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视角下公路经济论文

2022-04-29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不同领域接受社会经济的助力之后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促进传统动能的改造和升级,积极主动地培育新动能,也就是所谓的新旧动能转换节点,在这一节点之下,相关企业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同类型的企业才能跟随时代发展节奏实现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会效益视角下公路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效益视角下公路经济论文 篇1:

“4D”视角下的县域经济

[摘要]“4D”视角能够为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提供一个系统框架。“4D”包含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分割(Division)和多样化(Diversity)或特色化(Difference),对应的发展策略便是提高密度、缩短距离、打破分割、突出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增加市场要素的流动性,给落后地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生存空间的便利,打破市场分割、户籍分割和分散发展的局面,在下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中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关键词]县域经济 4D 市场一体化 特色经济

一、县域经济的地理视角:从“3D”到“4D”

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该报告将密度(Density)、距离(Di stance)和分割(Division)视为经济地理的三个基本特征(“3D”)。密度指单位面积的经济总量,它衡量了经济的集中程度,一般情况下经济越繁荣密度越高;距离是商品、服务、劳务等达到经济集聚中心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指对市场准入产生限制和影响的经济距离,受空间距离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市场准入存在距离衰减规律;分割是对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产生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限制因素,包括天然的阻隔、文化的障碍、关税和贸易保护等形成的市场壁垒。

随着“3D”概念及对应政策分析框架的逐渐被认可,有学者提出了“4D”的概念(杨开忠,201 2),即在“3D”的基础上加上一个“D”(Difference或Diversity),第四个“D”表达的是一种差异化、多样化的意思,是一种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众多的独特的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局面,而众多的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策略也就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发展局面,从而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协调发展区域态势(杨开忠,2003)。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中往往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特色经济体,这些特色经济体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四个特征。特色经济体的发展往往既是县域成功发展的结果也是成功发展的原因,即根据所处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从现实情况来看,特色土特产、特色创新产品及特色旅游等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体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4D”特征

(一)密度差异是县域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密度指每单位面积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经济集中的程度,一般情况下经济密度越高的地方越富裕,或者说经济越集中的地方越富裕,经济密度反映了经济产出和当地购买力,也反映了当地发生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经济密度越高的地方经济产出和购买力较高,更容易产生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规模经济、产业间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经济。从图1可以看出,排在前25%的县域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各大省域经济中心周围。这说明我国县域经济体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体往往发展较好(其中也有较差的),而中西部地区往往较差;二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的差异,即处在国家层次或省域层次的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体往往发展得较好,而处在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较远地区的县域经济体往往发展得较差一些(其中也有较好的)。

(二)距离是县域经济差异的关键因素

距离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时空的难易程度。经济集聚区是经济流、信息流和人流活动较为频繁和交流较为便捷的地区,落后地区往往成为与经济集聚区相对偏远的同义词。此种距离不单指空间几何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基础设施障碍、制度障碍等造成的经济距离。它着重关注的是货物商品到达市场的难易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得到机会的多寡。如图2所示,连绵起伏的“山峰”与“低谷”揭示了县域经济的总量, “山峰”与“山峰”间是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 “山峰”与“低谷”间则是落后县域经济体与先进县域经济体之间的距离。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有着距离较近的扎堆存在的“山峰”,在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新疆等地也有这样的“山峰”,不同的是三大经济区的“山峰”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山峰”相对较低。这些“山峰”与“山峰”之间、 “山峰”与“低谷”之间以及“低谷”与“低谷”之间的距离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商品、服务、劳动力和信息等流动的难易程度。生产要素、劳动力和产品较易流动的县域经济体,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而那些不容易流进流出,只易流进或只易流出的县域经济体则往往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分割是县域经济差异的巨大影响因素

分割是指国内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货币、关税、语言差异、地方保护等造成的壁垒,它们限制了市场准入,在国际层次分割最为严重。距离和分割的主要区别在于,距离是以更连续的方式调节经济机会的可得性,一般情况下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偏远地区到达经济中心区的难易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但分割可能是时断时续的,由于政治制度、文化障碍等造成的分割,可能会使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的区域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图3表示,环渤海和长三角连成的区域内通达性较好。交通通达性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县域经济体之间的分割与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通达度从省域中心开始的距离衰减效应十分明显,省域边界沿线往往也是交通通达性的低谷地带。因此,省域边界的行政分割是我国县域经济体分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四)特色化、多样化是化解县域经济差异的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同于都会区经济的发展,其区别不在于经济系统的完整性,也不在于行政区级别的高低,而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可得性与较大城市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在于能否在大城市发展相对薄弱的产业,取得自己独特的优势。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迎来了两个较大的发展机会:一是承接邻近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是因为邻近发达地区的土地价格、工资水平和房屋租售的价格等方面的上涨,将会迅速增加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能将企业转移到邻近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不仅能够节约一定的直接成本,还可能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同时又不至于过度地增加商品运往销售地的成本;二是发展旅游服务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长途旅游、短途旅游和周末度假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往往也是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人文保护较好的地区,落后地区应该加大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旅游开发,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资源、生态环境。

三、 “4D”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之道

(一)提高密度

经济的分散性往往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率和效率,经济的集中则往往会增加经济增长的速率和效率。当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密度问题成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乡村城镇化过程曾经历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成为中国经济开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昙花一现的一个原因就是空间经济的不经济。经济的分散性不能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有效地降低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不能有效地节约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发挥地方经济或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也不利于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的汇聚。县域经济体提高密度的行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城镇化。降低农户脱离农业进入邻近城镇或较远城镇寻找_T作并安家落户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逐步放开户口、土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迁移的限制,从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其次是建立各类产业园区。提高基础公共服务的利用率,便于用较少的基础设施和行政办公人员为更多的企业服务,也便于企业扎推经营形成可能的规模效应。第三是加快城市地区和新农村建设地区的住宅小区的建设。便于居住人口的集聚,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可创造大量服务性的就业岗位,也便于服务行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会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快速提升。

(二)缩短距离

时空的距离往往是隔断经济联系、信息联系和交通连接的重要障碍。缩小经济距离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经济开发区或建设经济集聚区,使进入统一园区的企业间的经济距离大大缩短,增加交易、合作的机会并缩小成本;二是对基础公共设施进行大力投入,尤其是公路、铁路、水运、航运体系的建设,以缩短落后地区商品、劳务进入发达地区的距离。对于县域经济体来讲,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村村通等城乡公路的建设。除此之外,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也是缩短经济距离的方式,如果资本或劳动力的所得收益能够回流,那么这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使当地的资金池和劳动力池容量受到影响,如果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或资本的收益不能回流,那就只能寄希望于迁出的劳动力不再分享迁出地的各项收益,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正向贡献。

(三)打破分割

国际间的分割主要是货币、关税、语言和疆界对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国内地区之间的分割主要包括天然的山川湖泊、地域文化差异、交通网络的不连贯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造成的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于县域经济体来说,首先要突破的是邻近县域之间的阻隔,包括民族文化、交通连接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这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其次要突破跨省的区域间的阻隔,一些县域经济体的经济交流范围涉及跨省的合作和往来,这就要求协调不同省份之间的制度、税收等地方保护措施,减少在经济交易中的成本。第三要突破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珠三角中某一县域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北美和欧洲国家或地区的交易。突破不同层次的分割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其重点问题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提倡文化交流、制度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会大大减少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阻隔问题,不同县域正在这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也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突出特色

世界经济地理重塑过程中,除了密度、距离、分割三大特征之外,还有第四大特征,即地方经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地方特色经济有更大的机会嵌入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生产、服务网络,从而使地方经济较好地分享经济网络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同省份的地理标志产品或老字号是县域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部沿海地带、中部的湖北和河南、西部的四川在省域品牌数量(含中华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产品)相对较高,这些地区在各自地带内也是发展较好的区域。

作者:张晓欢 沈体雁 常旭

社会效益视角下公路经济论文 篇2:

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战略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不同领域接受社会经济的助力之后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促进传统动能的改造和升级,积极主动地培育新动能,也就是所谓的新旧动能转换节点,在这一节点之下,相关企业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同类型的企业才能跟随时代发展节奏实现发展。而且目前国内仍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相关的一系列新动能领域内的企业主体都在快速成长。从宏观角度上来说,这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非常重要。故此,文章针对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着力点,实现新时期的全新发展。

关键词:新旧动能;动能转换;企业发展;发展战略;战略计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110

事实上,传统旧动能的来源是相对单一的,而且传统旧动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浪费和污染情况,这也是国内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这一阶段,对于企业内外环境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且新旧动能的转换绝非易事。简单来说,新旧动能转化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在这一阶段做好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一点对于新时期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并未重视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要节点,这势必会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遭遇困难,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破产的风险。所以,文章针对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会对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对新时期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1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企业发展遇到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新旧动能转换正是其中之一,简单来说,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同时还需要保障发展质量[1],在这一前提之下,新旧动能转换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而在这一重要主线转型之路上,对于企业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由此,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企业发展就会遇到一定的挑战。

1.1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首要要求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其实就是指社会经济中支柱性产业的变动。目前支撑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就是房地产业、传统制造业,这些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之下会逐渐退化,成为常态性的产业,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将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由此,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一大背景之下都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对于传统的社会经济支柱性产业来说,其需要面对自身的下行发展趋势,从而做好自身的调整,避免出现不适应发展趋势的情况。而对于即将进化为新的支柱性产业的三大产业来说,其需要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发展。

1.2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方面主要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经济发展需要依靠要素和投资进行驱动,也就是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其次,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以对外出口和引入外资为主,将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进行接轨,因为要素和投资已经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后,还需要实现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环保集约型增长趋势进行转变。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层含义,对于当代企业发展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当代发展就会遇到挑战,为了顺利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2],就需要政府发挥出规制和监管职能,一方面引导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进行规制,促使各种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都可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运用。

1.3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

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的,好的制度能够避免资源出现错配现象,进而提升不同類型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企业具有活力。反之,不好的制度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影响国内长期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调整并且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保护产权、发展混合经济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这几乎涵盖了所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因此,相关企业需要重视发展混合经济这一趋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发展,实现全新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此时相关的政策势必会变得更好,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两者之间具有良性循环,这对于国内后续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其中,发展混合经济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利于人们收入的多元化[3],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产阶级,实现国富民强。

2 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建议、对策

基于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为了促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类型的企业必须要随之做出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笔者在此结合国家对企业改革的要求对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对策。

2.1 明确企业自身角色和经营目标

目前,国内的社会经济已然进入到全新的经济全球化环境当中,因此国内企业的发展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发展盈利为主要的目的,实现企业发展利润的最大化,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企业除外[4]。同时还需要意识到,企业经济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之下,企业除却需要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也就是效益最大化之外,还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社会目标,必要情况下,还会成为政府干预经济和市场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形势之下,需要对自身清晰地定位,明确自身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率,同时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企业在这一背景之下不能固守传统发展策略,而是需要不断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技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例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国有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定位,确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空间。若不能做到这一点,会使得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企业定位出现问题,影响企业实际发展[5]。

2.2 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

在前文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提及,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对于现阶段国内的企业来说,其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发展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引入公有制资本,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为了企业整体发展的稳定和顺畅,还需要随之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使得各主体、手段和工具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体现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并且避免了企业传统发展过程中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产权不明晰和职责划分不清的现象。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在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中适当引入外资,这一产权多元化改革措施在大型企业身上的适用性比较高,小型企业则不适用这一产权多元化改革方式[6]。

2.3 转变政府组织职能,助力企业发展

企业市场经济的控制者是政府组织,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与政府的微观、宏观调控紧密相关,从中能够看出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政府组织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政府组织需要转换自身的职能,助力企业新时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追求相关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自身的资产保值和增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还需要追求社会效益,向社会持续稳定性输出更多更高的公共服务。但是需要知晓的是,这两方面的“助力”对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来说是有影响的,这就需要政府组织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企业发展进行引导[7],必要情况下可以将政府组织的经济职能进行剥离,这样才能使得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企业转型发展得以成功。

2.4 培育企業的创新能力

无论企业在哪一个时期进行发展,其自身的造血能力都是最为重要的,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来说也是一样的。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同时也是企业改革的亲历者和利益相关者,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之下,需要培育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其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家群体和优秀员工队伍,转换他们的发展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和员工,这是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内的员工、领导者进行创新理念上的引导,从而使得创新精神、理念深入到亿万大众和企业当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新”[8]。

2.5 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新旧动能转换,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说是国内的企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而在竞争发展阶段,公平且自由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因此,为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全新的发展,还需要为其营造一个公平且自由的竞争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政府组织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确保在新的背景下,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够顺畅进行,避免恶性竞争[9],这对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结论

从中国社会经济步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开始,国内不同领域内企业的内外发展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来说,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必然选择,在这一必然发展道路之上,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知晓自身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挑战和发展机遇,实现紧紧抓住机遇进行发展。并且,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全新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发展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仍旧需要不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同时进行优化和完善,避免发生同类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淑娟.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分析:以梁山县为例[J].经济管理文摘,2021(2):1-2.

[2]安礼伟,张二震.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原因、基础和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1(1):9-15.

[3]魏淑芳.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QL高速公路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4]张艳梅.打造一流创新科技金融生态:基于转型综改新旧动能转换视角[J].经济师,2020(11):223-224,226.

[5]王明雁,王传荣.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以企业创新促进山东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5):1-4.

[6]孙燕芳.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企业效率提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20(9):143.

[7]刘涛,周白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分析[J].齐鲁学刊,2020(5):101-108.

[8]黄昶生,张晨,王丽,等.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8):78-88.

[9]曲顺兰.知识产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来自山东的实践经验[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4):119-128.

[作者简介]王江南(1993—),男,汉族,安徽淮北人,本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作者:王江南

社会效益视角下公路经济论文 篇3:

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大兴基础性产业的建设。公路交通建设作为一种常见的基础性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开始出现瓶颈问题,这无疑会困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此问题,政府和国家都增强了对于公路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在建设中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公路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社会一直都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不会损害后代利益,又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一种理念。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该秉持“可持续”的理念才能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交通作为两岸三地的枢纽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公路交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能够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一、 何为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一直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旧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时,发展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固有的思维和发展理念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对其不断地革新和完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社会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才会得以快速完成。

对于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事业来说,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其内容包括两面。首先是公路的建设和社会、环境、经济的相互和谐。即指公路交通的发展在局部环境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次是从公路实体的角度来分析,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可持续性发展的公路应该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 生态性

公路建设对于环境应该持一种美化、保护和尊重的理念,表现为公路有良好

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能够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统一。

(二) 高效性

在“节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应该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到最高,通过提升

和强化服务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然,最重要的是,公路交通的建设既要能够保证社会超前发展的需求,又不能太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过度发展。既要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要保证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 和谐统一性

在与经济、社会、自然的统一中,公路也开始渐渐步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在逐渐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在不破坏环境、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和环境的需求,既能保证公路营运的舒适、安全、环保和经济,有能实现公路和自然、人的和谐相处和有机结合。

二、我国公路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一直都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政府和国家对于公路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建设的网络体系与规模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针对公路交通的建设,可持续的方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首先,公路路网的设计与规划没有表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多公路的建设都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或者规划的前瞻性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公路网络布局和系统结构合理性不足,很难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设计的关键点和重点都放在公路建设的效益方面,对于生态环境则很少考虑,明显很缺乏考虑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更不用说施工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了。

其次,受历史因素影响,公路的建设对于环境一直都是赊欠的状态,中国一直都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这无疑又造成了人口、环境和资源的不协调。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导致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太大。

然后,因为管理的观念落后或者管理行为不当,使得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与此同时,公路在养护运营的阶段无法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公路的建设难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公路建设后,对场地进行清理时会对沿线的植物造成影响,降低植被的覆盖率或者破坏表土资源。怎样才能降低影响应该是公路交通建设中考虑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此外,目前我国的公路发展的法制环境还比较弱、职工服务的水平和意识还有待提高、管理的体质还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 提出实施的对策

目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在国内达成了共识,开始逐步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迈进。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公路事业也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公路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考验,要转变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理念,为保证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更大的努力。整体上说,公路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要做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节约资源相协调,又要做到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分布相协调。所以,我国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理念

思想指導行动,想要落实公路建设的项目,保证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树立尊重环境和自然的理念,领会可持续的内涵和本质,积极响应科学的发展观,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高资源的深度和利用效率,珍惜资源,努力建造环保型和生态型的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的贯彻到公路交通的建设之中。

1、科学规划,做好网路规划

在遵循长远发展、系统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下,应该用创新思维、全新的视角来对公路交通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做好路网规划,积极打造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网络系统。此外,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提升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间的协调统一性,要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会阻碍公路交通建设的进程。

2、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规划阶段尤其应该体现出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尽可能从人文要求、技术指标和路线方案等各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争取减少一些会对公路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因素,避免依赖今后的弥补工作。

(二)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

1、鉴于公路的公益性、社会性和政策性,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应该理顺公路的管理机制,制定统一健全的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协调好跨区跨段的公路建设,打破行政行业与区域的界限,建设开放型高效路网格局,在区域间形成一种有机的衔接,为贯彻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奠定基础。

2、在坚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正确地处理好公路交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公路建设和投资的力度,提升公路的密度。尤其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公路发展还欠缺的状况下,应该尽量缩短距离,这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三)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想要解决当前公路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深入推进和开展对于公路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能够为公路交通的建设起一个引导作用,帮助带动交通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想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应该积极地吸收国外公路建设发展的经验,在此前提下,从公路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更为可操作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发展理论。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交通枢纽,社会在不断进步,意味着公路交通的建设也应该逐步完善。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和国家在此方面能够多多重视,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让我国公路事业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充分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崇臣,李曙光,黄忠臣.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和镉污染以及存在形态分布的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05)

[2]叶慧海,邵社刚.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公路交通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发展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8(12)

[3]徐志修,彭辉.基于“3s”技术的路域生态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中外公路,2008,24

作者:秦继欣

上一篇:基于建筑物设计的污水处理论文下一篇: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