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1

摘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顺利完成我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基本要求等视角进行分析,试图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保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1:

民主管理是企业发展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

[摘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职工民主管理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主要结合民主管理办法在企业发展构建中的劳动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主管理;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社会机制

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职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监督行政领导、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活动。企业民主管理的本质属性是民主,目的是为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民主管理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它形式,对企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它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它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目的和要求:其一,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即充分发挥一切利益相关者的才能和积极性,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二,则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即充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满足职工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企业民主管理必须注重民主与管理的融合,将企业的利益与职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内部合力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建设,保障职工各项权益

工会既是职工的家和权益的保护者,又是职代会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办事机构,因此,配齐配好工会干部十分重要。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养和考核,促使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为工会组织和保障职工权益服务。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民主管理形式,便是职代会制度,职代会制度作为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制度,作为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作为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作为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的程序保障,发展和健全职代会制度及选出高素质职工代表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工会要通过组织职工代表学习、培训、引导、实践以及组织职工代表视察生产现场,检查评议机关作风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职工代表素质。职工代表成分要与时俱进,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证各层面职工代表都占有一定比例,以保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工会要努力建设好职代会的职权,丰富职代会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提高职代会的质量和实效。落实好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以加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健全职工民主管理

企业管理实行厂务公开,是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将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向广大职工公开,让职工了解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形成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凝聚民力的民主化决策机制,必将丰富和完善企业发展思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由于厂务公开的本质是满足职工的知情权,因此,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要制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各项公开制度,认真抓好落实,这是实现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做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始终坚持平等双赢的原则与企业方进行“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谈判,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既要着眼于职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形象塑造、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不仅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建立起相互依靠、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也促使双方自觉地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协同制,是企业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形式,可以较好地体现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强化了企业行政的责任,也要求工会干部必须代表职工的利益,尽职尽责。把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搞好,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四、企业工资分配公开、透明和规范化是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资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资分配公平、透明和规范化是企业职工的普遍共同愿景,也是企业建设职工民主管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企业应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符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科学合理地做好岗位测评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参照工资指导价位,合理公正地确定岗位工资分配标准,并规范管理工资分配信息的透明方式,确保分配公开公平。

五、重视区队、班组的职工民主管理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职工民主管理与和谐劳动关系在区队、班组做好做强,对促进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因此,在区队、班组推广设立职工民管小组,以助推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区队、班组民管小组应抓好队及班组内部事务公开的实施办法,职工工资分配方案、日常职工奖惩、职工出勤及计分考核办法、发展党员、职工困难救济补助、职工退休等工作,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队及班组民主管理工作中来,使企业、区队的重大事项人人皆知。这样既消除了职工的疑虑,维护了职工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又调动了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热情和创造的积极性。

六、结语

职工民主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更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文玮,企业经济民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J].江苏商论,2011(03).

[2]刘学静,试论工会组织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办公室业务,2012(09).

作者:付玲玲

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2:

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要求

摘要: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顺利完成我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基本要求等视角进行分析,试图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保证。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在包括政治关系、劳动关系、法律关系、道德伦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是最基础的一种关系,是决定社会关系是否能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实现是保证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一、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政治关系的和谐、文化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的和谐。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社会与劳动关系的内在联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

第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前提。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好劳动关系,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内容。劳动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其协调稳定程度影响并决定着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

第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只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吸纳稳定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在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方面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社会的理论,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劳动关系变化的新特点,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新时期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构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把握和谐劳动关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构。劳动关系性质是社会性质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劳动关系中的反映,它是劳动关系双方根本利益高度一致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科学内涵是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其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前提与基础。这是新形势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

第二, 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使广大工人阶级担负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神圣使命,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加强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切实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努力把企业建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创造良好社会条件。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构建和谐社会主力军的作用。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的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延伸和结构。劳动关系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它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構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这是新形势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全国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联组讨论讲话 2007.3. 7

【2】徐夫征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3期

【3】黄丽萍 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及其制度安排《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4】 刘静香 新时期创新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3期

【5】车萍 略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作者简介:

王建(1982-)男,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张磊(1983-)男,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王建 张磊

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3:

民生:和谐社会的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年十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说得最多的话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全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保障问题专家郑功成。

《绿色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出现了新的冲突与不和谐。

郑功成:是的。我国20多年的发展彻底化解了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要增长与供应极度短缺的矛盾,也基本解决了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的发展给予任何的赞誉都不为过。

然而,中外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地消除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改革进程中的某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旧的社会问题虽然得以化解.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却也在不断出现。我们走过了共同贫穷的时代,也在发展中进入了一个出现新的冲突和不和谐的时代。

这种不和谐源于发展中的社会分化,也源于发展中的某些不平等与不协调.尽管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但它带来的客观效应却是各种差距与冲突。在承认社会分化进步意义的前提下,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亦处于相对激化的阶段。

《绿色中国》: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与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社会风险的发展变化并客观对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中突、社会对抗。在社会分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与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的;中突。2005年1月7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发展指数评价分析报告显示,该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底的4.7:1。北京尚且如此.全国的情势更为严峻。

劳动关系日益失衡。资本的势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不断上升的强势地位,而劳动者的权益却处于不断受损的状态,劳资之间的对立与;中突日益显性化。

乡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中突仍在扩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在城市受到多种歧视,不仅享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同等的社会保障等权益,而且连平等的劳动就业权与合法的劳动报酬权都难以得到保证。

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城市的繁荣与富裕在某种程度上是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三农”问题已经非常尖锐。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这种状态既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商品市场日益繁荣的同时,却忽略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道德的重建.企业与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不断下降。

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效率优先存在着向效率至上乃至惟利是图转化的倾向,而社会公平与正义却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成为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追求。

经济发展与政治、法制发展的失衡。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治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法制建设仍依然滞后于时代的要求。

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尽管只论斗争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对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利用的过度化,亦使人与人之间只讲竞争,少论合作、互助与互利,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未普遍形成。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不断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急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与路径。

《绿色中国》:造成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诸多不和谐与不协调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功成:概括而言当然是社会进步中的社会分化,但具体来说,却又表现在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失衡。

重经济发展与GDP增长而轻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是硬道理简化成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甚至GDP增长是硬道理,而对社会发展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相对轻视的政策取向。长期这样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就必然处于失衡状态,结果必然出现不和谐与不协调局面。

重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轻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初期,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但当在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条件下,就需要重视收入再分配。而现实情形是,初次分配还未能真正实现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非常薄弱.第三次分配几乎没有,整个收入分配体制客观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重招商引资而轻劳工权益保护。在许多地方,招商引资成了评价地方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一些地方甚至当任务分摊到公职人员身上,但对劳工权益的维护却显得非常欠缺,甚至以损害劳工权益来吸引投资者,劳资关系处于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状态。

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经过户籍制度安排被固化,而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包括教育资源、公共不卫生资源等不断地向城市倾斜,多数经济政策明显有利于城市发展导致“三农”问题更加突出。

重经济效率与经济利益而轻社会公平。效率优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成效率至上,利己主义泛滥,惟利是图现象日益突出,而平等、公平、互助、正义等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甚至被抑制。

重社会稳定而轻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一定是稳定的社会.但社会稳定并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因为社会稳定是社会控制的结果,而社会和谐却是物质、精神、文化等的综合协调状态。不必讳言,我们以往关注的重点是稳定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的层面,以致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过一些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中突的现象。

重政策调整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前期,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可以使改革得以不断推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强化法制建设便应当成为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完备的法制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因为和谐需要法制来提供规则与标准,需要权威的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来监督,需要全体国民来自觉遵守。

重打破旧制度而轻完善新制度。如果各项政策协调不够,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能很好地配合,其后果必然是各项工作看起来均有成效,但综合效果却不容乐观。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绿色中国》:随着时代的变化,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当今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革开放前、初期更加复杂。

郑功成:是的。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的进程。所谓民生问题无非讲的是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经济相关的政治生活问题。所以按照衣食住行来讲,早就过了贫穷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也在发展。虽然现在有一部分人仍然有衣食之忧之外,更多人在住、行以及在平等的权益以及社会分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自己新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要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也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我最近几年来一直非常关注的有几大问题,我提出几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所以,我总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应该确立一些关键词,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确立哪些关键词?

郑功成:联系我们国家的现实,跟民生有关的新时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应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益不断受损;三是传统户籍制度下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分歧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这些矛盾、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发展.正在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

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如果要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要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觉得应该要确立这个时代新的一些关键词。这些时代关键词由过去单纯的增长与效率向公平、正义、共享、民主法制、文明进步等扩展。从当前来看,我认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新的政绩评估体系,在衡量政府政绩时,不仅要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还应当将所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公共卫生能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社会保障是否覆盖到越来越多的人口,人民群众在居住和生活环境方面是否得到了普遍的改善,政府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是否达到了较大的份额,以及所在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劳资之间是否有对抗性的;中突.这些指标都是基本的民生指标。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我认为可以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所以.政绩评估体系的重构可以说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转变财富分配观念

《绿色中国》:您认为我们要树立怎样的财富分配观念?

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实质。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并进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作为一种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状态,和谐社会应当是在坚守社会正义、公平和允许适度差别的条件下,追求公益,实现共享。因此,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从而应当是共享社会、正义社会、公益社会、幸福社会。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协调发展才成为这个时代的内在要求,而消除现实中以及未来发展中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因素,解决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需要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我近两年多次提出,“要把分配财富与创造财富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把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是一个观念的变革。我个人认为,如果改革开放初期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需要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增长上,那么,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在GDP达到十多万亿元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国家财政亦达到二万多亿元的台阶后,我们就不能再简单地重复20多年前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我们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调、贫富差距扩大化等现实,就需要树立起合理分配财富与分好蛋糕的观念。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只有分配好财富和分好蛋糕,都能更有利于创造财富和做大蛋糕。那么,根据“分配财富与创造财富同等重要、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同等重要”的发展观念,就需要对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进行重大的修订。

《绿色中国》:既然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出现了新的冲突与不和谐,就需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方法,您作为社会保障研究的专家,您认为,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畅通的反映国民诉求的途径、管道与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有效机制。在各类社会矛盾及发展中的不协调局面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应当达成共识的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反映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利益诉求的途径与管道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机制,就可能出现社会冲突与社会对抗,而通过对抗性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既不符合国家利益,也不符合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应当尽快完善国民反映自己诉求的途径与管道以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能够畅通上达,同时更要高度重视构建化解冲突、调整利益分配的有效机制。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特别需要公共政策的牵引和制度安排来保证,需要公权的介入,同时还需要公众参与。

在众多的化解矛盾与调整利益的机制中,包括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公共福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慈善公益事业,无疑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能够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阶级;中突与社会对抗;社会救助制度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进而缓和贫富冲突与阶层对抗;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则可以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福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而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则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利益调节和情感沟通,等等。因此,社会保障及相关机制作为建立在社会公平基础之上并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特别制度安排,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树立公平、公益的发展理念.需要一个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一个发达的公共福利体系与慈善公益机制。

《绿色中国》:如何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

郑功成:“和谐社会”是两会的焦点,也是一个关键词。从研究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讲,这个词并不是很新的词,因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创建“和谐社会”。我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代表着我们的国民能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搞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过去相比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应该很明确,过去提小康社会更多的是强调经济发展,突出效率因素更多一些,而和谐社会的发展应该说效率和公平很难说谁优先的问题。像拉美地区的些国家就有教训,拉美地区有的国家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他们只重视增长而不重视分配,结果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城乡发展的失衡,各种贫困问题、社会问题的积累,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实际上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

(责编:宋燕波)

作者:胡俊生

上一篇:内部控制指数化工行业论文下一篇: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