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基础论文

2022-04-22

摘要:自颁发《高校会计制度》以来,新旧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差异是财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厘清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差异对未来高校有效的资产分析和资产资源的利用具有特殊意义。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新财务制度环境下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应对当下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问题是理论研究与高校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基础论文 篇1:

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

摘 要: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二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分析其差异,对于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随着社会的完善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不断完善,规范、科学、准确的会计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单位,无论是公立机构还是一些民间组织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制度的有效应用,本文就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进行对比研究,为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支持。

1 对比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相关内容记账的基础,是对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会计登记核算,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确认的。会计基础的不同选择,对单位而言,其收入和发生支出的会计比例会存在不同,对单位会计核算有直接影响,并能够对单位工作业绩情况发生影响,影响着财务推行的效果。会计基础是一种计量标准,必须要在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下才能发生实际效果。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行为认定的,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并做相关会计工作报告的。从这个方面讲,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不同的收入,费用计量的基础。

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在会计核算中,需要以实际收到的或者是支付款项进行会计行为确认,主要是以此为依据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标准情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根据收付实现制开展业务,只要是本期内实际发生的会计收入或者是支出的费用,无论是这种收入与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是否需要归属本期,都需要按照本期收入或者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反之。如果本期实际上未收到的相关收入,未支付相关费用,即使这些收入和费用在性质上应归属本期,但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行为手续简单,更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在会计核算中,高校不需要做过多的考虑,不需要考虑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预算收入、预付费用等情况,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对收支匹配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不能根据收支匹配关系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会计主体的当前收益和耗损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是权责发生制。这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对会计核算的会计行为要求是不同的。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行为是以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有本期负担为标准对本期收入和费用情况进行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实施会计核算行为要求凡是本期内实际发生并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者是已经付出,都需要作为本期款项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凡是不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即使是相关款项已经收到或者是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采用债权发生制可以是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会计主体盈亏进行有效的计算,这与高校的会计制度是存在不同的。

2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所实施的会计制度与企业也不同。高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种类型,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种类型。二者都包括的有资产、负债和收入内容,但企业会计要素有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高校会计要素中则没有,高校会计要素中有净资产、支出内容。企业会计要素中则没有。进一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高校与企业会计要素存在最大的差异是,高校会计要素中没有所有者权益,但企业会计中则包括这个内容,高校会计把所有者权益用净资产进行代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属于公有制性质,高校是由政府建立的,高校没有具体的所有人,其所有权归属国家。另外,国家也不可能轻易就对高校进行投资,或者是转让高校的所有权,因此,高校的会计要素方面与企业会计要素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高校只能将资产扣除负债的余额称为净资产,但不能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质,其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其经济活动与企业必定存在差别。高校的运行所追求的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会计制度方面与企业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高校会计预算不会像企业一样,保留企业会计的利润要素,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要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3 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差异

会计科目设置依据的是经济业务内容、经济管理要求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高校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组织性质不同,导致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存在差异的。

目前,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试行)》制度,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有38个,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科目有85个,后来,随着社会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一级科目又增加了一部分,其科目设置更为细化,现在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个。与高校会计科目相比,企业会计科目更为精细,更为复杂,但这些科目的有效设置,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对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提供借鉴。比如,在高校会计中,净资产类会计科目设置有以下内容,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这些是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中所没有的,但在企业会计所有权益类科目中,设置的有实收資本、本年利润等,是高校会计科目中所没有的。另外,对相同的业务,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科目设置也存在着不同,比如,借款贷款方面在核算中高校与企业就存在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别,企业科目设置更为详细,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出负债情况,这点是需要高校会计积极借鉴的。

总之,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事务中的会计科目设置都存在着差异,研究二者的差异,积极发现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利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些先进要素为高校会计服务,这对于有效提升高校会计工作质量,有效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玲丽.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孙凌峰.关于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3).

作者:周斌

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基础论文 篇2:

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自颁发《高校会计制度》以来,新旧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差异是财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厘清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核算差异对未来高校有效的资产分析和资产资源的利用具有特殊意义。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新财务制度环境下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应对当下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问题是理论研究与高校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新旧财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归纳了几点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措施,期望对当下高校固定资产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对策

据调查报告,高校资产中70%以上为固定资产,因而规范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对高校提升财务效率,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的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制定了新标准,这对高校的财务核算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机遇是高校可以借助新制度进行资产整合,更益于资产的账实一致性;挑战是高校对新财务制度核算呈现出的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寻求答案。

一、新旧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影响分析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在新财务制度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会计制度下高校购入固定资产时使用“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在持有期间一直保持原值,当处置时,使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会计科目,但是新会计制度下不再使用“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而是使用“待处理财产损溢”、 “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这些会计科目。二是在旧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是在对应的科目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以高校支出来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但新制度下,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以其净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也避免了账实不符的情况。三是收付实现制是旧制度下资产核算的会计基础,而权责发生制是新制度下资产核算的会计基础,会计基础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校固定资产出现“虚高”的现象。总之,高校新制度的实施对解决资产账实不符、信息不真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量的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调查报告,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

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得不到有效确定是目前新制度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对高校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设定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从而造成了国内不同的高校选取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多种多样,违背了新制度实施的本意,即真实反映资产信息。其次高校不同于企业,它是非盈利性单位,它的生源多少主要取决于硬件和软件设施,其中软件设施是它的师资,硬件设施就是它的教学设备、教学大楼等等,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人士的捐助和国家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基建项目的不断增长,因此银行的融资渠道使高校的固定资产折旧信息很不准确。一方面是高校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学校财务核算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学校贷款的利息难以进行资本化,这些都造成当下的相关折旧信息的不准确。最后固定资产的划分界限很不清楚,规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且价值在800和5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直接规定价格很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划分,就会影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总之,折旧年限不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是目前高校在新会计制度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效率低下是目前高校进行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采用的条形码的管理方法,这样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实际上高校相关的部门并不会自觉的将固定资产条形码粘贴在固定资产的醒目位置,这为以后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了困难。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权限对资产管理员开放,不能充分调动其他相关人员对资产资源的配置,例如,有些高校只是在一个模块里进行管理资产,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区分高校资产的利用信息,从而降低了资产的管理效率。最后就是高校管理人员的意识很淡薄,新制度的某些规定并不会严格去执行。总之,缺乏资产的平台管理效率是高校需要逐渐进行矫正的问题。

3、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

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是当下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就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言,目前的绝大部分高校外部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很大,如安徽工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2014年对某高校调查发现,高校的教职工及其资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将风险控制分散在财务的不同流程中,但是却很少针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诊断分析。其次就内控环境方面而言,目前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因为高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在逐渐转移。总之,内控环境与风险管控都很不理想,这也是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衍生的外部条件。

三、应对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参考了大量文献和高校的调查报告,分别从折旧、信息平台及环境角度总结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1、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

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解决当下折旧年限不确定问题的最快的方法。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例如可以按照资产的用途或者使用年限等划分为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等(目前有几所高校将其划分为六类),这样就为合理的折旧提供了前提。其次要参照相关制度在企业折旧方面的应用,并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定相关制度,合理确定折旧的年限范围,例如目前企业的折旧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根据无形损耗和有形磨损等方面确定年限为20-50年,鉴于高校建筑少有无形损耗,可以考虑其下限50年,而在教学设备方面根据具体的使用时间做出规定,总之要有成文的规定。最后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也要做出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相比企业要多,建议定期进行计提,可以采用一年计提两次的方法。总之,合理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时间是高校解决当下折旧问题的途径之一。

2、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管理是解决资产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主要方式之一。首先要加强日常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的条形码等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规范其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随机时间的检查固定资产卡片,对其管理状况进行抽查,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平台的信息,同时要尝试实行资产信息共享化,使资产相关人都成为资产管理的监督者。其次要建立平台化管理,通过资产的管理化平台对高校的不同部门进行链接,同时也可在资产的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类别的模块化管理,对每项资产的使用动态进行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的精细化管理。最后要对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职责再明确,每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有人进行负责,且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效仿企业进行考核,对不合规定者进行相应的惩罚,要鼓励管理人员及时将资产的缺失或者维修情况上报学校财务部门,要随机时间对个别资产进行抽查,固定时间对全部资产进行盘查。其抽查与盘查结果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管理平台予以公示,推动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增加资产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在盘查结果公示时对不合规之处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职责,总之,管理方面的缺失对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必须规范资产控制管理,建设平台化管理。

3、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环境

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制度是解决缺乏理想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首先建立一个专门风险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人员可以由高校科研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及财务处共同组成,专门负责识别资产管理风险、应对风险发生,其中管理风险的识别主要有固定资产的不当处置、账实不符、资源的浪费等,应对风险发生主要基于四个风险的控制关键点,这样通过一个专门的机构可以营造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氛围,进而调动内部更多职员培养风险意识。其次完善其内控环境,一方面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可以通过对外招聘和对内培养的方式进行选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顺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校园内部进行宣传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政策,营造一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环境氛围,促进内控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循序渐进的,内控制度也是其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的。总之,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氛围,完善内控环境是解决当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一种人性化建议。

四、结语

自从2014年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及其核算问题一时难以适应,旧制度下的账实不符难以进行调整。据统计高校平均有70%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本文只是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对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总结,而是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继续。只有继续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度的思索和全面的解剖,才能规避或者预防新制度下问题的延续和再生。虽然新会计制度为高校固定资产问题寻求了答案,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后续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思考应对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盈池: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3).

[2] 朱平洪: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6).

[3] 周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3).

(责任编辑:刘彤)

作者:陈明雪

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基础论文 篇3:

浅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建议

[摘 要] 由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人员队伍薄弱等原因,使高校的会计信息难以准确地反映真实情 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改革管理体制,健全监督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有效 地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工作。

[关键词] 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建议

[作者简介] 夏中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东华理工大学总会计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江西 抚州 344000)

一、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由于高校会计环境的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越来越表现出难于满足社会对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从而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出现失真。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局限性。(1)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采购设备、维修材料、图书及工程项目等发生的应付账款,因不涉及现金的支付而不记账,但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债务。一旦债务到期,如果会计信息未作揭示而未做好现金准备,费用又大,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相反,其他单位所欠款项、学生欠交学费等因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而不记账,既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高校的债权,也容易导致不能及时催收账款,甚至形成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2)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结余。在收付实现制下,高校应付未付的款项、应上缴而未上缴的款项,不作支出记账;相反,单位应收未收的款项和应由上级拨入(下级缴入)而未拨入(缴入)的款项,不作收入记账;这都造成了收入、支出、结余不实。(3)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全貌。如应付未付工资、设备磨损、房屋折旧等实际已经发生,但没有现金流动而不记账的情况。使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现金的运动而不是整个事业资金的运动。

2.基建支出不能完整地反映财务信息。高校会计分为预算会计和基建会计两部分,分别核算经费资金和基建资金。随着高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建资金与学校经费资金分开核算的弊端愈加明显。(1)混淆办学经费和基建投资的列支范围,不能真实反映基建项目的价值。在目前会计制度下,用贷款资金建设的项目,建造支出在基建财务核算,建设期内的贷款利息支出却由学校财务支付。使“基建支出”账面反映的金额小于实际投资金额,从而不能正确地反映基金项目的价值。(2)基本建设资金单独核算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由于正在建设项目的投资支出不在学校财务的账目中反映,基建项目完工后,只有办理了交接手续才登记固定资产账和固定基金账。这往往会形成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甚至多年不入账等情况,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3)资产负债表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由于基建资金与学校经费资金分开核算,基建贷款反映在基建财务帐目上,学校的账目和资产负债表不体现基建融资贷款数额。但基建贷款将来必须由学校财力来进行归还,这就形成了两套账和两套会计报告。不能统一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同时也容易忽视基建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只核算账原值而不计提折旧,对于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发生的损耗不予反映。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净资产不实。由于对房屋和建筑物以及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学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的净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基金”反映的净资产严重不实。第二、教育成本核算数据不真实、不准确。高校要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教育部門都要制定有关收费和投资政策,首先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而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就使教育成本不真实,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分析,影响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正确决策。第三、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后勤企业要有偿使用学校的固定资产,这就提出了有偿使用的补偿标准问题。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无法体现,有偿使用的补偿标准就难以确定,后勤企业的成本核算、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都将受到影响。

(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局限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现行的财政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办法是“核定收支、定额和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这一管理办法的改革,看似有利于促进高校加强计划管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但给学校核定预算的主要依据还是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和单位的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加之人为因素使财政事业支出预算在各单位间的不平衡,同时财政还有一部分机动和专项补贴促使一些高校想方设法能够多争取一些资金。因此,管理者都不可能使单位的资金节余过多,这样会影响下一年度的经费收入预算。还有一些地区,在招生并轨改革后,财政拨款没有按照原有的指标逐年增长,而是把收费部分一并纳入财政的预算收入和教育事业支出增长率中,学校收费收入比例逐年提高,财政补助收入逐年降低。收费制度改革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财政,而不是学校,从而限制了高校的事业发展,使高校的经费在并轨和扩招期间陷入了困境,有的部分高校出现了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各部门的经费很难从微观上去把握,各部门经费支出范围有限,不属于开支范围内的项目较多,又非开支不可的,只能采取迂回的办法,因此,会计信息从采集开始就失真。二是在专项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使用上,不能形成相互监督和有效控制的机制。三是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始终直接参与管理,只能事后被动地报销付款,财务管理不到位。四是二级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等等。这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点。在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下,高校会计人员均隶属于本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命、提拔、调动、晋升、工资、福利主要由本单位负责,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受制于本单位的领导,无法实施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国家和学校利益难以维护。

(三)高校会计人员队伍薄弱,职业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据统计,从目前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看,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有的会计人员只会进行简单和单一的记账工作,而对财务分析、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和贷款风险等问题研究不够,领导的参谋作用发挥不够;有的会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不负责任;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法规和业务,工作效率低,甚至个别人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差错;有的会计人员服务不热情、不到位,不团结周围同志;甚至个别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的驱动下,做假账,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四)外部监督乏力。一是监督力度不够,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政府举办,高校与政府及其各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财务检查往往流于形式。二是监督力量不足,目前的监督检查主要靠财政监察和审计部门的审计,而这两个部门的人员不足以监督检查成百上千的事业单位,因此,对某个单位来说通常是几年被查一次。三是监督技术跟不上,随着科技进步和核算手段的提高,监察人员疲于工作,学习的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特别外审人员对高校的经济运行情况了解较少,审计难度大。而且这些审计人员不是专门审计高校财务的,相对缺乏高校财务管理知识,在审计过程中,有时只有听取被审单位意见来进行判断,这就造成审计的偏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审计中,对有些情况只能做到抽查,以点代面,譬如对各高校内部办学、校外办班的情况落实不能深入到每一个学院系部,各院系部自己计划外办学的“账外账”就逃出了审计,从而导致高校“小金库”屡查不止。

二、防范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内部管理系统,要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需要,完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秩序,保证对内对外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使各项经费合理高效运作。

1.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具体体现在:通过“递延收入”科目核算学生预交的学费、培训费等,待实际发生时再确认为当期收入;通过一些应收应付科目核算高校应收应付而实际未收未付的款项,如“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付账款”等;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高校正在建设但尚未完工的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核算一些长期资产的折旧;通过“备抵坏账”科目核算发放给学生的贷款计提的坏账损失等等。所以,通过引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的做法可以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2.基建核算并入高校会计核算。为了理顺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关系,使基本建设资金成为学校财务核算的一部分,建议将基建资金核算并入学校财务核算体系,在学校会计科目中增加“基建投资”和“在建工程”科目,反映正在建设基建项目价值。其中“基建投资”按项目、投资主体设置名细科目,核算各投资主体包括学校自有资金转入的基建投资款;“在建工程”按项目、支出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所有基建项目建设期间的支出和费用。具体核算办法如下:收到拨入基建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基建投资”;发生基建支出费用时,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考虑到高校普遍存在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但由于没有决算,造成固定资产长期不入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建议在基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即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基建投资”,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

3.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反映。为了解决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一些问题,满足高校资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使管理者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和使用状况,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将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纳入高校成本核算体系。即高校设“累计折旧”科目,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或国库支付;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等,“贷”记累计折旧;年终在事业基金中反映固定资产净值。第二、建议采用模拟计提折旧法。在高校中另建一套资产核算系统,对资产进行独立核算,同时也进行折旧,但折旧不列高校的事业支出,不纳入成本核算,但仍可为测算高校办学成本提供数据。第三、分步进行高校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工作。首先进行模拟折旧,在对资产数值和管理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后,再将其准确的资产数值和折旧额并入高校财务大账,进入高校成本核算体系。

(二)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治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在于控制故意失真行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财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功能。二是要完善教代会制度、听政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以及大项支出集体决定和汇报制度等,强化各部门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建立有效监督一把手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学校统一的集中采购制度和物资供应制度,统一采购,集中管理,只给各部门经費指标,不给采购权,因为虚假开支大部分都是购物发票。集中采购是控制虚假支出的最有效的途径,大项支出要实行公开的招投标制度。四是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加强对校内各核算单位的监督。建立二级财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和会计委派制度。完善校内经费分配办法,按照各部门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度放宽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强化高校内部监督机制。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财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具体财务收支活动中执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活动合理、合法、真实。第二是会计监督机制,其职能是在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核算,通过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监督。第三是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监督是高校内部监督机制中的一种独立监督,内审人员与会计人员相比,不参与学校的具体经济活动,具有超然性、独立性,监督更客观、公正,更有说服力。三种监督机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高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根本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使会计人员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制度,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诚信为本、奉公守法,不丧失原则,不谋取私利,能及时为单位领导及主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应认真学习会计法、税法、经济合同法和有关的财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其次,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其业务水平。再次,要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另外,还应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在制定岗位责任制时,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并通过竞聘上岗,不合格者转岗,对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放在重要岗位,以促进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外部监督。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有着规范和指导作用,同时,财政部门也应该对其检查和验收,从外部来有效地促进对高校的监督力度。具体来讲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财政部门重点应加强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会计法》及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审计部门重点加强财务收支合法性的检查,重点审计有无偷税、漏税,有无贪污挪用,有无公款私存等违法违纪问题。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只有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得到综合提高,才能及时发现并能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保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努力促进部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2]黄祥林.高等学校举债的行为分析与风险防范[J].教育与经济,2003,(4).

[3]陈贝贝.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7,(3).

[4]章新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探[J].财会月刊,2004,(1).

[5]陈德刚.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改革的构想[J].财会通讯.2005,(4).

[6]陈力生,沃建荣.新编基本建设单位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昱 文]

作者:夏中雷

上一篇: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教学论文下一篇: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