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角下构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讨

2022-09-10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 高校已成为网络运用最为密集的地方。当下,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网络舆论形成的非常迅速, 热点事件中伴随情绪化的评论就可能进一步成为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特别是一些直接关系到学生利益的事件, 如果处理引导不好, 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混淆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对真相的探究, 诱导他们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因而, 在突发事件面前, 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论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2]那么, 校园突发事件可以概括为[3]:行为主体为高校师生, 在校园里或校园外都有可能发生, 由于某敏感问题, 造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被关注, 随着进展快速演进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网络舆论是以网络为载体, 以事件为核心, 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 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二、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下舆论特点

(一) 突发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由以下两个原因决定。第一, 网络的变化;当前的网络传播方式正在由传统发布转变为自媒体发布。随着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 24小时实时更新的功能让社交平台成为了各类事件的第一目击证人, 随后通过网络转载, 可形成网络舆论。第二, 大学生的变化;大学生身处于象牙塔, 与社会接触最多、最便捷的途径仍然是网络。位处于社会边缘化, 缺乏社会经验, 对于在网络上面的态度发表和言谈举止, 都缺乏规范意识, 无意识的造成了一些突发的网络事件的产生。

(二) 非理智性

在在网络虚拟空间中, 匿名性帮助网民弱化甚至隐去了个人真实情况, 网络的随意性帮助民众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 为民众宣泄情绪、发泄情感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大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生理处于青春期, 性格激进, 参与热情高, 表达意愿强烈, 是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大学生受学识、阅历的局限, 激情有余, 理智型不足, 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无法全面的判断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或只针对敏感问题进行放大, 言论观点难免偏颇。

(三) 不可靠性

互联网媒体 (包括自媒体和各大网站) 由于开放发展和共享资源的设计理念, 在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空间中, 无法保障信息真实有效。自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出现, 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记者, 最终导致信息真实性无法确认, 虚假消息泛滥, 还有不法之徒为求私利, 错误引导舆论走向。甚至一件事的最基本的客观事实都会出现多种版本, 使网络舆论随着事件的客观事实的深入发掘产生多次改变, 真相水落石出后, 一片哗然。

三、网络突发事件下舆论对网络思政的挑战

(一) 网络产生新压力

从社交平台设立的本意, 是帮助人们建立虚拟空间用来释放压力的场所, 但社交平台也成为了人们新压力的发生之地。言论自由成了发泄负面情绪的挡箭牌, 在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宣泄心理种种不同心理的驱使下, 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 产生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从而造成大学生群体中的信任危机, 对现实生活与秩序的影响是惊人的。一旦学生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任产生裂痕, 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 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其负面影响将长期存在。

(二) 网络突发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4]

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 参与者数量庞大, 很多时候大学生无法预知网络突发事件何时发生, 网民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存在一种先入为主和片面化心态, 并且部分网民只倾向于登录与自己价值取向一致的网站, 只选择采信与自己意见相一致的评论, 对立面极易建立。因此, 如果未能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将其及时地发现和控制, 这不仅会导致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传播扩散, 而且会失去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话语权, 即使后期事件本身得到控制, 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很难消除, 无法预知其内容及影响力。

(三)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对高校的影响

高校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 也是网络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 且当今科技迅速进步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发达, 一旦发生学生突发事件, 消息会通过学生网络和社会媒体迅速传播, 以讹传讹, 造成人心恐慌, 教学秩序混乱, 在社会上产生对学校极坏的负面影响[5],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往往涉及学生生命, 对学校也带来财产和声誉上的不良影响, 破坏学校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长此以往, 我们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将被质疑。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探讨

(一) 防微杜渐, 及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平台和监督体系

高校网络舆论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扩散阶段和整理阶段。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要做好对网络舆论日常的管理工作, 更要重视引导工作。作为网络思政教育者, 重点在于与时俱进。如果自己经常脱离网络, 不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民生问题, 不使用新媒体, 根本无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能够抵御网络的各种负责社会问题, 有熟练的网络技术和能够感染学生的工作技巧, 让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在舆论的准备阶段, 对于网络舆论应抱着积极引导的心态, 做到防微杜渐。在网络舆论的扩散阶段, 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观点, 找寻补救的办法, 通过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 进行正确观点的回复, 并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把舆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 畅通渠道, 信息公开, 加强人文关怀

随着政务公开的倡导, 公民对于维权的需求越来越高。有的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为了降低不良影响, 很少及时向社会公布客观事实及处理结果, 有的高校更甚, 采取封锁消息, 拒绝采访, 结果确是不实信息占领了主导舆论。网络突发事件中的情绪失当的表达,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态度和诉求未被解决。学校不提供表达意见的平台, 他们就会寻求其他途径表达意愿。回顾“放烟花致航班延误”事件, 正是由于事发第一时间主动公布客观事实, 占据了舆论主导。高校建立合理的诉求表达机制和新闻发言机制, 可以此抑制不良、不实信息的传播, 也是建立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6], 是正面塑造学校公众形象, 加强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体现。

(三) 从源头做起, 提高大学生网络操守教育

新时代青年缺乏对保障自身网络安全的意识, 盲目听从网络舆论, 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力。当大学生网络知识、网络技术和网络操守三方不能同步提高的时候, 一系列的失当行为会凸显, 当网络操守缺失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问题时, 网络的不道德、不理性行为会频频发生, 成为群体性事件。所以, 要从个体出发,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文明的教育力度, 引导学生在网络舆论产生时, 学会拨丝抽茧正确的信息来源, 参与客观理性的讨论, 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真正做到, 文明上网。

(四) 明确方向机制, 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正能量

四类不良网络文化的滋生, 以及网络恶俗化、庸俗化, 是正能量文化传播的不充分的折射。网络高地此消彼长, 当正面网络文化势弱, 不良网络文化就会侵占大学生的生活。要不断用正能量、主旋律洁净网络空间。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服务, 除了自主打造的各类网站和APP, 更要依托大型商业网站, 利用现有资源“清污垢”“正风气”,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7]。

摘要:近年来,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上升势头明显, 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 对于维护校园和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特点, 提出了网络突发事件下舆论对网络思政的挑战, 最后提出了构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情

参考文献

[1] 陈彦丽.我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监测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10.

[2] 陈维.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2011.12.

[3] 林晟.基于数学建模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7 (16) :173-174.

[4] 唐晓彬, 魏超然, 周志敏等.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与控制策略研究[J].管理世界, 2017 (8) :178-179.

[5] 黄晓丹.民办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策略研究——以广州SW等学院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10.

[6] 李欣.论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技巧[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7 (9) :22-23.

[7] 祝念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 (5) :19-27.

上一篇:多功能铝合金铸造机的开发与应用下一篇:纯碱工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