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作用下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等,厘清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阳光体育作用下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阳光体育作用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提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厘清民俗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进一步提出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性思考,旨在为高校校园文化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叶小明(1974—),男,宜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洪燕燕(1981—),女,宜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汤 俊(1991—),男,宜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江西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TYQ01);宜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CSKL2015-054)

文化的定义至少有二百种,广义的来说,是一种人类活动共有的模式,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民俗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分支,而民俗体育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民俗体育百年之前就有研究记载,在新时期和高校转型的重要阶段依然是热点。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创新的需要,也是体现多元文化中正能量价值的形式。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以及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目的是使人们加深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功能,为高校校园文化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民俗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概述

(一)民俗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文化隶属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为了厘清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文化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纵观前人的成果对民俗体育的分析有很多种,学者涂传飞认为民俗体育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一种具有集体的、模式化的且为民众所传承和发展的传统体育文化。[1]《体育科学词典》对民俗体育解释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2]诸如此类的,虽然其定义说法不一,但是有着共同的特征,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有:①区域民族性②继承和变异性③模式化与多样化④集体性与规约性⑤广泛的普及型⑥表演的趣味性等。

(二)校园文化

校园是继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风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接触最为广泛,最富创造力的一种文化。很多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定义都做了分析研究,如龚德贵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王德广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对比研究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价值结构;重视学生“自治”、“自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的建议。[4]尽管校园文化的内涵众说纷纭,但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包括教师与学生;另一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的外延,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大师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三)民俗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民俗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部分与整体、被包含与包含,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民俗体育文化隶属于校园文化的一种,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附于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在高校发展民俗体育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校园文化也因此而丰富。

二、民俗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一)促进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觉

张诗亚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文化认同教育。[5]人们生活在民俗文化中,文化可以后天习得的,人们在后天不断学习和习惯中彼此沟通和了解,从而产生了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和依懒,是文化心理上的一种归属感。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如学者杨世如对苗族的独木龙舟竞赛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这一节日活动已成为苗族的精神支柱之一,对增进族内团结及缓释族内矛盾,维系苗族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6]拔河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距今2400多年,是校园开展非常广泛的民俗体育活动,广大师生对此乐此不疲,因为它体现了团队的力量,折射出了个人的品格、民族的精髓。2001年7月,临潭城关镇(旧城)万人扯绳活动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肯定。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任何学科都源于民俗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很多民间文化在逐渐的消失,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应该得到重视,我们应以主人翁的状态自觉地投入到保护民间文化工作之中来。

(二)丰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每个青年大学生都在参与着校园文化的构造并且还在不断地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需要多元化,社会也需要多元性。对此国内很多学者表示认同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金少萍观点: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偶然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假如没有多元文化的存在,可以想象人类将难以维持生存。[7]2001年联合国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8]文化的多样性与我国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相通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凸显的价值,保持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和支撑,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其主要包括校容、自然物、建筑物等各种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的各种建筑、场馆、场地、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的好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民俗体育活动往往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所以,加强对校园民俗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增加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种意识文化形态,是各种文化观念形态的集合体。学校的任务从广义来说就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内容和方式,而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以其独有的特征丰富了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有利地推动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有着凸显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娱活动方式等,全校师生都要遵守,规范着全校学生的观念。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组成校园文化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及发展水平,还能使高校在制度制定、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完善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校园育人的大环境。

(五)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由科学、艺术、人文三大支柱组成。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需求都需要知识、技术、艺术,更需要人文。人文指的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显然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文化当中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部分。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性格差异大,人文素养较低,在各种活动中往往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信仰缺失、精神压抑,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等特征。当然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时代、社会、生活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宣扬的是一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整体性的文化环境,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之相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校园文化体系的建立中,应在完善、改进自我的前提下,学习欠缺的文化理念,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独立的人格。新时期,民俗体育在高校广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民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时不仅锻炼了身体,感受了快乐,增强了自信,培养了意志品质,更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赛龙舟、搏击、摔跤等体现勇敢、坚毅;如踢毽子、舞龙舞狮、跳绳等提倡的是团结合作、沉着冷静等。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性思考

(一)民俗体育文化“三走”——走进课堂、走向操场、走进竞赛场

民俗体育文化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民俗体育要走进课堂。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是教学的蓝图,是育人的重要渠道,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民俗体育具有区域民族性、集体规约性、趣味娱乐性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把民俗体育项目科学地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堂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挑选出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其次,民俗体育要走向操场。操场是学生课外体育开展的主要场所,课外体育是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起着推动作用,所以民俗体育文化走向操场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民俗体育要走进竞赛场。体育竞赛活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是体育传播、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要求。如定期举行民俗项目的运动会,不仅使学生更新了思想观念、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综合素质,又能促进民俗项目的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广大学生受到了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才能很好的传播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设立研发机制

民俗体育要在高校科学、有序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媒体的宣传的力度。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等优势进行宣传,突显民俗体育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式做出科学判断和选择,提高对民俗体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使其投身其中。第二,设立科研机构。各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项目的特点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适当的改变重组以适应高校的教学及大学生的需要。只有民俗体育在高校科学、有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民俗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匾乏,而体育教师是民俗体育开展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体育教师是一个学校民俗体育教学的中流砥柱,所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建设是当务之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定期的、不定期的各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二种方式是,邀请国内民间、民俗体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第三,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经常和广大群众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民俗体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只有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民俗体育教师,才能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民俗体育文化

学校的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是各方面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与众不同的,使之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因为各个高校的办学条件、规模、类型、地理环境、气候等不同,决定了各校办学的总体思路不同,也决定了各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基于此,各高校要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域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民俗体育文化,最终形成丰富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

[4]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5]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两南师范火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6]杨世如,韦佳.原始礼仪竞技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苗族独木龙舟竞技文化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7]金少萍.民族文化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3,(6).

[8]《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于巴黎通过.

[9]官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

[10]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1]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责任编辑:刘忠林]

作者:叶小明 洪燕燕 汤俊

阳光体育作用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治理机制研究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等,厘清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研究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存在着竞赛形式僵化、组织管理缺位、制度保障乏力、督导评价缺失、“课程化”设计滞后等现实困境;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切入点,借鉴其结构模型,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治理体系,包括项目内容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督导评价体系以及制定一份体育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提高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阳光体育活动;体教融合;多元治理

Research on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unshine Sports at colleg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WANG Junwei

(Yuanpei Colleges,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國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阳光体育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的抓手作用,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体质健康水平[1]。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2]。这两个文件相呼应,既是对阳光体育的完善与升级,也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确立目标,指明了方向。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2018年8月5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下简称成绩单制度)。成绩单制度是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学生第二课堂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具体是指“4+1”系列制度安排,包含了“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四个体系和一个产品即成绩单”[3],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升级版。“其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经历与成果进行数据收集,构建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的大数据体系”[4]。其让第二课堂活动过程看得见、成效可量化,是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粘合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共青团中央自2016年在北京、江苏两个省份,36所高校进行了为期2个学期的试点工作,并于2017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得到众多学校的积极响应。《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就明确要求:“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5]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单制度的贯彻与落实,有助于加强体育部门与基层组织的工作联系,提升学校体育综合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制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其价值发挥有了着力点。

1  新时代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机遇

1.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020 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学校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6]。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我国早期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其实施办法同样规定,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不难推断,这两个文件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决策,在目标要求和内容形式上相辅相成,都坚持“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强调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

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主张广泛开展竞赛活动和课余训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而激发兴趣和爱好是入门阶段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发展目标,且逐步培养身体素养、健康行为和体育情怀”[7]。青少年一旦产生体育兴趣与参与意识,便会保持运动粘性,而这也是从体育“青铜”到“王者”的启蒙阶段。同时,阳光体育全员参与的运动主张,可以最大程度发掘体育苗子,选拔竞技体育人才。如苏炳添就是在初一的学校田径比赛中表现优异,被其体育老师发现短跑天赋的,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阳光体育对学生个人的要求是: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如果学校体育里每个孩子都学会一两项、两三项运动技能,又能够经常性地参加竞赛,那么我国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将是源源不断的,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8]。《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做出的重要顶层设计,是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阳光体育要借着这股“东风”,把体育“阳光”与更多的学生发生“光合作用”,助力他们成才成长。

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

“三全育人”旨在把所有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育人系统,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9],把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全过程。成绩单制度就是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一项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内容,它强调通过创新机制设计,凝聚“三全育人”合力,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搭建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平台,提升育人实效”[10]

阳光体育对学校的要求是:通过开展体育竞赛、课外文体活动、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等,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运动场、走在阳光下,都能参与到运动中去。陽光体育运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活动内容广、参与人员多、持续时间长,仅靠单个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组织实施。《阳光体育通知》自颁布之初就联合党政多部门共同下发文件,并成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领导工作小组,要求建立各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校团委、体育教学单位、学生处、各二级分院等共同组成阳光体育领导工作小组,共商共议,打造同向同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格局。显而易见,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它将学生体育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协同化,有助于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单位与各行政部门的工作联系,提高工作效能,是学校体育工作协同治理,将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的重要实践。

1.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围绕‘教、练、赛’来推进,强化课外锻炼、建设常态化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提高了对体育课程教学和学校体育在提高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教会、勤练、常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必要途径[11]。“教会”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勤练”是巩固技能,“常赛”则是运用和提高技能。构建课上教会、课下练习、巩固、提高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体教融合的核心环节,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阳光体育对学校的要求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近年来,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领导工作小组的组织策划下,开展了“校园阳光足球班级联赛”“阳光体育雪战”“体测联赛”等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了学校体育竞赛环境。2019年浙江省首次将广播操、拔河、集体跳绳、趣味拓展等项目纳入到省大学生运动会中,举行“阳光项目”竞赛。“与大运会的其他比赛项目不同,阳光项目比赛富于趣味性,并要求参与对象必须是注册学生运动员以外的普通大学生,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广泛性,激发了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12],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2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治理体系构建

随着“三全育人”“体教融合”等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日益得到重视。第二课堂的价值回归,让成绩单制度得到快速响应与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与成绩单制度发生“化学反应”。借鉴成绩单制度的结构模型,移植其内容体系,从项目供给、运行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评价、价值应用等5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健康、可持续的治理体系。

2.1  构建分门别类的专项化项目体系,为阳光体育运动夯实内容基础

阳光体育自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政策指示与要求,开展了大课间操、校园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形式各异的体育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系统的归类与整合,致使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凌乱、形式松散,不易于系统评价与效果认定。所以,对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功能性划分与成绩单制度进行有效匹配,成为阳光体育体系化建设的首要环节。

体育第二课堂是在体育课堂之外开展的与体育相关的各式活动,涉及内容丰富,活动范围广泛,除了常规的体育竞赛活动与体育参与活动,还可以划分为体育测试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体育管理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领导能力;体育实践类,培养学生体育应用能力、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是学校体育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集中展示(见第127页表1)。

2.2  构建系统全面的多层次运行保障体系,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发展动力

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机制予以保障。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教育合力,是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完善制度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发展目标规划,上级教育部门做好统筹规划,与学校负责领导签署“军令状”,明确责任,提高学校的重视度。二是完善督导监查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导与随机抽查,尤其是要对学校开展的体育赛事、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社团活动等活动进行抽查、评估与反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实施效果。三是建立评估奖惩机制,将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情况定期上报、按活动积分进行成绩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不作为的单位进行约谈、惩戒,打破“吃大锅饭”的工作局面。四是建立校内外协同互助机制,校内,成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机构,明确团委、体育部、学生处、各二级院系等部门工作职责,整合部门资源,打造多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闭环;校外,建立“结对”互助关系,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的学校在经验、组织、资源上指导帮助开展落后的学校,如在“阳光体育雪战”上,北方学校可以对南方学校给予指导帮助,通过校际间的精准帮扶,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整体“脱贫”。五是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运动队训练、体育竞赛、俱乐部或社团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行课程化处理,认定成绩,授予学分,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办法、计划等,对接体育课堂教学。

其次,提高物质供给能力。一是设立专项基金,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持续时间长,涉及人员多,要有专项资金作为保障,要专款专用,精准投放。同时,通过拉赞助、活动输出等,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场馆建设上,严格按照《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条例》的师生占有率进行标准化建设,并通過信息化管理,提高利用率。三是通过校外人员请进来讲学授课,校内教师走出去访学培训的双向施策,缓解师资短缺的困局,提高教师的竞技水平。

2.3  构建便捷高效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技术支撑

“智慧教育”为学校教学与管理提供新的运行空间。成绩单制度运行管理平台,就是为第二课堂量身定做的“智能管家”。目前主要包括共青团中央推广的“到梦空间”、省内统一提供和学校自主开发3种系统,它们都是通过系统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过程管理、监督考核、评价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获得学生锻炼的基本需求规律,同时,也可以发现参与锻炼很少的学生的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13],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第二课堂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随着成绩单制度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发或引进了体育第二课堂系统平台。诸如华南农业大学开发的阳光体育管理系统,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工程建设。武汉大学引进团中央“到梦空间”管理平台,成功匹配成绩单制度的系统布局,并与学校的教务网络系统联通,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统一。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体育竞赛管理系统,通过“云健身”“约战平台”“在线预约”等系统平台,实现学生自主报名、自主比赛。这些都是学校体育第二课堂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2.4  构建多元立体的指向性评价体系,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目标引导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8]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评价和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影响中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决定要素。”阳光体育运动要获得发展动能,必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一是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作为校长业绩评定的重要标准,建立以校长负责制的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二是把阳光体育工作纳入各级部门考核范围,与院系年度考核挂钩,激发各主体的潜力。三是将教师指导学生运动队训练、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等计入工作量,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推优评选上给予政策倾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设定学生成绩认定办法,将运动队训练、体育俱乐部及社团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根据考核结果授予相应的学时或工时,用学时换积分,用积分换学分。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发展特征,探索将积分、学分评价结果与优秀干部、综合能力测评、入党、保研等挂钩,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5  制定主题突出的应用性成绩单,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价值证明

第二课堂成绩单真实记录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全息影像。成绩单的生成一方面可以整合现有的第二课堂资源,把相关数据汇总,记录学生的全过程成长经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14],可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与支持,为就业、升学、推优等提供依据与参考。

阳光体育运动成绩单在设计时,依据项目分类,可分别设计参与类、竞赛类、体测类等不同主题类型,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首先,坚持全面性,学生参加了哪类活动,获得多少积分、学分,竞赛取得什么成绩、排位、等级等,让成绩单切实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真实见证与全面反映。其次,强调操作性,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可自行查询、下载、打印。最后,注重应用性,要不断宣传推广、探究整理成绩单的使用价值,将其作为工作就业、升学保研、评奖评优的重要支撑材料,提高影响力。

3  阳光体育运动治理机制的创新实践

阳光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实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下以绍兴文理学院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开展情况为实践案例,具体阐述阳光体育运动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3.1  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校体育工作格局

“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組织、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15]。提高阳光体育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首先,要坚持协同思维,形成教育合力。成立阳光体育工作小组,负责体育第二课堂建设,体育教学部负责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指导;校团委实行“校级团委、院级团组织、班级团支部”的三级管理,负责赛事宣传、组织报名等工作;学工部统筹院学生会、体育社团、体育骨干营等,负责赛事的组织协调、监督反馈、成绩总结等,各部门同向同行,协同联动。其次,加强对外合作,吸纳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与市体育局、各单项体育协会合作,开展学生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段位制等级培训等,并聘请当地武术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与市水上运动中心合作,聘请教练员,开设龙舟、皮划艇、浆板等选修课,组建水上运动俱乐部;与周边学校合作,建立高教园区体育教师发展联盟,坚持师资互通、场地共享,共同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竞赛体系建设和竞技人才培养。同时,坚持成果共享,每年举办的校园马拉松活动都会邀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校企合作单位人员、校友、学生家长等共同参赛,既促进了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学校体育工作也是一次检验与宣传。

3.2  深化阳光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建设,为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建设提供重要补充

“只有‘常赛’才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实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16]。无竞赛不体育,通过举办校运会、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体育社团活动周、新生杯球类联赛等不同类型的竞赛,实现“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的赛事体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文化节开展的“开学第一堂体育课”、体育颁奖典礼、校园“体育达人”评选等大型集体仪式活动,通过宏观叙事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的体育热情,奠定了学校体育人文基调。嫁接校团委开展的“红色电影进校园”“信仰的力量”等活动,组织集体观影《夺冠》《一个人的奥利匹克》等体育类电影;邀请谢震业、孟关良、俞觉民等绍兴籍体育名人进校讲座,培养体育精神,厚植爱国主义。该类主题活动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

3.3  优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为学校体育服务管理提供重要决策

随着成绩单制度的深入发展,诸多高校相继开发或引进了体育第二课堂信息系统平台。2015年校阳光体育工作小组联合网络建设与发展中心,开发“元培青年”公众号,并成立了数据应用中心,重点开展体育第二课堂大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工作。通过对阳光体育活动项目、时间、数量、性别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2019年对公众号进行了系统优化升级,可以开展线上报名、竞赛、培训、场馆预约等,实现自动记录竞赛成绩、参与排名和认定积分,备受学生推崇。2020年举办的校园马拉松活动,通过系统平台顺利完成了赛事的宣传、报名、编排、统计等工作,参赛人数达3 000余人,创历届新高。

3.4  强化成绩单的价值应用,为学生评奖、推优、升学提供重要依据

体育成绩单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记录和证明,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呈现。首先,根据学生参加的阳光体育项目类型,设定系统全面的成绩认定与转化办法,诸如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可获得0.5个学分,达到优秀可获得1个学分,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运动训练的,可根据训练次数、活动时间等获得体育课成绩5~10分的加权分,亦或可以获得相应积分,当专项积分达到60分可转化1个学分。完成规定的校园阳光长跑任务,每学期男生90公里、女生70公里,可以获得体育课成绩10分的加权分,这些举措成为吸引学生走向运动场,加入训练队的重要法宝。其次,提高体育成绩单的“含金量”。针对运动能力突出、活动表现积极的同学,特设体育专项奖学金,授予“体育之星”“体育达人”等称号,竞赛成绩特别优异的可直评学校学生最高荣誉“卓越奖学金”奖,而体育成绩单则是主要依据。自2012年以来,鼓励和指导有体育特长的普通学生跨专业考研,至今已被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众多高校录取30余人,体育成绩单在学生研究生复试时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担当。阳光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目标指引下,借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体系、通过活动内容归类、制度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参与主体评价指标构建和运动成绩单设计,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可监管、结果可量化,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参与率,让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主张更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强健体魄,文明精神”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EB/OL]. (2006-12-20) [2020-12-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 s3276/200612/t20061220_80870.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0-12-08]. http://www.gov.cn/xinwen/2020 -10/15/content_5551609.htm

[3] 李立红. 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就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答记者问[N]. 中国青年报,2018-07-05(03).

[4] 李娇楠. 高校共青团“第二課堂成绩单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运用与启示——以武汉大学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87-89.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 (2017-04-13)[2021-01-1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 5185555.htm

[6] 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 (2020-08-31) [2020-12-2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9/21/content_5545112.htm

[7] 柳鸣毅. 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青少年健康促进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 体育科学,2020,40(10):8-20.

[8] 王登峰. 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2020(3):96-102.

[9] 董秀娜,李洪波.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20(8):148-152.

[10] 周国桥.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52-54.

[11] 毛振明,于素梅.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正确教学模式[J]. 体育教学,2021,41(1):4-9.

[12]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阳光体育项目”比赛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EB/OL]. (2019-04-28)[2020-12-10]. https://www.eol.cn/zhejiang_ news/201904/t20190428_1656586.shtml

[13] 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 体育学刊,2015,22(6):75-79.

[14] 李彤.“成绩单制度”激活第二课堂[N]. 中国教育报,2018-01-09(07).

[15] 李泉. 治理理论的谱系与转型中国[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0-137.

[16] 周爱光.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21,28(3):1-6.

作者:王军伟

阳光体育作用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江西省农村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必要保证,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近十年来,江西省农村小学能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将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主要从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宣传教育、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活动形式创新、监督机制完善等方面提供建议,促进江西省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阳光体育 策略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n Jiangxi Rural Primary Schools

LI Aizhen, GUO Xiaoqin, YI Juan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 Jiangxi 330103)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ls; sunshine sports; strategy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各级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在阳光体育轰轰烈烈开展近十年来,江西省农村小学取得怎样的成效,遇到怎么样的问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笔者做了专门调查,并对其做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

1 江西省农村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自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江西省各农村小学能够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课内外体育活动逐步将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村小学校领导、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文件解读不够深入,认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活动管理不够规范。二是阳光体育开设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校内体育活动进行,校外体育活动途径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三是阳光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存在较大缺口,体育活动没有物质保障。四是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次数,学生体育技能掌握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五是阳光体育活动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影响江西省农村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多年来在江西省农村小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与效果,通过走访与调查了解,影响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不到位,师生思想不够重视。目前,仍有不少学校未设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没有开展过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对相关文件政策只是了解一些皮毛,在走访的15所农村小学中,有半数以上的领导、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成因、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等要素不太了解,学生更不知道其所以然,可见,农村小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尚未引起全体师生的密切关注。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多数村小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代,兼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掌握不太熟悉,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质量。一方面经费投入决定了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目前仅80%的小学设有田径场、篮球场,而拥有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等场所、设施的学校不足20%,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组织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体育场地、器材的损耗、补充、维修也需要经费支出,没有这部分经费支出的学校也占到了1/3,从而导致设备陈旧,损坏严重,器材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活动热情。四是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不力。虽然有些学校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未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上级部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校克服困难,所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就流于形式。

3 促进江西省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

在遵守阳光体育运动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一是上级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学习。按照要求各农村小学必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上级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各小组组长进行学习、讨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小组长回校后要向本领导小组成员宣传上级文件精神,引起各成员的重视,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二是校内开辟阳光体育运动专栏进行宣传,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印制宣传手册。三是班主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理解。四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阳光体育运动知识,并以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竞赛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①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学校、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3.2 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渐完善场地与器材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当地政府及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以及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地逐步配齐体育活动设备设施,严禁教育资金挪作他用。其次,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寻求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资助、捐赠。作为农村小学领导在寻求资助时要让赞助单位理解开展阳光体育的意义,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适当的时间邀请其加入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行列,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②再次,鼓励学生自购体育器材,特别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利用零花钱买一些必备的体育器材,以缓解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难题。③最后,学校要加强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寻求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时向学生免费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

目前,部分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因农村教学条件不好,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或离职或调离,而且由于编制名额不足,新教师引进困难,造成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因此,为保证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在3~5年内逐步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并制定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岗位调动的条件与要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改善教师工作待遇,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留得下来。另外,为改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效性与质量,还应创造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外出学习与交流,学习阳光体育运动的新政策、新标准,开展活动的新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允许老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科研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研相结合,全面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

3.4 创新活动形式,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目前,江西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途径主要是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而活动项目主要是跳绳、跑步、羽毛球、广播体操等一些传统项目,这些项目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而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开展好传统项目的同时一定要在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一是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形式,在遵守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资源发掘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活动项目。二是课间操,要根据学生需求以及当下流行的体操、舞蹈等项目进行改编。三是课外活动内容在延续本校传统特色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跳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跳绳技巧后,增加一些花样跳法,蹲跳、编花跳、接力跳等等。另外,还可以对当下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进行改编,开展“撕名牌”活动。四是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的习俗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5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效性

有效监督是各项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阳光体育的开展亦是如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渐完善《学校阳光体育督导办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成立专门的督导小组。此项工作由督导小组全面开展,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办法来督促农村小学阳光体育的实施,并将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公示,其公示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因工作开展不到位而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学校或个人不能评为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另一方面各农村小学阳光体育领导小组要根据要求认真开展好各项活动,并逐步完善执行、监督、反馈机制。学校领导小组成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措施,并责任到班级、教师,确保小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学校领导要对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责任人,每次做到奖罚分明,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为确保江西省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教育部门应该加大专项经费投资力度,逐步完善体育设备设施的建设,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觉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制度,创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同时,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为弘扬阳光体育运动奠定理论基础。④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4YB140)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梅雪琳.锦州市宝地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与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5.

② 张晔.湖南省高职院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32.

③ 杨万森,臧家利.影响齐齐哈尔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因素及策略研究[J].民营科技,2012(12):136.

④ 易建军.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148.

作者:李爱珍 郭晓琴 易娟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现代保险监管制特征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