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式转变。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运行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对信息化运行维护资金安排带来了压力。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势在必行,也是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内交通运输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内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篇1:

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创新管理的技术,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到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去,才能真正为实现高质量交通运输管理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就交通运输管理问题以及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作用加以阐述,然后就智能交通系统实际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就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研究为实际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输;运用

引言

由于交通运输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公共交通领域的建设和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铁路、道路、飞机以及船舶运输体系,而如今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二线城市正在建设和完善地铁及城际交通运输方式。尽管我国在公共交通的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也意味着我国在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必要性概述

从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情况上来,在20世纪的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但是道路交通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交通问题,例如交通堵塞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等,不仅对道路交通行业的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道路交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各国对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道路运输交通控制系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城市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推动了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导致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诸如交通堵塞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等问题,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交通压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道路交通运输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为了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促进道路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开始修建更多的道路,通过增加道路数量,缓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但是道路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问题,要想真正改善交通运输问题,需要对交通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发展和创新。

2、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网络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对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高速公路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车辆在高速公路抛锚预警反应过慢,在視野不开阔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连环车祸;收费站口上下车时间过长,长时间浪费车辆排队时间,造成收费站口车辆拥堵;高速管理部门无法第一时间将实时路况信息传递给上道车主,车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前方路况问题,不能做到及时预警和提前预防,导致车主上道风险增加;国家对节假曰旅游政策的扶持,自驾游和探访亲友的私家车数量增加,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速道路出行,这给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管理都带来了全新挑战。

3、交通运输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措施

3.1、无线收费系统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系统比较多,为能从整体上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在对智能交通系统子系统的科学运用层面加强质量有效控制,如将无线收费系统加以科学运用,能够在交通监控领域运用,对过往车辆收费,停车收费等,从整体上提升道路交通管理的效率。采用无线收费系统,其工作中主要是对车辆的牌号进行识别,以及微波读取的方式,能够对车辆通行费自动计算,自动从车主银行账户扣除,整个过程不用人员参与,自动化完成,在对车辆收费系统采集的信息分析下计算收费金额,通信网络和无线收费技术的结合下对车辆通行管理的效率能有效提升,也能保障管理系统的运行稳定,大大方便了人员的工作。

3.2、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必须加大对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增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功能,使其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具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除此之外,应该加强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的普及,相比人工管理交通运输体系安全风险而言,智能技术能够24小时不间断记录道路安全情况,并且智能技术能够严格按照既定指令执行相关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不会出现人为失误,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进而帮助提升我国交通运势体系整体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3.3、在智能高速公路运营方向的运用

交通大数据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收费管理和监控系统中。通过大数据连接监控系统,结合ETC路口收费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车辆管理,及时发现车辆逃费、恶意换牌、遮挡拍照等问题,使得高速公路管理更加公正、有效。例如,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拥有ETC快速车道,有效缓解了车辆排队压力,部分交通部门还与银行部门联合进行“便民办卡”服务,可以在高速公路入口区域设立ETC业务办理站点,为私家车主办理整套便捷业务,进而形成车主、交管、银行共赢的局面。同时,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也给高速公路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根据ETC收集的车辆数据和收费数据分析,能对其他各个高速卡点进行车流量基础预测,提前预测出即将出现的车流高峰,腳提前预警。例如,管理人员在节假曰发现A路口卡点和B路口卡点是上道人数是平时的7倍,而E卡点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数据系统立马采取预警行动’在A、B卡点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堵车预警’并通过区域无线电发射装置,向路上行驶的车辆发送预警短信,劝说车主从D、F卡点提前下道,进而减少交通压力,在整个过程中,从系统反应到管理人员审批共用了十分钟时间,有效预防了高速交通道路拥堵问题。大数据对智能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效率是人工管理无法比拟的,大数据监管还能够形成科学数据信息’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调鶴速公路发展方向。

3.4、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典型应用场景研究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建设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为智能网联车辆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后期逐步增强道路的诱导和控制能力,为智能网联车辆的安全、高效行驶提供决策支持。由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体系庞大,典型应用场景无法枚举,因此结合目前国内技术发展及道路测试现状,面向高速公路分别对两个阶段的典型应用场景方案进行设计,以探索具备实操性的阶段性推进路线。

结束语

我国的道路交通行业在飞速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而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我国道路交通问题的关键措施。为了更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相关的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智能系统加深研究,并逐渐投入实际运行工作,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存在的不足要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能够确保我国的交通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波.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7.279.

[2]刘艳军.探析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02):250+340.

[3]吴晓敏.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01):132-133.

[4]陈贞.关于在黄石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设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5):112-115.

[5]陈贞.武汉城市圈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4):7-9+18.

乌兰察布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作者:徐洁

国内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篇2: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式转变。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运行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对信息化运行维护资金安排带来了压力。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势在必行,也是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例,分析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特点,明确后评价研究路线,同时基于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实际特点,系统地提出三层阶梯型信息化项目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后评价提供支撑。

[关键词] 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法

0      引    言

“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行业用户开展业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项目具有投资规模高、周期跨度长、经济社会效益不够明显等特点,更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对重点信息化项目开展后评价工作,对于指导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避待建项目的实施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定义为: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基于行业制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将项目实际运行效果与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项目的使用效果、创造的效益、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一个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结果,对后续建设项目提供指导建议,为交通运输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拟建项目、调整在建项目、改善已建项目提供依据。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是保证交通运输重大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后评价研究

目前国外常用的评价模型[1-2]有三种:COBIT框架、 FEA(联邦企业架构)绩效参考模型、 基于EAF(企业架构框架)的评价体系。COBIT[3]是1996年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开发的开放性绩效管理框架。該框架从计划组织、获取实施、交付支持、监督监控4个层面对IT进行考核,共包含34个控制目标及318个子目标,可以实现对IT全过程考核。

2002年美国政府开发了联邦企业架构,该架构由五大类参考模型构成,包括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组件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其中,绩效参考模型是评价电子信息化项目绩效的标准。印度政府开发制定电子政务评估框架,该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政务项目设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打分确定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引导项目预算的拨付。

1.2   国内相关后评价研究

1.2.1   杭州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浙江大学、国际善治、中国法治研究院于2012年12月16日推出我国首个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杭州市电子政务发展指数。该评估体系从基础保障、组织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提出相应指标系统,能够量化考核杭州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1.2.2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国家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对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后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1.2.3   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绩效评价

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绩效评价[4]开始相对较早,主要包括项目效益后评价、项目管理后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以项目运行后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项目前期工作中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比对,评价其偏差情况及原因。项目管理后评价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国内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于近几年陆续开始真正实施应用。关于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省份采用个别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初步评估。综上所述,国内目前针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体系,还未形成面向交通行业管理、交通企业运营、面向交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侧重交通信息化内在使用价值的全过程绩效评价技术体系和操作指南,目前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

2      后评价思路与流程

2.1   后评价思路

本项目采用系统分析与专家咨询及现场调研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国内外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搜集资料,拓宽视野,从如何推动和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问题以及项目的特有特征,同时,重视从行业外的经验借鉴以及从用户需求角度对信息化项目建设以及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应用方案。本研究以四川省交通运行信息化项目为例,紧紧把握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需求特征、组织体系和实施条件,坚持需求与效益结合的发展理论,以实现行业发展绩效为目标,以关注用户服务体验为导向,注重对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性的合理评估,强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项目后评估,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效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风险,推进行业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

2.2   后评价流程

交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需遵循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根据四川省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架构,确定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2.2.1   交通运输厅信息化部门确定后评价对象

由于四川交通信息化项目繁多,信息化类别存在差异,因此后评价之前要针对具体评价目的确定评价范畴,明确评价重点。

2.2.2   后评价对象信息收集

项目单位根据下发项目后评价内容,准备项目后评价所需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验收材料等。同时,根据后评价内容进行项目自评。

2.2.3   交通运输信息化部门组织建立评审专家组

由交通运输信息化部门牵头组织成立评审专家组,负责评阅评审,监督评价进程,验收评价成果。

2.2.4   现场评审

专家组现场审阅后评价对象的相关资料及自评报告,听取后评价工作组汇报,以提问形式了解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依据对项目运行成果的认识和后评价指标进行现场评审。

2.2.5   形成后评价报告

经质询、讨论,完成项目后评价,形成后评价报告。

3      后评价体系建立

基于项目后评价研究思路,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例,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包括后评价指标体系、后评价模型两部分。

3.1   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目前国内外对于交通信息化项目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或标准,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和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现状,提出三层信息化项目指标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信息化后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一级指标为应用效果评价、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和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3.1.1   应用效果评价

通过对一段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关键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结合用户访谈及现场调查等方式,从应用贡献度、系统使用效能、数据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1)应用贡献度评价:评价交通信息化项目对业务協同水平、业务效率、辅助决策、业务流程、服务水平的改善程度。

业务协同水平改善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内部业务协同和协同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省厅级业务部门之间、省市县交通管理部门之间、与其他工程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协同机制实现程度。

辅助决策贡献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提升各层决策科学性、准确性方面信息支持的目标实现程度。

业务效率贡献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对业务效率提高的目标实现程度。

业务流程优化贡献度:反映信息系统应用对业务流程及业务功能的改善程度。包括冗余流程的删除和精简等。

(2)使用效能评价:评价交通信息系统建成后的实际使用效能。包括系统使用频率、目标可用性评价、目标响应性、目标可扩展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稳定性、完整性、系统可操作性、用户满意度等。

系统使用频率:考察系统日常使用比例的情况。

目标可用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可用性程度。

目标响应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响应程度,比如响应时间。

目标可扩展性:反映信息系统的模块和应用技术接口的可发展空间、各功能模块可扩展和新增功能模块的程度。

目标安全性:系统运行中是否出现病毒侵害、盗取数据等系统安全性问题。

目标稳定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保持稳定状态的性能。包括软件故障失效频度、系统容错性、可恢复性等。

完整性:实际上线运行的系统数量、数据库数量是否符合项目立项要求。

系统可操作性:信息系统使用的方便程度、操作过程的简单性。

用户满意度:系统运行后,用户期望值与用户体验的匹配程度。

(3)数据管控评价:评价交通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发布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规范性、共享性等指标。

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采集数据值与实际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采集数据的完整性:采集数据量、数据类别的完整性。

数据更新及时性:数据可以及时更新的程度。

采集数据规范性:采集的数据格式和表示方法是否符合统一规范标准。

数据共享水平: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范围内信息开放与共享水平的实现程度。包括数据共享开放内容、交换频率的实现程度。

数据交换实现程度:反映数据交换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行业内数据交换机制、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换机制实现程度。

信息发布及时性:信息系统需发布的交通信息的及时性。

信息发布覆盖率:外场终端接收信息、发布信息的程度。

3.1.2   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经济社会效益评价主要考察信息化项目运行后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包括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两个方面。

(1)经济效益:是指从项目投入产出比来看交通信息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信息系统应用产生的直接收入效益。包括系统应用的交通收费利润增长、库存占用资金的降低,以及人均信息化效益等。

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交通系统运转过程中某些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的要素起到的促进作用。如资金运转效率、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交通硬件设施损耗降低等。

(2)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从社会整体来看交通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效益。

社会服务效益:反映信息系统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效益。包括交通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使地区用户出行方式、出现行为的改变。

公共治理效益:该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对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行业业务效率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带来的交通污染减少、环境改善等作用。

3.1.3   系统可持续性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主要从项目内外部两个角度来评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战略价值评价和运行保障评价。

(1)战略价值评价:该指标评价信息化项目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贡献与推动能力,主要包括项目推广价值评价和项目创新发展能力评价。

项目推广价值:项目是否具有行业推广价值。

项目创新发展能力:有利于系统内核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后续开发的能力。

(2)运行保障评价:该指标评价从内部因素角度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配置、运维机制、资金保障、培训机制等方面。

組织管理:是否设立信息化机构,职能是否健全。

人员配置:配置人员数量、角色与系统运行的匹配程度。

运维机制:是否建立运维考核管理办法。

资金保障:近三年运维资金执行情况,包括资金使用情况、运维效果等。

培训机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次数、培训效果等。

上述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可基于评价结论对标评价标准,确定各定性指标分值;定量指标可通过计算公式对标评价标准,确定各定量指标分值。本项目各级指标满分设为200分,现场专家根据评价对象材料及自评估报告,给出相应分值。

3.2   后评价模型建立

基于项目后评价指标,确定项目后评价模型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后评价。

后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特点,构建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基于专家咨询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根据四川省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现状和特点,本研究将四川交通信息化项目分成业务支撑类系统、数据资源类系统和公共服务类系统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型应用系统需分配不同指标权重。

分类评价及综合评价:二级指标评价

式中:Xj2——第j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分值;

Xji3——第j个二级指标的第i个要素的评价分值;

n——第j个二级指标包含的三级指标要素个数。

若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内容仅包括三级指标中的部分项目时,则该项工程二级指标得分为:

X2=〔∑三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总分-∑缺项部分总分)〕×(∑二级指标总分)

总体评价得分:X=∑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

根据综合评分计算方法,可得到交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最终得分。

4      结    语

本研究提出交通信息化后评价总体思路,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因素和瓶颈,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框架示意图,根据实际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并且深入研究,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评分结果,旨在清晰反映各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的建设和使用效率,且能够合理安排运维资金,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洋.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2]连炜玮.烟草数据中心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3]Koen Brand,Harry Boonen.IT Governance:A Pocket Guide Based on COBIT[M].Van Haren Publishing,2004.

[4]郭爱思.北京市交通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作者:何东航 李翠翠 李卫 顾明臣

国内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篇3:

信息化建设与交通运输管理的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而从事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人员又非常有限,难以同时处理数量庞大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阻碍了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中,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效率。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利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070

0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跨越,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随着交通运输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管理的难度。因此,为确保各项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交通运输部门有必要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中,进而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数字化程度,为人们的出现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进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1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相对匮乏

为了响应政府节约开支的号召,各地政府投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资金非常有限,而不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为了确保各项业务能够正常开展,只能尽可能地降低非必需开支,这就导致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大大减小,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纳入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年度预算中,也就没有专项的资金投入,进而造成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此外,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资体制所展开的建设性活动,其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进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1.2 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

在当前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中,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其中的主力人员仍旧是原先从事交通運输管理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具有丰富的交通运输管理经验,但是其仅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对于信息化建设较为陌生,也就无法确保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精通交通运输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但是,由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所配备的人员数量有限,也就无法通过大规模的招聘引进大量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而且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也没有对当前的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培训,进而导致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

1.3 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共享

在当前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从事交通运输管理的各个部门由于其所负责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不尽相同,进而造成其所掌握的交通运输资源也有所不同,而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工作交叉相对较少,并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造成资源在各个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共享率较低。由于交通运输管理信息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流通,导致大量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运用,进而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网中的所有功能并不能被充分利用,仅仅就是实现了基本交通信息发布、交通政务公开以及简单的信息查询功能,由于信息没有共享,造成无法及时更新交通运输数据,进而也就不能给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出行信息服务。

1.4 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从全国的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备情况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配备情况不容乐观,进而影响了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造成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信息化硬件设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能够购买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为了配备数量充足的硬件设备,只能购买一些型号较老的硬件设备,进而造成硬件设备上相对落后,不利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使用硬件的过程中,只负责使用,而没有对其进行定期检修、维护,导致不少硬件设备一直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中,给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2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2.1 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为了有效改善当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首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大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并将该部分资金纳入到交通运输部门的预算之中,确保该项资金的投入,并结合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投入资金。其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全程监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投入能够得到贯彻执行,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被挪作他用,进而为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2 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工作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因此,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专业水平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确保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就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建设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的信息化专业素质。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优选优秀的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信息化专业建设培训,并采取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整个培训的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开展讲座,进而及时了解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动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拓宽信息共享途径

为了通过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出各类交通信息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门就要拓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共享的途径,充分利用各类交通信息。首先,交通运输部门要结合当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共享的实际情况,将各类交通管理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而增加信息共享的途径,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搭建一个广泛的共享平台。其次,交通运输部门要通过这个平台共享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的获取速度,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的使用频率,充分发挥出交通运输信息的价值,为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提供充分的资料支持。

2.4 改善交通运输管理的硬件设备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硬件设备的有效支持,没有必要的硬件设备,各种先进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为了有效改善交通运输管理的硬件设备,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充分调查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并结合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高质量的硬件设备,进而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整体硬件水平。为了对各类硬件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维修保养,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邀请硬件厂商的技术人员,对交通运输硬件设备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进而确保各类交通运输管理硬件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 结 语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交通运输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勢,通过将信息化技术有效地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水平,进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系统全面管理。但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因此,交通运输部门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进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永贵.关于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展望,2017(5).

[2]张云鹏.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7(5).

[3]刘阳.浅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

[4]方月.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6(34).

[5]李林,刘威.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中交通运输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7).

[6]丁月芬.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

作者:崔雅南

上一篇:护理科研选题探讨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