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27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针对新农村发展方向,笔者在引入绿色经济的视角下,将绿色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机结合,探讨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和精细化管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1:

我国生态农业园的循环模式及效益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延庆县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农业园—德青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讨论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的结构,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生态农业园;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绿色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生态农业园得循环经济不仅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最根本保障。更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关于食品安全和污染问题的报道,极大提高了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本文通过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总结其各方面的优势,并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

一、德青源的循环模式

处于秀丽的松山脚下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绿色环保的理念体现于蛋鸡饲养及蛋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

(一)生态养殖环节

德青源的鸡苗来自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此公司是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种禽生产基地,这样从源头保证了高质量鸡苗的引进。鸡苗在雏鸡场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接种免疫,18周后转入蛋鸡房,13排全自动的鸡舍里温度适宜,有自动的饲料和水喂养、粪便收集及鸡蛋收集系统。对鸡场实施电子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鸡舍一天三次消毒处理,拒绝外人参观,尽可能的减少鸡群得病的几率。同时,在鸡饲料方面,设有专门的鸡粮厂,有一套先进的饲料加工过程,保证高品质的饲料供应。

(二)食品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主要包括壳蛋厂和液蛋厂。壳蛋厂是专门的鸡蛋分级包装厂,从鸡舍传送过来的鸡蛋,首先运用引进的鸡蛋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剔除裂纹、血斑、肉斑等不合格蛋后,再对鸡蛋质量、重量、颜色进行分级,同时用专用喷码设备和可食用墨水在鸡蛋表面喷涂防伪编码,可由此查出鸡蛋的生产时间、批次、车间等信息。然后再由人工进行第二次分级包装,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德青源鸡蛋的品质和信誉。鸡蛋从产下到运到各大超市的环节非常短,保证了及时为顾客提供新鲜的鸡蛋。液蛋厂是对形状怪异或是破壳等不符合标准的鸡蛋进行蛋白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生产和包装车间,包装后的蛋液销往各大快餐食品店。

(三)清洁能源环节环节

园区建有沼气发电厂,将每天产生的鸡粪、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供热能或是发电,不仅满足自己所需,还为附近农户提供了用于照明、做饭及部分供暖的生活用清洁能源,实现园区污水的零排放,保护了环境。

(四)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与订单农业的循环

沼液、沼渣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用于本公司种植园里的大棚蔬菜和水果,供应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有机蔬果,另一方面将其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用于种植公司所需玉米,公司喂养所需的玉米、大豆主原料,来自于延庆县种植户,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农户进行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这样保证了园区优质有机饲料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周围农户的收入。

在经过经过10年的发展,德青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食品。

二、德青源的效益评价

我们从德青源的生态循环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评价。

(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

1.企业成本低

相对于德青源提供的高品质的鸡蛋,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沼液、沼渣种的玉米病虫害更少,产量更高,是绿色食品。利用生态模式使项目相互循环,资源反复利用,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收入,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成本显著降低,所获利润远远高于普通鸡蛋。

2.技术效率高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为了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德青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的有机肥施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实行现场培训,使农民掌握绿色食品的种植技术,从源头保证了原料品质。循环产业技术的运用及循环技术在周围农户的培训推广,带动农业生态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养殖、种植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3.品牌效益好

德青源结束了中国鸡蛋几千年“三无”产品—无标准、无生产日期,无品牌的历史,推动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开创了中国鸡蛋品牌之先河。德青源在2008年夺得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全球水晶鸡蛋奖,成为蛋品世界冠军。国家科技部基于对德青源在中国蛋品行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的认可,在徳青源研发中心基础上组建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青源作为蛋品行业的“国家队”承担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责任,成为中国蛋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引领中国蛋品产业方向,推动中国蛋品技术创新。

(二)从社会效益来看

1.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及服务的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是体现这一主题的核心。

德青源人始终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鸡蛋。德青源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把控、全面落实,成就了其品质为先的标杆企业形象。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2.环境效益好

德青源循环经济模式是中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代表,成为全球低碳经济典范。2009年德青源沼气发电项目一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德青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授予德青源沼气发电项目为“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农业生态园的养殖环境清洁、种植无公害、废弃物零排放,不仅提高了食品的高质量,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德青源生态农业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健强.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必经之路[J]. 现代农村科技,2011(7):56~57

[2]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120~121

作者:刘述强

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2:

绿色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针对新农村发展方向,笔者在引入绿色经济的视角下,将绿色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机结合,探讨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和精细化管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绿色经济 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模式

一、绿色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关注“三农问题”,尤其是在2007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2015年再次提出了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条件得到快速地发展,农产品的增长率和生产率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资源与能源过度浪费消耗,出现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经济、生态农业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流。

绿色经济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将资源、环境、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协调为主题,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发展模式在其相关产业的应用中,必须需要新型的载体作为媒介,各地一批新兴的现代农业园区便成为了农村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载体与核心平台。绿色农业产业园区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新型经济运行体制,是农民以土地的使用权、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入股或通过与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一种新兴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能行之有效地使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政府可以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进行宏观地指导和协调,同时对园内企业进行监督,保障农民利益;园内企业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中介机构开展咨询、培训,引入新科技等。绿色农業园是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绿色经济视角下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湖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长株潭一体化以及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区的建设,衡阳市及其周边衡南县、衡阳县、蒸湘区等县区绿色现代农业园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衡阳市充分利用武广、湘桂高铁、在发挥大湘南中心城市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发展特色等方面,重点建设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然而,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政策扶植力度不强

政府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如在现代农业园区企业的税收优惠、三农财政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仍不够完善。同时,在引导上、下游联动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且在给予绿色产品的绿色通道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2、人才储备不足

绿色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园区运作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高校、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不多,对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园区的生态链和产业链比较短,也还没有形成相关得理论知识,这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产业工人、农民、政府公职人员、消费者等都缺乏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学习。

3、没有形成区域特色

衡阳城区、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以及周边衡南、衡阳县等农村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目标,园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科学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重复较多,布局的随意性太大,甚至项目因人而定,造成同质产品泛滥,市场差异化程度低,竞争力低下,造成了区域性的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优势。

4、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关软、硬件服务体系不完善,硬件建设不多,软环境建设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密切的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还尚未形成,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的沟通不畅,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难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三、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衡阳市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并尝试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户主导型等模式。

1、政府主导型

政府在总体规划、发展方向、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委托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开展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稳合,农业开发区可以摒弃眼前的利益,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衡阳市各县区设立的农业开发区是由有关职能部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市场主体,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

2、企业主导型

依托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立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部门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手抓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手抓扶持产业化经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祁东县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等。此模式是比较适合于资源丰富、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园区。

3、农户主导的合作生产模式

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的主要方式,或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此模式农户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费及经营管理,通过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把其他周围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现规模经营,既保证了农村土地在农民自己手中的流转,又保证了生产效率。例如,衡阳县角山镇的水稻园区生产的水稻,该品牌以水稻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将20亩以上的大户和零散的农户相结合,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打造“角山米”这一大米品牌,促进水稻的销售。

四、绿色经济视角下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完善软环境与硬件设施,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

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衡阳市及县市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乡一品,一县数品”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避免项目重复、恶性竞争发生。

运用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流入,对于区域内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人才吸收机制。政府、企业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零距离。

2、注重产品多样化,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以一家核心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产业链设计,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如衡阳市雨母山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3、加强市区与周边郊县的良性互动

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城郊、县域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现代特色农产品在城市的商业规划、行政管理、企业发展、产业一体化中,系统地进行规划,重视市区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避免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的重复建设,以防出现同质产业园,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损,应当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局面。

4、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链能否取得成效,决定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而产业链的效益又取决于“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和“公司+园区+农户”的生产模式。没有最终产品品牌溢价,就没有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标准化是品牌的保障,规模化就是将产业链模式复制放大,且规模化必须建立“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园区应统一设计制定生产标准,公司为主体,有权对进园区的人进行筛选,进园区人员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农户是生产主体,是独立的经营者,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内部考核方法、内部分配等。

(注:本论文系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绿色经济视角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2013C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兰:绿色经济视角下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浅析[J].企业导报,2012(18).

[2] 黄修杰等:不同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3] 姚梦月:灌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發展问题及对策浅析[J].农业致富之友,2014(5).

(责任编辑:谌盼)

作者:贺旭红

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论文 篇3:

贵州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贵州黔东南地区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和当地居民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当地居民参加旅游开发的意愿较强。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正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地区物价上涨、传统文化受冲击等负面影响。所以当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旅游业与各产业的关联度;健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增加相关培训以及保护好当地文化等。

关键字:旅游扶贫;效应;黔东南地区

一、引言

农村地区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欲解决中国贫困问题那么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非解决不可。贵州就是地处偏远地区和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贵州也想通过发展旅游来拉动经济的増长,解决剩余劳动力等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旅游当地的生活水平还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改善。贵州省是旅游大省,特别是对于贵州黔东南地区而言,选择旅游扶贫的方式是他们脱贫的直接的、有效的方式。也是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式。

二、区域基本情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一)区域基本情况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首府凯里市。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2015年末常住人口348.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以苗族和侗族居多。

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境内山峦延绵、沟壑纵多,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2015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8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73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63元,增长11.8%。近些年来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二)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年底,贵州黔东南地区共有16个A级以上景区,其中国家4A级的景区有黔东南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等6个;3A级的旅游景区有黔东南州凯里苗侗风情园景区等10个。锯不完全统计,贵州黔东南地区共有旅行社30家旅行社。在所有的酒店、宾馆中,其中星级酒店有47家,共有客房3321间。在星级酒店中,其中4星级酒店7家,客房共计898间;3星级酒店27家,客房共计1906间。一些未评星的没算在内。

近十几年来,黔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收入不断增长(见图1)。

三、 贵州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分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如表1所示,与贵州省乃至全国相比,黔东南地区旅游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来看,到2015年黔东南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区域GDP的47.71%,同比贵州省和全国都高出很多。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从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上来看,黔东南地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70.84%,相比全省省的33.18%和全国的18.08%也高出许多。

2. 旅游业与区域GDP以及第三产业关联度高

本文运用的灰色系统分析法对黔东南地区2003~2015年的旅游收入、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以及第三产业产值(见表2)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1)绝对关联度分析

根据灰色系统的相关知识和公式算出旅游业收入与区域GDP及三次产业的绝对关联度分别为:

α01=0.7804,α02=0.6473,α0,3=0.7685,α0,4=0.9762

(2)相对关联度分析

依据灰色系统知识和公式算出旅游业收入与区域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的相对关联度分别为:

β01=0.5260,β02=0.5119,β03=0.5245,β04=0.5444。

(3)综合关联度分析

最后算出它们之间综合关联度为:

γ01=0.6532,γ02=0.5796,γ0,3=0.6465,γ04=0.7603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来看,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为γ04=0.7603, 關联度较强。其次是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γ01=0.6532,这能反映出旅游业在带动整个地区的GDP方面做了比较大的贡献。旅游业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为中等,关联数值分别是γ03=0.6465,γ02=0.5796。

(二)旅游扶贫对黔东南当地居民的效应分析

为了了解黔东南地区的旅游扶贫效应。笔者对黔东南发展旅游扶贫的地区居民发放了问卷调查和进行了访谈。一共收到了20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一共188份,无效问卷14份,有效率为93.07%。问卷一共分为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的带来的变化、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以及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 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对家庭生活的效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旅游扶贫对家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整体上居民家庭的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的比例总体变低。但最低收入(家庭年总收入低于5000元)的人群仍占总体人数的15.35%,这说明旅游收入可能没有普及到所有的人群,既可能存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的生活还是很穷的现象。第二、从住房的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来看,旧木房的比例明显的减少,新木房、砖房的比例增多。公路和自来水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

2. 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对旅游地区的效应分析

正面效应:有74.75%的调查对象认为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73.77%的受访对象认为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另外在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卫生情况方面也有比较好的改进。负面效应:有49.51%的调查对象认为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商品价格上涨,生活费用增加;有35.15%的受访对象认为旅游发展只有少数人受益;有33.66%的调查对象认为旅游发展扩大了家庭间的贫富差距。整体上看,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如物价上涨、利益分配不均及环境遭到破坏等负面影响。

3. 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感知效应分析

在旅游扶贫感知效应分析方面:有88.62%的调查对象选择支持当地旅游开发;有13.87%的调查对象满意目前当地旅游发展状况,33.67%的人不满意;在旅游开发和发展方面:有92.0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让更多居民了解,参与旅游开发;93.0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加大当地旅游宣传力度。这说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意愿很高,但对地区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并不高。

4. 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实际可持续效应分析

在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效应分析上,91.58%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该对旅游增加资金投入;89.6%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增加居民旅游开发的相关培训。有90.59%的调查对象愿意为了旅游发展而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有93.56%的调查对象认为发展旅游过程中应该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当地的居民大多愿意支持和维护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大多数的居民也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和健全分配机制。

四、黔东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政策

(一)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发挥旅游乘数效应

旅游产业有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等性质,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能够直接带动交通、通讯、建筑、餐饮、娱乐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但黔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不高。所以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黔东南地区有丰富的土特产品,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去种植或养殖土特产品,以发展旅游为路径来销售自己的土特产品,这样可以较好发挥一些旅游乘数效应。

(二)健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的居民受益

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区域整体获益较大。但没有普及所有人。通过问卷和走访中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般的居民都是可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比如说他们可以当景区活动演出人员或者是出售当地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所以当地旅游业管理者可以给居民更多的机会,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要让更多的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比较贫困的人群。

(三)增加相关培训,增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

在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很高但是参与能力却有限。有部分居民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低,不认识汉字或不会说汉语,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所以当地政府或旅游管理者可以因材施教的增加一些培训。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很广泛,比如有经营小卖部、景区安保或卫生人员、经营农家乐和导游等等,只要对居民增加一些培训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普通居民都是比较容易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的。

(四)保护好当地环境,让旅游可持续发展

独特的传统文化是黔东南地区诸多旅游景点的宝贵旅游资源。但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当地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这种文化的同化慢慢侵蚀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就黔东南地区而言,如果侗族沒有了鼓楼和大歌、苗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和节日,那么就没有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发展旅游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护好当地原有的文化和环境。这样旅游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曾亮.云建辉.贵州乌蒙山片区所属区域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5(05).

[2]祝慧.莫光辉.于泽堃.新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契合及实践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12).

[3]彭凌宇静.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旅游村镇建设方法探析——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安微农业科学,2015(30).

[4]卢睿.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5(06).

[5]高学贤.马月丽.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山东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农业经济,2014(12).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作者:韦玉台

上一篇:大学生品德培养品德教育论文下一篇:电子招投标系统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