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共数据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数据共享是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欧盟在数据共享方面遇到了可共享数据类型有限、公共部门共享数据不充分以及企业数据共享难度大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欧盟在《欧洲数据战略》中提出要加强跨部门数据使用的顶层设计、提升公共部门数据共享水平以及以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共享数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公共数据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公共数据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政务服务"时代“一网通办”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崛起,在政务服务工作中充分吸收利用这些新技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升级,成为各地竞相发力的方向。本文以济南市加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为例,对“一网通办”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健词: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济南

引言

近年来,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治理的公信度、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政务服务的便捷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全面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国务院早在2018年6月就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网通办”的明确要求,为各级各部门实施“一网通办”改革把握了主线、切准了脉点、明晰了路径。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背景下,济南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本着早一步、快一点的原则,为升级重塑“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聚焦数据整合共享、完善平台功能、探索服务创新,打造一体化“掌上政府”,擦亮“在泉城,全办成”一流服务品牌。济南正逐步进入以“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阶段。

1、聚焦数据整合共享

采取有力措施,聚焦数据共享, 破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破解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难题。

1.1完善制度规范建设。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省内首个公共数据管理规章《济南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同步制定公共数据管理的配套制度规范,建立完善公共数据申请审核机制和数据质量反馈机制,形成数据申请、使用、反馈管理闭环。

1.2强化数据整合汇聚。建设完善统一大数据平台功能,重点打通全市公共数据共享瓶颈,为数据共享开放提供更安全、更通畅的通道;在全省率先发布市级公共数据清单,强化各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主体责任。

1.3提升数据服务水平。建成公共数据供需对接系统,规范数据申请流程;扩展数据服务支撑范围,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动为纪监、公安、发改、住建、应急、卫健、自然资源、人社等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开展区县的法人基础数据返还工作,支撑区县数据共享应用;加快推进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推动政务服务从“减材料、减要件、减跑腿”向“零材料、零要件、零跑腿”升级,全市多项办事服务取消了婚姻、户口、购房合同、不动产登记、退休等证明材料。

1.4拓展数据开放范围。发布《济南市公共服务企业数据资源开放清单》,在全省率先實现全面开放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数据,连续多年在《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中获得“数开成荫”奖,数据开放水平全国领先。

2、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

于2016年上半年发布《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市级政务平台建设方案和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济政办字〔2016〕36号),拉开了加强全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的大幕。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建设,特别是最近两年,全市围绕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两项主要任务,全力以赴打响了 “一网通办”突破战,加快推动流程再造攻坚,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推动政务事项一网通办、网上办、掌上办、秒批秒办。

2.1全省率行建成“一网通办”总门户。在整合全市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统一网上服务入口和用户系统的基础上,将济南市政府门户网和山东省政务服务网济南站点进行融合改版,建成“一网通办”总门户。形成全市政务服务总入口主体框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两张皮”、不同区县和部门现有平台无法交互等突出问题。

2.2政务系统整合水平实现新提高。建立工作专班,采用集中办公方式,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签订责任书,深入开展全市政务系统整合工作。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接入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统一用户、统一入口,做到一网受理、协同办理、数据共享,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全面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3整合资源实现政务服务统一评价。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好差评”工作要求,整合全市现有政务服务评价资源,按照国家最新规范标准建立健全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实现了服务事项、服务渠道、承办单位三个全覆盖, 并与国家、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系统实现对接,构建数据归集共享、分析处理和业务协同办理机制,实现各类政务服务评价数据实时上报、集中管理、分类交办、快速处理,推动政务服务绩效真正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

3、流程再造效能优先

3.1全国首创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业务全链条办理。打通40余项数据,不动产登记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核、只来一次、当日办结,打造了最短最简最优不动产登记新模式,每年可减少申请资料数百万份,减少群众跑腿数百万人次,被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

3.2可信身份认证和电子印章系统应用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在热点领域开通18项可信身份认证和25项电子印章应用,每年提供服务数百万次,市政务服务大厅70%“一窗办理”事项实现亮码可办,公安、人社、公积金等业务实现“一章通办”。

3.3“无证明城市”建设领跑全省。印发《济南市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实现近40项高频证明事项网上办理,每年可减少纸质证明材料数百万份、群众跑腿近百万次。

4、打造“爱山东·泉城办”全天候服务型“掌上政府”

按照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发挥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优势,加快打造“掌上政府”,济南市紧紧围绕部规了门业务,打造“爱山东·泉城办”掌上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2021连续两年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之一,“爱山东·泉城办”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荣获“电子政务典型案例”“中国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政府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等荣誉。开发集成了一系列好用实用的高频热点亮点应用,选择几项介绍如下。

一是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全链条”掌上办业务持续优化完善。以不动产业务为核心,结合个人电子签名功能及邮寄服务,真正实现“零跑腿”办房产证。纳入水、气、暖过户业务,市民在办理房产证和产权变更业务(如婚内析产、产权人姓名变更、产权人身份证明变更等)时,可以并联处理水、气、暖过户业务,极大方便了市民群众。

二是设立了公积金服务专区。从缴存、提取、贷款三个方面,梳理总结市民集中咨询的问题,从办理时间、地点、流程、申请材料等方面予以解答,形成完整的业务办理指南。服务专区还接入了交易密码设置、密码修改,还款变更等功能,实现公积金服务“查、提、还”全流程掌上办。

三是整合对接疫苗预约应用服务。通过与卫健部门对接,完成了疫苗预约功能的入驻,新冠肺炎疫苗、HPV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都可实现掌上预约。

四是制作春节期间留济补贴审核结果查询应用。配合发改、交通等五个部门开发上线了“春节期间外地留济补贴审核结果查询”功能应用,个人用户可以在APP内查询补贴申报审核结果,为超过6万多名外地留济员工提供了申报结果查询服务。

五是丰富电子证照“亮证”应用场景。在国内率先实现无犯罪证明、户籍证明、临时身份证明掌上开具和电子不动产证等百余项电子证照的亮证,目前,“泉城办”APP集成卡证类、证明类、证照类3大类,共计130项电子证件、证照。

六是建设“泉城码”实现市民服务“一码通行”。依托“爱山东·泉城办”APP,以健康码为底座,利用“数字保险箱”区块链技术,打造建设具有济南特色的泉城码。已完成景区入园、图书馆图书借阅、公交乘车、医院就诊场景应用。

5、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方向探讨与对策

“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强政府利企惠民能力和自身治理能力,大幅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但也面临着观念更新、数据集成应用、平台智能化融合、均衡发展等诸多挑战。要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档升级,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5.1推动线下窗口向线上窗口转变。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培训,促进工作人员树立“互联网+”的工作观念,提高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民众的能力。大力宣传 “互联网+政务服务”,引导民众逐步从传统线下窗口转向线上窗口,不断提升民众线上办事意愿和能力。

5.2促进政务数据聚、通、用、护一体化融合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驱动力,要着眼于政务数据的采集、共享、应用和保护,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增强移动终端的智能性和便捷性;加強数据安全技术建设,破除保护隐私和数字政府建设的两难矛盾。

5.3破解平台重复建设和智能化融合的发展难题。当前,各地“互联网+政务服务”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共融性。加强数字政府的总体规划,确保国家平台与部门平台以及地方平台形成互联互通,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促进全国范围内政务服务的互联互通和智能融合;特别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法治化建设,消除制度壁垒和安全隐患,统筹城乡、区域和群体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务服务标准化发展综述 ,汤峥,沈俊杰,张硕,钱瑾等;《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1-04-28

作者:高冰

企业公共数据管理论文 篇2:

欧洲数据战略对数据共享问题的应对与启示

摘 要: 数据共享是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欧盟在数据共享方面遇到了可共享数据类型有限、公共部门共享数据不充分以及企业数据共享难度大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欧盟在《欧洲数据战略》中提出要加强跨部门数据使用的顶层设计、提升公共部门数据共享水平以及以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共享数据。我国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借鉴欧盟对数据共享问题的应对,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公共部门数据共享工作,规划和指导企业共享数据,并总结数据共享在此次抗疫行动中的经验,促进社会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欧洲数据战略 数据共享 社会治理 数字化转型

数字时代,数据已经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近期欧盟发布了《欧洲数据戰略》讨论稿,就欧洲如何利用数据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列问题、谈对策。与欧盟类似,我国也重视发挥数据作用,此次新冠疫情的联防联控高效稳妥,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各部门推动数据共享、加强数据联通。数据共享被视为发挥数据作用的基础,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也面临诸多难题。分析总结欧盟在数据战略中所遇到的数据共享相关问题,也可以对我国完善数据治理,促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欧盟在数据共享与使用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更多可共享的数据

欧盟在数据管理方面一直较为严格,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发挥了作用。但过于严格的管理使得数据获取难度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此前,欧盟对数据的分类与管理是按照资料拥有者和资料使用者进行区分,以便更好地划分数据保护的权、责。为此,欧盟相继出台了针对于个人数据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及针对于传感器自动获取数据等非个人数据的《非个人数据自由流动条例》。

这种方式保护对象明确,容易执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管“死”,一旦涉及个人数据,分享使用难度增加。二是忽视了数据自身具有的性质,如个人隐私资料、非个人隐私资料、二者混合资料以及公共利益数据等。在第二个问题中,欧盟正在加大对公共利益数据共享的力度。因为公共部门的运营经费来自于政府,因此所产生的数据应属于公共财产,创造的价值也应为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如用于科研、其他公共部门,以及服务于政府支持部分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等机构。

(二)公共部门共享数据不够充分

公共部门数据共享的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企业、私人部门,另一个是对其他公共部门。欧盟认为目前在这两方面都有必要加强。对于面向企业、私人部门的数据共享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据资源分散,企业获取困难。欧盟通过立法或规定等形式,确保公共部门公开、共享数据。但各部门独立发布,数据发布的周期、类型、格式均有差异,而且在各成员国之间也存在区别。企业收集数据过程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收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存在一定困难。二是敏感信息共享方式不明确。GDPR对个人数据管理非常严格,目前尚缺乏相应机制,使得健康、医疗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在符合GDPR规定的情况下得以共享。而针对其他公共部门数据共享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部门之间缺乏更高层级机构协调双方数据资源共享、对接;政策制定时责、权、利划分不清晰,导致公共部门对共享数据态度消极,以避免在数据共享出现偏差时受到追责。

(三)企业数据共享难度较大

公共部门数据共享困难源于协调、行政方面缺少适合的机制,未能打通共享环节。对企业、机构来说,数据共享较难实现主要存在三方面共性问题。一是缺乏激励措施。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企业都缺乏共享的动力,缺少激励机制。企业付出成本,通过运营收集的数据,很可能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而公共部门也很难因企业共享数据而承诺提供经营上的便利。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共享数据。二是缺少沟通、估值及议价平台。企业如果愿意进行数据共享,就需要获得相应的回报。但由于沟通议价平台机制的缺失,两个企业很难就数据的价值达成一致。对公共部门,即便企业可以共享数据,如果无法获得理想的、业内认可的回报,这种共享也很难持续。三是法律条款模糊,责、权、利界定难。GDPR规定个人数据仅能在数据获得者告知消费者用途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如果进行数据共享,即将数据交与第三方使用,如果造成不良后果,数据收集者及使用者都需承担法律责任。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企业、机构的数据共享。

二、欧盟主要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跨部门数据存储与共享的顶层设计

欧盟希望通过建立总体框架,减少各成员国、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方式的差异性,提供统一、整合的数据共享服务,以利于企业获得可公开数据,促进数字经济生态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三点措施。一是划分数据性质。在符合GDPR的情况下,区分哪些数据可以用于公益目的,如科研、公共政策制定、应对紧急事态等;哪些数据可以被企业使用,如宏观经济情况数据、环保相关数据等,但不包括医疗数据等敏感信息。二是形成立法框架。这一措施原定于2020年第四季度出台,为欧洲共同数据空间计划建立法治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部门内和跨部门使用数据提出标准, 并就部门间使用数据的权、责进行初步认定。三是提高跨部门共享数据使用的便利性。除单一部门的可共享数据外,整合集成跨部门数据,形成整体的数据产品,提高便利性,减少中小企业在获取数据方面的时间和财务成本。

(二)提升公共部门数据共享规模和标准化水平

在形成良好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欧盟准备对数据进行改进,增加其规模并提升标准化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一种数据标准化机制。对所共享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集、数据对象和标识符进行更加准确和尽可能一致的描述,以便于数据在各国、各部门及企业机构间流动时不产生误解,使数据具有良好的可查找性、可访问性以及可重复使用性。机制所约束的对象几乎涵盖所有需收集数据的公共部门及企业。二是欧盟委员会将鼓励更多公共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进行共享工作。各部门需要尽可能地把自身非敏感数据对外发布、共享,以发挥数据的更大价值。同时,对于可供共享的数据,各部门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核实、整理工作,避免数据错误,减少因数据质量问题带来公共决策及企业决策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三是尝试建立数据自动分享机制。基于原定于2021年第一季度出台的《高价值数据集实施行动方案》,配合增加共享规模、提高数据标准化、加强跨部门数据整合等措施,以及,欧盟尝试建立数据平台, 并设置标准化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数据使用者可以更便捷地通过软件、APP等工具定期、自动、系统地获得共享数据,充分发挥公共部门数据的价值。

(三)通过法律措施促进企业数据共享

欧盟拟于2021年出台《数据法案》,目的在于通过对数据共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法律解释,从而鼓励企业进行数据共享。一是鼓励企业对公共部门提供共享数据。对于一些有助于公共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的数据,例如交通数据、环境数据等,公共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特别项目的方式获得一部分企业数据的使用权,将获得的数据与政府现有的数据进行对照匹配,互相补充。二是支持企业间数据共享。除了企业单独收集的数据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共有数据进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权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指利用物联网等新型数据收集方式形成的企业共有数据。在此期间,欧盟还将调整当前阻碍数据共享的规定,打通节点,并以法律形式澄清数据使用的责任问题,避免数据提供方因第三方 错误而受到不公正的牵连。三是建立数据知识产权评估框架。通过修订《数据库指令》等法律法规调整措施,形成应对数据知识产权问题的评估框架,以便对共享数据知识产权、使用权进行确权,推动数据估值与共享。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公共部门宜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建设

在我国,政府数据开放通常指对公众开放,数据共享则指部门之间数据的联通共享。但当数据作为战略资源,需要发挥大数据价值时,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我国各个省份都已出台了涉及“政府数据开放”的政策文件,部分省份已就数据开放制定详细的目标规划。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发达省、市以及贵州等大数据建设起步较早的西部省份在数据开放政策规模和内容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照欧盟的新做法,我国可改进的方面包括,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目前约有20个省份的政府官网宣传数据开放,而其他约10个省份的官网尚未涉及。有必要通过宣传说明数据开放与普通民众的联系,使民众了解并使用。二是进一步推进数据开放的标准化。很多省份的数据共享网站风格、内容有较大差异,不便于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设置一个常用数据列表,在其中编入全国通用数据,结合各省特色数据,既方便全国比较,又体现地方特色。三是推进数据的商业化应用。据一项2019年调查的结果,只有3075%的受访者表示会将政府数据用于商业化。对此,可以适当开展数据定制服务,对于当前数据不能满足商业需求的情况,可以申请数据定制服务,经过审批后,可以将整理后的数据用于商业活动,从而使政府数据不仅公开,还能直接为经济社会生活创造效益。

(二)为企业共享数据提供规划指导与支持

与欧盟类似,目前我国企业共享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公共部门可通过长、短期合作的方式使用企业数据。政府可通过特别课题招标、购买服务等一次性措施,或建立政企合作機制等持续性措施,有偿使用部分企业数据,或获得企业数据分析报告,以这些数据及分析为精准施策提供补充。二是尽快制定数据共享的法律制度、相关细则及行业规范。数据确权是数据共享和使用的重要基础。需最大限度区分哪些数据属于个人,个人对数据拥有何种权利,继而形成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及数据资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在最大限度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从部分行业试点,以市场化方式对数据进行估值,并就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的划分方式以及防止数据的非法拷贝、转移的做法进行充分试验,为后续通过立法保护数据所有者权益,建立平台促进数据共享打好基础。

(三)以数据共享为基础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推动公有和私有部门的数据共享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治理模式改造,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是有助于社会治理抓细。通过数据共享,使原本各自掌握的有限数据,变为与治理各方面相关的总体数据,从宏观到微观分析当前治理情况,以宏观数据结果找到不完善的领域,以微观数据分析问题成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更精细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二是有助于社会治理抓早。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协调分析机制,找出社会需求变化、社会问题出现的特征,一方面用于预判社会问题,将问题、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预测社会需求,主动提早准备,有备无患。三是有助于社会治理转型。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政企间的数据共享平台,利用数据共享时效性强、覆盖较全面的优势,驱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以信息化引领、以数据为基础的新型治理工作模式,为社会治理智慧化、平台化提供技术基础和实施经验。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拓朴以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20(05).

[2]罗航,杨卓异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数据治理能力——以防控COVID-19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3).

[3]王灏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17).

[4]王灏晨,温珂新冠肺炎疫情的危中之机——加速我国数字化转型[J].科学学研究,2020,38(03).

[5]王利明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J].现代法学,2019,41(01).

[6]魏向君加快推进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J].山西农经,2020(05).

〔本文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关于科技进步法修订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Z10-A-018)阶段性成果〕

〔李舒沁,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王灏晨(通讯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作者:李舒沁 王灏晨

企业公共数据管理论文 篇3: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摘 要: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园区内外的各类企业进行基础数据管理、业务过程管理、辅助决策、财务管理等信息支持工具,是物流园区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文章在对物流园区内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进而提出在不同阶段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对策,旨在促进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共同的信息平台、一体化结算和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特征。其中,公共信息平台是各种物流资源共享和集散的核心,也是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与优化供应链的关键。

1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1.1 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及运营管理方的需求分析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是指具体负责物流园区土地征用与开发,完成物流园区内各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体,运营管理方则是在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并开始投入运营后,受开发主体委托,具体负责物流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作为物流园区的开发管理者,他们需要对物流园区的各类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及时掌握物流园区内各类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动向,为入驻企业和物流园区外的客户提供信息支持,并以统一的形象向外发布信息。同时,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也是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者和管理方。

1.2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需求分析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主体。他们对物流信息的需求不仅涉及物流运作,还包括物流法规与政策、物流市场供需状况、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交通网络等外部信息以及物流企业的数据汇总、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内部信息。根据入驻企业的类型不同,可以将其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运输信息。在运输管理中,一方面是车辆信息,如车辆的车型、运载量、运输线路、驾驶员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目前所在位置、所载货物、目的地等车辆跟踪信息;另一方面是货物信息,包括发货人、收货人、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费等基本信息和货物所在位置、运输进度等跟踪信息。二是仓储信息。仓储信息包括反映仓库资源状况的信息和库存物品的信息,仓库资源状况包括仓库的位置、建筑形态、面积、保管方式以及仓库的其他设施等;库存物品信息包括库存物品的种类、数量、重量、存储状态、包装类别、入库时间、装卸方式等。三是流通加工信息,如开展流通加工企业的主要资源、加工要求、加工方式、加工量、加工流程以及加工周期等。四是配送信息,包括货源的基本情况、配送商品的类型、数量、配送线路、配送方式等。此外,还有入驻物流园区的提供其他配套服务的企业和后勤保障企业的物流信息需求,如金融企业需要通过统一的结算平台为园区内的各类企业提供业务结算服务等。

1.3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需求分析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是物流服务的需求者,他们是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的服务对象。作为物流服务需求者,他们需要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业务需求反应给物流企业,同时全面了解物流服务的状况、水平以及所享受的物流服务的具体情况,因此,他们还需要了解包括托运货品的具体位置和运输进度、存储货品的基本情况和预计到达时间、流通加工货物的加工进度及完工时间、配送商品的基本情况等物流过程信息。

1.4 政府部门的需求分析

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一方面,他们需要掌握本地区物流产业的运作状况、物流基础设施的分布及使用情况等,来制定并发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等;另一方面,政府还要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企业提供土地信息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相关信息,同时,为各类物流企业提供交通状况、城市建设规划等公共信息。此外,与物流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还需要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运作提供支持,并通过将其业务系统与公共信息平台相连接,实现业务办理的集成与简化,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2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构建

基于以上各方对物流信息的需求状况,作为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必须合理设计并构建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其具体功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信息服务与数据交换功能

信息服务是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最基本的功能,主要用于对公共信息平台的用户提供各种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客户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基本的物流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动态、物流政策法规、物流行业动态、各种运输方式的价格查询、航班船期等,还兼具物流园区的信息发布功能,即物流园区的基本情况、招商引资等。在信息发布功能的基础上,公共信息平台还要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功能,即为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和外部客户提供业务往来的信息支持,并将用户在信息平台上产生的信息保存下来,以备以后查看。

2.2 交易与结算功能

公共信息平台应当具备支持物流园区内外的各类企业在线交易和结算,在供求信息发布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包括合同的订立、运费的支付、交易查询等交易支持,通过在线交易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包括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相关的金融活动,实现企业一体化的资金管理。

2.3 作业与跟踪功能

这是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用于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协调和监控,及时了解物流基础设施的运行情况,并对影响物流效率的状况进行快速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物流作业的低成本、高效率。作业与跟踪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输管理功能,即自动设计最佳的运输线路,合理调度、配载运输车辆,通过GPS对车辆、货物进行监控等;二是库存管理功能,包括库存货物的统计,库存状态监控,根据库存需求方的要求设计合理的库存结构,根据日常订货和发货信息确定库存成本等;三是智能配送功能,即充分利用物流园区的运输资源、商家的供货信息和客户的订货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设计合理的配送线路、配送时间、配送种类、配送顺序和配送方式;四是装卸搬运管理功能,即科学安排装卸搬运时间,采取合适的方式,合理调动装卸搬运设备,为装卸搬运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五是资源管理功能,即监控物流园区内各类物流资源,包括车辆、仓库、技术装备等的在线管理,及时了解各类物流资源的实时状况,以实现各类物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4 管理与数据分析功能

对于各类物流企业、物流客户和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利用各类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是其业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共信息平台还要具备管理与数据分析功能,即通过对物流交易活动和作业活动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与汇总,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物流作业水平的基本状况,为之后的物流作业和其他业务的进行和调整提供依据。

此外,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还应当具备会员服务功能,为注册会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包括会员的单证管理、会员的资源状态查询、会员的货物跟踪、会员交易统计以及会员资信评估等。

3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及运营管理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开发不是短时期、一次性的工作,需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方式。

3.1 建设初期,以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主

在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的初期,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通过整合资源,广泛收集物流园区的各类信息,并将信息分类化、标准化、规范化,按照对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所进行的统一规划,构建功能模块,实现物流业务信息平台的连接、物流园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连接。

3.2 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以功能完善和提升为主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投入运营后,要保证各功能能够顺利实现,同时,根据园区内外企业运作的实践,调整优化平台的功能。这一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各业务流程的重组,不符合资源整合配置要求的作业要及时调整,不符合低成本、高效率标准的作业要加以改进。同时,要实现公共信息平台与相关企业和组织的对接,如政府部门、连锁企业等,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

3.3 在成熟运营过程中,以供应链整合发展为主

随着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功能的日趋完善,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进入成熟发展的轨道。在此阶段,需要建立并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外部企业和机构的广泛参与,在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将生产商、零售商、物流企业及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和同步处理,促成企业之间的生产加工制造、存货计划控制、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的信息互动,构建起基于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的供应链体系,并推动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和园区的运营有机结合,向着供应链整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承芳.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刘凌,郭凌. 物流园区物流服务信息平台研究[J]. 物流科技,2012(7):68-70.

[3] 吴安基.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2):70-71.

作者:芦阳

上一篇:软件采购高校管理论文下一篇:国产会计软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