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基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构建了以小、中、大型任务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和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1:

基于多任务驱动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分解,并提出如何在任务驱动下,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三个维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因其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特点,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类高等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在中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提升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仍有相当差距。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既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法,又包括经济学各领域中计量建模的应用研究,实际上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应用分析。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教师通常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来决定授课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定位不明确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赞成是理论课的,由于在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偏重数学推导和证明,结果使学生以学习数学课的方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建模思想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赞成是实践课的,由于过分回避推导和证明的内容,令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结论,即使讲解了大量例题和案例,但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应定位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但偏重应用的一门课程。理论性要求保证本学科基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不能回避必要的推导证明,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统计工具在定量分析中的重要性。实践性则要求,不被公式和模型所禁锢,着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软件的操作技能。

2.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符合培养应用能力的目的。现有的国内教材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编写方式基本上是先介绍理论和理论推导,再介绍理论应用,而且重点放在理论部分,例题不够丰富。国外教材的中译版对理论介绍不多,偏重实践应用,有大量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实例。但由于是国外经济背景下的应用分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热点问题相差较远,所以例题和案例并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很少涉及如何设定模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改进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只会解习题,而面对实际经济问题却不知如何入手。

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计量经济学综合性较强,需要有初级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先修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通常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才讲授计量经济学。财经类专业学生对数学、统计知识的掌握本来就比较差,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也很少有机会再进行强化和巩固,因此到了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大部分统计和数学知识已经遗忘,授课教师不得不再花费相当的课时给学生重新补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知识无法有效对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课时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课时通常约为50学时,其中还包括实践课课时,这使得讲授经典计量模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迫,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也无法深入讲解。总课时偏紧的情况下,实践课不可能占用太多课时,所以实践内容基本上也只能用于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创新型实验。目前的课时安排很难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

3.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手段已大为改善,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单位课时的信息含量,图形、数据、软件操作过程的即时呈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关注度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题或案例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考虑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契合度、能否体现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实验教学安排在时间上滞后于课堂教学,两个教学过程的脱节不仅起不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还经常出现软件操作“先使用、后讲解”的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反而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受到实验课课时的限制,教师通常指定分析任务并提供数据,由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和分析,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际上,只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才能彻底改变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得以有效开展。

二、多任务驱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必须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模块化分解为: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熟练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研究问题共四个子任务。在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学生如何高效完成课程任务”这条主线,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三个维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从而构建并实施任务驱动型的本科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1)调整理论知识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可结合软件应用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从而淡化理论内容的抽象性。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取舍,不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考虑到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的需要,教师也应从应用的角度向学生适当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知识。(2)构建特色计量经济学案例库。案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的最好展示。本科生、研究生的优秀学位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都是案例素材的广泛来源。案例应涉及多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并突出区域特色,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经济问题。特别地,优秀的案例应包含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编写Eviews软件使用手册。熟练使用Eviews软件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能演示基本操作方法,实际运用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无暇顾及。此外,软件中计量经济学的英文专业词汇也成为学生学习软件的一大障碍。编写的Eviews软件学生使用手册应包括:介绍计量经济软件建模的主要实现步骤、解释输出结果,以问—答的方式说明学生软件操作中容易出错的问题,列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单词表。使用手册成为学习过程随时可查阅的“字典”,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软件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加大实验课比重。较为充足的实验课课时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教学经验表明,在现有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再按理论与实践3∶1的比例额外配置实验课,这样既不影响理论知识的授课效果,又给学生足够的应用型学习时间。(2)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可以按2∶1的比例分配验证性实验课与设计性实验课的学时。验证性实验课采取“1+1”(1节理论课+1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及时巩固和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工作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解决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总结,最后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实验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的形式上交。(3)提高实验报告质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针对课本中的案例及课后习题,目的是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熟悉软件操作方法,完成验证性实验习题应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必再撰写实验报告。实践教学中应重点安排2~3次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实验报告,教师则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探索性、创新性三个方面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并以一定的权重纳入到学生期末的总评成绩中。

3.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互动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塑造知识与信息的双向传输渠道,教师应积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将具有共性和特性的问题纳入课件或讲稿中,从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能经常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还可结合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专门留出1~2节讨论课,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导,演示和讲解工作小组的项目设计和完成情况,教师尽量避免做出简单的、结论性的评判,主要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留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结果。(2)探究式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导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从而指导学生完成“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研究问题”两项课程学习子任务。教师以计量经济学典型案例启发学生在其专业领域选择拟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视野和想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长为集认知、审视、创造、交流于一体的主体,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问题,提升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3)多维度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该门课程的风向标,考核方式应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引导学生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出勤、课题讨论、平时作业、设计性实验(或课程小论文)、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适当加大设计性实验在综合成绩中的权重。鼓励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设计性实验,并给工作小组出成绩。这样既达到了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也可避免抄袭现象,还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团队精神。闭卷考试的内容除了体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推理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可适当安排案例分析的内容。

三、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学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配合,因此需要对学生强化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不怕吃苦、乐于钻研的学习态度,借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另外,必须认识到财经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只依赖这一门课程。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快速发展,财经类各专业的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素养,并且在教授专业课程时有意识地突出计量经济学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为学生自觉地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一个积极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15-18.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77-80.

[4]姚寿福,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45-48.

[5]李芝倩.应用导向下的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之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12):216-217.[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李磊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2:

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摘要:本文基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构建了以小、中、大型任务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和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实验;体系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实验教学在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这一模式主要是基于一些实际任务,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知识与理论,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套实验教学体系包括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和四种教学方法。

一、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该套实验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轻松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时有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因此,要让学生一直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有效配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信息反馈,将具有共性和特性的问题纳入教学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1.教师的充分准备与精心指导。(1)三个实验层次都需要教师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真正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任务的可行性,提出包含具体问题的任务。(2)三个实验层次都要编制实验计划、指南和软件操作说明。实验计划的设计要符合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进度;实验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经济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实验指南的撰写应与课程的实验计划保持一致,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3)指导学生选择创新性实验内容。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教师要提供各种选题,并让学生参阅已有的建模和研究报告,引导其选择切实可行的选题。(4)检查、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定期检查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软件操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其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5)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及评定实验成绩。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上交。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工作量、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报告成绩。

2.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对待。在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学生提前做好软件学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安装Eviews软件、阅读Eviews软件操作说明,充分利用集中上机时间,结合具体任务认真练习软件操作,有问题及时向教师求助。在创新性实验中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在实验前期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包括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等,在实验初步完成后,还需要通过学生及师生间的多次讨论,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因此,创新性实验会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且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三、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全面覆盖实验教学内容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其最终实现方式是创新性实验,但创新性实验要求掌握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难度较大,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学前必须掌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这就需要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在完成这两者以后再开始实施。所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特点及建模要求,针对不同的學习内容,必须分别采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实验方式,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1)采取验证性实验讲解模型估计与检验的基本理论;(2)以经典案例引出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数据诊断、模型设定与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3)以创新性实验让学生进行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操作,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1.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验证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软件。(1)由教师提出与要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小型”任务;(2)由学生思考要完成该任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要讲授的理论知识;(3)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4)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软件操作,并验证基本理论知识。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时间变量与虚拟变量等重点、难点理论的验证,并让学生熟悉实验软件的基本操作。

2.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论。综合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经典案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掌握构建与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的技能。(1)由教师提出一个能贯穿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中型”任务;(2)由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该任务;接着,教师分步骤讲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3)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全过程。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仍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理论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全过程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掌握实验软件的系统操作。

3.通過创新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教学形式。(1)由教师提出一个“大型”任务——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2)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自行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撰写报告;(3)由教师组织答辩、反馈意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全过程与实验软件的操作。

四、四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本套实践教学体系中,核心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该方法贯穿于三大实验教学层次,在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分别将学生放置到相应的“小任务”、“中型任务”、“大型任务”中,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明确培养目标。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围绕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展开讲解,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学生也带着对经济问题的疑惑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冲动,主动参与到授课中来,积极讨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新知识与新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合使用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经典案例教学法。在三个实验层次中都需要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教师单方面做出简单的结论性评判;在创新性实验中尤其要注意结合经典案例,让学生在模仿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问题,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广析,孔荫莹.浅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5):72-73.

[2]郭亚军.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3,(11):55-58.

[3]王欣.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3):146-148.

[4]孙文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上):36-37,73.

[5]张勇,陈国平.本科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探讨[J].学周刊,2014,(12):9-10.

The Design of "Task Driv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Econometrics

TIAN Cui-ji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作者:田翠杰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3:

应用型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摘  要: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点强化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科学观察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方法论特征与能力培养、经济现象与经济直觉、科学分析与逻辑思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科“文言文”与理解“白话文”等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培养目标与学科内生性要求之间的平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生性要求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部分偏离。这种偏离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科内生性要求之间与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强化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科学观察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确定平衡,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法论特征与能力培养

从经济学诞生以来,关于经济学的方法论就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而且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一致。但经济学提供给了人们一套观察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自然逻辑、提出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对策等方法则基本是所有经济学者和方法论学者都认同的。简单说,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以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经济世界。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四大领域之一,其内容纷繁复杂。在一定意义上,由于现实可观测数据的变化特性从而使其具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大的发展性。但是,由于计量经济学仍然是一门经济学科,其方法论特征更加明显。许多计量经济学研究者都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进一步,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特征的进一步体现在一定意义上简化为经济问题分析和研究的这样一种逻辑体系,即“经济现象的观察、经济问题的理论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搜集与处理、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事实上,这样的逻辑体系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从这一逻辑体系来看,每一个环节都特別突出了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暗含了计量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要求。因此,这一方法论特征给予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高校”教学中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更大的权重。这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注重经济问题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传授,而不是只强调理论知识和数学推导与证明,这一点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尤其具有意义。在经济现象观察的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经济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中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协调能力,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则需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中检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等,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经济现象与直觉理解

经济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把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特征。这种把握也是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休谟问题的起始正是对现象的分析,这也是众多学者诟病目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只重视参数估计和检验进而缺少实际分析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经济现象的直观把握,增强学生对问题分析的经济学直觉,而不是过分注重模型的构建。对经济现象的初始认识非常重要,这种认识包括对即将进行的模型分析的初步的认识,包括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能不能提炼出可验证的经济学假说等。从模型的角度理解,则意味着这种经济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被解释变量是什么,解释变量又是什么,解释变量又是如何影响被解释变量等问题。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正确把握也是本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开端。虽然经济现象非常重要,但要对其彻底进行把握则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发挥经济学直觉的作用,经济学直觉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初步的判断,而且这往往也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在研究农业产出的决定因素这一计量模型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因素会影响产出水平,进而再具体进行分,这就是经济学直觉的训练。再比如,对于总体模型随机扰动项方差的估计,就要通过将总体回归模型与样本回归模型的比较,建立起残差项与随机扰动项之间联系的直觉。这样,学生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把握就较容易进行,再进行正式的数学证明就会较简单。

三、科学分析与逻辑推理

尽管通过经济学直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但这只能作为非正式的分析来进行,对计量模型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还是基本的方法。科学分析建立在掌握的经济理论、方法和工具上。在实际教学中,科学分析与逻辑推理重要的是要完整体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应用数学模型构建和求解来进行,过分强调数学公式的证明和推导。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如,对于计量模型解释变量的选择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步步进行,严格分析和逻辑推理过程。不能因为逻辑推导的过程过于复杂就省略,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因为,学生的科学精神没有建立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于结论的把握也是不清楚的,很容易遗忘,对于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作用。可以综合运用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和数学来进行逻辑推理,建立分析严谨的能力和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

教学具体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科内生性要求,其系统性较强。这意味着学生只有经过长期学习的“渐修”过程,才有可能“顿悟”。对于“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学而言,可能就浪费了时间。在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中,要设计科学的授课方法,竭力整合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完整理解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减少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难度,减少“渐修”期限,增强“顿悟”能力。众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教学中,尽管内容非常简单,但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确实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也是日后学习更复杂内容的基础。具体讲,首先,要体现思想性、方法性的学习。要帮助学生理解经济问题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同学是不清楚的,这体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因果不分和计量软件实习当中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位置的颠倒),让学生明白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层次递进关系。进而,要知道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不确定性的关系及为什么是不确定性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为什么又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进而表征为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第二,进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简单的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说明为什么是一元模型而不是多元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的客观性、不可观测性和唯一性等。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随机扰动项的解释和理解,被解释变量的随机性及其一次实现的确定性。对于设定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要清晰地说明,分析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即估计总体模型中的总体参数的一个“科学合理”的估计。估计之前要讲清楚这个纯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特别要说明其经济学直觉含义。接着是总体参数的估计过程。第三,弄清楚估计的参数估计量是不是“科学合理”,这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估计量的特征,重要的是讲清楚参数估计量的随机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推导过程中的假设条件在此的应用,使学生理解假设条件的作用与最终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是考察参数估计量“科学合理”的第一步,即参数估计量表示的样本回归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能”真正“揭示”总体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总体参数的显著性检验。第五,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二步是说明这样的参数估计量多“揭示”总体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即在“能”基础上的“程度”问题,也就是要考察其拟合程度。第六,考察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四步是考察这样的估计值的实际结果如何?即参数估计值揭示的关系的应用。第七是考察考察总体参数“科学合理”的第五步,要说明参数及模型的稳定性。

五、学科“文言文”与理解“白话文”

由于计量经济分析涉及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同时又是与现实问题的一个交互作用过程。因此,它具有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包括统计学语言、数学语言和计量经济学乃至经济学学科语言。这些语言类似于现代學生学习“文言文”。怎样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语言与现实联系,进而实现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之间的互通和切换,决定着学生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毕竟,这些语言都是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学科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具体教学中就面临着如何将这些“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使这些“白话文”与现实相联系。这样的语言在计量经济些中广泛存在,比如回归、随机扰动项、无偏性、最优性、非自相关、内生性、参数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伪回归、异方差等等。这些“文言文”翻译的精确和可接受程度决定着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这种“翻译”通常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情境实例。现举一例说明,对于虚假相关关系,笔者在授课中举的例子就是本校男生与其他没有任何来往的另一学校的同学的旷课次数,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再比如,总体模型的客观性和唯一性、随机性和一次实现的结果,笔者举的就是学生从宿舍到课堂上课的路径。模型的内生性则用因果关系寻找当中的不彻底性来说明。当然,强调理解的“白话文”,并不是要计量经济学内容以及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白话”,而是通过这种“白话文”桥梁来“意会”。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征,培养学生的处理分析问题能力,而不是片面强调计量经济学中的数学推导与证明;注重学生的经济现象观察能力和经济学直觉培养,而不是片面强调模型构建;注重科学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片面强调理论公式分析;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自身的“渐修”到“顿悟”过程;注重学科“文言文”与教学理解“白话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科语言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J].经济研究,1995(10):13-17.

[2]田国强.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04):41-46.

[3]许成钢.中国经济学问题的制度特点[N].东方早报,2015,9(22):6.

[4]钱颖一.现代经济学在美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1-13.

[5]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6]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2004(09):5-30

[7]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18-22.

[8]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07):110-114.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模式建设研究”(JY2018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晓军

上一篇:情境式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旅游地品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