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2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已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下发,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府行为,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下发专门文件,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1:

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首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成立

本报综合消息 5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正式成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會议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建立课程教材研究所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家教材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形成决策、实施、研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教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会议强调,面对中央的新要求和发展的新形势,我国教材建设还有很多“课”要补、有很多“坎”要过,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是抓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教材建设的统领。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二是抓服务,推进教材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要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服务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助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教育中心工作的统筹。三是抓质量,把好教材建设的各个关口。要立标准,强编审,重使用,确保出好教材、用好教材。四是抓制度,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要健全组织制度,建立规划制度,严格管理制度,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五是抓保障,推动教材建设持续加快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保障,强化专业支撑,提高教材建设保障水平。

会议指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在专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在高标准推进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方面下功夫。要坚持政治建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公益属性。要坚持研究立所,加强政策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视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要坚持人才强所,面向全国会聚人才,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面向世界锻炼人才。要坚持服务兴所,提供课程教材咨询服务,开展课程教材人员培训、课程教材监测评估,为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做好服务。

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教材工作的决策部署,搭建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做好课程教材建设专业支撑,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批复,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设立课程教材研究所。

该所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拟定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参与组织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参与国家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培训、监测和评估,为地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课程教材研究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开展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会上,课程教材研究所分别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教育部24个相关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班子成员、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课程教材中心全体同志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摘自《中国教育报》)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2: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已于2010年12月30日正式下发,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府行为,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下发专门文件,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使大家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作为《纲要》起草专家组成员之一,对《纲要》进行解读,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

(一)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

礼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国家与民族的壮大和复兴,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为了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行为,礼仪就随之产生了。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历来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传授给弟子的活动。其内容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言语交谈、行为表现等三个方面,这对今天的儿童道德教育,尤其是现代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明礼仪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速度惊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的文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为时代要求。

(三)文明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的教育,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包括思想品德、体质体能、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文明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做人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致使文明礼仪教育缺失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城市尤为如此。“6+1”(6个大人养育1个孩子)成为基本的家庭结构。家教比较好的家庭,孩子比较懂礼貌,但是由于家长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礼仪教育,对孩子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水平较低。而相当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所谓“富二代”“官二代”等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气已经成为一个被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纲要》制定的重要依据

(一)相关政策要求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关精神和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等部分阐述了与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相关的精神和要求,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从不同侧面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教育战略层面。这种教育战略的确立,是研究制定本《纲要》的战略依据。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精神和要求

《意见》指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这是对我国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正确判断和基本结论。这个最基本的正确判断和结论是研究制定本《纲要》的基石。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这对在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

(二)部分地方和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善之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朝阳区的呼家楼小学、花家地实验小学等学校就开始探索礼仪、礼貌、礼节的“三礼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市奥运教育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笔者作为时任常务副主任,策划并组织礼仪教育专家,编写出版了《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读物,并进行了礼仪教师培训,为奥运会营造出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北京奥组委、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还联合举办了“首都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由朝阳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礼仪 礼貌 礼节》(1-8册)被正式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

2009年以来,重庆市云阳县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 “整体提高市民素养、提升城市文明品位”的重要抓手,建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导,县教委为主体,学校为主阵地,部门、乡镇、社区共同参与的“三主一共”育人机制,在全县中小学实施了以“文明礼仪进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实践活动。

多年来,河北省任丘市以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从引导教育学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入手,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今,任丘市中小学礼仪教育已经形成了“以礼仪常识为主线,融德育、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结构模式,任丘市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礼仪教育已经成为沧州市中小学德育的一面旗帜。

(三)礼仪教育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研究和制定《纲要》,从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组织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重庆市云阳县教师进修学院、河北省任丘市教育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位中小学礼仪教育专家参与了《纲要》研究和起草的全过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主要领导的亲自主持下,经过听取专家汇报,反复而热烈的讨论,达成了研究和起草《纲要》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纲要》起草的思路和初步框架,5位专家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执笔起草相关部分,形成初稿,再经过集体讨论,修改出第二稿。然后,对《纲要》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推敲和斟酌,形成送审稿。最后,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后,提交教育部领导研究、审批,并以教育部文件形式正式下发。

三、《纲要》的功能定位和适用范围

(一)《纲要》的功能定位

考虑到全国基础教育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差异性的客观存在,《纲要》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宏观业务指导。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组织实施六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以适应全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公共政策性需要,核心价值取向是既要提高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水平,又不增加中小学生的负担。根据教育部的职能和工作权限,重点工作和实施主体放在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为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政策性依据,并为各地和各学校创造性开展工作预留了充分的发挥余地,体现了文明礼仪教育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二)《纲要》的适用范围

《纲要》确定的文明礼仪教育受教育主体是中小学生群体,其次是教师(含学校行政干部、职工)群体。为了使教师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对礼仪教师、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都提出了学习和研究礼仪教育的要求。最后,为了提高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水平,《纲要》还对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配合中小学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同时,《纲要》中的中小学包括民办中小学。高中指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高中开设礼仪教育专业和独立设置的礼仪学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四、《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

《纲要》所提出的指导思想,从政治理念层面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从文化理念层面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从生理和心理理念层面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理念层面要求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从质量理念层面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从终身教育理念层面要求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生活和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五、《纲要》确定的基本原则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这也是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原则。重点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目的在于防止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脱离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这里强调的是,“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其目的在于使礼仪教育“内化于心、外表于行”,防止礼仪教育的形式主义、知行不一。

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是非常适合文明礼仪教育的工作原则。《纲要》指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这里强调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合作开展礼仪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

六、《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纲要》没有分开表述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任务,而是采取了目标分层的政策思路,将其分成总目标和分目标2个层次,使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目标更加清晰,便于各地和学校贯彻执行。其中,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了解”“知道”“懂得”“掌握”和“做到”五个不同水平的目标要求,尤其还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上升到了“学会做人”的高度。在分目标中,又细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层次,强调了各个学段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顺序和重点任务。

七、《纲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纲要》提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主要强调正确处理内容选择的心理学依据和知识内在逻辑的相互关系,这是教育内容体系组织的根本性和规律性问题。《纲要》按照“以人为本”理念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主要内容划分为两类:一是个人礼仪,一是交往礼仪。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先把自身做好,就有了交往的基础,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又促进个人追求文明做人。《纲要》还分别对小学1-3年级和4-6年级、初中生和高中生规定适应其年龄特征的内容。不同学段的内容各有重点,便于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内容安排体现了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直观后抽象,螺旋式上升的内在知识逻辑,符合中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认知逻辑和活动逻辑特点。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文明礼仪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理论和现实、知识和行为等辩证关系。除此之外,还特别注意解决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问题,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内容的安排并不等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而是为组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使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要求和参考大纲。

八、《纲要》确定的实施途径

为了使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纲要》,首先强调“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后,着重提出了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师模范引领五种实施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施途径中,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要重点讲述。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其他课程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这里所说的“适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文明礼仪教育要选择和把握好时机。《纲要》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这里所说的“有条件”,是指地方和学校是否重视,办学基本条件、师资条件、开展礼仪教育是否有经验积累等。“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四层含义: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部分课程设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可以考虑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满足文明礼仪教育的客观需要;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整合当地和学校的礼仪教育课程资源,积极组织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工作。三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和学校,在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免费提供礼仪教育读物,为实施礼仪教育课堂教学提供载体保障;高中阶段出台相关政策,学生可自愿购买礼仪教育读物,以满足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四是如果有些地方和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考虑把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但是必须经过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家长和学生的同意。

在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实施途经中,强调各地各校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要求,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里所说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目的是使文明礼仪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这里所说的“强化”,是指提升高度、加强力度、增加亮度、落实效度。

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实施途径中,一是要求不断开辟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里所说的“空间”主要指教室、广场、操场、走廊、墙壁等形式。二是列举了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等形式,各地和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丰富和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三是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四是提出了“两个充分”,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社团组织、业余党校等团体组织的作用。

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实施途径中,着重强调的是“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提出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强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

在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实施途经中,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这就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师文明意识、专业知识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九、《纲要》制定的组织实施策略

《纲要》提出了五条重要的组织实施策略。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首先,明确文明礼仪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指出“文明礼仪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目的在于阐明文明礼仪教育属于中小学德育工作范围,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推进多年来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次,强调文明礼仪教育的工作地位,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提高认识,制定专项规划,纳入每年度的具体工作计划,是一项必做的重要工作。再次,要保障文明礼仪教育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一政策对于组织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极为重要!各地和学校要根据文明礼仪教育整体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置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后,提出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典型引路。

(二)全员参与,注重实效

首先,强调了文明礼仪教育实施主体的全员性,即全体教师要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都应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其次,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这实际上是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礼仪教育和培训。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国在岗的中小学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教师礼仪课程,他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师礼仪教育,不完全熟悉规范的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所以,要对教师进行礼仪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礼仪的专业水准。

(三)开发资源,丰富内容

强调要充分整合和运用各地已有的教育资源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这里所指“已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与礼仪教育具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已有的相关教育资源。同时,要求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制作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编写读物等多种形式开发资源,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这里特别提到的“编写读物”,而不是编写教材,是因为编写教材比较严肃、正规,同时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编写了许多中小学礼仪教育读物,但《纲要》中没有明确涉及推荐现有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版本读物在全国试用等敏感问题。现在各地编写的文明礼仪教育读物都是在《纲要》颁布以前编写的,在客观上不完全符合《纲要》的精神和要求。

(四)加强督导,完善评价

首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其次,要求把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内容。再次,要求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鼓励先进。最后,要求把文明礼仪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其目的是把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纳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范围,形成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五)各方协作,形成合力

首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学校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社区、家长,协同配合,确保文明礼仪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礼仪教育公益活动,重视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领导等“五老”人员的作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不单纯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有关方面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防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张皮”、相互脱节,甚至产生错位和副作用。其次,强调重视和加强研究,为文明礼仪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其目的在于要求教育部、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纳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各地和各学校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组织申报相关的文明礼仪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课题,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水平,为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使我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尽快从经验型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作者:程晗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篇3:

强化弧光效应: 北京市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旨在使育人产生场效应,出现德育上的弧光效应。推进一体化德育,需要聚焦问题,关爱育人者,进一步从育人目标、理念、政策、机制、内容、队伍、研究、方法、途径、评价、反馈的全视角,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有效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使育人呈现整体优化效果。

一、一體化德育的弧光效应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德育发展新战略。同年,中办、国办下发文件,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以上事件标志着我国德育进入一体化设计、系统化实施、整体化推进的新时代,旨在使教书育人工作产生强大的弧光效应。

弧光效应本是物理学上的一种能量效应概念,指的是呈现弧状白光并产生高温的气体放电现象。无论在稀薄气体、金属蒸气还是大气中,电源功率较大,能提供足够大的电流,使气体出现击穿现象,发出强烈光辉,产生高温能量,这种气体自持放电的形式,就是弧光放电效应。

一体化德育内涵是指大中小幼各个学段围绕一个共同育人目标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动态优化的内在性育人系统。这种内在性就是育人系统的高度自主和自觉特征,使内耗和对冲减到最低,使育人的弧光效应更加明显。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就是各育人因素在目标相同、理念认同、态度共情、行动一致的系统化进程中,产生积极而强大的德育场效应,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获得巨大正能量,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建设产生如气体放电般的强烈光辉。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育人理想境界。一体化德育就是要产生和强化这种育人的弧光效应。

二、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

北京市在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以政策为龙头,从理想信念、爱国情感、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四个关键点切入,抓住纵向学段有机衔接、横向家校社协同两个轴心,服务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求,致力于求立德树人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美的育人同心圆,以产生一体化德育实践的弧光效应。

1.机制探索:构建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的新组织机制和管理形态。2018年11月8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创新一体化德育组织管理机制,成立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贯通、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作协同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这是全国首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省市一级德育专业协会,突显了新时代首都德育发展的创新属性。

2.理论先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一体化德育研究与实践。成立研究会以来,科学理论武装一直是一体化德育研究的关键。2019年4月,关国珍会长给大中小幼基地学校专门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讲话精神的主题报告。研究会还编辑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讲话专题学习资料,举行数次专题研讨会,学习和把握一体化德育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

3.实践导向:满足实践需求,构建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依托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研究,为学校服务,是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初心。目前,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校(园)为101所,形成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的主流方阵。2019年以来,举行数次一体化德育研究基地领导工作会。2019年7月,与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共同举办首届北京市一体化德育研究骨干班,100名老师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和研究会共同颁发的一体化德育学习证书。

4.研究为本:研究立会,课题是一体化德育发展的原动力。一体化德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践研究,是解决育人问题的需求。北京市定期发布一体化德育研究指南和研究项目。两次发布北京市一体化德育研究指南,陆续立项100余项课题。定期举办德育年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发展新基地学校,优化学术研究交流机制。2020年11月,研究会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分会、北京市第四中学在南京共同举办全国一体化德育论坛。

5.平台展示:搭建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交流展示平台。持续开展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是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强化师德的宝贵契机,也是让社会了解教师、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好机会。2019年9月,北京市举行第一届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活动。2020年9月进行第二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发布主题歌《我们的故事》。2021年4月26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市第三届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三年来,500多人提交育人故事案例,100多人次进行市级层面讲述育人故事的交流展示。

6.聚焦重点: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家校社共育、一体化德育、党团队一体化、教师育德能力等重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一体化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思维,也需要重点突破。北京市注重区域实践创新,与海淀区教育工委一起,共同谋划成立海淀区一体化思政教研组。2020年9月,举行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和高校思政专家组会议。2020年6月,北京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设在东城区开启。2021年6月,北京市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设在石景山区启动。教师育德能力实践研究在北京市第四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启动。

7.政策引领:在服务政府德育决策中深化一体化德育政策研究。2019年2—3月,参与研制《北京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2021年7月,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为主研制的《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文件,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正式发布。这是全国省级教育部门第一份关于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文件。未来,北京市将在科学规划一体化德育内容、优化一体化德育方法、整合一体化德育资源、配齐建强一体化德育队伍、完善一体化德育评价、强化一体化德育协同等 9 大方面 17 项工作中,全面加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推进首都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8.智库建设:组建代表性强的北京市一体化德育研究咨询专家库。借助专家资源,提升北京市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的理论水平。先后三次聘请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高校的20余名专家为北京市一体化德育研究咨询专家,两次举行专家咨询会。2020年11月,成立市一体化德育学术委员会。专家们不断建言献策,使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健康发展。

三、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研究思考

1.广域化德育势在必行。追求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需要进一步从育人目标、理念、政策、机制、内容、队伍、研究、方法、途径、评价、反馈的全视角,整体推进一体化德育,有效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各司其职,彼此守望,就是一体化育人。

2.纵横协作,辩证统一。追求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需要我们更加遵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与个别性、阶段性特征,进行大中小幼纵向衔接和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人生幸福统一起来;把培育理想信念、爱国情感和培育心理品质、良好习惯统一起来。

3.信任、呵护和唤醒教师是一体化德育的魂。追求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需要进一步尊重教师、爱护教师,支持教师静心育人。北京市将通过持续举办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搭建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一体化德育实践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发挥积极的德育场效应。

4.把握好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的五维。追求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化、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党团队工作一体化、教师育德能力培养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实践突破。以上五个方面是一体化德育研究的五个维度,党的教育方针是纲领。纲举而目张。

总之,我国一体化德育在“双减”政策逐步发力的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时空。进一步强化德育系统思维,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教师育人的主导地位,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原动力,深化问题研究,一体化德育的弧光效应将日益显著。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谢春风

上一篇: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安全教育论文