,经常深入到学生班级和寝室,通过各种联系手段比如QQ群、微信群等,主动与学生常联系多沟通,成为他们学习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积极主动的联系方式,我们能更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抚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二)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管理制度

针对艺术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执行各类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对艺术生的培养上也一样,既要依靠教育,又要依靠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管理不是生硬的管理,而是要注重人性化管理。由于艺术生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与文理类学生有着诸多差异,学生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干部与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注重方式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二者应紧密配合,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类专业几乎都是小班授课方式,个别院校还会有工作室制度,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的时间比较多,空间相对稳定,师生之间不但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平时一起做研究或者课题的时候也比较多,很容易让学生对具有渊博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优秀教师产生强烈的崇拜感。因此,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师德作用和榜样作用。

(四)辅导员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首先,辅导员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具体表现在辅导员应该能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管理中的任何一件事。这种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的有所影响,引导他们努力塑造自己的坚强品质。其次,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应该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这样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大学期间,所有学生都会与辅导员有着不同方式的接触,相对于其他任何一个老师,学生与辅导员与接触和交流的时间最多,这样来说,特别是对于个性比较鲜明的艺术类学生,辅导员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

总之,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比较繁杂,特殊性明显。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应对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人为本,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协作精神的、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娣.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中国科技纵横,2010(10):93-93.

[2]史磊.高校艺术生学习特点分析和管理方式研究.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5):233-233.

[3]薛淑萍.浅谈艺术生的管理.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1):42-43.

作者:安东华 

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佛山 528225)

摘 要:国家实施暂缓就业政策后,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群体。由于这部分党员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强,使得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情况与新挑战。本文在分析暂缓就业党员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暂缓就业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几点对策。

關键词:暂缓就业;党员;教育管理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与之相应,国家调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暂缓就业制度。近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以及毕业生个人择业观念存在某些偏差等因素影响,一些毕业生党员也申请办理了暂缓就业。这使高校党员队伍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剖析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强和改进对该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党组织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重视不够

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从毕业之日起离开学校,除按规定回学校参加学习或办理相关手续,一般不在学校。从学校的角度看,他们已经取得毕业证书,离开校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是社会人;但从社会的角度看,暂缓就业的学生没有正式参加工作,身份仍然是学生。由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身份特殊,在教育与管理中容易被边缘化:学校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时,常常把他们当作流出去的流动党员,极易忽视,即使承担管教,也不同程度将其视为“管理的包袱”;他们所到之处的社会党组织往往也不愿管或称“管”不了他们,理由是他们的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学校。这种“两难管”或“两不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这部分党员的身份意识有淡化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毋庸置疑是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重视度不够。

(二)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归属不明确

随着学生的毕业,毕业生党支部原有支部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绝大多数党员毕业参加工作,因此原党支部自然撤消。这导致他们归属于哪个党支部的关系不明确。有的高校只有在接到暂缓就业预备党员提出转正申请,才临时对他们的组织归属作出安排:有的把他们归口到原辅导员现所在的新支部办理相关业务;有的只成立临时党支部应付式地专门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对暂缓就业党员的组织归属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党员的组织归属感不强。

(三)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得不到保障

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毕业后大多回到生源地或父母工作地(或在家复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或在家乡一边从事临时性工作一边继续找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有少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利用学校的资源准备各类考证、自学考试和考研等,成为“校飘一族”。总之,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重新处于五湖四海的状态,要把他们统一组织起来过组织生活确有较大的实际困难,这就导致部分院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组织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过组织生活,使党员的组织生活得不到保障。

(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发挥

前述由于部分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使得他们缺少应有的监督和管理,成了“组织生活没人管,履行义务无监督,行驶权利无保障,宗旨意识弱化,组织观念淡薄”的特殊党员,党员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有的因难以落实工作或面临其他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出现各种思想情绪,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起到负作用,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形象和母校的声誉。

(五)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日常管理与服务跟不上

由于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特殊性,管理的难度大。而且由于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重视不够,导致花在处理暂缓就业党员业务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不上花在在校党员的水平。这使得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不规范、不严谨,经常出现事后补材料、补手续的亡羊补牢情形。从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按照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人数和规模来说,管理和服务就非常之不相称。

二、加强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加强与改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由谁教由谁管”这个首要问题。对此,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组织处曾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党员暂缓就业期间党组织关系管理问题的通知》(粤教委组函[2001]7号)中明确,“高等学校毕业生党员暂缓就业期间的党组织关系的管理工作由各高等学校党委有关部门归口管理”。因此,高校党委是开展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主体。

其次,要深入思考“如何教如何管”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

(一)要高度重视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高校党委组织部门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到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当中,要把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纳入全校黨员教育与管理的大局,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摒弃视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为“管理包袱”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做好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二)明确组织归属,为强化暂缓就业党员教育与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各高校二级学院(系)党委(党总支)可根据暂缓就业党员队伍状况组建专门党支部。为便于开展工作,结合暂缓就业毕业生暂缓期限最长为两年的实际,可任命近两年带毕业班的政治辅导担任专门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同时,应当选举或任命工作积极性较高的毕业生党员担任专门党支部的委员或党小组组长,发挥他们的作用配合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若院系暂缓就业党员人数较少,不足以组建党支部,则可以将其编入院系现有的党支部,但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沟通联系,使他们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

(三)严格操作程序,确保有效管理

为了确保教育的效果和管理的精确,务必严格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相关业务的审批程序。严格使用《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联系卡》,对该党员暂缓就业期间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及思想汇报情况作出鉴定;建立组织关系转移台账记录,如实登记有关情况,根据学生动态取消暂缓就业转出组织关系的实际,定期更新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名册。

(四)保证教育学习内容,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教育的质量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党员暂缓就业期间党组织关系管理问题的通知》要求,暂缓就业党员“原则上要定期参加党组织生活,确有困难的,经学校党委管理部门同意,可以书面形式汇报思想情况”。高校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扎实做好离校前与离校后两个阶段的教育,保证暂缓就业党员教育质量。

在学生离校前,实施过程引导教育。除了对全体毕业生党员进行以“理想信念、成长成材、回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党员教育以外,还要重点对申请暂缓就业的学生党员进行一轮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意识,让所有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明确在暂缓就业期间可行使什么权利,要履行什么义务,要遵守什么纪律,要注意什么原则以及要怎么办理相关的业务手续等等。

在学生离校后,实施结果监督教育。原则上,党组织要定期安排暂缓就业党员回校参加组织生活会,保证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向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交任务、压担子,布置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在暂缓就业期间仍然能得到锻炼。党支部可通过审阅暂缓就业党员的学习心得、思想汇报,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作下一步的指导。除集中回校过组织生活外,可结合这个群体分散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开辟既具操作性又能保证工作成效的新途径,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笔者认为,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1. 建立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专用QQ或微信工作群:利用群组发布组织公告,分享学习内容,与党员进行信息交流。要求所有成功申请暂缓就业的党员务必加入群组,并确保每月至少登陆一次查看群公告内容。必要时,可以通过QQ或微信群在网上召开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会。

2. 开辟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专题网站:制作单向静态网站或双向动态网站。通过网站平台把学校关于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文件通知单向传达给学生;通过网站平台把统一收集整理的党内学习资料、时事资料、形势报告汇总供学生学习。

(五)发挥暂缓就业党小组的作用,促进就业

按照地区或专业组建的党小组,成员之间有利于信息互通。党组织要鼓励和发动各党小组成员之间互通就业信息,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在就业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落实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暂缓就业问题,通过落实工作单位尽早把组织关系转出。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服务

寓教育与管理于服务,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增进毕业生党员对母校的感情。对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业务一般包括党籍管理、党费管理、组织关系管理和预备党员转正审批等工作。在工作中,注意原则的坚定性和措施的灵活性,为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着想,为他们提供方便,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做好暂缓期限后期工作。在每年的5月,要提醒暂缓就业期限将满的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出,通过党员本人确认,把组织关系和组织档案转移到生源地党组织或父母所在单位的党组织。

参考文献

[1]郑仲.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王建军.毕业大学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4).

[3]蔡茂华,等.加强高校“暂缓就业”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1).

[4]郑纯,等.加强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管理的分析及对策[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余开业(1980,12-),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

作者:余开业

上一篇:医改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百货零售业企业管理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