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前提,而关键性指标的准确定位与合理设计则是其核心所在。立足于当前的现实需要,营商政务环境优劣成为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关键性指标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管理论文 篇1:

浅论中国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摘要:行政效能的提升是行政理念创新和制度重构的内在动力。我国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服务人民。所以,行政效能提升在当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我国国情,政府要从改变政府职能、落实行政监察制度、完善绩效、提高行政人员能力等方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关键词:中国政府;行政效能;提升路径

行政效能作为行政管理和现代政府能力的体现,是行政学理论的重点课题,也是行政管理实践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行政效能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具有重大意义。“行政效能”的涵义是非常宽泛的,一般来说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效能,主要从能力、效率、效果、效益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根据这一定义,联系各级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实践,可以认为行政效能就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其管理目标,从事公务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果、效益的综合体现。强调的是能力、效率、效果、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提高行政效能,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各要素和环节的作用,否则就很难保证高效能。

一、优化体制结构,控制组织规模

我国要建成高效能政府,途径之一就是要优化体制结构,控制组织规模。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政府服务标准,构建政府高效的内音5运作与协作机制,使政府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和有效发挥。

第一,应在政府管理体系中引入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扁平式组织结构模式,提高行政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行政机构和行政官员的作用。我国政府机构是由高层、中层、基层组织构成,基层行政机关和人员直接与社会公众接触,他们的行为与活动直接影响政府形象、政府威信以及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但在传统政府组织中,基层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仅被当作领导的服从者和决策的执行者,他们受到政府组织高层严格的层级节制,没有灵活处置的执行权,更没有因地制宜的决策权,加—匕行政层次:过多,机构重叠。多头领导,交叉指挥,造成基层行政组织和人员工作被动而显得缺乏活力、行动迟缓,难以获得较高的行政效率。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可以采用尽可能少的层级,平板式的政府组织层次。应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层级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减少政府组织层次。缩小行政高层与基层的沟通距离,—F放权力于基层行政机关与人员,以达到激发基层人力资源、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和重塑政府形象的目的。

第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促进电子政务的落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实行网上办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一站式服务”,“电子远程会议”可以杜绝一些地方、部门领导习惯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作风。通过电子化办公,改善我国政府行政机构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

我国现在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但用来发布信息居多,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所以,要提高行政效能,就要提高电子政务的应有水平,不断加大组织协调推动力度。确保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扎实开展。要统筹规划,规范电子政务运行,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统筹协调外网管理,营造健康有序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国外的电子化水平发展较好,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促进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发展。

第三,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政府要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这不但能扩大就业机会,还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臃肿是政府体制的严重弊病,不仅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执政效率。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屡经精简改革,但每一次精简之后都会出现加速膨胀的局面。这是由于政府体制之外缺乏有吸引力的好的工作机会,而且许多必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在政府之外缺乏有能力的各类组织去承担。所以,人们认为只有政府体制才能为人们提供有社会地位、有好收入和各项保障的工作机会。所以,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的措施就是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非政府和非企业的社会领域里创造大量的、体面的工作机会。在各类非政府组织里吸纳政府编外人员并承担起政府手中的一些社会职能。

二、以灵活的服务方式行使行政职能

从党的十七大要求看,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的重点将会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政府职能重心转变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提高政府落实为人民办实事的效率,这就要求公务员把政府职能的本质理解成为人民服务,公务人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意识进一步实现服务型政府。将群众看作是“顾客”,用服务的态度来行使行政职能,在实际操作中要具有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将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搞好服务上来,还需要在行政方式上加以改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审批事项过多,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依法消减审批项目,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可以从政府业务内容的紧急程度和它所涉及的利益面,这两个角度设计政府业务流程简化。以灵活的方法提升政府创新能力,最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机制。

其次,对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垄断地位,推进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尝试某些领域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方法,如对特殊困难群体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服务”,促进公共服务的分配公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差距。

最后,应当进一步发展与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地方商会和行业协会民间性、自治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构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责任机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对改变我国长期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力度

《行政监察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从中可以看出立法目的的最终目标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因此,与之相应的“加强监察工作”的具体内容必然要包括对行政效能活动的监察。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力度,这就与我们传统意义

上的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不同,监察机关不但是以查贪污受贿等贪欲为最终职能,还要以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提升行政效能为目的。当前,我们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使效能监察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要提高行政效能,就要真正的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机制。行政效能监察要更好的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更好的体现反腐倡廉、综合治理的要求、更好的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太众。

为了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力度,首先,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效能监察组织体系,因为这是发挥行政效能监察职能的首要问题,具有理想的组织结构,才能以提升行政组织的效能为中心,实现效能创造价值的目的。在具体的监察工作中,要建构明确的党政双重领导,行政主要负责监察机关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密切配合行政效能监察模式。因为在现实中,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仅仅依靠监察机关推进的方法是很难做好的。其次,将行政效能监察纳入到行政效能建设体系中,在增强行政监察的管理属性的同时也监督了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最后,要加大效能监察检查的力度,就要发挥“政风行风热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要固定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要针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实施的全过程展开效能监察实施。另一方面,对机关效能监察进行制度化的安排,把效能绩效考评的结果纳入干部考核任用的条件并作为重要参数。使人们认识到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性,以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四、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包括了对政府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评价。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探索,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估程序。

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绩效评估价值扭曲、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标准片面等绩效评估形式化问题。为了完善绩效评估,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政府绩效管理方面较为成熟的理念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政府绩效管理纳入到行政管理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以此作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保障。

首先,建立评估信息保真机制。如创新统计制度,健全信息甄别制度,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证体系等;其次,建立多元评估主体体系,完善公众参与和专家评估机制,科学确定评估权重,扶持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再次。构建评估约束机制,对评估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完善评估责任、评估申诉和评估监督机制;最后,探索政府绩效指标和标准,科学设立绩效目标,创新绩效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如引入360度考核、对地方政府进行星级评估等。

其次,注重行政成本。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带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行政效能一行政产出/行政成本,而行政成本又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这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绩效考核的“GDP化”倾向、由政府买单的决策失误和公务员的职务消费等。提高行政效能,建设节约型政府,应当加强对人、财、物的成本控制,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教育培训,做好节约工作,健全财政预算机制、完善政府采购、推进职务消费的制度化,构建企业化政府机关。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第三,放松政府行政规制。推行绩效目标控制。政府行政规章制度管理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与公务员、政府与公众关系的调整。长期来。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公务员受到严密组织和繁琐事务的双重束缚,只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缺少权变决策的机会,不仅其自身潜能、创造力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政府行政工作效率低下,影响社会整体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公共部门规章制度繁琐、行政程序繁杂,政府公共服务成本过高,不仅造成官僚主义和腐败,而且加重了公众的负担和政府与公众的对立、摩擦。因此,要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应通过放松政府规制,推行绩效目标控制来改变此种状况。

第四,建立和完善一般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效能标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建立一套具有合法性和科学性的效能标准,效能标准是效能建设的方向和衡量效能建设成效的尺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般性和统一性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加紧制定具有部门特色的针对性强的个性标准。如公安部门的具体标准可以包括治安案件的发案率、犯罪率、接警出警的反应速度、案件侦破率、市民的治安安全感、市民对警察的信任度等等。

五、提高政府执行力

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执行能力,和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即从政府决策者到一般的公务员,他们在面对执行问题时所体现的能力。因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也需通过人的能动性才能发挥其功效。因而,除了具备一定的价值观和制度基础以及运行机制之外,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政组织行政人员的能力上。科学的制度体系与公务员的有效施政的结合,才能创造高效能。

第一,实行政府问责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行政问责制是一种民主的法治体系·又包涵了道德性。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事后惩戒、事前预防以及警示教育。对任何一个政府而言,执行力就是生命力;对于不同地区的政府而言,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有学者提出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不平衡。行政问责制的创新之处就是把纯粹的下级对上级负责变成政府官员对人民负责,将其变成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契机与制度平台。

第二,加强公务道德建设与引入激励机制是提高公务员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公务人员的道德观和职业观水平,并在组织内部实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运用工作考核评价、奖惩制度等从外部强化工作态度。政府机构的人事管理改革的目标是要形成客观、公正、公平和能力竞争的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以增强政府官员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激发公务人员的执行力。政府机关应实行聘用合同制,在合同中规定需要达到的绩效,以此来对行政官员加以控制。在分配形式上,废除固定工资制度,采取绩效同工资奖金挂钩的灵活付酬模式,以激励行政官员高效完成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加强公务道德建设,从心理上调动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人去不断奋斗。使人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一个人达到某一目标。目标的实现会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提高有助于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

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行政效能是基于对行政组织功能评价的一项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提出更多的要求,测定行政效能的标准也将不断提高。这样,就更加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如何提升行政效能的途径,使政府越来越好地服务于人民。

作者:冯 靖

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管理论文 篇2:

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营商政务环境指标:文献回顾与指标设计

摘     要: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前提,而关键性指标的准确定位与合理设计则是其核心所在。立足于当前的现实需要,营商政务环境优劣成为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本文从现阶段理论研究尚存的争议和问题入手,重点回顾国内外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既有文献,并从中借鉴关于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的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营商政务环境指标进行设计。

关  键  词: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营商政务环境;环境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简介:段易含,东北師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及未来走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90302SK;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XQ002。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治理效能成为诠释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新概念。全面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程度,客观评价政府治理效能现实状况,首要任务是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要准确定位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并进行合理设计。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应着眼的四个方面,“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位列其中。政务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居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首位,能够对营商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并将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首要主体,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反映了地方政府职责履行程度,因此,营商环境优劣是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关键性指标。

现阶段,尽管我国学界对于政府治理效能和营商政务环境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尚未得以解决。一是政府治理效能的概念界定未形成共识。总体来看,既有研究对政府治理效能的内涵释义可归纳为综合论、过程论和结构论三类。综合论认为,治理效能是行政目标的影响因素作用以及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认为治理效能(行政效能)是包含了工作效率、效益、效果的一种综合性的政府工作状态,[1]既体现为主观治理能力(即行政目标的影响因素),同时又囊括了客观治理实绩(即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过程论认为,治理效能体现了执行权力的过程。部分研究认为评估治理质量要从输入、过程、输出和结果四个环节来展开,[2]治理效能即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结构论认为,治理效能是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配置。权利制衡既包括权力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横向配置,又涉及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配置,还包括对权力的约束,即法治。[3]在横向配置上,治理效能涵盖公众参与、政治民主等基本要义;在纵向配置上,官僚制度以及腐败治理则是治理效能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在权力约束上,法治水平是治理效能的典型表现。二是营商政务环境在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明确。既有研究虽将营商政务环境与政府治理效能之间建立了联系,将营造政务环境纳入到政府治理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但是对于营商政务环境在评价政府治理效能中的应然定位并未作解释和说明。营商政务环境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是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既具有引导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的功能,也具有助推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因此,充分肯定营商政务环境在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必要。

基于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围绕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营商政务环境指标进行探讨,一方面,系统回顾关于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既有文献,对其所涵盖的营商政务环境指标进行梳理和评析;另一方面,基于对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揭示治理效能的内涵要义,重构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分析框架,并对营商政务环境指标进行设计。

二、既有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营商政务环境指标回顾

随着治理概念在学界的不断发展并将治理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和更广平台,治理定量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4]关于治理效能的实证测度和现状评估也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既有研究在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建构过程中,营商政务环境指标逐渐受到关注并被部分研究纳入到考察范围内。回顾国内外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既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关于营商政务环境的指标设计方法,有利于为设计适用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践中治理效能评价的专项指标提供理论范式。

(一)对国内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政府治理效能的研究是随着治理理论的引入而逐渐兴起的。早期研究并未明确提出“效能”一词,而是将“效能”等同于“绩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实现政府治理质的飞跃,由此政府治理效能评价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从理论研究来看,一是对政府治理效能的内涵进行阐释。既有研究将治理效能与行政效能、政府效能并未作明确区分,最初研究多使用行政效能一词,认为行政效能是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5]其后逐渐使用政府效能一词,即指政府管理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或产生影响的程度,[6]为实现政府目标而发挥功能和能力的程度以及产生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7]二是对政府治理效能的价值规范进行探讨。将价值规范作为评价政府治理效能的必要构成,具体涵盖了共生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竞争合作等基本内容。[8]三是对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设的路径提出设想。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在总的方向上,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9]在具体策略上,不仅需要“运动式”的能力建设和绩效改进的集中活动,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制度完善的要求、局部试点的策略推进政府治理效能提升;[10]有机整合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的各个环节,有效促进效能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整体水平的提升。[11]

从评估实践来看,一是重点探讨适用于我国政府治理效能的评估框架。基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政府治理效能的评估框架,为实证测量奠定理论基础。在分析维度上,有的学者从政策、体制、行为三个视角出发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反映出政府治理效能的不同侧面。[12]在指标类型上,不仅要考虑到客观指标的设置,即治理的过程和结果,还要体现出对主观指标的考察,即公众对治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13]在评估内容上,考察基础管理健全程度、职能职责履行程度、行政权力行使规范程度以及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供给程度四个方面,更适用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效能评估。[14]二是基于政府治理实践开展政府治理效能的实证测评。如针对全国范围内或某一区域的地方政府开展治理效能评估,2019年,南开大学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开展的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涵盖了75个城市,涉及治理绩效、治理能力、制度保障、公众参与四个一级指标,并表明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表现与城市行政级别呈现相关性。[15]有的研究基于局部区域和省份进行政府治理效能评估,如方盛举将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和云南省四个地方政府作为评价对象,并以上海市作为固定的参照系,由此来定位四个省级政府的公共治理效能、所处地位及差距等,[16]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可借鉴性。

随着营商环境建设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改革措施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政务环境成为各地方政府的首选发力点。[17]尽管“营商政务环境”一词在学界使用较少,大多是出现在关于“软环境”方面的研究中,如将政务环境作为评价投资软环境的指标之一,[18]在软环境治理中强调政府规制质量的重要性[19]等,但诸多学术研究已经开始将政府治理效能与营商政务环境建设相关联。如臧兴杰等在构建市级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绩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服务效能的唯一标准;[20]陈宏彩认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代表的政务服务方式转变是一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政府效能革命;[21]司林波等则关注到了大数据及其技术应用对于政府治理变革的意义,认为要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应当更具“智慧”,并竭力打造高效能的智慧政务。[22]现选择典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总结(见表1)。

(二)对国外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伴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关于治理效能也在开展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理论研究来看,近年来关于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国外研究集中体现为:一是关注于官僚机构本身的治理能力和功能设置。由于履行不同职能以及位于不同地区,政府的治理表现会有所不同,而行政能力和官僚自治性则是衡量政府治理质量的两个重要维度,[23]因此,政府治理效能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能力和自主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行政能力决定了官僚自治效果的好坏。博·罗斯坦认为,在中国政治语境下,中国特有的“干部制”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付诸于政策方针的具体执行而免于面对“韦伯式”官僚体制的授权约束,促使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能够有突出的治理效能和行政表现。[24]但也有国外学者注意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官僚制的能力和水平同样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政府治理需要在建设责任型政府与保持政治稳定之间进行平衡,[25]这对政府治理质量将产生影响。二是关注于权力行使过程的治理质量和职能输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中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从公民手中获得公共权力,即“输入”;另一方面,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来影响公民,即“输出”。政府如何行使公共权力比其如何获得公共权力更重要,公平行使公共权力是治理质量的真正基础,[26]因而公平性成为评价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准则。从治理的结果输出即公共服务供给的层面看,衡量政府在教育、卫生、医疗、国防及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表现和服务产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靠近政府治理效能的近似值。[27]基于最终产出结果的评估有助于理解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此外,国外研究还关注于特定领域权力运作的有效程度来反映政府治理效能,[28]以及考察公民感知和满意度来评价地方政府治理质量。[29]

从评估实践来看,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以立法形式要求联邦政府部门提交关于效能目标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政府治理效能建设在实践层面开始受到广泛关注。[30]总体来看,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最典型的是由国际组织或跨国机构展开的针对主权国家治理状况的调查和评估,大多以年度数据(指数)的形式对各国治理效能状况予以呈现,如自由指数、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简称ICRG指数)、全球治理指数(简称WGI指数)、世界治理调查等。这些调查和评估有利于确立一些普遍标准,将不同国家置于同一平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国家治理水平的差异和共性。[31]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政府治理效能評价也开始注重从投资环境和吸引力方面展开调查和评估,如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世界竞争力指数(简称WCI指数)等。在这些研究中,营商政务环境建设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可量化方式加以呈现。在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营商政务环境建设的指标包括商业监管、电子化办公、服务绩效等,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简要总结(见表2)。

(三)对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

总体来看,宏观层面上的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所涉及的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理论研究和实证测量也日趋完善;但微观层面上的指标考察仍存在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对评估指标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从而使评估指标在最大程度上适合政府治理实践并反映治理效能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是适用于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狭义的地方政府治理效能所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在治理实践中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的程度。由于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实际操作与具体内容差别较大,前期相关研究较少,增加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难度,因而急需建立适用于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关于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缺乏系统整合,其所辖次级指标的指向性并不明确。营商政务环境是一个新的概念集,是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为服务对象提供政务服务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总和,具有较强的问题域特征,因此,与行政环境、软环境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政务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部分研究虽涉及到一些与营商政务环境建设指标相近的内容,但在指标设置上过于泛化且较为分散和模糊,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三、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的设计

(一)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分析框架

尽管对治理效能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既有研究几乎都涵盖了对治理结果的考察,因此,从狭义角度讲,地方政府治理效能是指地方政府对既定任务和政策目标贯彻执行的程度,体现了地方政府运用和发挥自身功能和潜质的现实水平。地方政府治理效能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在治理活动中对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这一语境下对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进行测量,不是简单地反映地方政府所具备的治理能力或系统功能的静态状况,而是要关注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动态过程,考察地方政府对制度或政策的执行过程。在地方实践中,地方政府治理活动不仅涉及前期的投入和准备,还包括后续的产出和结果等,即地方政府运行过程由投入—管理—产出—结果四个环节组成。[32]

具体来看,投入是指地方政府为更好地优化营商政务环境在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付出的资源和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是指地方政府在营商政务环境建设中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安排,如营商政务环境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政策规划、执行措施等。产出是指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建设实践所产生的输出,即营商政务环境的治理成效和改善状况,如服务流程优化、操作标准化情况、数据支持更新情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办事效率提高情况、服务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是指政府治理产生的输出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影响,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对治理产出的认知和评价、公众对治理产出的认知和评价等。基于以上四个环节建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的“投入—管理—产出—影响”分析框架。

(二)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的内容范畴

从营商政务环境的内涵来看,营商政务环境是指企业从开办、运营到结束的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运用公共权力为企业提供服务环境和条件的总和,[33]由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服务水平[34]三方面内容构成。具体来看,硬件条件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政务服务的基础设施、配套设备等物质支撑,包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便民设施、效能设施、交通配套等。软件条件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政务服务的政策导向、操作流程、技术手段、保障机制等规则设置,包括政策措施、办事流程、操作标准、信息技术等。服务水平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政务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包括提供服务的次数、发生的次数、服务的可及性、等待的时间、跑动的次数、服务的满意度等。

(三)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营商政务环境指标体系

在指标类型的设置上,可采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种类型。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是以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是一种更合理的测量方法。[35]主观指标所衡量的是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社会反响,即政府治理实践在公众心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公众如何看待政府治理的决策和执行。客观指标所衡量的是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行动过程,即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哪些方面进行建设,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进展到什么程度。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既涉及对治理实践的投入、产出的反映和统计,还包含了对治理实践的变化和改善的看法及其评价,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评价需要和评价对象,从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中进行筛选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类型。

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可以采用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两种方式。指标权重反映了各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主观赋值是根据评估者所积累的经验对指标的重要程度作出主观判断;而客观赋值是从原始数据出发,通过运用数理模型和计算公式进而得出指标权重的过程。不同层次的指标需采用不同的权重赋值方法。主观赋值法有利于综合评估者的专业意见,解释性强且能够适用于评估的具体需要,但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将其运用在营商政务环境指标中一级指标的权重赋值上,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客观赋值法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指标权重的精度和准确性,但会存在偏离客观实际以及降低指标解释性的问题,因此,将其运用在一级指标下各次级指标的权重确定更为合适,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在指标数据的获取上,可以采用政府部门统计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政府部门统计数据是由地方政府进行整理和统计形成的年度数据,或由审计部门出具的内控报告或标准化建设报告,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广,内容类型相对全面,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进展情况,但存在数据更新滞后、内部资料保密等问题。实地调查数据相对于政府部门统计数据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夠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反映政府治理实践的实际落地情况,但存在调查范围局限、主观色彩较强等问题。因此,可以综合考量国家统计年鉴、地方年度统计公报、部门统计数据等政府部门统计数据,以及第三方评估报告、CGSS调查数据、区域性问卷调查等实地调查数据,在结合不同数据来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对比。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中的营商政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四、结论与启示

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6]以营商政务环境为关键性指标之一来评价地方政府治理效能,不仅能够反映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客观实绩,还有利于探索未来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改进路径。治理效能体现的是政府履行职能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因此也是政府执行力的现实反映。回顾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既有文献,并从中借鉴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的设计方法,是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营商政务环境指标的设计是对地方政府治理效能和营商政务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既要基于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分析框架,又要涵盖营商政务环境的内容要素,因此是二维的交叉与融合。

回顾既有文献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未来研究有着重要启示。一是治理效能的概念界定。明确治理效能的概念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在界定概念时,既要在梳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脉络演进和普遍特征,又要结合当前的研究趋势和现实特点,厘清概念界定的争议之处和矛盾焦点,批判性和选择性地借鉴和重塑治理效能的内涵和外延。二是问题导向的指标选择。在对现有研究成果予以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域的定位,以问题为导向将与研究相关的指标和内容抽离出来。在对理论精髓进行系统掌握的同时,还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提出适用于问题域的新的指标维度。三是测量数据的类型选择。由于评价对象不同,因而所适用的数据类型也会存在差异。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对于不同层级政府的适用程度不同,一般来讲,评价地方政府较为适用于主客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适中,评价结果也较为全面。四是指标体系的实践检验。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需要对指标设计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从而保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可以通过统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初步检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并对其治理实践进行实地测评。

【参考文献】

[1][5]彭向刚等.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效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1-52,55.

[2]郭劲光,万家瑞.地方政府治理质量与经济趋同增长的差异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9,(7):28-37.

[3]刘建党,唐杰等.治理质量评估的比较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9-65.

[4]臧雷振.治理定量研究:理论演进及反思——以世界治理指数(WGI)为例[J].国外社会科学,2012,(4):11-16.

[6]林培源.政府效能研究述评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3):92-97.

[7]郭燕芬,柏维春.政府效能的概念界定、辨析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17,(8):133-137.

[8]蒋小杰,马志宇.当代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价值规范分析[J].行政论坛,2011,(4):42-46.

[9]熊文钊.机构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言,2018,(6):16-21.

[10]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效能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12,(2):7-10.

[11]刑盘洲.我国地方政府效能提升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7,(6):174-178.

[12]施雪华,方盛举.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政治学研究,2010,(2):56-66.

[13]汪仕凯.国家治理评估的指标设计与理论涵义[J].探索,2016,(3):146-152.

[14]赵如松.政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政府法制研究,2017,(10):1-31.

[15]2019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评价指数发布[EB/OL].光明网,http://politics.gmw.cn/2019-05/28/content_32872529.htm.

[16]方盛举.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对四个省级政府的考察[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05-210.

[17]梁微.营商环境优劣是评价政府治理效能重要依据[N].吉林日报,2018-11-16(08).

[18]王守伦.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3-78.

[19]谢地,吴英慧.软环境的塑造与政府规制质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21-127.

[20]臧兴杰,樊哲.中山市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标准科学,2019,(5):101-105.

[21]陈宏彩.“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时代的政府效能革命[J].治理研究,2018,(3):39-44.

[22]司林波,刘畅.智慧政府治理: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变革之道[J].电子政务,2018,(5):85-92.

[23]Francis Fukuyama.What is governance?[J].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Administration,and Institutions,2013,26(3),pp.347-368.

[24]Bo Rothstein.The Chinese paradox of high growth and low quality of government:The Cadre Organization meets Max Weber[J].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Administration,and Institutions,2015,28(4):533-548.

[25]Ting Gong,Paul Collins,Hon S.Chan.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beyond: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37,pp.155-159.

[26](瑞典)博·羅斯坦.政府质量:执政能力与腐败、社会信任和不平等[M].蒋小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4-15.

[27]Robert I.Rotberg.Good governance means performance and results[J].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Administration,and Institutions,2014,27(3),pp.511-518.

[28](美)馬特·安德鲁斯,(加拿大)罗杰·哈伊等著.治理指标有意义吗?——关于特定领域治理测量的新路径[J].吉磊编译.探索,2016,(2):149-157.

[29]Tony Saich.How China’s citizens view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under Xi Jinping[J].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2016,1(1),pp.1-20.

[30]赵如松.政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政府法制研究,2017,(10):1-31.

[31]俞可平.关于国家治理评估的若干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

[32]倪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与筛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7-164.

[33]孙萍,陈诗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营商政务环境评价研究——以辽宁省14市的调查数据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3-50.

[34]中山大学课题组.16省份政务环境报告:软硬件良好,服务不及格[EB/OL].澎湃新闻,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EGK14M00514R9P4.html.

[35]马得勇,张蕾.测量治理:国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08,(4):101-108.

[36]甄贞,吴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7,(35):40-41.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Index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 of Doing Business

in the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Effectiveness: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x Design

Duan Yihan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governance efficiency;business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indicators;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作者:段易含

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管理论文 篇3:

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机构的引导、服务、推动作用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经过多轮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因为行政效能低下,已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该文旨在通过对如何有效地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进行分析,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行政效能  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机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形势下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工作进行了部署,报告中指出,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深化简政放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再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对政府行政效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提升政府行政效能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意义

1.1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是满足公众需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经过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之后,经济社会细分领域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日趋高效、复杂、多样,而传统的政府服务方式和服务效能已渐渐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对于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提升迫在眉睫,这是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1.2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是改善政府形象的必然需求

当前在我国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行政效不高仍旧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在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形象。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人思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级思想普遍存在,传统的逐级报告的方式以及“官本位”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因此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也是有效遏制政府部门中“官僚作风”。并通过合理的考核、竞争手段,使行政人员打破原有的“铁饭碗”心态,以积极主动、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进行行政工作,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3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提升行政效能、提供更优的行政服务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潜能成为国家必须着力研究的关键问题。这一点在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党和政府都针对性地提出了部署合解决举措。那就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达到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行政服务的目的。因此政府机关要积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政企分离、政务分化、政社分隔、明确相互关系、优化体制结构的方式,使政府机关更加精简化、高效化[2],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我国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政府机关在行政效能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经过归纳总结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类。

2.1 行政机构臃肿,职责划分不清

我国如今政府体制实行的是五级政府体制,包含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区—乡镇等。虽然细致的划分有利于国家进行管理,但这也使得行政单位数量以及结构上会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因为历史沿革原因,许多历史原因遗留的机构仍未裁撤,再加上各级政府均包含多个行政部门,当遇见需要几个部门之间协同办理的事务,容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从而导致“人浮于事”等一系列官僚机构通病出现,从而影响到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2.2 办事环节冗杂,行政效率不高

在我国政府机关行政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和个人办理一件行政审批事项,需要前往多个政府机关单位进行审核与批复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行政部门内部从员工到领导的重复审批、基础行政部门上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各行政部门会签式审批。虽然这样的方式保证了行政工作的稳妥性,有效减少出现差错,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行政审批过程往往冗长而复杂,出现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2.3 收费项目繁多,行政效果不好

行政性收费是政府机关依法对非行政单位进行管理和服务时收取的费用,这本来是管理非行政单位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却因不同的产业类型,从而致使收费的项目变得十分繁复,导致非行政单位在收费项目这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并没有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进而出现行政效果无用性的情况。

2.4 信息不够透明,协同能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政府机关可以将最新的政府信息及时告知广大民众。但是政府机关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更多还是流于形式,并未执行严格的检查考核机制,再加之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加大了自身工作量,在信息公开过程中更多是敷衍的心态。同时,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存储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行政单位间形成了信息壁垒,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同配合,从而阻碍了我国政府机关行政效能提升的推进。

3  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主要措施

3.1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政府职能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合理的政府职能构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优化政府职能,裁撤冗余部门、人员,合理控制部门人员编制数量,对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减少纵向管理层级,扩大横向管理幅度。其次,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这样既能避免出现独断专权的情况,也能进一步保证政府行政工作的公平性、透明性以及有效性。

3.2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信息整合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有时出现的问题很可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但由于各部门信息交流的闭塞,进而导致很多問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机关信息整合,也是有效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云数据库的方式,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统一的政府信息网平台,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

3.3 加强行政效能监管,提升绩效管理考核

完善政府监察考评督办体系,加大行政效能监管力度,增强对行政效能低下或者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的追责问责力度,将奖惩机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同时加大绩效考核覆盖面,将政府在行政管理的前期、中期、后期工作进展与结果全流程纳入到行政绩效考核。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对行政工作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政府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4  结语

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众多行政、民政事务的仲裁者,很多时候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政府行政效能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政府机关行政效能,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改进,以期取得更大进展、产生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晓.提升中国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2] 赵敬丹,李娜.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26-29.

作者:李菁华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新课程教学中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