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根源是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造成的。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

第一篇:农业社会学论文范文

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摘要:从农机跨地区作业,到农业规模性服务、农业种植托管和乡村新式服务行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外延,顺应潮流的未来发展而演化,时时刻刻瞄准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发展的思考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积极推进建立独具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发展模式,从而迎合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新需求。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担负起新使命,其未来发展空间也有待更进一步扩展,效应及发展潜力也有待更进一步发掘,应加快向纵深挺入,建立多方位、一体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业农村协调发展。除对于实际作业阶段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还应包括金融信息服务、保险业务、气象观测等。这些服务项目交叉覆盖农业种植的全过程,变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和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1 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纵向延伸

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关键集中在大田作物的耕、种、防、收等产中阶段,且未来发展相应成熟。而农业种植的产前和产后阶段服务项目相应落后或在相应程度上被忽略,尤其是产后仓储管理、风干、加工等,亟需进一步强化。产前与产中阶段事关小麦产量,而产后阶段则与小麦价格密切相关,影响农业种植总收入,并且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农业产业发展链、价值链提高的最有效阶段。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向产前、产后等重要环节、薄弱环节延伸,建立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布局,符合各种群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求。

1.1 产前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如有机肥、药剂、种子等农资产品供货服务项目,不断创新农户分散化服务上门购置的方式,为农业生产者给予服务上门、统一供货服务项目;种植农作物品种、农作物品种和农资产品品种及品牌挑选的指导服务项目,为农业生产者给予系统化、现代化的种植决策服务项目,符合现代化农业未来发展需求。

1.2 产后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

如农副产品风干、仓储管理、市场销售、生产加工和小麦秸秆收购等服务项目,最先要根据给予多元化的产后服务项目指引并更改小农户传统式的农业种植运营模式或逻辑思维,根据提高供给侧结构服务项目,扩展产后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需求市场,连通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纵向延伸营销渠道。

2 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横向扩展

农业经济由狭义向广义扩展,社会性服务项目也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覆盖。新时期下,畜牧养殖、水产品养殖、农林等面对相似的产业规划外部环境因素,在各种水平上都需要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做支撑点。现阶段,狭义的农业经济的社会性消费市场日趋健全,而囿于产业特点、相关服务提供的技术必要性及其可行性分析等,农林、农牧、水产业、禽业等农业产业的社会性消费市场比较落后,但发展前景很大、发展趋向突显。以畜牧养殖为例,目前中小散户逐渐退出,产业化、系统化饲养变成大势所趋,但中小散户短时间无法彻底退出,饲养收益依然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乃至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客观性认识到畜牧养殖产业化系统化大势所趋的同时,还应重视这个发展趋势发展的过程,稳步推进畜牧养殖产业化系统化发展。一部分地区自主创新饲养方法,开展饲养托管,切合了畜禽养殖行业产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向,完成了散养户与现代化养殖行业的巧妙对接,使得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稳步提升。

3 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发展的思考

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參加主体间的收益配置,提升小农户的参与性、归属感。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确定了小农户将普遍存在,农业农村发展新机遇中小农户必不可少,其影响力及收益需要获得有效的保证。可借助合同协议契约书等方式自主创新并健全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各参加主体间的收益联结或分配模式,让小农户共享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发展的工作成果,建立鼓励共容的收益配置布局,充分完成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巧妙对接及结合。

二是高度重视各种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的巧妙对接,借助整合资源减少服务项目提供成本费,提升服务项目综合性提供水平。各种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内容相互间关联性的强弱不同,所产生的服务标准和程度也有所差异,服务项目组织应充分运用这个服务项目特点,借助服务项目打包搭配扩展服务项目内容或区域,提升农业生产流程中社会性服务项目的延展性,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生产关系借助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导入农业经济中,使农业逐步趋于现代化,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率及综合性竞争优势的同时,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覆盖的区域将更广,造就的社会效益将更大,推动的小农户将越来越多,变成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的一种。所以,应认真落实农业社会性服务项目在农业农村协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推动多方位、一体式农业社会性服务理念的构建,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秦伟

第二篇: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

摘 要: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根源是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造成的。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地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梁桂(1971-),男,汉族,广西蒙山县,经济学士,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

一、当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

招生并轨以后,取消了包分配和国家干部指标,加上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给农类院校招生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处于农类教育最底层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呈现急剧萎缩的局面,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农类专业正在慢慢消失,只有畜牧兽医类专业还勉强可以维持原有的规模。这种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是相当不利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少

招生并轨以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急剧下降,特别是农作物类的专业,几乎招不到学生,很多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只好改变办学方向,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办高中,有的大力开发工科类专业,已经名不副实。以广西为例,全区有八所农业厅管辖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有七所已经以非农专业或办高中为主,农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非常小。只有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靠畜牧兽医专业支撑着。多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控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正在逐年扩张。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却逆势而行,不但相对数在萎缩,绝对数也在萎缩,招生形势非常严峻。

(二)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成本高

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市场化运作时期,为了招揽生源,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广告,公关,成立专门的招生队伍,组建庞大的招生网络等等,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手段全面运用到招生工作之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源介绍费的标准越来越高,并且逐年上升。据知情人士透露,沿海发达地区的某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从内陆省份抢夺生源,2006年开出的生源介绍费竟然达到1300元/人,更令人瞠目咋舌的是2007年一下子飙升至2300元/人。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招生支付生源介绍费,但在利益驱使之下,也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招生困难的学校,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核算招生成本后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生入学一个学期后才能收回招生成本。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弱势的情况下当然无法超脱,不但招生投入巨大,而且收效甚微,难以扭转招生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文化基础差

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没有了文化基础的门槛。除了热门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设置招生入学分数线之外,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来者不拒。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当然无法设置招生入学分数线了。由于农类专业历来在社会中声望不高,中考考分较高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农类专业,造成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相当差。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专业技术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条件,尽管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但纯属滥竽充数。

(四)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当前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进程,非农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就业环境越来越好,这必然会给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更大压力。按照某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工业化必然会促使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步向工业领域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的比例会逐步下降。近年来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其实是与这一大气候相一致的,因此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当前每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开辟非农专业来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只有单纯的农类专业将承受着很大的办学风险。

二、从社会学角度探析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原因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论

由于存在各种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全体社会成员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上,从而形成了各种高低有序的社会层次。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虽然明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基本特点仍然源自韦伯的分层模式。当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倾向于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标准,因为现代人的财富、权力、声望大多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的职业联系着不同的报酬、福利、特权和声望,所以职业能从整体上折射出个人的社会地位状况。社会分层现象表明了社会成员在某个时点上的社会位置。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又是经常发生变动的,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垂直流动,因为无论社会成员的个人表现还是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质都受垂直流动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抵消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在提供平等流动机会的社会中,社会分层往往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利于促使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

(二)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类型的选择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很多,社会学家已经识别出来的主要有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个体特征、自然因素、教育因素五类。前四种因素对于个人来讲,要么是不可控制的,要么与教育关系密切。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或文凭、学历等)成为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向上流社会流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和条件。教育社会学中的分配理论认为,教育是对人进行合法分类,并权威地将其分配到社会各个位置的一套制度化的规则。布劳和邓肯的研究证明(1967):教育对于人的地位获得具有直接影响,尽管有时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因受教育而提高。教育对个人职业的影响,即使在晚年仍然产生较大作用。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们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由于教育的社会分配作用,选择何种程度与类型的教育就预示着选择了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职业。

(三)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较低是导致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社会根源

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接受非农中等职业教育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都与个人未来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第一线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等研究和开发的专门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比前者的培养目标在社会中的地位要高,由此可见,“普高热”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是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工人了。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工人历来在社会上的声望与收入都相对较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接受农业中等教育,造成农业中等教育招生困难。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农业的弱势地位就一直没有改变过,农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低于工商领域的事实一直没有改变。尽管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仍然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补贴与扶持。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和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07年末,“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中央党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务农农民成为“改革受益最少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在短时期内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声望和收入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不会是暂时的,还具有长期性。

三、应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教育。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加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改善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困境。以下为本人提出的几点应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问题的设想,仅供参考。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农业就业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规模小,投入有限,导致仍以手工劳作为主,生产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和条件差,生产效率较低,收益也相对较低。要改变目前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局面,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优化农业就业环境。

(二)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

农业技术人才一般都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然而事实是他们得到的报酬并不高,这与农业生产的效益有限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们把农业当作“艰苦行业”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发展农业,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制度上提高和保护农业技术人才的应得利益。这样农业技术工作岗位才会后继有人,才能够吸引素质更高的人才走上农业技术工作岗位,我们的农业生产发展才能稳步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和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

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加快劳动者素质提高,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意味着提高了就业门槛,对保护现有从业人员的应得利益具有很重要意义。当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农业领域开展,但主要停留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贯彻农业就业准入制度,使之落实到实处。

(四)深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招生并轨后,意味着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需要改变。面临招生难可以认为是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转换没有到位所致。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使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能做到与时俱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整合现有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发挥规模效应,树立农业教育的品牌;同时需要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开辟新的教育市场,寻找新的生源。现在仍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大多数人是谁呢?农民。笔者认为,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才是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主战场。可喜的是,各个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民技能培训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祥卉

作者:梁 桂

第三篇: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引导推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探索创新、蓬勃发展,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社会化服务还面临产业规模不大、能力不强、领域不宽、质量不高、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经营方式,已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流转土地搞大规模集中经营,也不可能走一些国家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路子。当前,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丰富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形势看,降成本、增效益是保供给、固安全的关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服务主体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农业物化成本;统一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优价,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最有力的措施。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形式

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面临化肥农药用量大、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普及难、应用不充分,农产品品种杂、品质不优,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经营形式改造和提升农业。实践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的过程,是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的过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农业服务业战略性大产业为目标,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大力培育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完善支持政策,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引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集聚,推动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聚焦服务小农户。以服务小农户为根本,把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作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目标,把服务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着力解决小农户生产现代化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鼓励探索创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创新,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鼓励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引导资源共享。用共享的理念、创新的机制、信息化的手段,在更大范围整合存量资源、盘活各类要素,实现共享利用、效率提升。推动各类服务主体通过联合合作、组织重构和模式创新等方式,促进功能互补、形成合力。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功能和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形成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服务业发展成为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大产业,更好地引领小农户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共同发展

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主体,各具优势、各有所长,要推动各尽其能、共同发展。要把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进其专业化、规模化,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半径。要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组织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居间服务的优势。要把服务专业户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其贴近小农户、服務小农户的优势,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要发挥供销、农垦、邮政的系统优势,着力完善服务机制,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同时,要鼓励各类服务主体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加强联合合作,促进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主体与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拓展服务领域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聚焦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方法路径,推动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

(三)创新服务机制

鼓励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要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各主体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推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实现业务拓展、创新发展。

(四)推进资源整合

要按照资源共享、填平补齐的要求,把盘活存量设施、装备、技术、人才及各类主体作为重点,探索建设多种类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破解农业生产主体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难题,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资源整合、供需有效对接,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和全面应用,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逐步引入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共同为服务供需双方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化服务。

(五)提升科技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集成推广应用绿色优质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服务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推广应用遥感、航拍、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等成熟的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平台,对农牧业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等进行精准监测,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服务主体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展服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解决服务主体普遍面临的技术、装备、人才等难题。

(六)强化行业指导

鼓励相关部门、服务主体、行业协会等以县为基础,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加强服务价格监测,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强化服务合同监管,推广使用示范文本,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农户权益。鼓励地方建立服务主体名录库,加强动态监测,推动服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发挥其联系政府、服务会员、整合资源、自律规范的功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发展的领域、环节和组织形式,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有序发展。要加强与发改、财政、税务、银保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本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试点示范

围绕政策创设、主体培育、行业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形成一批创新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按照可学习、能复制、易推广的要求,选树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样本,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三)加強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政策,强化绩效评价,确保实施效果。落实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创新,研究拓宽包括服务订单、农业保单、农业设施在内的增信措施和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设支持农业生产托管的金融产品,推动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开展安全事故责任保险、农事服务质量保险等。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切实保障服务主体的合理用地需求。

(四)加强基础工作

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健全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制度,及时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把政策规定、项目实施、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作为重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部门、广大服务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渠道,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自动化导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岩土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