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伴随大数据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提升阶段,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已进入提高与创新的成熟阶段,以其为统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出现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及创新实践体系交汇的新动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1:

计量经济学课程与经济学专业实践环节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学专业数学建模能力,但一直以来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都是脱节的,没有形成很强的耦合关系,文章说明了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耦合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一、现状

经济学專业学生的建模能力一直是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研究的基础,我校自从2005年以来就开设了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课程《计量经济学》一课,当时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述,自2006年起,本门课程增加了实验环节,即拿出8个课时供学生上机,实现软件操作和熟悉软件。并且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课程结束后还增加了两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筛选、模型的设定、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整个过程。学生意见反馈非常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作用和建模的过程。但是从经济学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来说,《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是孤立的,没有与其他的课程形成互动关系。所有的建模的数据来源都是学生从统计年鉴上得到的宏观数据,学生没有体会到收集一手数据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在另外一门实践性课程《经济学调研》中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学调研》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经济学问卷调研出发,收集一手数据,用收集来的数据得到一些相应的结论,但是这门课程一般要求学生两周内在校完成,所以学生只能选取身边一些容易获得数据的课题来进行研究,与社会性的经济行为或者与企业完全脱离,而且选题重复性比较严重,抄袭作假现象也比较突出。学生由于《经济学调研》课程调研范围和时间的限制,往往只能选择一些就近能够取得数据的题材进行研究,实际上与学生大四的毕业设计是完全脱离的,没有为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调研基础。经济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往往才会选取一些与社会相近的一些题目来进行研究,在没有任何研究基础的条件下,学生的时间比较紧促,收集数据的时间有限,调研时间也比较有限,所以造成大部分学生只能选取宏观数据来进行研究,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调研和获取一手数据,为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没有奠定很好的数据基础,结果论文抄袭现象屡屡发生。

二、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1.在西方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具权威性的一部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将计量经济学首次列入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也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来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

2.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53为获得者中有10位与研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有关,据经济学各分支学科之首。除此之外,绝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即使其主要贡献不在计量经济学领域,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都普遍应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3.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其他经济数学方法的结合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解释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方分支学科,是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与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耦合关系

其实,《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建模基础,《经济学调研》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收集的平台,毕业设计为综合经济学知识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已经有很成熟的平台和体系,现在缺乏的就是将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环环相扣。

我们的主要观点就是要很好地将《经济学调研》、《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彼此形成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体系,就是如何很好地将本科阶段的所有数学基础课程,《经济学调研》、《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彼此形成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体系。将几门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经济学调研,还有毕业设计环节组织和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几门外围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管理数学、数学建模、统计学作为学生建立模型的基础,组成一个设计体系,将涉及学生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准备前提。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建模能力,并且最后应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学生建模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数据收集、建模、应用这几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跟前后的很多环节进行过程耦合,并最终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去,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更好地用实证的思维处理经济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芹.高等教育呼唤质量意识[J].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

[2]王芹.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育人质量[C].西安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研讨会论文选编[A].2011.

[3]张建芳,等.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作者:王芹 田杰 张新丽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2:

“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摘    要:伴随大数据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提升阶段,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已进入提高与创新的成熟阶段,以其为统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出现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及创新实践体系交汇的新动向。以“四个回归”为标准建设“三维一体”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要求基于新的标准修订“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大纲,基于课程群专业知识主线逻辑关系设置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体系改革。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四个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强调“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要求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课程群建设有了新要求,课程群概念有了新内涵。作为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教学提高和应用扩张之后,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提高与创新阶段[1]。基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概念、内涵再认识,探索构建概念明晰、体系系统成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是实现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必要举措。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特征

(一)“以人才为中心”理念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内涵

传统的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内容密切相关,而又彼此独立的若干门课程,基于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优化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是高质量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单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扬弃,是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能够统领课程群的课程必须是课程交叉、领域重合、学习其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课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多重能力的专业基础主干课,比如经济学专业中的“计量经济学”。

“以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2]。著名计量经济学Goldberger明确定义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交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等诸多专业课程。高等教育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的交汇构成了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要求。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多数是以经济学某类知识或者某项技能培养为主线,例如经济学研究中的量化能力,把上述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和Eviews等软件应用实操课程联系起来,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突出培养学生的某项能力,进而对课程群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实现学科优势。

“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通过对突出单独某项技能或者能力进行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优化整合,对经济学科发展,锤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大有裨益,但是这种优化整合的效果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中心理念尚存在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核心素养存在显著差距[3],例如正确的价值观或市场竞争中的创新精神。故此,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不仅应该包括原有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实验课,还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大数据将工科思维纳入“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范畴

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现已遍布社会多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体取代了样本、相关关系取代了因果关系、追求精确性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变化,对基于经济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而分析经济现象的传统经济建模方式提出了挑战,计量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受到了质疑,比如傳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收集数据的限制,多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大数据时代,总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可能,但是数据来源方式与数据类型同传统数据明显不同,数据处理成为利用总体数据的障碍和瓶颈。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也为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多信息以非结构数据的形式存在,利用数据科学的数据挖掘技术,这些数据的有效信息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于计量建模。经济建模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变量,遗失变量的可能性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降到最低,建立具有一般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成为可能。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发展起来的数据科学将成为经济建模中数据挖掘和处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工科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及技能将是经济学专业中从事“计量经济学”领域研究专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样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将是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科学类理论和实验课程将成为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

(一)以“四个回归”为标准确立建设思路

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为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标,解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就要以“四个回归”引领课程群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把“四个回归”的内涵落实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的每一门课程中。

1.提高教学质量。贯穿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生涯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其效果优良与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不是有机联系、能否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适度锤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2.坚定办学方向。“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诸多课程,例如“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其利用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隐藏了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在课程群建设中对比分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异,揭示经济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异,明晰经济理论背后服务的对象,进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3.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梦想回归,要勇于创新办学理念,敢于对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说“不”,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把西方先进理念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里既包括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也涵盖西方先进的经济分析、预测技术和方法。

(二)构建“三维一体”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

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评价主要基于如下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体系,二是价值体系,三是创新实践体系。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教育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将构建一个“三维一体”,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素质提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涵盖学生所有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锤炼动手能力、提升自我素质,奠定学科知识基础。价值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讲解、辨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揭示西方经济理论背后隐藏的阶级性,让学生了解伴随经济理论服务对象的变化,经济学理论会发生哪些变化,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和地方经济专题等课程的设置,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实现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群建设要体现长期性、开放性与地方性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需要在认真领会“四个回归”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四个回归”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会沿着这一方向伴随国家教育发展状况发生相应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内容和教学内容在保证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亦需要随着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作为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只有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删减教学内容、增设新兴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还应该依据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具有地方区域特征的课程,实现教学服务地方的教育理念。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

(一)基于国家质量标准修订“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相继出台,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基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价值取向,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素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四个回归”初衷,以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纲,结合学校、专业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社会需要,从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要夯实学生基础性专业知识,培养、锤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故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整合、优化课程群整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压缩经济学理论课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开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课程。例如,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开设数据科学及其实验操作课程。又如“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体现课程群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上述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课时适度压缩。再如,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實践能力培养,增设为期四周的经济调查实践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其把经济学理论具体细化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指导教师基于学生是否能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专业分析给出相应的学习成绩。

(二)组建教学团队,基于专业知识主线逻辑关系设置课程

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需要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科学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1.“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均实行主辅讲教师制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分别承担所任课程的主辅讲教师,比如说“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大,则这三门课的教师相互交叉担任相关课程的主辅讲教师。主辅讲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前后逻辑连贯,避免重复教学。

2.“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所有教师每个月要集体备课一次,集中讨论课程群诸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间衔接不畅、内容重复、冲突等问题。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评价革新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议题。

3.需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也要重视人才引进,实现教学团队的梯次配置。

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专业知识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也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三条知识主线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市场经济理论

主线、西方经济学及其市场经济主线、经济建模主线。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三条知识主线,按照课程间逻辑顺序以及专业知识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课程,还要考虑不同知识主线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和对比教学的需要。

(三)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机制改革

“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包含的课程数量多,课程之间差别大,很多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为了实现“回归常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根据课程性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机制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分别采取启发式讲解、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例如,“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与经济热点关联度高,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结合经济热点进行开放性话题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对经济热点评析、预测,培养、锤炼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再如,“计量经济学”是培养学生经济建模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更容易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精准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需要制作所任课程的教学视频,采取慕课、微课等网上教学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堂内外互动。

3.基于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评价体

系改革。传统的以掌握知识多少为基准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评价应该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重视激励性、鼓励性、反思性。价值体系课程重点评感受、态度、行为的变化;知识体系课程关注过程、思路、方法;实践创新体系课程重视自信心、闪光点、进取精神。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小组评測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开卷、口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5:3.

[2]Goldberger S.Econometric Theory[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4:78.

[3]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    课程·教材·教法,2018,(9).

作者:李博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发布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慧敏,周博.“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8,(02):169170.

[2]蓝乐琴.“互联网+”时代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07):106107.

[3]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4):119124.

[4]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1,(12):113115.

[5]万建香,封福育,齐亚伟,等.《计量经济学》SPOC运行与课堂翻转[J].金融教育研究,2019,(07):7580.

[6]崔立志.MOOC背景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2):2728.

[7]梁爽.探究式学习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19):106111.

[8]肖小爱.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7.

作者:陈艺琼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实践论文下一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