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音乐创作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民族乐器是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乐器,是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音乐中民族乐器的应用状况,并针对现代音乐中民族乐器的融合发展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关键词】现代音乐;民族乐器;应用;发展我国的民族乐器风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胡音乐创作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胡音乐创作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代表性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摘要: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音乐理论界对其的研究也呈现出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特点,其中主要涉及对声乐作品、器乐作品、歌剧作品以及舞剧作品等方面的研究。鉴于作品较多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也较多,本文仅对部分经典的作品在创作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代表性 红色经典音乐 作品 研究

一、声乐作品: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对于冼星海于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这部大型声乐套曲,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成为音乐理论界研究最多的一部作品。虽然在建国初期有一些文章如张肖虎的《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一点体会》(《人民音乐》1955年第6期)涉及冼星海的这部作品,但是从研究的规模来看,还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音乐学术界对于冼星海所创作的这部经典作品,在历史价值、社会意义以及时代的文化影响等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例如汪毓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一次和第二次修订版)当中就用了相当的文字篇幅来介绍这部作品。梁茂春也曾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当代音乐》一书中直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很难有人能够创作出超过这部作品的音乐了。

在创作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文章论述了冼星海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用的一些技术手法,其中以苏夏的《〈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上、中、下)》(《人民音乐》1998年第8、9、10期连载)、杨瑞庆的《〈黄河〉的旋律》(《音乐研究》1999年第1期)以及严良堃的《黄河入海流——〈黄河大合唱〉的指挥与处理(上、下)》(《音乐研究》2000年第2、3期)等文章最具代表性。在苏夏的《〈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上、中、下)》一文当中,作者对《黄河大合唱》中的每一乐章、每一乐段,甚至每一乐句和每一乐节都给予了在词曲结合、曲式结构、音乐创作思维等多个方面的详细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从创作的角度来认识冼星海这一代表作品音乐形态、创作技法与手段的范本。同时,鉴于冼星海的这部作品后经多人整理修改,以至于曾经的演出版本出自多家,为此,苏夏在《〈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下)》中详细介绍了这部作品5个版本的由来及原委,即1939年3 月在延安冼星海创作并演出的版本(文章称“版本1”);1941年春冼星海在莫斯科期间的修改本(文章称“版本2”);由李焕之在1955年和1987年根据冼星海“版本2”整理后重新配器并由上海乐团演出的版本(文章称“版本3”);1975年在严良堃主持下,中央乐团创作组重新整理并由中央乐团演出的版本(文章称“版本4”);除上述版本外,还有1979年由瞿维整理并缩写成钢琴伴奏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文章称“版本5”)。在此之后,苏夏又发表了《再谈〈黄河大合唱〉的各种版本》(《人民音乐》1999年第11期)一文,文章重点论述了这部作品在前两个版本上的比较。

作为影响20世纪音乐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理论文章是属于纪念性质和历史回顾性质的。例如陈冉的《全世界华人团结的心声——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六十周年名人访谈》(《中国音乐》1999年第4 期)以及陆铿荣和左超英的《抗战音乐史上珍贵的一页——〈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桂林的传播》(《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等。这些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以及演出历史,普遍谈到了这部经典作品在当时以及当下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为这部作品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史料。

二、器乐作品: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

自这首二胡曲问世以来,音乐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量的演出與实践,而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同样也开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其进一步的关注。在对这部作品音乐创作的研究当中,吴红非在《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中国音乐》2003年第4期)一文中就此曲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体裁形式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文章指出,刘文金的创作在传统二胡音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音乐的发展手法与曲式结构,拓宽了二胡音乐的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段,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贾智华在《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作品分析及演奏特色》(《大众文艺》2010年第22期)一文中,从音乐学与音乐创作两个方面对《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背景、作品题材、艺术风格以及乐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作品的每一个乐段的音乐风格、调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对这首作品的演奏特色,分别从二胡的左右手的演奏,如自然跳弓、快弓以及揉弦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逐一讲解。类似的文章还有白雪霏的《谈二胡独奏曲〈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才智》2010年第1期)等。

专门讨论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出实践心得体会的文章也比较多,其代表性的文章有王国憧《演奏〈三门峡畅想曲〉的理解和体会》(《人民音乐》1962年第1期),以及刘再生的《艺术创新与时代特色——〈三门峡畅想曲〉诞生的历史回顾》(《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等。

三、歌剧作品:歌剧《白毛女》

在20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中,1945年在延安由延安鲁艺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新歌剧《白毛女》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剧目。由于这部歌剧以音乐来塑造人物,合理有机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理论界对其在创作与演出实践方面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新歌剧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很多人提出了“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道路”的建议,但随着新中国歌剧事业的不断发展,百花齐放的歌剧领域出现了众多其他形式的歌剧剧目,因此,有关这部歌剧音乐创作的研究在建国初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部分成果,但是在后来,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述这部歌剧音乐创作特征与艺术风格的文章才呈现出一定的规模。

在建国初期研究歌剧《白毛女》的理论文章中,汪毓和的《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关于〈白毛女〉的分析和评价》(《音乐研究》1959年第3期)是较早全面和深入地阐述这部歌剧的代表性文章。文章作者分别从这部歌剧故事题材的选择、音调的取舍与革新、用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音乐与戏剧的结构关系这4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论述了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具有高度人民性、革命性的现实主义艺术巨著”,并且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的全局角度,以及其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对这部歌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汪毓和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研究歌剧《白毛女》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严谨的学术性和研究的深度为后来对这部歌剧,甚至对整个中国歌剧发展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著作方面,汪毓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中用整节的篇幅对这部歌剧进行了音乐学方面的表述。他指出,这部歌剧为创造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新型歌剧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后来人们都称这种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真正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在该书的这一部分,汪毓和还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对这部歌剧在运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合理与有机地吸收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以及部分地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等进行了阐述。可以说在汪毓和的这部文献当中,有关歌剧《白毛女》的研究是全面和细致的。而作为面向全國音乐与艺术院校的一部基础理论教材,汪毓和的这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也对歌剧《白毛女》的研究给予了客观、详尽的表述,为在更大范围内学习与研究这部歌剧提供了学术上的重要文本。

四、民间歌舞剧作品:秧歌剧《兄妹开荒》

林波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研究新秧歌剧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在思想内容方面所表现的是(当时)一种新的人物、新的精神世界。这部秧歌剧去除了旧式秧歌剧中的丑角和低俗调情的内容与表演,所呈现出的是边区青年农民的正面形象(英雄形象),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是一种欢快、活泼、积极和向上的气氛。艾青则在《论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一文中指出:写秧歌剧,首先要熟悉当前的革命政策;要适合当时当地的具体要求,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秧歌剧才可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才可能起到革命事业所要求它的宣传教育的效果。

在音乐创作的研究方面,汪毓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第十三章第三节中重点对《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两部新秧歌剧分别给予了创作上的分析,指出《兄妹开荒》是属于形式和剧情都较为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用叙事性的演唱方式来表达剧情发展的秧歌剧。其音乐是以陕北地区民间音调作为基础而创作的,它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同时又带有时代的特点,音乐纯朴有力、明朗乐观,表现了青年农民的新形象。

除此之外,有关新秧歌剧和秧歌剧《兄妹开荒》的理论文章还涉及这一类作品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以及对于最早剧中角色扮演者艺术成就的表述。

五、结语

红色经典音乐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成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的重点研究范围。尤其是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各个领域的音乐创作、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音乐传播学以及音乐社会学等领域,都延续或扩展到有关红色经典音乐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王颖峰,李红梅.论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及其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5-66.

[2]朱芳.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传承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 2016(01):120-121.

[3]王鹏,郭丹丹.红色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89-90.

★基金项目:本文系“红色音乐资源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35409341)。

(作者简介:乔鹤飞,女,本科,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李鸿姝,女,本科,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乔鹤飞 李鸿姝

二胡音乐创作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现代音乐中民族乐器的应用和发展探讨

【摘要】民族乐器是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乐器,是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音乐中民族乐器的应用状况,并针对现代音乐中民族乐器的融合发展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音乐;民族乐器;应用;发展

我国的民族乐器风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指的就是我国的独特乐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现在流行的民族乐器有鼓、琴、筝、箫、笛、二胡、琵琶、丝竹、鼓等。从其表现特点来看,吹管乐器具体指的是笛子、箫、唢呐等乐器,其中笛子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乐器。民族乐器中弹拨类型的乐器主要包括琵琶、二胡、古筝、琴和三弦类型的乐器。弹拨乐器中的古筝乐器其声调婉转悠扬,有力地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民族乐器中的打击类乐器主要包括鼓、京钹等类型, 我国传统的打击类乐器节奏感比较强烈,表现力较为丰富,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感染力。

一、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现状

民族乐器是我国传统的独特的乐器,在原始社会时期多是出现和神话传说、劳作生活、节日庆典、祭祀拜佛等一些活动中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族乐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礼仪等场合,其主要的目的是供给当时的社会统治者享受。比如,在吕氏春秋中的打击乐器磬,其主要是以鹿皮为原料制作成鼓,通过敲击能够为人们进行舞蹈伴奏。此外,民族乐器在古代还可以是一种信息传递工具,古代的士兵以鼓声作为信号,以锣鸣声进行开道,能够有效鼓舞士气、振奋人心,这些使得民族乐器的应用形式不断丰富起来。到了我国的先秦时期,民族乐器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秦汉到西魏时期,我国和西域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一些外来的乐器逐流入进来,进一步丰富了民族乐器的种类。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改善,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制作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效发展起来。

二、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融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发展更加多样化,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各种音乐曲目的创作、乐器的改革以及演奏技法的都在不断革新。中国的古典吹奏乐、弹拨乐器、打击乐器以及拉弦乐器不断丰富,古筝、琵琶、唢呐、马头琴、葫芦丝等乐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且我国与西方各国的往来更加密切,让这些中国的传统的民族乐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逐渐融合起来,使民族乐器可以有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在这个大的环境下,传统的音乐和民族乐器两者逐渐和现代音乐发展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许多人认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是不同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我国的民族乐器是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民族乐器融入到现代音乐的创作中,可以有效丰富音乐的特色,也可以使音乐传达出非常具有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艺术意境,从而更好地彰显出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融合的魅力。民族器乐作品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每个地方的民族乐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创作技法、传播形式,使得现代文化消费群体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彰显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

三、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民族乐器的应用

中国古典音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旋律可以和现代音乐有效融合,将民族音乐的乐器实现有效的传承。从磬、编钟、古筝到后来的琵琶、箫、二胡、笛子等,这些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不仅有着独特的音色,还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勇运用古筝、柳琴、笙等乐器创作了《往生》这首既是兼具古典和流行的艺术元素,不仅完美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审美理念,充分发扬了民族乐器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传统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还有一些古典的音乐,比如《夜深沉》《阳光三叠》《翻身的日子》,这些作品由于其演奏技巧和使用的表演乐器比较多样化,各自都有着与群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很多音乐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都是从这些传统的民族乐器的入手寻找创作和表演的灵感,进而涌现除了很多具有民族乐器特色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熟悉的《化蝶》是小提琴协奏曲,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主旋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还有《彩云追月》则更是根据民族管弦乐曲同曲目填词创作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民族乐器作品别人们以流行音乐的方式表演出来,给这首本来的词曲增添了艺术表现力。

(二)民族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周华健的《刀剑如梦》这首音乐作品就是融合了传统的民族乐器笛子,运用笛子营造出一种直插云霄、扬琴清脆感觉,有效提高了乐曲的意境。陈慧娴的《归来吧》中也是穿插了唢呐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凄惨惨、心碎的感觉;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中融合了三种传统的民族乐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男子对待爱情的的那份温柔;《雪在烧》中的二胡传达出那种如泣如诉,给人一种悲伤蔓延到骨子里的感觉。冯小泉、曾格格夫妇他们虽然是流行音乐演奏家,但同时又是传统的民族乐器的艺术家,他们在表演中就非常注重民主乐器的运用,把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流行音乐有效融合起来,有效提高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箫、笛子为代表的既时尚同时又唯美的音乐代表作品。因此,无论流行音乐是多么的具有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 但是追本溯源,其仍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的发展的产物,是中华儿女情感、精神气质的音乐体现。民族乐器并不仅仅在民族乐队中使用,还能够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仍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结合

《室内乐作品七首》中的《殇》比较独特的点在于演奏者运用民族乐器的方式去演奏现代音乐作品,为这首乐曲又增添了一份韵味。这首现代乐曲中运用了七件民族乐器,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表演的有效融合。乐曲跟传统音乐的不同点在于乐曲创作者选用了全音阶和非序列形式的十二音技巧,乐曲中加入了琵琶配合演奏者无调性旋律音调,其表演节奏虽是断断续续,好像长途跋涉的人在踉跄行走,在结合传统的民族乐器埙在循环往复中奏出了一份荒凉和孤寂的旋律,在无形中增添了艺术表现力。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融合,是对传统民族乐器的继承和发扬,用民族乐器演奏现代音乐更是民族乐器运用的创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在现代和声表演中,表演者也会选用民族乐器和现代和声融合起来,使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旋律和色彩充分展現出来,使现代和声的曲调别有一番风味,给人带来更加美好的感受。民族乐器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音乐创作中注重融合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值得作曲家学习和借鉴的。

四、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实现多元融合发展

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应当是基于对我国传统乐器和传统音乐的深入认知和了解,才能从音乐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实现融合发展。民族乐器可以和西洋乐器完美融合。中国的古典音乐非常注重线条、意境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乐曲作品追求内涵、思想和唯美,追求给人一种有内涵的感觉。具体来讲,首先应当立足于受众群体,才能有效推动民族乐器和流行音乐及大众文化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感受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还应当加强与现代音乐形式的融合发展,注重多元化的尝试和结合,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中可以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融合起来,不断丰富现代音乐的艺术形式,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层次感,更能展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优势。这也就是说,注重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兼具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可以有效融合西方的爵士音乐、摇滚音乐、拉丁舞曲等其他的流行元素,这样多元化、多层面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迸发出我国传统乐器的新的生命活力。比如,大众熟知的音乐作品《北京一夜》《沧海一声笑》以及《花田错》等音乐艺术作品,这些优美的艺术作品创作中都是使用了笛子、古筝等民族乐器的配合,使得传统的民族乐器更是彰显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音乐内容上实现融合创新

我国的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需要在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在音乐理念、音乐技巧方面有效融合,才能有效推动新的文化理念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乐器生硬地挪到现代音乐中去,而是要努力寻找他们之间的一些共通点,将这些民族乐器和现代乐曲的创作技法有效结合起来,寻求更加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比如,这些传统的民族打击乐鼓类和京钹,通过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衍生出了许多以京钹为主体的音乐剧作品,比如《形而上音景第2号》,这首音乐作品最初的创作灵感就是受到传统的民族乐器京钹的影响,音乐创作者以此为灵感,并且通过各种类型的新媒体技术有效挖掘京钹声音的灵性,使现代音乐和京钹的声音特性结合起来,再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京钹的艺术特点和现代音乐激发有效融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艺术形式上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此外,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还应在演奏技法和表演形式上发展,用新的音乐艺术方式使这些民族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女子十二乐坊》是大众非常熟悉的一首音乐作品,该乐团就是以这些传统的民族乐器为基础,有效融合了二胡、古筝等艺术工具,并且结合动感活泼的现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舞台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这首乐曲在表演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和发扬,这首乐曲的表演通过激情四射、时尚着装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乐曲表演的内敛含蓄、正襟危坐的艺术表演方式,使得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的融合更加完美,进一步扩大了民族乐器的受众群体,使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此,我国的优秀作曲家努力追求音乐的高品位和情感文化的依托,使之充分融入到现代音乐文化中去,使这些传统的乐器之音更好地散发出其文化自信,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有效的升华,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的自信。民族乐器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在创作音乐上和现代技術进行有机结合,乐曲创作者们要重视创作,坚持创新精神,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的知识,了解他们的艺术特点,努力使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传承下去,科学运用这些优秀的民族乐器创作出更多更加新颖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五、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彰显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为了更好地我国的民族乐器传承和发扬下去,不让这些民族乐器淹没被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淹没,就要使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有效融合,就要注重实现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多样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音乐作品,充分发挥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作用,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邢伟.论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19)86.

[2]苗雪莹.论民族乐器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与发展[J].农家参谋,2017(12):192.

[3]袁伟.民族乐器音色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及演奏[J].贵州民族研究,2018,v.39;No.205(3):87-90.

[4]韩东.浅谈中国民族乐器阮的发展研究[J].民族音乐,2013(6):40-41.

[5]王伊.民族音乐元素在影视歌曲创作中应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8,No.510(9):39.

[6]霍嘉媛.中国民族器乐乐种形成和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戏剧之家,2018(33):78.

[7]史林娜.关于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18.

[8]韩晶.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研究[J].大观,2015(11).

[9]刁晓茜.浅析现代音乐视唱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7(1).

[10]白志文.现代音乐创作中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2015(2):200-201.

作者简介:王思思(1984-),女,籍贯:云南玉溪,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讲师,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王思思

二胡音乐创作发展研究论文 篇3: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化模式”审美特征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发展,流行音乐在题材、表演方式、创作形式等诸多方面皆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以来,民族音乐一直是流行音乐人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社会中各种具有民族文化及特色的流行音乐不断衍生和出现。而音乐创作者为使流行音乐与国人视听要求更为相符,在日常创作中也逐渐向民族化模式进行发展,并有意识的在作词、作曲、编曲制作等方面将文化元素进行融入。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审美

引言:改革开放发展以来,流行音乐已然进入繁荣时期,该类型音乐节奏感明快、节奏多变,因此广受当代人们所喜爱。而在当今华语乐坛中,民族化的流行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发展角度讲,当代流行音乐主要以情感为基础,以传统审美为出发点,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与此同时,也对各种传统音乐文化语言及手法也积极借鉴,进而形成特色十足的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经过民族与流行音乐融合后的具体实践,最终形成了全新的民族化流行音乐方向。

一、民族化模式概念

民族化模式并非单一性的民族方式特征,而是在某种特定生态文化环境影响下,由多种民族化系统特征联合而构成的稳定体系。该类型模式不仅意味着民族化方式存在,更强调民族化因素构成的有机联系,并以持续稳定的状态呈现,一旦该模式形成,将会使自身作用充分发挥。此概念定义主要强调民族化模式主要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关系之间的立体性和稳定性,由此也可发现民族化模式的各个构成要素必须自身具备稳定性文化特征,并且不同要素之间必须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有机关系。

二、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发展关系

对当代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鉴赏发现,民族风格是当前流行音乐中的常见风格,并且该风格受广大年轻人所喜爱。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依托于流行音乐这一形式,通过该渠道将民族特色风格和文化快速传播,并将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感染整个民族,也由此将民族情结进一步加固,极大程度的推动民族发展和进步,而流行音乐生命力也因民族化模式使之发展更为长久[1]。当前社会中音乐形式众多,而流行音乐能够成为音乐文化生活中极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其原因则是其表现形式更为贴近群众音乐审美意识。流行音乐题材内容较为新颖、旋律节奏较为多变。此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词句优美,再加上融合了民族风格的演唱,可进一步强化观众感官意识,由此调动听众情绪,使之与音乐产生共鸣。民族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对流行音乐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广泛传播。民族音乐发展历经千年,其作用不仅反映了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同时该特殊方式更承载着不同时期、文化影响下的人文背景和日常生活。在长时间发展历程下中国民族音乐已然形成自身特有的音乐体系,其审美特征鲜明。而流行音乐则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音乐派别衍生物,尽管当前众多音乐创作者可通过流行音乐表现形式将自身情感及生活加以体现,但从音乐实质角度来说,部分流行音乐超越性藝术价值在逐步消退,反之所呈现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及使用价值在增强。此外,当代流行音乐中部分歌曲创作阶段也会更倾向于人类情感世界和生活,但在精神特征本质上却显得较为盲目和极端,因此为保证流行音乐核心品质音乐创作者应将民族化元素及特征加以融入,并且从发展角度讲,流行音乐也是民族音乐的延伸和扩张。

三、中国流行音乐中"民族化元素"审美分析

(一)古典词语运用之美

民族性所具备的鲜明外在特点从某方面而言更具有世界性特征,也正因为将民族元素融于流行音乐中,才使中国流行音乐一直保持特有的艺术魅力。从古典词语运用角度分析,在流行音乐中将传统诗词语句进行适当引用,能够使音乐曲目更具民族特色。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一首歌曲为例,该音乐演唱及作曲风格为当代流行音乐典型代表,但歌词却选用宋代文学作家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词句,通过该歌曲可将当代流行音乐与古代传统诗词融合的美感和艺术感充分展现,并且也正因为此歌曲的特殊创作形式从而使其大受欢迎。周杰伦、方文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合作的音乐作品中的歌词极具古代词赋特点。《菊花台》中“朱红色的窗、雨轻轻弹”以及《青花瓷》中“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等系列歌词皆体现出中国古典词语之美[2]。除此之外,也有众多古装影视剧插曲为带动剧情发展,也经常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古代诗词,以经典影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例,该剧主题曲《知否知否》就是谱曲于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该歌曲在演绎过程中极尽古典婉约之感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中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进而该歌曲出现后一度成为网红代表作品之一。由此即可发现,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需要传统民族元素和文化进行支撑,当代流行音乐对传统古诗内容及风格加以借鉴,在某种程度上也将流行音乐民族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民族传统乐器在作品编曲制作中使用之美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种类较多,且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因此民族乐器不仅具有独特音色,其表现力也是十分丰富。因此,在流行音乐编曲制作中,通过合理使用各项民族乐器,以此丰富流行音乐多样性的手法大为存在。信乐团的作品《离歌》在前奏、间奏以及尾声处皆使用二胡作为主奏乐器,也正因二胡这一乐器的自身音色特点与歌曲词句意境十分呼应,从而使该歌曲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审美特征的落寞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并使中国特色在流行音乐中得以进一步强化。周杰伦作品《青花瓷》中则大量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扬琴和二胡等,也正因不同乐器特点使得该作品将现代时尚与传统古典的审美充分融合,进而营造出一种古今结合、浓郁淡雅的歌曲意境。除抒情音乐外,部分节奏轻快的流行音乐风格通常也会将民族打击乐器加以融入。通过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环节广泛使用民族乐器,使其音乐表现更具抒情性和歌唱性,而在个性表现方面也为流行音乐增加更多活力和色彩,从而推动当代流行音乐逐步呈现民族化创作风格[3]。

(三)中国戏曲应用之美

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也有部分音乐人会对传统戏曲风格及唱腔进行借鉴,例如刘欢的作品《情怨》,作曲和演唱过程中刘欢多采用京剧甩腔特点,进而使该作品京剧韵味十足;陈升的作品《 One night in 北京》,将西方摇滚音乐与京剧唱腔完美结合,在突出流行音乐魅力同时也将国粹京剧特色充分弘扬,可见通过对戏曲化元素借鉴能够使流行音乐更具民间和民俗性,并且能够将民族元素多元化在音乐作品中充分展现。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已经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因此通过将民族化模式审美特征进行融入,可使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更具民族化多元性特征。与此同时,因对古典诗词、民族器乐及传统戏曲等文化及表现形式加以借鉴,可促使流行音乐更具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关欣.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化模式审美特征解读[J].青春岁月,2021(13):53-54.

[2]屈慧文.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多元发展研究[J].百花,2020(04):81-83.

[3]崔戈.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民族化思潮[J].牡丹,2019(32):35-36.

作者:何镇国

上一篇:日本职业技术教育分析论文下一篇: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