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政策影响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风险发生的新变化成为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的保险知识匮乏、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及农业保险保障能力不足等制约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呈现了潜在需求旺盛与现实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保险政策影响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险政策影响分析论文 篇1: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摘 要 本文以甘肃省优势农产品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2年种植和受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9种方案都能增加农户收入。虽然保障水平和补贴率对农户收入都是正相关,但是由于甘肃省的农户收入水平和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都较低,过高的保障水平和补贴率是农户和政府承担不起的。我们认为,应该在农户的承受范围内提高现行的保障水平,这样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投保率和收入水平,使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历史模拟法;甘肃省马铃薯保险

一、引言

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甘肃省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农业大省,当前农户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抵抗灾害能力较弱,实施农业保险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户的最低生活水平。尤其是在现阶段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的大趋势下, 使得甘肃省马铃薯生产会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如何进行馬铃薯生产风险分散和生产损失补偿,成为新时期甘肃省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甘肃省当前对马铃薯保险实施的政策性补贴是必不可少的,对提高甘肃省农户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有重要影响。可是在2012年甘肃省全省马铃薯保险的投保率仅为44%,无法满足保险正常经营所需要的大数法则和平均法则。从保险的属性来看,保险的基本原则是能够根据大数法则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该法则的意义是: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就会愈接近预期损失的结果。因此,本文假设在存在政府补贴且农户全部参加农业保险的情况下通过对甘肃省2012年马铃薯保险的实施情况和对1991-2012年的数据进行历史模拟分析了不同的保障水平和补贴水平下的马铃薯保险对甘肃省农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并对不同方案下的农户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最适合甘肃省农户的方案。

二、研究方法

(一)模型设计

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是衡量风险值VAR(Value at Risk)的方法之一,由于甘肃省的马铃薯的产量等历史数据较为完整,符合标准历史模拟法的需要,所以本文在这里使用标准历史模拟法对各种保障方案下对于农户收入水平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影响程度进行推算。

考虑到甘肃省马铃薯保险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和甘肃省农户的承受能力,所需变量为:

(1)甘肃省马铃薯保险的保险费率:6%

(2)三种单产量保障水平:30%、70%、90%* *

(3)三种政府补贴水平:80%、85%、90%

(4)1991年至2012年甘肃省马铃薯实际单产数据

(5)1991年至2012年甘肃省马铃薯实际播种面积数据

(6)甘肃省马铃薯单价:为了能够比较,全部采用甘肃省2010至2012年的马铃薯每公斤平均收购价格

(7)假定农户历年农业生产收入为I比较不同方案下,农户投保和未投保农户务农收入的变化情况

I=E-P×S×Y×B×Ri×(1-Rn)

其中,I代表农户收入变化;E为赔付额;P为马铃薯价格; S代表总的投保面积;Y代表实际单产:B代表保障水平;Ri代表保险费率;Rn代表政府补贴比率

(8)各级财政补贴总支出

X= P×S×Y×B×Ri×Rn

其中,X代表各级财政补贴总支出

(二)结果分析

从2012年甘肃正式实施马铃薯保险。马铃薯种植业每亩保险金额确定为350元,农业保险费率为6%,保费为21元/亩。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为:中央财政补助40%,即8.4元/亩;省级财政补贴25%,即5.25元/亩;县市区财政补贴20%,即4.2元/亩;种植户承担15%,即3.15元/亩。甘肃2012年政策性马铃薯保险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补贴规模最大。从目前甘肃省开办的7个中央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品种来看,马铃薯保险计划保费是最大的,扶持政策力度也是最大的。二是保险责任最宽。承保计划中将旱灾和病虫害纳入保险责任,是以往种植业保险的一个重大突破,公司面临的风险压力可能大一点,但切合甘肃的实际,体现保险的价值,应该会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的欢迎。三是补贴比例较高。马铃薯保险财政补贴比例为85%,较玉米保险高出5%,农户承担比例为15%,是藏区外承担比例最低的种植业品种。(中国保险报)

本文利用历史产量数据、历史受灾情况和2012年马铃薯的价格数据模拟以上九个方案对政府补贴金额和农户收入的影响。在计算政府补贴金额和农户收入影响时暗含了种植马铃薯的全部面积都进行了投保的假设,并在模拟过程中使用了6%的费率,为了使模拟结果具有现实可比性我们全部使用了甘肃省近三年马铃薯每公斤平均收购价格。因为在实际赔付过程中,根据《甘肃省2012年马铃薯农业保险实施方案》,损失按不同生长期确定赔偿金额,发生全部损失经一次性赔付后,保险责任自行终止,赔偿金额=每亩保险金额×出险当期最高赔偿比例×损失面积,马铃薯各生长期最高赔偿比例为幼苗期30%、花蕾期50%、盛花期70%、茎叶衰老期80%、成熟期100%,而在模拟值中所有生长时期的赔偿比例都假设为100%,因此本文根据2012年实际的损失结果和模拟值的差距进行了调整,为了使模拟值更加接近实际值,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各年的模拟值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模拟的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户的收入变化与补贴水平和保障水平都是正相关的,但是农户购买保险的支出随着保障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补贴水平的增加而减少。从上面数据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第一、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虽然农户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了但收入水平增加了;第二、在每种补贴方案下农户收入确实得到了增加,但农户获得的收入增加的金额少于政府的补贴金额,但由于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并非是弥补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而是能够根据大数法则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保障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并可以从农户那里筹集大额的风险基金,风险基金在30%、70%、90%的保障水平下分别为20.39亿元、47.5亿元、61.25亿元,说明农业保险是有效的。

三、结论及讨论

本文以甘肃省优势农产品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过1991-2012年种植情况和受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如下结论及讨论:

(1)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的稳定性的同时也确实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农业保险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减低了因自然灾害而造成受灾农户收入的波动性,对农户的保收增收稳收具有重要意义。

(2)应该确保政府补贴的全部落实,保障农户利益。在目前农户能够得到利益并且为各级政府下达了参保目标的情况下,2012年的甘肃省全省参保率仅为44%。这其中可能是由于部分农户的收入较低没有多余的资金参与农业保险造成的,也可能是部分低风险农户由于逆向选择而不愿意参与农业保险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没有确实到位而造成的。

(3)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在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对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较小。可能连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都难以保障,必然影响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农户所需支出的保费也随之增加,在保障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虽然农户的收入预期增加,购买农业保险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会降低,但是由于甘肃为欠发到地区且农户收入较低,仅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开支对农业保险没有充足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肖海峰.农户对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看展状况的评价——基于吉林、江苏两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6):83-89.

[2]王敏俊.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 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09,(03):38-44..

作者简介:

沈琳浩(1989-),男,河北邢台人,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曲培烊(1988-),男,天津静海人,兰州商学院资产评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并购与企业价值评估。

备注:

**保障水平的选择基于由低到高的投保数量,反映农险对农户提供的不同程度的保障能力, 30%是现行的保障水平,70%是救灾的保障水平,90%是较高层次的保障水平。

作者:沈琳浩 曲培烊

保险政策影响分析论文 篇2:

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新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风险发生的新变化成为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的保险知识匮乏、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及农业保险保障能力不足等制约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呈现了潜在需求旺盛与现实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文章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探讨了新形势下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 需求 新因素

农业保险需求是农业保险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从2007年起陆续在全国开展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导致农业保险需求增加的新因素,与此同时,原有的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农业保险需求。因此,当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呈现了潜在需求旺盛与现实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

一、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因素

1.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业发展进入了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使土地经营相对集中,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投资者大面积承包租种土地,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产业化提供广阔空间。以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种养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此外,各地还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项目,比如山东、河北等省的蔬菜生产,陕西、山东等省的苹果生产,西藏、新疆、内蒙的牛、羊畜养,沿海省区的捕捞渔业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项目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一方面使经营者规模扩大,同时也使经营风险集中化,风险范围扩大,对风险的回避要求明显增强,传统的风险分散措施已经失效,急需农业保险分散和化解生产风险。尤其是这些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来自农业之外的收入较少,对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关注。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对农业保险有着天然的强烈需求。

2.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提供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尤其是2004年以来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农”,中央政策直接倾斜农村,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有调查显示,在农民的生活中,影响较大的风险是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因此,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在对保险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会在满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后来选择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对于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能力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步解决了最为关注的医疗和养老的风险,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消除了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这样农民就能放下包袱,选择最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他们的即期消费,提高了农民购买力,可以有效增加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3.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极端性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提高,自然灾害风险异常严峻,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最大的风险隐患。各类巨灾造成的损失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产生严重威胁。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任何自然风险都可能造成其家庭生活和农业再生产的危机。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规模大、投入多、生产相对集中,从而受灾的可能性大、受灾后的损失大。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经营者将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危及到农业生产的继续,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的中断,最终将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另外,诸如环境污染等意外事故的不断增加,给农户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也迫切需要农业保险来保障。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主要目的,农业生产面临风险的不断加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的购买愿望和需求。

二、制约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

1.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知识匮乏。农民风险意识的淡薄和对农业保险知识的匮乏,是农业保险需求的主要障碍之一。多数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依然存在,受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思想的影响,已经习惯于将收成的好坏寄希望于老天爷。有的农民认为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已经在种地或养殖方面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在生产中遇到的常见病虫害都能自己解决。如果赶上年景不好,即使受了灾害,也会有政府和社会的救灾款和救济物资。多数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认为如果投保以后没受灾,自己的钱就白花了。鉴于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操作过程中缺乏大力宣传和广泛普及,加上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担心交了保费得不到保障,在不受灾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通过农业保险获得灾后的保障,更不会主动参加农业保险,这直接抑制了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农民在认识上不改变对农业保险的态度,政府无论补贴多少,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也是暂时的。

2.传统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农业保险需求。在我国农村,单一农户经营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是参加农业保险的重要主体,单一农户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户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一样的保险认知度等,直接影响到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影响到参保的积极性。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农户平均耕地仅8.08亩,其中水田户均只有2.1亩。绝大部分农户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山地丘陵地带,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尤为突出。这种经营模式下产生的结果是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满足于靠天吃饭。一方面,小农经济体实力非常单薄,稍微有点天灾人祸就会陷入困境,对农业保险存在着潜在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只要不是灭顶之灾,小农户的传统避险方式基本能维持其生存的食物来源,其非农收入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也能成为其分散风险的途径。尤其是相对于农民的收入而言,农业保险费较高时,传统小农经济对农业保险的现实购买需求不是很大,大多数分散经营的农户对农业保险持观望的态度。

3.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与农民期望存在差距。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仍然偏小,保障水平普遍较低,保障效果不明显,保险品种较少。有调查显示:能繁母猪保险中,每头能繁母猪的最高保额是1000元,而目前市场价格达3000多元,保额只是市场价的1/3。水稻保险中,随着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每亩最高保额240元的水稻保险,在2007年的特大洪灾面前,种粮农户同样连本钱(2007年农民种粮成本是296元/亩)都收不回。另外,农业保险品种较少,使得很多领域的农民即使想参保也没得保。在众多的农村种养项目中,农业保险所涵盖的能繁母猪、奶牛、水稻和烤烟只是其中的少数品种,而许多农民对经济作物的参保热情很高,希望把棉花、油料、玉米等项目和品种纳入保险范围。但是很多地方目前还没有开展经济作物的农业保险,因为一旦受灾,基层财政配套压力非常大。比如西瓜一公顷地效益在五六万元左右,即使保成本也要1万元左右。经济作物的风险比例大,最低也要20%,这就要2000元保费,老百姓自己交400元,剩下的1600元各级财政应该纳入配套规划。但县市一级15%的比例也很难承担。保险理赔中“起赔标准过高”也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难以让农民满意。在赔付标准上,规定种植业损失三成以下的免赔,使很多轻度受灾的农户得不到赔偿,降低了参保积极性。这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条款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远离农民预期的价格和保障,从而压抑了农民的购买意愿,农民积极性不高。有的多年没有出险或出险没有赔款的农民,再缴费时抵触情绪很大。

三、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业保险供给,拓宽和提高保障范围和水平。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初期只在6个省区开展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5个种植业品种的试点和在全国范围开展能繁母猪保险。中央财政最初确定支持的农业保险标的,主要是从全国的粮棉油生产安全角度出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变化,今后应逐步扩大中央支持的农业保险标的的目录,充分体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科学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满足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注意和尊重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地方发展本地农业支柱产业的保险。配合国家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的特色农业的保费补贴支持力度。在保险险种和标的增加的同时,保障水平也要相应的逐步提高。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农户对农业保险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需求,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落实、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往往无人去做、无人响应。因此,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向农民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基本知识,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关具体政策,增加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对镇村干部、协保员及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专题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保险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可在保险公司及各乡镇农保站常年设立咨询窗口,将联系方式、政策内容向群众公开,安排专人解答农户来人来电咨询。与电信部门密切配合,开设短信平台,将承保品种、保费补贴、参保方式等政策内容通过手机信息发送给农户。还可利用近年来的部分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辐射效应,通过农户身边的人和事,讲解承保条件、定损原则和理赔程序等,让农户全面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户主动自愿投保。

3.保险公司改善农业保险的技术、人才与服务。科学合理的保险险种可以起到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作用。保险公司要深入实际探索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民的现实诉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使保险内容符合农民的利益,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由于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保险公司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始终坚持按照区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要科学确定保险责任,逐步扩大保险范围;科学厘定保险费率,适当增加保险金额,以解决保障标准过低、承保面过窄的问题,提高农户参保的积极性。加强和改善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充分发挥基层保险机构贴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跟农民打交道多的优势,组织做好保险工作,方便群众,让农户近距离感受到保险的作用,切实提高参保率。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配置满足农业保险理赔服务需要的经费、人员和设备资源,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专业研究队伍,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服务政策只有紧跟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紧贴农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4.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和投保组织形式。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仍相对有限,应完善并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具体形式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于不同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不同,鉴于目前经济实力、农业功能、农户数量和农业生产组织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为载体,或以乡为单位,组织农户统一投保,通过他们引导小规模农业参与投保,以此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能力。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S2011316)]

参考文献:

1.庹国柱.农业保险:期盼在规范中完善和发展[EB/OL].http://insurance.hexun.com/2011-01-13/126767655.html,2011.01.13

2.张青荣.简析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与供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6)

3.李晓美.农民保险需求增加 农业保险亟待跟进[EB/OL].http://www.cfi.net.cn/p20091112000553.html,2009.11.12

4.孙彬等.再保险几乎空白,农险企业“逆境求生”[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insurance/h/2012/0220/c227929-3793202529.html,2012.02.20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责编:贾伟)

作者:李鸿敏 董岚 冯文丽

保险政策影响分析论文 篇3:

SWOT分析视角下的广西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影响研究

摘 要:农房政策性保险不仅为农村的繁荣、稳定、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同时能有效地应对因自然灾害而受损的房屋重建工作。以广西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优势、劣势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对其机会与风险进行探讨并建立防范机制。

关键词:农房 灾害保险 SWOT分析

1 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的优势(Strengths)成果

1.1 完善农房灾害单一救助模式

2007年前,广西农房救助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区财政与区民政以及各地方民政进行救灾拨款的单一模式。实行农房统保政策后,把农户的灾害风险和政府的救灾压力转嫁给了保险公司,农户由过去的等着政府救济转变为向保险公司索取赔款的模式转化。它发挥了巨灾风险保险的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灾后财政补助模式,建立了政策性农房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实现了农房灾害救助的“两条腿走路”。2011年2月份,广西自治区民政厅与广西人保财险公司签订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协议,政府出资1亿元为全广西1051万农户购买统一的农房保险,提供保险总金额高达1000亿元。

1.2 提升农房灾后重建能力,建立了有效预警机制

调查研究表明:新政策执行后,全倒农房重建资金最高可获得保险公司10000元赔款,地方民政部门拨付最高8000元救助款,农户依据实际情况再增加部分资金即可进行农房重建。灾后,基层人保公司在三个工作日内对倒房现场进行定损勘察,在一个半月内进行赔偿回复并将款项交付给农户。据自治区民政厅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报案3257起,涉及房屋倒损农户7634户11952间;广西各级农房政策性保险已确定保险赔付金额2638.1万元,其中已赔付金额2543.46万元。农房政策保险的实施,调动了地方基层公务员积极参与到该政策的执行中并出谋划策,加强了地方政府对农房重建工作的关注,并对农村的灾害预防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1.3 增强了农户权益的维护以及农房保险事业的发展

农房政策保险的实施,在偏远地区的农户开始意识到除了自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后,由政府出资每户10元的保费为自己的房屋设立了“保护伞”。调查研究显示:90%以上的农户并不知情自身的房屋已经由政府出资而设立了“保护伞”;当他们得知该项政策后,85%以上的农民显示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来保障他们的房屋。广西农房政策保险的有效实行,推动了其他涉农保险业务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开发,加深了保险的渗透力与覆盖面并扩宽了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于此同时,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参保意愿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保险公司在农村发展保险业务的信心与勇气。

2 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的劣势(Weaknesses)现象

2.1 机制不健全,行政成本偏高

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这项新制度刚实施不久,没有建立常设机构,机制不健全且人保公司基层机构与当地民政部门缺少沟通,导致部分案件在保险范围责任、赔偿处理等方面存在分歧。它的实施增加了地方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量,农户房屋的倒塌需要依据民政部与人保公司人员一起鉴定,因而无形之中增加行政成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灾区分散、人手不够以及资金有限等原因,导致保险人员与民政干部定损和勘察难度大。

2.2 信息不对称,农户参保意识弱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农户的知识层面差异、经济条件落后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其没有合理的理财能力、遇见风险的能力。在农村,部分农民通过电视与村级宣传栏了解保险信息的比列分别为35%与76%,而通过其它信息渠道获得保险资讯的情况较少(见表1)。农户主要在基层干部的指引下了解有关的保险信息,而对于保险的认知较浅,参保意识弱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保险健康发展的瓶颈。

2.3 定损标准不一,权责不清现象

由于受灾地域分散、户数多、交通不便等因素,部分受灾农户的损失未能及时确定。农村存在结构失稳、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和屋面开裂、倒塌等重大安全隐患以及建于地质断裂带、山体坍塌、泥石流易发等灾害不稳定区域或者其他残破、不御寒冷和风雨、已不具备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村危房约127.54万户(含茅草树皮房屋约4.2万户),其本身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居住的房屋与未居住的房屋,主卧与客厅之间的区分不大,尤其是一家多口的农户,客厅既是主卧又是客厅,甚至厨房也在客厅里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保险公司的人员到现场勘察时,少许农户谎报灾情,把厨房说成是主卧以此获得较高的理赔。基层人保公司没有制定出一套成熟的规章制度来核定定损标准。定损核定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及权责不清现象,其成为人保公司与农户双方利益的新矛盾点。

2.4 保险方案不健全,保障能力有限

现行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保费为10元/年,最高赔付额度为10000元。调查显示:84%的农户愿意缴纳更多的保费以此获得更多的保险赔偿金额,其希望获得的赔付额度平均是28000元左右;如若增加赔付额度,相应所需负担的保费也会增加,78%的农户愿意自己购买保险,其愿意承担的平均金额上限是38元左右。根据现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农村新修一套80平方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均价需要40000元的成本。农户还需省吃俭用额外花费3万余元的资金重建房屋,保障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3 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的危险(Threats)状况

3.1 监管机制失衡,易陷入“钱穆制度陷阱”

钱穆制度陷阱阐述的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制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结果制度越来越多,往往造成前后矛盾、执行困难,反而失去效率与效力。每一项新政策的推行,都需要相应的机制或制度来约束、规范其行为。为了有效地促使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的良性实施,民政部、财政部与广西人保公司三方组织利益需协调各自利益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与约束条件。由于监管失衡与权责不清现象,则会促使三方组织为了有效地制衡与监管而制定出相关的规范制度,从而易陷入“钱穆制度陷阱”:当一个组织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时,该组织就会想方设法设立一个新的制度或机制来有效防范该问题,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制度或机制变成了病上加病。农房保险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由于显存的农村状况,思想落后、信息不对称、农村经济滞后、监管机制失衡等因素,有可能导致该项政策的终结。

3.2 农户过度依赖政府组织,产生“寄生虫”现象

农房政策性灾后保险本身作为一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忧民、利民、爱民的工程。若政府不采取积极发展经济与文化教育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农户的基本安全保障需求。广西的经济落后的现实状况要求区财政部门把钱用在钢刃上,以此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实现意义。目前,广大农户根本不知情农房政策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农户只会过度依赖政府组织,产生“寄生虫”现象。

4 广西农房政策性保险的机会(Opportunities)措施

4.1 农业保险进入“搭便车”轨道

搭便车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广西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完全由政府出资为全区农户购买了农房保险,广大农民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即可申请获得由广西人保公司提供的灾后救助赔偿。目前,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已经在全区范围内铺开,广西人保公司借力“铺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新业务进入农村市场的阻力,使农业保险达到千家万户,从而实现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与农业保险的迅速普及。

4.2 积极开展农房保险工作,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系统

农房统保工作的顺利推广需建立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办理农房统保的售后服务及理赔的相关工作,并结合财政、民政、保险公司等部门开展工作。加强财政、民政、保险公司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地方政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内安排农房统保扶持资金,以确保政策的延续性。(1)需建立由民政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派员组成的农房统保监督管理小组,协调解决农房理赔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负责对所辖县(市、区)有争议的赔付案例进行仲裁。(2)成立由民政、财政、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市县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农房统保投保理赔情况,加强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方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责任。

4.3 建立双重投保机制,提升保障能力

政府出资10元/户为全区农户购买农房灾害保险,有效地转移了资金风险。如若增加赔付额度,相应所需负担的保费也会增加,78%的农户愿意自己购买保险,其愿意承担的平均金额上限是38元左右。广西人保公司应该建立有效地平台给自愿进行额外参保的农户,增加部分农户的保费并提高相应的保险赔付额度。只有建立政府出资与农户自愿进行额外参保的双重投保机制,广大农户的利益可以得到切实维护,灾后重建工作才能得到顺利落实。

4.4 建立有效信息平台,提升行政效率

一项政策的推行离不开信息媒介的宣传与推广,农房灾后保险亦是如此。信息传播的渠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村级宣传栏、政府文件以及基层干部与当地农户的座谈会、当地农村文化的影响、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信息等方式进行渗透式宣传。政府需改变单一地以村级宣传栏为主要宣传形式,而需以联合保险公司一起做好营销工作。通过联合宣传部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对农房统保政策的宣传,让参保农民熟悉报案、理赔各项程序,提升报案的报案率与时效性。行政效能的升级可缓解高额的行政成本而带来的连锁反应。

广西农房政策性灾害保险的顺利推行需要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尊重事实作为判断该政策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彭玉林.郴州市农房统保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N].赣州金融网,2010-11-3.

[2] 张周来.广西各级农房保险确定保险赔付金额超过2600万元[N].中央政府门户网,2011-09-23.

[3]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划局.广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2009-2014年)[S].2008.

[4] 钱穆.钱穆全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 邱祖强.广西统计年鉴2011[G].2011.

作者:方亮 苏建健 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