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公共关系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营销传播领域中,艺术品这个独特的对象,本身兼具很强的伦理色彩,其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法律与规范等问题的探讨极为重要。艺术品营销传播模式带来的不应该是艺术品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沉沦,也不应该丧失其伦理体系成为纯技术市场的附庸。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法律与公共关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法律与公共关系论文 篇1:

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思路探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公共关系与法律;融合思路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发展的价值观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和作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我国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公共关系属于维护社会组织与公民关系的主要理论基础,而法律则是公共关系的开展基础。因此,与其他理论学科相比,公共关系和法律关系需要在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这样才能为我国发展予以更多助力。
一、公共关系的综合概述

(一)概念

“公共关系”一词首次明确使用,是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于1807年向国会发表的首次就职演说。但目前品牌公关的准确正式定义品牌仍存在诸多争议,综合当前学术研究的观点,可以将品牌公关理解为一个品牌组织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包括品牌意识、品牌公关、品牌公关、品牌公关、品牌公关等。理解和政策支持,例如多级,促进品牌销售或者持续提升一个品牌整体知名度的一-两个系列公共利益活动的综合总称。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性,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公共行为,体现的形式是一-二两种社会关系。

(二)特征

公共关系具备诸多特征,具体如下:(1)关系整体性的特征,关系的重要价值意义在于为了让社会公众能够全方面的深入认识公司组织,整体性特征包含公司组织的整体发展及其历史、现状已经和在社会上的地位等,公众对其了解得越彻底,品牌的公众认知度也也就越高。(2)广泛性的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组织内部公关的管理手段越来越丰富,大大提高企业公共关系组织管理的工作成功率。而且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共的服务对象,这样的公共受众群体数量一定是非常庞大的,并且通过对公共受众的精确跟踪分析,公共关系服务管理的工作有效性和管理精确度还一定会变得更高,公关的管理效果也就更加理想。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产生的特点与变化

(一)特点

公共关系在网络时代形成诸多全新特点:详情如下:

1.由于传统企业信息公关很可能是在发送的同时从发送到最终的信息传递,存在着各种管理错误和技术错误。在网络时代,企业管理、财务、公关、财务管理都可以利用公司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将公司管理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在网上,并且还可以能够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及时主动要求进行管理信息量的修改、增减和及时进行调整,可以时刻对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差的情况定期进行实时检查跟踪和定期监督抽查检验,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2.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潜力是巨大的,在信息网络时代,公关服务部门和其他公关服务对象之间可以充分运用各种互联网信息进行业务互动和信息交换,公共关系必然具有很大互动性。公关服务对象不再仅仅单单是被动的网上信息资源接受者,他们也会拥有更大的信息选择参与余地,公关服务对象不仅可以对网上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编辑、加工,与政府公关管理部门共同主动参与融入到政府公关管理部门的各项服务活动中去起来,提高信息互动性和社会参与度。

(二)变化

网络时代对公共关系造成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互联网平台便利企业公关管理部门随时收集、分析和整理发布相关信息,为企业公关的具体业务运作方式带来许多变化,如大型企业公关可以随时运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召开相关新闻媒体发布会、进行网络广告宣传策划、网上营销展览、专题营销活动等等,这也就要求公关企业熟练掌握运用高科技的相关电子商务传播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电子商务相关技术。

3.在我国传统的企业公关活动中,公关管理部门往往是整个企业国内对外国际联系的重要核心和组织中枢,承担着对外联系整个客户、美化整个企业的重要实际任务。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则也使得政府公关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人际信息沟通交流往往处于不对称的复杂状态,这样就不利于社会公共关系的健康发展。不过,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不仅为企业公关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公众的相关信息需求提供便利,也必然使得企业公关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在信息交流上始终处于平等交流地位,有利于企业公关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分析和整理发布相关信息,这为企业公关管理部门的职业发展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关系

公共关系管理学的主要重点研究方向对象自然是一般社会公众,法律亦是如此,其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自然也是一般社会公众,所以在社会公众的共同主导作用下,两者相互管理、约束和与社会的相互沟通和在关系中的作用很强。法律的行政强制引导作用和法律约束引导作用等都能够大大增加地方政府在公共法律管理关系中的主导职能作用,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与政府法律管理关系的科学研究和管理项目整合开发工作是政府促进和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强化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作用与完善法律管理关系的有效合作管理能力不仅同样能够充分體现和突出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取向,还同样能够更有助于明确公共管理者的目标。

从现代社会关系发展这个角度上面来看,传媒关系建设可以延伸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公共法律法规体系上的建设上,还是在构建现代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上,公共关系都已经可以充分体现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公共关系与其他法律在共同构建管理体系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会共通性,所以法律相对于其他法律管理中的内容,司法行政部门与其他政府事务管理相关部门在进行司法关系管理上都比较能充分体现和突出对社会关系的有效控制能力。而且现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对这种公共关系的管理维护及其重视普及程度都非常高,解决复杂社会矛盾、保持社会法律道德公信度仍然是地方政府推动开展社会司法公正的重要有力手段,所以在这种复杂社会矛盾中,公共关系仅仅是依靠法律道德规范关系已远远无法基本完成既定的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管理目标,必须针对这种公共关系管理进行适当机制改革,将其与其他法律相互作用融合。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公共关系与法律的融合思路

(一)灵活运用网络渠道

随着企业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网站、即时移动通信、微信、微博、游戏等各类网络媒体信息平台的广泛开展运用,拓宽企业传播信息渠道的企业意识已逐渐渗透到企业公关服务领域。公共关系在与其他法律相互交叉融合时,可以充分借助于强大的网络搜索结果引擎,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建立一个庞大的公共关系传播网络,创新性地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媒体传播形态,使得开展公关法律传播工作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化,让开展公共关系的法律传播工作更具市场活力。虽然传统媒体信息不会因为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而彻底消亡,但随着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整合力量的不断扩大,必将严重影响原有的传统媒体工作环境,传播者的主体也将越来越容易相信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整合力量,使其信息得以广泛地被推广和有效应用,并在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就达到能够将在媒体信息整合传播传递给媒体相应的传播对象,实现媒体信息的有效整合传播。

(二)积极组建法制队伍

执法行政部门与其他政府司法管理相关部门对整个社会公共管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大体相同,所以将政府公共关系法的应用引入到政府法律监督体系中来就可以大大增加相关法律的公共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司法管理环境与整个社会公共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从立法理论上和科学上面来看,司法部立法需要一个应用比较规范的公共执法人员队伍进行建设,使其在合理调整社会公共关系上能够承担一部分具有调和性的经验。在当前法制环境下,公共关系的自由合法创建管理能力非常强,无论是我国企业其他组织还是企业个人,公共关系执法管理能力都不大可直接改变并有效优化我国公民的公共生存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讨论内容公众是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主体,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非常需要积极参与加入到有关民生经济热点话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专题讨论中,利用自身政治话语权,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三)注重网络传播目标

网络时代必然具有诸多新技术特点,将网络信息直接传达传递给网络传播中的对象并非也不是它的唯一传播目的,更加需要注重以有效技术手段运用来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的综合利用率,从而给信息传播中的对象自身带来更多益处。在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关作为一种传播服务对象,更倾向于将直接的体验和顾客的感受告诉给其他传播服务对象,并相互分享,总之,高效率的传播服务也是当前企业公关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最重要的服务对象特征。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在信息网络时代,更容易实现公共关系与国家法律的有效融合。公共关系的技术门槛低,准入门槛高,具有更加有效的双向传播互动性、灵活性和操作便利性,进一步极大深化公关传播服务对象不同需求的利益差异化。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海量复杂化、碎片化,传播信息对象的集体注意力有限,集中于一个不同地方的传播可能性越来越小,传播信息对象的各种个性化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活动主体更多的应该针对不同传播活动对象的不同个性化服务需求等来进行利益公关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推广,迎合并充分满足不同传播活动对象的不同需求,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及时构建完善机制

公共关系与其律的社会约束作用内容相当,在达到调节社会公众与其他社会相互作用的程度同時,具有一定社会主体性质经济特征的公共管理体制因素在形成法律合作关系上并不一定存在具体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所以从法律合作关系整合上面来看,公共关系与其他法律都仍然具有双重社会属性,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合作调整公共关系仍然需要法律具有很高的社会内力整合作用和社会价值。在法律约束力的作用下,行政法律手段在企业公共关系中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具有较强的公民领导法制推动法制建设发展的能力。公民对国家法律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关系治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和和谐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普及到公共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中,可以为社会公众人民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公共法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满足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律需求,为促进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具有一定实效性和功能的法律约束规范机制。

(五)适当注意事项

在公共关系与法律相互融合时,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与挑战,对此,相关人员应注意融合过程的各种事项。

1.由于传统时代网络媒介虽然同样具有它巨大的政治社会经济优越性,但也仍然同样存在着它的社会局限性,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公关网络宣传管理工作中,使各种网络媒介的充分综合合理运用更加广泛多样化,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性和优势,共同为促进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2.如何有效建立一个可以长期有效的网络教育管理公共关系网络教育管理需要群内人们学会使用恰当的教育管理网络方法,比如通过网络建立网上教育网友qq群,建立网上教育网友论坛,邀请知名网络教育专家与群内教育网友进行交流或者聊天,这样既不仅仅它可以有效为群内人们建立扩展教育人际交往公共关系以及搭建一个良好平台,还同时它也可以有效率地提高群内网友人们的教育社会活动参与度,增进彼此的教育信息沟通交流与相互了解,从根本加快公公关系与法律的融合效率。

3.由于公共网络上的公共关系系统会随时受到网络黑客、竞争对手、顾客等的恶意攻击,因而,关注公共网络安全十分重要。一方面,加强自身安全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继续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督管理网络工作,保障政府网络上的公共关系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运行。

综上所述,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现代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的财产在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企业在公共关系管理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作为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对象的公关部门的管理上,公关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时代挑战和社会变革,在这个网络经济和公共关系发展的时代,应该积极探索和理清网络公共关系与网络法律有机融合的发展思路,并选择合适的集成方法,实现两者的有机集成。

〔参 考 文 献〕

〔1〕黄爱莲,张佩仪.基于新媒体时代中职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9,(25):177-178.

〔2〕施学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景〔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9,(11):04-05.

〔3〕王焱.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高校公共关系课教学效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18-19.

〔4〕任艳艳.浅析“跨媒体”环境下提升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的社会效能策略〔J〕.福建质量管理,2019,(14):261-262.

〔5〕周健.基于社会心理及媒介传播双视角的酒店企业网络公关危机爆发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9,(03):76-77.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杨豹

法律与公共关系论文 篇2:

艺术品营销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在营销传播领域中,艺术品这个独特的对象,本身兼具很强的伦理色彩,其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法律与规范等问题的探讨极为重要。艺术品营销传播模式带来的不应该是艺术品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沉沦,也不应该丧失其伦理体系成为纯技术市场的附庸。艺术品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品营销传播不能只趋从于市场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

关键词:艺术品;传播;伦理;道德;法律;社会责任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品的整合营销传播虽说还是一种尝试中的模式,然而营销传播永远都处于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的,“整合营销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全面融合的价值追求,它的许多功能势必要影响社会秩序及其运行准则,同样这些社会秩序和运行准则也会反过来影响整合营销传播。”特别是艺术品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品营销传播不能只趋从于市场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我们很怕看到艺术品丧失其伦理体系成为纯技术市场的附庸,艺术品的营销传播模式带来的不应该是艺术品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沉沦,就像卡尔·雅斯贝斯所担心的一样:“艺术形式在所有的客观性中最终化为技术,构造化为计算,要求化为对新纪录的追逐。当艺术执著于这样的功能时,它变得没有意义了。”因而当今时代的伦理体系仍旧会制约着艺术品营销传播的诸多方面。“营销传播必须对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什么是可以公开阐述等问题应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对于艺术品这个对象,本身就已经兼具很强的伦理色彩,在营销传播中其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法律与规范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艺术品营销传播与社会责任

新型的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同样也要力争把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统一起来,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利益的同时,也要做到符合社会利益的社会营销,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和社会,同时也让营销的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长远的利益。汤姆·邓肯就曾说过:“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告知、引导并聆听所有相关利益者。聆听元素是整合营销传播成为营销传播中比广告和直接营销更具有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那么所谓的整合营销传播的社会责任,是通过遵从伦理价值以及对人、社区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实现营销传播的成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品的营销传播会对社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重大的艺术营销活动和趋向都会对公众的机制取向和社会伦理规范起到引导作用。像“媚俗的后殖民主义”作品赢得很高的市场声誉;“行画”、“假画”成为市场泛滥之作;歧视和丑化女性的偏见作品屡见不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崇尚;还有低级庸俗的艺术品大量生产催生消费者大量需求的增加。这些消极低级的审美取向和趣味虽说暂时有很好的市场和消费群体,然而对社会的伦理和健康的社会风气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艺术品营销传播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种只为短时利益而急功近利的营销传播不可能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同时也不能确保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那么在艺术品营销传播中,常用以下方式来承担和考量其社会责任性:

1.艺术慈善基金会和捐赠拍卖会

西方很多国家的慈善基金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基金会大多涵盖公共事业,也包括支持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基金会,经过几百年来运营,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其中不乏闻名世界的基金会,像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建立起他庞大的石油王国的同时,也建立了庞大的慈善基金会,企业传统和慈善传统是同一社会传统的两个侧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矛盾而是相互保障的,企业在赢得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的体现往往就会在其设立的基金会来运作和实现。洛克菲勒基金会有许多分支,其中对中国艺术较有影响的是ACC(亚洲文化协会),在台北和香港都设有分部,许多华人艺术家受它邀请去美国驻地工作或交流访问,如艺术家蔡国强、策展人栗宪庭等。另外像皮尔·盖茨捐赠出他所有的收入设立了基金会,其中也有投资艺术品的基金会。韩国总统李明博捐出他所有的财产建立基金会报答社会,从而体现一个企业家、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艺术家也是赞助艺术的主要力量,大多数艺术大师逝后都留下巨额遗产,除了直接捐给美术馆,成立基金会是最好的选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和波洛克一克拉斯纳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相比较前面的基金会则更倾向于扶持艺术,资金大多用于赞助绘画艺术和相关领域的艺术家。

中国的基金会,特别是赞助艺术的基金会起步很晚,但是近十几年来,也逐步开始并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富世峰会主办方专门设立了“中华公益慈善圆桌会”的主题,500名受邀的全国精英人士将围绕生活观、财富观以及社会责任,就财富管理和传承问题展开讨论。峰会上还颁发了由《富世》杂志历时半年调研颁出的"2008年度最受尊重的中国公益企业家”奖项,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凭借其在房地产、金融投资和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最终荣获大奖。原先只关注时尚生活和奢侈消费的富世峰会转向了公益慈善、精品艺术和财富管理,旨在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艺术精品的管理机制的改善。这就是艺术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公益事业,并把它作为衡量企业成功和受尊重的标志,这次的富世峰会就像一个风向标使得更多成功的企业人士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得艺术机构和组织在设定营销传播计划时与之相符相承。

2.建立社会效益评估

我们在进行艺术品营销传播的同时希冀其同样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我们知道艺术品的营销传播模式立足于关系的构成,在整个计划中,搭建了一个平台,关系使得营销传播的计划不仅仅单独针对消费者而是整个计划中所有的关系构成,所有在计划中的活动具有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如何体现营销传播带来社会效益?第一,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如果艺术品在营销过程中赢得巨大的经济盈利,却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像国家矛盾、文化偏见、道德缺失等都会造成营销传播的失败。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民众和欧洲保护中华艺术联合会的反对,准备在“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上拍卖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兔首和鼠首,虽然最终各以1400万欧元的巨额拍卖出这两件文物,但是拍卖行却招致国际舆论和行业批评。第二,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社会认可度也是评估的标准。消费的信任度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测量来进行量化的评价,在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中,逻辑和质性的方法是一种参照系,但是社会的认可度却不是完全可以依照指标的设定然后来进行测量和衡定的,更多是一种描述性的、倾向性的观察和表述。像2008年5月22日,国内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品经营老店荣宝斋举办了大型的振灾义卖会,近30多位艺术大师用艺术为灾区奉献力量,尽社会责任,这种评估更侧重的是社会效益的描述和倾向,看似非营利的成本付出最终也会带来社会效益的成本。这种正面的倾向会促进社会更多层面的参与和传播,

使得其在整合营销传播中达到高效和极高的评价,这也是一种整体综合利益的核算方式。第三,全程和阶段性实施效益评估和跟踪。艺术品的整合营销传播从开始制定计划到各个环节的实施是具体和过程化的,社会效益的评估不能只针对于一个结果,只有整个营销传播计划目标一致、有序进行才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因而过程的跟踪和监督也是最终形成良好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目标和结果也是一致的。

3.舆论监督机制的建立

舆论机制不同于法律和行政机制,它是社会群体对于某个事物、现象、事件表示个人不同的看法、观念、态度、信念的汇集。和批评家们持有的观念和看法不同的是,舆论是大多个体在相互交流、沟通和讨论中逐渐形成某种共同和一致的意见,继而影响到更大的层面并达成相对公正、合理、正确的观念。批评家们的观点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影响面也常常会局限于高层次、小众群体,而舆论机制所涉及的范围和层面则要宽泛很多,社会舆论、新闻舆论、区域舆论都能起到对艺术品市场营销传播各个环节的导向作用,对于监督艺术品市场健康、规范、公平的竞争和营销有很大的影响力。

成功的艺术品营销传播模式最终也需社会舆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为艺术品营销传播中的舆论手段具有一些特点。首先,具有劝导性而非强制性的特点。与法律、行政手段不同,舆论手段更多体现在对于群体在观念上的一种引导和劝说,对于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而言,一种正确的艺术文化导向对于社会和群体都是一种有益的影响,反之会有副作用。其次,舆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观念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变迁也会导致舆论的改变,因而不同时期的舆论对艺术品的营销传播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可变的。当然,舆论的普及程度很高,它常会在区域、新闻、群体中遍及,加上网络时代的快捷,舆论的影响力度往往会超越于我们以往的低估,它以一种综合渗透的方式沉淀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群众而言,没有一定的是非明辨能力,会没有方向地被这种强大的舆论趋势淹没,利弊都有。有利的舆论会影响艺术品市场机制的修改和完善,而不利的舆论会摧毁整个营销传播的计划,想翻身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可能存在。

艺术品营销传播与道德规范

艺术品营销传播始终处于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我们无法将之与社会分割。特别是艺术品传播营销社会属性的价值追求会对社会的很多层面造成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是一个对社会全公开的行为,其公开性会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在进行营销传播的时候常常把道德置于法律范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伊凡·普雷斯顿这么说过,每个社会有其特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来指导其行为。道德规范是一个组织或者特定群体中有效的社会意识,道德行为的构成取决于公众的态度和看法。在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中,道德规范是整个营销活动中个人和组织与他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确立什么是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规范时却是不那么容易的,它不像法律那样有书面成文,也不像社会责任那样有社会的评估体系,它更多是会受到公众和情感的支配。个人伦理上的道德规范是容易定义和确立的,但是作为市场上营销传播过程中组织的道德行为规范却没有一致的标准。尽管道德规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对于营销传播的组织主导部门而言,其道德标准会影响整个营销传播的各个环节,道德上的一致性也符合营销传播过程中整体性原则,同一个道德标准的声音,也会强化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和一致。最终艺术品的整合营销传播行为必然也需要引导消费者,通过这个营销传播模式渗透具有道德风尚、文明进步的价值准则,推动和传递新的理想的社会道德风气,同时也使得组织营销部门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实道德与企业的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德优势会促使企业组织在营销传播中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反之,就会削弱自身、消费者和社会的多方利益。那么,在艺术品的整合营销传播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营销传播中策划者的道德导向

在艺术品营销传播中,艺术营销活动的策划者往往就是营销战略方向的舵手,作为艺术营销活动,诸如艺术展览、拍卖、画廊、博览会等都需要有专业策划人,他往往是实现营销体制与艺术家以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营销体制实施的掌控者,一方面要确立展览、拍卖等活动主题,另一方面还要明确选择作品艺术家的标准,策划者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一样,统筹全局。正因为是整个营销活动的策划者,必然也担纲着道德导向的作用,非道德的营销传播活动对社会、消费者、企业组织自身的品牌都会起到很大的损害。美国画廊业巨匠利奥·卡斯蒂里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总是喜欢把自己称为“职业经纪人”,在美国现代艺术史上,喜欢把他视为“改变美国文化的重要历史角色。”美国现当代史上的众多重量级的艺术大师都隶属于他经营的卡斯蒂里画廊,不管是他策划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或是美国的蓝色画派,他都愿意通过诸多的艺术运动和艺术经营发现最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去推动美国和世界创造艺术的历史。卡斯蒂里本人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对世界艺术市场和艺术营销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也有相反的例子,1937年,希特勒在慕尼黑举办两个大型展览,“伟大的德意志艺术展”和“堕落的艺术”展。前者是为了烘托和强化纳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清洗艺术殿堂,将大量的现代艺术精品从德国各博物馆、美术馆里清除出来。甚至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一夜之间也成为垃圾。在希特勒看来,现代派艺术家都是“自由化尝试”的可疑分子,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毒的花朵”。而后者则是“堕落”艺术的作品展,他的目的更加明确,展出大量裸体画甚至是色情画,是为了前线作战的士兵们,裸体画肯定会受到勇士们的欣赏,带给他们感官的刺激和冲动。这个期间的德国艺术市场完全成为纳粹宣传的一个辅助品,而希特勒这个曾经有过艺术创作经历的战争狂却成了整个德国艺术经营和传播的总策划人,其堕落、违背人性的道德观最终也使这个时期的艺术市场成为沙漠。同样有着征战传统的日本在二战时期也借助民族“耻感文化”心理,将文化艺术转为对忠诚的服从,从而转移到最高而唯一的人神天皇身上,成为战争的专属品,丧失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2.道德的基准与赢利的博弈

2004年末,美国艺术界对500多位艺术家、博物馆长、艺术评论家进行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评选,最终杜尚《小便池》击败毕加索的作品,赢得此项称号。把现实生活的吃喝拉撒搬进艺术殿堂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条主线,否定传统艺术,否定原有的审美标准,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前行的轨迹。对现实生活的破坏,摧毁传统的审美标准,是现代艺术兴起的一个标志性方向,然而随之而产生并逐渐引发而出的各种艺术迷乱了艺术的终极价值,后现代艺术、超后现代艺术等,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的是艺术的商机,把吸引眼球、赢利作为艺术品营销唯一成功标准逐渐地成为艺术市场的潜规则。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这个争论了无数个世纪却没有结果的话题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逐渐消解为一种“消费过

程”而无需关注终极理念,大众化的、浅显时尚的、感官享受的艺术消费形式也使得道德在艺术品营销传播中丧失了基准,更趋向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近20年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营销活动呈现出一些关于艺术营销传播道德准则在利润追逐过程中边缘化的现象。

(1)把性、禁忌等话题作为吸引眼球的主题。21世纪初期,在中国不少经营画廊的掌舵者都有过这样的一些经验,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赢利,画廊常会推广一些“意淫”的作品,这种类似于春宫画的艺术品很有市场,性、身体、血腥成为此类艺术品的画面符号,这种充斥很多画廊的作品让经营者获得不少商业利润。“性活动已经变成一个日益重要的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而女性的形象往往在这样的作品中以性为主题出现却被丑化和歧视,改变了以往在艺术中以女性裸体展示美的传统。2008年10月伦敦萨奇画廊的开幕展“革命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The Revolution Continues:New Art In Chi—na),展出张大力、曾梵志、向京等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不过画廊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还存在一些偏差,特别是在政治领域的各自看法和认识上,萨奇认为画廊这次举办的关于当代中国的主题“革命在继续”反映了“在中国近代具有反抗精神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认为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反抗精神继承自那个时代的遗产”,作品大多还是以20年前文革的视觉作为巨大的冲击力,大批判、领袖像、红卫兵、麻木空洞的人群,这些已经流行了近十年的政治波普艺术似乎成为代表中国当代创作的符号体系,让海外的市场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定格在这样的一种视觉文化中,不得不说是一种误解和片面。

(2)公共关系中的道德危机。我们知道作为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时,往往需要各种关系的统一和观念的一致,宣传和信息的传达往往是艺术品营销战略一个很关键的部分,那么在这个步骤中,传媒和批评的声音就会涉及到道德争端。这个现象近年来触发的道德争端愈演愈烈。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御用”这个词汇,什么“御用演员”,“御用编剧”,“御用导演”。在这些领域中,御用至少还不是贬义词,但是在艺术品的传播中,“御用批评家”和“御用报刊”却是一个贬义词,当一个批评家只为一个艺术家做吹鼓手时,我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了,这和“坐台批评”同出一辙。

(3)艺术品鉴定中的道德问题。艺术品的价值确立是艺术品营销的核心,艺术品的价值在艺术品市场中到底由谁说了算?艺术家、画廊拍卖行?还是批评家、鉴定家?随着艺术亦步亦趋地跟着市场走,商业化的最终追求使得艺术品鉴定出现信用危机。在西方,评估鉴定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环节,艺术品的评估鉴定都有公认的机构,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艺术家作品目录,从第一件作品到去世前最后一件作品全部有登记,而且对于这些作品曾经的收藏、展览、拍卖经历也记录得十分清楚。这种保持中立的机构往往能够抵制利益的诱惑,使得艺术品市场呈现一种相对公允的交易。国内正由于缺少这样公允公认的评估机构,也缺少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制作艺术家目录,艺术品的价值完全交给了市场,市场机制给了道德缺失的一些人机会,他们和机构、鉴定师、拍卖行相互利用,制造了很多欺诈的行为,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混乱。

艺术品营销传播与法律规范

在艺术品的营销传播过程中,公众的观点和营销管理者的观点是否就足以判定营销传播中的是非和欺诈?在实际的营销中我们发现误导性和欺骗性的商业信息所产生的危害带给行业很大的破坏。商业组织利益和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制定规范来达到,因而在制定艺术品营销传播过程中相关的法律规范。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和竞争者免受欺骗、误导及其他不公平的商业犯罪。”0能保护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朝着规范健康之路发展。

1.艺术法的涵盖

英国在1710年制定了第一部与艺术相关的法律,之后,全世界各国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关注度就日益加强,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其中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和1952年签订的《世界版权公约》标志着艺术品的权益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中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加入这两个公约组织,并且在著作权、经营权、拍卖领域和艺术品进出口都颁布了相关法律。0在国外,艺术品营销的法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健全的。中国目前堪称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然而对于美国和欧洲这两个全球领先的艺术品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才刚刚起步,市场规范和制度的健全都还需完善。

关于“艺术法”这种笼统的提法最早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在投资艺术品热潮中对于艺术品的讨论。“艺术法”并非是一部法律的统称,而是关于艺术多部法律规范的统称。。涉及到艺术法的范围很广,艺术品的生产、销售、收藏、拍卖、展览、流传等都会有相应的法规条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梅里曼和艾伯特·埃尔森合著的《法律、伦理和视觉艺术》是艺术法的经典之作,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美国艺术法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制约和促进。中国艺术法专家周林的《艺术法实用手册》是中国对于艺术法研究近期的集中展示。我国已颁布的相关艺术法律法规有近40个,涉及到文物的保护和出口管理的较多,至于艺术品营销的法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品的评估与鉴定;艺术品的著作权;艺术品展览;艺术品进出口;艺术品的拍卖等。

2.艺术品税收的法规

在“艺术法”中,艺术品税收是促使艺术品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法规。在美国,进入海关,艺术品是免税的,鼓励美国国内收藏国外的艺术品。1922年,美国颁布的海关条例第1704条中,明确写道:“进入美国的艺术品一律免税”,并附有专门的《艺术品免税申报表CF3307》。这个法律条令使得美国通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地,在全球最大的前100名艺术品收藏家中,美国人要占去一半,这归功于美国的艺术品税收制度。在加拿大,拥有艺术品达六个月以上,且有发票为证,可视为家庭财物享受免税。在欧洲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管理也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艺术品的买卖需要交纳进出口增值税和艺术家的“再卖权”税,艺术品的税收虽说要低于普通商品,但是具体针对于艺术品市场的专门法规目前在欧盟也是欠缺的。幸好欧洲有悠久的艺术品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艺术品市场的经营信誉得益于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业行规和艺术批评、研究体系。

相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而言,欧美国家存在的税收法令和行业自律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目前中国对于艺术品的税收政策仍然按照一般商品和商业企业的共性来收税,艺术品的营销机构所承担的营业税和艺术家个人的所得税往往与实际的情况不符。究其原因,对于艺术品税收国家没有倾斜性的政策,这很容易造成艺术品营销机构和艺术家对税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抵触情绪。加上捐赠、企业收藏、艺术慈善会、艺术基金会等都没有减免或抵税的政策,这使得参与艺术市场的人士兴趣和热情都会大打折扣。目前国内出台已有的条例只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这还不足以完善艺术品税收的机制。如,艺术品经营机构能否实行减税?企业收藏艺术品作为固定资产能否减免或抵税?捐赠艺术品是否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

3.行业自律是法律的辅助

在欧洲的很多国家,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很多是通过行业自律来实现的。行业自律大多不是依靠政府的指令,而是行业内的高要求、高标准和信誉约束。当然在艺术品营销领域中,行业组织各有各的标准和要求。如画廊协会,法国的画廊委员会有200多家画廊,集中了法国80%最活跃的部分,有了这样的行业组织,一方面能够让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给政府部门提供立法的范围和建议,协调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经营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画廊委员会来传达和限制艺术品市场的不良行为,这种中间桥梁角色无疑就是一种润滑剂,使得双方的关系和利益达到一种平衡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当画廊和消费者之间出现矛盾和争议时,首先可以由画廊协会出面,不要让双方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这对提高经营方的信誉和关系沟通具有很大的作用。除了画廊协会,像艺术品市场联盟、艺术家权益保障组织、艺术家批评协会等都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监督、协调、审查和保护的作用。在中国,由于经营艺术品的大多企业准入门槛较低,规模小、雷同多、没有个性、从业人员素质也低,加上操作不规范,使得艺术品市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市场无序。因而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的资格标准,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而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需强化,更要培养,拍卖师、鉴定师、艺术经纪人、策展人等也需要有信用制度和监督体制。

作者:施 虹

法律与公共关系论文 篇3:

试析公共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法治国家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必须依照法律去调整并改善各自面对的公共关系;立法和执法机关,公众和媒体,也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共同开创公关活动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公共关系,法制化

一、公关主体、客体及其权利义务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1.每一种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必须经由法律确认。其中,各类公关主体必须合乎法律规定的要件,未经法律确认或注册批准成立的组织,不能成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也无所谓对应的合法公众可言。在我国,公关主体一般可分为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社会团体等法人组织和其他非法人单位。而各类不同的公共关系主体,又依据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各有其面对的客体。法律对公共关系客体的确认,通常是在规范主体职责、服务功能的同时加以明确的,当然也有些公关客体是在其主动和自愿介入之后才能真正形成的。

2.各个具体的公关主体和客体,都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一切公关主体和客体,在拥有和享受某些权利(权力)的同时,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责任),并且,一方权利的实现或权力的行使,是以对方履行了自身应尽的义务为条件的。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权利义务或权力职责关系,不仅需要人们能够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即在立法上对公共关系主体及客体各方享受的权利、应尽的义务或履行的职责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保障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实现。法律对公关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明晰规定,有利于双方维护各自的权益,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进而形成和諧的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都与特定的法律关系相一致。各类法律关系都是由一定的主体、客体、内容构成的,而公共关系不仅同样必须具备以上三大要素,并且公共关系主体、客体、内容的规定性与法律关系要素具有基本相吻合的特点。此种情况不是一种什么巧合或者雷同,而是由这两种关系内在本质的共同性所决定的。虽然并非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都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但一切公共关系的主体都必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社团组织等公共关系主体,都一定具备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要件。与此相联系,公共关系客体必然地都受到同类法律关系的保护;公共关系的内容,更是以法律关系内容为法定根据的。也正是这种联系决定了公共关系分类与法律关系类型的高度一致性。

4.公共关系问题的解决,都应符合相关法律的具体要求。公关咨询、策划等活动必须对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恰当地予以法律定位,依据法律对该公共关系主、客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有针对性地解决各自的实际问题。要反对公关主体单方面地凭自己的好恶取舍权利义务;公关策划、咨询工作者,也要克服主观随意性,不可仅仅从公关主体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视客体的权利。一厢情愿地公关设计和运作,都是缺乏法律依据的不负责任行为,此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胡编乱造和任意所为,不可能实现公关主体的愿望,而只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这已为过去许多失败的或短命的公关策划、咨询公司的实践所证明,并被许多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所认识。

二、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发挥必须依法进行

1.各个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都有其法定的职能和权限。他们各自的管理活动及作用,无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局部的或者整体的,都是由法律所赋予的,并且必须依法进行,而决非任意所为或随心所欲发挥的。没有法律的具体规定或者认可,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都不能自主形成各自的所谓权利或权力。缺少了法律的规范指引和有力维护,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各项活动必然地产生盲目性,并导致某种混乱,在此情况下,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也必然地无法正确行使和得以实现。如果是违法进行的管理工作,不仅无效,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其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势必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必须引起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2.公关传播从内容到载体、形式、方法,都应符合法定的原则。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传播职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媒体、网络、渠道和法律所允许的场合、形式、方法去进行,并符合法定的各项基本原则。以电视广告为例,不仅其内容要真实可靠而不能随意捏造谎言或散布迷信等为法律所禁止的东西,而且还必须通过正式批准的合法渠道和方式,并经过专门机关的审查同意,否则就是违法或非法的,必然地要被查禁和受到处罚。同样,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书面传播或口头传播,以及其他传播等,也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和规定,而不能随意进行。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会放弃对传播权利的控制,愈是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其法定化水平也就愈高。

3.公关沟通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都需要合乎法律规范。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开展的内部沟通和对外沟通,以及一切重要信息的互换,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书面的、网上的或是口头的,有偿的或者无偿的,不仅要求其内容不为法律所禁止,而且沟通的渠道、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等,也需要符合法律规范。尤其是正式的和法律已作明确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定要求去做,并接受被法律赋予职权的专门机关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4. 公关协调方向、目标及方案,都要受到法律的指导。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协调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需要其整体和长期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及规划方案等等,能够为各部门及全体人员所认同,并要求该组织及其公关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统盘考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合理和充分运用党的政策的本领,综合平衡各方面利益和把握、调节、满足公众心理的才能, 以及化解主要矛盾、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措施办法;另一方面,还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国家的法律和正确发挥法律协调、统一公关组织与公众思想认识及行为指导的作用。

三、良好的形象效果只能在依法公关的前提下获得

1. 依法办事是产生良好社会形象及效果的基本条件。社会组织的形象及其活动效果,尽管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果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能有法必依,那就不可能形成有序而和谐的公共关系,也不能产生各方面满意的形象和效果。

2.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公关人员争取良好工作效果的必备要素。公关活动不能缺少法律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公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法律知识应当占据重要成份。假若公关人员的法律知识不系统,法制意识不够强,那么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则具有很大缺陷,在此种不健全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公关活动,也就很难合乎法律要求。公关主体的严格执法和守法是获得良好公共关系效果的关键。公共主体与客体(公众)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相比较,公关主体(尤其是国家机关)处于支配、主动地位,而公众则往往处在被动状态,其利益常常受到侵害却无力自我维护,在此种情况下的公共关系,不和谐甚至产生矛盾冲突,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公共关系,争取良好的公关活动效果,必须加大对公关主体执法和履行义务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公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多从自身找原因,即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抓起。

3.公关效果与坚持法律标准,既相互包容,又相互推动。公共关系状况的优劣和公关活动效果的好坏,一方面要看是否实现了各自的经济目的,也要视其在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评估公关活动是否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完善。事实上,坚持以法律作为重要标准,不仅能够有力促进和谐的公共关系的形成和获得良好的公关效果,而且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为更好地开展公关活动、促使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四、公共关系法制化过程中的立法、守法与法律教育

1. 公共关系与公关活动亟待法制化。中国当代的基本公共关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公关主体,虽然都已有部分法律规范可供遵循,他们开展的某些公关活动,也逐渐增强了法律意识,但是,相当一些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部门和司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以法治民而不依法履行职权的行为频频发生,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他们应有的形象,造成了大量的不和谐公共关系的存在。个别企业的违法经营,主要是缺少诚信和质量服务意识,尤其是虚假广告以及损害消费者的行为,使得广大顾客对许多商家丧失信任,并产生大量经济纠纷。部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商业化行为倾向,同样也使其原有的形象受到一定的损毁。这些都表明,我国各类社会組织的职责及活动,亟待从法律上予以规范,使之逐步趋于法制化。

2.要从立法和重视依法开展公关活动做起。解决立法滞后和法律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切实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特别要在法律上对各类公关主体恰当定位和具体明确其权利义务,并有详细的监督、奖惩规定实施细则,使各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真正为人民掌权和服务,人民只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不合公仆条件的各级官员,切实改变一切滥用职权和公权私用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同我国的国家性质相一致的各类机关法人与人民群众的良好公共关系。对企业、事业、社团等法人组织和非法人单位,同样也存在着完善相关法律和依法开展公关活动,树立良好形象的问题。这尽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建设、整改过程,但必须下决心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有关公共关系方面的立法和严格执法工作,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关系法律体系,并使一切公关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3.必须重视开展法律知识和法制教育工作。不可否认,我国的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时也为立法不够完善而苦闷,但是许多单位和人员不认真学法,法律意识淡漠,却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想方设法摆脱法律规范,以权否法,企图和希望于无法的条件下任意所为的也大有人在。这种状况的发生,虽与此类组织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相联系,更同全社会普法的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的法制环境不够好,存在很大关系。今后的普法工作,应当格外强调各类社会组织的法人代表及其执法人员必须学习掌握法律和依法开展公关活动,将他们学法守法的情况作为使用和提职晋级的重要指标,而决不能一般地学一学、考一考了之。要加强针对性的公关法律、法规教育工作,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关人员认真学习法律,并依法开展公关活动的良好局面。

4. 认真追究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过去和现在之所以发生许多公关主体及策划人任意开展公关活动的不法行为, 并非仅仅因为缺少法律,也不是行为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该作为的违法性,而主要是受功名利禄的驱使,即这种非法公关活动能够获取实惠而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是其损失成本远远小于实际得到的利益。因此,要创建依法公关的大环境,保护和扩大合法的公关活动,必须对公关组织领导者和主要策划、运作人的违法公关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违法公关者的惩罚力度,使其不敢贸然从事为法律所不允许的公关活动。这不仅是保障公共关系主、客体实现各自正当利益和积极履行法定义务的客观要求,而且还是对公关主体与客体的一种法制教育。

(作者简介:阎昭武,教授, 中国高教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伦理教学与研究)

(文章来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阎昭武

上一篇:城市竞争力管理论文下一篇:旅行社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