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有关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计量经济学有关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对其进行会计计量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进行会计计量是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关键,对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开展深入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篇:计量经济学有关论文

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计量分析

[摘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这一二级学科在1998—2011年之间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分布,厘清了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历史轨迹,更好地为我国美学期刊建设及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美学期刊;美学学科;计量学

[作者简介]项晓乐,河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HASTIT,教社政〔2008〕360号),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资助。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8世纪,源于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所撰写出版的《美学》一书。中国引进美学概念并开始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较短,其中以蔡元培和王国维提倡最早。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学科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998年以来,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论文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从1998年的201篇到2003年的174篇,经历了一个低速发展的时期,达到研究低点;从2004年开始,有关美学期刊刊载美学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开始稳步提升,到2008年达到一个高点(304篇);随后一直到2011年,一直稳定在200篇左右,显示了美学期刊有关美学学科研究的稳定发展。

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展示10多年来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趋势、理论基础等发展状况,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历史梳理,厘清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历史轨迹,更好地为美学期刊建设及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1998—2011年国内美学期刊有关美学学科的发文量及主要领域分析

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数据库1998—2011年美学期刊有关二级学位分类为“美学”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美学期刊有关美学学科研究领域以关键词为衡量指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从被引期刊来看,《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学评论》《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哲学动态》《文艺争鸣》《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文史哲》《江苏社会科学》《读书》等国内外期刊、报刊是刊载美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文艺研究》作为艺术学研究的综合性期刊,其刊载美学研究的研究论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的13篇到1999年的17篇,再到2002年只有1篇,随后发文量一直稳定在不超过10篇,到2008年又达到一个低点,只有2篇,从2009到2010年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到2011年才又达到7篇。《学术月刊》是一份综合性的人文社科期刊,它所刊载的美学研究论文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9篇上升到2002年的21篇,随后又逐步下降,随后一直稳定在10篇。相对于《文艺研究》和《学术月刊》杂志,其他期刊刊载美学研究论文的数量较少,每年都稳定在不超过10篇左右,这也显示出《文艺研究》和《学术月刊》杂志在美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地位。

从这些期刊对美学研究领域的关注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最早引入美学的专家学者主要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他们希望从美学教育的视角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于是美学便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得到发展。随后,美学学科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五代学人的努力,包括以王国维、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最早传播奠基者,以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发展者,以朱光潜、蔡仪、宗白华等为代表的学科建设者,以李泽厚、蒋孔阳、周来祥等为代表的学术推进者,以及现正活动于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美学研究者。从这些期刊刊载的有关中国美学研究论文来看,这些期刊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上,主要探讨传统美学、中国美学以及和西方美学的区别等,《文艺研究》和《学术月刊》占据重要地位。

二是有关美学思想的研究。探讨各种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于美学学科发展的借鉴作用,这也是美学期刊有关美学思想研究重要的价值取向。有关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历史上美学研究的著名人物展开。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美学思想研究始终是我国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二是围绕美学传入中国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开展研究,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蔡仪、宗白华、李泽厚等。三是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展开研究,如庄子、孔子等。四是西方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研究,如黑格尔、马尔库赛等。这说明,有关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中国古典美学的路线、中国现代美学的路线、西方古典美学的路线等展开。这些研究从各个视角和各个方向给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借鉴,对中国现当代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有关实践美学的研究。中国实践美学观点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李泽厚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解释和看待美学本质,提出美的本质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被称之为美学的社会实践学派。随着实践美学的发展,又逐渐出现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思想。1994年,潘知常提出实践美学存在的本体论之错误,开始向实践美学提出强有力的挑战,随后,杨春时又提出走向后实践美学的问题,开始使用后实践美学的概念,并对实践美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和相关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后实践美学开始正式出现,并成为与实践美学相对立的另一美学学派。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标志着实践美学向新的实践美学——“实践创造论美学”的发展。后来朱立元将蒋孔阳先生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提升阐发为“实践存在论美学”,被学界称之为“新实践美学”派。围绕这三大以实践为主旨的美学思想研究,实践美学正在逐步走向深化和完善。

此外,美学期刊还围绕美学研究,主要研究东方美学、传统美学、哲学美学、现代美学等问题;围绕生态美学研究,主要研究环境美学、天人合一、生态美、全球化等问题。但是从刊载论文来看,有关这些研究的发文量都不大。

二、国内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作者及其研究基础分析

关于美学的研究,发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有32位,其中,陈望衡(22)、薛富兴(21)、刘悦笛(20)、张玉能(20)、曾繁仁(16)、彭锋(16)、刘成纪(15)、颜翔林(15)、杨春时(15)、章辉(15)等发文在15篇以上。关于美学学科的研究,被引频次位列前几位的重要文献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31)、康德的《判断力批判》(110)、黑格尔的《美学(第1卷)》(108)、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96)、席勒的《美育书简》(67)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无论是哲学意义上,或者是意识形态意义上都是我国美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美学期刊刊载美学论文研究的重要基石,这既与我国美学学科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相一致,也是指导我国美学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南。因此,众多的美学研究者把理论基点都聚焦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上,马克思有关美学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所阐述的实践观点等成为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者所引用的重点。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有关审美判断的分析中,他通过对四个鉴赏判断契机的概括得出鉴赏所遭遇的审美标准二律背反的问题等来探讨和研究美的问题。由于该书在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该书也是众多美学期刊关注的重要经典著作。

《美学(第1卷)》是黑格尔有关总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是从一般理论上叙述理念经过一系列自否定和自运动而逐步地感性化、特殊化、具体化为美的艺术形象的过程。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可见黑格尔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中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点,《美学(第1卷)》成为美学研究必须重点研究的经典名著。

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席勒对美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深刻的,他把美的本质定义为自由,这是区别于其他美学家的重要思想和内容。同时,席勒还是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第一次完整提出美育问题的人。在《美育书简》这部著作中,席勒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人性堕落、人性创伤和人性不完整、不和谐等问题,指出要想使野蛮国家中人的个性都能够达到高尚的境界,就需要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进行美的教育,这是改善人的个性的一种重要的国家工具。

此外,有关美学的著作主要包括:李泽厚的《美学论集》、鲍桑葵的《美学史》、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卡西尔·恩斯特的《人论》、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朱光潜的《朱光潜美学文集》、李泽厚的《美学三书》、朱狄的《当代西方美学》等,这些著作也是美学期刊关注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国内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趋势

从国内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的趋向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基于CSSCI期刊源的美学期刊有关美学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就已有的美学期刊来看,有关美学的研究并不活跃,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学评论》《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哲学动态》《文艺争鸣》等,尤其以《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最为集中,反映出美学期刊关于美学研究的关注程度相对不高。

二是就美学期刊研究美学的主要领域和热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美学、美学思想、实践美学、美学研究、审美、审美文化、生态美学、美学理论、审美意识、西方美学等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显示了较强的研究趋向。

三是就美学期刊刊载论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来看,有关美学的研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外的马克思、康德、黑格尔、席勒、鲍桑葵、海德格尔等,另一方面是国内著名的美学家的理论,如李泽厚、宗白华、徐复观、叶朗、朱光潜、朱狄、蒋孔阳等,这说明我国在中国化美学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总之,从国内美学期刊所刊载的美学研究论文来看,今后美学期刊应进一步关注国内的美学研究,以便为国内美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研究交流平台。

作者:项晓乐

第二篇: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思考

[摘要] 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对其进行会计计量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进行会计计量是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关键,对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开展深入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

环境资源价值概念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A.Weisbrod和 J.V.Klutilla最早提出,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价值具有多样性,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 、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 、精神价值 、美学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计量成为可能。但是,目前环境资源会计计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值得会计人深入思考。

1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存在的問题

由“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井尻雄士,1979)论断可以看出会计计量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而囿于目前理论研究、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具有较多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困难性,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目前在对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众所周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时,需要以业务或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者说交易价格作为计价的依据,在计量已经明确发生的环境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时历史成本被广泛应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兼有生态等“外部性”特征,并且很多环境资源也没有交易价格能够取得,因此,单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将不能全面地开展环境资源价值的合理计量从而将导致环境资源价值的会计信息不实或缺失。对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开展环境资源的计量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都是一个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因此也是目前环境资源计量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认识一直是“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因此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在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仍受此观点的影响偏向采用货币计量,而忽视了如实物计量等非货币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及现实应用性的选择。致使环境资源所体现的为人类将来及后代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限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成为无法入账的价值,也就无法有效披露其价值量等相关信息,不能为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其计量问题一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第三,目前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的方法可供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借鉴环境经济学等理论的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等方法往往还停留在价值评价层面并缺乏在微观企业的应用推广,还没有更好地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利用,环境资源计量的理论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摆在会计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这些方法用于对环境资产的估价和预计负债的计量,但现行条件下企业自行运用借鉴的这些方法直接用于环境资源计量中可靠性还较差。

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3个层面开展深入思考,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的有效计量。

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单位的选择

“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是指要解决何种属性应予以计量以及采用什么单位进行计量”( FASB,1976)。由此可见,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计量的范围,这必然对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传统会计计量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应基于环境资源的特点,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单位上有新的突破。

2.1 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如对一张桌子,可以分别从长度、宽度、高度、体积、重量等方面进行测量,也就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具体到会计领域的计量,计量属性反映的是计量对象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对象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计量,从而亦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是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经常论及的5种会计计量属性。5种计量属性并不是一蹴而就得到采用的,而是会计计量为适应经济多元化和复杂化逐渐演变出的结果。并且,从资产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资产概念已经由“成本观”、“资源观”转向“价值观”或“未来经济利益观”,有关资产基本概念的变迁已导致资产计量属性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20世纪,“资产成本观”下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价值观”下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人们倡导的主要计量属性之一,资产价值计量的总体变迁思路对环境资源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鉴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会计计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对象的不同方面,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可以采用传统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环境资源计量中特有的计量基础开展计量。因为,有些环境资源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而是依据其效用及其稀缺性。比如现在研究较多的林业资产偏向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可以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污染的水资源、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计量等。

2.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单位的采用

实际上,计量单位是一种“观念结构”的尺度,每一量度都有“尺度”,根据一般术语,“尺度”可以根据名义、序列、间隔或比率来描述。对会计学科而言,基础的尺度是名义尺度,但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在会计概念核心内容的估价过程中,要使用比率尺度;报表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序列尺度;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面则认为应用了间隔尺度。在众多计量单位中,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被传统会计最终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综合性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传统会计核算和控制的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活动,所以基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传统会计认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但是,首先从计量单位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货币并不是会计计量唯一的固有的计量单位,而且环境资源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具有很大的不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环境资源在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而不能局限于传统会计计量单位的限制。“由于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于货币表现,因此也就常常容易忽视这样的事实:企业利润即使靠实物量单位也可以计量”(冈郎孝好,1989)。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应结合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在计量单位上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工程中的计量单位。“如果资产的分类和它的数量化适当,并且各自的数量有相加性,用实物量专业术语来计量利润也是十分可能的,并且很有意义”(井尻雄士,1976)。因此,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既可以采用货币量度来揭示环境资源有关的会计信息,更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实物量指标,比如对森林资源可用森林“面积”、“蓄积”和“株数”进行实物计量;还可以采用诸如劳动指标 、质量指标 、生存价值、支付意愿 、接受意愿、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等指标计量。除此之外,由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復杂性,有些问题很难用数值来表现,有的即使可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且精度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定量分析的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作必要的补充。基于此,才可以用文字说明或注释来衡量价值的存在。现实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环境资源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来揭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损或取得的环保业绩等。

3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使用

对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归纳总结,文献检索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和查阅。在检索控制条件为“不限年限”、“核心期刊”且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时的检索结果如下:输入“环境资源 会计计量”时检索到0条记录;输入“环境资源 价值”时检索记录为67条;输入“环境会计 计量”时检索记录为17条。由此可见,目前广大研究者对环境资源计量的方法更多的还处在经济学的价值评价层面,对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系统进行会计计量的方法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研究中有关环境资源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的适用性仍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因此,建议会计学借鉴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等领域的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推广应用需要借助于外界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工作。因为借鉴的环境资源评价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核算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由于受核算主体的利益取向影响,很容易破坏计量的客观公允性。而专业的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受主体利益取向影响,其评估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并且,资源环境的会计计量是多学科(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统计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会计人员没有环境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就很难做出客观的价值计量,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技术性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因此,可借助外部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人员参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娟,温作民.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林业科学,2011(3):163-169.

[2]刘梅娟,温作民,雷新途.森林生态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9.

[3][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第4版.钱逢胜,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7-38.

[4]张心灵.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4-89.

[5]高煜.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财贸研究,2000(6):65-68.

[6]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0(4):46-51.

[7]张思纯,孙兴华.绿色会计计量初探[J].会计之友,2008(1):21-23.

[8]倪红霞.低碳理念下会计计量研究中的环境考量分析[J].商业会计,2010(15): 64-65.

[9]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4-27.

[10]朱生球,曹艳.环境会计计量理论及其模式选择初探[J].财会通讯,1997(7):16-17.

作者:武迎春

第三篇:有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摘 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使老百姓头顶的这片“天”变得乌云密布。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民生的焦点话题。本文立足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此类案件的分析,探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性,成本收益,信息不对称等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建议。试图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找到新的出路,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来保障社会民众的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法经济学 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三鹿奶粉”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两大最重要的代表性案件。“三鹿奶粉”案件致使国内出现大量“大头娃娃”的恶果,甚至对众多婴幼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毒胶囊”事件更是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胶囊作为药物本是为患者医治伤痛的良药,但此时却成为了不良商家牟取高额利润的一种工具,制售有毒胶囊的企业为了牟取利润,竟全然不顾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得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成为其获取经济利益的垫脚石。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一些大规模的恶性侵权案件也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此,食品安全领域已亮起了红灯,我们不得不反问自己:如今的环境下,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通过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是存在着大量的严重问题,主要包括:

1、政府部门并未确立并实行有效的事前监管机制,事件发生后均是由媒体第一时间披露和报道,政府并未做到事前的有效监管,导致此类有毒有害的食品在市面上长时间的流通。

2、食品安全问题已延伸到可食用物品的各个领域,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充斥着可食用物品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3、政府对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者的惩罚力度不够,并未对其形成威慑力和震慑力,以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于制售食品的花样更加翻新,对人体的危害更加严重。

4、地方政府官员和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勾结,政府官员为了牟取高额的利润以及为了自身政绩的发展,成为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企业的地方保护伞,为其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提供了保护伞。

5、黑心企业盲目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不惜以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丧失了企业原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沦丧,缺乏应有的法制意识。

二、法律经济学视角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存在着外部性问题的,不仅包括正外部性表现,同时,也伴随着产生相应的负外部性。黑心厂商企业选用不合格的原料进行加工制售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在原材料的选用上选择一些工业制剂,甚至是使用一些废料废渣来培育基本农作物,这就带来了负外部性。因为这些有毒的工业制剂以及废料废渣培育出的农作物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也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存环境。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指的是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势必是在做出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选择,选择制售有毒有害食品。他们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要远远小于其所获得的收益,对于此类黑心企业,他们付出的交易成本中省去了质检费,原料购置费,税费等大量相关费用,而不会像合法生产的企业那样去选择购买高质量的原材料,这就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而反观他们获得收益,要远远超出其付出成本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仅仅是物质收入就会达到甚至超出他们的预期,更何况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品牌效应,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形成了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局面。

(三)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缺乏该信息的情况。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的生产者与食品的购买者之间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状态,食品的生产者掌握着食品的生产制造方式以及原材料的配方等一系列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消费者是不能够准确掌握的,甚至未必会知晓,由此,这就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生产制造者对于其所掌握的原材料信息以及该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等真实情况并不会主动告诉给消费者,由此就会产生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食品的生产制造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其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少于其所获得收益的前提下,必然会追求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此,他们会降低交易成本,选择那些低廉的原材料产品以及那些难以保证质量的且对人体有高度危害的原材料产品,以最少的交易成本获取最多的收益,达到谋取利润的目的。此外,在生产制造商与食品行业的行政监管机关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行政监管机关虽说会对食品进行统一的抽样检验,但是最终其获得的信息并不具有完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些黑心企业会捏造一些虚假信息告知给监管部门,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也会相应地产生道德风险,在食品安全领域,一些制售企业并未完全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因此,他们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就会从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比如违法添加食品的添加剂,更改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等一系列不法行为。

三、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一)企业和政府应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消费者权益从先”原则。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不容被忽视的,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更是不允许被侵害的。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企业和政府应当转变理念,企业不应太过偏重于经济利益,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政府也不应太过于看重其政绩,而应更多维护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政府和企业均应进行自我反省,同时应确立“消费者权益从先”原则,并将此原则纳入到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来。

(二)突出事前监管的重要性(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从生产源头上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性。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严格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政府的监管不力,消极不作为也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外在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当转变执政观念,将事后的被动处罚向事前的有效监管模式转变。应当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做到职责分化明确具体,减少部门间的冲突以及权力的滥用,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源头上保障食品的安全,加强在初始环节的检疫检验,对生产食品的原材料避免有污染物的食品流入市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各部门之间要注重信息的共享,应及时将自己获知的信息通报给其他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间的合作,促进信息共享。

(三)加速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实施,使制度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同时,也要在考虑相应的立法成本的基础之上,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法规,一味地要求立法只是从表面上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相应地规制,但是却并未从深层次予以解决,目前我国现存的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已达33部之多,但是,在如此众多的法条规制的基础上,食品安全问题还是频发,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制度落实的不到位,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速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势在必行。

(四)从严惩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企业不放松。

从法律经济学角度出发,应当预设违法行为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要远远高于其获得的收益,其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所获收益远远小于其付出成本的前提下势必会选择不再制售此类有毒有害的食品。 所以,对于那些生产有毒有害类食品的企业,行政机关可以考虑没收其全部违法所得,没收其生产工具,销毁生产原料,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成品以及半成品进行集中销毁,查封制售窝点等等,而不再是仅仅处以不超过价款10倍的处罚。而对于造成大规模恶性侵权案件的主要责任人,可以通过追究其刑事责任来对其进行惩处,将法益保护前置化。□

(作者: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注释: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丁雅荣.食品安全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4).

游劝荣.违法成本论[J].东南学术,2006(5).

作者:岳春春

上一篇:农贸市场建设论文下一篇:建筑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