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德育健身论文

2022-04-16

摘要:体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德育健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德育健身论文 篇1:

略论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摘 要:德智体相辅相成、全面发展,是教育之真谛。学校体育与德育和智育密不可分,而我们往往注重体育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忽视了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这就造成我们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而准确的定位,不能形成体育与德育和智育之间的整合与统一,致使体育长期生存在德育和智育的夹缝之中。从体育的视角认识德育和智育,发挥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注重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整合与统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体育 德育 智育 功能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教育方针,然而,当下我国的学校教育却存在严重的德智体发展不平衡。德智体是辩证统一的,体育是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育方式,除了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体育还发挥着德育和智育的功能。我们往往只注重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而忽视了体育的其他教育功能,这就不利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注重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整合与统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重视体育,发挥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

人类对体育之重视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折射出古代人类体育的成熟与辉煌;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射、御”之艺已是当时正规的体育课程。有识之士历来重视体育。启蒙思想家严复甚至认为,一个民族即使民智不开,而拥有优良体质,仍能抵御列强侵略以保种报国。著名教育家、南开之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初创之际即明确提出,教育一事,旨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可偏废。毛泽东青年时代尤重体育,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他积极倡导国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救国救民从体育始。

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历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现代教育尤其如此。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体育有其突出的特点。第一,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主要是通过“做”和“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它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和思想意识的层面,而是注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与及时反馈;第二,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体育具有竞争性;第三,体育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第四,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开设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课程;第五,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发挥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第六,体育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而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又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影响最经常、最持久。

二、体育的德育功能

重视并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不等于忽视体育的其他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就形式而言,德育并非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或道德教化;就内容而言,德育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意志品质的养成教育,以及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等。“学校体育从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对学生提供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德育时时可做、处处可为,渗透在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之中。德育不能放弃体育这块阵地,体育亦必须发挥德育之功能。体育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指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体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人、一单位的事情,而且是事关民族精神和国家地位、形象的大事,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不同国家、民族建立联系和发展友谊的重要桥梁。学生时代是学生形成其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应把体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态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集体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例如,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史、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等,让学生了解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懂得勿忘国耻、强身健体、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观看和了解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锦赛等各类赛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体育课、课间操、广播操、学校运动会、越野赛、体育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让体育爱好者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热心体育、关心国事的习惯……这些活动,可以突破时间、地点、课程的限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易于让学生参与和接受,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二,道德教育功能。主要指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珍视友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体育不是单纯的运动和竞技,其中蕴含着复杂的道德因素。“风格”有时候比“水平”更重要,更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当我们向体育比赛中的欺诈说“不”的时候,我们维护的是一份诚信;当我们向比赛中扶起摔倒的对手而宁愿自己落后的选手致以敬意的时候,我们坚守的是信仰和尊重;当我们向奥运冠军啧啧称赞的时候,我们盛赞的不仅仅是金牌的辉煌,还有他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道德之光……

第三,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养成功能。体育是锤炼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有效形式。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怕困难、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比学赶超、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可以在体育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成功与失败、荣辱与得失、顺利与挫折、欢乐与痛苦、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平等与差别、公正与偏袒、合理与不合理、持之以恒与浮夸松懈等等,学生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中得到体验或调整。这些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由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切身感受而收效更为明显。

第四,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的养成。体育显著的规则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各项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都有严格的运动和竞赛规则,它们是运动和竞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运动或竞赛必须在规则的范导下进行,违背了这些规则,就违背了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就必须接受扣分、亮黄牌、禁赛直至道德和法律的制裁。体育的规则性和竞争性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的德育功能的体现。

第五,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功能。广义的德育,应该包括美育和劳动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别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健康、运动蕴涵着美,健、力、美不可分离,体育中渗透着美育的因素。体育中的动作、形体、力量、节奏、队形、服饰之美,赏心悦目,能强烈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健、力、美的和谐统一,能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应积极挖掘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彰显体育的美育功能。劳动教育也是体育应有的教育维度。体能的训练,体质的增强,是学生参与劳动的基础;耐力的提高,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与从事劳动的要求相一致。反过来说,适当的义务劳动,对学生也有体育训练的意义。因此,体育与劳动教育也不可截然分开。

最后,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培养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体育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体育课的穿着、言行,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等等。尤其要通过体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人的一生身心和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三、体育的智育功能

体育的智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科学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为智力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毛泽东曾深刻指出,身体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这一概括非常精当。试问,没有健康的身体,何来健全的精神和理智?体育所造就的“四肢发达”,为大脑的发展和健康打下了基础,从而为造就“头脑复杂”、促进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条件。科学研究和体育实践表明,体育能极大地促进智力的发展。

其次,体育也需要智力的参与和支持。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不仅仅有体能和技术的要求,还必须有相当的智力参与和支持。例如,体育需要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力学、数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需要体育科学和体育产业的支撑,体育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体育比赛需要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等等,方方面面须臾离不开智力。某种程度上讲,体育拼的不仅仅是体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谋略。至于偏重于益智类的体育活动,如围棋和国际象棋,其智力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懂得科学的运动方法和技巧,这既是智力的参与,同时也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拓展。

再次,体育本身具有智育的维度,体育本身不排斥智育。体育是一门科学,体育科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专业体育人才参与其中,也可以造就一大批人才,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体育也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学问,它兼跨科学和人文,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知识和智力资源,是智育的一大源泉。体育是智育的重要途径,重视体育本身的智育维度,挖掘体育的智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有利于使学生在体育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在学校体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智育维度,这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多种教育方式的交融和互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正确认识体育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有利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只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此,我们耳熟能详,但又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尤其缺乏坚决有力的实践。德智体的辩证统一和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许多问题有待实践的推进,也有待深入的研究。从体育的视角认识德育和智育,发挥体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注重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整合和统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第3卷第2号),1917,4,1。

2、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6,19。

3、张伟 张玲玲 《论体育的功能》[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王荣 《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刘黎明 《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1999,4。

6、牛广山 刘改英 王学亮 《试论体育与智育的关系》[J].山西体育科技,2000,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jywx_9332/20100121/t20100121_443621.shtml.

作者:靳茂春

体育德育健身论文 篇2:

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摘要:体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显性德育;隐性德育

一、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暴露”的,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它希望在短期内马上起作用,以便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不是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它并非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隐性道德教育相对于显性道德教育而言,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2] 本文的显性德育,指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的形式,而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采用隐蔽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或在无意识之中使教育对象接受了道德教育。这里面的教育者特指中学体育教师,教育对象指中学生。

二、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的德育。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体育活动多以班为单位,一般要求课前整队并向老师报告人数,练习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爱护场地器材等,这些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都蕴含着明确的道德教育因素。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对严格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可以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品德。

二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的德育。体育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含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如可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中长跑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跳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等优良品质;通过球类运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三是利用组织教法进行的德育。体育活动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来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运动水平努力程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的愿望以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如采用体育比赛、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比赛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学生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四是结合偶发事件进行的德育。室外体育课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空中出现飞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等。突发事件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多表扬少批评,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使教育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3]

三、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

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指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的布置、场地周围的环境等。场地、器材、雕像、标语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学生在文明礼貌的环境中往往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在肮脏杂乱的环境中就很难期望学生会养成文雅的言行。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不仅可以方便教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并促使其形成自觉锻炼的健身意识。若场地、器材的安排杂乱、不整洁、损坏严重,学生就会思想懈怠、纪律松懈。

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常规是否健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民主、合理、公正等。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方式、课堂常规、课堂纪律、游戏和竞赛规则都集中体现着体育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向。学生是道德的主体,课堂常规不够健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的一些游戏规则或在执行规则时没有体现民主、合理、公正,都将削弱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包括学校、班级的体育传统和体育锻炼风气、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言行等。体育教学中的精神环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学校和班级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教师和学生所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反映在教学中的各个环境因素中及教师和学生身上,赋予体育教学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4]

四、体育教学中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统一

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没有严格的区分,各有优缺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显性德育目标明确、具有权威性和效果显著等的优势,但是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起学生的反感。隐性德育具有间接性、暗示性和渗透性,学生容易接受等的优点,但是却无法保证系统的道德教育的进行。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就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1.创设良好的体育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体育环境,可以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运动场、描划得均匀笔直的跑道线、摆放得整齐有序的体育器材等,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不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如体育馆),也要培养体育文化的软环境,还要提供必要的体育文化活动保障。学校应完善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各种场馆,配备各种器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竞赛,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发挥体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5]

2.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将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传授给学生。教师上课时要早到操场,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从外表给学生一种整齐感;课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夏季和冬季往往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流露出烦躁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勇于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应再出现什么畏难怕苦的情绪,应以满腔的熟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这样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上好每节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6]

3.结合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理论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通过介绍我国体育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讲授,能使学生了解体育所具有的活动性、技艺性、竞争性等特点;通过讲述优秀运动员的生动事迹,教育学生不畏艰辛,积极进取;通过观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视频,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的解说,结合赛场上的相关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应顽强拼搏,不断地克服障碍,争取最后的胜利。

4.通过体育实践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体育实践课具有更多的德育机会,更容易感染学生和被学生所理解,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通过田径项目的跑、跳、投的教学,学生能接受体力、意志和心理的巨大考验,向自身的生理极限挑战。通过这种体验,能培养学生的非凡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心理自制能力以及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通过体操、健美、舞蹈等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内在的气质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7]

5.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加强道德教育。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早操、课间操、学校集体组织的运动会、体育节,还包括周末或假期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等。长期坚持出早操,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体质、振奋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规定时间、地点的课间操,对出入场秩序和广播体操动作的明确要求以及班与班之间的对抗竞争,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耀感;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的体育活动,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可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同样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时机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视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强,彭忠信.关于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5).

[2]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6.

[3]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

[5]张银江,王爱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市场,2007,(1).

[6]刘相林.体育显性与德育隐性教育对网瘾的缓解与遏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1).

[7]由健.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

作者:丁伟城

体育德育健身论文 篇3:

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以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研究为主题,对中学体育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与探讨,为中学体育教师开展德育和体育相结合的课内外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同时,也为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体育 德育渗透 教学方法

德育渗透是国家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对体育教学培养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要求。根据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所需理论与实践指导的实际需要,本课题以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研究为主题,对中学体育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与探讨,为中学体育教师开展德育和体育相结合的课内外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同时,也为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学生调查情况

通过课题调研了解表明,学生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持不认可态度的达到了35.27%,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够上。学生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学生严格组织纪律和学习要求的持不认可态度的达到了20.31%,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所采用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少上。学生对体育教师在课内外言行举止认为不好的达到了28.10%,主要表现在有少量女体育教师和多数男体育教师平时不太注意言谈举止和为人师表,有喝酒、抽烟、不文明语言等不良行为与习惯上。学生对体育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持不认可态度的达到了33.82%,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在课内外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不够,甚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理不睬,表现出很冷淡的态度。

2.教师调查情况

通过对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特级教师的访谈调研,他们认为,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通过为人师表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来教育学生持肯定态度,并同时认为,有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能够通过主题形式教育来组织教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能够结合国家大事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都产生了通过德育渗透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原则

1.遵循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充分挖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外体育文化内涵,以及体育运动特有的思想品质教育功能进行直接和间接地德育渗透,正确处理好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降低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并影响强身健体教学的实际效果。

2.遵循体育精神激励的教学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利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顽强拼搏;超越进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高、更强、更快等体育精神力量和体育正能量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将体育精神力量化作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在动力。

3.遵循体育思想教育的教学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确定体育思想教育主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在课前,明确一个体育思想教育的主题,使整堂课的设计与安排,必须考虑体育思想教育的因素,借助体育教学的特殊方法和手段来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和强身健体的教育。

4.遵循体育教学艺术的教学原则

把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活动视为一门体育教学艺术。注重做好课的设计、准备和活动安排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条件。

5.遵循体育教师为人师表的教学原则

用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体育教师的敬业思想来引导学生。体育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才能使体育教学进行的德育渗透达到预期的即“育人又育体”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三、中学体育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

1.传承教育法

(1)教学思路。坚持“学习体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文化、中国体育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教育。

(2)教学方法。可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等许多内容作为教材。①在课的设计时,选择一个体育文化教育的主题,如《发扬奥运精神,努力强身健体》;②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教材,并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③紧扣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教育的主题,结合教材性质和特点,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教学方法;④进行教学场景设计,制作符合青少年特点和奥林匹克文化或新奥运会文化元素吻合的彩图和道具来烘托教学气氛并为育人创造条件。

2.主题教育法

(1)教学思路。坚持“主题指引方向,健身明确方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一个正能量的体育思想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方法:①在课的设计时,选择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如“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生命在于运动”等;②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教材,并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③紧扣体育思想教育主题,结合教材性质和特点,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思想品质的教学方法;④进行教学场景设计,制作符合主题需要的彩图和道具,围绕教学主题来达成育人目标。

3.明星榜样法

(1)教学思路。坚持“明星榜样力量,激发体育能量”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在教学中,通过对优秀的中外某体育明星个人事迹的学习和模仿,开展“学习体育明星,争当健康之星”的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

(2)教学方法:①把全班分成4~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代表来担任小组长;②教师向每位小组长提出注意的问题和基本的要求,尤其是要求他们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好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活动,因为,这对能否产生教学效果至关重要;③教师向全班或每个小组宣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④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和学生打成一片,随时随地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并进行教学指导和监督。

4.为人师表法

(1)教学思路。坚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在课内外,体育教师在思想、人格、气质、语言、仪态、仪表和精神面貌等言行举止上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教育作用。通常,当体育教师表现出严谨的教风和雷厉风行的举动时,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加以效仿。

(2)教学方法:①穿着得体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精神要十分地饱满,带一种严肃而不失活泼的神态,步入教学场地,首先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②在教学中,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语气要谦和、平稳。口令要干脆、响亮。举动要迅捷、稳重。处理问题时,要有条有理、有勇有谋。做动作时,要有力度、有神采,有时要有刚有柔;③在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去感化和影响学生,做到不说粗话、脏话,举止文雅等。

5.表扬与评比法

(1)教学思路。坚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开展评优创先活动,可以起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体育学习的作用。

(2)教学方法:①在教学中,对表现较好的小组和个人,应及时地加以表扬,使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思想觉悟;②通过开展比、学、赶、帮、超的体育学习竞赛活动,在课的结束部分,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用自己制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流动小红旗,以此进行精神奖励;③下次课再次评比,依此类推。

综上所述,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各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要求,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来开展对中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还要探索中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传承教育法、主题教育法、明星榜样法、为人师表法等多种德育渗透的教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材教法的必要补充,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辉.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J].首都教育学报,2015,(05):5.

[2]孙辉.体育教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作者:孙辉

上一篇:企业党建工作论文下一篇:学生舞蹈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