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克劳德·德彪西是20世纪公认的新音乐开创者,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是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是在其个人风格成熟时期创作而成的,能够充分代表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也足以证明作者的高超钢琴技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 篇1: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

摘要: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不仅充斥着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想,而且也对自己的个性创作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他希望自己终有一天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音乐特性。德彪西的音乐是十分细致而灵巧的,而且他竭力突破了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程式与结构,在音乐写作手法上做到了与东方音乐文化的融合,这一独特的想法使得他成为了东西方音乐思想交流的楷模。

关键词:德彪西 音乐创作 精髓

一、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

在印象主义里,我们其实可以找寻一些关于人们强烈自我感受的体会,这种体会表现在创作主题上的全新的思想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音乐方面,在绘画作品、文学创作中同样拥有着很强的感性特征。

这是印象主义的独特之处,有着很多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可以是对乐曲自身的一种理性分析,可以是聆听的人赋予的各种感官体验。在浪漫主义之前的创作时期,很多人无法得到多种音乐体验,因为地位和层次的不同,每个人都必须顺应着他们的统治者来听一些只属于那个层次和地位的音乐。直至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了音乐个性的萌芽,进而于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的作品更加突破了之前的写作方式,让我们感受到那独具一格的音乐。

印象主义思想首次出现在他的作品《春天》里,这样恰到好处的音色加上浓厚的色彩感使得当时处于各种社会层次的人们为之追捧。在他的作品中会大量使用二、三、六、七度以及增、减音程的调性关系,民族的五声调式音阶、中古调式等也会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所以德彪西的音乐听起来和之前的音乐差异很大。可以说,德彪西开拓了非功能多调性的音乐格局,他把大小调和东方五声音阶进行了精妙地融合,形成了德彪西特有的一种新的调式体系,并充分地将其运用到他的作品中。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德彪西充分显示了印象主义理念的精髓——用音乐的色彩来阐释事物的感官印象,这也是他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及特点。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的旧音乐的创作模式,开拓了新的音乐创作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旋律、曲式上的创新,还有新和声的应用。这些都是为了表达音乐的色彩,给人们一种最强烈色彩听觉。

印象主义音乐是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将内心世界积极地展现,这样的音乐可以很全面地描写心中那多变的画面,音乐创作的真实性与空间性也随之拓宽,德彪西将这份特殊的、展示音乐个性的创作技法发挥到极致,这种技法亦深深影响到了我们当代音乐的发展。

二、对东方文化的诠释

德彪西用奇幻的旋律线条和音乐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份对东方音乐的热情,东方文化中的音乐表现力对于德彪西来说是充满惊喜的,因为他从未感受到这样含蓄而多彩的音色。

在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世博会上,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民族音乐让德彪西对此情有独钟,特别是佳美兰音乐中那些极其丰富的打击乐器,全部以金属类的乐器为主导,是印度尼西亚极具代表性的音乐,更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诠释。这种特殊形制的乐器经常用于一些大型庆典仪式,这种音乐形式受到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钟爱。它是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佳美兰音乐其实是一种直接的音乐组成形式,看似复杂的铜锣,实际上每个小乐器之间遵循着生动形象的节奏模式,这使得德彪西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于是,德彪西根据佳美兰的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技法研究,让这种充满奥妙而精致的东方文化蕴藏在一部部作品中。

这一系列东方文化的学习中,德彪西的写作手法已经趋于成熟。作品Pagoda是一首颇具东方元素的乐曲,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东南亚那些在艳阳下绽放独特光泽的塔。乐曲拥有着宁静的气氛,就算聆听到复杂的和声组合时,然而这种宁静依旧不会改变。在后半部分,德彪西运用了持续音,大家可以想到塔的坚实地基,然而每一座塔的轮廓都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把它比喻成塔身的结构。这使人想到Gamelan的音乐的层次,而且这种风格和锣的音乐表现相似。德彪西对印度尼西亚地区音乐的理解在这首曲子中被充分地表达,我们可以在曲中听到风铃般的敲击声,这与Gamelan的乐思相一致。

对于德彪西的这种音乐思考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德彪西在巴黎世博会上听到了来自东方的音乐之后就展开了对音响资料的搜集。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梅克夫人是他的资助者,所以在探访梅克夫人的路途中,受到了来自东方文化的熏陶。德彪西竭力挣脱古典和声功能体系中的一些中规中矩的方式,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调式、和声体系,从而为东方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德彪西音乐审美特征

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作品中,作品中的审美理想都倾向于清新简洁的特质。他的作品在演奏中必须使用不过分的力度表达。其风格并不像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那种斗争性,而且,在19世纪末期,很多作曲家们都被瓦格纳深深影响着。所以,这样一来,德彪西希望可以开拓自己的风格特点。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一种具有非常浓厚的佳美兰的特点的音乐,那种特有的东方韵味是一种朦胧美的体验,特别是用那种拨弦的手法和大提琴的交融,更使听众走入一种若即若离的意象中,特别是在乐曲的第三乐章中,表现的是一位充满秘密的女子,随着轻巧的旋律起舞,舞中略带惆怅感。

《夜曲》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它包含三首乐曲,标题分别是《云》《节日》《海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夜曲”和之前我们经常说的夜曲体裁是大相径庭的。它说明了虽然具有标题,但不会作为乐曲結构,只是一种粗略的点缀而已,或是一种意象。

《云》主要表达作者赋予天空的感伤之情,有些缥缈而又充满忧愁。德彪西并非仅仅描绘云的各种变幻,他是借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节日》这首曲子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璀璨的烟火,随烟火起伏于夜空,一幕绛紫,升腾了苍穹,节日狂欢,与之交融。《海妖》主要表现了海浪起伏的曼妙,还有那一朵朵击打在岸边的浪花,如此超凡脱俗的姿态,犹如那循规蹈矩的歌声中蕴含的多彩创意。

《格拉那达之夜》是一首钢琴作品,曾获得过西班牙作曲家Falla的赞扬,他觉得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的发挥充满了浓厚的西班牙的音乐特色,而且作为一个非本国籍的作曲家,却能够表达得如此精妙。《格拉纳达之夜》使用Habanera舞曲(Habanera是非洲黑人舞曲,然后经过黑人流传到古巴地区,之后再从古巴进入西班牙,它是两拍子的舞曲,速度中等,旋律经常伴随附点节奏,还有很多的三连音,而且节奏具有弹性),音乐的织体也是十分细致,可以听到那些隐藏在音符间的细碎的舞步,恰似远古时期舞者缥缈而优雅的面纱。这首作品拥有着节奏感非常强烈的舞曲特征,亦或是浮现出月下独酌的追思,曲中运用的钢琴延音踏板,使这种乐思充满了神奇与朦胧,让我们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各种灵巧的舞姿。当笔者听到这首作品时,也有一种很想跳舞的感觉,因其特殊的Habanera节奏,使得很多人拥有了对舞蹈的向往。有的时候笔者也在思考,这只是一架钢琴的演绎,然而它能够展现如此众多的乐思效果,让人们听到庞大的乐器组合形式,或者是身临其境的Spanish大乐队的听觉感受。我想这些来自于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精确思考、个性的创造力,还有对乐器音色特点的掌握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在听一首作品的时候,大家应该学会带着一些问题去听一首乐曲,多问一些乐曲上的构思方式,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雨中花园》亦是一首钢琴曲,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应用了托卡塔的作曲技法,它描绘了雨的姿态,雨水仿佛可以从心底慢慢勾勒起一个幻影(那是住在心里的早已根生蒂固的梦,如雨般美妙。又像雨突来的激烈,而雨逐渐减缓,慢慢模糊,梦却渐渐清晰,越发地强烈。风将雨带入室中,小雨滴很俏皮,好像在手上缓缓起舞不忍离开,最后拥入了皮肤的怀抱,此时会觉得有些凉却不知为何带着些许寒意,不知是夜的来临,还是因为心底泛起的一份牵挂)。

或者有人会这样思考整个画面:孩子们在妈妈哼唱的催眠曲中入睡,然而,不一会儿这空气变得沉闷而灼热。之后,大颗的雨滴从天空中落下,在远处,一阵雷鸣响起,原来是暴风雨来了。透过那被雨水冲刷的玻璃窗,发现很多树叶都被吹得有些杂乱无章,这时候,孩子们都被暴风雨的声音惊醒了。妈妈唱着一首首动听的摇篮曲,希望能够平静他们的心情,孩子们也跟着唱着,也许在唱歌时总会有响雷来干扰他们的歌声,但孩子们不再感到害怕了。过了一阵,雷鸣电闪离开了,暴风雨也渐渐停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到屋外的花园中,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有那拥有金色光芒的太阳,也露出了微笑。是啊,每一次听到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但这些感受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可贵的音乐思想,这些思想里蕴含着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在这首作品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察觉到的一些关于雨声的理解,雨滴的品性和乐曲的融合,每一颗晶莹的雨滴,落入碧绿的叶片,皆是心灵交响。

这首作品充分发挥了各式各样的和声运用,德彪西應用不协和音程特性来充分体现那闷热而阴沉的天气,接着用持续的转调手法,表达出从雨天逐渐转晴的一段历程。这些手法非常独特,而且,他还运用连续性的音符,弹奏时要通过手指间不间断的跑动,来表达旋律的起伏,从而能够把雨的连绵表现得透彻。德彪西这首《雨中花园》并非展示其静态画面,而是蕴含着各式的动态变化。这是一种力求实际的乐思,要从不断更替的创作技法上使得整个乐曲画面感变得“真”,这种极强的画面感是印象主义的典型标志。

四、结语

德彪西以其简单灵巧的作曲形式替代了正统而庞大的曲式结构,在印象主义的表现中,他的创作是那样游刃有余,使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可以用听觉感受的色彩,这种色彩无疑成为他创作的精髓所在,他创造了那份只属于他的印象主义,恰似那《雨中花园》里描绘的景象:透过明朗的窗子,屋外散落了千万颗晶莹的露珠,弥漫成连绵的雾霭,掩映了心的牵念。

作者:殷钰琳

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 篇2: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性

摘要 克劳德·德彪西是20世纪公认的新音乐开创者,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是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是在其个人风格成熟时期创作而成的,能够充分代表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也足以证明作者的高超钢琴技艺。本文通过分析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特点及音乐风格,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独到之处,品析钢琴音乐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克劳德·德彪西 钢琴前奏曲 音乐特性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也是音乐发展史上最杰出的革新者,他的音乐不仅富有创造力,还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虽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数量不多,但每部作品都能够对西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法,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独具特色的体系,是对钢琴音色和声音效果的重要革新。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音乐语言流畅优美,题材恰当合理,演奏技术成熟而新颖,可以说,是其众多钢琴作品中的精华。

一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概述

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常见的音乐体裁,具有短小、精巧的特点。在段落方面钢琴前奏曲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和对比,较为单一。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也同样短小,音乐思想较为集中。但是,德彪西并没有完全沿承传统钢琴前奏曲的创作模式,而是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使这些前奏曲成为钢琴领域精品。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共分两集,每集为12首曲目,共24首。这24首钢琴前奏曲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神话传说为主,主要包括:《雾》《帆》《安那卡普里的山丘》《善舞的仙女》《水仙女》《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乐斐的舞女》《游吟诗人》等。

二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创作特征

1 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也是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是每部音乐作品都不可缺少的。德彪西在旋律创作方面,不同于以往钢琴前奏曲创作的反复、模进手法,也与浪漫主义的婉转起伏有所区别。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采用一种相对零散的旋律,音乐语汇体现出了片段化、不连续的特点,同时与不同的和声进行交织融合,表现出了以下这些独特的旋律特征:

(1)渐厚性的特征:在钢琴前奏曲的开始,作者通常采用单声部的旋律形式,当旋律再次出现时,则会将和声交织其中。利用不同的和声进行修饰,旋律也会逐渐变得厚重。例如,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一曲中,作者便是采用了渐厚性的旋律特征,这种手法不仅刻画出了少女清纯的气质,也让人物形式更加清晰。这种渐厚性的旋律特征,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旋律形式。

(2)动机性的特征:在旋律创作特征上,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与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那种悠长婉转的旋律明显不同。德彪西采用了一种既散碎又具有片段性的乐句旋律。这种旋律具有时断时续、忽隐忽现的特点,带有明显的动机性创作特色。例如,《帕克之舞》就采用了这种较为机动化的旋律色彩。德彪西善于运用一些不完整的、相对零散的乐句来引领听众快速进入音乐意境当中,不仅突出了钢琴音响的独特性,也使描述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印象更加鲜明。

2 和弦特征

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中,和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作品的演绎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在继承了传统优秀和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了更为适合自己钢琴前奏曲的一种较为新颖的和弦结构形式:

(1)不协和和弦: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中,大多都采用了不协和的和弦形式。这种不协和的和弦形式使前奏曲的色彩和紧张感更加突出,也使作品更能够吸引人。德彪西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不协和和弦的规律性,使其钢琴前奏曲中的不协和和弦相对随意起来,从一个不协和和弦过渡到另一个不协和和弦时,中间并没有传统的准备和解决过程,有时甚至可以平行而连续地进行。这种特点也成为后期印象派作曲家们普遍模仿的对象。例如,在《水仙女》中就运用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平行进行的不协和和弦形式,使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被巧妙地烘托了出来。

(2)非三度叠置和弦:非三度叠置和弦还可以分为四、五度叠轩和弦和二、四度叠置和弦。这些和弦的适当运用,不仅可以产生较为独特的音响效果,对营造神秘的音乐画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成为德彪西印象派钢琴曲的典型特征。例如,在《沉没的教堂》中,就运用了较多的四、五度和弦,通过这种空泛的和弦效果,来营造神秘的意境氛围。另外,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当中,我们还可以经常遇到四度叠置和弦,这种和弦结构可以有效提升乐曲的色彩性,同时也能消弱和声的功能,给人以似有似无的存在感,从而产生一种空灵的印象。例如,《枯叶》中就采用了这种和弦形式,将枯叶被风吹落的悲凉画面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3 调式特性

大小调音节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最基本创作手法,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调式结构。但是,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却与这种传统的调式明显不同,他对调式音阶进行了历史性的革新。例如,采用了全音阶和五声调式等调式结构,让传统的大小调式变得模糊起来,增添了乐曲的幻惑色彩。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具体调式特征表现如下:

(1)全音阶:全音阶指的是一种人工调式,就是将一个八度平分为六个大二度音程,这种音阶形式不存在半音阶,因此,也就不存在大小调音阶的划分问题,音与音之间的依附性也相对弱化起来。这种音阶特点,对于营造朦胧、飘渺的意境非常有效。德彪西在钢琴前奏曲中,对全音阶的运用非常熟练而完美。例如,在《帆》中大部分都采用了全音阶,并且将全音阶运用得恰到好处。将船舶依靠在海港和日落时的静谧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2)五声调式:东方音乐艺术对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德彪西在进行音乐创作时,也非常愿意在东方音乐文化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调式特点,德彪西对于这一调式特点也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将这种调式灵活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例如,在《平原上的风》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德彪西就采用了极富东方特色的五声调式来作为乐曲的开篇,这种调式极具音乐神韵和魅力,能够将听众的耳朵牢牢“抓住”。

三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风格

1 印象派的音乐风格

“印象”源于绘画艺术,是一种以光和色彩为主要手段的绘画技法。随着艺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这种表现手法,也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并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音乐艺术的印象派也同样受绘画艺术的启发,其重点是通过音响、光线等要素,来描绘作者内心稍纵即逝的画面景象。印象派的音乐家们,通常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来呈现自己的思想,他们运用富有变化的音响和音色,来描绘内心形象,与其他音乐流派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19世纪末期,西方音乐已经将调性功能和半音化和声运用到了极致,在无法进一步超越的情况下,很多音乐创作都表现出了僵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此时,印象派音乐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德彪西便是这一音乐流派的开拓者。德彪西的音乐比较注重对精巧、飘逸感觉的追求,这与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充分体现出了平行和弦、层次性的声音修饰、无解和声以及特殊的踏板效果等独特风格,这便是印象音乐的充分体现。印象主义音乐注重音乐各要素的突出与灵活运用,且具有明显的标题性,表现目标比较鲜明。印象派不会过于注重对某种情感变化的表达,也不会过于强调音乐进行的故事性。可以说,印象派音乐尽量摆脱了浪漫派音乐的惯用手法,是对浪漫派的反叛。

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运用了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的手法。对光与色的变化进行了充分强调,同时也突出了作者的个人主观感受和瞬间印象。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在描写对象与音乐意境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绘画特征,因此,我们说他是印象主义的领袖人物。德彪西的每首钢琴前奏曲,都是以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即兴地表现所见所闻,表达作者对事物的各种印象。这24首钢琴前奏曲的艺术魅力在于,作家运用钢琴音响、色彩以及色调的纯熟性;也在于作者音乐语言运用的新颖和独特性。从而如绘画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幅景象,开拓了前奏曲创作的新领域。但是,印象派的标题音乐与大多数的浪漫派标题音乐又有所不同。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几乎看不到那种延续不绝、悠长致远的浪漫曲调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动机式、不对称式旋律。德彪西注重对音乐真实性的追求,因此,他的钢琴前奏曲较为尊重自然感受,善于运用主观感受来表达客观的景象。总之,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就是将我们听觉器官所能接受的所有元素转变为音乐印象,呈现于我们的内心。

2 标题化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与其他钢琴前奏曲不同,他的每首前奏曲都带有标题,这也是其钢琴音乐的一大风格。但是印象派的标题音乐与大多数的浪漫派标题音乐又有所不同,他带有明显的画面感。德彪西在每首前奏曲的曲尾都加上了标题,标题或具有诗意性,或具有说明性,或具有特征性,让人能够充分明确其表现目标。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标题大都指明了音乐中,对景物描写的视觉意象,突出了视觉形象重于情感表达的印象派显著特点。例如,《焰火》这一曲目的标题,能够让人联想起焰火跳跃与闪烁的种种画面,给听众以画面的直观感。加了标题的钢琴前奏曲,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作,在音乐的进程中,引导我们去感觉事物存在画面,并与音乐融合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尝试着将钢琴前奏曲的标题去掉,虽然仍然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妙魅力,但却无法形象地体会到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内含和形象画面,这对钢琴音乐的感染力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标题,都是在曲尾加上去的。其目的是为了引导那些对该音乐陌生的听众,顺利地融入音乐。我们也因此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德彪西并不希望利用一个固定的标题来束缚和影响听众的想象,他并不是为了标题而进行呆板的写作。

四 结语

德彪西摆脱了传统音乐创作的束缚,开拓了一条音乐创作的全新之路,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彪西在钢琴前奏曲创作过程中,强调了旋律的淡化和和声的叠置,同时也突出了音型化的主题色彩。可以说,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与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纽带,他不仅吸收了东方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还注重对新型音乐语汇、音响效果的挖掘和拓展。总之,德彪西能够以其冷静、客观的态度去感受大自然、感受事物,并能够将这些感受,形象得运用音乐表达出来,这是印象派音乐的典型特征。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名称“通识教育理念引领下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CJF140660。

参考文献:

[1] 李美丽:《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主题构成特征》,《名作欣赏》,2013年第23期。

[2] 陈凌:《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特征》,《大舞台》,2014年第7期。

[3] 李美丽:《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主题发展原则探析》,《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第10期。

[4] 桑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民族音乐》,2009年第4期。

[5] 冯捷:《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浅析》,《内蒙古艺术》,2012年第1期。

[6] 李静:《浅谈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大众文艺》,2010年第23期。

(曾慧敏,四川理工学院群众钢琴艺术推广研究中心讲师)

作者:曾慧敏

德彪西音乐创作理念分析论文 篇3: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摘要】德彪西是音乐创造方面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印象派时代的艺术特点,德彪西的“无标题”创作使他的作品更加的具有特点,《月光》这一音乐作品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也是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的不朽之作。《月光》能够流传至今得力于它独特的曲谱风格,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月光》真正的创作背景。本文将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究,从而了解其曲谱的创作特点及曲式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在印象主义音乐作品中《月光》算得上是代表之作,德彪西受到了印象派画风的启发,对印象派音乐进行了创立,印象派音乐具有空幻、幽静及朦胧的特点,但是又比较注重对人直觉印象与主观感受的输出。印象派音乐作品一般曲调都具有一些风土人情的特点,创作者的个性对于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月光》这一伟大的印象派音乐作品,就是德彪西的个人才华及魅力的体现。

一、《月光》中所蕴含的天赋与魅力

(一)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历程以及《月光》的创作背景

德彪西是1862年出生的,很多人说德彪西十分具有音乐天赋,但是经过我们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德彪西的音乐天赋不是来自于传承,也不是来自于从小的培养,因为德彪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并且家中也没有喜欢音乐或者在音乐方面比较有造诣的前辈,德彪西小时候家里开了一个小店铺,但是生活情况却十分窘迫,父亲甚至无法保证小德彪西正常地接受教育,父亲最开始打算让德彪西成为一名水手。但是后来有一位贵人出现在了德彪西的生命中,由于从小德彪西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善良的夫人对德彪西的音乐天赋产生了兴趣,这位善良的夫人也是音乐的爱好者,并且师从于肖邦,在她表现出对德彪西的欣赏之后,就开始免费给德彪西上课,而德彪西也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跟着这位夫人十分刻苦地学习,在德彪西11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这一时期也是德彪西音乐道路上的转折点。在这期间他还去很多国家学习,丰富了自身的音乐经历,在德彪西对外面新颖音乐文化与音乐信息进行接触之后,还结识了一些民族主义音乐家,德彪西对于民族主义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在之后,德彪西就回到了巴黎音乐学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完成他的音乐课程。德彪西通过自己对音乐的造诣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德彪西对音乐的理解是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的,所以,所创造出来的音乐作品也显得更与众不同,德彪西也喜欢应用一些比较古老或者怪异的宗教音乐,于是,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从各种音乐中脱颖而出。

(二)印象主义音乐的塑造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还引发了一场音乐的革新活动,全音的使用就是重要的音乐革新,在德彪西创造《月光》之前从没有过这种尝试,德彪西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为他的成功做好了铺垫。德彪西有一双异于常人的耳朵,他可以听到我们无法听见的泛音,这就好像我们所见到的颜色是由其他的颜色结合而产生的。而声音的理念也与这一原理大致相同,每一种声音也是由多种声音元素组合而成的,在不同的空氣环境当中会产生不同的音色,空气振动所产生不同的音色,一般人的耳朵是无法准确地识别或者辨认的,而泛音也很难由人耳识别,一般人要应用到助听器才能听到泛音,但德彪西却能够不利用任何工具听到泛音,这一功能也促使了德彪西在音乐上的造诣。德彪西能够发现不同音色及不同乐器的奥秘,而这些音色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泛音的差异。德彪西能够创作出《月光》这样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也得益于泛音的支持,这些人们无法在空气中感受到的音色被德彪西应用到了《月光》的创作当中。人们在对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只有享受及震撼的感觉,却不知道音乐之间的差异,后来德彪西为这种音乐冠上了自己的名字——“印象主义”,这一音乐派别与《月光》一起流传了下来,并且广为人们所熟知。

二、对《月光》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与探究

在《月光》被德彪西所创作之后,不仅国内的音乐家以及音乐爱好者喜欢德彪西的创作风格,法国的著名钢琴家玛格丽特·隆也对德彪西表示了欣赏。在德彪西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节奏上的曼妙与轻盈,这种音乐的深意使人们难以忘怀;在德彪西的手指从钢琴按键上拂过时,仿佛只有他才能使《月光》这首曲子这样完美地展现;在人们对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德彪西细腻的情感,他能够实现对不同音色与音区的科学处理,从而使整体的音乐作品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很多人都模仿过德彪西弹奏《月光》这一作品,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演译出《月光》真实的情感。由此可见,要想弹奏好《月光》,并不需要多么深厚的音乐基础,而是要理解作者在作曲时所包含的感情,并且要求弹奏者具有充分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感染到现场的观众,德彪西说过:“钢琴的韵律必须像来自没有琴键的乐器,轻盈的指尖触入每个音符中,全部的效果都像踏板的细腻踩踏而营造。”由此可见,要想理解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并且演绎出《月光》这一作品,并不只需要娴熟的音乐技巧,还需要用心去感受。音乐旋律并不是音律变化唯一的形式,还需要把一些丰富多彩的和声加入到音乐作品中,才能达到完美的音乐作品呈现效果;在进行钢琴的弹奏过程中,要想表达出声乐或者其他形式音乐效果,就要加强对手指的控制,使触键的频率放缓,这样才能够达到没有琴键声音的效果;除此之外,利用音乐增添现场的感染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月光》这一曲目自从被德彪西创作之后,就广为流传,并且至今还受到大家的喜爱,《月光》实际上是组曲之一,但是在很多场合都会被单独拿出来进行弹奏,这也表明了《月光》创作的巨大意义[1]。

三、《月光》这一钢琴曲所获得的历史成就

《月光》是一首抒情的小曲,但是在人们心中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月光》这首钢琴曲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德彪西创造了印象派音乐,对音乐历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月光》表现出了法国音乐中的婉约与优雅,并且发扬光大。除此之外,印象派音乐的产生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具有深远影响,在德彪西以后,很多好的音乐创作启发都是来自于德彪西,德彪西在音乐曲谱设计方面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处理方式,很多音乐家都对德彪西的作品进行过研究。德彪西在音乐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并且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对后人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德彪西的音乐风格是多变的,由于德彪西游历过多个国家,所以不同的音乐作品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月光》的风格就是曼妙又优雅的,虽然是一首抒情的小曲,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是无法比拟的。在聆听《月光》这一钢琴曲的时候,我们会有沉浸其中的感受,不仅音乐家对《月光》这一曲目赞赏有加,很多评论家也用各种唯美的语言去描述《月光》。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文中对著名音乐家德彪西的童年生活进行了解,可以发现德彪西的音乐天赋并不是来源于家庭的氛围环境影响;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是一首抒情的小曲,但是在人们心中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月光》是对于音乐历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表现风格是幽静且婉转的,要想弹奏好《月光》这一钢琴作品,不仅需要表演者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还需要蕴含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陈婧.浅析印象主义音乐之德彪西及《月光》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J].艺术评鉴,2017(8):42-44.

作者:李晓琳

上一篇: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基于建设管理的农田水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