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化强国构建视域下,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逐渐提上日程,这既能滋养读者心灵,又能培养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心。本文首先介绍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总结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关注度较低、参与力量淡薄、人才匮乏、方式陈旧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化学工艺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中期走访调研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课程资源建设中提出了“一校多辅,校企互补”的共建共享机制;其次通过山东省精品资源课程《化工单元操作》的建设实践完善了“一校多辅,校企互补”的共建共享机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成果,促进了学校、校企的合作共建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品资源课程;共建共享

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是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和跨跃发展的必然举措。

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面临几个问题:建什么?怎样建?谁来建?山东省教育厅推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概念与省级建设项目,提出了省级共建共享的理念,那么在现实建设中,特别是非省级项目,怎样形成共建机制、达成共享目的,怎样保障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良性运转,是个现实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7年5月《化学工艺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化工单元操作》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两个项目同时立项,这样化工专业教学团队将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结合起来,以课程资源建设为依托研究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

一、研究过程

(一)课题调研

1.问卷调研

项目组用问卷星分别编制了企业版、学校版两份问卷,主要有对精品课程资源的认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精品课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对资源建设的建议几个方面内容,通过微信对一线教师、企业从事职业培训与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网上调研。调研结束后分别撰写了学校版、企业版调研问卷分析报告,并撰写了综合调研总结报告,理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调研人员对资源类型、建设等问题认识不足。

(2)合作建设机制还未成型,校企双方均以单独建设为主,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对接产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3)使用需求决定建设方向,共享保证是促进共建的条件。

2.文献调研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2015—2018年“精品课程建设”文献,共搜索到970篇文献,但如在关键字前加上职业教育,其他信息不变,共搜索出13篇文献。项目组重点梳理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13篇文献,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1)前期文献主要研究资源建设的形式、内容,没有研究建设的機制,即研究建什么,没研究如何建,这在搜索到的与职业教育有关的13篇文献中占8篇。

(2)少部分研究共建共享机制问题,提出了共建共享的理论框架,这样的文献有3篇。3篇文献分别阐述了资源建设基于不同主体主导的建设模式与促进共享的评价机制、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机制的协同理论框架、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几个保障机制与校际资源共享的模式。但均实践性不强,没有理清参与建设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3)少部分研究的内容与资源建设关系不大、内容空泛,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的文献有2篇。

3.专题访谈

专题访谈的对象是教务管理人员与企业车间中层管理人员,访谈的主要内容有建设资金保障、知识产权归属、专业产业对接、建设组织形式、各方权利义务等。

(1)教务人员。更多的是关注谁投入,怎样保障资金投入及资源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他们建议采取贡献积分制度,即贡献了才能共享,同时他们建议学校间分别主持不同的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投资尽量均衡、产权尽量均衡,形成良性运转机制。

(2)企业人员。更多的是关注课程资源建设能否对接企业需求与建成后的共享问题,他们强调资源建设的应用性、模块设计的合理性及共享权的保障性,同时他们也乐于参与课程设计以保障课程内容能较好对接工作岗位真实任务的知识能力需求。

通过问卷、文献、专题等调研,项目组认为中职学校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较好的资源建设合作机制,可以借鉴的文献不多,同时从学校、企业访谈调研可以看出,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兼及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因此项目研究的重点是资源建设机制,用机制作保障才能顺利建设更多的精品资源课程。

(二)构建机制

项目组主要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在《化工单元操作》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初期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主持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建设经费保障,享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二是参与学校适当交纳年费用于课程资源更新与平台维护,保障资源建成后期的资源的更新与平台的良性运转;三是其他参与方有义务完成项目组分配的课程资源建设任务,有获得劳动报酬与资源使用的权利;四是资源更新终身制,即各参与方对建设主持方分配的建设内容有终身更新义务,这也是终身享有使用权利的条件。随着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共识逐渐机制化,“一校多辅,校企互补”共建共享建设机制逐步成型。

在《化工单元操作》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中,东明县职业中专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持单位,负责资源与平台建设前期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建设任务分配、建设资源统筹整理包装等,享有全部知识产权;地方化工企业主要参与工作岗位任务调研、知识能力提取,参与制定课程资源建设设计;鄄城职业中专、巨野职业中专等学校按分配任务完成资源建设的前期工作后,由东明县职业中专整合资源并与济南智捷一起整理、包装、定型,建成后的精品课程资源发送东明县职业中专建设的菏泽市职业学校共同体数字化资源平台,平台对各参与单位开放,参与单位共享资源。

二、机制内涵

(一)内涵解读

经过资源建设实践探索,建立起具有普适性与实践性的“一校多辅,校企互补”共建共享机制。“一校”就是一所主持项目学校,“一校”是资源与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方、课程资源设计主持方、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拥有方;“多辅”就是多家学校或企业共同参与,这些学校或企业是资源建设的参与者、资源建成后的共享者、资源后续更新的维护者,参与建设是前期投入,是共享建设成果的条件。“校企互补”是工作原则,具体就是在工作中发挥校企各自所长,企业专家主要负责岗位调研与工作任务分析、参与课程设计,学校课程专家主要负责课程设计与素材整理;“互补”就是以一方主持工作,按照既定课程体系分成若干项目,各自按分工完成工作,再通过研讨会的形式相互交流,互补各自短板,整理、完善形成相对完美資源建设初稿,最后主持学校统筹整理后由技术企业加工定型。

(二)理论意义

“一主多辅、校企互补”的共建共享建设机制,明确了资源共建共享的责任主体与权利义务,厘清了共建与共享的逻辑关系,建立了可操作、较牢固的共建共享合作理论基础。建立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保障”合作共建理念,清晰了只有参与才能共享、共享与参与相伴而行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了建设主体与产权拥有主体的关系及共享的办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三)现实意义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正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推开,省级建设项目带动了更多课程资源的建设。“一主多辅、校企互补”建设机制提供了各参与方权利义务明确、产权清晰可借鉴的共建共享建设机制,对指导当下及今后山东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融入企业理念。通过规避企业资金投入,同时又共享资源的办法,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共建精品课程资源,这样建设的课程资源能够反映企业最新需求、融入企业最新技术成果,为培养服务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2.提高共享能力。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工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做岗位调研与课程设计给出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与方向,学校的优势则是知识能力的抽取与编写,技术企业的优势在于媒体素材的制作与课程资源的整体美化。这样在综合参与单位优势基础上建设成的精品资源课程就具备了企业理念、校本特色融合、信息化素材丰富的特点,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力。

3.保障共享生命。“一主多辅、校企互补”建设机制注重课程资源建成后的更新与维护,后期课程资源更新与数字平台维护,需各方交纳一定年费,这种保障机制建立在职业学校共同体基础之上,确保学校成员严格履行义务,能够保证资源更新及平台维护所需费用,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具有新颖性与时效性,使得课程资源共享生命常青。

三、机制应用

(一)应用实践

虽然项目组是借助于省级精品资源共享项目开展的研究,但是探索研究的共建共享机制具有的实践性已初步显现。在菏泽市职业院校共同体框架内由我校与鄄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分别主持,联合区域内不同企业、学校建设的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二维动画、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机械基础、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7门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正在建设之中,建设采用了“一校多辅、校企互补”共建共享机制,机制的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印证。

课程资源建设机制正在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校企合作,东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东明石化集团职业培训学校借鉴“一校多辅、校企互补”的机制共建共享化工安全培训考核实训基地,现已被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命名为“东明县安健环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心”。基地建设中学校负责投入、拥有产权,企业参与建设、发挥企业优势,弥补学校不足,建成后校企共同使用基地,这样建成后的基地既服务学校,又服务企业,还服务于社会,这无疑是机制拓展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应用前景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于2017年才正式开始,《教育部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将到期,当今信息化发展更是迅速,“信息化+”教育已是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更多精品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命题,而共建共享机制是资源建设与良性运转的保障,因此,一个已经被检验具有先进性与实践性的好机制一定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服务于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凌芳.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8):50-51.

[2]项杨.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70-71.

[3]应燕.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教育教学,2018(19):125.

[4]张波.关于中职教学信息化资源库使用的调查报告[J].才智创新教育,2018:67.

[5]戴学琼.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大学,2010.

编辑 郑晓燕

本文系东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课题“化学工艺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保准、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74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柱宝 李东魁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篇2:

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化强国构建视域下,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逐渐提上日程,这既能滋养读者心灵,又能培养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心。本文首先介绍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总结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关注度较低、参与力量淡薄、人才匮乏、方式陈旧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旨在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建设;传统文化;传承

引言:图书馆是资源收集的重要场所,不仅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所需资源,又能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势必要强化本国文化影响力,基于图书馆资源建设,让读者获取图书资源,从而充实头脑,并丰富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为文化传播贡献绵薄之力。当资源建设工作具体落实,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随之显现,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最终取得图书馆特色文化发展的良好效果。本文针对这一论题深入探究,希望优秀文化传承任务又好又快的完成,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稳定发展。

1.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1.1资源建设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

图书馆资源丰富,馆内各类书籍成为孕育文化的摇篮,因此,资源建设的过程,应大范围传播传统文化,从而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图书馆资源建设活动有序进行[1]。对于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获取图书信息来感受文化魅力,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争做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图书馆是人们精神家园,经资源整合增强传统文化活力,并延续优秀文化生命力,这对精神文明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使文化传承工作高质量开展。如今,图书馆与文化馆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相关负责人协商制定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路径,既能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有的放矢,又能扩大文化传播范围,最终能为日后优秀文化弘扬奠定良好基础[2]。

1.2文化传承丰富了资源建设方式

多元文化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因文化类型多样,所以文化传承手段不拘一格,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图书馆资源建设方式,并大大提高图書资源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广泛阅读需求。例如,组织主题阅读会、读书分享会,并邀请文化领域资深学者前来讲授,一定程度上激发文化工作者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热情,同时,读者能够从内心深处热爱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读者会积极加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行列。当图书馆资源建设得到人民群众支持,那么图书馆资源整合效率会逐渐提高,这对图书馆事业持续、稳健发展有积极影响。当前,文化传承工作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这为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机会,真正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取得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良好效果。

2.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常见问题

2.1关注度有待提高

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大范围开展,图书馆凭借资源建设为其助力,从而汲取文化精华,彰显地区特色文化优势。然而多数图书馆忽视资源重组,导致图书资源与文化传承工作脱节,这无疑会降低图书资源利用率,并且图书馆功能随之弱化。如果资源建设工作被动推进,那么图书馆难以更好的服务于读者,最终图书馆发展会遇到重重阻力。

2.2参与力量薄弱

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多方力量支持,当前人民群众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较弱,意味着资源建设环节所得到的反馈信息缺乏全面性和真实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政府部门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主力军,如果主力未能全面发挥,则图书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效果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图书馆的发展[3]。一般情况下,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同时,相关机构、企业对其大力扶持,以此缓解政府部门压力。如果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未能成功吸引社会力量,那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效能随之减弱。

2.3资源建设人才匮乏

资源建设效果受人才素质高低、人才队伍专业性强弱影响较大,现今,多数图书馆资源建设人才数量短缺,现有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偏低,并且专业能力较弱。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资源缺失、资源获取方式单一、地方文化片面了解、文化宣传不到位等现象,致使图书馆创新之路举步维艰,并且传统文化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

2.4资源建设方式陈旧

图书馆资源建设应注重时效性,这要求资源建设方式与时俱进的创新,如果应用一成不变的资源建设法,那么短时间内会弱化图书馆服务效用,并极易错失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机遇。目前,多数地区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浅尝辄止,无形当中会阻碍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换言之,图书馆服务工作难以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最终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将与预期要求存在差距[4]。

3.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策略

3.1高度重视图书馆资源建设

图书馆资源建设、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应提高重视程度,并强化责任意识,将资源建设实践落实于过程。由于图书馆所处环境、人文特征、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再加上,所享用的财力资源、政策信息不相一致,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分短期、中长期建设目标,并准确定位,使图书馆资源优建任务顺利完成。图书馆是历史文化传播的桥梁,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文化传承,都要遵循连续性原则,在统筹基础上做好规划,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正确指导。例如,文献资源建设时,客观总结所在区域历史文化特征,全方面、多角度搜集文献,与此同时,考虑受众阅读喜好,综合多种因素合理调节图书馆资源比重,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并顺利完成文化传承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遵循科学性原则,外聘资深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使文献资源搜集、整理工作规范化开展,力争实现低成本、资源广泛覆盖、文化有效传承等目标。

3.2有效集结多方参与力量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整合社会分散力量,为资源常态建设、文化传承提供合力。然而力量集结需要一段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多元主体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达成共识,树立资源整理与利用的一致性目标,这既能起到力量凝聚作用,又能集思广益,为文化资源建设献计献策。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发挥导向作用,并为其提供优惠政策,适当倾斜财政资金,避免资源建设工作因资金不足而被动推进。社会相关组织及机构负责挖掘地区特色资源,以此丰富图书馆藏资源。高校启动校内图书馆资源,并大力培养优秀人才,让大学生在特色资源整合、研究中贡献个人力量。此外,发挥社会媒体及大众宣传、推广作用,以此吸引有识之士,使图书馆资源建设目标在多方力量支持下顺利实现。具体来说,政府及文化单位协同组织交流会,让多元主体平等沟通、解疑答惑,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可行性策略,共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

3.3大力培养资源建设人才

图书馆常态建设的要点之一,即培养优秀人才,当个体达到高能力、高素质等要求,顺势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便为图书馆资源组合提供新思路,并成功探索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5]。馆员聘用时,主动与高校合作,优先聘用高校教师推荐的图书馆专业人才,这既能省去人才聘用的繁琐程序,又能为资源建设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了确保在岗人员符合岗位任职要求,适当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并精细化制定馆员管理制度,真正提高馆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馆员培训时,既要傳递有关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业务知识,又要提升馆员在特色文化推广方面的技能,进而增强馆员工作自信心,为图书馆资源良性建设、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馆员来说,应强化学习意识,主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力争在资源建设、文化传播中出色表现,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

3.4适时创新资源建设方式

网络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图书馆资源建设活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展,即借助数字化数据库获取馆藏信息,根据资源建设要求对馆藏信息分类,满足读者便捷检索、信息快速获取等需求。传统文化传承期间,利用数据库获取有关地方文化资源,并搜集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等资料,同时,显示精品书籍、文献信息,使得文化研究工作从深度、广度两方面递进。与传统资源建设方式相比,数字化资源建设方式更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更好的顺应时代趋势,并且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6]。充分利用数字化数据库优势的过程中,还应做好网络安全防控工作,避免因网络黑客侵袭、病毒入侵而丢失馆藏资源。基于此,馆员及读者应强化自身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数据库规范使用要求,在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前提下,循序式提升学术水准,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靠支持。

结论:综上所述,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十分关键,结合地区文化传承需要,探索资源建设的有效方法,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稳健发展。当前图书馆资源建设环节存在重重阻力,为改善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不良现状,取得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效果,既要提高重视程度、有效集结多方参与力量,又要大力培养资源建设人才、适时创新资源建设方式,这对我国图书馆事业良性运作、图书馆功能拓展有积极影响,最终能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群,王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功能与定位的再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3):41-50.

[2]陈晓侠.文化传承视野下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思考[J].传媒论坛,2020,3(09):106-107.

[3]尕藏吉.文化传承视野下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知识文库,2019(14):161-162.

[4]傅倩琛.完善地方文献建设 促进闽南文化传承[J].福建图书馆学刊,2018,1(02):40-41+64.

[5]崔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建设——以国家图书馆非正式出版物馆藏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027(003):92-99.

[6]吴高.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001):39-46.

作者简介:韦永芬,籍贯:广西,性别:女,民族:壮,出生年月:1972年12月,学历:大专,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邮编:545006,职称:馆员(中级),研究方向:馆藏建设及读者服务。

作者:韦永芬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篇3:

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缓慢,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信息共享不足导致的使用成本高的现状,提出建设囊括各地各行业优势信息资源总库,实现全区域信息共享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法律支持、资金保障,建设要与国家总体规划相结合以及在建设中开展试点等方面的措施;接着重点强调了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发挥高校信息资源优势、培养信息建设人才以及注重建设模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关键问题,并用具体实例加以阐述;最后展望了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信息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2010年,河南省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通过思量发动、系统研究、各界研讨和高层研讨,最终达成共识。2011年,建设中原经济区,顺利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庆前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中原经济区规划》。自此,在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中原经济区建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纸质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迄今为止,信息资源经历了传统管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大体上处于第三至第四阶段时期,但是总体发展不均衡,某些地区尚处于信息管理阶段甚至是传统管理阶段即第二或初级阶段。

中原经济区的信息资源总体发展缓慢,城市间信息资源发展参差不齐,特别是县市间的差距更大。有些地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资源使用成本较高。另外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率低。许多信息资源如各级各类图书馆特别是高校的各种信息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合理利用。而且各种信息资源相对分散,且各自为政,只顾管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信息资源重复性建设也屡见不鲜,信息资源粗放型建设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改观。

综上所述,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无法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加快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除材料和能源之外的又一大世界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中原经济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可以加快中原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信息资源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缩小地区信息资源的差距,整合中原地区各种单一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强强联合、信息共享,促进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原经济服务。

加快信息资源建设,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实施信息化支持智慧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实践从“三化”协调向以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内容的“四化”同步的需要。

中原经济区的信息资源建设亟需发挥各地优势,创建以各地优势信息资源为主导的特殊数据库。进而促进全经济区联网,节约信息资源利用的成本,整合各地各行业优势信息资源,打造中原经济区四省十三市综合信息资源总库,实现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这已成为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第一,发布和实施与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信息服务市场行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加强信息政策的支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建设,制定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产权问题,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和公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建立相应的信息标准体系。

第二,保障信息资源建设资金,统筹规划,优化布局。保障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保证信息资源在空间和内容上的均衡配置,实现全经济区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统筹中原经济区四省十三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发展,促进信息资源从独立发展的单一性信息资源向综合型信息资源发展,实现不同地区各种特色性、专业性优势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同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不同群体和不同行业对信息资源的增长需求,也使信息服务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全面化。

第三,要与国家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规划相融合,与教育部建设应用型科技大学培养卓越教育工程师计划相互动,与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建设相协调,实现“四化”同步。结合农村的图书阅览室建设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特别是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主体的“三网融合”建设。以两个中心城市和各战略支撑城市及其存在的现有各级各类图书信息资源为基点,重点建设若干个省级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和一批省级大型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基础资源。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保护传统信息资源,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向现代信息资源的科学转化和平稳过渡,实现不同种类信息资源间的统筹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物联网发展,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支持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容灾备份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第四,在典型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地区,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在市场条件下健康发展,并最终转化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四、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一,充分利用当地人才资源优势,广泛挖掘和引导地方人才,注重基层一线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例如可以对留守农村的青年加以合理引导和鼓励,使其成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和科学利用的实践者。实施中必须注重其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使这种模式的持续化系统化发展,相信模式长久深层次的发展必将会在地方信息资源共享中有所作为。

第二,发挥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及信息资源相关部门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高校理应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借鉴现在高校团委和地方政府,正在实施的选派高校团委优秀青年教师到地方政府团委挂职锻炼,地方政府选派主管领导到民办高校党委挂职锻炼的成功经验。实施地方政府和高校图书信息相关部门(如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或网络中心、信息管理系)互派优秀人才学习体验,实现高校的信息资源先进理论、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检验和锤炼,达到高校的各种先进信息资源成果与地方政府建设实践的无缝对接,促进各地的信息化进程,发挥高校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用。并精细化高校的各种信息资源成果,这种信息资源成果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深入演进和发展,必将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和院系设置调整,以及图书信息部门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提供现实参考。为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的现状,做出贡献。例如地方选派的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人才,到高校图书馆实践学习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购、编目、馆藏构建及纸质图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查阅、流通、共享利用及信息资源安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策略。也可以各个地方选派相关人员及基层信息资源方面的决策者组成特训班。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在信息管理系或网络信息中心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训班的教材可以根据各班人员的特点和构成,由高校组织专家有针对性的编写组织。而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也可以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组织完成。参与这些培训班的专家、教师可以提供长期跟踪服务,随后派往地方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回访验证,现场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纠错,最终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三,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内容,并在实践中注重共享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信息构建的参与者和使用者都能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各取所需,多措并举培育适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模式长久存在健康成长的土壤,使其在实践中和市场条件下不断发展,根深叶茂。例如在新农村建设中,让农户可以方便的使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查询近期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指导他们合理安排农事;查询农业产品的最新市场供求信息,教育农户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科学种田,使其不断掌握市场规律,适应市场变化规则,增加收入。

五、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统筹中原经济区各地信息资源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整合各地的特色和各行业的专业优势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从独立发展的单一型信息资源向综合型信息资源发展,为经济区不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和全面化的信息服务。

实现不同种类(纸质与电子)、不同时期(传统与现代)信息资源协调统一发展。结合农村的图书阅览室建设和三网融合建设,实现不同种类信息资源间的统筹发展。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保护传统信息资源,实现传统信息资源向现代信息资源的科学转化及有效利用。

另外,信息资源建设与国家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衔接,与“十二·五”规划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相结合,实现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六、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价值展望

信息资源作为除材料和能源之外的又一大世界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中原经济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可以加快中原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少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缩小地区信息资源的差距,整合中原地区各种单一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强强联合、信息共享,促进中原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原经济服务。加快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是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需要,是加快实施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重大战略的需要。使中原经济区信息资源总体上从第三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既要更加重视与人交流、重视学习、重视知识资产、重视竞争优势与创新,又要将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和人们利用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做到对知识的更好利用。

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带来信息资源产业的极大发展,实现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建设的繁荣发展,并促进相关领域产业的共同发展。带动相关专业人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为在地方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及驻村干部等人员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发挥高校信息资源相关部门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为成功实现应用型科技大学培养卓越教育工程师计划服务社会提供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樊瑜: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2(1).

[2] 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1999(1).

[3] 杨思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0,30(3).

[4] 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小组: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汇编[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张显恒

上一篇:鼓励员工参与工作分析论文下一篇: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