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分析论文

2022-04-27

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分析论文 篇1:

内蒙古保险业分析与预测

【摘 要】近年来学者对保险业这一内蒙古金融重要元素整体研究较少,了解内蒙古保险行业发展现状,预测内蒙古保险业未来状态,对内蒙古金融业乃至经济增长有其重要意义。利用内蒙古保监会和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搜集2007-2015年内蒙古保险业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内蒙古保险业整体现况、分类险种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状况以及与全国保险业数据进行对比,并且使用灰色预测模型2016-2019年内蒙古保险业数据并对模型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并得出:内蒙古保险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保险结构有待改善;经过预测内蒙古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突破500亿大关、2019年原保险保费赔付支出突破200亿。

【关键词】内蒙古;保险业;灰色预测

1.引言

1.1 背景

保险业是内蒙古金融行业的支柱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务恢复以来,内蒙古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80年原保费收入98万发展到2015年395.48亿元,年平均增长26%,保险公司数量也有大量的增加,而且保险险种也由原来简单的几种发展成为更加细分、更加明确事故、更加人性的多险种、多模式、多样式的业务方式。

2010年之前,国内还有很多学者在整体上研究内蒙古保险行业的状态,但是之后大多数的学者在具体分类方面研究内蒙古保险业,出现比较多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整体的把控内蒙古保险行业的发展,本文在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网站下载2006-2015年全年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法掌握发展现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内蒙古保险行业未来的收入与支出。

1.2 模型与方法

1.2.1 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是基于灰色模型理论建立的一种方法。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社会、经济、农业、工业、生态、生物等许多系统,是按照研究对象所属的领域和范围命名的,而灰色系统确是按颜色命名的。

GM(1,1) 预测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其建模原理是:设有一组所需要预测的指标的原始序列X(0)=(X(0)1、X(0)2、···、X(0)n), 对原始数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新数列X(1)=(X(1)1、X(1)2、···、X(1)n)。

设X(1)满足一阶微分方程

其中,a、u 为辨识参数,a为发展系数,u为灰色作用量。辨别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其中,数据矩阵:

由此得到预测模型:

2.内蒙古保险业现状分析

2.1 内蒙古保险总收入与总支出

2007年采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统计,因此,本文描述与分析时不引用2006年数据。

通过保险业总收入与总支出状况折线图(图2.1),不难发现,原保费收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07年97.75增加到2015年的395.4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8%,2011年保费收入出现增长的最低点(7%),这可能是由于80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经濟形势出现严峻态势,而且房价在2010年前后迅速上涨,且青年需要置办房产等家庭固定投资,造成了保费收入2010年之后短期的低增长状态;原保险赔付支出在2007年到2015年期间逐年增加,从32.22增长到124.54亿元,但增长率由下降的趋势。经过计算发现,2007-2015年内蒙古保险赔付支出费用占总保费收入33%左右。

2.2 内蒙古保险业结构分析

2.2.1 内蒙古保险业总结构。

2015年内蒙古保险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于人身保险,占保费总收入的62.25%,而保费赔付支出主要存在于财产保险,其占总保费赔付支出的60.67%。这种状况是由于所有人对人身保障存在较大的重视,而对财产保险的重视程度相对较轻,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态度更加淡薄;人身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保费支出是较小的一部分,相对而言,财产损失是在现实生活常见的损失灾害,比如火灾、失窃、损害等等都造成财产的损失,因此财产赔付占比较高。由此可见,整体的内蒙古保险行业结构需要不断完善。

2.2.2 内蒙古财产保险结构。

由于相关网站和数据年鉴中都没公布细分险种后的保险水平,因此本文研究财产险和人身险时使用2015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在2014年内蒙古财产保险金额占比最大两个险种分别是机动车辆险(占37.17%)和企业财产险(35.19%),两个险种之和占财产保险的70%以上;保证保险和家庭财产险是2014年财产保险中占比最小的两个险种,由于家庭数量庞大、信用等保证需求随着时间增加越来越多,这表明该两种险种在内蒙古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财产保险结构需要不断完善。

2.2.3 内蒙古人身保险结构。

人寿保险依然是2014年内蒙古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占比为85.27%,健康保险占比排名第二(12.35%),意外伤害保险占比最低(2.38%)。表明大众依然对人寿保险认可度非常强,但是对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险的认可度或者关注度非常小,这是内蒙古人身保险之后发展中增长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3.内蒙古保险业实证分析

3.1 内蒙古保险灰色预测

本文利用灰色模型预测软件GM,用2007-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和原保险保费赔付支出数据对内蒙古保险业总体预测。

将原始数据进行GM(1,1)建模,获得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赔付的预测时间响应序列分别为:

其中, 表示保费收入的预测值, 表示保费赔付支出的预测值。

利用时间响应序列公式,获得2007-2015年内蒙古保险业灰色预测模拟值结果如表2和表3。

原保险保费收入、原保险保费赔付支出的相对平均误差分别是4.573%和3.258%,模拟值与实际值误差相对较小。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赔付预测模型精度:

该模型的精度较高,可进行预报和预测。又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原理可知:a被称为发展系数,反映了灰色系统发展态势的大小。当-a<0.3时,所建立的灰色模型可以用于长期预测;当0.3<-a<0.5时,所建立的模型适于中短期预测;当0.5<-a<1时,模型不能进行直接预测,需要改进模型后在进行预测,比如DGM模型;当-a>1时,模型不能进行任何预测。本文在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后获得保费收入模型发展系数-a=0.13,保费赔付支出发展系数-a=0.14,都小于0.3,因此模型可以进行长期预测,由于本文涉及灰色预测与指数平滑法对比,且指数平滑法适于短期预测,因此本文预测2016-2019年保险情况,结果如表4(2016-2019年内蒙古保险业预测值)。

4 .结论

4.1 内蒙古保险业未来趋势

经上述论述,内蒙古保险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下,但保费收入增长率较高的年份,保费赔付支出增长率相对较低,保费赔付支出较高的年份保费收入增长相对较低,保费收入基本上是保费赔付支出的3倍,并且可以发现2018年内蒙古保费收入将突破500亿大关,保费赔付支出也将在2019年突破200亿大关。

4.2 内蒙古保险业建议

促使保险市场更加规范,险种随需求增加日益增多。

第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内蒙古各保险公司都在不断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公司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内蒙古保监会需要不斷加强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保证群众和企业保险权益。

第二,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产品结构优化和经营渠道结构的完善。在产品结构方面,保险公司致力于开发价值含量高,适应市场不同类型需求的保险产品,使险种多元化,满足客户需求。在经营渠道结构方面,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保险兼业代理,充分利用相关行业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

第三,保险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更加体现保险作为一种服务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宝仁. 经济预测:理论、方法及应用[M] 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04,p43-45.

[2] 王维国. 预测与决策[M] 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2.

[3] 葛宇. 内蒙古自治区保险市场发展分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1:11-12.

[4] 时乐乐,赵军. 基于GM(1,1)模型的新疆保险业“十二五”发展预测[J]. 经济数学,2012,01:106-110.

[5] 汝永才. 青海财产保险业形势分析与预测[J]. 青海金融,2002,03:39-42.

[6] 王海霞,范淑芳. 内蒙古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6:104-108.

作者:李宛凇

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分析论文 篇2:

中国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1985-2011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将保险需求细分为人身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需求,分别分析了在不同需求水平下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三个影响因素对人身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需求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整体而言,各个因素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均大于对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保险需求水平下,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位数回归

作为金融系统的三要素之一,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在促进社会公平、生产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保险业总体陷入低迷、业务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快速走出危机,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国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我国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仅有的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90亿元,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从中长期看,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多元化趋势继续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国内保险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参考,从而充分发挥各个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作用,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均衡发展。

1 文献梳理与评述

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比较复杂,在众多影响因素当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公认的影响因素,学者在研究中普遍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列为影响保险需求的首要因素。肖文和谢文武(2001)认为保费收入与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保险业的超常规发展完全依赖于GDP的增长。卓志(2001)结合中国经济、社会以及人寿保险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元回归方法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成为影响中国寿险消费需求的显著因素。田霖(2005)运用聚类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保险市场总量的分布情况与我国各省份的整体经济水平基本一致。肖志光(2006)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从数学角度来看,我国各地区保险密度的差异有86.11%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而钱珍(2006)运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通货膨胀等指标研究对非寿险需求的影响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非寿险需求有显著的影响。

另一些学者除了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外,还考虑了很多其他的非经济因素。周晶晗等(2003)在分析造成我国保险需求非均衡的原因时,除经济因素外,还将市场发育程度、保险政策、文化观念等因素总结为保险需求差异形成的原因。罗皓等(2005)认为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其中一般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而将政策方面的因素归为特殊因素。谢云(2010)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不仅分析了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而且还验证了利率和通货膨胀对保险需求具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的保费收入水平下这种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戴成峰和张连增(2012)在对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除了与 GDP存在正相关关系外,还与赔款支出以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以往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是从区域层面展开分析。另外,经验表明各影响因素与人身险需求、财产险需求的关系是不同的。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各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力图更加细致的描述不同保险需求水平下,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为我国制定政策统筹保险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均衡稳定发展。

2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一、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生俱来就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保险市场的完善,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进而影响保险产品的价格、险种类型和居民的保险意识等。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保险市场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提高保险需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风险因素。“无风险,无保险”,风险是产生保险需求的触发条件,风险程度越大,风险所致的损失越大,保险需求就会越强烈。三、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直接影响到其购买力的大小,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保险商品的消费者会有更强的缴费能力,保险商品的消费量就会随之扩大。四、教育水平。居民的教育水平越高,通常其风险意识越强,进而保险需求也就越大,并且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而其保险的购买能力较强,进而对保险的需求也较大。五、价格因素。保险商品的价格就是保险费率,保险费率与保险需求一般呈反方向变化,不同的保险商品,保险费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同。

选择指标时既要考虑到以往研究中对影响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又要考虑到因素的可量化性,同时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在人身保险业和财产保险业之间并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在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之间进行比较,尽量选取能够同时影响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因素。限于篇幅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以下指标进行研究。

(1)人身保险密度(Life Insurance Density),用LID表示,用来反映人身保险需求的总体情况。

(2)财产保险密度(Property Insurance Density),用PID表示,用来反映财产保险需求的总体情况。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用PGDP表示,用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4)人均教育支出(Per-Capita Educational Fund),用PEF表示,用来反映人口教育水平,它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风险意识来影响保险需求。

(5)居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用DI表示,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用来反应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货币收入通过对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用CPI表示,用于对人身保险密度、财产保险密度、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调整。

进行人身保险需求研究时,选取人身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财产保险需求研究时,选取财产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人身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需求研究的解释变量均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1985-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人口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实证分析所用的人身保险密度(LID)、财产保险密度(PI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人均教育支出(PEF)和居民可支配收入(DI)的数据都是经过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减至1985年后的数值。

2.2 研究方法

关于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学者采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在以往的文献中关于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均值回归的方法,但是均值回归方法只是刻画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水平受到的其他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当研究被解释变量在不同水平下受到的其他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时,应用该方法将受到限制。而Koenker 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数回归能够克服均值回归的局限,它通过全面的描述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位数来代表处于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从而得出不同分位数下的参数估计量,即其他影响因素对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假设条件分布的总体分位数是的线性函数,表示为,其中,被称为“分位数回归数”,其估计量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得以实现:

在上式中,代表被解释变量,代表解释变量, 代表要估计的分位数值,可以选择0 到1之间的任意值,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参数随着分位数的变化而变化。分位数回归使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作为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较为稳健。

3 实证分析

3.1 保险需求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首先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 LLID、LPID、LPGDP、LPEF、LDI。为了得到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首先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根据时序图确定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是否存在,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滞后阶数,最后根据ADF统计量判断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变量LLID、LPID、LPGDP、LPEF、LDI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它们本身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将人身保险密度和财产保险密度序列分别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序列之间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协整关系检验中,各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接近1,回归系数及方程均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水平都很好。残差序列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平稳性检验,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人身险保费需求的时间序列LLID还是财产险保费需求的时间序列LPID均和三个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LPGDP、LPEF、LDI存在着协整关系。其中各个回归方程中的斜率衡量的是各影响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即保险需求弹性,各个斜率估计值即为需求弹性系数。

3.2 基于分位数回归研究诸因素对不同保险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

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是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水平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大小,为了能够衡量比较处于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释变量受到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需要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它通过回归估计保险需求在不同分位数点上的需求弹性系数,来衡量不同的保险需求水平下,相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不同反应程度。

选取几个具有到代表性的分位点0.1,0.2,0.3,0.4,0.5,0.6,0.7,0.8,0.9,利用Stata10.0对模型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3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所有分位点上的估计系数均显著,模型回归效果较好。在不同的分位点,各个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比较,将各个分位点上各个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影响程度的估计系数作图如下:

从表3和图1、图2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均具有影响作用,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人身险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三要素对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后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5 0.9),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需求弹性系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1126 1.7953 1.8799)。对于教育程度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6 0.9),除在0.4分位点上有轻微波动外,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也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1.740641 1.577983 1.638705)。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5 0.9),除在0.7分位点上有轻微波动外,人身险需求相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12729 1.811049 1.881786)。以上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均呈现出对人身险需求的条件分布的两端之影响大于对其中间部分影响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对于人身险需求较低与较高水平地区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中等需求水平地区的人身险需求影响较小。

从财产险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三要素对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除0.7分位点处系数值略微回升之外,财产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呈现递减趋势(1.293736 1.034856)。对于教育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财产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也呈现递减趋势(1.202 0.889)。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除0.7和0.8分位点处估计系数出现小幅度上升外,财产险需求相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呈现递减趋势(1.377942 1.04107)。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对于财产险需求较低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于财产险需求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同时,三个影响因素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对于经济发展因素而言,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均具有显著作用。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带动了保险消费需求的增加。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水平因素而言,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所有分位点上弹性系数均为正,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显然与实际相符。国家增大教育投入能够改善居民的保险意识,同时,居民素质的提高也能够提高个人的收入,从而加大对保险的需求。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各个分位点上估计的所有弹性系数也均大于1,说明收入的提高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促进作用较大。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货币收入的提高,同样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综上分析可得: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教育因素和货币收入因素对人身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均大于财产险需求。

4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人身险和财产险,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协整分析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水平与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在不同需求水平下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对于人身保险需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水平都对其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分位点(即不同的需求水平)上,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变化而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同时表现出对于保险需求较低与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保险需求中等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小的现象。

对于财产保险需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也都对其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分位点(即不同的需求水平)上,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同时表现出对于保险需求较低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于保险需求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的现象。

同时,三个影响因素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三因素对人身险需求的促进作用普遍大于财产险需求。这可能由于人身寿险业还处在生长期阶段,经济增长、教育水平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人身寿险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更加明显。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保险公司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政策来协调保险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以上结论看出,无论是人身保险业还是财产保险业,保险需求水平较低地区的各个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反而较大。实际上,我国保险业需求水平较低的地区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按照本文结论,为了促进保险需求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政府应给予当地一定的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当地居民保险消费水平,促进当地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应对西部地区巨大保险需求潜力的释放,保险公司应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保险业市场的同时,要配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大中西部保险市场的开发力度,围绕各区域的不同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形成适应当地的特色销售模式,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谢文武. 中国保险费收入的增长模型分析[J]. 上海金融,2001,(4):27-28.

[2]卓志.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01,(2):10-12.

[3]田霖. 我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差异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9):69-70.

[4]肖志光. 论保险市场区域均衡发展[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6):181-191.

[5]钱珍. 我国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统计教育,2006,(8):27-29.

[6]周晶晗,高书丽,邱长溶. 我国区域保险业发展评价及分析[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35-38.

[7]罗皓,吴英杰. 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8-170.

[8]谢云,程细玉. 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8):5-10.

[9]戴成峰,张连增. 我国财产保险区域差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12,(11).

[10]李育安. 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35-38.

[11]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9-321.

[12]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3-351.

作者:尚君等

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分析论文 篇3:

论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存在之分析

【摘要】我国《保险法》只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中受益人制度的存在,而对于财产保险中能否存在受益人并未明确规定。本文从争议出发通过分析,从而阐明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存在的观点,希望能为我国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受益人;保证保险;最大诚信

一、财产保险中是否存在受益人之争议

我国《保险法》规定:“受益人是指人寿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那么在财产保险中可否存在受益人?目前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肯定观点与否定观点。

江朝国先生对此持否定观点,他认为在财产保险中,订立保险契约交付保险费是要保人的义务,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因此,享受保险契约利益之人是被保险人。如果要保人和被保险人是同一人时,可以称之为“自己利益保险”;如果不是同一人,则是“为他人利益保险”。在财产保险中如果契约无特别约定,“受益人”即是被保险人,无特别指定受益人之必要。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对此持肯定观点,他认为“财产保险中亦不妨有受益人之指定,例如甲就自己之货物,自订水险契约,而以丙为受益人,有何不可?”[1-2]从中可以看出,该观点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因而此时可以说财产保险于人身保险一样,都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从而设定第三人即受益人受领保险金的权利。

目前持否定观点的学派占主流且为立法所采纳,然而现实生活中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却真实存在,同时在很多的司法案件中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存在的观点被采纳,相反如果不允许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存在的话将出现大量案件积压与执行困难的状况。

二、确立财产保险收益人地位

本人认为应当允许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制度的存在,理由如下:

(一)从现实生活中受益人的现状而言

从我国《保险法》对受益人的定义来看并不能得出财产保险中不能有受益人的存在的结论,法律没有明确指出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指定受益人,其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立法者只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财产损失保险和责任保险来观察。在这两种保险事故发生时,通常直接造成被保险人财产损失或承担向不特定第三者赔偿的责任。此时,由被保险人直接行使保险金请求权没有什么不妥。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保险业务,如保证保险业务。当事人往往会指定银行为受益人,此时金融机构(银行)与保险公司会达成如下协议:即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银行)给付保险金之后,金融机构(银行)将会把借款合同项下的债权转让给保险公司。

在此我们应当知道当事人订立保证保险合同,其目的在于使债权人即银行在借款人甲没按约履行义务时,从而实现贷款收回的目的,而不在于恢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将保险金直接给付给债权人(银行)而非被保险人,这是实现当事人订立保证保险合同之目的最方便且有效的方法。相反,如果不允许指定受益人的话,此时财产保险中只能由被保险人即借款人行使保险金请求权。借款人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到银行借款,在得到保险金后,可能处于道德缺失或其他现实问题并不将保险金偿还银行。此时,保险公司虽然履行了保证保险责任给付了保险金,但是银行订立保证保险的目的并未实现,这样也就失去了订立保证保险合同的作用。

(二)从受益人的保险金请求权的性质而言

保险金的请求权是一种财产权,是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时,请求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权利,这笔保险金无论是补偿性的还是给付性的,他都是一项财产权,可以转让和继承。[3]并且《保险法》遵循损失补偿原则,该原则的目的在于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能够从保险人处获得保险金,从而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

保险金是在保险事故发生事故之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从保险公司领取。保险金的领取如同继承法上的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一样,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即:发生保险事故或被继承人死亡时,才会产生保险金的领取或财产的继承。因此可以说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对保险金的领取如同继续人继续被继续人的财产一样,是一种期待利益而非既得利益,允许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之前按自己真实意思指定受益人,将更符合意思自治原则,也更符合实际需要。

(三)从保险法的最大诚信原则而言

《保险法》遵循最大诚信原则,该原则的根源是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循,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在人身保险中对受益人的指定,受益人受领保险金的条件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当达到一定条件发生道德风险时都可能使得受益人的受益权丧失或被剥夺。在财产保险中被保险人对保险金的受领同人身保险中受益人对保险金的受领一样同属期待权,属于私权,保险公司对受益人的给付其实也是对被保险人的给付。

三、对财产保险中受益人存在问题的概括总结

前面我们提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是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考虑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按照现行有效的《保险法》明确规定,指出人身保险中才有受益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他们认为,在人身保险中当被保险人死亡时,必须有受益人的存在,以便解决保险金的受领问题,这也是江朝国先生的受益人产生的原始动因。

受益人在财产保险中存在与否,能否存在它只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财产保险中受益人是活生生的存在的。并且在人身保险中允许受益人的存在,这为财产保险中受益人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可以吸收人身保险中对受益人的指定以及保险事故发生后受益人与被保险人死亡时间不同引发的保险金受领问题的法律规定,这样更符合现实需要,同时也可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仁寿.从财产契约之本质论为他人利益保险[J].法令月刊,1995,46(9):5.

[2]郑玉波.保险法论[M].修订版,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19.

[3]奚晓明.新保险法热点与疑难问题解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01:166.

作者:张小宁

上一篇:客户流失预测模型研究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