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资源开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2022-09-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重要战略目标。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这个《决定》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和各项任务。《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1]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发展目标中,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2]充分说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资源是支撑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 教育资源的短缺与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开发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教育既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可靠途径。

1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教育资源是指维系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人类知识成果的总汇。它既是支撑教育活动运转和发展的保障体系, 也是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资源。教育资源的数量多寡、质量优劣、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水平高低, 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满意程度高低。教育资源开发的任务, 首先是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进行调整, 其次是利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以弥补教育发展中所短缺的资源, 并在整体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 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塑造人的优秀品性、帮助人们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 每个人自幼至老都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教育资源短缺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 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上学贵, 上学难”只是群众对于青少年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反映, 而对于成人教育中的岗前培训、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渴求则更加无力回应。由此可见, 开发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教育, 构建适应于全民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公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让每个公民接受公平的教育, 就需要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决定其前途命运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层次越高 (尤其是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 , 他在劳动力市场中升迁的机会就越多, 薪水和其他待遇就越好。反之,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则只能从事简单、繁重而又低薪的体力劳动。如果说知识能够改变个人命运的话, 那么均等和充裕的教育机会就会改变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 使中华民族日益繁荣富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与低效, 成为妨害教育公平的重大障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教育公平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结构失调、地域差异、城乡差距和校际失衡四个方面。”[3]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也可能会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近年来出现的学生择校、高考移民与重点学校收取高价学生等现象, 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导致的恶果。除此之外, 我国对贫困人口、流动人口、文盲、残障人等人群的教育问题也未能给予适当的关照。所谓“弱势群体”, 往往都是由教育机会缺失的人所构成。因此, 我国目前对教育公平的呼唤非常强烈。构建和谐社会, 就要求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构, 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 从源头上铲除滋生教育腐败的根子, 消除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教育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 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目前全世界普遍对教育有一种不断增长的兴趣。根据参与者的意见, 教育依次被认为是实现未来经济繁荣昌盛的关键, 是同失业作斗争的首要工具, 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动力, 是增强日益闲暇又紧张的社会之文化活力的必要前提, 是社会进步与平等的锐利武器, 是维护民主价值观的保证, 或个人成功的通行证。”[4]由此可知, 教育发展非常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多样性目标。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 由于基础教育比较薄弱, 人均受教育水平在国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普通劳动者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依靠体力参与竞争, 只能从事那些劳动强度高而工资收入低的工作。还有大量转岗、待业和失业者因达不到学历或技术标准要求而出现生存危机。这些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酿成重大的社会矛盾。因此, 我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要重视发展基础教育, 为未来的劳动者铺就生活之路, 还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实时的教育, 不断提高其知识与技能, 使之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就业与创业能力, 由此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而不是把他们推向反面。

2 教育资源的基本属性与开发范围

教育资源与自然资源相比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它是一种宝贵的社会文化资源, 凡是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知识资源都是可纳入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教辅、工勤人员等;物力资源包括校舍、用具之类的固定资产与各类消耗性材料;财力资源即用于教育的经费;知识资源则是实施教育的具体内容, 人们简称它为教材。事实上物力资源是财力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资源的构成归纳为三大要素:师资、经费与教材。使用两种形态来表述:即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

在教育资源中, 教师居于资源的核心与主导地位。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也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 因此师资是构成教育资源的首要条件。对于一般的社会教育来说, 师资来源极其广阔, 每个人都可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能者为师, 不拘一格。而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 师资的选择具有严格的条件要求, 它需要资格认证, 学历达标, 还需要对其职业道德、实际知识水平和教法教态等进行必要的考察。

教育经费是教育资源建设的经济命脉。有了教育经费作保证, 我们才能根据社会需要设立足够数量的学校、教师、教室、教材等教学环境。在教育资源开发中, 教育经费的筹措是一个重大问题, 除了政府的经费投入、学生的学费收入之外, 还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予扶助。

教材作为知识资源的代称, 它是传递教育内容, 实现教育目的的精神食粮。人在成长与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材开发的对象, 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成果, 包括劳动技能在内。因为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广义的教育就包括向社会所有成员传播生产经验, 社会经验, 劳动技术与技能等。即便是狭义教育 (特指学校教育) , 也要帮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说一切劳动技术, 也属于知识的范畴。

不同的教育资源有不同的开发途径。为了叙述的方便, 我把教育资源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所谓显性教育资源, 是指具有物质形态可以用数量表达的教育资源。比如:教师、资金、校舍、场地、设备、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报刊、课件与数据库等, 这些都是用以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有形载体。而隐性教育资源是指无形的精神文化部分。比如: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法规、教育政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管理方法等, 我们可以说, 凡与教育有关的优秀文化都可囊括其中。无形教育资源是支撑有形教育资源运转的灵魂。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 这两种形态的资源各有自己的开发方式。

由于教育资源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主要属性, 使得教育资源的开发成为一项复杂的科研活动。我们必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 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 特别要对教育发展中所缺失的那部分资源进行积极的回应,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比如:对我国高层次精英人才进行知识更新或滋补性教育, 在开发师资时就要考虑挖掘各领域的尖端人才, 使他们能够及时传递本领域里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而对于那些即将就业的城市青年与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训练, 则需要寻找就业指导部门、法律指导者以及劳动保障管理者对他们进行安全保障、工作规范、法规政策与相关的技术方法等教育。总之,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使教师、教材、教育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能够符合具体的教学需要, 从而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

3 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是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对教育寄予的厚望。教育要发展, 就需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来支撑。根据我们对教育资源本质属性的揭示可知, 教育资源的短缺不是绝对的短缺, 因为它是由人类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筑起来的社会资源, 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可变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在认识上取得突破,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重新认识它, 真正把握其基本特征, 分布状态和运行规律, 就可以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方法、开发技术和运筹技巧, 打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使其释出更大的能量, 从而改善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的现状。

教育资源开发首先要从提升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认识入手, 人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着对教育资源开发的程度。过去我们把教育看作是纯粹的消耗性活动, 没有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价值提升相联系, 忽略了它在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内在驱动力, 对教育投资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例如, 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始终没有达到占GDP4%的比例, 与世界4.7%的平均数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而在教育发达的美国, 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5.8%, 由此可见, 我国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事实上, 教育资源开发, 是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 它涉及到千家万户, 惠及子孙后代。对教育资源的消费, 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 而是一种智力资本投入。利用教育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知识, 提升每个公民的创造潜能, 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不应该把教育投资简单地当作社会支出和公共财政的负担。”[5]

教育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 在教育资源调控中具有巨大的权力优势, 可以通过教育立法与制度建设等权力枢纽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按照其本质和传统, 教育一般被看作一种公共物品, 由国家担保, 每个人都可以受益。经济学家还在争论教育到底是属于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 界限何在, 并尝试把教育归为准公共物品。……大家广泛同意政府具有发展教育并使教育机会均等的责任。在提供并分配公共资金时, 政府必须努力提供最具公众性的服务, 并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6]不管经济学家是否能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多数人都认为,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教育的职责。“政府要对中小学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 根本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要体现差别性原则, 向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要扶贫而不是扶优, 从而努力缩小地区差别、学校差距”。[7]政府是否能承担起科学开发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职责, 这是今后对执政者的执政能力一个新的考验。

教育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就在于对教学双方进行对称研究。根据各级各类教育对象的特征和具体需求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早在20世纪中期,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 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变革应试教育, 构建学习型社会仍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这个教育原理, 教育资源开发不仅可从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获得所需的素材, 还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经验与教益。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就可以把社会上许多闲置的资源开发出来, 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教育主管者的积极组织和挖掘, 我们就能从工厂、企业、城市社区、街道乡村、工作单位、各类媒体、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等社会环境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教与学的桥梁, 建立起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多项目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发展目标中,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充分说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资源是开发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资源。教育资源的短缺与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开发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教育既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教育资源,发展教育,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人民日报, 2006-10-19.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人民日报, 2006-10-19.

[3] 陈珍国, 重构教育公平形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7A) , 24~27.

[4] [法]乔治-帕帕多普洛斯.面向21世纪的学习[A].王晓辉, 赵中建等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3.

[5] [6][法]塞尔日-贝诺.教育系统的财政[A].王晓辉, 赵中建等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89, 82.

[7] 林方略.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理论前沿.2006 (19) :17~19.

上一篇:浅谈油气管道工程电力调度通信系统方案设计下一篇:精细化工创新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