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告知义务分析论文

2022-04-18

作者简介:石艺雯(1991-),女,汉族,河北行唐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李兆祺(199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摘要:告知义务是保险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保险告知义务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保险告知义务分析论文 篇1:

不可抗辩条款的基本理论及适用

前言

案例引入

2009年2月6日至3月6日济宁邹城人苗慧因病连续三次在邹城市人民医院住院,其夫张明玉陪同。住院期间,苗慧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伴骨髓纤维化。

2009年11月23日,其夫张明玉为其配偶苗慧,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中心支公司邹城营销服务部投保平安鑫盛终身寿险一份。投保时张明玉告知保险代理人其妻身体健康,没有病情。在投保书中的健康问询表"是否患有白血病"一栏中,张明玉和苗慧均填"否"。该保险合同于2009年11月26日生效。

2011年12月21日23时,被保险人苗慧因肾功能障碍综合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治疗,并于2011年12月23日零时经抢救无效死亡。

之后,张明玉依保险合同规定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经调查发现被保险人投保前的病情,故作出了拒赔通知。

2012年2月20日,张明玉向邹城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此案,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投保人张明玉与保险公司订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起已经超过二年,且被保险人苗慧的死亡属于承保范围,出险后,依据不抗辩条款--《保险法》第16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保险公司应当理赔。第二种意见是投保人张明玉在投保时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存在欺诈行为,本案不应适用不可抗辩条款,应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保险公司有权撤销合同。

此案为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寿险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了是否可以适用我国《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是个极为有争议的问题,如何正确适用《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不仅关系到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正确实施。因此,为正确适用不可抗辩条款,有必要先从不可抗辩条款的基本理论入手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基本理论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定义

不可抗辩条款,又称不可争辩条款或不否定条款,是指保险合同自生效之日起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两年),就成为不可争议的文件,保险人就不得以投保人在订立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未履行告知义务为由而主张合同无效并拒绝赔偿保险金。①

我国不可抗辩条款--《保险法》第16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二)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背景

不可抗辩条款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海上保险的保证制度。随着保险业的逐步发展,保证制度又从海上保险扩展到了人寿保险。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英美法院在保单中实施严格一致原则,即严格的保证制度。即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稍有瑕疵,就有可能在保险事故发生后遭拒赔。到19世纪后期,保险人发现:这种严格的保证制度在实践中,很难保证保险人不对该制度过度使用,即滥用合同解除权,从而使被保险人很容易被判定为违反保证,难以索赔。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寿险业的形象,造成社会公众对寿险业的不信任。因此从长期看,这会严重制约寿险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保险人开始反思合同解除权的行使问题。1848年英国伦敦寿险信用公司在其所售的保险合同中添加了一项条款,规定公司将放弃在任何情况下进行保单抗辩的权利。美国的曼哈顿寿险公司1864年开始使用此条款,将主动放弃抗辩权的意图变为其销售的寿险产品的固定条款。1930年,美国纽约州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将此条款上升为法律的一部分,作为法定条款,要求所有寿险保单必须包含此条款,从而使保险公司重新赢得公众信任。②随后,欧美各国在保险立法中纷纷采用不可抗辩条款来维护投保人的利益,至此,不可抗辩条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保险立法共同采用的条款,成为人寿保险合同的标准条款之一。

(三)我国不可抗辩条款的发展历程

2009年未修改《保险法》之前,我国有关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仅仅限于年龄的误报上,如2003年版《保险法》第54条规定:"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并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的,保险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在扣除手续费后,向投保人退还保险费,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二年的除外。"

但对于其他的误告情况,当时的保险法并未作出规定。因此,在当时,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不可抗辩条款。

在当时,由于不可抗辩条款在立法上的缺失,中国的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保险业务员由于不规范操作导致投保人不如实告知,保险公司默认这种行为并认可该保险合同;或保险业务人员为取得佣金,隐瞒或欺骗投保人,同其订立合同。这些情况体现出保险公司在签订合同时不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在出险时认定投保人不如实告知,从而拒绝赔付。这种行为不仅对投保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公众形象,打击了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制约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更好地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维护保险行业的公众形象和健康稳定发展,规制保险行业内不良行为,我国开始完全引入不可抗辩条款。

二、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

(一)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范围

1、不可抗辩条款适用于寿险合同。通过研究上文中不可抗辩条款的产生背景,可以发现不可抗辩条款与寿险合同密切相关。而且,在实践中,人寿合同一般时间较长,投保风险大,保费多,而保险事故又大都在投保后的很长时间中发生,如果一旦保险事故发生,投保人因投保时告知瑕疵而得不到理赔,那么投保人利益将得不到保障。因此有必要设立不可抗辩条款,使该人寿合同经历了一定时期变成不得任意解除的合同,以此保证投保人利益,保证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此外,在保险实践中,财产保险多为短期保险,达不到不可抗辩条款要求的二年期限,而且,不可抗辩条款是对人的生存价值进行保障,并有效减轻社会对已故被保险人的家属进行扶助的负担,财产保险只是对财产和财产利益进行保证,不涉及生命价值和社会负担,因此不可抗辩条款并不适用于财产保险,而应主要适用于人寿保险。

2、不可抗辩条款适用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过失或重大过失的不告知或不如实告知情形。从国外的立法来看,日本《商法典》明确规定恶意或重大过失不告知重大事实,或就重大事实作不实告知都可以适用不可抗辩条款;韩国《商法典》规定不抗辩条款适用的情形包括保险合同人或被保险人因故意或过失未告知重要事项或虚假告知。但是,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明确规定了欺诈性误述或隐瞒不适用于不可抗辩条款。英美保险法虽没有区分故意或过失,但也规定了欺诈性投保行为不适用于不可抗辩条款。由此可得出,虽然故意不如实告知(欺诈)可否适用不可抗辩条款在各国规定不同,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过失或重大过失的不告知或不如实告知的情形在各国规定中均可以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二)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例外

不可抗辩条款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但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都可以适用不可抗辩条款的话,显然是会助长保险欺诈行为的,这样是很不合理的。因此,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应该有例外。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例外有以下几种情形:

(1)无效合同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前提是该保险合同成立且生效,如果该保险合同无效,根据《合同法》第56条规定"无效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那么合同双方都无需按照合同履行权利义务,自然保险人就无需按照不可抗辩条款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进行理赔。

(2)欠缴保费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美国的不可抗辩条款中规定:"本契约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内有效,经过两年后为不可抗辩,但是欠缴保费时除外。"这种情形不受不可抗辩条款的约束是因为交付保费是投保人最主要的义务,而保险人的主要义务是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要是投保人没有履行自己主要义务,那么要求保险人适用不可抗辩条款,不得解除合同并履行保险义务,则显然不公平。

我国《保险法》第36条规定:"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30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60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该条款说明了,欠缴保费会导致合同效力中止,在保险合同的中止期间,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不负保险责任,不支付保险金。因此,欠缴保费也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3)保险责任范围外的纠纷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时,约定保险责任范围,保险人在该范围内承担保险责任。

《保险法》第16条规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其中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因此,发生于保险责任范围外的事故不是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这种情形不适用于不可抗辩条款。

(4)特别严重欺诈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民法上的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在保险法中,投保人故意不如实告知,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既包括欺诈的故意,又包含有欺诈行为,因此可认定为欺诈行为。

我国《保险法》规定的不可抗辩条款,规定了即使投保人有不如实告知的行为,但是保险合同经过二年,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也就是说,即使投保人对保险公司进行了欺诈,但是保险合同经过了二年,保险公司也不能解除合同。这种规定很明显不合理,即投保人虽然对保险公司进行了不实告知,但情节轻微,影响不大的,适用该条款,保险公司不得解除合同,但是,特别严重的欺诈,如果继续适用该条款,那么显然对保险公司不公平,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保险中特别严重欺诈不应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保险中特别严重的欺诈行为的界定,可考虑三条标准:(1)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极坏。如前言中的案例,被保险人已发现或确诊了白血病,投保人却故意隐瞒不如实告知,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此外篡改年龄,以达到保险人规定的承保年龄要求;故意隐瞒病史,或体检时找人代替而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等等;所有这些行为,手段恶劣,欺诈的意图十分明显,而且既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也损害其他被保险人的利益,影响极坏。假如这些行为也可以使用不可抗辩条款,不仅对保险公司不公平,也极有可能会变相鼓励、怂恿犯罪,显然这样做会阻碍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百害而无一利。(2)诈骗保险金数额巨大。利用保险合同诈骗保险金数额的大小,是衡量其行为是否构成特别严重欺诈行为的主要根据,只有当数额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认定为特别严重的欺诈行为。(3)保险公司不存在过错。在一些保险事件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存在不如实告知,但保险公司同样也存在过错,如投保人将被保险人的年龄由70岁改成50岁,这么明显的不实告知,保险公司或者由于疏忽,或者出于业务考虑而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那么这种情形应适用于不可抗辩条款。但是,如果保险公司尽到自己调查落实的义务,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不存在过失,那么则不应适用于不可抗辩条款。

(5)保险合同成立后两年内发生保险事故,两年后才理赔的情形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加拿大的"不可抗辩条款"规定,在没有欺诈的情况下,如果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保单生效已满两年,或者保单复效两年之后,保险人不再对保单的有效性进行抗辩。美国的不可抗辩条款通常为:"本契约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内有效,经过两年后为不可抗辩,但是欠缴保费时除外。"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均规定了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条件之一是被保险人在两年内生存,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在两年内死亡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而且,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两年内发生保险事故,但是过了两年才理赔,而保险公司发现投保人的不如实告知行为,但因合同成立已超过两年而不得解除合同,那么显然对保险公司不公平,并且会助长其他人利用不可抗辩条款进行恶意理赔的坏风气,这显然不是立法本意。

因此,保险合同成立后两年内发生保险事故,两年后才理赔的情形不适用不可抗辩条款。

结语

我国保险法纳入不可抗辩条款,对于防止保险公司滥用合同解除权,维护投保人长期利益,保证保险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姚泓冰:《"不可抗辩条款"到底能走多远?--新<保险法>实施后的反思》,载于《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年第4期,第21页。

②周玉坤:《不可抗辩条款适用性探析》,载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1期,130-131页。

作者简介:郭一帆,中国海洋大学2011级经济法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保险法。

作者:郭一帆

保险告知义务分析论文 篇2:

试论告知义务

作者简介:石艺雯(1991-),女,汉族,河北行唐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李兆祺(1992-),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摘 要:告知义务是保险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保险关系是一种风险关系的转移,加上保险人与投保人分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保险人对所应当承担的风险的预测,投保人对自己所获得的保险服务的理解,都基于对彼此提供的信息的信任。本文就告知义务的理论、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做了粗浅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保险法;如实告知;义务

一、保险告知义务理论

我国《保险法》第16条第1款规定:“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且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司法解释二(新出)第五条的规定是“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明知的与标的相关的情况或与被保险人相关的情况都属于保险法第16条第1款规定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的内容”。合同法中对最大诚信原则体现的最为透彻的一个制度就是告知义务制度。

关于保险标的事实,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应当在保险合同订立之时向保险人做出如实陈述,此即为告知。“订立契约时”,也就是双方完成告知义务时。假如要保人故意藏匿或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或人为的遗漏相关重要信息,就可能让保险人降低对所应承受的风险的预测,保险人可解除合同,危险发生后也是一样,这就是告知义务。最大诚信原则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即为告知义务。

保险告知义务也叫做“先契约义务”,双方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要约生效后到合同生效前的缔约过程中,所应该承担告知、协力、保密等合同附属义务。

将告知义务定性为先合同义务,我们赋予它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在立法上明确告知义务的履行期间来讲。与此同时,我们知道合同开始履行后,会存在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或危险,因而也需要我们肩负通知义务;当事故发生的时候也需要我们肩负及时通知的义务。保险告知义务则很好的将这两者区分开来。

二、关于我国保险法告知义务的几点看法

(一)告知义务人

我们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到,告知义务的主体确定的是投保人,而海商法中规定保险人为告知义务人,因为投保人为订立合同的相对人,所以笔者认为告知义务的主体应当为投保人。但是,诚信原则内在要求提出我们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充分的对一些保险主体不确定的进行规定,对于投保人也肩负着一定的告知义务。因而保险契约是最大诚意的契约规定,这也符合保险合同的题中之义,如果从这点来要求,那么被保险人也需承担部分的说明义务,以方便保险人更加明确需要承担的相关保险费用。

(二)告知义务的相对人

告知义务的相对人是保险人或者代理人(业务员、医师等)。在人寿保险或健康保险中,保险人估计危险的参照是体检医生的报告,并且该医生应该是保险人亲自指定。我国的《保险法》没有对这种事做出规定,义务人是否可以不告知。以平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笔者持肯定观点,因为这时在法律上,体检医生就是保险人的代理人,保险人所知道和应当知道的事项,都由于体检医生的介入而扩大了。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的身体是什么情况,应该由他们自己告知医生,在投保过程中如果对于自身身体健康情况进行隐瞒或者不明确自身健康状况,就会使得相关信息的不对称。为了杜绝此类情形的出现,保险人可以指定专业医生提供全面的体检报告,从此医生和保险人紧密相连,医生所知的保险人身体情况也是保险人所已知的,或者医生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得知的或者应知的也为保险人知悉或者应知的,同时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于这些事项也不再负有告知义务。

三、关于完善我国保险法告知义务的建议

(一)应当明确确立告知义务的内容

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和承保条件的重要事实,就算得上是告知义务的主要内容。现行的保险法不仅容易产生各种重大的误解,而且没有意义。

在保险诞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要求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告知的地区,比如说:英国的海上保险其规定了在如下4种情况下可以不用告知,即:①发生了使风险减少的情形,则该情形不用告知。②保险人或者保险人所在行业存在的一些情况是众所都知的。③保险人没有要求告知。④被保险人不需要告知的事项,一般是由于明示或者默示的条款。

对于以上方面的内容,我国的《保险法》没有进行规定。虽然从保险法的规定来看,这些事实一般是不需要进行告知的,但是为了避免纠纷,也应当明文作出规定。另外还存在1种情况,那就是在订立保险合同的时候被保险人隐瞒或者没如实告知的一些情况,当事故发生的时候,这种事项又刚好消失了,那么算不算没有履行告知义务?保险人可不可以以此来解除合同呢。一般来说,是不能的,因为被保险人没有告知的事项在事故发生时已经没有了,所以也不会对保险人的承保决定和要用什么费率承保有影响。但是我国法律没有对此做出规定,所以在现实中,还是有大量纠纷的存在。

(二)应有除斥期间限制

保险法第16条规定了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且告知义务的内容足以影响保险人是否同意承保或者以何种条件承保的情况下,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①当保险人知道有可以解除保险合同的原因后,对于投保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保险人什么时候做出选择,是立即选择还是有时间延迟,如果保险人拖拉太长时间,另行投保就不太可能了,或者在另行投保时要接受对其极为不利的条件。

②倘若保险人明明知情却装作不知情,尤其是在订立保险合同的时候存在相关的义务或者情况没有完全如实告知,加上保险事故也没有发生,则相关的保险费就进入了被保险人的口袋;但是一旦保险事故发生,那么保险人则必须要进行相关赔付,这时候又发现之前订立合同的时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没有如实告知所知事实,要求解除合同。这时该怎么办?除非有证据可以证明保险人从一开始就知道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没有如实告知,不然投保人是没办法的。但是这种证据的取证极为困难,而且几乎不可能要求保险人主动承认,所以这种情况只能无能为力。故笔者认为,保险人可解除合同应该有除斥期间的限制。除斥期間的规定也是为了避免保险人利用法律关系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四、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到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相关利益平衡的时候,如实告知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告知义务制度的重要方面,当事人应当享有的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之间究竟该如何分配和兼顾,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研究的,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在整理汇总梳理出一个大致的普遍性原理,等运用实践指导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作。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相关告知义务需要保险双方更加诚恳、诚信的配合,要预防和减少相关保险纠纷的发生就需要保险合同双方充分发挥告知义务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对自我正当权益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仲伟珩.德国保险法的投保人告知义务规定对我国审理保险纠纷疑难案件的借鉴[J];人民司法;2010年21期

[2] 洪伟;王可邦.走出“保证保险”的风险误区[J];中国律师;2010年05期

[3] 解秀丽.保险欺诈及其防治[J];现代商业;2011年23期

[4] 钟可慰;王晓梅.保险合同纠纷中如实告知义务若干问题研究[J];上海保险;2011年06期

作者:石艺雯 李兆祺

保险告知义务分析论文 篇3:

论违反告知义务下欺诈的适用

摘 要:我国《保险法》及《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投保人告知义务作出了规定,在投保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况下,保险人被赋予在一定期间内解除保险合同。《保险法》对于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规定与《合同法》关于欺诈行为的规定,并非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二者应并行不悖,同时适用应限定在投保人故意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形下,方可有利于平衡投保人与保险人之利益。

关键词:告知义务;欺诈;故意;重大过失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保险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中的相关规定,在投保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下,保险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该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亦不能主张解除。由于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在行为人主观状态和行为后果上的相似性,更为重要的是,《保险法》所赋予保险人之解除权期限相对较短,故而在司法实践中,常有保险人在诉讼中改采《合同法》的规定,请求法院撤销保险合同的情形。法院在判决中,对于保险人的该种主张,现行的司法实践在是否支持该主张的问题上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厘清欺诈行为和不履行如实告知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保险法立法之目的,对于保险人是否同时享有撤销权和解除权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当在我国的相关立法中对于该问题进行明确,以对司法时间进行有效指引。

二、違反如实告知义务与欺诈的构成及后果

1.未如实告知行为的构成及后果

在我国的立法模式下,如实告知义务是指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告知义务人须将保险人所询问的与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或提高保费相关的情形,向保险人如实陈述的义务。通过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可从中测定其承保风险。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上最大诚信原则的体现,认定投保人是否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要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不实告知与保险人承保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在私法领域,故意是指明知并想要发生依法定构成要件为决定性的事态,即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具有危害性而积极促成这一危害行为的发生。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其主观恶性最大。在民法中,重大过失通常是与一般过失相对而言,一般过失并不包含主观认知要素,纯粹是指未能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标准,即外在行为体现出的注意程度未能达到理性人的注意标准。而重大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人意识或應当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损害后果的高度盖然性以及非正当性,客观上给他人带来了一种造成严重损害的高度危险。正是由于行为人对于其行为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主观认识,重大过失更为接近故意,但与故意不同的是,重大过失行为人并不希望发生损害结果,且由于故意存在非常明显的主观恶性,因而在构成上无需再考虑是否构成巨大危险。[1]具体到《保险法》告知义务下,行为人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告知义务是指投保人知悉义务范围内的事项,但因重大疏忽未能向保险人告知,或有理由知悉其情况,但因重大疏忽而未知小真实情况,而未能向保险人告知。

基于二者在主观状态上的恶性程度不同,投保人故意与重大过失不履行告知义务所需承担的后果存在区别。由于投保人故意之主观恶性较大,保险人除可主张解除合同之外,还可以不退还保费,这实际上是对于该种主观状态下的行为人施加一种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促使投保人积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在投保人处于重大过失场合,保险人只可解除保险合同,仍要返还保费。当然,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受到一定的限制,保险人因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而享有的解除权需在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30天内,或保险合同成立之日两年内行使,否则解除权将消灭。

2.欺诈的构成及后果

民法上的欺诈是指以使他人陷于错误病因而为意思表示为目的,故意陈述虚伪实施或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判断是否构成欺诈,需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68条的规定,所谓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其通常表现为一种积极作为。其次,存在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构成以欺诈人故意为必要构成要件,是大陆法系的通说。所谓欺诈的故意实际上包含了双重故意,即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和使相对人因其错误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其三,因过关系的存在,即相对人因欺诈行为而产生认识错误,并且因为该认识错误而做出意思表示,且该因果关系以对于被欺诈人自己存在未即可,不必考虑通情达理之第三人会如何。[2]最后,欺诈须违反法律或诚实信用原则,即欺诈具有违法性,如果乙方是为了对方利益而做欺骗性陈述,则不成立欺诈。[3]

三、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欺诈理论之适应性分析

1.违反告知义务与欺诈之认定并行不悖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违反告知义务与实施欺诈行为订立合同所存在的区别在于法律效果的不同,正是由于这一区别的存在,对于保险人是否能够在投保人不履行告知义务情况下,主张适用《合同法》第54条司法实践中一直没有定论。同时,我国相关立法中对于该问题也呈现出反复现象。在早前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对于该问题均有所涉及,但最后公布的正式文件中对于该问题却没有规定。这也是导致目前司法实践混乱之原因之一。

在大陆法系保险法理论上,关于此问题存在两种学说,一为并存适用说,该说认为告知义务是基于保险制度及保险合同制特殊构造,所赋予投保人的一种负担,如有违反,即赋予保险人解除合同之权利,告知义务之规定与民法关于欺诈之规定,两者之根据、要件及效果均不相同,而为各自独立之制度,并非处于特别法与普通法之关系,故保险法之规定并不排斥民法规定之适用。[4]二是排除适用说,该说以当事人间利益均衡及权利关系之安定为出发点,认为告知义务之规定,系根据保险本质上之必要所为之特别规定,而民法欺诈之规定,系法律行为撤销之普通规定,倘保险法之规定与民法之规定发生竞合时,自应依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之原则,适用保险法之特别规定。[5]

笔者赞同上述第一种学说的观点。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即保险人承保以及最终保费的确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所需告知的内容也是针对合同之主要条款。如实告知是投保人的法定义务,若因重大过失而违反该义务,其“恶意”程度在评价上应当接近故意。承认独立信息提供义务(告知义务)的法国法,在债务人不履行信息提供义务时就推定了债务人的故意。[6]因此从构成要件上说,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能构成合同法上之欺诈。

有观点认为,保险法本身是民法的特别法,优先适用保险法的规定有利于促使保险人及早行使权利,并且避免保险人动辄解约,减少纠纷;若同时适用民法撤销权的规定,将使保险法的规定形同具文。[7]笔者认为,在民商合一立法体系下,保险法作为民法之特别法无可厚非,但并非所有法规都对民法具有优先性。进一步而言,之所以认为应当优先适用保险法的规定,无非是因为以保险法之规定行使解除权,与依据合同法主张撤销的法律效果不同。依据保险法上的规定,保险人行使解除权后,在故意的场合可主张不返还保费;而合同法被欺诈方在撤销合同之后,合同自始无效,双方应回复定约前的状态,若因对方之欺诈行为产生损害,可请求对方予以赔偿,即行使撤销权后,双方之间实际上产生了新的有关返还的清算债务。从表面上看来,二者的法律效果确实不同,但一经推敲即可发现.在投保人因重大过失而违反义务时,保险人解除合同同时,需要返还保费,实际上即产生了一种新的有关返还的清算债务;而在故意违反告知义务情况下,保险人不仅可以解除合同,还无需返还保费。该保费的保有,应将其解释为一种定额的损害赔偿,方能使得整个制度的设计趋于合理。因此不论是在投保人以何种主观状态违反告知义务之情势下,与行使撤销权撤销合同之法律效果并不相互排斥。正如拉伦茨所说.“只有当法效果相互排斥时,逻辑上的特殊性关系才必然会排除一般规范的运用”[8]因此以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来反驳因欺诈而撤销的适用,不具有合理性。

另外,撤销权的行使也不会导致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保险人有利而对投保人不利,使得不可抗辩条款确立的平衡保险双方利益的立法目的落空。[9]笔者认为,保险人享有期限内解除权的條件在于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而此时撤销权期间亦开始起算,若保险人在一年内不行使撤销权,其撤销权也会消灭,并不会使得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2.撤销权适用限制在故意违反告知义务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在投保人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况下,并不排除保险人主张投保人欺诈而要求法院对合同进行撤销。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人以欺诈而主张撤销权的行使,应限定在投保人故意的情形之下。正如前文所述,欺诈之构成要件以故意为限,且在法律效果上,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告知义务与欺诈行为之法律效果更为接近。对故意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各国立法一般均允许保险人解除或撤销保险合同,对已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无需承担保险责任,且无需退还保险费。在此,各国立法体现了明显的威慑意味,“不能允许一个实施欺诈的投保人认为,如果欺诈成功,自己将会获益,如果欺诈失败,自己也不会遭受损失。”[10]同时,同为大陆法系的《德国保险法》中第22条就明确规定,保险人基于投保人欺诈性不实告知而享有的撤销保险合同的权利不受影响。德国保险法中的规定,对于我国之现行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相关立法建议

基于上文之分析,笔者建议在将来保险法修订中,应明确保险人可在投保人因故意违反告知义务之情形下,可适用撤销权,具体修法意见为:“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如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人可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要求撤销保险合同”。

参考文献:

[1]叶名怡.重大过失理论的构建[J].法学研究,2009(6):77.

[2]韩世远.合同法总论(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84.

[3]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49.

[4]大森忠夫.保险法.日本:有斐阁,1970,136.

[5]大森忠夫.保险法,有斐阁,1970版.108.

[6]后藤卷则.法国契约法中的欺诈、错误与信息提供义务(三)[J].民商法杂志,1990(4)。转引自刘勇.论保险人解除权与撤销权的竞合及适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4):30.

[7]刘宗荣.论违背据实说明义务之解除权与意思表示被欺诈之撤銷权[J].月旦法学杂志,2002(81):50.

[8]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7.

[9]雷桂森.保险法上告知义务违反与民法上欺诈之关系[J].人民司法,2013(19):87.

[10]马宁.保险法如实告知义务的制度重构[J].政治与法律,2014(1):60.

作者简介:

崔越(1992~),女,重庆万州人,华东政法大学2014级民商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崔越

上一篇:语文素养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法体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