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2022-04-22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和重要任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篇1: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因而具有健康组织系统的一般特征。校园总体和谐由校园内部和谐、校园外部和谐、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三者组成。其核心是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包含着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两个方面。从此意出发,本文应用系统原理及方法对当前我国高校的和谐校园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并建立相应综合评价模型,为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综合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 和谐校园; 评价体系

伴随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有关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研究已成为高校研究的热门话题。张宏宝在《以人为本构筑和谐校园》中提到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筑和谐校园的步伐。[1]刘翠娥在《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认为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和能力。[2]张华在《从学校文化角度谈和谐校园构建》中认为学校文化对学校有着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了探讨。[3]这些研究站在不同角度,对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有宜的论述。但正因为他们基于一定角度,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局限性或狭隘性。这些局限性或狭隘性,妨碍了高等学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及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形成。事实上,关于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综合评价体系则少见公开的成果报告。

笔者在前文[4]中应用系统原理对和谐校园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的和谐性并不能简单归功于人本、制度或文化的功劳等等,而应是校园系统中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包容、协作和有序的综合。事实上,世界上许多著名高等学校能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态势,是因为在其背后支撑着多点、多项、多维的构织元素和环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点面的作用,而往往是它们在一些先进的和谐机制调配下聚集在一起,释放出令人惊叹的协同力量。因此,从此意出发,本文就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和谐校园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并希望构建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有着重要意义。

一、 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和谐校园是以高校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高校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极大化为目标,充分施展院、系等子系统以及学生、教师等各要素的能动性、竞争性,又强调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包容、协作、有序的综合体。和谐校园即是高校构建与发展中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又是高校组织系统运行和工作的一种内在机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因而具有健康组织系统的一般特征。即:身体好;心理好;环境适应性好。这里的身体、心理、环境适应性也就是系统理论上的系统质量、系统精神和系统自组织及学习功能。这三者良好结合构成是系统的内在和谐,但仅有内在和谐是不够的,还必须与环境也相和谐,且具备良好的整体功能,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和谐体。即:校园总体和谐U由校园内部和谐U1、校园外部和谐U2、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U3三者组成,数学表达式为:

U={U1,U2,U3}

这就是本文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4]以下对其结构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一) 校园内部和谐U1

虽然校园文化理论、校园制度理论,已对高校校园的和谐内容从多种角度和多样层面进行了描述。但这里认为校园内部和谐由校园的系统质量、精神和自组织及学习功能构成。高校校园的和谐,不仅是指高校这个系统构成、组织结构是否配合得当,比例协调,而且包含着全体教师、教工、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内心活动、感受和态度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基本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或协同效果都处于良好状态,其整个组织的功能得到很大的发挥。可认为这些代表校园内部和谐的构织内容如下:

1. 校园系统要素及系统构成U11。和谐理论认为,构成和谐首先是系统要素及其构成要有和谐性。对于高校,主要体现在:①高校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这些资源要素必须与高校系统功能相适应,而且这些资源要素有很好的协调性,有合理的组合和匹配。②高校资源要素的各种搭配,都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因而,必须进行优化构成来实现满意的系统功能。③高校系统构成主体是人才。其人才思想、知识、素质及其构成必须具备时代的先进性,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2. 校园组织管理U12。基于和谐理论的组织管理,强调通过组织手段实现组织和谐,对于高校,这个手段表现为:①首先确定高校系统的功能,再确保它能顺利实现。②依据高校系统功能来构建高效的组织系统结构,并确保人员与各子系统有机地紧密结合,并发挥作用。③在此基础上构建控制、指挥、协调系统,使管理者作用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积极性极大释放,尽可能地发挥总体功能作用。校园组织管理和谐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是横向同一层面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使纵向不同层面子系统之间能有机结合,不仅是人流、物流通畅,而且也能使资金流、信息流通畅。这种基于和谐的畅通,有利于组织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3. 校园文化及精神U13。高校校园内价值观、偏好、习惯、学术氛围及钻研精神等形成校园特有的内部人文环境。它们是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内部环境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①思想意识。必须是开放的思维方式,观念先进,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并具有前瞻性。②政策合理。能消除校园内人群及子系统的压抑感、敌对心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彻底拼弃“文人相轻”之陋习。③互帮互助,畅所由言。活跃的气氛、互为理解的精神环境,使人们内心世界感觉恬静、舒适。从而使校园内更添吸引力、内聚力及创造力。

(二) 校园外部和谐U2

校园外部和谐由外部环境合理U21与高校主动适应功能U22两者构成。

1. 外部环境合理U21。自然及社会的进步为和谐校园的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抓住这种机遇从硬件及软件两方面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推进社会的发展。高校和谐校园还是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乐园,努力构建美丽优雅的校园环境及周边环境,可陶冶师生的情操,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有更良好的心情及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校园周边的社会治安改善更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维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正确处理与主管部门、政府、兄弟院校、媒体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使高校的外部环境更加合理,共同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2. 高校主动适应功能U22。高校主动适应功能强调校园系统必须有较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实现校园发展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相适应。 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特别要求与外部环境有良好的和谐。 当校园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融洽时,高校才能借用环境资源进一步促进校园自身发展。而当校园外部环境出现震荡时,此时如果校园内部存在着较强的和谐性,可以依靠自身的高抗冲能力缓冲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冲击,保持自身稳定和发展。还可以利用高校主动适应功能,积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并达到影响或改变外部环境的目的,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三) 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U3

高等学校改革一直艰难开拓,但其中时常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导致组织目标的异化[5]问题,已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校园的总体和谐包含内部和谐、外部和谐,它们均以总体功能一致性作为支撑。可见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至关重要。其主要内容有:

1. 校园要素功能U31。校园要素是校园系统的基本组成,它决定着联系、结构、功能等一系列范畴的存在。因而也就决定了校园系统的本质和特色。校园内相互作用着的人员、课程、课题等等都可作为一种要素。他们承担和体现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众多要素功能的集合将形成校园系统的总体功能。由于一个要素的存在和变化制约着另一个要素的存在和变化,因此,要求每位师生、每个课堂、每项课题等都出色完成和实现应有的功效。并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内耗”。

2. 校园子系统功能U32。相同作用着的诸要素,将构成子系统。在高校多层次系统中,子系统具有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如:各院系、教研室、项目组、教辅处室等,即汇集各要素的基本力量,又向上传递着经过聚焦、优化、放大后的合力,形成校园总体功能强有力的支撑。各高校内部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劣,即是这些子系统力量各不均衡的体现。

3. 校园整体功能U33。要素与系统是不可分割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或子系统功能基础之上。没有单个师生或每堂课或每项课题的功能作用,也就不会有高校整体的教育功能实现。如果要素功能不协调,就不能发挥出校园整体优势。但有时单独提高某个要素功能,并不会使整体功能提高,甚至还会降低。这告诉我们,注重功能的一致性尤为重要,一致性的协调,需要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整体功能一定要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 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拟及评价步骤

(一) 建立评语集、因素集、权重集

1. 评语集V。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的集合。因此,评语集V可建立为V={V1,V2,V3,V4,…,Vm},本文用专家评分法(Delphi法)对评语集进行分析。

(二)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对主准则层各评价指标Ui={i=1,2,…,s}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利用专家评分法,可得到Ui指标下Uij指标隶属于第m个评语Vm的概率rijm构成Ui的模糊评价矩阵Ri。

由Bi=Ai·Ri得到主准则层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合Bi=(bi1,bi2,…,bin),其中n=1,2,…,m。为了兼顾所有影响因素,采用M(·)算子法计算。

(三)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A·R(a1,a2,…,ai)·(B1,B2,…,Bi)。

(四) 综合评价

将Bi=(b1,b2,…,bi)作归一化处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中最大隶属原则,评价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和谐性的优劣,从而达到科学、客观地认识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目的。

三、 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举例

现以某高校校园为例运用上述模型通过具体的数字运算说明如何对高校校园的和谐性进行评价。评价过程简述如下:

(一) 确定评语集。V={V1,V2,V3,V4,V5}={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二) 获取评判数据。用AHP法获得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向量,采用Delphi法获取评语集数据(详见表1)。

表1:高校和谐校园评价判断数据一览表

(三)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步骤中的二、三、四来进行各级指标集的模糊评判。此例通过计算,得到最终结果如下:

B=A·R=(0.35,0.35,0.30)0.200.270.200.170.160.300.270.240.150.040.260.280.230.190.04

=(0.253,0.273,0.223,0.169,0.082)

即综合评语的模糊子集为:0.253/V1,0.273/V2,0.223/V3,0.169/V4,0.082/V5,说明“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比重依次为25.3%,27.3%,22.3%,16.9%,8.2%。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中隶属度(27.3%)最大原则可知,本模型经计算对和谐校园的给出相应评语为“较好”,亦表明该高等学校校园的和谐性为较好。

当评价结果是较差和差,此刻高校要从指标中找出相对应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增加和谐校园的弹性余量和负熵值, 通过负熵的输入而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从而使高等学校校园和谐性迅速得到增强。在和谐校园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包容、协作、有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论

(一) 校园总体和谐U由校园内部和谐U1、校园外部和谐U2、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U3三者组成

无论是由校园文化及精神、校园组织管理、校园系统要素及系统构成组成的校园内部和谐;由外部环境合理、高校主动适应功能构成组成的校园外部和谐;还是校园要素功能、校园子系统功能、校园整体功能构成组成的校园总体功能一致性;它反映的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包含着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两个方面。动力机制是指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或源动力及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协调机制则是高校各个子系统、要素间调整和平衡的力量及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综合评价体系,理所当然具有相当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二)应用层级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等对定性问题量化处理,较好地解决了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综合评价问题

只不过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抛砖引玉,不妥之处,将在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宏宝.以人为本构筑和谐校园[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8):37-39.

[2]刘翠娥.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67-68.

[3]张华在.从学校文化角度谈和谐校园构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5,(2):51-52.

[4]柯昌英.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3):89-93.

[5]柯昌英.对当前高等学校行为、目标及产权框架的思考[J].科学技术进步与对策,2005,(7):160-162.

责任编辑 刘凤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柯昌英 单伟伟

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篇2: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和重要任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高校 和谐校园 构建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如果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主要目标,那么,“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成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和重要任务。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1、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等院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无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推进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校园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3、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们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幸福体验,它将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宿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发展的愉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因此,和谐校园是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必要环境。

4、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创造活力来源于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和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愿景和动力。愿景的实现需要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有利于增强事业发展的创造活力得到活化。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广大师生员工心劲十足地干事业、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和谐校园的内容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社会的观点,和谐社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基础和前提,因为人具有主动性,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就在于人,同时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也不外乎以“人”的和谐作为中心环节。因此,和谐的校园,就是在这个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个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朝气蓬勃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在校园内应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应该有优良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应该有清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校容校貌。

1、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在相信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校长要善于经营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这样,校长和老师之间、校长和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学校师生将会更加大度、更加宽容,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第一盏引路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身为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彼此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和慰籍,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

2、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技教育内涵,加强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学会健身,就是要探索特色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注重活动课程实效,拓宽特色教育活动面,提高活动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健身”,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做中学”为基点,努力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同时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型学习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学会关心,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注重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养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的四个方面推动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相互创生,共同提高。通过创设育人的情境和教育机制,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3、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校园各种花草树木构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与途径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是一项专业化的管理事业,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根本”,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树立和谐发展观新理念,这是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和谐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用和谐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使命观。和谐发展观的使命在于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发展观的使命观还要求和谐发展观要积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要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的平台,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生生命财产的安全,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因此,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2、坚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师生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和谐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

密切联系师生就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以人为本,密切联系师生重要的是相信师生,关心师生。这既是认识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因此,在工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听汇报、开座谈会、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这样就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在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决策,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办学规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财务预决算的改革措施出台等,如果不民主处事、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就无法使学校建设发展与师生息息相关,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就得不到师生员工的支持,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利于保持校园的和谐状态。

3、正确处理效益、规模、速度的关系。

高校的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效益、规模、速度三者的关系,不盲目追求发展目标而忽视客观条件,发展目标不能定位过高。有些高校不能因校制宜,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投入,轻视改革,忽略管理,过分地一味追求向“高、全、大、快”看齐,忽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忽视学校的内在差异和特色;或看问题、作决策,不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或因循守旧,没有新的进取,工作中没有活力,攀比风、兼并风、改制风盛行;有些高校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注重内涵发展,而只单纯追求外延式的发展,规模膨胀过快,而亟待改善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却投入不足,造成高校虽高楼林立,有大楼之威,但乏“大师”之实,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4、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5、共促团结,和谐发展。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组织对个人就应做到公正、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个人对组织要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

2、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

3、李克敏:《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光明日报》,2005年8月7日。

4、石国亮:《建设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5期。

5、叶芃:《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6期。

责任编辑晏蔚青

作者:卢望平

和谐社会中和谐校园建设论文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和谐校园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由于高校主体力量的特殊构成,使得高校要承载此重任,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校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互动。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的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同一个社会可以有多种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其中必然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观的内容,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为和谐社会建设确立了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就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她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发展取向,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方向,决定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文化;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理念的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文化。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高校承载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构建和谐校园是关键。建设和谐校园,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环境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校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学校、任何社会都依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优劣制约某个群体的发展程度。优良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恶劣的环境不仅扼杀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而且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一个在社会上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声望的学校,是不可能建立在恶劣的校园环境基础上的,恶劣的校园环境也就谈不上校园的和谐。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安定的校园环境,是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和谐校园是指反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切人员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爱护集体、爱护公物、追求真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尊师重教、关心学生、遵纪守法、爱护校园绿化、注意环境卫生、注意形象、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追求尖端科学、研究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等的物质形态。和谐校园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和人、人和校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

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现在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信仰、缺乏理想、缺乏追求。本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问题不在年轻人,而在于我们的教育本身。过去我们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神圣化,把科学的理论变成空洞的教条。因此,当前重要的任务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还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面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让全体学生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认识,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让学校的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这一共同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刻苦努力学习、奋斗终身,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题和重要使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谐的校园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的建设,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全体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明确这一荣辱观,不仅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划清了荣耻界限,而且还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某些青年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成绩弄虚作假;缺乏爱国主义热情;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等,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的缺失。因此,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引导学生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校园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就把握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和谐校园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推进。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传统的道德体系逐渐瓦解,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对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为人们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根本取向,能使人们更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更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安定、和谐的校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高等院校应有的贡献。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共存,建设和谐校园,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不在于彻底清除不和谐因素(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可能彻底清除),而在于促使和谐因素在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使不和谐因素退出校园。例如在当前某些学生沉湎于网吧,热衷于打网络游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使学习成绩直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提供了一种和谐校园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标准,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学生超越各个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进而确立和谐价值的主导地位,形成和谐的校园。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和谐的理想与信念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人们对和谐校园的认知、感受,对校园和谐目标的追求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和谐理念的基础,是人们所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当前,在某些学生身上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及格不求优秀,沉湎于玩耍和虚拟网络,就是缺乏理想信念的真实表现。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中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只有使全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引领现实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谐的校园,要充分发挥校园培养人的整合作用,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国家、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就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现在,有些学生缺乏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自我封闭、自私自利,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是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约束的表现。因此,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利于增强道德认同,形成道德自律,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

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和谐的精神支撑。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有和谐的精神支撑。培育和谐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任务。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使全体学生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和昂扬向上的思想风貌。

高等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全体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识,增强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校园的和谐理念,培育全校园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校园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校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校园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校园的和谐心态。

参考文献:

[1]张田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7,(3).

[2]王涛,刘玲.和谐校园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7,(3).

[3]殷安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责任编辑 杨小民

作者:徐鼎亚

上一篇: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