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组织管理论文

2022-04-17

关键词:开放获取;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摘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根本,而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获取形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和出版模式。本文探讨了开放获取理念给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的一些启示以及地方文献资源实行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文献组织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方文献组织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研究

摘 要 论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研究案例, 针对高校图书馆当前地方文献开发程度不高、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思路和对策。加强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意识及投入;加快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加快地方文献网络化建设;加强地方文献研究与出版;开展地方文献多元化知识服务;加强地方文献宣传与推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南京大学图书馆 地方文献 数字化开发 多元化服务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2.005

0 引言

地方文献是记载地方史料的一切载体,能够综合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就是看地方志[1]。地方文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特点使其成为当今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除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外,对于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也应如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一样,需要在收藏、开发、利用上形成一定的特色。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存在着开发程度不高,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就如何更好地开发图书馆地方文献,如何综合利用地方文献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服务及社会服务提供发展思路,探索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模式。

1 南京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整理与开发

在图书馆资源越来越趋于数字化、同质化情况下,图书馆最大价值是拥有特色馆藏,地方文献作为特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和开展特色服务的根基。经过百年发展的南京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是最具特色的馆藏,古籍线装地方志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海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在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目前,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主要有地方志(含线装古代方志、影印古代方志、新修方志、现当代地方志、行业志)、文史资料、现当代地方文献及家谱、手稿等。1949年以前线装古籍方志四千三百多种,四万多册,其中列入善本的有三百多种,稀见方志一百余种,孤本方志四十余种[2]。1949年后新修方志一万余册、影印古代方志一万余册、地方文史资料一万六千种,三万余册件,以及现当代地方文献三万三千余种。

多年来,南京大學图书馆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上世纪六十年代,图书馆对四千余种古代方志进行析出、核点、整合、著录,编制了《南京大学图书馆地方志目录》。1978年,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编辑工作会议召开后,南京大学图书馆参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及艺术代表性”标准,进行了文献普查,对地方志进一步鉴定、核实,1980年又编制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

近年来,南京大学图书馆对珍稀地方文献的利用与传承更加重视。2014年,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遴选国内稀见版本中学术性强、研究价值高的方志加以整理、研究、出版,于2018年出版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此书是“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种。该书精选六十八种珍稀方志,其中包括二十种仅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完帙的方志。专业馆员为方志撰写版本沿革、大概内容、作者介绍及刻工、收藏等古籍目录内容研究提要,此书的出版为古籍方志的研究与使用提供了导引,可供中国版本目录学、文史诸学科之用,促进古籍善本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利用[3]。此外,南京大学图书馆还于2018年出版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稿钞本卷》,通过稿钞本鉴定版本,厘清源流,挑选出具有较高价值的稿钞本四十四种,包括仅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孤本。《稿钞本卷》是其第一辑,选目涵盖经史子集四部,配有专业提要考辨版本,揭示书旨,对历史研究、文献学研究等学术领域具有重要价值[4]。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和用户需求驱动,南京大学图书馆为满足用户需求,购买了一批高质量包含地方文献的电子资源,有“中国基本古籍库”“雕龙—中国日本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古籍数据库,还有CADAL、超星、万方等数据库。另外,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保护资源,特别古籍珍稀文献,南京大学图书馆注重原馆藏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设立了“数字化规划与协调”“数字资源管理”专业岗位, 负责自建数据库的项目规划、项目管理、数据质量审校等工作。南京大学图书馆还借助社会力量,将文献扫描加工外包给数据加工公司,完成包括地方志在内的约八万册书籍全文扫描数字化加工,完成从书籍加工扫描、影像处理、DC元数据著录、数据处理、数据上传等工作,全文数据上传到CADAL,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除了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外,南京大学图书馆对早期地方文献目录已回溯著录,上传到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方便读者利用查询。

2 南京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与利用

南京大学图书馆坚持地方文献资源典藏与利用并重的思想,多年来始终坚持对校内外研究者和读者开放。在古籍特色馆藏利用方面,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规则,包括实行登记制、区别借阅制、分级保密制等。其中,特藏文献分普本库、善本库和密室三个等级。对在普本库的大型影印古籍方志丛书、现当代地方文献给读者提供开架浏览、翻阅,对在善本库收藏的古籍善本闭架管理,采用预约和多人分密使用体系,确保善本安全。

南京大学图书馆除做好校内读者服务外,也承担接待校外来访专家、学者和参观者。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服务包括特色馆藏介绍、检索工具使用、目录咨询、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咨询等。目录咨询主要通过纸本目录、电子目录和《中国丛书综录》等工具,介绍查找文献特别是古籍文献的步骤和方法,对与古籍相关资源与数据库进行介绍。专业馆员开展特藏文献素养教育,举办知识讲座,传授特藏文献知识,走进院系开展课堂教学,如走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课堂讲解《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使用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以助研究》,利用图书馆特色资源,提供教学场地,邀请教师走进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联合授课或单独授课,开展与学生互动活动。

在地方资源利用方面,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实行自动化管理后,南京大学图书馆对1949年以后出版的地方文献采用CN-MARC机读格式著录,上载到CALIS联合目录,用户在南京大学图书馆OPAC系统中可检索。南京大学图书馆还联合开发了“图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提供纸、电一体化检索,用户可通过多种途径一站式获取资源。

南京大学图书馆对1949年以前的古籍文献采用古籍元数据目录格式和标准进行著录,数据上传到CALIS的子系统——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现上传3万多条目录数据,用户在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服务平台的“学苑汲古”检索系统可检索查询。该系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并提供版本类别、出版年代、出版地的浏览功能,题名和责任者的索引功能,系统包含参建馆的古文献书目,部分配有书影、图像及电子图书,服务平台可为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5]。

3 高校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策略

随着大数据、GIS可视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 给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新技术运用和研发,提高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增值,以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创新。

3.1 加强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意识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耗时费力,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系统工作。为了提升地方文献的开放度、利用率,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意识,建立藏以致用,藏用并举、价值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系统开发地方文献的整体规划、标准、步骤和措施,加大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资源、技术、人力的投入,做好开发利用的效益评估、用户服务反馈,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为高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乃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文献保障工作。

3.2 加快地方文獻数字化开发

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是一项艰巨工作,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数字化力度,制定短、中、长期开发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计划,分步骤进行系统性开发,对稀有、独特、脆弱和难以访问的地方文献尽快数字化。高校图书馆馆藏中含有大量原始地方文献资源,为了揭示和便于利用,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地方文献馆藏特色,确定内容主题,对散落于书籍、丛书、书库中有价值的地方资源析出、整合、挖掘、开发,分门别类建立不同主题专题数据库。网络地方资源的收集、开发、利用非常有必要,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技术、人力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对网络地方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集成专题数据库,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随着数字化开发的逐步深入,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情况探索开发不同形式的数据库,如影像数据库、口述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数字人文数据库。哈佛燕京图书馆通过开发“数字敦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人文数据库,形成了完整的数字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可借鉴哈佛燕京图书馆与谷歌、与中国CADA等单位联合开发共享资源方式,采用跨馆、跨机构共建共享模式,开展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共发展。

3.3 加快地方文献网络化建设

近年来大数据、GIS可视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被广泛运用,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新技术运用和研发,采用数据挖掘、语义本体等技术实现知识关联,采用 GIS 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方志、家谱、老照片等特藏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视频展示,给用户更直观的体验,利用网络化优势和云技术、发现工具等,加快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发现、共享和传播,提高地方文献的互联网可见度,以及提高地方文献的可及性和可用性[6],加快文献的传播和利用。

3.4 加强地方文献的研究出版

相对于国外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出版速度较慢。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出版发行工作要加大投入,尤其对古籍地方文献研究与出版工作,要制定规划、精心挑选、高效组织,利用高校图书馆古籍人才优势开展地方文献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撰写、提要书志编纂等研究性项目,通过对地方文献的内容深层次开发,对地方文献的价值深度挖掘揭示,达到给用户提供文献利用导向和知识的目的。例如,国家图书馆从数千种地方志中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而汇编出版的《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编》,开拓了学术研究新领域。高校图书馆也应当集中优势,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大加快对地方文献专题资料的梳理、整合、研究,编纂成专题书籍出版发行,挑选有传承和研究价值的珍稀古籍文献进行开发,实现特藏资源的利用和价值再现。

3.5 开展地方文献多元化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做好地方文献常规服务的同时,要以地方文献资源为依托,对用户类型及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开展以用户需求驱动的多元化、个性化知识服务来支持高校教学和学术研究。在课程服务方面,专业馆员开展嵌入课程的地方文献知识服务,与教师合作教学,开展特藏知识素养教育,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与教师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支持、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接触原始资料,培养实证研究的习惯。在服务学术研究方面,专业馆员对用户需求、课题进行分析和文献调研,挖掘地方文献相关知识,嵌入项目过程,将专题知识准确系统地提供给用户。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网络化服务功能,专业馆员要利用网络服务平台、电子邮件、移动终端等载体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开展联合咨询解决用户问题。

3.6 加强地方文献的宣传与推广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面对网络搜索引擎和数据服务机构的冲击,图书馆的功能和生态环境在发生改变,图书馆遭受价值质疑和边缘化,图书馆传统的、被动型、等待性服务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宣传与推广,积极拓展宣传渠道,除利用宣传手册、简报,举办专题展览外,还应开展地方文献主题知识教育、专题讲座、策展讲解等活动,宣传传播特藏文献知识。在网站也需设置地方文献专栏,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增强用户虚拟现实体验,把新信息技术工具嵌入到用户端,进行智能化、个性化资源推介和推送服务;同时利用移动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强资源推广,与社会媒体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扩大资源推广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

3.7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有两方面的人才队伍:一是地方文献研究与服务团队,负责地方文献的专题项目研究、特藏文献服务、宣传与推广等工作,二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网络化建设团队,负责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数据分析与存储、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信息技术的研发及运用等。通过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特藏研究服务团队及技术研发队伍,成立课题项目研究组或技术研发实验室,加强业务能力,培养创新服务意识,以技术创新带动服务创新,以服务创新带动图书馆价值增值,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好服务。

4 结语

地方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地方特色文化,浓缩着地方社会发展的历程,对推动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文章以南京大學为例,通过构建高校图书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的可行模式,以期实现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对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承的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作用,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中央领导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讲话[EB/OL].[2019-08-16].http://www.xfsq.cn/publish/cbnews/201411/18/cb2300_1.shtml.

馆藏精品集萃[EB/OL].[2019-08-15].http://lib.nju.edu.cn/html/article.htm?id=45&fid=37.

程章灿.突显文化凝炼服务力:转型期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方向与目标[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 (5):23-27.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稿钞本卷》发布[EB/OL].[2019-10-06].http://news.nju.edu.cn/show_article_1_48835.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学苑汲古[EB/OL].[2019-08-06].http://rbsc.calis.edu.cn:8086/aopac/jsp/indexXyjg.jsp.

RESS,SUNGHAE. Special collections:improving access and usability[J]. Reference librarian,2015(1):52-58.

俞德凤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23。

邵 波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 江苏南京,210023。

(收稿日期:2019-11-19 编校:曹晓文,刘 明)

作者:俞德凤 邵波

地方文献组织管理论文 篇2:

开放获取理念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开放获取;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

摘 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根本,而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获取形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和出版模式。本文探讨了开放获取理念给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的一些启示以及地方文献资源实行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

1 开放获取理念来源和实质

开放获取源于2001年开放协会研究所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的关于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起草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将开放获取定义为“对某文献的‘开放获取’,即意味着它在公共的因特网上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链接这些文献的全文,也允许用户将其遍历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除了访问因特网本身具有的限制外,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经济、法律或技术的限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惟一限制,或者说在此领域内版权就是指作者有权保持其作品的完整性,并且其作品被引用时应标明出处并致谢”。开放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广泛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是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地供公众自由获取。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其提供了平台,它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和出版模式。

开放获取从最开始于期刊论文开放获取,发展到如今,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在扩展,新的开放内容不断出现。如出版社、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开始尝试开放获取图书、学位论文、课件资源及教学资料、政府信息、公共数据等等。其主要形式有:

付费出版形式。付费出版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出版物的费用由作者支付,而不是由图书馆订购后让读者获取,任何人可以在图书馆没有购买的情况下免费获取开放出版期刊上的论文全文。

自建档形式。开放获取的自建档形式就是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电子全文形式存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或因特网Web页上供同行免费利用的一种方式。允许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播、印刷、检索,或对这些文章的全文进行链接、索引爬行、将数据传递给软件,即在尊重作者著作权基础上的任何其它法律许可的用途。使用者基本没有财政、法律或技术上的许可障碍,唯一的约束是禁止复制销售,以及在这些领域的版权应该由作者进行完整性控制和使用者对版权适当地承认、引用。

实质上,开放获取就是通过运用网络平台使发表学术观点者需要付费,而想了解、得到学术研究资料者免费获取,以期达到学术成果的共享和自由交换目的。开放获取的出现,对于图书馆工作将产生深刻影响。 2 地方文献概念及其所包含的资源范围

按照杜定友先生的表述,将地方文献的概念定义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等等”,“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地方文献所具有的地域性、史料性、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部分资源获取的不易性等。

地方文献的范围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地充实。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除了实体的内容之外,又增添了大量数字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一部分分布在本地信息资源的网站,主要有各地市的省情网、市情网。这类网站是由各省、市政府与史志办联合主办,是专门提供地方志数据库、地方志书目、地方年鉴、史志动态、地方专题信息;各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及政府所属厅局网站,主要内容提供地方政府领导、政策法规、政府公告、政府规划、项目建设、办事指南以及地情资料等信息;各省市的特色网站等等。另一部分是在公共图书馆网站、部分大学图书馆网站,都设有地方文献资源网页。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乡土课堂二、北京记忆网站,湖南省图书馆建有“地方文献长廊”等。

在开放获取环境下,人们获取资源越来越趋向自由获取、免费获取、开放获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树立开放理念开辟了新的渠道。

3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

文献资源建设是依据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地方文献资源是文献资源的一部分,其建设内容也必须是包括资源的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整个过程。由于地方文献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在资源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足或者是困境。

3.1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不完善

邹卫华在《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目前在布局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各馆缺乏明确的收藏重点和长远目标,文献采集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不彰显个性,缺漏、分散严重,重复收藏普遍。究其原因,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缺乏有组织的分工协调和整体化建设是其结症所在。”文献采集方式很多,但没有形成采集网络,使地方文献资源的信息渠道受阻,使大量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源流失。

3.2 非公开发表的资源,为地方文献采集带来困难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难点还在于地方文献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许多内部档案、内部资料等不公开发表的文献,没有公开的发行目录或信息,资源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通。目前有许多地区没有相关“呈缴本”法规性文件或者是类似文件过于陈旧,这给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3.3 地方文献资源分布分散,缺乏统筹协调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方文献资源,地域性很强,致使建立一套有序、可行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存在很大阻力,导致各地区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差别很大。

3.4 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繁多,大部分处于无序状态

处于无序、鱼目混杂状态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方法来规范,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下。

4 开放获取运动对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启示

4.1 服务理念的变化

开放服务环境下,文献出版者与文献的获取者角色互换,获取者是自由、免费拥有,而文献出版者可采用的形式包括开放获取期刊、机构资源库、学科资源库、学者个人主页及博客等。无论那种形式,出版者都要在费用、技术维护等方面付出精力。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可以利用开放获取资源,不断充实馆藏,更好的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4.2 开放获取拓展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的途径及方法

地方文献资源采集的途径包括从出版社、邮局等正规渠道订购;与存有地方文献单位及个人互通有无,定期交换;从个人或者单位征集等。在开放获取的情况下,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还包括在开放服务平台中收集有关地域性资源。采集的方式从购买、接受捐赠等,到从开放平台中获取相关地方信息资源。

4.3 开放获取使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工作变得更为复杂、细致

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目的是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准确的查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主要从图书、期刊、本馆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等几方面进行。整合的形式主要有电子资源导航服务、统一检索服务、网络资源导航服务等。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在众多文献中甄别出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并在电子资源导航系统、网络学科导航系统中加以宣传与报道。CNMARC、USMARC等也应增加相应的著录字段,加以标注与说明,及时、准确地将开放获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来。同时,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资源的规划、采集、整合、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方面也应不断提升。

4.4 有利于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模式

骆伟、冼杰先生曾提出建立含图书馆、档案馆等在内的统一领导的全国性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布局网络。开放获取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在开放获取的平台中对各地区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网络的导航,对繁杂网络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系统的管理、协调,保证信息传递与资源共享。

4.5 地方文献资源开放获取对地域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开放获取”理念的引入,符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最终目标。“开放获取”理念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内容,使本地区的用户方便、快捷、无障碍获取文献资源,为专家、学者及想要了解地域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地域文化资源得以保存的同时,又能够进行广泛的宣传。

5 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文献方面的资源还没有受到重视。从目前开放获取研究的学科来看,“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学和生物生命科学四个学科的开放存取期刊数量较多,占总数的62.83%;历史学与考古学、哲学与宗教、科学概论、艺术与建筑及综合学科的开放存取期刊数量少,仅为总数的7.4%”。这是孙波、黄颖在论文《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现状调查研究》中所统计,其中并没有提到有关地方文献的内容。另外,查看中国开放获取网站内容,包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中所列学科表,也没有方志、家谱等地方文献资源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地方学者们进行广泛的宣传,积极的行动。

另外,开放获取文献分散在不同的网站中,致使文献也很分散。开放获取仓储基本上是作者自由上载,没有论文质量控制措施。从众多的文献中,筛选出属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内容,这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也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开放获取是一种新的文献获取形式,新生的事物总是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放获取,就是尽可能不使资源流失,保存好文献资源,也是为了促使地方经济文化的蓬勃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伟,冼杰.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布局论[J].图书情报论坛,1996(3):22-26.

[2] 刘廷元等.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5(3):12-15.

[3] 邬卫华.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6(4):150-152.

[4] 李明理.开放获取及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57-360.

[5] 孙波,黄颖.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现状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4):98-101.

(编校:汤树俭)

作者:石超美

地方文献组织管理论文 篇3:

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关键词: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评价

摘 要: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是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服务之一。为了不断改进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本文试图运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理论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研究发展性项目LibQUAL+,从读者角度建立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文献资源的服务应该从多方面体现,包括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技术支撑、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等。地方文献资源服务评价的主体和核心应是对服务效果的评价,也就是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应该从接受服务的对象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以读者的角度来衡量服务质量的优劣。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读者的角度建立一套地方文献信息质量服务的评价指标。

1 关于地方文献服务的相关指标

关于地方文献服务质量的相关指标目前没有,有关的论文也没有论述。国家文化部依据公共图书馆行政级别,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统一制定的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中的指标中可以找寻一些内容。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省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中设置有关地方文献相关指标,从部分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及执行情况、地方文献专藏体系、地方文献数据库三个方面来评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图1)。

该标准是图书馆行业为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而制定的评估标准。这一评估标准在地方文献中规定了呈缴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地方文献专藏体系(包括阅览室设置、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地方文献数据库(对文摘库、全文库检索途径的要求)三个方面来规范,内容往往集中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设置条件和组织管理层面上,而对地方文献服务质量的评估以及服务绩效的评估则重视不够,尤其是未能从读者的角度来评价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读者感知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评价体系。

2 从读者角度所思考的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依据

2.1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理论来源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从产生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对服务质量测评的理论、指标等,其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影响的或者可以借鉴的理论主要有两个,这就是瑞典著名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第一次提出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和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的方法。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2.1.1 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

1982年,瑞典著名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第一次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对服务期望(expectation)与实际服务绩效(perceived performance)之间的比较。实际服务绩效大于服务期望,则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良好的,反之亦然。为此,他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图2),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其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感觉与他接受服务之前的心理预期进行比较的结果:如果实际感受满足了顾客期望,那么顾客感知质量就是好的,如果顾客期望未能实现,即使实际质量以客观的标准衡量是不错的,顾客可感知质量仍然是不好的。2.1.2 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的方法

SERVQUAL为英文“Service Quality”(服务质量)的缩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营销学家L.L.Betty、A.Parasturaman和V.A.Zeithanl三人合写一篇题目为“SERVQUAL:一种多变量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度量方法”的论文中,他们提出“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是建立在对顾客期望服务质量和顾客接受服务后对服务质量感知的基础之上的。要对某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就要依据顾客的知觉,着眼于顾客的期望,这样才能准确衡量服务提供者的表现。在研究过程中,这三位学者经过大量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出了服务质量五维度的观点,这就是:有形性( Tangibles):包括实际设施、设备、人员和交流资料的外在形式;可靠性(Reliabilty):可靠而准确地履行承诺的服务能力;响应性(Responsiveness):帮助用户并提供快捷服务的能力;保证性(Assurance):指员工所具有的知识、礼节及传递信心和信用的能力;情感移入(Empathy):对顾客寄予关切和提供个性化服务。并根据五个维度构建了具有22个问题的调查表,每个问题设立了三个值:(1)用户可接受的最低值;(2)用户对服务的感知;(3)服务期望。

以上两种服务质量的评价最初并不是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所提出的,但是它所提出的评价角度及其指标体系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种借鉴与启示。

2.2 应用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LIBQUAL+评价指标的确立

1999年9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以SEˉ

RVQUAL理论为基础,和Texas A&M大学合作推出了研究发展性项目LibQUAL+,认为在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时,必须增加体现图书馆服务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他们根据用户调查的情况把体现图书馆服务的内涵的层面和SERQUAL的5个评价指标进行了融合和重新设计,并在2001年和2002年的LIBQUAL+服务质量评价调查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修改,最终形成了LIBQUAL+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4个指标体系,并且每个指标体系又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即:服务影响(Affect of Service):情感作用、可靠性、保障力、服务效率;图书馆整体环境 (Library as Place):实际使用的场所、精神的象征和避难所;信息获取(Access to Information):信息获取的范围、信息获取的时间限度、信息获取的方便程度;自我应用的能力(Personal Control):导航使用方便、服务方便、现代化的设备、可靠性。

经过改进的Lib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更为适应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评价,成为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3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与体系建立

3.1 地方文献服务质量评价原则

3.1.1 以读者为中心原则。从读者角度建立一种评价指标体系,自然是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角度来看待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各个方面。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最终就是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地方文献读者群的评价标准,应该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3.1.2 以易感知的服务为原则。所谓易感知就是指读者接受地方文献服务时候所最容易体会到的服务,比如说馆员,馆员是直接面对读者,馆员的仪态、语言、知识内涵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评价。这是重要的评价依据。

3.1.3 易改进与创新的原则。在制定评价指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状况,地方文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文献信息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各地区地方文献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3.2 对地方文献服务质量的分析及评价指标建立

结合上面的论述,地方文献服务评价也是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应从软硬件、人员、技术等多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评价指标,来满足用户明确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对于地方文献服务质量评价,参考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中的要素、服务质量评价(SERVQUAL)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研究发展性项目LibQUAL+所设计的图书馆服务质量4个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方文献资源服务模式的每一流程,诸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资源的开发、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用户满意度、服务环境等几方面结合起来,分成地方文献资源服务要素、地方文献资源服务期望两大方面,建立起地方文献服务评价内容与体系,以表格的形式来体现(图3)。其中服务要素包括资源建设体系,支撑服务的硬、软件环境因素,服务人员等;服务期望是从用户角度来评价服务质量,它的形成受

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往的信息服务经历、社会形象与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从读者角度评价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并不能够全面体现当代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全貌,但是它不失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发展程度。这种服务质量管理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消除和解决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的缺失、障碍和问题,逐步使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得到修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EB/OL].http://www.wiki.mbalib.com/wiki/.

[2] 田华,鄢喜.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分析与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2007,(6).

[3] 崔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5.

[4] 李书娟.建立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8,(5).

[5] 王京山.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6,(1).

[6] 秦小燕.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J].图书馆杂志,2005,(8).

[7] 刘桂珍,郭海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6,(4).

[8] 孙静,栗慧.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

[9] 徐军华.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

作者:赵 靖

上一篇:企业医保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机关单位车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