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对辽宁省1985—2006年农民收入与农村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径,而农民收入也影响着农村信贷的投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信贷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信贷分析论文 篇1:

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摘要: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http://anhui.mofcom.gov.cn/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5] 张慎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服务山东省新农村建设[J].济南金融,2006,(4).

[3]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冯 林

农村信贷分析论文 篇2:

辽宁省农民收入与农村信贷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对辽宁省1985—2006年农民收入与农村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途径,而农民收入也影响着农村信贷的投入。但目前农村信贷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是很显著,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村信贷投入机制,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村信贷;农民收入;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1引言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农村信贷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引起了关注。冀红梅(2007)通过一元回归模型得出农业信贷资金支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其计量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信贷支持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张凯,李磊宁(2007)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对我国1981—2004年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互动作用,所以,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研究也表明,目前农村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的生产和投资还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

以上研究没有涉及到地区的农村信贷发展,本文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种方法对辽宁省地区的农民收入与农村信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两者的相互关系,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

2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在辽宁省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中,以农民收入和农村信贷为变量。农民收入y:以辽宁农村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代替。由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与农业信贷投入基本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直接用家庭经营性收入代替农民收入。农村信贷I:以农村人均信贷额代替,即农村信贷额与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之比;农村信贷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两项。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辽宁统计年鉴》、《辽宁年鉴》、《辽宁农村统计年鉴》,取样时间段为1985—2006年,经过收集、整理,可得下表:

考虑到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分别对两个变量取了自然对数。

3实证分析

3.1单位根(ADF)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通过检验发现,变量的原始数据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序列dlnI、dlny的相关数据来建立VAR模型。

3.2脉冲响应函数

根据赤池和施瓦茨信息准则进行多次试验后,将变量滞后区间确定为一阶到四阶。采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VAR模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模拟脉冲响应函数(如图1~4),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即冲击的力度(百分率),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可以发现信贷在受到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后(如图1),波动幅度在前三年较大,并在第二年呈现显著的负向响应,随后趋于稳定,并长期响应为正。这一现象表明当前的农村信贷投入增长与其滞后值有一定的关联,并且农村信贷投入增长存在一定的惯性。

信贷对收入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如图2),在二年半之内呈现正向响应。随后的时期呈现长期的负向响应,并在第五年达到负向最低。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在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时非常慎重,对农民近期的收入水平尤为关注。

收入对信贷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如图3),脉冲响应曲线呈现出余弦波图象,并且余弦波逐渐减弱,第一个周期大约为4—5年之间,随后周期缩短。在第一个周期内的第四年时达到正向响应最大。脉冲响应曲线总体趋势不平稳,具有短期的负向响应,但是就长期来看,正向响应占主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持续效应。可以看出,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水平,而且可在第四年达到最大响应。但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第二年出现了负向响应,说明信贷投入对提高农民收入不能立刻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收入对收入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如图4),在第一年中正向响应最强,但随后正向响应越来越弱,并在二年半后开始转变为负向响应,且在第六年出现负向响应最大值,随后负向响应逐渐减弱,并于第八年又出现正向响应,开始了新的一个周期。说明农民收入增长与其滞后值有关联。

3.3方差分解

表3是农民收入和农村信贷的方差分解,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在第一年就受到自身扰动和信贷投入增长的冲击影响,在前3年,农村信贷投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波动的冲击较弱,但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并于第四年达到最大值35.31%,但接着的冲击力度开始缓慢减弱,并趋于稳定。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在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中,来自自身扰动的影响始终都是主要的,但农村信贷投入增长冲击的影响在不断加强。

从农村信贷投入增长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到,农村信贷投入增长的波动从第一年开始只受到自身扰动的影响,但在前四年中受农民收入增长冲击的影响非常弱,此后,农民收入增长冲击的影响有了显著的增强,且从第五年开始逐渐趋于稳定。

分析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响应的程度和路径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

4结论及政策建议

辽宁省农村信贷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联系,并具有长期性。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农民获得信贷,而农村信贷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但农村信贷短期内不能立刻呈现出良好的效果,长期来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持续效应。根据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并采取长期的信贷政策,避免短期行为,力求着眼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完善金融体系,形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金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新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

4.2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民获得信贷进行生产活动。由于农村信贷投入增长存在一定的惯性,说明农民有了信贷经验后,体会到了信贷的好处,会持续获取信贷支持。所以应加大农村信贷宣传,使更多农民获得信贷信息和信贷机会。为有效利用信贷,可对信贷对象进行必要的扶持,使信贷的流向趋于合理化。

4.3基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放宽信贷条件,根据农村的生产特征和农民的自身条件,积极探索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方式,使农村信贷的惠及面更广。

参考文献:

[1]冀红梅.农村信贷对农民增收支持状况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3):113-115.

[2]张凯,李磊宁.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7,(3):59-63.

[3]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9):173-185.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作者:胡 丹 刘钟钦 李 南

农村信贷分析论文 篇3:

长虹首推“家电农村信贷消费”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摘 要]2009年1月,长虹首推“家电农村信贷消费”结构新模式,作为新一轮扩大农村家电下乡的政策,此模式的推广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理想。本文基于农民对此模式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进行SPSS数据分析,结合对长虹公司和农村信用社的走访调查,分析形成此结果的原因有:①长虹对此模式不重视;②此信贷消费模式结构的局限性;③震后灾区环境的特殊性;④中国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欠发展。结合各种原因,给出对农村信贷消费推广的建议。

[关键词]家电农村信贷消费;问题分析;农村信贷消费市场;对策建议

1 引 言

金融风暴下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动内需,怎样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关注点。2009年1月,长虹携手金融机构、经销商首创“家电农村信贷消费”模式,率先在四川北川、江油、平武、安县四个灾后地区拉开序幕,以“零首付、零利息、零成本”、最高1万元可循环使用贷款帮助灾区农民解决无力购买家电的困难,该模式同时包含家电下乡的用户与产品范围。事隔一年多,此模式的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具体原因,利于开拓农村信贷消费市场,做此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该家电农村信贷消费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长虹公司对此模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长虹公司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农民对此模式认知度低。武都镇的调查结果显示,不清楚此模式的人数达到97%,该地方政府也表示未听过此项政策,上级政府也未组织相关资料的学习。在擂鼓镇一共有34位农民通过此模式购买了长虹家电,其中32人是在2009年1—4月办理的,占总人数的94.1%;另外2人分别是在5—8月和8—11月办理的,分别占总人数的2.9%,通过此模式办理的人数相对于拥有3万多人口的擂鼓镇来说非常的少,且办理的人数主要集中在1—4月。

(2)长虹公司对此项业务投入的人力、资金都不充足。长虹公司所设置的管理该业务的部门人员甚少,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管理该业务的人员,对业务的推广没起到实质作用。此模式的推出是基于长虹公司与信用合作社总部签署的合作合同,而长虹公司却并未与其下属的部分市、县级信用社达成一致合作,也未与经销商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合作协议,使此模式的推广困难重重。

2.2 此信贷消费模式的局限性

(1)武都镇居民年收入的调查显示,42%的家庭年收入为6000~9000元,48%为9000~12000元。家里暂时不需要的占64.5%,办理贷款手续比较麻烦的占14.0%,产品质量不好的占8.3%,这说明大部分的农村家庭有能力购买一两千元的电器,未通过此模式购买家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暂时没有需要和办理贷款手续比较麻烦。这也是此信贷消费模式的局限性,贷款金额少,在农民支付能力范围内,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于稍显复杂的贷款手续,因嫌麻烦而不愿参与。

(2)实地调查了解到,对于价格较低的家电,农民一般不愿贷款购买,对于中高档的家电,农民的需求比较大,然而这类家电却不能享受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农民又太愿意贷较大的金额去购买,另外,贷款金额上限1万元,若购买高档家电,只能购1~2台,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2.3 震后灾区环境的特殊性

农民不愿贷款购买家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当地的贷款条件限制。国家政策规定贷款给灾区居民每人5万元重建住房,农民若通过该消费模式购买家电,所贷的款属于重建住房款,即若贷款购家电,那么其实际重建房款就不足5万元,其实际结果为:购买家电贷款+住房贷款=5万元。而当地实情是,大部分居民暂住板房,房子问题还未解决,急需钱重建房屋,购买家电是房屋建好之后的事,若先买家电,一是没有地方摆放,二是重建房的贷款变少,所以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花此钱购买家电。

2.4 中国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欠发展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起步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信贷制度不健全,农民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农民对信贷消费缺乏认知,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提供信贷的机构太少等,都是制约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拓展的因素。在此环境下,此家电信贷消费模式虽采取了宣传措施,但作用有限,并不能改变现状。所以,此信贷消费模式只是在推广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

3 推广农村信贷消费的对策建议

3.1 “家电农村信贷消费”模式可大范围灵活推广

针对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家电信贷消费结合家电下乡中的优惠政策推广是不错的途径。调查显示:23%的人对长虹家电比较满意;37%的人购买过长虹彩电;10%的人购买过空调。可见长虹家电在农村的市场份额很大,其产品颇受农民青睐。结合农民不愿采取此模式的原因,可以改进此模式的推广形式。长虹可与信用社协商,使对于只需小笔金额购买家电的农民,让其买家电的贷款与国家政策规定用来建房的贷款分离,单独提供,半年内利息由长虹支付。同时,可提高贷款上限,满足还款能力强且对高档家电有需求的农民。当然,这可能要长虹公司付出更高的担保成本,但对长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无裨益。

3.2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要促进信贷消费,必须从转变消费观念上加以引导,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是一种量入而出的观念,但农民的收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结果是农民普遍存在“借钱消费不踏实”的心理。另外,由于生活在邻里间比较开放的环境,农民都比较好面子,认为借钱是损害面子的事情,而他们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故很难打破他们原有的消费观念,长虹公司和政府部门、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消费,大胆采用信贷消费的方式。信贷消费需要一个从意识到行动逐步渗透的过程。

3.3 完善农村信贷市场法规建设

目前,从事农村信贷的金融机构众多而经营管理混乱,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必须进行清理整顿。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经营的,一经发现严厉查处,严重的令其停业整顿。对于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信贷机构,如农业基金会,应加以取缔。取缔后要进行清理,根据不同情况,有的转入农村信用社,有的实行破产。还要加强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农村信贷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强监督和控制,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在健全的法律环境下,农村信贷市场的拓展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农民与信贷机构之间的纠纷处理也有法律依据,信贷机构不用过于担心农民还款情况出问题,农民也能依法保障自己合法贷款的权利。

3.4 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

一是强化信用社内部管理,建立新型的消费信贷运作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清产核资,建立台账,派专人负责清收,尽可能地收回逾期贷款,盘活资金。对于新发放的贷款,一定要审贷分离,从严把关,杜绝新增贷款再度沉淀现象发生。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农村消费市场发生的消费信贷运作机制。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的主要负责者,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改善好,能更有效的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作者:陈 李,李世宁,章 锐

上一篇:公司实验管理论文下一篇:审美基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