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责任期间分析论文

2022-04-18

在国际货运保险中,“仓至仓”条款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保险责任起讫期间的重要条款。目前很多外贸从业人员缺乏对此条款的正确认识,在货物遭受损失时不能得到相应赔偿,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引用实例,详细解读“仓至仓”条款,结合保险赔偿的三个基本原则,阐述“仓至仓”条款在《Incoterms[R]2010》11个贸易术语下保险责任的适用范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保险责任期间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险责任期间分析论文 篇1:

PICC仓至仓条款中“到达”词义的理解

《提要》

PICC仓至仓条款中“到达”一词的含义,应理解为货物卸离落定的完成时状态,卸货过程应包含在PICC仓至仓条款保险责任期间内。

《案情》

原告:兴亚物流(上海)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以下简称兴亚公司)

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

2017年8月1日,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向万都海拉电子公司(韩国)购买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单元一批,由兴亚物流有限公司(韩国)承运,兴亚物流有限公司(韩国)签发了多式联运提单,提单号为HALCCN1708002,从韩国仁川港运至中国连云港,最终目的地是苏州收货人仓库,上述货物先由海运从韩国仁川港运往中国连云港港,到达连云港港后,由兴亚公司负责报关、报检并联系运输车辆运至万都海拉苏州公司仓库。上述货物运至苏州收货人仓库后,集装箱卡车司机金铁城及李闪将涉案货物从集装箱卸至地面过程中,2个托盘的货物(共计300件)不慎发生倒塌,摔至地面。江苏徽商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出具的公估报告认为:经勘查现场发现,涉案保险标的外观无明显变形。但是该电控单元属于精密电子产品,用于汽车电子助力转向系统,非标准零件,须退回原厂检测。退运面临海关、商检、国税等多道繁琐手续,检测费用远大于涉案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单元货物实际价值,因此对标的推定全损。现受损货物仍存放于万都海拉苏州公司仓库。

涉案货物出运时,兴亚公司以万都海拉苏州公司为被保险人向人保公司投保了20个托盘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单元的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保单号PYIl201732070000000299,保单记载承保险别为:根据中国人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2009)》承保一切险。

发生事故后,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向人保公司提出了理赔申请,为方便索赔,将涉案保单项下索赔权转让至兴亚公司。同时,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向兴亚公司提出赔偿,兴亚公司于2017年12月12日至2018年8月6日期间,向萬都海拉苏州公司支付了共计人民币255626.58元的赔偿款,该款项包括了货物的损失及相关税款损失。

原告兴亚公司因受让索赔权,与被告人保公司就保单项下赔偿责任无法达成一致,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人保公司赔付货物损失。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为海上保险合同纠纷,争议焦点为:一、货损是否构成保险责任期间的保险事故;

二、关于理赔金额及被告是否应当对原告进行理赔。

一是关于货损是否构成保险责任期间内的保险事故。首先,根据收货人处监控视频显示,货物在卸货作业中确实发生了倒塌事故,该事故对于货物性能存在损害,属于该险种承保的风险之一。其次,倒塌所致的货损将导致汽车产品质量无法达到国家强制性规定,并有概率触发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保险合同约定,推定全损是指被保险货物的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回复、修复受损货物以及运送货物到原定目的地的费用超过该目的地的货物价值。根据公估报告,现涉案存留的货物无法使用,且退回检测的费用及相应的关税等费用远超于货物的实际价值,因此对涉案货物作推定全损符合合同约定。

关于该货损是否发生在保险责任期间内,原、被告存在较大争议。法院认为,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2009版一切险中关于保险责任期间的约定,即“仓至仓条款”载明:本保险负“仓至仓”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包括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海上、陆上、内河和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

法院认为,首先,根据现有视频证据及从收货人处了解可知,涉案货损系在集装箱车到达收货人仓库的卸货平台,在货物卸离集装箱车至地面的过程中发生。从监控视频可知,虽同处同一密闭空间,但收货人货物集中储存处所位于卸货平台约10m远处,收货人的货物在该最后仓库统一存放,仓库与卸货平台之间设置有关卡及门锁,以防偷盗,从该仓库的卸货平台地面至货物最终存放地点之间须通过液压车或叉车继续运载前行,故涉案货损发生之卸货平台并不属于货物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第二,该条款所称“货物到达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应理解为货车到达仓库,对货物进行搬卸作业并货物最终存储于仓库的过程。货物从集装箱车卸离至仓库地面,经叉车搬入仓库落定后,保险人承保的风险才终止。本案的货损发生在货物从集装箱车卸离至地面过程中,此时货物尚未到达仓库,保险责任期间尚未终止。第三,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对于“仓至仓”条款责任期间何时终止的理解,因双方存在不同理解和争议,应当作出对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即保险人不利的解释。综上所述,法院认为货损发生在保险责任期间,且属于承保风险所致的货损,因此存在保险事故,对于被告不存在保险事故及货损发生在保险责任期间终止后的抗辩,法院不予采纳。

二是关于理赔金额及被告是否应当对原告进行理赔。根据公估报告,受损货物为其中部分货物,共300件,单价为117.42美元,件,总计人民币236479.18元(汇率为1:6.7132),受损货物因检测费用远大于货损价值,故推定全损,保险人应当减去免赔额后作出赔付。根据保险单约定,免赔额为2 000美元或损失金额的5%,以高者为准。据此计算免赔额为人民币13426.40元,保险人尚须赔付的金额为人民币223052.78元。根据海商法相关规定,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时,可以从应支付的赔偿额中相应扣减被保险人已经从第三人处取得的赔偿。该第三人通常理解为应当是对涉案货损负有赔偿责任的人。现有证据表明,兴亚公司是海运提单项下收货人,兴亚公司亦自述其负责涉案货物到港之后至实际收货人仓库的运输,据此,兴亚公司作为多式联运承运人兴亚物流有限公司(韩国)注资的全资子公司的分支机构,系接受多式联运承运人兴亚物流有限公司(韩国)的指令,在目的港从事相应的货代及运输工作,应认定为涉案货物的陆上区段承运人,对于涉案货物在其承运区段内发生的货损,实际负有赔偿责任。兴亚公司通过金铁城的账户向收货人万都海拉苏州公司支付的款项人民币255626.58元,应当认定为对涉案货损的赔款。据此,被告人保连云港市分公司有权依法扣减被保险人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已经从兴亚公司取得的赔偿金额。现被保险人从兴亚公司已获得的赔偿金额高于保险公司应赔付的金额,因此,被告人保连云港市分公司无须再对被保险人万都海拉苏州公司进行理赔。

根据海商法相关规定,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将货物的保险利益转让给承运人的条款或者类似条款,无效。兴亚公司作为陆上区段承运人对涉案货损负有赔偿责任,而收货人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将货物的保险金请求权利益转让给兴亚公司,兴亚公司据此向保险人提出索赔,或者对抗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最终使自己免除对货损的赔偿责任,损害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该索赔权转让与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相类似,应当归属于无效。

综上所述,被保险人万都海拉苏州公司就涉案货损已不存在实际损失,其已丧失向保险人索赔的前提条件。兴亚公司通过赔偿货损的方式取得保险金索赔权无效,其请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上海海事法院依法一审驳回原告兴亚物流(上海)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作出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该案判决现已生效。《评析》

“仓至仓条款”(Warehouse to Warehouse)系海上货物运输险中关于责任期间起讫的规定,即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从何时开始至何时结束。这是一条说明保险人承保期限的重要条文,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

一、ICC条款及PICC条款的比较分析

英国协会货物(ICC)条款第8条的“运输条文”(TransitClause)就是仓至仓条款。协会货物条款1982版规定,保险责任开始在“从为了开始运送货物而离开仓库或储存地”,风险终止在8.1.1-8.1.3规定的三种情况中最早者来作为承保风险期限的终止,包括8.1.1,即货物到达收货人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

承保的风险是整个运输期间的风险,但有部分作为受保人的货方认为,光是运输期间受到保障还是不够,寻求在货方仓库或堆场装货(如在卖方的仓库把货物装进集装箱内)及卸货期间会发生的风险进行加保。于是2009版ICC“运输条文”就进一步向两端延伸了一点点,对受保人更加有利,也避免了一些争议闭。2009版ICC条文规定承保风险从“为了把货物马上装上运输工具,而在仓库或在储藏的地方首次移动货物”开始,至“货物从装载车或其他运输工具卸完”为止,包含了两端的装货及卸货过程。保险责任终止的措辞使用了on completion of uploading一词,uploading有搬卸的意思,意味着只有货物经搬卸在仓库落定后,卸下货物才结束,责任期间才终止。

现在比较通用的PICC人保条款2009版规定为,“仓至仓”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至“该项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知,对于两端的装卸货过程是否包含在责任期间内,ICC条文2009版的约定是最为清晰的,明确责任期间包含了两端的装卸货风险。而ICC协会货物条款1982版及PICC人保货物条款2009版的规定并不明确,容易引发纠纷。

二、对PlCC仓至仓条款中“到达”一词的理解

案涉纠纷的货攒恰恰发生于货物在收货人仓库进行卸货作业时,那么PICC条款责任期间何时终止的理解成为审理本案的关键。

第一,PICC条款中用词是“到达”。何谓“货物到达仓库”,我们认为,以一般常识理解,货物到达仓库应当是货物脱离运输车并最终存储于仓库。货物到达收货人處后,一般应先进行卸货作业,若卸货地在仓库外,那么还应通过叉车、液压车等运输工具将货物搬进仓库进行存储。而本案特殊在货车直接开进仓库进行卸货作业,我们认为,虽然从物理位置上看,此时货物已经到达仓库,但货物并未脱离运输车到达地面落定。货物卸离“落定”后,才形成“货物到达仓库”的完成时,卸货过程包含在仓至仓条款的责任期间内。

第二,从前后文理解的角度,货物到达的地点,不管是仓库也好,储存处所也好,其用途及功能均是使货物处于—个稳定的状态,等待后续被收货人用于正常运输以外的储存、分配或分发。因此显然,货车到达仓库后连续的卸货作业过程应当处于保险责任期间内,因为仅有当货物卸货完成后,才能等待后续进一步被收货人储存、分配或分发。

第三,从PICC人保条款英文对照版的字面意思上看,“delivery”含有交付、送达的意思,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中国抽纱公司上海进出口公司诉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纠纷”一案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将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仓至仓条款的责任期间,理解为货物在启运仓库启运开始,至抵达收货人仓库并向提单持有人合法交货时为止的期间,在此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均属保险人承保范围。虽然上述的理解可能会扩大在收货端的保险责任期间,造成保险人承保风险的扩张,但起码“直至向提单持有人合法交货为止的期间”,肯定包含了货物在仓库的卸货过程。一般卸货完成后,承运人才可向收货人交付货物。

第四,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对于“仓至仓”条款责任期间何时终止的理解,因双方存在不同理解和争议,应当作出对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即保险人不利的解释。

结合以上分析,涉案货物在仓库卸货平台处卸货时发生倒塌造成货损,此时保险人承保的风险尚未终止。PICC仓至仓条款中“到达”一词的含义,应理解为货物卸离落定的完成时状态,卸货过程应包含在PICC仓至仓条款保险责任期间内。

三、PlCC仓至仓条款责任起讫再论

仓至仓条款解决的是海洋货物运输中保险责任期间起讫的问题,PICC条款的措辞虽然在当前被广泛使用,但语义表达并不清晰,适用时容易引发争议,最为明显的就是是否包含两端,即运输过程中的装货端及卸货端的责任问题。

我们认为,从海洋货物运输险承保风险来看,其主要承保的是运输风险。仓至仓条款已经将货物保险从原先“港至港”延伸至全程运输,包括了陆路、海运及其他运输方式,包括上文所提及的至收货人仓库后的叉车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因此运输的形式并不重要,运输由谁来负责也并不重要,因为保险合同的责任期间并不等同于承运人责任期间,因此风险开始及风险结束的判断在保险合同纠纷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能够依据的也就是条文本身。

上文已经从语义、常识、前后文理解、英文版对照、格式条款解释等角度对PICC的条款进行了分析,结论就是PICC条款应当包含了货物到达收货人处的卸货过程,货物从运输车辆卸离至仓库地面落定后,承保风险才终止。该案例的辨析,有利于解决实务中对于此问题的争议。我们同时也建议,为了避免争议,PICC应当尽快启动对于仓至仓条款的修改,建议的修改条款为:本保险负“仓至仓”责任,自为把被保险货物马上装至运输工具,而在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首次移动货物时生效,包括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海上、陆上、内河和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在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从装载车或其他运输工具卸完为止。

《裁判文书》

(2018)沪72民初2900号民事判决书

作者:张虹

保险责任期间分析论文 篇2:

简述不同贸易术语下“仓至仓”条款保险责任适用范围

在国际货运保险中,“仓至仓”条款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保险责任起讫期间的重要条款。目前很多外贸从业人员缺乏对此条款的正确认识,在货物遭受损失时不能得到相应赔偿,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引用实例,详细解读“仓至仓”条款,结合保险赔偿的三个基本原则,阐述“仓至仓”条款在《Incoterms [R] 2010》11个贸易术语下保险责任的适用范围。

一、 “仓至仓”条款解读

某年8月,我国某出口公司对外签订一份以FOB为条件的农产品合同,买方已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货物从我公司仓库运往装运港码头时发生承保范围内的损失,事后我公司以保险单含有“仓至仓”条款为由要求保险公司赔偿,被拒绝,后我公司又请买方以买方的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同样遭拒绝。本案例中,为什么在投保了“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发生了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损失,被保险人却得不到赔偿?对此,首先我们需要对“仓至仓”条款进行解读。

在国际货运保险中,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对合同标的承担保险责任的起讫时间即为保险期间。由于海运货物保险是对特定航程中货物的保险,航程过程不确定因素多,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期间,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采用“仓至仓条款” (Warehouse to Warehouse Clause,简写W/W)设定保险责任期限。

在最早使用的货物承保单上(S.G.保单),并没有现在的“仓至仓”条款,承保的期限始于货物已实际装上船至货物运抵港口从船上卸下到码头为止,即保险人仅承担海上航程及卸船过程中的风险。随着贸易的发展,为适应商人更多的需求,1912年英国伦敦保险协会正式引入仓至仓条款,将保险责任空间扩展到航程起始和终止两端含内陆运输的整个正常运输过程。此后,“仓至仓”运输条款发展为国际惯例。

我国1981年修订的《中国保险条款》规定,本保险的“仓至仓”责任,自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所载明的起运地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包括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海上、陆上、内河和驳船运输在内,直至该项货物到达保险单所载明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或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或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为止。如未抵达上述仓库或储存处所,则以被保险货物在最后卸载港全部卸离海轮后满六十天为止。如在上述六十天内被保险货物需转运到非保险单所载明的目的地时,则以该项货物开始转运时终止。理解此条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责任始于“货物运离保单上所载明的起运港(地)发货人的仓库开始正常运输时”。若还未运离仓库,而是在仓库内的作业,比如打包,刷唛,装车等内部操作,此时如果发生仓库失火,被盗等意外,均不在保险期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运离仓库开始正常运输”,若货物运离仓库,不是开始正常运输,而是运往别处仓库再处理,然后再运往码头,此时最后的仓库才是真正的起运仓库,保险责任也从运离此仓库开始。

2.责任终止于以下几种情况:(1)货物抵达保单载明目的地收货人的最后仓库或储存处所。这是正常情况下的一种责任终止,比较好理解。(2)货物抵达被保险人用作分配、分派的储存处。如果货物抵达最后仓库之前,进入某个中转仓库,收货人为节约成本,在中转仓库开始转售货物,以货物抵达此中转仓库时,保险责任中止,即便此中转仓库是含在正常运输途中,保险责任也自此终止。(3)非正常运输的其他储存处。非正常运输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遇到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一些情况,致使货物无法运往原定卸货港而在途中被迫卸货、重装或转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运输延迟、绕航或运输合同终止等情况。一旦发生非正常运输,当货物在中途某个港口卸下、入仓而不再向原目的地运送,只要货物进入该仓库,保险责任即刻终止。若被保险人在获知因其无法控制的原因致使被保险货物发生了运输延迟、绕航等情况后,及时通知了保险人并根据情况加缴了适当的保费,保险单继续有效,这也就是说保险人扩展了自己原先的责任,继续对被保险货物负责。(4)货物卸离海轮未满60日,开始转运到非保险单载明目的地。(5)货物卸离海轮满60日。以上五种情况,以最先发生情况为责任终止点。

二、结合可保利益原则,不同贸易术语“仓至仓”条款的适用

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的必要要件,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在国际贸易中,究竟是进口商还是出口商对货物具有可保利益,取决于谁与货物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保险赔偿的三个基本条件:(1)索赔人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者;(2)索赔人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3)发生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损失。只有具体结合不同的贸易术语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仓至仓”的保险条款。

国际商会2010年修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将原来的13种贸易术语缩减至9种,另增加DAP、DAT,共计11种贸易术语。同时,根据适用范围划分为两类:第一类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如FAS、FOB、CFR和CIF;第二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如EXW、FCA、CPT、CIP、DAP、DAT和DDP。在《Incoterms [R] 2010》中涉及由卖方购买保险的只有CIP和CIF术语,其他9个术语,买卖双方均无义务办理保险。

(一)第一组: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的贸易术语:FOB、FAS、CFR、CIF

1.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是指在装运港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上或已装上船的货物交货,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在货物交到船上时由卖方转移到买方。根据《Incoterms [R] 2010》的解释可知,卖方承担的货物风险范围是货物运离卖方仓库前的滞留期间,比如内部货运管理操,包装、刷唛等,运送至港口途中以及在港口作业将货物装至指定的船上,买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以后的风险。在买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下,买方是保单合法持有人,虽然保险期间是“仓至仓”,但买方对保险标的的可保利益始于买方对保险标的开始承担风险时,在FOB术语下,即是货物装上船以后。因此,如果货物从保险单载明的卖方仓库运至装运港途中或在港口作业时发生意外(如货物起吊过程中不慎落海等),均不能获得赔偿。与《Incoterms2000》相比,这里FOB风险的转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装运港的“船舷”为界转为“船上”为界,CFR和CIF风险的转移变化也是如此。结合可保利益原则分析本文开头的案例,在FOB术语条件下,货物自启运地仓库到装上船的这段距离,卖方虽然享有保险利益却因为此时保险合同的双方为保险人和买方,卖方不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或合法持有人,当货物在此期间发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损失时,根据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三个条件,保险人可以拒绝卖方提出的赔偿。而此时买方虽然与保险人有着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却因为对货物没有保险利益,同样也不能要求保险人赔偿,因此FOB条件下买方投保的“仓至仓条款”实质上已缩短至“船至仓”条款,即保险公司对保险货物所担的责任是从装运港船上开始到目的港收货人仓库为止。

2.FAS:“装运港船边交货”,是指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的船边,如放置码头或置于驳船上,即履行了交货义务。买方从此刻时,承担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在买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仓至仓”保险期间也缩短至“船至仓”。

3.CFR:“成本加运费”至指定目的港。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在货物交到船上时转移,费用转移点则在目的港。对于C开头的贸易术语,我们必须注意风险转移的临界点在装运港,而费用转移点在目的港。买方对货物的可保利益开始于风险转移点,而不是费用转移点。在买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下,“仓至仓”保险期间实质为“船至仓”。

4.CIF:“成本加保险费、运费至指定目的港”。此术语下卖方在装运港船上交货,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在货物交到船上时转移,卖方必须为在途货物办理保险。一般情况下,卖方与保险公司签订以自己为被保险人的保险合同。货物运离载明的装运港仓库至装运港装上船舶(包括装船的过程),卖方对货物承担风险,因而具有可保利益。在这个阶段,卖方是保单合法持有人,对保险标的享有可保利益,若期间发生了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人负责向卖方赔偿。货物装船后,风险转移给买方,卖方可通过背书将保单转让给买方,买方即刻起合法持有保单,同时也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如货物交到船上至最终运抵保单上所载明的收货人仓库期间发生意外,买方有权凭保单向保险公司依法索赔。在此,保险期间才是完整的“仓至仓”期间。只不过,货物从卖方仓库到装运港装上船之前遇到承保范围内的风险由卖方向保险人索赔;而货物从装运港装上船起至目的港收货人仓库期间发生承保范围内的损失则由买方向保险公司索赔。本文案例中,如果双方选择的贸易术语是CIF而不是FOB,那保险人就必须向卖方赔偿。

(二)第二组: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EXW、FCA、CPT、CIP、DAP、DAT和DDP

1.EXW:“工厂交货”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如工厂、车间或仓库等)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无需将货物装上任何运输工具。买方需负责将货物装上运输工具,并将货物从交货地点运至最终目的地,承担期间的全部责任、风险和费用。在此术语下,一般由买方购买保险,保险期间涵盖完整的“仓至仓”。需要注意的是,“仓至仓”条款的保险责任始于货物运离载明的起运地(港)发货人的仓库开始运输时,也意味着货物在卖方仓库中的装货过程以及滞留期间并不在保险期间,如其间发生意外,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2.FCA:“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在买方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他人,风险在交货地点转移至买方。若交货地点在卖方所在地仓库,在买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下,保险期间是完整的“仓至仓”期间;若交货地点是在其他指定地点,卖方只需将尚在运输工具上未卸载的货物交予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其它人处置时,即完成交货,此刻风险也由此转移至买方。在此情况下,买方购买保险所享受的保险责任期间是卖方交货后至最终仓库,是“交货点至仓”范围。

3.CPT:“运费付至(指定地点)”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亦即买方承担交货之后一切风险和其他费用。如涉及多个承运人,卖方将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时,风险即转移至买方。由于是卖方指定承运人,当卖方交货地点在其所在地仓库时,风险在卖方所在地仓库即转移至买方,买方获得对货物的可保利益,因此,在买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下,保险期间是“仓至仓”;如若卖方交货地点不是在其所在地时,则卖方还需承担货物从其所在地仓库出发到出口国指定地点(码头、集装箱货运站、堆场、机场等)的风险,除非卖方专门对这段路程投保,否则在此术语下,买方投保时保险人只承担从指定交货点到买方仓库的风险,那就不是真正的“仓至仓”。

4.CIP:“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是指卖方向其指定的承运人交货,但卖方须支付将货物运至目的地的运费和办理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或损坏风险的保险。风险的转移发生在交货完成时,此术语下,由卖方负责购买保险,卖方可通过背书的方式将保单转移给买方。CIP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交货点在卖方所在地,此时卖方投保,货物从卖方仓库到买方仓库发生属于承保范围的损失时,买方凭卖方转让的保险单向保险人索赔;第二种情况是交货地点在出口国非卖方所在地的其他地点,如果货物从卖方仓库运抵出口国其他指点地点交货给承运人其间发生承保范围的风险,由于此时风险还没有转移,货物所有权仍在卖方,且卖方办理的保险手续,则由卖方向保险人提出索赔;如果货物损失发生在出口国指定的其他地点货交承运人之后,由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买方,因此由买方凭卖方转让的保险单向保险人索赔。由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情况,CIP术语条款下保险期间涵盖整个运输过程,是真正的“仓至仓”条款,只是在不同情况向保险索赔的对象可能有所不同。

5.DAP、DAT和DDP:DAP“目的地交货”和DAT“终端(点)交货”是2010年通则中新增加的两个贸易术语。这三种贸易术语为进口地交货,交货地点可以是目的港船上、码头、集装箱堆场、买方指定仓库等。若这三个术语的交货地点在买方所在地仓库,且由卖方投保,如果发生属于保险人承保范围内损失,其承保的责任就是完整的“仓至仓”,由卖方向保险公司索赔;若指定的交货地点不是买方所在地仓库,而是进口国其他地点,则保险期间是“仓至交货点”。

三、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Incoterms [R] 2010》不同贸易术语下,保险责任的实际期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由表1可以看出,在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保单上所载明的“仓至仓”条款承保范围不一定全是从发货人的仓库到收货人的仓库,保险人实际的保险期间受到贸易术语、风险转移、保险利益和投保人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缩短至“船至仓”、“交货点至仓”等情况。因此,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贸易术语下“仓至仓”条款,对于保障投保人的权益至关重要。在非真正的“仓至仓”条件下,为了减少损失,卖方或是买方要么选择其他的贸易术语,要么对该贸易术语下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那段范围单独投保,以减少损失,如FOB、 CFR和FAS术语下,货物从装运港卖方仓库到装上船期间的损失如欲得到赔偿,卖方就需要另外向保险公司单独投保。对于某些内陆企业而言,采用FOB或CFR术语内陆启运地至装运港这个过程的风险相当大,建议出口方应通过合理的选用价格术语或在合同中规定相应的条款及时将风险转移给进口商或是以投保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如投保“陆运一切险”等。而D组三个术语下,当指定交货地点在进口国买方仓库以外的其他地点时,买方可以另外购买从进口国交货点到买方仓库所在地这段运输的保险,万一发生承保范围的损失就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注释:

①刘秀玲:《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刘恺钧,吕佳:《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1] 应世昌.新编海上保险学(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215~216.

[2] 袁建华.海上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三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4.

[3] 刘秀玲.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51~60.

[4] 刘恺钧,吕佳.国际贸易惯例与公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0~34.

[5] 辛玉兴.国际货运保险中“仓至仓”条款的掌握和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0,(07):17~22.

[6] 杨树明,王晓宁.浅析仓至仓条款的隐性陷阱[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02):131~135.

作者:刘主光 张建民等

保险责任期间分析论文 篇3:

追溯保险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数量众多,保险的供给大于需求,导致各保险公司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形下,不少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通常会承保追溯保险,在延長的保险责任期间就会引发新型的追溯保险纠纷。鉴于追溯保险的发展与相关法律发展的不对等,本文就此提出追溯保险的相关法律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追溯保险 追溯期 空白期

一、追溯保险的定义

在保险业务的开展中,保险公司通常会采取签订暂保单、倒签保单以及提供追溯保单的形式来减少在“空白期”的客户流失量。接下来将通过把追溯保险与暂保单、倒签保单相比较从而总结出追溯保险的定义。

(一)追溯保险与暂保单

暂保单和追溯保险通常都存在于投保人签订投保单到保险合同签发的期间,作用是保障投保人以及被保险人的利益。两者虽具有相似性,但两者是基于不同的保险制度而产生的。

两者的相似性:首先在在保护投保方的合法权益上是相似的。前者通过赋予合同溯及力来保护在“空白期”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利益;而后者通常是在投保人提交投保申请后到正式的保单签发前的核保期间为保障投保方的利益而签发的凭证。其次在法律效果上是一致的。两者对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具有完整的合同效力。追溯保险能使保险合同的效力完整的提前到追诉期内;暂保单具有与保险单相同的法律效力,作用是使当事人能够在“空白期”享有相应的权利及义务。

(二)追溯保险与倒签保单

在保险市场上,倒签保单一般出现在海上保险中,是由于时间紧迫导致投保人来不及与起航前投保,而于后期倒签保单来规避风险。虽然追溯保险和倒签保单在效力上有相似性,但本文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首先,两者的保险责任开始时间不同。前者的保险责任开始时间先于合同成立时间,后者的保险责任始于保险合同成立之时。其次,在行为性质方面存在不同。虽两者都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倒签保单通常是在损害其他参保人利益条件上的欺诈行为,追溯保险不存在欺诈现象,是当事人约定或由法律规定的合法且有效的行为。最后,两者产生的法律后果不一致。从各国的立法上看,追溯保险被普遍承认,追溯保险使保险合同的效力溯及到追诉期间发生的保险事故;而倒签保单在原则上适用《合同法》确定其是否有效。

结合上述得出追溯保险的定义为:追溯保险是指保险责任开始的时间被推到投保申请之后保险合同成立之前的某一时点的保险合同,通常做法是以在保险合同中通过相应的条款规定一个追溯期的方式来实现。

二、我国追溯保险现状及建议

(一)现状分析

1.追溯保险纠纷案逐年上涨。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的保险机构212家。其中集团公司12家,保险公司17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3家,其他公司4家。数量的增长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力,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用追诉期的方式来延长保险期间已是屡见不鲜。以一份《大连市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协议》为例,虽然其保险期限“自2003年10月22日零时起,至2004年10月21日二十四时止,仅12个月”,但其却约定“追溯期为自保单起保日起前溯5年”。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平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中“在保险期间或保险合同载明的追溯期内,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等规定,类似此类的纠纷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

2.追溯保险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尽管追溯保险纠纷案数量逐年增加,但追溯保险制度在我国立法中无明文规定,仅是在几部单行法中有一些相关论述。如《海商法》第224条,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四庭公布的《涉外商事审判实务问题解答(一)》,《保险法》第14条,最高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这些法律中均未明确使用“追溯保险”字眼,只是分析其内容,认为其规定与追溯保险有关。

(二)构建追溯保险制度的建议

1.立法方面的建议。为了在保险业的竞争中扩大各自的市场占有率,在实务中很多保险公司会选择在空白期上做文章,其中较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追溯保险的方式。通过对我国追溯保险相关立法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虽在实务中采用追溯保险的做法已很常见,但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这也是追溯保险纠纷案件逐年上升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保险法》第14条规定:“双方主体可以约定保险人自合同成立前的某一时点起开始承担责任”,这位追溯保险的有效性提供了法律支撑。针对目前我国追溯保险的发展现状,应提高对追溯保险相关立法的关注度。例如可在保险法中针对14条做出以下修改,即在此条的后面追加确认一项"双方主体可以约定保险人自合同成立前的某一时间点起开始承担责任"。此项可借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表述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在好立保险合同时均不知道保险标的已经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或者保险标的已经不可能因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的,不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此条款既可以理解为是对追潮保险效力的规定,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追溯保险特殊构成要件的规定。

2.监管方面的建议。首先,健全保险企业的内控管理。保险企业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服从各监管机构的前提下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追溯保险的实施过程中,应组织其业务人员进行学习本着诚信的原则与投保人签订合同,在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的进行处理赔偿。其次,完善行业自律制度。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是保证投保人投保意愿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追溯保险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3.实务操作方面的建议。要想追溯保险能够健康发展,在立法和监管的前提下,良好的实施制度也很重要。主要的做法是培养诚信的保险主体,培育专业的保险中介人。因为追溯保险对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追溯期内的主观要求严苛,要求其双方主观上必须毫无瑕疵,必须是完全的善意,否则,追溯保险合同无效。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领域内弘扬诚信理念,培养潜在的保险主体树立诚信的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林宝清.《保险法原理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司玉琢.《海商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魏圆芳.《论“空白期”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吉林大学,2015年年硕士学位论文.

[4]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规部:《保险合同法案例解说》,清华大学出版杜2006年版.

[5][美]ThomasJ.Schoenbaum.《海上保险法之最大诚信原则美国法与英国法之比较研究》,李章军、陈辉煌译,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韩智.《追溯保险效力问题探究》.《中国海商法年刊》2006年总第16卷.

[7]陈兵明.《追溯保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硕±学位论文

[8]陈晓娟.《追溯保险理论研究》,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9]杨帆.《论追溯保险的合法性基础及构成要件》.《上海保险》2011年第2期.

作者:李敏

上一篇:作文审题能力管理论文下一篇:篆刻字体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