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和谐发展的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建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为例,从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入手,提出在物质基础保障方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方面、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方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方面等建设路径,进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1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1.1 理论依据及意义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文章中指出“中国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认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自觉地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融入体育工作实践中,意义重大。”以上重要的文件与讲话精神,对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在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离不开高等学校在文化发展及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高校文化建设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体育的开展以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不仅锻炼了“身”、“心”、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营造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人人参与体育,显示出了学校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人才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彰显了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育人的重要地位。

1.2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在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研究,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对策。第五,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分别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内容、价值方面进行研究,顾春先(2010年)首次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因素说”,增加“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指出行为文化是指人们本能地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加入进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利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并登陆有关高校体育网站收集资料,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5份,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2.2.3 数理与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

3 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3.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3.1.1 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开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表一可知,室外场地生均占有面积2.129mz,室内场地生均占有面积0.275m2,学校所有体育场地的生均占有面积2.404m2,根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大于3mz来看,生均体育场地占有差距达到19.9%,基本能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课或课外活动场地过于拥挤等现象,不利于教学训练及其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中对于常熟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学校的规模(大于10000人),对高等学校室内外场地的要求有:室外场地大于4.7m2,室内场地大于0.3m2。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室外场地差距高达54.7%,而室内场地差距要小得多只有83%,所以也导致了在室外项目的运动场地上常常出现拥挤不堪,而室内项目的运动场馆也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学校应该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面积,这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2 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来,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占年度校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为1%,以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为例,以最低限的1%计算,则学校体育经费应该达到四百多万元,而实际中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只占到学校教育经费的0.2%左右,不足80万元。尽管自200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体育经费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量和生均数来看,体育经费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

3.1.3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由表2中可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在标志性体育建筑方面,在东湖校区有一座可容纳3500多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常熟理工学院有东湖、东南二个校区,导致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不平衡,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教学训练与活动的要求,从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统计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又不尽合理,以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体育课上课人数达到8372人,由图1可知,乒乓球和篮球二个项目选项目人数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17%,而常熟理工学院的乒乓球台为73张,平均达到20.7人共用一张于乒乓球球台,篮球为33片,平均达到43.3人一片篮球场地,其中由于羽毛球项目选课人数多,平均达到43.2人共用一块羽毛球场,而像健美操类、舞蹈类、武术类课程的场馆人均使用面积只有0.68平方米。体育管理部门在教学上应该优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规划好教学场地的使用,积极争取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训练、体育课外活动的需要。

3.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标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体育标识上,只有一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综合性体育馆,在体育运动场的建设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设计功能上的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提出一些口号,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发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奋力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等,口号还不能达到形成核心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体育道德的建设方面,能够做到公平开展竞赛活动、没有出现有违反体育道德等行为。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健康快乐实质内容上。

3.3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3.3.1 组织领导

在学校层面,常熟理工学院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分管副校长来指导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方面,由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体育工作层面,是由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部来具体开展相关的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部工作组织开展下设一个办公室(综合办)、一个研究所(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两个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群体竞赛管理中心)。另外还设立体育部党政工作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工作机构。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有体育工作总结、召开相关体育工作会议落实体育相关制度的执行状况,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充分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3.3.2 校园体育制度现状分析

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常熟理工学院相应的体育制度有24份。(见表3)

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工作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达到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但是从成文的体育制度中发现,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中基本上涵盖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教学的管理实施办法等未见涉及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制度的制定时应该是比较关注的,但查阅了现有的制度中没有发些一份关于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制度内容。其它几个制度内容相应来说是较完善的,但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如体育健身管理、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等制度内容也是缺乏的。在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制度内容中如运动员守则、公平竞赛等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增加体育教师工作守则、教师奖罚制度等内容。从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制度现状来看,总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训练的需要,但是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制度应该得到加强,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3.4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来说,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质达标、体育课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一些方面。根据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在体质达标率上只有86%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在力量及耐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体育课的学生出勤率方面比较好,达到97.8%,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课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跑步为主,据分析,篮球项目由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得较多,影响力大,导致选择篮球项目的人较多,在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项目选择上,由于乒乓球及羽毛球项目均为室内项目,不受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跑步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方式,无场地、服装、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掌控跑步时的速度及距离,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

由图3知,在每周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次数上面,从不参加锻炼的占了15.64%,每周锻炼1-2次的占到近一半,达到49.49%,在经常锻炼的学生中,3次以上的占33.87%,说明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发挥好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图3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次统计表(N=385)

从图4可知,在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方面,场地器材占有很大部分比例,说明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增加在在场地器材上的投入,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对课外体育活动也应该得到充分保证。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有较大影响,究其原因,现在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在学习之余还面临着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升学等一系列的压力,导致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由于学校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有26.21%的学生选择了缺少体育氛围作为影响因素。其中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师的辅导答疑、没有感兴趣的项目、无人做伴、体育锻炼太脏太累等也成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4 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给学校及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4.1 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制度建设和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为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群体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操作层面等几个大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探索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多方面育人功能,让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让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倾斜。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首先在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学校体育经费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学校体育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专业人才及场馆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如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服务工作、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包等,进而进行一定的自盈创收能力,从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收入。

4.2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现有的传播体育文化的方式上,主要是竞赛活动的组织,来达到宣扬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协会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体育传播方式由于运动项目固定且单一、竞技性较强,而且还有参与人数的限制,导致参与人数的不足,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2)通过体育文化节、冬季三项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方式在项目设置上都比赛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比赛每年各举办一次,导致学生对比赛缺乏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路径,依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育与健康俱乐部,它是学生体育竞赛与课外俱乐部活动、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参与实施者,它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学生体育活动平台,在现有单项协会的基础之上,发展更多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及会员人数。改革竞赛与活动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在竞赛中,改革创新学生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工作流程与活动计划。在竞赛的次数上,做到周周有体育活动开展、月月有体育比赛举办。在竞赛的内容与形式上,从以“锦标主义”到以“重在参与”为指导思想,开展更多学生喜爱、难度低、利于操作的项目,如开展校园体育达人榜、校园体育吉尼斯,开展更多学校体育竞赛之外的竞赛或体育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当中的体育明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最终做到人人喜爱体育、人人知晓体育、人人参与体育。

4.3 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重点,突出发展体育舞蹈、跆拳道、龙舟等校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以体育项目品牌为突破口,进而达到学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品牌体育项目所具有的特色体育项目文化,如体育精神、体育口号、体育标志性人物,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

4.3.1 将品牌项目列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让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把品牌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项目中间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选课人数呈上升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参与是获得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首要前提。通过优秀的体育文化品牌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3.2 让品牌项目建设成为学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在每年会有多次的参加全国、省市级、区域性比赛任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对外展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体育观念、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道德观、体育运动精神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条件下,让别人主动来校交流学习,以2014年为例,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常熟赛区)的体育舞蹈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十八届体育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该项赛事有江苏省近二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加赞赏,学校以龙舟品牌项目为依托,吸引了包括苏州大学、苏州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的龙舟项目的考查交流。通过对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宣扬了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特色,还提高了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兄弟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建设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有了对比和参考。

4.3.3 品牌项目成果展示

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以来,学校体育舞蹈队共7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比赛团体冠军、获得若干团体项目及单项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跆拳道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省级比赛十余次,获得冠军11次、亚军1次、季军2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3次的优异成绩。学校龙舟队多次代表学校、江苏省参加世界大学生龙舟赛、全国龙舟赛、江苏省运动会、区域性龙舟比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赛及各种社会性龙舟邀请赛,获得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的亚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运动会龙舟比赛季军、世界华人龙舟赛第五名等优异成绩。

4.4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信息获取路径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获取校园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公告栏)、校报等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此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及时地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传播平台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之际,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首先建设好学校体育部网站,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是学校体育信息发布的权威部门,网站应及时发布和及时更新学校相关的体育通知公告、体育资讯,建立体育信息查询(如体育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查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查询等)、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体育文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学生的手机、电脑的覆盖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传播平台,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的几何增涨,所以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

5 结论

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学校在物质基础保障方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方面、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方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方面等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进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程千秋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阐述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大学和谐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ENG Hong-l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Management, Tianjin 300191)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rts culture, Harmonious Campus

体育文化一词,也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吸取了体育文化积极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的文化现象。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1〕。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软环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郾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同时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应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总结,而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1?郾2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分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体育观念、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体育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章制度等,而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则多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审美情操为目标,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校文化现象。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2?郾1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健康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使学生懂得营养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潜在课堂即第二课堂的体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开展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还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总之,以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活动等,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2?郾2愉悦身心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含义可概括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4〕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担负着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都有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强身健体,保持乐观向上情绪,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氛围达到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尤其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们来说,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而体育竞赛过程中的征服感和挫败感对他们会大有裨益。总之,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2?郾3传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能促使各校以及各国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大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将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并影响周围的人们,从而有利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4 构建和谐校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6〕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3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3?郾1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可采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要倡导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在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要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更新体育观念,使师生具有“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倡导“自我健康投资”,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组织不同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的作用。总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加强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使学生崇尚体育的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发展。

3?郾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3?郾3丰富体育文化形式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7〕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的功效,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应仅仅拘泥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郾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设施

校园内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品质,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阵地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郾5提升传统体育项目的水平

各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潮流。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项目,对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8〕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亿群.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大学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15-117.

〔2〕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25(1) :443-4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72.

〔4〕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86-87.

〔5〕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9-40.

〔6〕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9):1260-1261.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29-30.

(责任编辑:赵 环)

作者:程洪玲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职业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五年制高职育人载体,应发挥其独特的德育价值。在厘清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特征、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的困境,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實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应把党的教育思想融入并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的德育应与时俱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将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联系社会、家庭、学校,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教育资源,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更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7年颁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对青年思想道德发展目标提出进一步要求,要巩固青年思想道德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校园体育文化是德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德育手段和途径,推进和完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完善,德育的功能收效甚微。因此,应结合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与职教德育的特点,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探究校园体育文化对德育影响及两者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途径,重塑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

目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较多,对中小学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较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厘清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是研究德育路径实现的前提。

(一)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生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特征,其内涵包括促进学生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即兼备“育体”与“育德”的功能,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在内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体育课程之外的课余体育文化活动。如卢元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1]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诸多要素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立德树人是对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新审视,也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更高要求。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引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校园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内容。

(二)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立德树人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抓手,校园体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载体。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如下特征。

1.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信念。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融推动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实现中国梦为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成才意识,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全心全意服务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新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对校园文化历史发展中优秀传统的继承,同时体现了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整合与吸收。校园体育文化与时俱进,弘扬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传承优良中华传统,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2.关注学生德性的成长。202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的综合表现,体现在拼搏进取、公平竞争、诚信友善和团结协作等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具魅力与活力的部分,有较强传播性和感染力,是孕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校体育实乃“修身”之学,身体德育是“修身”功课的有机组成部分。[2]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同时,发展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感悟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塑造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

3.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技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适应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积极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融入职业体能类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职业体能运动项目,通过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发展,将体育锻炼和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体现了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

(三)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意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赋予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扰。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互理解、和平共处、互惠共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尤为迫切。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第一,在体育运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身体首先要克服生理上的各种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生理极限等,还有一些体育项目难度较大、需要持续付出意志力,克服心理方面的各种紧张畏懼等障碍才能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第二,体育比赛项目繁多,每一项运动竞赛都要遵守各自的规则,要求参与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取得竞赛成绩,尊重裁判和对手,不弄虚作假,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第三,校园体育活动给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发成立的各种体育社团,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结互助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和谐的运动氛围中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获得了友谊,培养了诚信友善的品质。第四,体育运动的特点是项目多、内容广,很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团体合作完成的,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会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培养。学校体育中蕴含的这些独特的德育价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另外,在举办运动会等场合,都要举办开幕、颁奖、闭幕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也能够让学生耳闻目睹“仪式感”,感受到文明礼仪的教育意义。校园体育文化的育德价值,要不断地结合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挖掘提炼,体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时代性。

二、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的困境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体现职业院校生命活力的核心,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及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职业素质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功能。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形势下,各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文化育人工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逐步规范,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曲折,对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价值认识模糊等原因,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难。

(一)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目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和学校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不断减少,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职业院校的政策,但是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仍然面临重重困难,很多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倾注了主要的精力,而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足,忽略了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学校的体育部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承担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训练、组织竞赛、学生管理等具体任务,工作量巨大但学科地位弱,话语权不够。有些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软硬件投入不够,上传下达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学校“内生”力不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协调能力不足,在共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建议方面缺乏共识,这就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低,校本特色不鲜明,极大地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中所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教师缺乏文化育人的素养

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体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可塑期,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体育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之体会到体育的动感、力量、技艺之美,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德性修养,透过身体展现出人格力量之美。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现实中,有些教师教育思想落后,平时不注重自身人文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科研急功近利。他们面对复杂、艰巨的职业教育工作时疲于应付常规工作,容易丧失专业成长的激情和信念。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他们缺乏文化育人的素养,对德育教育认知不足、行为懈怠,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形成的教育力量有限,这就从整体上弱化了校园体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实效性。

(三)协同育人的合力较弱

协同理论于1976年由德国学者哈肯提出,其核心概念包括协同效应、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等,目的是探寻系统环境中各子系统之间联系及演变发展的规律,进而构建一个协调的组织环境,发挥系统的最优功能。协同理论认为,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而言,在一定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协同作用。[3]从协同理论来看,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阻碍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的因素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学生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弱化,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学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模糊等。要达到既定的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目的,就要统筹规划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各要素、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有效衔接。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运行机制之上,凭借顶层设计、教育实践、评价监督、反馈优化等措施来实现立德树人系统的有效运作。

三、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实现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应具有问题意识,将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念先行,发挥教育主导和主体作用,优化育人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明确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实现路径。

(一)树立育德为先的文化育人理念

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强调“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校园体育文化从物质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的营造、制度文化的构建、行为文化的落实都要以“立德”为出发点,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引导学生树立以“中国梦”为现实理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忠诚于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要将体育学科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挖掘利用体育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升华思想品德的内容,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

(二)提升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的水平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立德树人首先应立教师之德,其次才能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就体育学科来说,体育品德涵盖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积极进取、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内容在体育教育“育体”与“育德”过程中互为促进,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独特性。提升体育教师立德树人的水平,首先应坚持把“育德”的思想内容融入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其次,体育教师要拓宽知识面,在体育教育中要善于抓住“育德”时机,及时实施并发挥成效。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改善知识结构,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等形式,开拓创新提高德育水平;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科研能力,提高自身价值,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有作为才有地位。体育学科要想在学校发展中获得话语权,不被边缘化,必须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可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德性的生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协同育人格局与机制才能够实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机制的要素包括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个方面,各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首先,要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育人机制。体育教学要跟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体育人文价值,推进体育品德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次,改革管理德育机制。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模式是以实现师生的核心素养,以学校育人目标引导,以自我管理为基础而实现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裁判工作中,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自我完善与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觉悟。再次,要转变观念,创新服务育人机制。提倡全员德育,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以文化人。最后,健全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网络建设与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提高文化品质,联系家庭、企业、社会体育实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虚拟和实践中体验体育文化价值,在体育文化交流与实践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优化立德树人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推进德育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回归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五年制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需要学校广大师生的参与支持,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以立德树人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物质文化。校园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形式,要损耗器材设备,场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很髙,要求学校积极关注体育经费的投入使用,通过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场地器材等的使用效率,以完善的物质环境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构筑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深刻,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致力于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个性展现和品位的提升。通过现有的场馆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利用橱窗、网络等展示体育精神面貌和运动成果,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多方面展现校园体育精神元素,彰显文化底蕴。第三,健全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规划制度文化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学校的文化发展定位,健全和优化各项管理规范,保障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运行。其次要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监督反馈制度,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思想围绕在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上,并与道德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第四,提升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在行为文化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思想性、时代性、丰富性为原则,运用和引进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各种体育行为文化平台,如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文化节、成立各项体育活动社团,引进时尚健身类、休闲类、民族传统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落实健身与育人的实效性。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与时俱进,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目标、指标及反馈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

四、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应挖掘校园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探寻校园体育文化德育的实践路径,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隐形德育作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推进五年制高职文化育人模式的与时俱进,整合多方教育功能,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储涛.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6).

[3]赵睿.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党团组织育人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8(12).

责任编辑:王新国

作者:李龙江 袁玲玲

上一篇:阅读审视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建设通信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