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产品农村金融论文

2022-04-19

一直以来,涉农信贷为推动“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日,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强化对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贷产品农村金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贷产品农村金融论文 篇1: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近年来加大对辖内金融机构的引导,在创新农村产品和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创新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需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创新农村信贷产品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张家界中支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拓展张家界市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张家界市推广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措施和办法,积极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 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信贷投放。

(一)推广农户信贷产品,着力缓解农民贷款难

一是创新开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缓解了长期困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采取一次评级授信,随借随还的信贷方式,自央行1999年出台了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后,小额农贷在该市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至2008年3月末该市共评级授信337016户农户,评级授信农户占全市农户的92.51%,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15907万元,占该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43.99%。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推广极大地支持了粮食种植、牲猪养殖等传统农业和烟叶、柑桔、反季节蔬菜等农业支柱产业,提升了农村金融在地方政府的地位。二是金穗惠农卡的推行让农民感受到金融电子科技支农的便捷。该市农业银行2008年9月份开始推广金穗惠农卡,采取3年1授,周转使用,授信额度500元-30000元。授信后贷款不需任何审批和申报资料,凭卡随借随还。至2009年3月末该市农业银行共发放金穗惠农卡20256张,授信4773万元,用信3408万元。

(二)创新保证产品,有效解决大额农贷无抵押的问题

一是农户大额联保方式快捷地支持大额农贷。农户大额联保是指经营同行业的2-3个大额农户,贷款采取相互担保的方式,信用社对联保客户团体统一授信,周转使用,贷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贷款。同行业的贷户相互了解,便于监督,有利防范风险,2009年1月该市慈利农村信用联社对庄塔茶厂等3家茶叶加工厂共同授信100万元。二是联保基金保证方式高效地支持区域行业发展。采取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商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农信社)的模式,以联保共同体共同设立的联保基金作为质押,银行机构以大于担保基金的数额进行授信,联保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各自申请借取贷款。武陵源区农村信用联社对宝庆商会下的蜘蛛王、美特斯邦威、梦特娇等三家专卖店,发放联保基金贷款业务,每家出资联保基金1万元,授信20万元。淋溪河乡客运车队共9人,每人出资1万元建立联保基金,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联保基金发放贷款90万元。

(三)创新质押产品,利用资源优势缓解产业难发展问题

一是利用旅游资源创新景点经营权质押。2008年末张家界市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年平景点门票收入达10亿元,该市各金融机构采取利用景点经营权质押方式共发放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8.77亿元。二是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创新林权质押贷款。退耕还林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期限16年,前8年按125元/亩补贴,后8年减半执行,林权质押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张家界市农村金融机构采取林业资源+退耕还林补贴的林权质押模式。至2009年3月末全市已办理林权贷款3笔,贷款370万元。三是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创新水电经营权质押。慈利县联社给兴达冶化有限公司办理水电经营权质押贷款1笔,金额500万元。四是利用矿产资源创新采矿权质押。该市桑植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给桑瑞铁矿290万元、撒合平煤矿50万元,分别以铁矿石采矿权和煤炭采矿权作为质押。五是利用交通线路经营权创新线路经营权质押。该市农村信用社以各类线路经营权为质押发放贷款4笔,金额1040万元。六是利用股份所有权资源创新股权质押。该市慈利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企业股份所有权为抵押给张家界莱顿酒店股东贷款100万元。七是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收入创新合作医疗收入质押。该市桑植县农业发展银行利用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收入来源发放合作医疗预期收入为质押县中医院贷款1800万元。八是利用稳定工资收入来源创新工资质押。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利用工资收入发放工资收入质押贷款55笔,金额256万元。

(四)创新审批流转环节,提高审贷效率

一是优化审批流转媒介。该市农行、中行、建行均由传统的纸质化流转审批改为电子网络化审批,工行目前运行网络化和纸质化双轨并行。二是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该市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贷款项目均由先评级授信审批、贷款时再次审批改为评级授信审批后即可贷款,部分银行对小额贷款项目凭一张纸既可列入贷款项目库。三是实行“点穿”式授权政策。农业银行由以前逐级授权,改为省分行可直接授权到县支行。如省农行直接授权给桑植县农行单独办理200万元以内小型企业贷款。四是审批制度创新。各家行相继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由行长授权审批贷款,使审批业务更具专业化。

(五)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一是农村信用社推出“三个一工程”,由省联社、省联社张家界办事处、县联社各重点支持一家当地品牌和特色的涉农企业,起到以点带面效果。二是启动社团贷款。对贷款需求较大项目和客户,单个联社受资本金限制或资金势力有限时,启动社团贷款方式支持,该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计划对桑瑞铁矿、天子公司、永鑫玻璃公司、艮州建筑公司等企业发放社团贷款。

二、创新信贷产品成效的启示

(一)法律法规对抵质押品范围的拓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了广泛的空间

《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将应收帐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列为抵质押品,极大地拓宽了抵质押品范围,人民银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更进一步提出“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这些规定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定位催生了创新动能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中国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将相关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进行了定位。会议精神出台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均迅即加入农村金融支农队伍,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支农贷款投入。

(三)金融职能部门的推动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

2008年10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意见和实施细则,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结合各地实际进行试点,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予以全面铺开,对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是金融创新的催化剂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都需要相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抵质押资产进行评估、登记,贷款清收、抵质压品处置均须通过司法部门司法程序处置,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推动、费用收取、债权的维护等都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弱势产业及弱势群体致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由于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影响较大,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规模化、科技化发展难度较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贷款投入“三农”风险较大,农行由退出“三农”到再回“三农”,对新放“三农”贷款能否按期收回仍心有余悸,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达40%以上,受金融危机等其他因素影响,市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企业中1家关闭、1家停产、其他8家资金周转困难,效益大幅下滑。

(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性。目前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新近有金穗惠农卡贷款投入外,其他各行均没有支农贷款投入,一味地商业化运作,难以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改变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较大的局面。

(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受行业经营风险影响较大。2008年9月以来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几乎对张家界所有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行业价格大幅下滑,旅游主导产业受到重创,以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作为抵质押品发放的贷户相继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到期贷款本息不能按期偿还,风险不同程度开始显现。

(四)地方政府个别部门及金融机构自身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做得不够。一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辖内县级人民法院金融类经济案件执结率仅40%,依法维权效果较差,个别县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贷款费用增加,对贷款抵(质)押评估实行垄断。贷款企业既要满足银行评估标准又须政府部门垄断评估公司评估,造成一次贷款两次评估。二是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创新做得不够。设置金融创新准入门槛太高,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等级不够,应收帐款、订单质押、专利权质押等相当部分金融产品创新难实行,部分金融机构抵质押贷款比例仅为抵质押物的40%-50%,难以满足贷户的合理贷款需求。

四、创新信贷产品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支农贷款投放的政策激励

国家应进一步出台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对“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长突出的机构给予一定奖励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和小企业贷款的投入。

(二)明确商业银行信贷投入反哺农业的硬性规定

为改变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三农”投入不足的距面,国家应明确规定各家商业银行投入县域经济和“三农”贷款具体额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有效发挥资金供给市场配置失灵时政府的调剂职能,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三)强化管理有效防范金融产品创新风险

一是加强行业发展引导。金融信贷部门要加强行业发展前瞻性分析,适时指导贷款企业在行业过热或产品供过于求时既时改变发展策略,压低库存或改变产品结构,确保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二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企业多支持。金融机构要主动替贷户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追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动资金等措施,帮助贷户度过难关。三是金融产品创新要与时俱进。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要立足符合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推陈出新,确保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易执行、风险可控。

(四)改善服务加大对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

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信贷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经济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效果,减轻或按低标准对抵质押品登记收费,创造宽松的抵质押评估环境,加大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金融部门要切合实际,有效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放宽抵质押品准入条件,使涉农企业有物可抵,提高抵质押品抵贷比例,合理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

作者:袁兆虎

信贷产品农村金融论文 篇2:

对创新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涉农信贷产品的调查思考

一直以来,涉农信贷为推动“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日,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强化对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但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对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步伐减慢成为涉农信贷投放量增速逐步放缓的因素之一,这一现象在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鉴于此,本文以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同心县为样本,分析其涉农信贷产品发展现状,找出其结构单一的原因,并指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各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涉农信贷产品提供借鉴。

一、同心县涉农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近年来,同心县域各涉农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涉农信贷相关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相继推出各自支农品牌,县域涉农信贷投放量也随之逐步增长。但随着各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的逐步减弱,信贷支农投放量增速也有所放缓。截止2016年3月末,全县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500345万元,同比增长16.8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3.78个百分点。其中,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主要分为担保类涉农信贷产品和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

(一)担保类涉农信贷产品

截止目前,同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要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互助资金捆绑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全民创业贷款及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同心县支行主要推出了妇女创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及专业种养大户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同时,其开展了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同心县支行推出了三户联保与小额担保贷款信贷产品,并通过“助农小额循环贷款推荐会”為农村优质客户推出农户小额循环信贷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同心支行推出了小额循环信贷产品以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二)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

为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同心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抓国家在农村“三权”抵押方面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于2015年尝试推出了以农户宅基地及其附属农房作为抵押物的抵押类涉农信贷产品,并于当年办理了4笔宅基地抵押贷款业务,共发放贷款75万元,并试图逐步推广。截止目前,2016年办理农房抵押贷款业务1笔,发放贷款15万元。

综上,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基于上述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开展涉农信贷业务,以满足农户用于生产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模式主要有“合作社+农户贷款”、“公司+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公职人员+农户”四种。总体来看,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结构单一、种类较少,除使用担保和抵押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外,灵活、多用、高效的涉农信贷产品仍然较少,涉农信贷产品有待进一步创新、丰富。

二、涉农信贷产品结构单一的原因分析

(一)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因基层机构人力资源有限,知识结构逐步老化,同心县域各涉农金融机构人员受自身创新能力及外部因素制约,在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上能力不足,致使其目前一直沿用较早的涉农信贷产品,涉农信贷产品的种类及结构仍较单一。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除使用担保和抵押两类涉农信贷产品外,尚未推出其他类型涉农信贷产品,其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二)受内控制度约束,创新动力不足

经了解,当前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投放都是基于担保和抵押两种形式开展的,有担保人和抵押物做保证,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较小。基层各金融机构因自上而下的内控制度约束,信贷投放自主权受限,担心自身推出的涉农信贷产品不够成熟,涉农信贷投放后部分农户无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后上级机构会追究责任,导致各涉农金融机构多是沿用上级机构推出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三)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同心县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内部制度方面,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配套机制,缺乏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相应激励机制,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一年一度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作用未尽发挥,当地政府与人民银行未根据评估结果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相应奖励,导致各涉农机构只是完成本职工作,对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提升自身信贷产品创新能力

针对基层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各涉农金融机构应逐步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专门派遣学习小组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引进先进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同时,人民银行应牵头组织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学习其他涉农机构信贷模式及相应产品,取长补短,逐步提升自身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奠定理论基础。

(二)着力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

针对各金融机构受内控制度约束问题,建议各涉农金融机构决策层应着力完善自身创新机制,优化内部考核机制,给予基层支行一定的信贷投放自主权,允许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自主确立其涉农信贷投放方向,鼓励其因地制宜地开发效益明显、风险可控、影响力大的创新性涉农信贷产品,逐步提高其金融创新动力与积极性。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着力完善自身法人治理结构及金融服务创新机制,通过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帮助其化解历史包袱,使其更好地发挥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主体及引领作用。

(三)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创新积极性

针对基层各涉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问题,各金融机构管理层应建立健全自身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对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成效的基层机构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应根据每年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通过设立涉農信贷服务创新奖励基金,对在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并在财政性存款方面优先对待,人民银行也可用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对相关涉农机构给予一定支持和倾斜,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涉农信贷产品的积极性。

(四)切实发挥各部门协调联动作用

针对各涉农金融机构未积极推出与国家惠农政策配合使用的信贷产品问题,建议人民银行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切实发挥各部门协调联动作用。人民银行应向各涉农金融机构做好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传达工作,财政部门应做好相应的担保、基金、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税务部门对创新金融机构和创新产品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农业管理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国家农业补贴配套政策等,各部门协调配合,不断推进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金融服务、财税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激励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大胆创新相应的涉农信贷产品。

作者:马建林

信贷产品农村金融论文 篇3:

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与涉农信贷产品创新研究

摘要:对海南省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显示,充分的金融服务对农业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涉农信贷产品和创新的缺乏制约了相应功能的发挥。对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案例调查表明,发挥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积极性,挖掘农户已有可抵押资产的潜力,有利于丰富涉农信贷产品结构,降低涉农信贷的不良率,扩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土地“两权”抵押贷款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农”信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不断增加。如何扩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改变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有效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成为全国和各省市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具有发展热带农业的天然环境,在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种植养殖、种子南繁、热带水果花卉等方面得天独厚。农业在海南三次产业的占比也一直较高,2009年达到了28.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位居全国首位(见图1、2)。但近年来海南“三农”金融服务进展仍较为缓慢,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滞后,通过金融创新发挥现代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的空间比较大。近期对海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以下简称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案例调查也显示,目前海南省“三农”信贷需求缺口较大,农村信贷产品创新需求迫切,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信贷产品为如何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对海南省的启示

(一)海南省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关系的一个简单计量分析

为了分析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等式:

log(agrit)=c1+c2log(creditt)+εt

其中:agrit为农业产值,creditt是投向农业的贷款,c1为常数项,εt为误差项。

用农业贷款代表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信贷是金融服务农业的最主要形式和内容,债券、股票方面的农业直接融资在我国还很少,而农业保险正处于探索发展时期。用海南省1978—2009年农业产值和农业贷款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同时为了考虑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进一步做了分段回归(见表1)。其中,1978—199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2009年统计数据来自海南省历年统计年鉴。

通过计量回归分析,从表1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海南农村金融服务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表1可以看到,无论是全样本回归,还是以建省办特区为界前后两个阶段,信贷与农业产值之间均存在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发展有正向相关关系,农村金融服务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全样本角度看,农业贷款每增加1%,就可以使农业产值增长0.9%,金融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2.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发展的正向作用有加大趋势。对比以建省办特区为界的两个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发展回归结果可以看到,1988年后的农业信贷自变量回归系数为1.34,显著的大于1988年前的0.45。这说明建省办特区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加深,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效益,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呈现增长趋势。

3.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农业增长的步伐。如图2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农业贷款的增速远跟不上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总体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从近期看,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要发展好新型热带高效农业,就更需要充分的农村金融服务和具有热带农业产业特色的信贷产品创新。

(二)海南省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统计关系分析的启示

金融支持有利于农业的增产增收,农业发展需要金融服务支持,但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的研究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涉农信贷产品缺乏,而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改变这种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1]。对海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查也显示,目前海南省涉农信贷产品较为缺乏,而原有的农户信用贷款不良率偏高,而创新的、有抵押的涉农信贷产品的不良率远低于涉农信用贷款的不良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因此如何拓展农村抵押产品范围、开展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农户权利的进一步明确,农户的这些资产为基础金融机构开展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和进行涉农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案例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经验启示

尽管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在法律上尚未充分明确,但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是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信贷产品形式①。这对于扩大农村信贷抵押品种,进行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加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近期对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开展情况的案例调查显示,海南省大部分市县保留和开展了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相比于单纯的涉农信用贷款,农户抵押贷款产品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发展潜力,是进一步开展“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3]。

(一)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市县数量较多,发展潜力较大

截至2010年6月末,海南省包括海口市在内17个市县中有10个市县开展了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约占市县数量的60%左右,开展此项信贷业务的市县比例较高。截至2010年6月末,全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余额为8263.25万元,占同期农业贷款余额的1.42%,累积发生额9610.4万元①。虽然占比和总额都不是很高,但是在海南省农业贷款余额增长徘徊不前的情况下,保留和稳步开展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为未来探索“三农”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以基层金融机构为主

根据各市县统计,分布在包括海口在内的17个市县的金融机构共115家②,而开展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仅有10家,占比不到各市县金融机构数的十分之一,而且开展两类业务的基本上都是本市县的农村信用社。另有1市县商业银行和1市县政策性银行开展了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因此从总体上看,海南省开展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机构较为单一,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这里的经验启示就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基层金融机构,它们贴近农村,熟悉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历史传统和比较优势。

(三)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不良率虽较高,但仍低于普通涉农信用贷款

根据各市县统计,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资产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贷款余额分别为5541.95万元、777.5万元、126.7万元、1817.1万元和0万元,占比分别为67.1%、9.4%、1.5%、22.0%、0.0%(见图3),不良率达到了23.5%。尽管土地“两权”抵押贷款资产不良率高于公司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但仍然远低于历史上的“三农”信用贷款的不良率,这是一些基层金融机构有意愿保留和开展有抵押涉农贷款产品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反映了相应信贷产品面临的风险

根据对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统计,位于基准利率以下的占2.46%,位于基准利率以上两倍基准利率以下的占97.31%,占有绝对比重,两倍基准利率以上的占0.23%③。与普通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基准利率以下比重较大相比,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偏高,但仍然远低于一些民间借贷利率。从我国及海南省的具体情况看,“三农”贷款的不良率一直偏高,因此要开展好涉农贷款业务,从商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利率水平需要足够覆盖所面临的风险,显然较高的土地“两权”抵押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在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过程中,发挥利率浮动范围的正向促进作用,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在商业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

根据各市县的统计,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其中1年以下占6.99%,而1~5年的占比达到了93.01%,无长期贷款。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的特点非常符合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经济作物和种植养殖业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且周期一般以中短期为主,因此它们的土地“两权”抵押贷款需求一般都以中短期为主。

四、从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案例看农村金融服务完善与信贷产品创新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推动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

海南省的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案例调查显示,开展这类业务主要还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它们贴近农村和农户,了解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开展土地“两权”抵押贷款以及其它农村金融业务,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更多的需要这样类型的金融机构,而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信贷机构就具有这样的优势。鼓励这类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填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为“三农”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如表2所示,2010年以来海南省新型信贷机构的设立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对进一步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三农”金融服务,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要用好用活农户的可抵押资产

对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调查显示,尽管这两类涉农贷款的不良率仍然高于普通的工业企业,但是与原有的、以信用为主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相比,有抵押的涉农贷款不良率非常低,这是很多基层金融机构有意愿、有积极性开展此类贷款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基层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围绕农业生产的可抵押物上下功夫,用好用活农户的可抵押资产。从现有农户的资产看,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林权等,都是较好的抵押质押对象。以这些资产为基础的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风险。

(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需要相对宽松的利率浮动范围

目前我国对贷款利率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对海南省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案例调查显示,要鼓励基层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产品创新,需要适当放宽涉农信贷产品的利率浮动范围,使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农户、农业行业、抵押物等不同,灵活地进行信贷产品创新和定价,使利率足够反映相应产品的风险特征,覆盖所面临的风险,实现涉农信贷产品业务可持续发展,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化道路,完善农村金融的信贷产品体系。

(四)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信贷产品创新

农业具有时令性、季节性和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特色和产品各不相同,受外部环境也各不相同。从海南省的情况看,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热带特征,在热带经济作物、海洋养殖、种子南繁、南药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针对这类农业行业的信贷产品创新在海南省将具有较大的客户群体和较广阔的市场,这正是基层金融机构发挥贴近市场和农户的优势所在。因此,因地制宜的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是探索我国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要加强信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协调合作

针对农业的高风险特征,推进信贷、证券、保险业市场之间的合作,构建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努力构建农村信用共同体。在完善海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贷+证券”、“信贷+保险”等新型复合信贷产品,特别是要针对已建立的橡胶风灾险、林木火灾险、香蕉风灾险、渔船保险、生猪保险、渔民意外伤害保险(渔船雇主责任险)等11种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各级金融市场的协同功能,创新一些反映海南省农业特色、信贷与热带农业保险领域交叉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Ladue Eddy L. Agricultural Finance Retrospective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5(11).

[2]李延敏,罗剑朝.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2).

[3]肖艳霞.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作者:何志强

上一篇:理想教学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儿护理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