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管理论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智能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通过对智能管理与智能信息服务特点分析,阐释了档案智能信息服务模式,为建立广覆盖、多样化、多途径的档案智能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档案信息化带来的智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第一篇:智能交通管理论文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水平逐渐革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交通运输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视。在实际的交通系统中,运用智能化的技术,将智能化的交通与传感器等设备相互融合,不仅能够促进智能交通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质量,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的主要含义和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技术类型和发展策略。

智能化的社会是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体现着社会的更新和进步,产品和各个产业链条相互促进和更新,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其中协同、共享和融合是智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智能社会中发展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逐渐丰富人们的出行方式,为社会打造一个高效、方便、安全的交通运输模式,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对于生产的需求。在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从而逐渐更新社会交通运输系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主要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顾名思义,是未来的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存储系统,其中包括数据的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化的手段以及电子控制理论,将这些先进的智能技术运用到交通运输的行业当中,促进整个地面交通的运输管理,使车辆和街道之间能够相互联系,从而建立一条完善的职能交通系统,促进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方便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指挥。

同时。智能交通系统也是世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在现有的交通运输技术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控制等集成技术,以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为主要的目标,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基本出行需求,使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地,加快现代化社会的构建步伐。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不仅是交通领域的革新,同时也是人们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根据相关的指示文件的规定分析,截至到2045年为止,亚洲将建立电动巴士穿梭的系统,使无线充电的技术能够运用到运输行业当中。

中国智能化交通发展的现状。中国在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大多数城市中的交通运输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智能化应用。例如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TC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根据国家的建设标准以及覆盖了全国的29各省市地区,开设的数以千计的电子收费专业车道,覆盖的用户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同时对于智能化交通的发展,政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出行活动模式和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投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进行高度的融合,为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滴滴打车和快车的广泛应用,人们出行叫车的服务领域已经覆盖了全国的三百多个城市,注册的用户多达两亿人以上,每天平台接受服务的订单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以上。

随着电动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我国逐渐开始用电动车代原来的柴油车,并逐渐开发出了不同技术类型的电动轿车以及电动公交车等,将其投入到交通运输的市场当中。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和普及,为交通运输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面对国际化的交通运输模式,将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的发展依据,坚持独立创新,合作并存的发展机制,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从而促进智能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智能化交通的国际发展现状。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交通运输领域中。根据相关的法规规定,欧洲将实现汽车互联网技术与车辆自动化的革新和应用,制定五个战略主题,建立更加安全的道路和车辆管理技术,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绿色环保的运输系统和高效节能的技术类型相互融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公路网和交通网,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和快捷。

在发达国家,智能化的交通运输技术已经得到的广泛的应用,例如车流的控制、自动信号灯的管理、可变车道、停车场自助缴费以及货运追踪等技术,逐渐重视交通运输技术的一体化,逐渐形成便捷高效的客运系统,使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術能够得到普及和应用,进一步开发无人驾驶系统和个性化的运输理念。美国是最先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的,已经测试驾驶超过了五十万千米。

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关键技分析

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逐渐得到开发和应用,交通运输业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寻找最关键的技术工具,即交通大数据挖掘技术,将互联网和交通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交通数据中的规律,使驾驶员能够及时、快速的寻找到交通信号,是决策者完成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和评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基本改变传统交通管理区域的限制,建立立体综合性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能够实时监测到事故发生的区域和规模,做到科学的预警和管理,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和安全,实现最优质的管理。

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是将人工智能、组合导航、信息的融合以及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用于控制车辆的速度和方向,实现无人驾驶。采用车载激光技术,将视觉、红外灯信号传入到传感器中,与全球的导航系统结合在一起,感知车辆所在的位置、车身的信息以及障碍物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而控制车辆的转向、速度和启停,使车辆能够安全驾驶,减少资源的浪费。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改善车身的性能和技术,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之下,也能够促进车辆的安全驾驶,确保人员的安全。

同时。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例如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潜水艇等等。确切来说,无人驾驶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工业制造水平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利用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对位置和视觉的情况进行感知,主动规避障碍物,实现科学是的导航,从而使车身环境和车外状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融合和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而促进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科学化,提升其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

电动车辆技术的应用。电动车辆技术是以车载电源为基本动力,用点机驱动作为主要的技术类型,并符合道路交通以及安全规定。电动汽车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汽车对于石油的消耗。如今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石油的消耗造成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造成暗中的空气污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隐患,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和国际的汽车巨头纷纷研发新型的能源,用来代替石油的消耗,促进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电动汽车的开发和研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动汽车的投入和生产,能够基本的降低能源的损耗,同时电力资源能够从多个渠道获得,例如太阳能、水能以及核能资源等等,降低了石油的损耗和支出,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从而促进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经濟效益。

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车联网的技术是根据车际网和车内网以及车载移动网络为基础,按照相关的交通协议和标准,在车、行人与互联网之间形成信息的交换和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策略,依靠云计算的技术平台,使保险行业、4S店、各大车行以及政府车队能够通力合作,为客户制定合理的应用和服务。车联网的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相互协调的一种新型的技术类型,意图打造一个智能化的交通运输行业,实现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开放平台,从而控制整个城市的交通文明,安全驾驶。

智能交通信息智能感知系统的应用和服务。想要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科学化,需要准确并实时地获取到交通信息,利用智能交通无联网感知技术、多层的传感器、二维码以及地理信息定位技术,采集到丰富的交通信息咨询,感知到车辆、道路以及行人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挖掘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打破跨行政区域的限制,使信息资源能够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实时的资源共享,在组合与集成信息的基础上,从而建立综合性的立体交通信息系统。同时,在交通资源配置以及车辆安全、方面,智能感知交通信息技术,形成科学的数据计算体系,提升交通车辆的安全性。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升交通运行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使交通运输行业能够得到有力的转型,开发新型的能源和技术类型,利用大数据挖掘、无人驾驶、电动车辆以及车联网等技术,丰富智能化交通运输的类型,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智能化发展。

作者:武雯婧

第二篇:档案智能管理的特点与智能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智能管理与智能信息服务特点分析,阐释了档案智能信息服务模式,为建立广覆盖、多样化、多途径的档案智能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档案信息化带来的智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智慧档案馆;档案智能管理;智能信息服务;智慧服务模式

1 档案智能管理系统的特点分析

档案智能管理与服务体系主要由档案馆智能管理系统、档案馆智能分析系统和档案馆智能服务系统三部分组成。

智能管理系统具有数字化、及时性和保密性特点;智能分析系统具有用户拓展、资源数据化、服务分布化和服务便捷化特点;智能服务系统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设计特点。

1.1 档案馆智能管理系统

1.1.1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在档案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数据化资源建设,可以更好地与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工作面相对接,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以更加智能的技术和方法适应大众的使用习惯,为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打下智能化的信息资源基础。

1.1.2 档案管理的及时性。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就是要求在档案数据化各单元运作时,能够迅速将数据传输并导入中心数据库,同时高效率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筛选和数据挖掘。

1.1.3 檔案管理的保密性。档案的管理属于涉密性质的工作,在档案数据库整合过程中,要严守涉密工作规程,对档案内容进行安全保密处置。这要求在档案馆智能管理系统研发和选型之初,先期建立完备的涉密工作流程,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1.2 档案馆智能分析系统

1.2.1 智能档案用户的扩展。数字化使档案内容无限复制成为可能,同一个文档可以同时满足泛在用户同时在线利用。

这就突破传统意义的档案查询模式,变实体档案管理为数字档案管理,服务的受众和服务的载体都实现了数量和种类的拓展。

1.2.2 智能档案资源数据化。档案资源的数据化不是简单地将档案材料数字化,而是通过光学识别技术等智能化手段将文档变成矢量管理的数据,便于智能数据挖掘和数据整合。

档案工作不再只是针对实体档案内容,而是更多地基于数字档案内容,利于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智能管理。

1.2.3 智能档案服务分布化。传统档案服务一对一服务,效率偏低和有地域性限制。网络化和分布化的档案智能服务,能够实现一对多服务,具有多元服务优势。

1.2.4 智能档案服务便捷化。智慧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存储与调阅方面具有先进智能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具有库房智能控制、信息存取便捷、服务能力强化等特点。

1.3 档案馆智能服务系统。档案馆智能服务系统的重要特点是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夯实档案数据资源组织和管理的智能化基础,包括智能化软硬件环境的搭建、管理机制体制的智能化升级以及知识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的集成、用户资源智能感知与人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等。围绕档案馆智能服务系统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适应智慧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档案智慧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档案智慧服务,不断提升智慧档案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2 档案智能服务发展模式分析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影响,创新智能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为此,通过档案智能信息服务模式建构,可使档案服务智能化,使需求分析、信息传播和档案利用更加精准、便捷和高效。[1]

2.1 档案智慧信息服务的环境。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成熟和深入应用,为智慧档案馆的智能信息服务和档案智慧信息服务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部分专家提出的“大档案观”和“大智慧观”在技术和应用不断成熟的环境中已经逐步成为现实的场景。档案智慧信息服务就是在这种智能技术和应用的支撑下,所实现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档案知识服务。

可以说档案智慧信息服务更具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性、供需交互的灵活性、需求响应的快速性、内容资源的泛在性、服务方式的移动化、决策咨询服务的知识化、推送信息的碎片化和需求跟进的持续化等重要特点和优势。

2.2 档案智慧信息服务的拓展。目前,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逐渐趋于成熟,档案智慧信息服务的拓展也成为可能。

一方面,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广泛应用的环境支撑下,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也会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迅速展开。档案智慧信息服务不再局限于服务的自动化能力的提升,而是逐步向全面和智能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方向拓展。[2]

另一方面,智慧档案馆也不再局限于单个档案馆的智慧化和服务的智能化,而是逐步向区域档案馆社会化联盟和融合化智慧服务方向拓展。

档案智慧信息服务的拓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智慧档案馆和智慧档案信息服务在更大范围内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其次,智慧档案管理机制和体制在更大范围内趋于优化,逐步实现技术和资源的交叉协同;最后,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信息用户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灵活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参与意识的共同提升。

2.3 档案智慧信息服务的路径。档案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未来档案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智慧服务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2.3.1 强化智慧档案服务的资源体系设计。搭建档案智慧服务应用平台,实现对智能档案信息深度挖掘,形成智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2.3.2 强化智慧档案服务的综合集成设计。目前,一些档案馆已经提出了智能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体系化建设思路。

从根本上讲,基础设施体系、应用体系和资源开发体系均属于档案服务综合集成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强化综合集成设计还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资源的集成方面。

2.3.3 强化智慧档案服务的跨界融合设计。在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和智慧档案馆[3]发展的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愈来愈突出。尤其在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已经因为技术进步而深度嵌入了智慧社会建设的平台之中,融入了各项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和管理机制之中。因此,强化智慧檔案服务跨界融合设计,构建智慧档案跨界融合模式[4]和档案数据大脑[5],实现档案数据化链式管理[6]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总之,实现档案智能管理与智慧信息服务是新时代智慧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方向。档案管理工作深度融入和适应智慧社会发展广覆盖、多样化、多途径的信息服务需求环境[7],建立与时代同步的智慧档案服务体系,构建智慧档案服务模式,能够汇聚档案的智慧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用户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档案智慧服务,对拉近档案与利用者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智勇,金波,周枫.“智慧型”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管理,2018(06):21-25.

[2]容依媚,肖秋会.我国智慧档案馆研究综述[J].北京档案,2019(08):15-18.

[3]闫政.走进智慧档案事业新时代[N].中国档案报,2018-10-11(003).

[4]刘永,赵旺,任妍.跨界融合模式创新驱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为例[J].档案管理,2017(03):4-9.

[5]刘永,庞宇飞,荆欣.档案数据化之浅析:档案数据大脑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9(03):31-34.

[6]刘永,庞宇飞.档案数据化之原生数据源全链式管理分析[J].档案管理,2018(05):11-18.

[7]杨来青,徐明君,邹杰.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新前景:智慧档案馆[J].中国档案,2013(02):68-70.

(作者单位:河南省图书馆 来稿日期:2019-10-20)

作者:师宝玉

第三篇:从智能建筑发展看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摘 要】智能建筑的运营管理需要通过物业管理实现,需要更好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文章在介绍智能建筑现状和发展基础上,比较了智能物业管理与一般物业管理不同的特点,重点阐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现状下,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适应智能物业管理需要的重要性,进而从不同角度分析智能物业管理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业管理;发展

一、智能建筑现状与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采用4C(即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通讯(CA)、办公(OA)、建筑设备控制(BA)自动化(即3A),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的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并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与发展。智能建筑是一种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行业目前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代表了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2003年9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及配套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智能建筑的兴起,对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延续与完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完善的系统,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是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必将向高科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智能物业管理目标

智能物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智能建筑保持高效、持续地运行,提高实际运行效果,提高投资效益。智能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服务,物的管理,更是物业的运营管理。智能化和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建筑物,特别是家居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方式,为促进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智能化物业管理。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物业设备设施安全节能、长期、持续的运行,在低消耗运行中发挥效益。智能建筑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求通过应用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实施高效运营管理,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的目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传统物业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从以往的定性检查深入到对系统每个零部件物理层的定量化检测例如,对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管理,要求采用定量化,达到设计目标值;从电源的通断(定性管理)转移到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频率的质量与稳定性的检测(定量管理),对设备、线路、接点的老化与漂移的检测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物业管理中没有深入的工作层面。

2.智能系统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相关环境条件的保证。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需要上升到非线性大系统的层面。例如,建筑的防水、防尘、防潮性能都会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精度和正常。建筑材料的防静电性能和措施、防泄漏屏蔽、周界干扰,也会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外界供能的顺畅更是决定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方式。为了防止智能化系统的受损,对防雷措施的类型与全面性则更加严格。在智能化条件下,不仅是外来人员的非法闯入,任何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者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建筑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懂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管理。

3.智能化系统在突出信息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问题。传统物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关注人流和物流,但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管理必须从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角度才能完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特别需要严格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合法性管理。诸如通信传输方面,既要保证传输线路、载体的正常完好,还要采取口令、密码、多重复核等技术进行监视,制止非法入侵、窃听窥视和非法拷贝等信息资源的被破坏或流失。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技术人员应该学习自动控制、通讯、电脑、仪表、机电设备、管理等诸方面知识,而且是工程加管理的综合性应用。

三、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一)市场需求旺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04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00.89亿平方米,年均增加14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速为14.43%,年均增加800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万平方米3.13人,非住宅万平方米10人,技术管理人员住宅20%、非住宅30%标准配备计算,年均需要11万左右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智能建筑投资占总投资5~10%,按河南省2012年住宅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计,智能建筑年竣工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经计算,河南省年均需约1000名智能住宅技术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智能楼宇集中的写字楼、酒店商场和城市综合体。

综上,随着建筑发展、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无论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化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专门培养智能物业管理的工程兼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几乎空白,专业发展前景一派光明。

(二)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2010年3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指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取决于运行阶段是否精心控制调整,是否保证设备保持长期、持续的运行,在精细化运行中发挥效益,针对性的物业管理就成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而这恰恰是智能物业管理的核心。建筑的智能化往往与绿色节能密不可分,也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

(三)复合岗位复合待遇吸引学生加盟

物业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和社会地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岗位,工资收入在房地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员工流动率很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从业热情不高。而智能物业管理的就业地点主要为高端写字楼、酒店、公共物业和城市综合体,就业岗位群有:工程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懂工程的文员、懂工程的物业咨询人员、懂工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等,同时,按照知名物业公司的岗位结构调整,智能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和技能体系属于工程兼具管理,所以就业岗位为复合岗位,复合待遇。高起点、高要求带来的相对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点,从学校2009级95%以上学生愿意去物业公司,70%学生已提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的显性数据中就已经验证了智能物业管理学生的就业愿景。

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

[2]田丽.浅议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J].电气应用,2008(7):57-58.

[3]韩朝.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5-8,12-20.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www.cpmu.com.cn.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课题组.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2006.

[6]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J].职教论坛,2002(2):3-7.

作者:路艳娜

上一篇:医学护理毕业论文下一篇:环境保护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