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托收法律关系性质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既不同于汇兑、又不同于托收,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要研究信用证就必须首先研究信用证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信用证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相当复杂,学界及实践中存在多种学说和态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托收法律关系性质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托收法律关系性质分析论文 篇1:

国际托收中委托人与代收行关系之法理分析

【摘 要】在托收所涉及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中,委托人与托收行、托收行与代收行之间都是代理关系,这点并无争论。而对于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托收统一规则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其亦未对银行违反该规则所设定的义务时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作出任何规定。因此如何结合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法条解释,形成一个既遵循现行法律的规定,又能妥善合理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平衡双方权益,符合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托收;转委托;侵权;合同法

一、托收的定义

托收是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支付方式之一。托收是指银行按照委托人(一般为出口商)的委托指示办理金融单据或/和商业单据以便得到付款人(一般为进口商)承兑或付款,或凭承兑或付款交出商业单据,或凭其他条件交出单据的一种结算方式。在托收方式付款下,信用工具的传递与资金的转移方向相反,因此托收属于一种逆汇法。在托收付款下,付款人是否付款是依其商业信用,银行办理托收业务时,只是依委托人的指示办理,并不承担付款人必须付款的义务。根据国际商会制定的《托收统一规则》第2条规定:“托收”系指银行根据所收到的指示处理第2条b款定义的单据,其目的为:(1)取得付款和/或承兑,或(2)凭付款和/或承兑交付单据,或(3)根据其他条款及条件交付单据。

二、托收当事人

在一般的托收业务中,涉及以下四方当事人:

委托人,系委托银行办理托收业务的当事人,它一般是国际贸易中的卖方。

托收行,系委托人委托其办理托收业务的银行。

代收行,系委托行以外参与办理托收业务的任何银行。

付款人,系托收指示书向其提示单据的人,它一般是国际贸易中的买方。

三、委托人与代收行法律关系的各种学说评析

(一)无直接合同关系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在托收关系中存在两个独立的委托代理关系,托收行是委托人的代理人,代收行是托收行的代理人,代收行仅仅是委托人的代理人的代理人,根据代理的一般原则,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Privityofcontract)。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代收行违反托收指示行事导致委托人遭受损失时,委托人不能直接对代收行起诉,只能通过托收行对其起诉。这是关于委托人与代收行关系的传统观点。此学说虽然简单明了,不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但这是最不利于纠纷解决的一种学说。显然该法律后果与托收实务中委托人直接面临收款风险的状况不相一致,而且委托人利益很难得到保护。如果简单地认定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没有合同关系,这样就剥夺了委托人直接向代收行追偿损失的权利,从而导致失误操作的代收行游离于所应承担的过错责任之外,这显然有违商业及法律的基本原则。

(二)间接代理关系

此种观点认为,委托人与代收人之间的关系属于间接代理的法律关系。其以我国《合同法》第402条为理论依据,该条规定如下: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根据该条的规定,构成间接代理关系须符合三点构成要件:1.受托人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为了本人的利益行使代理权的行为;2.第三人明知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委托人与受托人间的合同只约束这两名当事人。

这一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该条针对的是受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而在合同表面并不显示出委托人。但在托收行与代收行之间通过“托收指示书”可以看出托收行的委托人是明示的。其次,托收统一规则(URC522)已明确规定托收行没有义务代表委托人向代收行进行追索。

(三)复代理关系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第一,托收行委托代收行收款属于托收行利用代收行的服务执行委托人的委托(URC522第5条d款、第n条a款)。托收行委托代收行后,并未退出代理关系,其仍是委托人的代理人(URC522第3条a款)。若代收行所在国的国内法或者惯例对代收行设定义务和责任,托收行应予以承担(URC522第11条c款)。

第二,托收行接受委托人之委托后,是以自己的名义(而非委托人的名义)委托代收行向付款人收取货款的(URC522第4条a款),尽管托收业务有赖于代收行的参与,但是托收行仍然对委托人承担主要责任。第三,托收行委托代收行代为收款或是得到委托人的明示授权(委托人指定代收行);或应默示推定委托人同意托收行自行指定代收行代为收款。在委托人委托银行办理托收业务时,必须委托处于付款人所在地的代收行才能完成托收,否则托收行无法履行其托收业务。事实和法律表明,委托人办理托收,可以跳过当地的托收行作为中介,而直接委托处于付款人所在地的银行办理托收业务,此即所谓的“直接托收”(Direct collection)。反之,位于付款人所在地的银行则是不可或缺的当事人,若无该银行的参与,托收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当事人,可以推定其理解托收行必须委托代收行办理托收业务;可以推定托收行指定代收行办理业务是得到委托人的同意和认可的。此外,委托人与托收行的“托收委托书”通常均约定适用URC522,依据URC522托收行有权自行指定代收行。代收行在向付款人提示单据、要求付款或承兑时,以托收行的代理人身份出现。

持此观点的学者显然没有分清代理与委托之间的区别,代理系对外为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产生法律效果,而此处则解决的是委托人与受托人内部间的关系,显然不能用复代理的理论。

(四)侵权关系

除代理关系之外,在委托人以代收行未收款(D/P方式下)就放单给付款人的情况下,委托人还可以基于侵权的理由向对其造成损失的代收行主张权利。其原因在于委托人交付托收行寄给代收行的单据中包含的提单具有物权凭证的性质。谁持有提单,谁就有权向承运人提取货物,拥有提单这一物权凭证可以转让货物的实质占有权;当事人还可以将提单作为权利证书而设定质押。对于此类单据,代收行承担了法定的善管义务(Duty of Care),而非仅仅是“托收指示书”的合同义务。代收行违反“托收指示书”以及URC522所规定的“善意和合理谨慎”之责,其结果便是损害委托人对货物的占有权。代收行的此种过错类似于国际运输中承运人无单放货的情形。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关于浙江桐乡进出口公司诉亚洲银行案中,法官在其判决词中亦隐含了以侵权行为认定代收行的责任——“不论其为疏忽抑或故意,均构成对原告财产的侵犯”。这是典型的侵权诉讼中认定当事人主观过错的用语。

该说观点可值赞同,有学者指出提单上不一定记载有委托人的名字,无法证明其权利受到侵害。然笔者认为,此乃诉讼法上举证的司题,菲实体法上在分析法律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且我国《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提单所表彰的物权,所受损害的利益也属于法律所保护的范围,只要委托人可以证明其受有损害,且与代收行之间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即享有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四、转委托中的法定债务关系

那么传统大陆法系是如何处理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的关系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委托人与托收行之间为除委任契约外还赋予其代理权,至于是否赋予其指定次受托人及复代理人根据托收指示书记载的事项,或者URC相关规定及商业惯例来判断。在托收法律关系中,托收行是享有复任权及授予复代理权的,因为一般托收书中含此项内容,即使没有记载根据URC的规定托收银行也享有该权利。

其次托收行与代收行间系存在另一委任契约,然次受任人对于委任人不代替受任人之地位,其间不成立契约关系,次受任人对于委任人无请求权。此乃契约于当事人间发生效力之例外的规定,故为法定债务。此时,托收行可基于契约请求代收行对于自己履行债务,委托人直接请求代收行为给付,因而成立一连带债权之关系。这样便解决了当托收行怠于请求代收行赔偿时如何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当然代收行同时为委托人的复代理人,其对付款人所为的法律行为如移交提单即移转向船方提货的请求权,即同时构成货物所有权之移转直接对委托人生效。但此不构成委托人请求代收行进行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因为代理权非债之产生原因,代理权之授予并不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所以不论是间接代理还是复代理均不能解决上述司题。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并未区分委托及代理,在解决类似委托人与代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时只有对于复代理的规定,而没有转委托的规定。那么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只能采取侵权之诉请求代收行赔偿损失,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在委托人与代收行关系中,委托人享有单据项下所表彰的货物所有权,此时单据的丧失侵害了委托人的所有权,且具有因果关系,并且代收行违背了URC中的善意和合理谨慎义务,完全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作者:王慧恺

国际托收法律关系性质分析论文 篇2:

跟单信用证各当事人间法律关系研究

【摘要】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既不同于汇兑、又不同于托收,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要研究信用证就必须首先研究信用证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信用证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相当复杂,学界及实践中存在多种学说和态度。

【关键词】跟单信用证;法律关系;当事人

一、跟单信用证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是银行依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受益人的一种保证银行在满足信用证要求的条件下承担付款责任的书面凭证,是开证行向受益人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支付承诺。

跟单信用证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包括两种:一种是基本当事人,另一种是其他当事人。基本当事人是任何信用证法律关系中都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开证申请人、开证行与受益人三方当事人。其他当事人在信用证法律关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当事人主要有保兑行、议付行(指定银行)、通知行。

学界对信用证各当事人间法律关系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主要集中在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开证行与受益人间的法律关系认定上,因而以下主要论述基本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

二、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间的法律关系

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的的关系是以开证申请书及其他文件所确定的合同关系。在承诺生效之后,两者之间便形成一种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的性质,学界有不同观点,如借贷关系说、委托代理关系说①、承揽合同说等。

借贷关系说认为:开证申请人是贷款人,开证行是借款人,两者之间是有偿借款合同关系。该说虽能解释开证行在没有收开证申请人的款项前向受益人或议付行付款的义务。但不能解释开证行收取的服务费,因为这里服务费用不能等同于贷款利息②;也无法解释开证行向受益人而非开证申请人支付“借款”的原因。

委托代理关系说认为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是以开证申请书及其他文件确定的委托合同关系,开证申请人是委托人,开证行为受托人。该说不足以解释信用证中开证申请人对不可撤销信用证的修改须经开证行及受益人的同意,且没有任意解除权,以及信用证中开证行是以自己的名义开立信用证,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也由开证行自己承担的问题。

承揽合同说认为,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合同关系符合承揽合同的特征。但是承揽合同一般发生在实物制作领域,且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简单,一般发生在委托人与承揽人之间。而信用证代表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极其复杂。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之间只是一般的以开证申请书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合同关系。

三、开证行与受益人间的法律关系

关于开证行与受益人间法律关系主要有合同说、承诺说两种。笔者认为探讨开证行与受益人间的法律关系,首先还必须区分可撤销信用证与不可撤销信用证。④因为在这两种信用证项下开证行与受益人所负担的义务不尽相同。

(一)可撤销信用证下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可撤销信用证项下,信用证未被受益人利用之前,开证行可随时修改或撤销信用证而不必事先通知受益人。这使受益人处在一种极不确定的状况下,即开证行在前述时间内并不受信用证条款的约束,也就没有法律责任可言,受益人虽为信用证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但是其并未参与信用证的开立。⑤因此受益人并没有义务按照信用证的要求提交单据。可撤销信用证是受益人处在一个极不确定的状态下,即使受益人善意不知开证行修改或撤销了信用证,而按照该信用证的要求已交了相符单据也不能获得付款。⑥另一方面,可撤销信用证也非法律上的授权行为,因为授权一旦作出即对授权人产生约束力,被授权人也就有权为或不为授权范围内的事项。而信用证赋予给受益人的权利是极不确定的,这种权利是否可有效行使,取决于开证行是否已对信用证作出了修改或已被撤销。

(二)不可撤销信用证下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这一问题有两种学说即合同说与承诺说。

合同说认为若开证行开立的是一项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则该信用证本身就构成一项要约,其发出时就对开证行产生约束力,并在信用证到达受益人时(在受益人看来是receive)对受益人生效,此时受益人取得了承诺的权利;当受益人接受(accept)该信用证时,则在二者之间成立了一项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根据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成立的这项合同,受益人对开证行负有提交与信用证要求相符的真实、不虚假单据的保证义务;开证行负有按照不可撤销信用证条款,在受益人提交相符单据时无条件向受益人付款的义务。⑦

承诺说认为信用证的法律关系是开证行保证按信用证约定付款的一种承诺,因此信用证项下一方起诉时,其所依赖的法律基础不是合同,而是信用证本身,依据这种观点信用证关系是一种独特的法律关系,只能受信用证本身法律的规范。⑧这种学说得到了我国某学者的赞同。

国外还有判例认为信用证为一种特殊支付方式。在古姆麦肯建仕承包公司诉佛罗里达州雷克郡案中,萨瓦亚大法官认为,信用证可理解为“开证行发出的购买单据的要约“如卖方未提供这些单据,则要约未被接受,银行不受信用证约束,本质上信用证只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特殊支付方式,目的是让买方以可靠的信用来源代替自身财务信用,避免出售货物或提供服务中未结帐目风险。

注释:

①谢丹丹.银行信用证中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

②根据我国《合同法》与《商业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应当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内确定,而实务中,开证行开立信用证的服务费并不受此规定的限制。

③蔡镇顺等.国际商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34.

④尽管UCP600中已明确取消了可撤销信用证,但考虑到逻辑上的完整性还是有必要在此探讨可撤销信用证的。

⑤虽然信用证依据买方(开证申请人)与卖方(受益人)之间的基础合同而开立,但由于信用证本身的独立性,其一旦开出就独立于基础合同。

⑥徐冬根.國际金融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8.

⑦美国统一商法典[M].第5-111条。

⑧伏军.英美信用证案例选评[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2006.

作者:雷娟 黄丽红

国际托收法律关系性质分析论文 篇3:

信用证出口汇法律关系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信用证出口押汇业务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导致银行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因而业界也很难对其风险的防范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规制,各银行对信用证出口押汇的法律关系也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有必要对信用证出口押汇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以明确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减少纠纷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关键词] 信用证出口押汇法律关系

押汇作为金融术语,为法律界人士所陌生,因为我国没有哪部法律对押汇做出界定,最高法院也没有做出司法解释,各大法学教科书也没有作过学理解释 。押汇是在商业实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银行业务。“押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务用语,在香港称之为“押汇融资”,在台湾则明确将它区分为进口押汇和出口押汇,我国各大银行都先后开办了押汇业务,从各银行网站中可以查知押汇的操作及简单定义,“押汇”作为一项国际贸易融资惯例,为业内人士所熟悉。“由于在台湾有很多关于押汇的书籍和论述,所以在我国大陆使用‘押汇’一词被一些学者认为源自台湾,但也不排除其他的来源可能或者就是大陆首创也不可知”。由于实践中押汇业务没有形成统一做法,其定义也因此各有其说,在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全书》一书中对“押汇”作如下解释:“押汇”是指异地间(国内或国外)商人进行交易时,以汇票、运货单据、保险单、发票等全部有关单据为担保,向银行押借款项的行为。实际上,这个定义只是一个粗略的表述,它并没有很准确地说明某种实际意义的业务,因为押汇的种类各异:根据基础结算方式的不同,押汇可以分为信用证项下押汇和托收项下押汇;根据信用证运转的不同阶段,押汇可分为进口押汇和出口押汇,不同种类的押汇业务,其法律性质、操作流程、风险来源等等都不相同。本文主要对信用证项下出口押汇进行探讨。

信用证出口押汇在国内法处于空白,在UCP500也没有涉及,国内法学教科书也很少谈及出口押汇的内容,因此对信用证出口押汇涵义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各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解释上,从各银行的网站可以查知,对信用证出口押汇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认为信用证出口押汇作是一种有但保的融资方式。如中国银行就认为“出口押汇是银行凭出口商提供的信用证项下完备正确的货运单据做抵押,在收到开证行支付的货款前,向出口商融通资金的业务活动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将出口押汇视为一种抵押担保。此外,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也基本持该观点。而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虽然也将出口押汇视为是一种有担保的贷款,但他们将其当作是一种质押担保,如中国工商银行就认为“出口押汇业务是指我行凭借获得货运单据质押权利有追索权地对即期信用证项下票据进行融资的行为”。二是认为信用证出口押汇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如中国农业银行就认为“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将信用证项下或托收项下全套单据提交其往来银行或信用证指定银行,由该银行买入单据并按票面金额扣除从议付日到预计收汇日的利息及有关手续费用,将净额预先付给出口商的一种出口融资方式”,中信实业银行更是将出口押汇与国际惯例UCP500等同起来。对于信用证出口押汇的歧义理解主要源于实践中概念不清、法律关系不明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对于信用证出口押汇法律关系笔者作如下分析:

第一,从信用证出口押汇法律关系主体看。信用证出口押汇涉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押汇行(出口商所在地银行)和押汇申请人(即出口商或称信用证受益人)同时还会涉及其它主体。首先,涉及押汇行与押汇申请人的关系。二者的法律关系主要是依据双方签订的《出口押汇总质押汇》(General Letter of Hypothecation有的也称之为出口押汇总承诺书)进行确定的。此外,出口商每次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时,通常都须向押汇行提交《出口押汇申请书》。《总质押书》和《申请书》是二者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同时也具有担保法的性质。其次,涉及押汇行与其它信用证主体的关系。由于出口押汇与信用证关系密切,银行在办理出口押汇业务的过程中为规避风险,对开证行、信用证及其单据的限制条件较多,如要求开证行及进口商资信和经营作风良好;要求开证行所在地政治经济局势稳定,没有金融危机等等。再者,“押汇银行与开证行的法律关系依信用证的有关条款而定,原则上与出口商一样,对开证行取得抽象独立的权利”;“押汇银行与进口商之间的关系,就如信用证通知行与进口商之间的关系,原则上不发生契约关系,从而亦无任何权利与义务可言”。

第二,从信用证出口押汇的法律关系客体看。信用证出口押汇是相对独立于信用证法律关系的一种融资行为,押汇银行是融资方,押汇申请人(出口商)是借款人。该融资行为的流程主要表现为:首先,出口商凭借进口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将货物发运后,按照信用证要求制作单据并向押汇行交单;其次,押汇行进行审单,审查风险大小,按照银行的内部规定,符合条件时押汇行为出口商办理押汇业务,为其提供短期融资;再次,银行将单据寄交开证行索汇,以收回款项偿付押汇款本息。对于出口商而言利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如银行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因限制条件较多,手续复杂,筹资困难,通过在出口过程中与银行签订出口押汇协议筹措资金,操作简便,加快资金周转;而且出口商即时得到款项,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出口商在此过程中同国内普通借贷一样必须支付利息。对于押汇行而言,银行有了出口单据的担保,且押汇金融一般少于货款金额,对于届时收回押汇款保障大;而且通过出口押汇可以获得手续费和利息,增加银行收入,信用证出口押汇融资业务也因此成为银行涉外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三,从信用证出口押汇法律关系内容看。法律关系的内容涉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银行办理出口押汇时,一般要求与出口商签订《总质押书》。总质押书是主体间协商确定的一个书面协议,因此也称为押汇协议。总质押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总质押书》条款中主要涉及追索权条款、质押条款及其它条款。比如有些协议中会规定如下条款,“银行因押汇而议付或贴现出口商所签发的汇票,如遇付款人拒付或破产清算时,出口商愿意偿还该押汇款项”,它就表明了出口商应承担的责任;还有这样的条款,“出口商愿意将信用证及相关单据提交给银行,以担保对银行所负的债务”,这就表明了押汇行获得的担保权。对于出口商来说,出口商发运货物后凭合乎信用证要求的单据,与押汇银行签订押汇协议后,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责任。银行则承担按协议规定的时间和金额给出口商办理出口押汇的责任。银行为出口商办理出口押汇时,“如因非银行原因,招致开证行或进口商拒付、迟付、少付,银行有权根据不同的情况向出口商追索垫款或短收货款、迟付利息及一切损失,出口押汇银行有权向出口商计收利息;如果是由于银行的直接过失造成开证行或进口商拒付、迟付或少付,押汇行应自行承担责任。”总之,双方的权利义务来自双方的协议,这早已成为惯例。

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信用证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凭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全套单据作为质押,与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签订出口押汇总质押书,银行依该协议,通过衡量出口商的信用水平按信用证款项的一定比例为出口商垫付货款的一种融资行为。出口押汇的双方当事人是一种契约借贷关系,《总质押书》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性法律性文件,其法律依据是国内法中的《合同法》、《担保法》以及《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和担保法的性质。

作者:曾艳军 占鸣春

上一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情景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