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2024-04-10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精选9篇)

篇1: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开辟“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作 者:刘建政 LIU Jian-zheng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 刊 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8(3) 分类号:X2 关键词:城市生态   生态住宅   自然生态系统  

篇2: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试论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改进 姓 名:

单位名称:吉林警察学院 准考证号: 论文字数: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地 址: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博硕路 1399 号 指导老师:

目 录

摘要 ······························································································································· 1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要求 ················································································ 2

二、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的关系 ······································································· 3

(一)公安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 3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公安工作带来契机 ·····························

4三、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

(一)公安业务计划的制定脱离一线公安工作 ··········································· 4

(二)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公安执法效率 ································· 5

(三)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不强,影响公安执法公平································· 6

四、公安执法改进措施 ·························································································· 6

(一)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 ·································································· 7

(二)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为公安执法提高经济保障 ··················· 7

(三)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公安法制建设 ··········································· 7

(四)实施以信息情报为主导的警务战略 ···················································· 7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执法的要求 ···················································· 8

(一)牢固树立党的绝对领导理念 ·································································· 8

(二)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 ······································································· 8

(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 9

(四)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 9 参考文献 ················································································································· 10

试论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改进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程 度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何更好地构 建和谐的社会是执政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安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 石。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赋予了公安执法新的历史使命,而公安执法却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保驾 护航。然而在当今的公安执法队伍无论是在内部环境还外部行为上都 存在着一些与时代不相契合的声音,面对执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 题,公安执法应当树立“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加强并提 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公安体制改革,建设规范的公安法规体 系等。【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安执法; 改进措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 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 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 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安执法工作。公安机关作为执法者 要懂得尊重法律的权威,又要体现出人性的关怀,自觉做到严格执法 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结合。要把人性化执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新 型平台,从而建立新时代的警民关系,通过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和建设规范的公安法规体系,消除执法中的不和谐的因素,对打造一 个规范有序、严格公正、内外和谐的执法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要求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 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 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 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 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 追求的目标,其核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 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 2 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 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 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 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和谐社会与公安执法的关系

(一)公安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了社会的 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公安机关是一支武装性质 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安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重要使命。这一特殊的性质决 定了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首要责任就是维护社会 的稳定。在当前,社会大局平稳安定,但是,仍有一些阻碍社会发展 的深层问题存在,对社会长治久安和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公安机 关面临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犯罪高发以及经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矛 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公安机关要树立“稳定压 到一切”的大局观念,和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充分的做好本职 工作和充分的认识到维护好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公安工作带来契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 会各阶层长时间的、共同的努力。不断地提高党执政能力及服务群众 能力,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又 迫切要求公安队伍的时代性、创新性,以促进公安队伍执法能力和整 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安执法在正规化和人性化建设上不断提高,公安执法内容 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公安机关在执法工作中仍然 面临或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公安业务计划的制定脱离一线公安工作,执法队伍素质、执法过程中程序颠倒和执法监督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执法公正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一)公安业务计划的制定脱离一线公安工作 在当前,公安机关并没有科学地、明确地界定内部的职责与权限,现行的公安机关体质结构中条块关系也未完全理顺,导致公安机关内 部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具体表现为:

1.权责划分不清楚。权责划分不清楚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个警 种之间的权责不清楚,第二是中央权事与基层权事划分不清楚。上级 机关包办了下级机关的工作,基层的公安机关作为一线的实战单位,本应改依据自身辖区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自主安排工作制定计划,自 负其责。但实际上,来自上级各个部门的“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让 基层公安机关疲于应付,其结果就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放弃了自主权的 同时又丧失了日常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模糊了本应承担 的责任。而上级公安机关本应扮演的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实施监 督。

2.工作模式陈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往的习惯于突 击式、运动式的工作理念明显的脱离现实工作。预防机制不健全习惯 于以往的发现后治理,不在健全机制和规范日常工作下功夫,而且搞 表面文章。机关严重超编,而基层却人手极缺,警力上的 “头重脚轻” 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公安执法效率

当前,公安执法人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专业 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程序、法律条文知之甚少,专业化程度不强,在 执法过程中出现披露也在所难免,具体变现在:

1.少数民警的政治敏感度不强,党性观念、职业观念不强,不能 从实际上真正的做到维护党和人民的切实利益,与党和人民的期望和 要求相差甚远。

2.极少数害群之马以权谋私、为一己私利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有甚者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民警身上,但 是对公安队伍的纯洁性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

3.少数民警职业观差。有个别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个民 警在日常对自身的要求上不严格,纪律松散、警容不整:有的民警在工作方法上简单粗暴,对待犯罪嫌疑人滥用私刑、刑讯逼供,对待人 民群众冷嘲热讽,引起人们群众反感。

(三)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不强,影响公安执法公平

当下,我国在公安执法过程中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公安执法人员在办理一些案件中随意执法、违规操作、知法 犯法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法律 的尊严,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威严。具体现象在:

1.法制部门对个案的个审核把关制度严重滞后,流于形式,现行 的审核把关程序主要是对案卷的书面审核,对虚假证据、材料难以辨 别。

2.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往往是限于人员、经费、时间等问题,使监督检察浮于表面。

3.对监督检查查出的执法问题的整改、纠正监督不到位。整改、纠正力度不大,一些公安机关领导和普通民警对监督检查不够重视、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4.追查执法过错责任的措施手段效率不高,执法过错责任追查制 落实不完善。

四、公安执法改进措施

面对现实生活中公安执法出现的问题,公安机关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利用马克思哲学原理分清楚主次矛盾。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本着与时俱进,开 拓进取,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各项相关配套制度,真正 6 地在公安执法队伍中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

(一)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坚持以党的先进理念武装头脑,不断地提高民警的自觉、自发 性,强化全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2.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公安执法者执法环境复杂,需要同社会 各阶层打交道,经常能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经常会碰到违法犯罪人 员使用金钱或者其他手段的腐蚀和拉拢,这就需要公安执法者自觉加 强职业操守,严格执法,忠于党、国家、法律和人民。

(二)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为公安执法提高经济保障 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公民生命财 产安全、自由,防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以及正常的警务活动上都 离不开必要的经费、装备做支撑。公安机关的经费、装备保障是一项 源头性工作,公安机关在正规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合法合理的后勤保 障机制。把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高优质的保障 机制为公安工作日常警务活动的支持。

(三)完善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公安法制建设 公安机关在执法制度上出现的问题,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 何健全监督执法体制,增强公安机关的战斗能力,必须采取积极有效 的对策,扎实推进公安执法监督工作的正规化建设。

(四)实施以信息情报为主导的警务战略 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要确立以信息情报为主的警 务战略,改变以往单一化警务平台,凭借高科技建立一个全新的多层 7 次的警务新平台。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各领域、各部门、分层次地进行计算机模式的管理与应用,分析和使用情 报信息,制定出正确的警务战略及有效的打击、预防犯罪,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执法的要求

(一)牢固树立党的绝对领导理念 党的绝对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公安 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执政的重要 依靠力量,只有牢固树立党的绝对领导理念,才能全面履行维护国家 安全、化解社会矛盾、打击和预防犯罪、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 义、服务改革发展的职能,从而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政权 上发挥基石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党员队伍建设,提高 党员干警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民警的模范引领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运用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民警 公正执法的自觉性。

(二)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 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特征。没有公正,就不是法治;没有公正,就谈不上和谐。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机关在实现社会公平正 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着 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正确地执行法律来维护法律的公正,通过正确地调节利益关系来实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正,进而更好地 8 发挥司法公正,对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和谐起促进和保障作用。

(三)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执政理念在政法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说到底,就是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带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去执法。

(四)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政法工作才能 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找准定位,有所作为。相反,如果背离了党 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政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取得大的进展。终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公安机关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公安机关从理论到实践的 相结合。正确的把握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安工作方向,增强工 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社会面的可控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所服务。我们要及时发现公安工作中不和谐的因素,深化警务化改 革,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使公安业务水平跨 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高文英: 《警察行政法探究》,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 年版

[3] 威廉·韦德: 《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版

[4] 孙永波:《公安民警执法为民教育读本》,群众出版社,2003 年版

[5] 公安部法制局: 《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释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6] 李景源,吴元梁: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8 年版

[7]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8] 李斌杰:《公安基层民警接处警情规范与技能 300 问》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年版

篇3: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企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是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这里所说的和谐, 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是整个社会的追求, 如果我们把它缩小到企业的管理上来说, 和谐依然是最佳的管理愿景。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一) 和谐社会的内涵

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指的是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上, 由共产党所带领全体人民共同进行建设、大家共同拥有的和谐社会。其总体要求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充满活力、诚信友爱、人和自然能和谐共处。

(二) 和谐社会的特点

和谐社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 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它应该是一极具创造能力, 又能充分展现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其次, 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一个能各得其所, 最终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此外, 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还应该是一个社会管理体制能够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从而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协调的社会;最后, 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理应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

三、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企业以一个独立主体的形式存在其中, 它不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常说构建和谐企业, 是为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能量。因此, 构建和谐企业, 不但是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企业自身蓬勃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相成的关系, 也就是说企业发展好了, 才能成为社会进步与和谐的物质保障, 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又能为企业排除发展中的不良因素,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优越的环境。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 已逐渐成为了现阶段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 企业只有扛起属于自身的社会责任, 把企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看成一个整体, 这样才能更高的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既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它就必须主动扛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一般由以下两点组成: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责任。它必须为投资方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 以积极的方式增加其工资与福利待遇, 并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使企业内部能营造出和谐、团结的氛围;其次是企业外部的责任。必须在公众视野中打造企业公正、守法、诚信的良好形象, 同时为社会提供其所需的服务与物质产品, 按时交纳各种基金和依法纳税, 尽力维护产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并主动肩负起对社会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相关义务, 热心于社会的公益事业, 努力做到帮扶弱势群体与捐助受灾民众。简而言之也就是说, 企业在努力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 还要时刻不忘自身所应该扛起的社会责任, 切实让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带来实惠。此外, 企业还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做到以诚为先、公平竞争, 恰当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 支持并赞助社会的公益事业, 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缓解社会的各种矛盾, 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切实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社会作出贡献。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也能为企业创造出一个更好地发展环境,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个系统工程, 那建立和谐企业便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由此可见, 构建和谐企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四、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是实现企业的和谐管理与先进文化的建设

之所以和谐管理能倍受青睐, 是因为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 还存在着诸多由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带来的矛盾。这里的环境又可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企业职工因素与组织职能等;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供应商、生产技术、竞争者和社会政治等因素。它的不确定性是由组织环境的难以预测性、复杂性与变化性组成的, 就连政府的政策也都具有此特点。其实组织的内部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就是外部环境的一种反应。因此, 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 都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建设和谐企业, 就必须最大限度消除掉阻碍企业发展的那些不和谐因素, 建立并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以严格却不失人性的管理方式, 让企业的外部与内部之间能实现和谐, 以此来满足企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需要。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中去, 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股东以及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把和谐的理论带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 对企业而言是具有极大的好处的。当前, 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企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等因素, 为企业的更快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进步。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企业管理划分成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 这样会让原本密不可分的两个管理部分相互独立起来, 那样将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所以, 要让企业实施和谐的管理方法, 把内部与外部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最终促进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此外, 建设企业的先进文化也与构建和谐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 企业先进文化的内涵与和谐企业的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将成为建设和谐企业的精神力量;其次, 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和谐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运用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来引领企业发展, 还能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精神支持;它不但有利于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可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它不但能帮助企业树立起“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 还能让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另外, 先进的企业文化运用其特殊的作用, 还能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企业文化属于一种自觉文化, 是强化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它对内的功能是和谐企业建设的动力与保障, 强化企业的内部和谐, 对外的功能则是形成企业外部和谐的有利帮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和谐企业的建设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等同于和谐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只有当社会和谐了, 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作出良好的环境, 而企业的和谐又离不开和谐的企业管理。因此, 只有权衡好三者的关系, 才能让其相互之间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少锋, 孔巧晨.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和谐企业建设.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23 (3) .

[2]祝君伟.如何在和谐社会下创建和谐企业.时代文学, 2008 (16) .

[3]武龙.和谐政府和谐企业造就和谐社会—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丝绸之路, 2010 (22) .

[4]屈燕妮.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 (3) .

[5]袁凤哲.打造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21 (5) .

篇4: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1.人数众多,文化层次高。高校历来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在高校教职工中,知识分子是主体,高校知识分子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脑力劳动者,由于职业的特点,其学历、学位、职称一般较高,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各个领域的学术骨干或带头人,甚至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

2.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高校知识分子普遍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他们深刻感受到当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深切体会到当前形势下,他们有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3.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得以彻底的贯彻落实,使高校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关心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在学术上有目标,在事业上有追求,为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经常废寝忘食,通霄达旦,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

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新时期的高校知识分子也普遍缺乏政治风云的锻炼和考验,不像老一代知识分子那样,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多年的政治风雨中,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着丰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政治上还需要学习、锻炼,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把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知识分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在推动先进生产力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高校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中的主力军,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们创造出大量科研成果,其中很多都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精神产品的重要创造者,对于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和谐社会人们应表现出爱国守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友好相处的精神风貌,这些都需要以思想道德为支撑,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四有”公民,高校知识分子责无旁贷。

3.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高校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较高的参与热情,他们在加强理论研究,在宣传普及民主与法制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4.在实现决策科学化方面,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意识的知识分子能够发挥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江泽民特别强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造就出一支日益壮大、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能与世界高科技人才一较高低的优秀知识分子队伍,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并最终赢得这场历史性竞争的最重要条件,也是新世纪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问题,知识分子工作的核心也是人才问题。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范围内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但我国目前人才的状况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人才外流、人才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着重做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具体措施,支持他们出版学术著作,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等,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这对于调动高校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加强高校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开展对高校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是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思想保证。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也要关心广大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高校知识分子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也难免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面临着校内外管理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在这些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一些教师的个人利益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发挥高校统战工作协调关系、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3.为高校知识分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宽松优良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人文与生活环境,是高校有效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着力点。高校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总的是要贯彻“三个留人”的原则,即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信赖人,营造出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要善于用事业来凝聚人才,千方百计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与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特点,鼓励创新,表彰成功,正确对待失败,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平等交流的学术气氛。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注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理顺分配关系,探索出适合人才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

4.为高校知识分子提供参政议政的政治舞台。为增强高校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计划地物色、培养、选拔那些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到教育教学的领导岗位。同时,要有意识地推荐一批代表人物到人大、政协以及各种社会团体,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5.探索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机制。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是日常工作,而日常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工作机制。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建立与高校知识分子之间有效的政治沟通,实现政治行为民主化的机制。通过有效的政治引导,使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在这一机制的建设方面,要做到言路宽泛、愿望表达顺畅。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积极发挥他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篇5:论和谐社会下的医院文化建设

[摘要]构建和谐的 医院 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医院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具有导向、凝聚和服务三大功能。加强领导、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以及 科学 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医院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整合医院资源,陶冶医生情操,提高人文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的作用。可见,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意。

一、正确把握医院文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化”。它是人类社会 历史 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定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一所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即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以医患活动为主体,以医院精神为底蕴,由医院员工、患者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医患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一所医院综合素质的体现。从结构上看,医院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它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医院文化的外在标记,是其表层文化,它包括医院环境布局、建筑雕塑风格、图书资料、医院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和文化网格,还包括医院的标志如院徽、院歌、院训、院旗、院牌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服务水平。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医院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制度和方式文化。它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服务内容、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相应地体现于人际关系中的主体的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等,还包括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制度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

3、精神文化。它是医院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由医院的院风加以体现,是医患共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二、医院文化的功能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服务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1、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目前,在医院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医生医德意识削弱,服务意识淡漠,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有的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容不得吃一点亏,遇到好处争着向上伸手要,涉及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增资调级等切身利益争持不下;有的认为医院发展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不求进取;有的习惯安定舒适、没有压力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医院文化建设来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引导医务工作者参加医院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礼,提高理论修养与辨别能力。

2、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伴随着导向功能而产生的。它能够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美国心 理学 家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要激发人的心理内在诱因去努力提高绩效,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宽容、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上述需要提供文化氛围,员工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在提升自我中感受到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常的诊疗服务工作中自觉成为医院文化倡导者、建设者、宣传者和传播者,提高整体战斗力。

3、医院文化的服务功能。和谐的医院文化服务于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是一个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实体,它是通过各种 现代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各类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特殊行业。医疗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的医疗物质资源;一类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医疗技术资源;另一类则是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资源。三者的整合转化为医疗资本,构成医院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体现了医院技术专业化的竞争力。优良的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通过发挥医生个体发展、发挥群体效应,真正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专方、人有专长”的良性循环体系,营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

长期以来,医院更注重物质建设,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生和患者的需要,以人为本说的多而做的少;医院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受物欲和利益的驱使,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所以要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形成价值认同,聚合成一致的理念、追求,以及对医院目标的共识。医院党委要把医院文化建设提到塑造医务工作者灵魂精神的高度来重视,要把医院文化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抓:(1)应把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医院党委应将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总体任务之一,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明确近期的目标,使医院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2)要建立健全医院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医院可以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相关文化活动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不同时期的实施方案。还可以设立医院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的医院文化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医院文化活动。(3)要加强对医院文化活动的具体指导。要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各自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浓郁丰厚的医院文化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整体努力,那种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只是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义意识,正是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普遍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阻碍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医院领导者以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院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医院文化才能出现整体效应。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

医院 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医院文化工作的骨干,尤其要发挥广大医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医生是医院文化的引导者、组织者,本身又是建设者,在医院文化形成中起着一种示范、表率、组织作用,是医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主体。目前,在医院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织者往往是医院党政部门,参与者往往也是医院行政工作人员。所以,要建设和谐医院,建设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医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缺少了医生的参与,医院文化的水平是不可能上层次的,和谐医院的建设也是空想。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医院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民主。医院文化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在建设医院文化的主体作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不仅要增大医院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医生与医院领导联系的畅通渠道,增强医务工作者的主人公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要充分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2)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医院要避免因人员素质不够而导致医院文化建设或流于形式,或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创新,或者“急功近利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节目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

3、科学 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的建设还应遵从医院文化 规律,循序渐进。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好硬件,创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医院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是依托,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到整个医院内建筑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医院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院牌的制作、信封的设计、院徽图案的构思等。医院建设要注意人与 自然 的和谐,努力实现医院生态化,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医院、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医院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医生说话”。医院布局和绿化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张名片,一定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

(2)建章立制,创造和谐的制度文化。医院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的正常有序地 发展。医院制度文化既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柔性的包括医院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医患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刚性的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前者是医院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成;后者是在医院为适应服务患者专门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所以医院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作风、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就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形成医院文化的“定型器”。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医院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医院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

(3)重精神,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表现为医院人多年积累沉积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医院院风的集中体现。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医院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一个精神文化荒芜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医院文化粗浅的医院也绝对是没有希望的医院。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建设决定了医院文化的品位和风格,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从医院服务思想、服务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追求、医院传统等方面构筑独具魅力的医院精神。

参考 文献 :

篇6: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均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出现了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重补偿,缺乏前瞻性.基于上述结果,以石家庄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作 者:沈洪艳 宋存义 贾建和 SHEN Hong-yan SONG Cun-yi JIA Jian-he 作者单位:沈洪艳,SHEN Hong-yan(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宋存义,SONG Cun-yi(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贾建和,JIA Jian-he(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篇7: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是维护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生态园林重视城市绿化的基础作用。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有效改善人们居住的空间,并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从而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

4.2体现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味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强化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并增强其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凝聚力;对于城市外部具有深远影响,可以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塑造生态园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实际的需求可以与生态园林建设的初衷相呼应,应该强化生态园林建设的步骤细节。生态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提升空气质量。在未来的生态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且积极地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篇8: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以来总结的实践经验, 针对目前社会上突发的矛盾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举措, 是一个与当前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构建反映了党和人民的迫切要求, 也是全社会共同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要重视法制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妥善处理好构建和谐社会和法制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 为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和谐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的关系

(一) 和谐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制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社会要协调、高效、有序、全面的发展, 而且前提是要求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党派都要协调的发展。法制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 不仅仅需要立法、司法方面的协调, 更需要全体公民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法制建设, 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突发的矛盾, 才能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不断推进和加强法律制度的建立, 才能真正的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

(二) 法制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民主的有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早已被写入宪法, 国家从多方面多角度赋予人民权利, 包括人身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利等等, 而且高度重视贫困残疾人的利益, 这些权利的基础都源于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制建设在推动着民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 法律制度能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让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 环境污染现象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生态破坏的程度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和自然界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强制性的手段去制裁和惩罚那些破坏生态的恶劣行径, 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 才能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手段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 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限制, 如果触犯了法律, 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法制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和谐程度是成正比的, 没有健全的法制体系, 和谐社会就不从谈起, 不过只是纸上谈兵罢了。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借助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 才能有效的保障人民义务和权利的实现, 才能使社会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 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和谐地向前迈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后, 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 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党和政府也很重视法制的建设, 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 法制工作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立法层面的问题

首先, 立法观念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受着封建官僚主义思想的腐蚀和影响, 从政者认为制定的法律不是针对自己的, 而是针对大众老百姓的, 无视法律的存在。法律的制定不仅仅体现着一种理念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有人认为法律是一个工具, 对己有利时就利用, 对己不利时便视之无物, 这些观念对立法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还有地方本位和部门本位的观念也很严重。有些行政主体巧借立法之名, 实行垄断性的保护主义, 限制外地商品流入, 提高外地商品流入本地的门槛, 个别行政部门利用手中权力, 使立法方向朝着自己, 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 掌握着立法的大局方向, 使其对己有利。

其次, 立法体系不够完善, 亟需健全。我国法律制度而在一些特殊的领域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 亟需制定出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制约。有时候法律制度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部门规章之间存在, 规章与法规之间、主体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内容, 由于这些因素, 导致形成的法规和规章无法正常有效的运用实施。

(二) 司法层面的问题

首先, 人民赋予了行政主体管理社会的权利, 而个别主体利用职权之便, 徇私舞弊, 贪赃枉法, 谋取个人利益, 损害司法公平公正。其次, 立场摇摆不定, 道德素质败坏。个别官员为了一己之私欲, 完全丧失理智放弃立场, 完全没有了道德底线。比如个别官员的桃色事件, 家外家, 包养情妇;有参与赌博嫖娼的;有挪用公款私用的;有为黑社会集团保驾护航的等等。再次, 滥用职权, 不按程序办案。有些官员为了个人之私欲, 经受不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搞一些权钱游戏, 或者不作为、乱作为, 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违反法定的办案程序, 导致案件的复杂和纠结, 既损害了老百姓的合法利益, 又破坏了当下和谐的法治坏境。最后, 工作中态度骄横, 丧失职业操守。有的办案人员在工作当中, 认为自己手中握有权力, 视法律规章为无物状态, 故意的或者过失的去延迟办理案件, 使正常的程序时间一拖再拖, 效率极具低下;有的仅凭主观猜测和判断妄下定案的依据和事实, 造成很多冤假错案;有的对老百姓和受害人态度蛮横、粗暴无理等等。

(三) 执法层面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执法制度不够完善, 执法形式不够透明化, 缺乏有力的监督, 致使存在一些执法不公正的问题。有些人利用这个漏洞, 去钻法律的空子, 从而使执法的公正性难以保障。在执法的过程中, 执法队伍中执法人员的素质偏低, 经常出现对抗性执法和暴力执法的现象, 原因不仅有执法人员平权意识、程序意识淡薄, 还有行政相对人情绪上抵触、法律意识落后的重要因素, 暴力行政或者暴力执法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容易引起暴力抗法事件。所以, 执法合理与不可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执法队伍中很多都是严以律已, 忠于职守的, 但有的执法人员违法执法程序, 碍于亲情、友情等关系, 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有的执法人员还带有严重的渎职行为, 玩忽职守, 执法力度不强等等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执法主体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如何有效的完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制建设

(一) 加强立法工作

和谐社会的构建, 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鼓励, 要想早日实现和谐社会, 各个领域都要做到有条不紊、有法可依,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加强立法工作已成为当下一件刻不容缓的要事大事。在加强的同时, 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环节。第一, 立法机关要摒弃原有传统的立法观念, 把先进的、民主的、效率的价值观念加以创新的形式引入到立法的工作中来, 只有这样, 立法工作才能更加的注重民主性的立法, 才能不断的拓宽道路。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强政府的职能, 充分保障和保护公民的权利以及社会中那些弱势群体的权益。第三, 在加强立法的同时, 不能忽略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注重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保持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二) 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公正,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要想司法公正得到保障, 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去确保司法权的行使。首先, 司法经费必须从各级财政里独立出来。其次, 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其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司法队伍。司法考试是检察官、法官必须通过的考试, 将考试的制度制度化和规范化, 充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保障司法工作、司法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健全法律体系, 提供法律保证

法制最具有科学性、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 是最可靠的制度。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和健全法律体系, 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需求。所以, 必须在完善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 完成对立法工作的加强。一是要保证立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需要, 及时的弥补一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上的不足。三是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法律要相互协调, 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链条, 以便于人们遵守执行和理解。四是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面对新的形势制定适宜的法律制度, 不适宜的应当被废止, 不断的修正和创新, 从而确保法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

篇9: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生态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 当代教育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施静龙(1979- ),男,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助讲,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工作。(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26-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为中国社会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只有尊重社会个体的人性自由、生存价值和德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社会建设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及其与教育的联系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有“和为贵”① “大同社会”等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从古希腊“和谐即最美”的界定,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全世界和谐”② “和谐与自由”③,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社会和谐”美好蓝图的勾画,都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人类社会就是在“和谐——不和——和谐”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种全新的社会和谐,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构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殿堂,这无疑是社会各子系统在当今时代的新型目标和要求。和谐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⑤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都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协调发展。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人是社会的人,受教过程历经人的生存始终,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社会个体即人的发展过程。同时,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发展得好,国民素质就高,生产力也就发展。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标,政治与社会、教育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来提升本阶级的文化素质,提高执政能力;也通过教育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国民,取得意识形态上的相对一致。教育承担着建设社会文化的重任,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育所需人才。

1.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担负着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它必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而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各种必要条件,尤其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主要手段,是知识、经济、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教育所培养的人是面向社会、走入社会的,要接受社会的挑选,它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必然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教育培育和谐发展的人创造了基础。因此,教育适应和谐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2.和谐社会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和谐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实现的,而教育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人的主要手段。同样,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离开了教育的发展来谈社会发展是不现实的。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人才来实现。邓小平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瞻远瞩地指出:国家建设千头万绪,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而中国经济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借助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靠的是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根本。

三、和谐社会建设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1.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当代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同样,当代教育必须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引下前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稳步、健康、扎实地向前推进。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根本在于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实现全民发展的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⑥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说明个人的和谐发展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就个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地发掘和调动。只有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才能得到实现,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当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就内容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质是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能力、素质等动态的、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使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得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得以丰富完整,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显现,使人的发展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当代教育坚持和谐德育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来看,和谐德育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当代教育必须实现的目标,对构建和谐社会下当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相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⑦其主要功能与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性与审美等方面普遍的、和谐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这一目标与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居于社会的人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居于各个社会岗位的公民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友爱、自主创新、崇善致德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建设与之对应的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建构和谐德育,重在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着力提升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能够加固和谐社会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当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足程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者。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角度看,当代教育最终的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社会下的当代教育应该激发教育双方的主体情怀和自觉意识,关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再将具有主体情怀的受教育者视为可以任意塑造的客体。换言之,当代教育应自觉地把握个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发展张力,在人类求索发展道路的实践中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

4.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当代教育坚持树立民主团结的民族精神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素有“贵和”思想,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全方位、多层面的和谐。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由此看来,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对现代社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追求目标上的新调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基。胡锦涛同志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强调指出,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发愤图强,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而民族精神教育正是凝聚力的教育、震撼力的教育、意志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因此,当代教育正应坚持树立民主团结的民族精神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使中华民族的意志、精神进一步振奋和昂扬起来;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应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不断激发民族志气,鼓励群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建设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指路明灯,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当代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注释]

①“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有子说的,原话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②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取代。

③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④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⑤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⑦詹万生.“和谐德育”论[N].光明日报,2006-03-22.

[参考文献]

[1]苏宝梅.和谐与民族精神[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幼儿情景教学教案下一篇:绿春随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