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从农村金融信贷困境的角度分析农户信贷难的成因,对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机构外部性问题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 篇1:

农村金融信贷支农的实证分析

摘 要:鉴于安徽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农业贷款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文章采用2003年以来安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数据,通过格兰杰检验分析安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安徽农村经济的影响,指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支持力度偏小,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格兰杰检验 信贷支农 实证分析

一、安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特征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目前的整体农村金融环境,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和深层次特征,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林毅夫从农村发展金融改革等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指出我国金融改革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课题研究认为,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适度开发市场,允许新的符合条件的产权清晰的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加入农村金融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何广文教授提出,可以将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和农村金融需求机制等联系起来,在一个大系统中分析和综合研究,使得各类资源得到最优组合,实现农村金融供求的最优动态均衡,“三农”资金需求得到最优化的满足。

自从安徽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以来,积极发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在贷款期限、投向和定价方式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根据农村经济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农村信用社在贷款额度上积极调整授信额度,以满足和培育优质客户的要求。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在不同区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其中在皖南和沿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不良贷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江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07年末为9.1%);利率浮动扩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缓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在皖北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信贷支农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大额贷款占比不断扩张和小额信贷趋于下降的态势体现农业产业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扩张,同时凸现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和非农化倾向,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力度弱化。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单笔贷款在2万元以下的贷款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随着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产业深化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工商企业、房地产开发等利润高的行业,挤占了“三农”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加剧“三农”信贷投入不足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经营倾向正是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占比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实力和经营市场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匮乏、信贷投入不足的现象依然严重,信用社信贷资金运用渠道不畅,信贷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滞后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发展,资本金不足和监督部门风险硬约束导致信用社不能满足优质大客户对信贷资金增长的需求;非信贷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影响自身经营效益,流动性过剩对信用社自身的经营发展以及其支农职能的发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浮动利率机制虽然提高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对贷款实行了普遍的利率上浮,也可能由于逆向选择行为而增大信贷资产的风险,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不良贷款地地域分布明显,皖北地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和支农作用;信贷资金的周期性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仍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安徽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真实性,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DKYE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YICHAN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一产增加值,首先对变量取对数的形式,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使数据更为平滑,易于建立模型。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因此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统计量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意味着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兹准则(SIC),运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注释:C代表含有常数项,T表示含有时间趋势项,2表示二阶滞后,△表示一阶差分。贷款余额和一产产值的对数形式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即贷款余额与一产产值同阶单整,表示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尽管每个变量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协整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长期存在某种均衡关系,即一变量的变化会导致另一变量的变化。本文采用GE两步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贷款余额与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从上表可以得出,在90%的水平线上,残差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ADF临界值,表示lndkye与lnyichan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对数变化不改变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使用上述数据检验贷款余额与一产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可以检验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指出:如果两经济变量X与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则称X对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检验金融发展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可以构造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如下:

无约束回归模型(U):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qi=1∑βilndkyet-Ii+εlt

有约束回归模型(R):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εit

进行OSL估计,进而进行如下假设检验:

原假设H02=……=βq=0(1ndkyet不是引起lnyichan变化的t格兰杰原因)

备择假设H112,……,βq不全为0(1ndkyet是引起lnyichant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利用Eviews软件,对解释变量贷款余额与其他被解释经济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SIC和AIC最优准则,得到如下结果:

即表示在90%的水平下,安徽农村信用社与安徽农业产值只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安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安徽农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推动了安徽农业的发展。从上面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对农业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26,表明贷款扩张l%,会引起农业产值0.26%的增长,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力。

三、信贷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安徽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变观念,克服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1.积极创新信贷方式,不断拓展信贷资金使用渠道。农村信用社要针对目前安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要求,大力发展“小额贷款”,积极采用“联户联保”等贷款方式,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支持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在生产、流通、增值、集约等环节分别提供资金支持,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要在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支农业务方面实现新突破。针对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持和增大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三农”经济和社会的多赢。

2.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启动,要通过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转变经营机制,确立其在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一级法人治理机制,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持股,相互融合,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真正做到农村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由谁受益、出了问题谁负责,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由”的机制。要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建立与效益、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3.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信贷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切实废除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努力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三农”经济及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逆向惩罚机制,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农村信用社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打击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维护农信社合法债权,营造公平正义并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C].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3

3.李静.农村金融发展情况,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何广文,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5.何广文.金融支农:责无旁贷,现状堪忧[J].中国经济报告,2006(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佛山 528225)

(责编:吕尚)

作者:熊诗忠 班业龙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 篇2:

农户信贷困境与金融机构缺位的成因及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从农村金融信贷困境的角度分析农户信贷难的成因,对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机构外部性问题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信贷;金融机构;外部性

一、引言

按照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观点,农户信贷投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的资本形成和资本配置过程,而这两个过程的运行机制及其效率。取决于金融制度安排。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深化程度较高,已建立健全了农业信贷资金市场体系、供给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些为保障农户的信贷投资需求满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因为面临种种问题。农户不得不对自己信贷投资需求在数量、结构和偏好等方面做出“非意愿”的决策。

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国家也始终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对金融经济广泛而深刻的管制。这使得我国金融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与国家经济市场化进程表现出“不完全一致性”,金融市场化滞后于经济市场化。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似乎是相对完善的,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都有分布。但从实践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着“市场分割”、“局部寡占”、“城市化偏好”等缺陷。导致其分布密度和服务覆盖率低,致使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或被实际扭曲,市场效率难以迅速提升。

二、农户信贷困难与金融机构服务缺位的矛盾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而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原有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针对农户的贷款业务越来越少;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过窄。职能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虽然被喻为支农“主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苛刻的贷款条件。过高的抵押、担保要求使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取得所需资金,出现了农户贷款难、信用社难贷款的困境。关于农户贷款难题的成因,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农户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导致农户不良贷款和违约频繁发生,从而引发正规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迫使其厌恶农村投资环境而加快撤离农村。这种外部性约束形成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农户的贷款困境。如Xie Ping、Xu Zhong、ChengEniiang、Shen Minggao(2005)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RCCs)进行了总体概括。指出贫穷落后地区往往陷入一种怪圈: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单位资本收益低下。储蓄利率水平很低,较低的投资水平。导致地方经济缺乏动力。农户的信贷状况也很不理想。中国银监会(200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我国农村与城市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人均贷款相差近8倍。史清华(2006)的研究表明:在农户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与农户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关系,农户经济越好银行越支持,否则越不支持,温铁军(2004)指出了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朱喜、李子奈(2006)通过对2003年约3 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了我国农户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这严重的信贷约束,他们从正式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非常困难。

但是,除了正规金融机构远离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户金融信贷服务缺位的外部性约束外,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在贷款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是否也是制约农户贷款困境的又一主因,也有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Ribble,W,Leigh(2006)剖析了中国湖南省的农村合作基金(RCFs)失败的原因。认为由于某些农户的知识水平局限和认知偏差以及懒惰等不思进取的态度,会导致其投资项目的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张荔、田岗(2006)的研究发现,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难时(比如婚丧嫁娶和生病),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这种对于贷款使用的行为偏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约束。任宝明、张克军(2003)的研究发现。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积极性。但是这些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撑。其说服力尚显薄弱。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在我国现有的5 500万贫困农户中,有约4 000万户没有得到过正规信贷服务,而在民间金融市场上,却有近2 000亿元的信贷量存在,除去其中少量属于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的信贷活动外,大部分属于国家禁止的非法高利贷。这一高一低是否反映我国贫困农户信贷的真实状况,贫困农户信贷难的内在原因在哪里,在我国农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现阶段如何解决我国农户信贷难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乃至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户的信贷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金融活动。通过对农户信贷行为及风险防范机制的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有助于农户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也有助于化解农村信贷风险。如果贫困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能力扩大1%,其收入将增长O.8%。在改善信贷服务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贫困农户信贷风险补偿、扩散、转移的信贷服务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金融信贷支持。

三、金融机构外部性约束对农户信贷困境的影响

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动对农户贷款有外部性效用。对农户的生产经营产生有利的影响是正外部性,而金融信贷服务缺位等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负外部性。本文将这种负外部性界定为外部性约束(External Con,straints)。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涵义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负外部性。本文用外部性约束表示金融机构的某些不当行为给农户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此种约束不仅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甚至可能陷入一种贫穷恶性循环的怪圈。

据中国银监会(200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我国农村与城市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与城市人均贷款相差近8倍。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2个,30%以上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集中分布在县城,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

足3个,另外还有3 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金融机构网点。只设有l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 231个,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贷款额在5 500元左右,而城市人均贷款额近4万元(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还是相当严重。

如果能够解决农户的信贷困境,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变传统农村的社会交流和网络环境,如Lisa Young Larance(1998)通过调查BangladeshGrameen Bank(GB)在农村的投资,研究了农村贷款人的日常活动是否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在GB一个中心的观察,发现非政府金融组织(NGO)的信贷活动改变了传统农户的金融行为。小额农户贷款的社会意义与其经济意义一样重要,通过小额农户信贷可以使农村妇女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借助于贷款的机会。可以帮助农户建立社会资源网络,改善农户间的的社会交流与资源共享。

现实的情形是:实际农户的信贷状况不容乐观,这种外部性约束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如Anjini Kochar(1997年)基于市场信贷模型和预测模型,通过对印度农村家庭在正规和非正规信贷部门贷款情况的调查,发现因为印度较低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差距。导致农户实际获得的贷款配给比率远低于模型所假设的比率,大多数农户无法得到贷款。因此,信贷在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情况也类似,如叶敬忠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性因素,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资源流向了较为富裕并掌握着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普通的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农户间由于收入等资本的差异造成了贷款过程中的偏差。

政府的金融管制和风险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金融信贷受到抑制,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农户信贷的动力,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信贷困境。史清华(2006)的研究表明:在农户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与农户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关系。农户经济越好银行越支持,否则越不支持。从某种意义上,金融信贷的不对称格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温铁军(2004)指出了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银行的商业化体制改革要求银行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判断其经营行为,商业化的正规金融机构不可能适应农户高度分散并且兼业经营的信用需求,农户的资金需求一般具有分散、小额化、周期长、风险高、不易监督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和农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户也不可能拿出详尽的贷款报告给银行。此外,农户没有资产抵押条件,即使可以用土地抵押。银行也难以收回这种隐含农民社会保障的抵押品。

朱喜,李子奈(2006年)研究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研究通过对2003年约3 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较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了我国农户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这严重的信贷约束,他们从正式金融机构融资非常困难,政府的干预和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缺乏。一方面,政府的利率控制减弱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户在贷款的过程中的“信号缺失”加剧了正式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使得大量具备有效贷款需求的农户也被排除在正式金融服务之外,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信贷配给的短缺。

四、政策与建议

本文对农户信贷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推出各种的农户小额信贷工具,从当前农户的信贷环境可以看出,非正规金融如此活跃,是因为他具有正规金融不具备的优势——是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而银行可扬长避短,采用团体借贷,组成的团体之间有连带的责任,相互之间信息透明,基于声誉和连带责任的类似模式本身就可以构成一种激励。

2,从模型可以看出农户的作假成本在农户信贷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尽量提高农户的作假成本,相应的增强银行的识别能力。同时从银行向农户提供的最优贷款的函数式看出,要提高基本贷款额的比例,降低银行对于资金证明的偏好,因为前者是通过农户与银行建立长期信贷关系所累积下来的信用确定的。受声誉的影响。可靠性较大,能够降低风险。

3,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农户贷款额度的大小除了受农户贫富的限制外,还受到农户信用度的限制。所以,只要提高农户向银行借贷的意愿。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维持性农户或较贫困农户也可以得到较多的贷款,这样对农户信贷的发展是一个激励和促进。

作者:童毛弟 赵永乐

农村金融信贷分析论文 篇3:

论农村金融需求与邮政储蓄小额信贷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的金融信贷需求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优势,探讨了邮政储蓄发展小额信贷的策略。

关键词:邮政储蓄;农村金融;小额信贷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需求,金融需求又决定了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及相应的金融体系安排。遵循这一逻辑,本文从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角度,提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设计供给必须符合农村现实的需求,并通过对中国农村不同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仍然是大量小额借贷。

1 我国农村的金融信贷需求

以往人们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大多只关注信贷的提供,而对信贷的需求层面有所忽略。或者说,大家只关心由谁提供信贷更好,没有过多地留意信贷需求的主体——农户以及他们的信贷需求。本文以农户作为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中的需求方,对其金融需求作相关分析。

1.1 我国农户的特征

2007年8月初,临沂费县邮政局组织由费县邮政局中层领导、业务骨干共18人组成的8个调查小组,采取集中宣传、人户调查的形式,对当地农户的信贷需求作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95%的农户和商户最缺的是资金,4%的农户最缺的是技术,这部分人以外出打工者为主。

在贷款的资金用途方面,69%的调查对象以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为主,27%用于种植养殖,4%用于启动资金;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贷款办理期限在5天以内,年贷款利率为8%左右。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和商户占53%,其中12%为信用贷款,82%为担保贷款,6%为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以存单质押为主。

当地民间借贷资金活跃,年息在6.5%~20%,90%的人认为贷款困难,主要由于手中无定期存单,而办理抵押贷款手续比较麻烦。93%的客户希望邮局能尽快办理信用贷款业务。

1.2 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

第一。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较为普遍。现阶段农户借贷构成中,生活性借款比重较大,一方面说明农户先进购买力过低,生活压力过大,农户的整体生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生产经营性借款市场狭窄。

第二,就农户贷款情况看,收入水平与其贷款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收入等级越低,贷款额越低;收人等级越高。贷款额也越高。收人等级高并向非农业发展的农户,其贷款基本用于生产经营,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

第三,小农经济的特征是农业规模不足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益率低下。这种条件下的农户及其借款行为也就带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色。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特性:一是贷款数额小。家庭经营的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贷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二是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由于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农户,土地不能用于抵押。住房作为农户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很难用于抵押,因而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很少。三是农户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繁琐的手续会贻误时机,往往造成贷款尚未审批,需求时机已过。

2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特征和金融需求

2.1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特征

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企业逐步增多,农村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农村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农村企业大多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小企业,按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看,基本上连中型企业都没有,这些企业多是与农民生活和居住相关的轻工业。

从对临沂市小企业的调查看,农村小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与城市小企业的工业配套不同,农村小企业主要围绕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其发展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从内部治理结构看,农村小企业几乎不存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企业账目混乱,企业资产和家庭财产难以划分,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

第三,从产品面对的市场风险、季节性以及产品转换容易程度看,农村小企业产品品种比较单一,面对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利润比较低。

第四,农村小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季节性特征明显,缺乏防范季节性风险的市场和机制,季节性风险难以被分散。

农村小企业的这些经营特征决定了他们难以从商业性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以致资金来源主要靠内源融资和民间借贷。

2.2 农村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农村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其中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资金充足,资金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严重缺乏,资金需求规模不一,多数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集中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从需求期限看,目前企业的借款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资金需求,但企业更需要长期发展资金;农村企业面对的是不成熟的市场,其资金需求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经营特征不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呈现不同的特征。

3 邮政储蓄银行是为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的重要力量

3.1 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micro finance or micro credit)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模式。小额信贷是金融业的组成部分,是向那些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提供一种小额度的、持续的金融服务活动。它以贫困或低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客户,并向这一阶层的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服务。这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小额贷款运作的基本特征有:小金额的信贷交易,流畅、透明且简单的程序和要求,接近和方便客户的操作方式,持续循环的金融服务,及时、可靠的金融交易。

小额信贷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采用的普遍且有效的做法。我国农村也具备推广小额信贷的市场基础,但受资金来源和政策限制,目前国家出资或民间自发组织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短期内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而由于邮政储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机构设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能够有效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因此,邮政储蓄能够更、有效、大面积地组织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

3.2 小额信贷的特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小额信贷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手段。但小额信贷与银行其他贷款的盈利模式和操作程序存在较大差异,它的单笔额度小但交易成本很高。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因农村基础设施或地理位置等引起的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成本以及与产权形式相关的代理成本。即总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代理成本。

签约成本主要受我国农村自然交通条件的影响,如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等因素都会增加签约成本。随着农村

金融交易关系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信息交易成本也逐渐上升。虽然可以抵押担保,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特点决定了农户没有更多的资产用来抵押担保。随着交易层次的递进,金融机构将面临越来越高的信息收集、监督和执行成本。农户不像企业,他们缺少详细的会计收支记录以反映自己平时的经营状况,同时农村没有城市信贷记录那样的信息共享网络,金融机构要想获得借款人详实可靠的信息是很困难的,,而且在农村依靠法律执行的成本也非常高昂。就管理成本而言,随着交易的展开,为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复杂规范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技术,其管理成本也会急剧上升。产权制度不完善,更易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解决内部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也相应提高。

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者应该能够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化,世界各地的农村或不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服务的供给者无法降低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无利可图,便放弃了这个领域。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从农村地区撤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不涉足农村领域,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开发银行这些年在农村地区也毫无作为,农信社多年以来经营上遭遇困境,都表明了只有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才能有效地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在这方面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3.3 邮储银行提供小额信贷的优势

3.3.1 邮储庞大的农村网点机构可以有效降低签约成本

邮政金融依托中国邮政庞大的网络系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邮政储蓄网点总数超过3.7万,其中三分之二位于县城及县以下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和山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农民能够获得的唯一的金融服务渠道,邮政储蓄在农村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固的市场基础。目前农村储蓄余额的近40%集中在邮政储蓄机构,同时全国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有70%在农村,有将近70%左右的汇款交易流向农村。可以说,邮政储蓄是深深扎根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是连接城乡之间的最大金融网,可以有效降低签约成本。

3.3.2 邮政职工与当地居民的密切联系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

信贷市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而邮政系统农村网点员工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邮递员、“三农”服务站工作人员以及提供种子、化肥等物流配送的人员往往走村串巷,对当地居民的状况非常了解,在当地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邮政系统近几年推行“绿卡村”建设工程,利用基层网点的人员力量,对农村用户的家庭成员状况、从事职业、收入状况等进行走访和建档,重点对农村“六大户”等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有效降低放贷过程中的信息成本问题。

3.3.3 庞大、优质的储蓄资产带来强烈的放贷冲动

截至2007年7月底,我国邮政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17086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五。2003年8月之前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央银行,其后吸收的存款由国家邮政储汇局统一运作,主要渠道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协议存款和国债投资。虽然面临着人民银行老存款转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难度和风险性均有所加大,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呈现出低风险的特征,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轻装上阵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央行不断加息,邮政储蓄的利差收入不断减少,而且资产运用渠道较为狭窄,邮政储蓄有强烈的拓宽资产类业务的需求,这为农村的小额信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邮政储蓄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此项业务。

3.3.4 全面的服务能够为“三农”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产品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必将快速健康发展。目前邮政储蓄农村网点除了办理存取款业务外,还能办理绿卡、异地存取业务。包括代收话费、代收电费、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等众多中间业务,可为农民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经过多年的金融信息化建设,邮政储蓄的绝大多数网点实现了通存通兑,能够提供横跨城乡、范围广泛、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支付结算服务。邮政储蓄庞大稳定的网络优势,可以成为连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金融纽带,这是一些区域性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也正是邮政储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3.5 开办质押贷款业务为开展资产类业务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自2006年3月邮政储蓄在福建、陕西、湖北开办第一批小额质押贷款试点开始,截至2007年7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共有347个地市、2193个市县、9607个网点办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6899个,占全部网点总数的71.81%,全国累计发放贷款63.8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4.58亿元,累计实现利息收入3336.45万元。参照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标准。邮政储蓄的小额质押贷款未出现不良贷款。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办,转变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社会形象,迈出了向资产类业务进军的第一步,大量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的信贷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树立了风险意识,接触了信贷文化,为今后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办锻炼了队伍,夯实了基础。

4 对邮政储蓄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议

4.1 加强自身信贷队伍和信贷制度建设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对银行业而言,产品同质化特征决定了银行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能力的高低则取决于服务人员的素质。邮政储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的经营状况,造成了其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信贷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邮政储蓄在现有的人员配备情况下,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信货人才引进加强自身的信贷队伍建设。

金融机构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邮政储蓄应不断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防范制度,建立严格的信贷审批制度和从业人员惩罚激励制度和考核办法。

4.2 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广开展“信用村(镇)”建设活动

创建“信用村(镇)”的目的是邮政储蓄在当地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依靠村委会(村支部)以及村民代表的参与,共同对农户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划分信用等级,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信用贷款额度,签订贷款最高限额合同,发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按照“一次核定、随借随还、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使农户可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随用随借,随借随还,无需任何担保。其意义在于实现政府、村委会(村支部)、邮政储蓄、农户的“四位一体”,利用村委会和部分村民代表的人缘、地缘优势,帮助邮政储蓄解决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借此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除此之外。邮政储蓄要加强与政府和司法等部门的配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舆论等各种手段,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加强对到期、逾期贷款的清收。

4.3 制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提供更多的、符合当地市场环境的信贷产品

制定合理的利率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与其他商业性贷款相比,小额信贷的经营成本较高,其利率水平一般高于由市场形成的一般商业利率。国际研究发现,小额信贷有效利率只有达到16%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但是如果邮政储蓄实行如此高的利率,或许会违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国家应当给予邮政储蓄相应的政策扶持。邮政储蓄也应当对当地的信贷市场状况做充分调研,找准信贷支持的切入点,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农村信贷需求的小额信贷产品,以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和小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作者:张可亮

上一篇:应用建设工业工程论文下一篇:医院管理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